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经复习资料 自用

合集下载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2.垂直型直接投资:3.保护贸易政策:4.关税同盟:5. 汇率目标区:二、简答题1.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3.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论述题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世界经济学》试卷1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就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2.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一般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与母公司之间实行纵向专业化分工协作。

3.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5. 汇率目标区:英国学者威廉姆逊等人提出的关于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指通过协商规定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的目标幅度,幅度可达10%,当汇率波动超越目标区里,就实行干预。

其旨在既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又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二、简答题1.答:(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3)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际金融学》复习资料

《国际金融学》复习资料

《国际金融学》复习资料《国际金融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2、国际收支平衡表:指将每一笔国际收支记录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而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

3、经常账户:是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交易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4、资本与金融账户: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5、错误和遗留账户:是一种抵消账户,它归结了各种统计误差和人为差异,其数值与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相等,方向相反。

6、自主性交易: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的(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

7、补偿性交易: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和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8、临时性不平衡: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9、结构性不平衡:指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10、货币性不平衡:指一定会率水平下或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11、收入性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要的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平衡。

12、预期性不平衡:由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使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13、货币—价格机制: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对外支出大于收入,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本国货币贬值,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14、收入机制: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15、利率机制: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本国货币的存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

世界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世界经济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名词解释:FTA:是自由贸易协定的英文简称,指独立关税主体之间以自愿结合方式,旧就贸易自由化及相关问题达成的协定。

EU:欧洲联盟的英文简称,是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组织化程度最高、法规最健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

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英文简称,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个国家组成的典型的南北型区域一体化组织,是世界上地域范围最广、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APEC: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简称。

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

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英文简称,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

边境合作区:指若干国家和地区接壤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自然人或法人,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在生产领域内,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而开展的较长时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质就是生产要素在“次区域”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趋向自由化的流动,从而带来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相应提高,主要表现为在这个地缘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而,在经济范畴上,它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范畴。

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城市群:指在相关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农村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填空:1、太平洋带状工业区的三大工业带分别为:阪神工业带,中京工业带,京滨工业带。

2、波士华城市群五个主要的城市分别为: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

3、请说出你知道的国内外城市群:_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_、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6页)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6页)

国际金融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6页)国际金融学(选修)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1.外汇概念a. 狭义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资产。

它具有自由兑换性。

包括外币现钞、外币票据、外币有价证券等;b. 广义外汇:指一切能用于国际结算的对外债权。

它可以以本币来表示,这是其与狭义外汇的根本区别;c. 国际汇兑的简称:指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

它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动态外汇包括“兑”和“汇”两种金融活动。

人们习惯所说外汇多指静态的外汇而言。

2.汇率概念外汇汇率是两种货币进行兑换的比价,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它又称为外汇行市、外汇牌价、汇价或外汇兑换率。

3.汇率的种类(一)按确定汇率的方法划分—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二)按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划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三)按使用汇率种类多少划分—单一汇率和复汇率(四)按银行买卖外汇的价格划分—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五)按外汇交易的交割期限划分—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六)按国际货币体系或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划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4.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一)影响汇率变动的表面因素,引起汇率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

(二)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经济因素1.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供给>需求→本币升值2. 通货膨胀: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币贬值3. 资本流动:资本流入增加→本币升值(三)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政策因素1. 利率政策:一国为了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往往利用利率政策加以调节。

例如: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物价下降,资本流入→本币升值2. 汇率政策:指国家通过明文规定或改变汇率制度使本国货币汇率发生变动,即进行汇率调整。

3. 外汇干预政策:指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通过利用外汇平准基金介入外汇市场,直接进行外汇买卖来调节外汇供求,从而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动。

西方国家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对短期汇率调整产生一定影响。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欢迎大家来下载

国际经济法概论自学考试复习资料(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欢迎大家来下载

前言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很多,总体包括绪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争端处理法等等。

一个新的部门法的出现是因为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成熟到需要法律介入进行调整的程度,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现在的国际经济关系非常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税收关系等等。

国际经济法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出现了国际货物买卖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金融等等,正是因为这些关系的出现,才需要新的法律来调整。

与之相对应,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内容也就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争端解决等几个大的方面。

国际贸易一般分为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

另外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出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国际货币金融法是国际金融法的一部分,教材是把国际货币金融法从国际金融法里面抽出来,单独作为一章来进行讲解。

在国际金融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国际货币金融法,实际上在国际金融法中除了国际货币金融法之外还有其他值得研究的内容。

但是因为篇幅的原因,在这里主要研究的只是国际货币金融法。

建议:第一,多读教材,读懂教材。

第二,熟读法条(国内法和国际条约,比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术语通则》)。

第三,在国际经济法的学习中,记住所遇到的英语词汇。

第四,多作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的内容包括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法的含义、国际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及其法理原则、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与学习国际经济法的意义等。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国际经济关系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狭义的理解,一类是广义的理解。

狭义的理解是指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之间或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参加国际经济交往、构成国际经济关系的主体,限于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在国际公法上具有独立人格的其他实体。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提纲

世界经济史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出题形式及复习提纲
一、出题形式
1、选择题(20道,40分)
2、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简答,共三题,40分)
3、分析论述题(20分)
二、复习要点
1、概念术语
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工场手工业两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
2、总复习思考题
(1)地理大发现引起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阶层分化及资本主义关系形成所起的作用(2)简要说明欧洲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作用
(3)为什么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爆发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及其世界意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奠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试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
(5)试分析苏联建国初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及其政策,评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
(6)如何看待公有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转化?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6页word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6页word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2、国际直接投资3、滞胀4、关税同盟5、布雷顿森林体系6、自由贸易政策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有哪些?2、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目标和原则3、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有哪些?4、比较分析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5、美元化的含义及其的好处?三、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叙述跨国公司对世界的经济效应。

2、试述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

《世界经济概论》试卷(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5分)2、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5分)3、滞胀: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即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

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失业率提高,物价大幅度上升.(5分)4、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通过协议方式建立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从区外的进口实行统一关税。

(5分)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存在于1946-1973年之间的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内容是以《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它是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5分)6、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经济全球化2. “参与和扩展”战略3. 霸权主义4. “1955年体制”二、单选题1. “联合国宪章日”定于每年的()。

A. 4月25日B. 6月26日C. 10月24日D. 10月30日2. 参加波茨坦会议的美国总统是()。

A. 罗斯福B. 杜鲁门C. 艾森豪威尔D. 尼克松3.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导致西方阵营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B. 西方阵营中力量对比发生变化C. 日本推行多边自主的对外政策D. 法国在外交上奉行戴高尔主义4. 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是()。

A. 英国B. 日本C. 法国D. 美国5. 战后初期两极格局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A. 两面旗帜的斗争B. 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战争C. 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D. 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6.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A.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B. 华沙会议C. 西方六国首脑会议D. 万隆会议7.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A. 各国军事力量的支撑B. 各国经济的发展C. 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D.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是:()A. 日本B. 英国C. 俄罗斯D. 美国9. 标志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质的升级的是:()A. 杜鲁门主义B. 关岛主义C. 超越遏制D. 星球大战计划10. 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的是:( )A. 东亚与北非等国独立B. 1960年非洲17国独立C. 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D. 1968年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瓦解三、多选题11. ()是危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A. 经济发展不平衡B. 霸权主义C. 强权政治D. 南北差距12.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主要有()。

A.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B. 社会主义异化论C. 倡导多元化和全面民主化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13. 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经济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经济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经济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求国际经济合作。

2.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3.影响:
有利影响:(针对所有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取得成就:
(1)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世界经济史整理资料

大学期末复习试题资料整理世界经济史整理资料

一.名词解释1.梭伦(前630年~前560年)改革经济改革主要内容:解负令遗产自由,容许分割氏族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

评价及结果恩格斯高度评价梭伦改革,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结果:一方面形成了新阶级即从事工商业的富人对旧的贵族权力的胜利竞争,而另一方面,也使旧的氏族制度的残余失去了它的最后地盘。

2.罗马法:是罗马社会奴隶制和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部世界性法律,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

3.井田制:是封建领主制度下的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所有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

公田是领主的自营地,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耕作;“私田”是农奴的份地,农奴通过为领主无偿耕种“公田”而取得耕种“私田”的权利。

4.鲁国初税亩: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弃劳役地租,行实物地租,实质上并未改变了土地制度5.日尔曼所有制(日尔曼氏族公社公有制):日尔曼制度起源于日尔曼氏族公社所有制,这个制度的最重要的特点:一是领主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二是大量公地的存在,归公社,即后来的公国所有,从而也就归大公所有。

6. 抑商政策:措施: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原因1.保证农业基础。

2.抑制土地兼并。

3.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

如行会:见于隋唐,起源于肆。

行:主观上“入行”,客观上“投行”明清时期增加“海禁”7. 庄园经济:8.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9.工业革命:广义上所指的是由生产技术创新所引发,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及市场、贸易及其规模以及这些方面的扩散等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革。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提升,经济结构轻工业化。

《国际金融实务》复习要点

《国际金融实务》复习要点

《国际金融实务》复习要点第一章:外汇与汇率1、外汇的概念及特征㈠外汇的概念①、动态: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债权与债务的行为。

②、静态(1)广义:泛指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

主要用于各国的外汇管理条理之中。

如我国的外汇管理条理中就规定,外汇具体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和支付工具、外币有价证券、特别提款权和其他外汇资产。

(2)狭义:指以外币表示的能直接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从狭义角度出发,外国货币不是外汇。

㈡、外汇的特征①、外汇必须是以外币来表示的②、外汇必须具有自由兑换性③、具有普遍接受性2、国际收支的定义及理解㈠、国际收支概念所谓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㈡、正确理解:①、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交易所谓交易,是指经济价值从一个经济体向另一个经济体的转移。

②、国际收支记录的交易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及记账原理㈠、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①、经常账户。

它是指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它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等项目。

②、资本和金融账户。

它是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帐户。

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③、错误与遗漏账户。

它是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平衡表而人为设置的账户,主要用来纠错。

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与记账方法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现代会计学的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

复式记账法是国际会计通用的记账方法,它就是通常所说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记账法则是:凡引起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凡引起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

4、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㈠、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1)国际收支顺差会带来本币升值的压力(2)国际收支顺差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3)国际收支顺差如果是因为通过国内大量出口而带来的,会导致国内资源的短缺(4)国际收支顺差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㈡、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1)国际收支逆差会带来本币贬值的压力(2)国际收支逆差会带来对外信用的降低。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 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 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 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它 和国际间接投资相区别的特征在于投资者与企业的 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相联系。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 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建立合资 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 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3、跨国公司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的定义,跨国公 司可以表述为: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 成该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 务,而不论采取的法律形式如何,也不论其在哪 一个部门经营;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 因而具有共同的反映企业全球战略目标的政策; 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化生产的企业组织,与一般国 内企业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实施“全球战略”、公 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绪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
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 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 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 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世界经济 国际分工 产业革命 科技革命
地理大发现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60页文档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60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世界经济概论总复习资料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谢谢!
60

8.4世经必须理解知识点

8.4世经必须理解知识点

世经必须理解知识点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1.世界贸易组织。

宗旨:通过实施普遍的最惠国待遇,削减乃至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以便充分利用各国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以及提高生活水平。

为实现此宗旨,各缔约国接受了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惠国待遇原则。

第二,无歧视待遇原则。

第三,关税减让原则。

第四,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第五,透明度原则。

第六,互惠即对等原则。

作用:它制定的多边贸易规则已成为各缔约国普遍接受的共同规则;主持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使各国关税大幅度下降;为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提供了谈判和合作的场所,为调解各国的贸易纠纷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国际贸币基金组织(IMF)。

宗旨:为会员国在国际货币问题上进行磋商与合作提供必要的机构,促进国际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促进各国汇率的稳定;为经营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争取减轻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执行董事会负责日常事务。

1980年我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并担任执行董事会董事的职务。

3.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宗旨:对用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鼓励开发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与其他国际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前者首要任务是保持汇率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后者侧重支持会员国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开发。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中,这些世界经济组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突出表现在这些组织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在运作中较多地向发达国家的利益倾斜,有时甚至被少数国家用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约束和限制。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即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美国正是凭借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世界经济霸权之基本步骤: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1.世界经济的内涵内涵: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联接。

把世界范围内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2.世界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

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现状: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国际分工深刻变化;3、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5、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国际协调机制加强:WTO、GATT、IMF出现并发挥作用;8、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共体、APEC、北美自贸区;9、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一超多强;10、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4、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经济全球化(1).市场经济规则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进程加快;(3)、生产与投资全球化;(4)金融全球化;(5)、科技全球化;(6)、劳动力流动全球化5、世界经济学科的基本假定:(一)经济人假定(追求效益最大化)(二)稀缺性假定(资源稀缺,人的欲望无限);(三)国际无政府状态(缺乏全球权威的国际中央政府);(四)不确定性(经济结果未知);6.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机制(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方法):坚持对外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7.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对象、方法世界经济的增长历程:(解密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一)马尔萨斯陷阱:1800年前的经济增长;(二)工业革命:1800年前后的英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工业革命的误解:工业革命本质上并不是完全工业化的,农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和经济中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且如果农业没有成功实现增长,那么现代经济增长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工业革命被错贴标签了。

)(三)大分流:180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并没有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快速增长,相反它们都深陷贫困的泥潭。

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分流不断扩大,一直持续到现在。

(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二: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1.马尔萨斯陷阱:三个假设:1、每个社会的出生率(B)是特定的。

出生率由这个社会的生育习俗决定,但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2、各个社会的死亡率(D)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下降。

马尔萨斯陷阱长期均衡模型:随着人口增长,收入会逐渐下降。

只要收入超过生存收入水平,人口增长就会持续,而收入也就会持续下降。

只有当收入降到生存收入水平时,人口增长才会停止在均衡水平N*,此时人口也实现了稳定;假设出生率上升了。

在短期内,出生人口会超过死亡人口。

总人口开始增长,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得死亡率开始增加,最终死亡人口将又会达到与出生人口相等的水平。

在这一新的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水平降低了,而人口增加了;如果死亡率逐渐降低(即死亡率曲线向下移动),那么在现有的收入水平下出生人口将会超过死亡人口,从而导致总人口增加。

这同样会使得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直至死亡率再次与出生率相等。

在新的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水平会降低,而人口会增加。

马尔萨斯世界的逻辑错误:马尔萨斯世界的逻辑是有悖常理的。

任何导致死亡率上升的因素——战争、秩序混乱、糟糕的卫生条件或者废除母乳喂养等都会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而任何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因素——医疗技术的进步、良好的个人卫生、改善的公共卫生、国家对农业歉收的补贴、和平、秩序等却会降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技术进步:技术从较低水平(曲线T0)移动到较高水平(曲线T1)。

由于人口数量只能缓慢增长,因此在短期内技术进步会导致实际收入增加。

增加的收入会降低死亡率,使得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从而带来人口增长。

这种人口增长只有在收入恢复到生存收入水平时才会停止。

技术变革的唯一影响就是导致人口增加了,对生活水平并不会产生持久影响。

2.工业革命对工业革命的解释:外生增长理论: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经济体系外的某个特征(如社会的司法制度或者生产投入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了改变。

这一变化使得经济体系内潜在的创新者们增加投资以促进生产技术的扩展。

比如,这样的变化可能是管理知识专有性或者所有产权安全性的制度发生了变化。

诺斯和温加斯特提出,1689年英国建立立宪君主制这一重大政治变革是促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

多重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中一些突发性事件——疾病、战争、征服新的地区——会使经济从较差的静态均衡跳跃到现代社会中较好的动态均衡状态。

其中,如今在经济学领域吸引了众多拥护者的一套理论认为,这一跳跃主要体现为家庭模式从子女数量较多而对每个子女投资较少,转变为了子女数量较少但对子女关注更多。

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工业革命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各国经济体系内部的一些特征逐渐演化,最终形成了现代经济增长所需的前提条件。

因此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

促进技术快速进步的经济条件能否形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经济体系内最终导致工业革命发生的促进因素包括人口规模以及人口特征的演化。

3.大分流:表现:1800年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并没有像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那样快速增长,相反它们都深陷贫困的泥潭。

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分流不断扩大,一直持续到现在。

在一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的世界上,各国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巨大。

工业革命缩小了国内收入差距的同时却扩大了国家间的收入差距。

大分流的原因:①在工业革命前,由于马尔萨斯陷阱的存在,劳动力效率的差异对各国平均的人均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工作状态较轻松的国家的财富水平似乎和那些勤劳的国家差不多。

工业革命爆发后,人均收入不再受马尔萨斯机制的制约。

各国间既定的能力差异开始通过人均收入而非人口密度反映出来。

与马尔萨斯时代的脱离是导致大分流的一个原因。

②现代机器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地降低了热带非洲等地区的生存工资水平,从而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而人均收入比工业革命前的平均水平低很多。

尽管很多穷国的工资水平低于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但人们的预期寿命却仍然高于工业革命前的平均水平。

③一个推测性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引入的新生产技术提高了高质量劳动力的收益。

在工业革命前,生产过程似乎很“肤浅”,也就是说生产程序不是很复杂。

此外,当时的生产对出错率和工人敷衍草率的行为容忍度非常高。

以未实现工业化的农业生产中小麦的生产为例。

整个过程包括犁地、播种、脱粒、扬场等。

如果种播多了,有些就浪费了;如果种播得太少了,土地的价值就没有被充分利用。

如果脱粒没做好,那么有些麦粒就还会留在麦穗里,最终成了动物饲料,因此损失了部分价值。

但在这一过程的各个步骤中,即便出错或者没做好,成本也非常小。

4.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一)、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范式核心由关键要素变为产业结构;范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

)(二)科技革命与生产力进步1、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诸要素变革;(劳动资料、对象、劳动者素质、组织与管理变革)2、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力内在结构的变革;(科技、教育、信息、组织管理等非实体性要素的作用日益增大,而实体性要素的作用在相对减小)(三)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变革;(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比例关系。

)1、产业结构的转变反映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变化;2、产业结构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5.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定义: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

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

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战后的这次科技革命在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技术、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突破。

从演变的过程来看,第三次科技革命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1945 —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1955 —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1965 —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75 -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 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1985 -1995,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影响的全面性(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领域);内容的综合性(交叉与融合);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见后表);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科技革命与各国经济的发展:1.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2.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生产力地区配臵。

3.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①城市和乡村关系的变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的边缘化;②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的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的上升;③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些新现象:如中产阶级的膨胀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二)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2、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6.李约瑟之谜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等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科技战略:(李约瑟之谜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1、基础投入(1)技术的购买(2)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技术差距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2、制度支持(1)科学发明的制度支持:资助制度的完善与效率(2)科学发明的制度保护:保护知识产权(3)科学发明的政策支撑:金融的作用7.战前的科技革命的内容阶段的划分: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

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