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程包罗万象,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所以说,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的启蒙。
由于小学科学课程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 6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理解好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使用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采用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握好与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1】。
一、强化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弱化单一知识层面的传授。从新课改施行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进行《自然》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密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提高课堂参与度
首先,教师要清楚什么是课堂参与,课堂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具体表现为学生倾听、举手回答问题、观察、参加讨论、实验、评价等。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就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兴趣点在哪里,由此兴趣点引发学生对本堂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可以考虑围绕这些点来提出教师想要引出的问题。以《有趣的食物链》一课为例,有些老师是这样激趣导入的: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猜谜游戏吗?老师准备了几个谜语,有没有兴趣试试?
“一片草地”———猜一种花卉名称。(没花———梅花)
“一片草地,来了一只羊”———猜一种水果名称。(草没———草莓)
“一片草地,有一只羊,又来了一只狼”———还是猜一种水果名称。(羊没———杨梅)或(羊逃———杨桃)
过渡:这几个谜语中出现了三种生物———草、羊和狼,是什么把不是同类的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呢?(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狼吃羊,羊吃草;草被羊吃,羊又被狼吃)师: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狼和羊为什么需要食物?(食物中有生长所需的营养、能量)
师:原来草也要吸收能量,草被羊吃,那草的能量传给了谁?羊被狼吃,羊的能量又传给了谁?所以生物“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就是这样草、羊、狼被一环一环地连接在了一起,生物之间普遍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利用学生喜欢猜谜语进行激趣,在生活中找原型,能引导学生透过概念体会“食物链”的本质,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为后续研究埋下了伏笔,为学生进入本课角色做好了准备。此时,学生已被教学内容所吸引,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三、注重动手实验
小学《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的科学态度。教育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分析各种理论、观点、方案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小组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班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2】
四、关注实验探究过程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但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普遍都存在着只是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忽视了其实验的基本本质的教学工能的现象,教师很少回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探索性的实验,以便于拓宽学生的轰动空间和思维的空间,从而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例如:在做实验中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从中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你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装置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进行测试呢?那么你还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法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呢?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使用不用的器材、不一样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大大的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并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科学课就是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实验室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可以设立学生自制标本展橱。在实验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种动植物标本摆放进橱窗去,让学生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尽情观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橱窗下面及实验室门前陈列一些文竹、君子兰等植物,也可以喂养蚕、小金鱼等,这些是学生们很喜欢做的事情,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机会,而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在实验室设置工具箱,放置实验和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活动纪录卡等。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如皮筋、气球、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各种金属条、塑料瓶、吸管、各种纸、海绵、泡沫、木块、木炭、橡皮和硬纸板等都由学生自主筹备。发动学生不断为它“添砖加瓦”,使它应有尽有,充分施展学生自制学具的才华,为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实施开放式探究提供便利。还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实验、栽培、饲养、小制作、小发明、小课题研究和科学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去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并引导学生纪录实验数据、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写出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从而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并延伸科学教学内容。
六、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课程标准》( 后简为《标准》) 明确指出: 科学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传统的评价方式相比,现代科学课程的评价方式更灵活多样。如何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达到科学教育的评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