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社会保障理论
![社会保障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5ab4f23eefdc8d376ee32a1.png)
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及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①社会保障制度时风险分散机制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③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⑤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一)按受益人是否履行缴费义务:费税制度和非税费制度(费和税区别在于执行机关)(二)按项目保障的风险及提供的需求,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分为九类:老年、残障、工伤、疾病及健康、家庭、失业、住房、公共救济和其他。
(三)按保障水平的高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保障水平由低到高)社会救助:是通过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政府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最低的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以缴费为前提。
社会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相关风险时,制度给以损失补偿或提供收入的风险分散制度。
与社会保障的其他制度相比:1、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2、社会保险既强调社会性又强调风险分散机制。
3、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社会福利:是政府或社会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津贴或服务的制度的总称。
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①福利性模式:(英国、瑞典、北欧诸国)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从摇篮到坟墓”的、高水平保护的社会保障体系。
特点: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高、高福利是以高税收为代价。
②保障型模式:(欧洲大陆、美国和日本)特征:更多的强调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强调围观主体的责任、保障水平相对低一些、社会保险是主体制度,而在社会保险中企业、个人是责任的主体,政府只是最后的责任人。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919591fa300a6c30c229f71.png)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读后感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分为五个部分:社会主义之后、五种两难困境、国家与公民社会、收回投资型国家、迈向全球化的时代。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见解。
一、社会主义之后这一章简要介绍了“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并且引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理论术语。
它的背景是:(一)社会主义的衰落。
从70年代中期到苏联解体这一段时间,社会民主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到自由市场哲学的挑战,特别是受到撒切尔主义或里根主义(更一般的称谓是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从来都是很不完备的,这些理论低估了资本主义在创新、适应以及不断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社会主义也未能把握市场作为一种向买卖双方提供基本信息的机制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兴衰取决于它能否创造出这样一个社会的能力: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个社会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且能够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分配这些财富。
如果说社会主义现在衰落了,则正是由于这些主张落空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的社会主义——已经淡出了历史舞台。
(二)推行老派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引发的社会问题。
以凯恩斯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了许多马克思所诊断出来的弊端,但又相信这些症状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而得到缓解或克服。
国家有义务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以零散的方式提供的公共产品。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其他领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应该的,因为公共权力在一个民主社会中代表着集体意志。
有政府、企业和工会等参与的集体决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市场机制。
国家对家庭生活的介入不仅必要,而且值得鼓励。
国家福利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个人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无法自食其力时,国家可以伸出手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福利国家有两项目标:首先是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同时也要保护各个生活领域中的个人。
人口老龄化资料
![人口老龄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cb321e59eef8c75fbfb3af.png)
人口老龄化资料联合国人口司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将在未来45年间增加26亿,达到91亿。
报告同时指出,2050年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将由目前的64岁增加到75岁,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口预期寿命将由74岁增至82岁,发展中国家将从目前的65岁增加到74岁。
按照国际标准,人们通常把65岁以上的人口作为老年人口,并将这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小于4%、在4~7%之间和高于7%的,分别作为人口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国家。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多数国家的人口发展都经历着一个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过程,因此多数国家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老年人越来越多,人口日益趋向老龄化。
经过几年的实践后,企业的拒缴率却在提高,提前退休严重,一些省份出现了养老保险金的拖欠,基金缺口有日益增正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把握好“人口红利”黄金期,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合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农村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提高。
然而与城镇老人优越的养老保障相比,数量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绝大多数都只能依靠家庭的养老方式。
目前我国农村占主要地位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在过去传统的农村生活中,由中国文化推演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所维系的家庭伦理观念——儿女有义务赡养老年父母,因而,农民养老问题并不突出。
然而在现今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形态已由四世同堂型向小家庭形态转化,农村年轻人口为工作、生活之便利大量移居城市,老年人口则留在农村。
这就使农民养老保障需求日益增高。
将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推置于农村改革的中心地位,发展和完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养老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而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却在困惑中徘徊。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16914702768e9951e73855.png)
《第三条道路》读后感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学会学家,与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是当代欧洲社会思想界中少有的大师级学者。
他的学术成就除了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外,还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
关于“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的理论维度是以下六点:政府改组,公民社会的培养,经济重组,福利国家的改革,生态现代化和全球体系改革。
而这次主要是想谈谈关于吉登斯的社会福利主张。
吉登斯的福利主张是在分析和概括左右两派的社会福利思想的分歧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介于左右两派社会福利道路之间的中间道路主张,即所谓“第三条道路”。
在社会的公正性原则方面,他认为穷人和富人应该是平等的,而这种平等的实现,需要通过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
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它是能够促进个人发展的动力性因素,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功能的自我提高。
他们还认为,福利国家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主张把经济的增长放在首要的位置,用经济增长的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公平。
只有这样,社会的所有公民才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的帮助,社会中所有公民才有可能在享受福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全社会公民的“自发的带有目的的自我”得到培养,增强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
同时吉登斯认为社会保障领域有着广泛的普遍性原则,他认为只有造福于多数人的福利制度才能产生出一种公民的共同道德。
如果社会福利的改革只有一种消极的内涵,即主要面向穷人,那么它就必然导致社会的分化。
吉登斯进而提出了“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社会福利思想,他指出,“个人主义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义务也应当延伸”,“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无责任即无权利’必须不仅仅适用于福利的受益者,而且也适用于每一个人”。
在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中,个人在失业后往往只是享受着国家的无偿福利待遇而不需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这就使得国家的福利负担逐渐加重,造成社会生产能力的滞后。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071d5b5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4.png)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社会凝聚力减 弱,民众对社会福利制度的认同 感和支持度降低。
06
CATALOGUE
完善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 的建议与措施
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引领
01
制定全面、系统的社会福利政策,明确政府、市场 和社会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02
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 性和连贯性。
加强社会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事业的公信 力和透明度。
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01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
福利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02
推广智能化服务,如智能语音应答、在线办理等,提
高服务便捷性和效率。
03
加强数据分析和挖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的研 究,旨在为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提 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研究问题
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条道路 社会福利制度?如何实现社会福利制 度的公平、效率和可持续性?如何平 衡政府、市场和社会在福利供给中的 角色?
02
CATALOGUE
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制度概述
03
老年人口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增加,但目前长期照护服务供
给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社会信任缺失对福利制度的影响
01
福利欺诈现象
社会信任缺失导致福利欺诈现象 频发,使得福利制度的公平性和 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02
政府信任度下降
03
社会凝聚力减弱
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对 政府提供的福利服务产生怀疑和 不满意。
03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
![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c63e9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a.png)
从“第三条道路”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一种平衡。既要 追求科技进步和全球发展,又要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创新思 维,寻找一种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条道 路上,我们要人类的福祉,同时也要弱势群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解决现代性问 题时,我们要善于借鉴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同时也要人类 的未来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寻找一条既能满足人 类需求,又能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希 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现代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现代性到“第三条道路”,探讨现代性 的问题和探讨方向,以期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参考。
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带来了诸多变革,如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全球化等。然而,这些变革 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现代化的弊端不可忽视。环境污染、资源短 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愈加严重。其次,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产生了冲击, 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此外,科技发展在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 们的担忧,如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冲击、信息泛滥带来的隐私泄露等。
然而,“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随 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长放缓,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其次,随着全球化 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和个人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压 力。
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公共部门的作用,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建 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
![对第三条道路的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367dc5aa00b52acfc7caf9.png)
对“第三条道路”评析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就是"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在西欧,主要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社会党等,以下简称"社民党")都打出了"第三条道路"的旗号,要走一条即不同于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右翼政党所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克林顿所领导的民主党政府虽然不信奉社会民主主义,但是也声称要走一条能够将自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道路"。
新世纪到来之际,俄罗斯新领导人普京也提出要走不同于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目前,"第三条道路"成了各国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预计它在21世纪初期将对西方社会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拟以欧洲社民党的第三条道路为主要对象,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第三条道路":老词语,新概念"第三条道路"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语,本世纪曾出现过许多版本的"第三条道路"。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就被称为是介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政治力量;东欧的农村平民主义也这样描述自己;法西斯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声称法西斯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和"共产主义专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民族独立国家,比如印度,就试图走一条既不依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三条道路。
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主党派也曾建议中国走第三条道路,不倒向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
1951年,社会党国际在其成立宣言中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走一条既不同于资本主义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提出要实现没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走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道路。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https://img.taocdn.com/s3/m/9f71810ce87101f69e31953a.png)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观马哲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摘要】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对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内涵进行阐释,并总结出其中的社会福利思想,最后根据吉登斯的社会福利思想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第三条道路积极福利社会保障一、何为“第三条道路”1.左派。
吉登斯用社会民主主义表示属于持改革立场的左派阵营的政党和团体。
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左派)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导致的弊端可以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得到缓解和克服,因此强调国家的责任和作用,认为国家在救助贫困家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右派。
新自由主义或者新保守主义(右派)始终敌视“大政府”。
将国家最小化与公民社会视作社会团结的自生机制。
它们追求无拘无束的市场力量以及对传统制度(主要是家庭和民族)的维护,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合理的。
一方面钟情于市场,一方面又寄希望与传统的家庭和民族。
3.左与右。
当政党或政治意识形态呈现多多少少的平衡,左与右之间的划分就不存在疑问,然而当两个极端中任何一方变得强大起来。
弱势的一方通常会接受反对派的某些观点,并且综合对立的立场使其尽可能保留自己的立场,将其作为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因此左与右是相互对立的,但也总是运动的。
从80年代初期开始,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派开始认识到现实问题的严重性,而西方大多数共产党也向社会民主主义靠拢,新的社会民主党派成立起来。
“第三条道路”就是以新社会民主主义为代表的,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定框架。
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1.左派与右派社会福利政策的分歧。
吉登斯分析了传统左派和右派社会福利思想的分歧,指出左派社会福利理论强调国家的责任和作用,相对忽略个人的责任,认为社会福利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最大的平等。
而右派则主张尽可能限制国家在社会福利中的作用,推行社会经济原则。
右派将福利国家看作一切罪恶的源泉,认为社会福利应当被理解为最大化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而来的总体财富,实现这一切的唯一办法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福利制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缩小社会保障网而不是扩大福利安全网。
2022年秋国开一平台《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1-5题库
![2022年秋国开一平台《社会保障学》形考任务1-5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652f45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3.png)
形成性考核一答题版本试卷得分1001.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救济B.安全福利D.保障2.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功能()单选题(3分)3分A.补偿功能B.救济功能稳定功能D.调节功能3.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单选题(3分)3分A.政府B.企业个人D.NGO组织4.( )通常是根据最低生活需要制定一个标准,并调査个人或家庭的财源,以判断受保人是否符合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条件。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查制度储蓄保险基金制度5.( )又称“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6.( )通常又称为劳工法典,即国家通过法律,要求雇主对工人实行各种事故保护。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7.()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雇主责任保险制度B.普通保障制度经济状况调査制度D.储蓄保险基金制度8.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包括:()单选题(3分)3分A.国家保障制B.企业保障制C.乡村集体保障D.农村居民保障制9.从共性上看,()显然不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单选题(3分)3分A.社会救助B.社会制度C.社会保险D.社会福利10.1951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包括养老、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
单选题(3分)3分A.《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社会保障法》《济贫法》11.2004年9月颁布的()白皮书,标志着中国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单选题(3分)3分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B.《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D.《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状况和政策》12.现代型的社会保障,首要责任主体是:()单选题(3分)3分A.企业B.个人单位D.政府13.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不包括以下哪种方式(单选题(3分)3分A.现收现付式B.现收后付式完全累积式D.部分累积式14.( )主要阐述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关系单选题(3分)3分A.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B.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C.社会保障制度理论D.福利经济制度理论15.( )主要阐述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支付,储备基金投资等资金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福利学的几个小问题
![社会福利学的几个小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e840c64028915f804dc2d2.png)
福利社会学作业一、论述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三大支柱的观点及利弊。
答:1、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由三个基本的概念组成的,即平等、自由和互爱。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平等有助于社会整合、提高经济效率、践行社会公正和发展个人潜能。
但是,平等只是达致自由的途径。
只有得到充分的自由,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互爱也是民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民主社会主义希望全民的福利提供,能促使社会孕育出相互关爱的氛围,也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民主社会主义在福利思想上主张国家应该尽可能地承担起全面的社会责任,主张应该由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全体民众建立充分的社会福利。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思想体系是在“讲坛社会主义”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们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提倡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保险、缩短劳动日、改良劳动条件等社会政策。
他们也信奉改良式的渐进社会主义,不主张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观的利弊:民主社会主义对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成为福利国家及其社会政策发展变迁的理论基础。
但随着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民主社会主义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民主社会主义她唱的笑出贫困、缩小阶级差别和减少不平等、全民福利的提供,在科学社会主义那里都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目标,而不是最终目标。
因为这些既不是对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夺,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通知地位和工人阶级的被剥削的地位。
尽管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思想基础建立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差距,给劳动阶级提供了基本的社会安定,但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缓和阶级矛盾,而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从这一点上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只是改良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2、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
论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矛盾与共生——《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
![论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矛盾与共生——《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cb581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5.png)
论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矛盾与共生——《贝弗里奇报告》读后感2014年2月15日二战前期,悉尼·韦伯夫妇等费边主义者的社会改革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英国社会政策的理念及实践方针。
英国工会、工党、工业家及社会各界要求改革社会保障,集体主义取向的国家干预呼声日益强烈。
丘吉尔是推崇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改革家之一,自1908年被任命为贸易委员会主席之后,与贝弗里奇进行密切合作,协助建立了《劳动交换法》。
一年后,贝弗里奇出版了《失业:一个工业问题》(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
年届三十,他成为社会立法条文和执行体系的主要设计者。
贝弗里奇的社会改革理念、学术地位及政治参与为《贝弗里奇报告》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41年6月,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领导“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部际委员会”,着手规划战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战结束后,英国工党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建立了“福利国家”。
之后,对西方各国战后建立社会福利制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依照《贝弗里奇报告》,英国在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社会保险管理效率大大提高,有效地解决了英国战后的生产重建问题,迅速地恢复了资本主义的生机。
(一)主要目标贝弗里奇从英国战后需要解决的五大问题: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散问题出发,提出消除贫困是社会保障计划的主要目标,并明确提出社会保障的目标是:确保每个公民只要各尽其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收入尽自己的抚养职责,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体系框架贝弗里奇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他认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应由社会保险、国民救助和自愿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同时进一步提出国家将为每个公民提供九种社会保险待遇,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康复服务,并根据本人经济状况提供国民救助。
九种社会保险待遇分别为失业、伤残和培训金,退休养老金,生育保险金,寡妇保险金,监护人保险金,抚养补贴,子女补贴,工伤养老金,一次性补助金(结婚、生育、丧葬和工伤补助金四种)。
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
![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2530dd6b48d7c1c708a14564.png)
,
年 第 期 ( 总第 2 6 4期 )
。
。
学 术 论 坛 A C A D E MI C F O R U M
NO. 1, 2 01 3
( C u m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4 )
我 国“ 自我 养 老 " 模 式 研 究述 评
的关 注 , 如何 构 建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养 老 模式 , 也 成
为学 界探讨 日趋 活跃 的一个 主题 。 关 于养老 模 式 的选 择 问题 ,家 庭养 老 和社 会 养 老是 最 为熟知 的 两种 模 式 ,学 界 的研 究 和探 讨 也 主要 集 中于这 两 种模 式 上 ,实 际 上 除 了这 两种
题 。让 l 亿多 老年 人安 享晚 年 , 是 以人 为本 思想 的 体 现和 社会 和谐 的 重要 保 证 。社 会 老龄 化 程度 的 日趋 严 重和 养老 问题 的 日趋 严 峻 ,必然 引起学 界
共搜 索 到直 接相 关且 有 价 值 的研究 成 果 2 0多 篇 。
另外 .有些关 于 自我养 老 的研 究 成果 还分 散 在相
[ 中图分类号】 C 9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4 4 3 4 ( 2 0 1 3 ) 0 1 —0 0 9 0 —0 6
近年来 .随着 我 国老年 人 数 量 的不 断 增长 和
养老 ” ( 精确 ) 、 主题为“ 独立养老” ( 精确 ) 、 主 题 为
在界 定 和使 用 “ 自我 养老 ” 这 一 新 型养老 方式 时, 学 者们 常有 较 大 差 异 , 尚未 达 成 统 一 的意 见 ,
这 种 差 异 往 往 是 和 自我 养 老 的 内容 联 系在 一 起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e0c8df1aef8941ea76e0517.png)
“第三条道路”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一、“第三条道路”产生的背景“第三条道路”是以安东尼·吉登斯、托尼·布莱尔和施罗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到质疑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困境、迎接挑战,而在继承传统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理念和借鉴新自由主义一些做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提出的一套提高竞争力和就业能力、限制和削减消极与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体系。
其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是“第三条道路”理论的重要方面。
二、“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容(一)对“可能性”公平分配的平等理念第三条道路认为,随着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包容性”已经成为回应不平等的重要工具,成为社会民主主义改造福利国家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
(二)“无责任即无权利”的福利改革原则“第三条道路”在坚持接受社会福利是公民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强调个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要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从社会索取的权利和为社会尽责的义务同时存在,责任和权利相统一。
(三)多元化的福利提供主体在传统福利国家模式中,社会福利和大规模转移支付是一种国家行为。
国家对社会福利的高度介入,使家庭和社区的责任被削弱,个人自由受到压抑。
“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坚持国家主导社会福利的前提下,加强国家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关系,更多地发挥企业、家庭、第三机构(志愿性工作)和其他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政府和家庭、企业、社区以及志愿机构在社会福利上的合作关系。
三“、第三条道路”政策措施———以英国为例(一)促进人口就业英国政府指定并推行了大规模“从福利到工作”计划,对不同人制定了不同的行动计划,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二)赋予教育和培训优先权20 世纪90 年代末,英国工党执政后,把增加教育经费、培养开发人的潜能和终生教育作为其新政策最优先考虑的领域。
居家养老——构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第三条道路
![居家养老——构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第三条道路](https://img.taocdn.com/s3/m/00239cc7a1c7aa00b52acb60.png)
作者简介 :孙琦 ( 931一),女 ,江苏镇江人 ,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 学院,助理实验师。 18. 2
o _ee nml SnA a e ecna en e l g M
2 1年 第5 01 期
/ 家 养 老 ——构 建我 国养 老 服 务 体 系 的第 三 条 道 路/ 居
东 、山东 等省 市政 府和相关 部 门都 加大 了居家养 老推 上海 市虹 口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心 印制 相 当数额 的养 老 发放给老人 , 服务提供者上 门服 进 的力度 ,出台相关扶持 政策 ,加大财政 投入 ,动员 券 ,政府采购公共服务, 社 会各 界力量 ,逐步展 开 由政府 主导 、社 会参 与的居 务后 ,老人 向其支付养 老券 。江苏 省南京市多个 区 由 家养 老服务 。 3 居 家养老是符合 国情和 民生 的选择 .
构建我 国养 老服务体 系的第三条道 路 ,受到 了社会大
多数老 年人 的认可和 支持 。
一
2居 家养老是政府和社会 大力倡导的养老模 式 .
政府倡导 居家养老最早见 于2 0 年2 日国务院 0 6 月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对居 家养老的认知与实践
办公厅文 件 ,同年 1月 1 日,中发[062号文件 对 2 7 20]2
的基本需求无 法得到有 效的保 障。在 人 口老龄 化的背 工作 的意见 》,要求 发展居家养 老服务要 以科 学发展 景下 ,居家养 老模式成 为众多老年人 最适宜 的选 择 。 观为统领 ,以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为 目标 ,坚持政 府主导 和社会参与 ,不断加大工作 力度 ,积极 推动居
6 周岁 以上 的老 人 已经 占全 国总人 口的1 %,且 有专 在家庭 养老和社会机 构养老服务供 给不足 的背景下提 0 2
我国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困境与解决建议
![我国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困境与解决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8905f0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4.png)
☐ 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中心成都分中心 刘靓倩我国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困境与解决建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社会迈向中度老龄化社会。
随着“四二一”家庭比例逐年上升,我国亟须通过发展互助养老模式来弥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之不足。
“时间储蓄型”互助养老模式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平台与工具。
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互助养老服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举措。
本文在简要分析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内涵、优势及国内外实践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目前我国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运营难点,提出解决建议,以推动互助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内涵与优势互助养老是以老年人自主选择、自我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的养老模式。
“时间储蓄型”互助养老金融服务起源于以爱心为主导的互助服务,是以社会信用为基础、以时间币(TimeCoin)为媒介、以“互助互惠”为理念的跨时间代际服务交换机制。
狭义上是指由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向高龄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广义上则指各年龄阶段的志愿者付出志愿劳动以储蓄时间币的互助养老形式。
其运行和资产负债平衡等机制类似,参与者拥有个人互助养老账户,服务供需双方在互助养老平台上发布信息,平台管理者提供撮合服务。
志愿服务可跨时空配置与循环,时间币也能交易流通,是支持“存”“取”服务的银发经济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互助养老金融服务的主要优势如下:一是可以缓解养老服务供给紧缺的情况,是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补充。
通过融合个人与社会资源,将个人养老转向互助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借鉴金融互惠交换思路,挖掘低龄老年人等群体潜能。
有效调动老年人力资源,提升老年人群自立能力,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并在服务中储存养老资本以获得未来生活的安全感。
_第三条道路_与福利国家改革_杨玲
![_第三条道路_与福利国家改革_杨玲](https://img.taocdn.com/s3/m/ab4bebde6137ee06eff91859.png)
[收稿日期]2004-05-10[作者简介]杨玲(195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南京财经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共运史研究。
“第三条道路”与福利国家改革杨玲(南京财经大学人文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03)近些年来,针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各个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改革方案,试图寻找摆脱困境的新路径。
其中奉行“第三条道路”的“新中派”推行的福利国家改革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福利模式。
他们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福利制度理念。
由于这一改革正在进行中,现在就得出“成”与“败”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跟踪并分析福利国家的改革,既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也可为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一、“第三条道路”的福利国家改革理念“第三条道路”的主旨是要改造福利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福利社会。
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变消极福利为积极福利,“变匮乏为自主,变疾病为积极的健康,变无知为一生中不断持续的教育,变悲惨为幸福,变懒惰为创造。
”[1](P132)1.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
传统的福利国家是由国家提供普遍的社会保障,国家将个人的终身福利都包下来,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这种福利制度推行的结果,使福利开支膨胀,福利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只好被迫提高税收,而税收的增加又抑制了投资者和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使有些人宁可拿救济金度日,也不愿干低工资、高强度的工作。
为医治这种“福利病”,“第三条道路”提出变“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变传统福利为积极福利,削减政府的作用,重新划定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公民个人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构也应当为福利作贡献”。
被看作是布莱尔首相的精神导师的安东尼·吉登斯提出了“社会投资国家”的概念。
他对“社会投资国家”的描述为:“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df6caea3e518964bce847c78.png)
我国基本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第一,《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
这意味着基本养老服务是“家庭友好型”的,是对家庭的支持而非替代。
老年人只有在家庭照护困难的情况下才能接受国家基本养老服务。
换而言之,政府“保基本”不是要替代子女依法应当履行的赡养照料老年父母的责任,也不是要替代配偶间的相互抚养照料责任。
发展“家庭友好型”的基本养老服务,有利于形成养老风险的梯次应对格局。
第二,《纲要》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这意味着基本养老服务是“市场友好型”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和效率优势,也要防范越了“市场的界”。
对政府而言,突出自身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除了直接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外,更多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基本养老服务供给。
此外,还应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保持国家标准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财政保障能力、重大技术创新应用等因素,适时适度调整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标准。
此举有利于为市场主体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开展非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更大空间。
第三,《纲要》指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
这意味着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是“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贯通的有机整合型体系,而非条块分割的离散型体系。
首先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自身的“纵向整合”。
这既有居家、社区、机构间的功能协调、机制协调,也包括业态协调。
其次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基本健康服务体系的“横向整合”。
实现这一整合,基本健康服务体系同样要实现自身的“纵向整合”,发挥好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的整体效应。
在此基础上,着力推动“康”“养”资源打通使用,健全一体化服务老年人的新机制,明确不同类型机构在各自明确分工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与配套。
重点推进居家社区层面的康养结合,完善居家上门服务规范、收费标准和风险防控机制,深化“老年人不动、服务人员联动”的康养服务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何雨1王振卯2(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南京210093)(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南京210013)摘要:针对老龄社会来-临中国沉重的“未富先老”养老压力,本文提出了新型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含义、缘起以及中国选择“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提出“四三二”立体化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i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老龄化社会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l一0096—05社区照顾的背景与缘起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
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
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l】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2J,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老龄社会、高龄社会的来临对当前中国城市养老主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一,“反哺”式家庭照顾(FamiliyCare)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
“反哺”式家庭照顾养老模式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
当前,城市家庭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微型化、核心化趋势。
家庭模式核心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在居住空间上呈现出代际分离特征,而这种空间上的隔离直接弱化了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功能,特别是成年子女们忙于工作、事业,更使得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调查,有33%的中青年人认为照顾老人有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压力大没时间。
L3J其二,机构院舍化照顾(InstitutionalCare)养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即一方面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3亿人,而全国只有4.2万多所各类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不到100万张,只能为不到l%的老人解决住房问题,这与发达国家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
此外,社会性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服务机制和生活设施,特别是在低端的社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会性养老机构中缺乏足够的房间家具、生活用具、家用电器等各种设施,娱乐、休闲、学习场所等亦无法适应老年人广泛生活的需求。
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仍然希望能够在家养老,如诸多养老机构都存在着床位空置现象,据调查,各类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55%。
【4j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当前,在大多欧美发达国家,社区照顾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模式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模式。
【5】社区照顾(CommtmityCare)是由英国人最先提出的。
广义的社区照顾涵括社区内所有需要照顾的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等的照顾;雨狭义的社区照顾专指社区对老人的照顾,这是社区照顾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20世纪50年代在“反(机构)院舍化(养老)运动”(主要观点认为,大型社会照顾机构程序化的专业照顾与科层制的照顾管理导致被照顾的老人们与社会隔绝,缺乏正常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它既不能帮助老人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又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中,社区照顾进入老人照顾领域。
1958年英国卫生部长提出:“我们对于老人服务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若必要时可透过居家服务予以协助”。
【6J1980年代以后,撒切尔政府面对福利国家的危机、入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复兴,积极推动社区照顾作为英国养老工作的主要方式;1990年。
英国颁布了《社区照顾法令》,经过3年的实践,于1993年在全国推行。
社区照顾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养老照顾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sation)以追求“正常化”(normalisation)的“老有所养”的生活,避免“全控机构”(totalinstitution)养老照顾缺乏人性的养老照顾方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特色或者核心是强调社区中的非正式网络对老年人的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
对中国而言,积极推动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既是我国缓解B益严竣的城市养老压力钓有效途径,也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应对养老挑战的必然选择:首先,快速入口老龄化趋势与_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是发展社区照顾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需要照顾的老人数量在不断增长,如那些既得不到子女照顾又无法得到机构照顾的空巢家庭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老人们的养老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养老照顾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存需要层面,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旅游出行等等方面成为养老照顾的新的需求点。
依托社区构筑养老照顾服务体系不仅方便易行、针对性强、参与面广,并且可以让老人们能够在自己已经习惯了的居住环境中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入、事、物中安享晚年。
其次,“反哺式”家庭照顾养老与机构院舍式养老的弊端是发展社区照顾的直接动力。
家庭结构微型化、核心化趋势客观上割断了老人与成年子女之间天然的联系,使得老人无法或者难以从子女那里获得经常的、全面的照顾,特别是无法满足老人的心理与情感需求;雨机构院舍式照顾存在的规模较小、成本过高、能力有限、设施不全、环境较差、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以及机构院舍养老的冷漠、缺乏人情昧和与世隔绝的程式化弊端也使得机构养老发展空间有限。
再次,成本低廉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完善我国杜会保障体系。
相对于快速入口老龄化趋势以及不断增长的养老压力,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养老保障资金投入的限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养老规模与能力仍然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大量增加的养老照顾需求。
相对于政府日益膨胀的福利开支与费用昂贵的机构照顾,非正式的社区照顾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推广,能够有效地缓南京社会科学s0CW.sclENcHINNANJING2009年第1期和养老压力。
第四,社区照顾养老模式也是城市养老服务属地化趋势使然。
“去单位化”是当前中国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从计划经济无所不包的单位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司化转型。
在新的社会分工逻辑下.职工从传统的“单位人”变成了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人”,“企业保障”、“单位保障”等也为社会保障所取代。
这要求社会管理相应地采用“属地化”方式,以顺应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客观要求。
而“属地化”的“社区照顾”正是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必然逻辑。
第五,社区照顾养老模式有利于开发社会闲置资源、为下岗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通过在社区中提供餐饮、娱乐、日托、保姆等服务,既可以满足老人们正常的生理、心理要求,特别是高龄、独居、残疾、困难老人渴求照顾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可以激活社区各种潜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渴望就业的“4050”的下岗待业人员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如在英国约有10%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有偿服务,为大约13万人提供了社区就业机会。
【7J社区照顾体系的立体化结构社区照顾是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各个方面资源,从而对老人予以养老照顾的一个完整体系。
它借助于社区内部力量,但并不排斥政府正式部门、社区专业养老机构对社区照顾养老的支持。
一个完善的立体化的社区照顾养老体系应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社区照顾内容的丰富性,不仅要满足老人们基本的生活照料需要,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支援、心理支持与基本的医疗服务;其二,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行动主体也不仅仅是社区内部的初级群体支持网络,而且也还包括正式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支持以及以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第三部门的辅助;其三,完善的社区照顾是由“在社区照顾”与“由社区照顾”两大照顾方式层面共同构成的。
1.社区照顾的内容体系:社区照顾是涵盖老人们生老病死等诸多内容在内的全面的养老照顾体系,因此,社区照顾不是一种简单便民服务,仅仅满足老人们的生存需求,而是一种具有多种服务项目、能够持续照顾的服务体系,以满足老人们多样化的养老需要。
社会照顾主要有四大内容:基本生活照料、物质设施支援、精神情感支持与基本医疗服务等。
这些内容基本覆盖了老人生活、休闲、医疗等主要方面,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生存状态、年龄阶段老人们的特殊需要。
如在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中,按照老人的居住条件与生活自理程度可分为四种形式: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具体内容见下表l。
2.社区照顾的行动主体体系:城市养老的行为主体从单纯的依赖于大型机构或家庭过渡到涵盖家庭、专业正式养老机构与社区内部支持网络等力量在内的多元化的照顾主体,形成以社区照顾为主,正式机构照顾与家庭照顾参与为辅的新型社区照顾格局,图l揭示了当前社区照顾的三大行动主体架构。
社区非正式照顾者(Caringeaters)是社区照顾首要行动主体。
社区居民的非正式支持网络是社区照顾网络的最终倚靠力量,也是“在地老化”(aginginplace)的社区照顾理念的主要援助群体之一。
非正式照顾网络有其鲜明的优势:一方面,这种首属性的支持网络无处不在,不仅涵盖了家人、亲属间的相互依赖,而且也容纳了邻里间的互助;另一方面,“在地化”的首属支持群体间存在着紧密的情感、心理联系,在具体的照顾过程中能够与被照顾者形成良性的情感交流与心理互动,其所提供的服务更具弹性、更具人性化和针对性。
据估计,西方工业化国家绝大部分照顾(约75%一80%)由非正规照顾者即家人、朋友、邻居提供,如在意大利,家庭提供了老人所需服务的74%,在德国,家庭提供了老人所需服务更是高达80%.[8]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表l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四大内容类别照料内容老人身心状况具体照顾项目住在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不能完全自理者;陪同上医院等;可由志愿服务者、政府雇员提供;居家服务方式免费或收费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