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
检验科15项质量控制要点
检验科15项质量控制要点为了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效率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以下是15项质量控制要点:1. 样本收集和标识:- 确保正确收集样本,并正确标识每个样本,以避免混淆或错误。
2. 样本储存和运输:- 确保样本储存条件适宜,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样本准备和处理:- 确保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样本准备和处理,以避免引入任何偏差或错误。
4. 分析仪器的校准和维护:- 定期校准和维护分析仪器,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标准品和校准曲线:- 使用合适的标准品和校准曲线,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6. 质量控制标本:- 使用质量控制标本进行校准和验证,以确认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7. 分析方法的验证:- 验证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确度和可靠性,并确保其在操作中的稳定性。
8. 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资质:- 对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其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9. 质量控制记录的保存:- 妥善保存质量控制记录,并按照规定的时间保留期进行归档。
10. 质量控制结果的监测和分析:- 监测和分析质量控制结果,及时发现并纠正任何偏差或异常情况。
11. 参加外部质量评估:- 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评估实验室的表现并找出改进的方向。
12. 管理质量文档和记录:- 确保管理质量文档和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满足监管要求。
13. 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分析:- 及时报告和分析任何不良事件,制定改进措施并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14. 风险管理和采取措施:- 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风险,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5. 持续改进和创新:- 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实验室管理,推动创新并提高检验科的整体水平。
请确保严格遵守以上质量控制要点,以确保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和结果的准确性。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在现代医学领域中,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是确保实验室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的五个部分,包括样品收集与标识、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仪器校准与维护、数据分析与解读以及持续改进。
一、样品收集与标识1.1 样品收集在进行检验之前,样品的收集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收集样品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规程,包括正确的采样方法、适当的容器和保存条件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1.2 样品标识为了确保样品的追踪和识别,每个样品都需要进行准确的标识。
标识信息应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以及样品的采集时间和采集者的签名。
正确的样品标识可以避免混淆和错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1.3 样品运输在样品采集完成后,正确的样品运输也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样品应妥善包装,避免受到温度、湿度和震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确保样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追踪和记录,以便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二、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2.1 质控样品的选择质量控制样品是用于评估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系统误差的关键工具。
选择适当的质控样品对于准确评估实验室分析方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质控样品应具有与临床样品相似的特性,并且应涵盖实验室常见的分析范围。
2.2 质控样品的使用频率质控样品的使用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分析方法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情况下,每个批次的样本中应包含一定数量的质控样品,以评估分析过程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定性和定量质控,以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
2.3 质控样品的分析与记录对质控样品的分析结果需要进行准确记录,并与参考范围进行比较。
如果质控结果超出参考范围,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并重新分析质控样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结果的记录应详细、准确,并且容易追溯。
三、仪器校准与维护3.1 仪器校准为了保证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定期进行仪器校准。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简洁范本质量控制在实验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分析之前的质量控制,以下是一个简洁范本,包括样本准备、标准曲线绘制和质控样本检验等方面:1.样本准备1.1样本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符合条件的样本进行分析。
确保样本完整、新鲜、不受损坏和污染。
1.2样本编号:为每个样本分配唯一的编号,并进行记录,以便后续的追溯和比对。
1.3样本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对样本进行处理,如去除杂质、稀释、提取等,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分析性。
2.标准曲线绘制2.1选择合适的标准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浓度的标准品,确保可以准确反映样本中目标物质的浓度范围。
2.2标准品稀释:根据实验要求,对标准品进行稀释,以获得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品。
2.3准备标准品溶液:根据标准曲线所需的标准浓度和体积,准备好标准品溶液,并确保溶液的稳定性。
2.4测量标准品:使用合适的仪器对标准品进行测量,并记录各标准品的浓度和测量值。
2.5绘制标准曲线:根据标准品的浓度和测量值,使用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绘制标准曲线,确保曲线平滑,各标准点之间有合适的线性关系。
3.质控样本检验3.1质控样本选择: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质控样本,并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可分析性。
3.2质控样本准备:根据实验要求,对质控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稀释,确保样本的适应性。
3.3测量质控样本:使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对质控样本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值。
3.4分析质控样本:根据实验要求,对质控样本的测量值进行分析,计算出平均值、偏差和精密度等指标。
3.5判定结果:根据质控样本的测量结果,判断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否通过。
如果结果符合预期范围,说明样本准备和仪器操作均正确;如果结果超出预期范围,则需要检查样本准备、仪器操作和标准曲线等方面的可能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修正。
通过以上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分析之前的样本质量和仪器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分析前质控
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科经常接到临床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被指责质量管理不过关。
实际上,造成不准确的检验结果并不都是检验这一环节的原因。
据统计,临床检验结果不准确有50%以上是与送检标本不合格有关。
临床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包括医生开单到病人准备、标本采集、送检、处理、检测及测定后的结果计算、填写、分发到临床医生的解释等全过程。
检验结果常受病人(如饮食、活动和药物)、医师、护士(如标本采集的时间、方法和病人体位)等诸多条件的影响。
目前,大部分检验科为了提高检验质量,不断更新和使用精密的仪器、标准的方法、合格的试剂、严格遵守操作规范。
但有些临床医生单纯一味地追求检验结果,却忽视了病人准备、标本留取、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环节对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性。
因此,为了保证检验质量,必须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以下几点供大家参阅:一、标本的采集;1.检验申请单填写完整。
应将患者的姓名、性别、科室、症状、临床诊断等填写清楚,以便检验人员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分析。
同时,临床医生在开检验单前,应考虑临床的参考意义、选择的项目和标本采集的时间是否恰当。
2 .充分了解患者情况。
在患者采集标本前,临床医生和护士应对患者的饮食情况、生理情况、病例变化等有详细的了解,如有些检验项目采集前必须空腹。
同时,要准确记录采集时间,以减少体内各项指标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如血液中激素含量和昼夜有关,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
3 .采集血液标本要迅速。
止血带的使用不宜过长,时间长会引起血氧过少和酸中毒等,影响检测结果。
同时,医务人员在采集前要明确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采集前几小时患者禁止喝咖啡或浓茶饮料、禁止喝酒。
4 .注意检测项目所需的附加信息。
如内生肌酊清除率应附加24h尿量、身高、体重、孕周、出生日前等信息。
二、标本的接收、运输和处理1 .检验人员在收取标本前,应建立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对不合格的标本严格拒收,并注明原因。
同时严格执行查收制度,患者、化验单及标本收集器必须保持一致,绝不可弄混。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在样本分析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步骤,以确保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1.样本准备和储存:样本准备和储存是质量控制的第一步。
确保样本正确采集,并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防止污染或降解。
2.样本标识和追溯:每个样本必须标识清晰,包括样本编号、日期、时间和采集者等信息。
这样可以确保样本的追溯和错误排除。
3.样本传递和处理:在传递和处理样本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样本交叉污染。
这包括标本容器的清洁、适当的标本传递和规范的储存条件。
4.样本检查:在进行样本分析之前,应对样本进行外观检查。
这包括检查样本的颜色、清晰度和可能的异物。
任何可见问题都应当及时解决,或者排除可能的影响。
5.质量控制样本的添加:在样本分析过程中,添加质量控制样本是必要的。
质量控制样本是特定测试的已知浓度的样本,用于确认分析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样本分析设备校准:在进行样本分析之前,必须对所使用的设备进行校准。
校准应根据特定设备的要求进行,并且应定期进行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7.样本分析方法验证:在使用新的样本分析方法之前,必须对该方法进行验证。
验证包括确保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
8.质控记录和分析:对于每个样本分析过程,必须记录所有质控样本和实际样本的测试结果。
这些记录应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测试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异常样本的处理:在样本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样本。
这些异常样本应该得到适当的处理,包括重测、排除或排查。
10.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参考标准:除了质量控制样本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内部质量控制样本和参考标准进行质量控制。
这有助于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系统性误差,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较。
总结而言,在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我们需要关注样本的准备、传递和处理方式,正确标识和追溯样本,添加质量控制样本,并进行设备校准和方法验证。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它不仅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规范标准,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分析检验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一、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在产品投产之前对原材料和设备进行严格检查和测试,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材料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
原材料是产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采购原材料之前,必须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评估。
只有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被列为合格供应商。
此外,采购部门还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设备的状态和性能也需要进行检查和测试。
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在投产之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估,以确认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最后,检验分析前还需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员工是质量的保证,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员工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投产之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资格考核,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二、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参数进行监控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在这个阶段,关键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控。
关键环节包括温度、湿度、时间等,这些参数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对关键环节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其次,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
抽样检验是检验分析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评估产品的质量。
在进行抽样检验时,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规格,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
抽样时应注意随机性和代表性,避免偏差的产生。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采集样本前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样本的运送,样本到达实验室后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分析前的处理结束。
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因此分析前质量保证,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清单,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2 患者的准备固定的因素年龄、性别、民族和地域等。
可变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节律变化等为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的影响为外源性的因素。
其他甚至如采取血标本时体位、止血带绑扎的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3 标本的正确采集标本要正确采集,对采集者的培训非常重要,具体内容要从影响因素、注意事项、采集方法等方面。
4 标本的正确传送许多检测项目对标本离体后的保存有特殊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
采集标本后专人输送,保证输送的及时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检测实验室。
保证标本在传送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过度震荡,防止标本容器的破损,防止标本被污染,防止标本及惟一性标志的丢失和混淆,防止标本对环境的污染,防止水分蒸发等,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按相关条例的要求输送,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惟一性标志是否正确无误,申请检验项目与标本是否相符,标本容器是否正确,是否溶血,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细菌培养的标本有无被污染,标本采集时间到接收时间之间的间隔等。
对不合格的标本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处理的过程应有记录。
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做进一步处理,对于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试验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
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科) ppt课件
血小板和白细胞破坏时没有血红蛋白释放,称为非 显性溶血
血小板破坏可使血清钾、镁、酸性磷酸酶升高,粒 细胞破坏可释放多种酶
当肉眼未见溶血,而上述指标出现异常增高时,应 警惕非显性溶血的发生。
ppt课件 2. 防止标本溶血
18
造成溶血的原因
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血细胞受 外力而溶血 采血时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 来探去,造成血肿而溶血 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 动作过大 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 溶血的细胞;
ppt课件 11
静脉采血操作步骤标准化
ppt课件
12
1. 止血带使用时间
止血带使用时间应少于1分钟(建议
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可放松止血带)
如止血带使用3分钟,Alb、Ca、ALP、 BUN浓度下降4%。
AST 、chol、Fe等浓度可分别升高5-10%,
ppt课件
13
使用时间长,使血液淤滞,局部出现缺氧
20
采血体位的影响
取血的姿势对实验结果相当重要,体位改 变可以引起某些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 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 一部分水分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 去。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 减少12%左右,使其血浆内的含量升高5% 至15%。所以住院与门诊检查的数据往往 会有差别。Fra bibliotekppt课件 22
抗凝剂的影响
(1)种类选择不当:由于不同的抗凝剂, 其抗凝原理不同,会影响不同成分的含量。 因此,应根据检测需要来选择抗凝剂种类。 (2)含水抗凝剂比例不准确:应按照试管 提示刻度量采血。 (3)混合不充分:使抗凝剂不能充分发挥 作用,达不到完全抗凝的效果。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3
长期保存
对于长期保存的样本,如数年至数十年,应保存 在-80°C的超低温环境中。
样本标识与记录
唯一标识
每个样本都应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包括样本编号、采集日期、采 集部位等信息,以便于追踪和管 理。
详细记录
所有与样本相关的信息都应详细 记录,包括采集者、采集日期、 采集部位、保存方式、保存温度 和时间等。
温度控制
根据样本的特性,保持适宜的温度, 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影响样本质量 。
运输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防震措施
01
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减震措施,避免剧烈震动对样本造成损害
。
防尘措施
02
封闭运输工具,保持清洁,避免灰尘污染样本。
防交叉污染
03
确保不同样本之间没有交叉污染的风险,使用适当的容器和分
隔方式。
04
检验样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汇报人:
202X-01-03
• 样本采集 • 样本处理 • 样本运输 • 样本验收 • 样本存储 • 质量控制措施
01
样本采集
采集方法
静脉采血
使用真空采血管,保血液与 抗凝剂充分混合,避免溶血和
凝血。
尿液采集
清洁尿道口,使用无菌容器采 集中段尿液。
痰液采集
指导患者深咳,收集脓性或可 疑脓性痰液。
验收过程中的问题处理
问题识别
在验收过程中发现样本异常或不符合要求时,应立即停止验收,并记录问题。
处理措施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拒收、退回或重新取样等。同时,应与送检人员沟通,说 明原因和处理意见。
05
样本存储
存储设施与环境
要点一
设施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引言概述:在医学检验领域,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之一。
质量控制流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措施来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的四个部分,包括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与制备、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与分析、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与解释、以及质量控制结果的处理与改进。
一、质量控制样本的选择与制备1.1 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样本:质量控制样本应具有与实际患者样本相似的特性,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选择质量控制样本时,应考虑样本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代表性。
1.2 制备质量控制样本:质量控制样本的制备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首先,确定样本的浓度范围和目标值。
然后,选择合适的基质和添加物,将目标分析物加入基质中,并进行均匀混合。
最后,根据需要进行稀释或浓缩,以得到不同浓度的质量控制样本。
二、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与分析2.1 设定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频率: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要求,确定质量控制样本的测试频率。
通常情况下,每个批次或每天的第一个样本应进行质量控制测试。
2.2 进行质量控制测试:使用标准操作程序和合适的仪器设备,对质量控制样本进行测试。
确保测试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无误,避免人为误差的产生。
2.3 分析质量控制结果:根据测试结果,计算质量控制样本的测量值和目标值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均值、标准差、偏差和相关系数等。
三、质量控制数据的分析与解释3.1 制作质量控制图:将质量控制数据绘制成质量控制图,以直观地反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情况。
质量控制图通常包括均值图、标准差图和西格玛图等。
3.2 判断质量控制结果的可接受性:根据质量控制图的分析结果和质量控制标准,判断质量控制结果是否可接受。
常用的判断方法包括规则检测法、质控限法和西格玛限法等。
3.3 解释质量控制结果的异常:如果质量控制结果异常,需要及时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仪器故障、试剂变质、操作失误等。
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
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标题: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检验科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
通过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患者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检验科质量控制指标。
一、设备和仪器校准1.1 仪器校准:定期对检验科常用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2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1.3 校准记录:建立完善的校准记录,记录仪器校准的时间、方法和结果,便于追溯和评估。
二、质量控制样本2.1 内部质量控制:每天进行内部质量控制,使用已知浓度的质控样本进行测试,评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外部质量控制: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与其他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估检验科的整体水平,并及时纠正和改进。
2.3 质控样本管理:建立质控样本的管理制度,包括储存、分发和使用,确保质控样本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标本采集和处理3.1 标本采集:培训医务人员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避免污染和误差,确保标本的质量。
3.2 标本处理:建立标本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标本的保存、运输和处理,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3 标本追溯:建立标本追溯的制度,记录标本的来源、采集时间和处理过程,便于问题的排查和追溯。
四、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4.1 质量控制记录:建立质量控制记录的制度,记录质量控制的过程和结果,便于评估和分析。
4.2 异常结果分析:对异常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4.3 质量改进措施:根据质量控制记录和分析结果,制定质量改进措施,提高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五、人员培训和管理5.1 岗位培训:对检验科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质量意识培养:加强质量意识培养,提高人员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在进行检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整个流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个过程包括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储存、运输以及检验室验收等。
在这个阶段,有三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1.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确保检验申请单上的信息准确无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等。
如果这些信息有误,会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可能出现漏报、误诊等情况。
1.2.患者准备:患者的生理状态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采集标本前需要确保患者处于稳定状态。
例如,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能会导致某些指标的异常升高。
另外,药物的使用、疲劳、熬夜、饮酒等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需要在申请单上注明这些情况,方便检验人员解释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核对检验申请单与标签是否一致、采血时要保证患者的安全、止血带的使用要适当、采集器具要符合实验要求、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等。
在分析中,需要进行仪器维护、试剂准备以及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1.维护仪器:仪器的良好状态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进行维护。
维护包括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同时需要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以方便查询。
2.2.准备试剂:试剂的配制需要按照流程进行,同时需要注意试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期。
不使用的试剂需要及时放回冰箱中,以防止试剂挥发。
对于不符合检验要求的试剂,需要及时更换。
总之,在检验分析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质量控制和流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检验科如何做好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科如何做好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检验科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遵医嘱完成各项检验,为医师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进而为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检验科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在检验前需妥善完成标本采集、送检及储存等,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需加强检验前质量控制。
笔者总结检验科检验前质量控制措施如下,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医师需详细了解各类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明确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接诊患者过程中需详细了解其基础临床资料,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检验项目,并详细准确填写检验单。
现阶段,检验科学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检验仪器及检验方法不断更新,检验项目显著增加,为此医师需加强学习研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了解各类最新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并积极与检验科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分析自身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检验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促进疾病诊疗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检验前患者的准备注意事项患者个体因素可对检验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此医师需在检验前与患者沟通交流,告知检验前的相关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严格遵医嘱执行相关内容,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笔者总结检验前患者准备的注意事项如下,第一,行生化检验前,患者需保证休息时间,避免饮酒、熬夜或过度疲劳。
部分生化检验项目需在空腹状态下完成,为此患者需禁食8-18 小时后接受检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疑似高脂血症患者需接受血脂检验,饮食可对血脂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为此需在检验前连续2天以素食为主要饮食,避免摄入过于油腻或刺激性过强的食物,检验前1天晚餐不得摄入高脂肪食物。
第三,部分药物可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为此医师需指导患者调整用药方案,除必须每日坚持服用的药物外,将其他药物的用药时间调整为检验后。
第四,患者接受粪便隐血试验前,需避免摄入动物内脏、动物血液及叶绿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不得服用中药或铁剂。
采集患者粪便或尿液样本过程中,需规范完成相关操作,避免混入血液,且需保证留取的粪便样本新鲜,并将其注入洁净的容器内部。
检验科分析前、后质量控制
检验科分析前、后质量控制2019年9月20日医院的检验科以‘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治为目的,检验结果应与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的现代检验医学的学科发展理念。
所以说,加强检验实验室与临床诊治的密切交流与结合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
检验科在医院是一个小的科室,虽然不是大科,但是它对临床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实验室可靠的检验结果是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客观依据,如何将有限的实验数据变成为高效的诊断信息,这就要求检验人员的工作不断地与临床人员进行信息沟通。
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受到许多非病理因素的影响,如由于饮食、性别、年龄、活动、昼夜节律等引起的生物学变异;药物可能对分析物组成或分析本身的干扰;标本采集、处理不当,而发生溶血、水分蒸发或使标本被污染等;申请单填写不清楚、不完整,标本编号错误等。
这些分析前因素可能引起比分析误差更大的问题,必须严格控制。
所有的标本采集者(包括实验室检验人员、医生)都必须接受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培训。
(一)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填写化验申请单检验项目的种类越来越多,让临床医生看得眼花缭乱,这其中临床认识也常常落后于实验医学的发展,而与临床的交流与沟通,介绍其诊断性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等试验特性,使临床在选择试验时可供参考;医生必须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临床诊断以及其他特定的识别号等填写清楚,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经常出现不同的医师写同一位病员的姓名、年龄、床号不同的现象,诊断不填写更是普遍,当检验人员对报告结果有疑问时,因为无诊断将无法判断异常结果是由于实验室内的原因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无法取舍是否复查核实,由此会增加分析的误差频率,这些都是导致检验单或检验结果出现与临床偏差的重要原因。
凡送检标本应注明标本类型,全血、血清、血浆、胸腹水、脑脊液或尿等,不同的标本类型对结果有不同的解释,如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需要病员身高,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信息;申请日期未填,无法确定标本送检时间;医生签名未填或不清,当检验人员出具报告需要了解更多的临床资料或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与医生取得联系,不利于对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无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有不同的参考范围。
分析前质量控制
检验项目选择中实验室所做的工作
▪ 检验项目的选择主要由临床医师决定.本科应做,己做工作 如下:
▪ 1.提供本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清单即:《检验手册》 ▪ 内容包括:检验项目名称;英文缩写;实验方法;标本类型;参
临床医师在实验项目选择的原则
1.针对性 :主要是应根据所需提供何种信息来确定 检验项目的选择。如:生殖器疱疹首选Ⅱ型IgG抗 体测定;对糖尿病患者显然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 白、尿糖十分重要;治疗过程中的监测用末梢血及 血糖仪进行床旁监测( POCT) 是完全可以的,但 要用于确诊就不一定合适。
2. 有效性 :由于敏感度和特异度都有一定的限度, 因此在不同情况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人 群筛查时,应考虑敏感度较高的检验项目,以避 免漏诊,为了确诊,则应选用特异度较高的试验, 以避免误诊。
5.保护性:为医疗安全,僻免医患纠纷,保护医护安全的 检查:如:术前,输血前的病毒感染检查。 术前凝血机制与血常规,血糖检查 某些药物冶疗前后的肝,肝肾功查。
医师对检验项目选择性组合
▪ 5.为选择合理用药的组合:如药物敏感试验等
▪ 以上‘组合’对早期诊断及冶疗非常必要, ‘组合’要科学,合理,防止不必要的大‘组 合’。
▪ 所有实验项目除带*号暂未开展外,其余均己能做.
▪ 外送项目对患者或申请单上不显示’外送’字样, 区别只在回报结果时间上.
▪ 就检验申请单不规范,收费混乱,开单繁琐等问 题,根据2012.1.11曰院办公会议精神,重新修 改整理检验项目和组合项目:包括项目网络编号; 名称及缩写;采集要求及标本量;检测方法;出 报告时间;收费标准等,内网已作了补充修改隨 后分发各临床科室旨在方便医师查询使用。
检验科检验前中后质量自查报告
检验科检验前中后质量自查报告
一、检验前质量控制
1.1 采样人员资质审核
定期审核采样人员的资质证书,确保所有从事采样工作的人员均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1.2 采样设备检查
检查采样设备(采血管、采血针等)的有效期、完好性,确保采样过程中设备的可靠性。
1.3 样本标识审核
审核患者姓名、住院号、检验项目等基本信息,避免样本混淆。
二、检验中质量控制
2.1 仪器设备检查
每天开机前检查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各项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
2.2 试剂检查
检查试剂的有效期、储存条件等,避免使用过期或储存不当的试剂。
2.3 内质控品检测
每批次检测均需测定内质控品,评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三、检验后质量控制
3.1 结果审核
对检测结果进行系统审核,核查是否存在异常值、错误编码等问题。
3.2 报告签发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审核并签发检验报告。
3.3 报告发放
按照规定的时限和渠道,将检验报告准确无误地发放给相关临床科室。
通过检验前、中、后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做好检验科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检验科质量控制如何做好检验科质量控制引言1.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是做好质量控制的基础。
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质量控制文件:制定和修订质量控制文件,明确质量控制的目标、指标、方法和标准。
质量控制制度:制定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和责任体系,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质量控制记录: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记录,包括质量控制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记录等。
质量控制培训:加强对检验科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能力。
2. 确定质量控制指标确定质量控制指标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质量控制指标应包括质量检测项目、质量目标、质量控制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等。
质量检测项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检验项目,包括常规项目和特殊项目。
质量目标:根据分析和评估结果,确定每个检验项目的质量目标,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
质量控制方法:选择适当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标准:根据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方法,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控制限、质控品使用要求等。
3. 进行质量控制检验根据质量控制指标,及时进行质量控制检验是保证质量控制有效的关键。
质量控制检验应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进行日常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监督,包括实验室内质控品的使用、质控结果的分析和异常结果的处理等。
外部质量控制:参与外部质量评估计划,与其他实验室进行质量比对,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
4. 分析和改进质量控制结果分析和改进质量控制结果是持续改进质量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
根据质量控制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异常结果分析:对不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纠正措施落实: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及时落实,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检验科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流程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
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1.2.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
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1.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2.1.维护仪器:良好仪器是确保检验结果的关键,所以,必须加强仪器的维护。
检验仪器维护要按规定做好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以及季保养,使仪器终始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是保障检验科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措施。
它涉及到实验室设备、标准操作流程、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设备保障1.1 选购合适设备: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的第一步是选购合适的设备。
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科室需要根据实验需要和标准要求,选择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的设备。
1.2 设备校准与维护:为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室需要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
校准可以通过与已知标准物质对比的方法进行,维护包括设备的清洁、保养和定期更换易损件等。
1.3 设备验证:设备验证是保证设备性能符合要求的重要环节。
科室需要制定验证方案,验证设备的准确性、精确度和可靠性,并记录验证结果,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标准操作流程2.1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科室需要制定标准操作流程,明确各项检验操作的步骤和要求。
标准操作流程应包括样本采集、样本处理、实验操作、结果判读等环节,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和一致性。
2.2 培训操作人员:科室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熟悉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操作规范、实验操作技巧、仪器使用方法等,培训后还需进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能够独立完成检验工作。
2.3 监督和评估:科室需要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规范和技能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监督和评估可以通过内部审核、外部评审等方式进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三、质量控制样本3.1 选取合适质控样本:科室需要选取合适的质量控制样本,以验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控样本应具备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特性,并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3.2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科室需要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明确质量控制样本的使用频率、使用方法和判读标准等。
质量控制方案应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并定期进行调整和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标本的预处理。标本的分类,分离,预处理也是发生差错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主要是落实标本分理的责任制,由专人负责标本分类分离。所有标本的标签码与申请单对应,标本从采集到分离,检验,保存的整个环节有可追溯性,责任落实后,差错率明显下降。
2、患者的知情同意。各种检查的目的、标本的采集方法、可能的误差、收费等信息是患者应该知道的权利,有些项目涉及患者个人隐私,有些项目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甚至医疗合同。医护人员往往由于各种因素对此不够重视,有时甚至导致医患纠纷。对于住院患者我们采用书面表格形式供患者了解并签字确认;门诊患者在申请单上注明免责声明,采血窗口张贴收费标准、注意事项、有疑问时当天提出免费复查及免责声明;某些检验项目在报告单上注明阳性或阴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提示的价值,以免医生或患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3、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是实验室前质控的重要环节,包括生活习惯与条件如饮食、饮酒、饮料、用药、劳动与运动、工作条件、精神情绪、抽血时间、生理病理状况等。有资料显示一顿标准餐后对生化指标造成的影响为5%-50%;大量饮酒后GGT升高一倍以上,TCHO、TG升高40%;长期坚持锻炼者血清中CK、AST、LDH升高;大部分生化项目的日间变化在5%-10%,ALT在一天的生理变化达5%-30%,酸性磷酸酶日间变异达50%-100%。许多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患者不知道,甚至临床医生也不了解,因此抽血前的告知非常重要。对此我们印制了包含标本采集前患者注意事项的宣传单,对于住院患者作为住院须知发给患者,门诊病人在导医台 ,采血窗口,体液室窗口等张贴和发放,在检验申请单上标示注明,采血后再发给一份。另外标本采集的时间相对固定,住院患者早晨7-8点,门诊患者7-9点,尽量减少生理时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1、急诊标本的采集。急诊检验是急诊病人病情的特殊要求,在遵循标本采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急事急办,我们制定了急诊检验绿色通道,所有急诊检验标本由病人所在科室护士采集并送检,检验科收到后优先检验,及时报告,保证急诊检验的快速性,准确性。
7、标本的污染。最常见到错误是护士在输液前或输液时从输液管放血,混入少量液体,实验室不易察觉,还有采血人员在病人输液的同侧静脉抽血混入输液的液体,造成差错或事故隐患。
8、采血的技术。采血技术不当常造成溶血或组织液混入。常见的错误是消毒后酒精未干穿刺后混入酒精造成溶血;抽血时用力过猛,血液进入注射器腔过快造成溶血;多次穿刺血液渗入组织从组织抽取血液;抽血针头过大发生溶血等。
4、标本采集时的姿势。人体在不同的姿势时水,电解质在血管和组织的分布不同,对血液中的成分影响很大,如直立位时,水,电解质从血管渗入组织,血液浓缩,血清蛋白,酶,血细胞压积,激素等平均升高5%-8%,从直立位转入坐位需要15分钟的平衡。当人体位置从坐位转入仰卧位,水,电解质重回血管,血液稀释,血液成分降低10%-15%。因此标准的采血位应该是坐位。对于门诊病人,我们要求病人坐在椅子上排队等候,住院病人一般要求坐位抽血,重病人仰卧位抽血,并在报告单注明。
检验科分析前质量控制
-陆晓柒
1、申请项目的选择。医生对申请检验项目的选择与结果的阳性预测值与诊断特异性有关,合理的项目选择是现代循怔医学的要求,由于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的选择习惯不同,不同病人要求检验的项目不同,因此应在规范的基础上又有选择的灵活性。我们在设计申请单时根据不同诊断价值进行分类,分成不同的诊断系列又进行高、中、低不同项目的组合,医生在选择项目时既直观又灵活。
5、止血带的使用。使用止血带时,静脉血回流受阻,从组织中回流的水,电解质减少,血液浓缩。
因此使用止血带后应尽量在1分钟内完成消毒,穿刺。这要求采血人员具备熟练的采血技巧,快速穿刺,穿刺后放开止血带让血液流通后再采集,以防血液浓缩。
6、抗凝剂的使用。不同的抗凝剂选择是保证实验准确性的基础,抗凝剂的使用不当将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使用混有EDTA的血浆测电解质对钾,钙,镁影响巨大,测某些酶CK,ALP等出现假性降低,这些错误常见于拿错抗凝管或将一管血倒入另一管。测凝血四项时抗凝剂与血液的稀释比例不当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有很好的商品化采血管,可以实现抗凝剂使用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