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牧童》
古诗三首诗
古诗三首诗
古诗词三首有以下:
一、《牧童》
吕岩〔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二、《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
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古诗词三首《牧童》(完美修改版)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 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 船中。 诗人所悟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 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 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所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篙 棹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相联系,诚斋诗融入或借鉴了少儿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诚
斋体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人类对大自然永不泯灭的童稚心态 与对人生哲理之追求的高妙的艺术组合。这也正是诚斋体最 高的艺术境界。
小练笔: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
《舟过安仁》改写 • 在阳光明媚一天,杨万里行船经过安仁。周围的群山 连绵起伏,湖水波光粼粼,湖旁的花草树木都倒映在水里, 杨万里正陶醉其中。突然,一叶渔船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远远望见两个小孩坐在里面。他立刻来了兴趣,便催促艄 公快些行船。 • 不一会儿,追上了那叶渔船,杨万里发现两个小孩并 没有在撑船,竹竿和船桨都收到船尾,但船只却缓缓地移 动。再仔细看,小孩的手上还撑着一把伞,他们拿着伞转 来转去,摆弄得还很投入呢。 • 这时,杨万里朝天上望了望,本以为要下大雨了,没 想到天空仍是万里无云。他的心中打了一个大问号:既然 是个大晴天,那两个小孩为何要撑伞?杨万里看了又看, 想了又想,眼前浮现出战帆的高大形象。他不禁微笑起来, 猜出了答案:原来两个小孩撑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借 助风力使船前进呀!他灵感顿生,提笔写下:“一叶渔船 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诗》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牧童诗》注释陇(lǒng):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牧童诗》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牧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牧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牧牛”尽“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尽“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尽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尽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尽《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这首诗应该是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公元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
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时,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吹笛横吹一作:短笛风斜)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巩固
第5课
∆
古诗词三首
三会生字(会读、会认、会写)
遮挡
蓑衣
陶醉 牧童 锄头
明媚 剥皮
背一背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牧童 [唐]
吕岩
草 铺 横 野 六 七 里,
笛 弄 晚 风 三 四 声。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三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这三首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并说出理由。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 把《牧童》抄一遍,并写出自己 对这首诗的感受。 2. 把三首诗中,自己觉得优美的词 语抄写下来。 3*.写一写自己如果在乡村居住会是 怎么样的感受。
每日作业
1.预习D6
2.读D5 3遍
3.默写《牧童》
4.课后练习第2、3题 5.把牧童改写成一篇300字的短文
归 来 饱 饭 黄 昏 后, 不 脱 蓑 衣 卧 月 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收 篙 停 棹 坐 船 中。
怪 生 无 雨 都 张 伞, 不 是 遮 头 是 使 风。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 叶 渔 船 两 小 童,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古诗二、揭题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
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
课件出示蓑衣指生读。
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反馈时的引导。
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
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五、品读感悟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
牧童古诗的赏析及翻译
牧童古诗的赏析及翻译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①横野:宽阔的原野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作者介绍:吕岩,也叫做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之《牧童》
优美 恬静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 自在.无拘无束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你从牧童 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童 年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的 感受。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读读说说:
我们来看看这个牧童在干什么? 哪些句子是写景的?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牧童: 弄笛 卧
牧
童
诗.导入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 通举进士,曾两 为县令。值黄巢 起义,携家入终 南山学道,不知 所终。是传说中 的逍遥大仙。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 童
吕 岩(唐)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弄: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织的外衣,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课件PPT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牧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横野:辽阔的原野。 笛弄:吹笛 弄:相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 的防雨工具。 卧月明:睡在月光下。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 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 山学道,不知所终。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草原,放眼一望无垠。 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 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 里休息了
在绿草如茵的郊野,一个孩子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在那里放牛。天晚了,他骑 着牛回家,偶尔拿出竹笛迎着晚风,吹 出几支悠扬的曲子。回到家里,饱饱地 吃一餐晚饭。天近黄昏,他连蓑衣也不 脱,就露宿在明亮的月光下面。
牧童 [唐]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课件PPT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古诗词三首之一牧童【唐】吕岩
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Hale Waihona Puke 可爱、调皮、疲倦。牧童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 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 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 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 幕,由远及近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体会到绿草的繁茂,感 受到牧童的快活?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 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 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 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作者简介
吕 岩 字洞宾,一名岩客。 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唐代 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 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 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 所终。传说他遇钟离权得 道,位列“八仙”之一。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词 语 理 解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 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 亮的月亮。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1牧童唐·李涉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注释: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
(6)荷:披着,背上。
赏析: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是优秀的古诗词合集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牧童【朝代:唐代|作者:隐峦】
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箬笠。
朝阳未出众山晴,
露滴蓑衣犹半湿。
二月三月时,平原草初绿。
三个五个骑羸牛,前村后村来放牧。
笛声才一举,
众稚齐歌舞。
看看白日向西斜,各自骑牛又归去。
2、牧童辞【朝代:宋代|作者:张玉娘】
朝驱牛,出竹扉,平野春深草正肥。
暮驱牛,下短陂,谷口烟斜山雨微。
饱采黄精归不饭,倒骑黄犊笛横吹。
3、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重显】
呕啊唱与那鸣咿,百草拈来鬭不知。
日晚骑牛未归去,指前坡笑又嘘嚱。
4、牧童【朝代:宋代|作者:释正觉】
水牯老行步稳,蓑郎痴歌笑繁。
物外初无尘滓,胸中别有丘园。
5、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其一【朝代:宋代|作者:黄庶】
怯雨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牛。
无人古路歌兼笑,归去山花插满头。
6、牧童曲【朝代:宋代|作者:李复】
牧童喜晴卧溪曲,群牛互鬭残我竹。
惊起旁行不肯来,闻呼却走如生鹿。
园夫奋詈辱其翁,老翁操棰自驱逐。
牛奔冲狂乱坏篱,补篱更剪溪边木。
关于牧童的古诗六首精选这篇文章共1201字。
吕岩《牧童》鉴赏《牧童》译文及赏析答案
吕岩《牧童》鉴赏《牧童》译文及赏析答案《牧童》是由吕岩所创作的,《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牧童》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赏析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牧童》译文及赏析答案
《牧童》译文及赏析答案《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牧童》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牧童》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 1/3 —— 1/3 —“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 读
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
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
感情;
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
诗的韵味。
你能有自己的话说说 《牧童》所描绘的画面吗?
温馨提示: 文明第一,安全至上。
再
见
5 古诗词三首--《牧童》
古诗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首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它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在我们所读的文学作品中, 经常会看到歌颂赞美童年的。童年生 活往往会勾起人们无限的回忆。今天 我们将走进三首古诗词,一起感受古 代儿童生活的画面。
我们首先走进第一首古诗 《牧童》。想知道这首古诗 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吗?让我们一起学习吧!
请把你所搜集到的与本诗相 关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吧。
●
听《牧童》朗读
要求:
边听边找出生字,并画出文章节奏;
听老师范读,感悟诗的情景。
大声朗读这首诗,读熟; 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 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小组交流、讨论。
请讲解诗意
牧童
[唐] 吕岩 课题: 词句大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感悟诗境及作者的感情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 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 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 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 和牧笛为伴,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 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 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 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 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