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交错并联DCDC耦合电感设计

合集下载

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双向DC_DC变换器_陆治国

一种新型交错并联双向DC_DC变换器_陆治国

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第 33 卷
变换比的功能,但其体积和成本较大,且易出现磁 饱和现象,因而在一些储能系统中并不适用;文献 [12]提出了一种非隔离双向直流变换器,该电路在 引入了一个耦合电感后,消除了开关管寄生体二极 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但该变换器并没有解决输入/ 输出电流纹波大的问题。近年来,大功率电源系统 的广泛使用使得交错并联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交错并联技术因其具有低电流纹波、易于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设计、动态响应 快等特点而常被应用于一些电流较大的场合[13-16]。 文献[17-20]在燃料电池和电动汽车等不同领域应 用了交错并联技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交错并联技 术应用于双向 DC/DC 变换器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 低变换器开关器件的开关电流应力与输入/输出电 流的纹波,还有益于提高变换器的动态响应及变换 器的效率。从诸多文献来看[13-20],传统的交错并联 结构双向 DC/DC 变换器虽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 性强的特点,但该电路存在以下缺点:①开关管电 压应力为 UH,当 UH 较高时不利于开关管的选取; ②各模块电感电流不能自动均流,需进行均流处 理;③在一些输入输出电压变换比大的场合,开关 管需要工作在极端占空比状态,不利于变换器效率 的提高,且限制了开关管工作频率的提升。
DOI:10.13334/j.0258-8013.pcsee.2013.12.008
第 33 卷 第 12 期 2013 年 4 月 25 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Vol.33 No.12 Apr.25, 2013 ©2013 Chin.Soc.for Elec.Eng. 39
由于分布式能源其自身并没有能量储存的功 能,因此现今分布式发电系统大多数都是含有辅助 存储系统[8],从而形成含有储能系统的复合式发电 系统。该系统一般由分布式电源,单向 DC/DC 变 换器,双向 DC/DC 变换器,蓄电池,直流母线, 逆变器以及负载等构成,如图 1 所示。

交错并联BDC中耦合电感的优化设计

交错并联BDC中耦合电感的优化设计
第 4 9卷 第 5期 2 01 5年 5月

电 力 电 子 技 术
P o we r E l e c t r o n i c s
Vo 1 . 4 9,N o . 5 Ma v 2 01 5
交错并联 B D C中耦合电感的优化设计
杨 玉 岗 ,马 杰 ,马 云 巧 ,邹 雨 霏
( L i a o n i n g 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u / u d a o 1 2 5 1 0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w o r k i n g mo d e a n d e q u i v a l e n t i n d u c t a n c e o f t h e t h r e e - p h a s e Bu c k+ B o o s t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a n d ma g n e t i c a l l y
的研究热点 。 但 由于存在多个 电路并联 , 使磁性元
2 变 换 器 工 作 模 态 分 析
B D C的电路拓扑 。 。 , u 2 , 为 各 相 电感 绕 组 上 电 压; i 1 , i 2 , i 3 为 通 过 三 相 电 感 绕 组 的 电流 ; 1 , 2 , 3
过 输 出相 电流 的相 互 叠 加 .来 减 小 输 出 电流 和 电 压纹波 、 开 关 管 电流 应 力 , 成 为 当前 电力 电子 领 域
F o u n d a i t o n P r o j e c t : S u p p o t r e d b y N a t i o n l a N 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 N o . 5 1 1 7 7 0 6 7 )

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方案

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方案

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方案
1 引言
笔者提出了一种交错并联的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它的一次侧采用对称半桥结构,而二次侧采用倍流整流结构。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小滤波电容上的电流纹波,从而极大地减小了滤波电感的大小与整个DC-DC变换器的尺寸。

这种变换器运行于48V的输入电压和100kHz的开关频率的环境。

2 倍流整流的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的结构分析
倍流整流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一次侧采用对称半桥结构,二次侧采用倍流整流结构,在S1导通时SR1必须截止,L1充电;在S2导通时SR2必须截止,L2充电,这样滤波电感电流就会在滤波电容上移项叠加。

图2给出了开关控制策略。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交错并联断续buck(interleaved-parallel-discontinuous-buck)是一种新型的半桥分立式dc-dc变换器。

它结合交错开关的抑制能力和并联模式的高效率优势,通过多个独立发射器利用负载能量调制输出电压。

由于其减少了并联开关的损耗和降低了开关噪声,因此具有高功率密度和优良的纹波特性。

但是,它也带来了非常复杂的补偿电路,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需要一种新型的耦合电感来实现谐振补偿。

2 相关工作许多学者尝试研究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耦合电感,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质量。

例如,[1]引入了一种称为“U型”电感的新型耦合元件,可最大限度地抑制因输出电压不平衡引起的谐波损耗;[2]通过设计一种耦合电感,在保持较高的转换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控制复杂度;[3]引入一种称为“双环”的新型电感,在低功率和高功率应用中的效果更加优越;[4]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耦合电感,可以基于开关电源的能量调制方式来最优化其功率性能。

3 耦合电感的应用耦合电感的应用使得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的补偿变得更加简单,并带来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改进。

由于利用负载能量调制输出电压,耦合电感还可以有效抑制输出电压变化时电磁干扰(EMI)和谐波失真。

为了确保机构的稳定性,需要恰当设计和调节耦合电感,以确保电路拥有良好的正反馈特性,并控制输出电压的纹波程度。

在高速应用中,耦合电感的电感量也是很重要的,需要尽量减少耦合电感的电感量,以缩短谐振实现的时间,从而加快响应速度。

由于受新型耦合电感的应用研究的支持,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的性能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近年来,半桥分立式dc-dc变换器的性能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4 结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以及其应用中耦合电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新型耦合电感为交换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提供的性能改进与优化的有效机制。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已经成为模拟电路的主流。

耦合电感是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关键部件,因此其应用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本文将系统地研究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为其正确使用提供参考。

首先,本文将介绍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基本原理。

耦合电感是一种能把电能从相邻两个回路转移到另一个回路的一种技术,其实电感可以有效地将相邻两个回路中的失效部分隔离开来,从而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

耦合电感有助于调节相邻两个回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从而提高变换器的效率。

其次,本文将详细介绍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使用方法。

首先,在变换器的设计中,耦合电感的容量和频率等参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确设计,以保证变换器的正常工作。

另外,操作开关的负载稳定性和效率也受到耦合电感的影响,因此它们也需要适当的配置,使变换器的效率更高。

最后,耦合电感的寿命会受到频率和温度的影响,需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换,以保证变换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本文将介绍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电感在中频变换器中的应用;提出一种全回路耦合电感变换器;研究电感在可调变流器中的应用;研究电感在小功率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电感在微型机械变换器中的应用等等。

这些研究都是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有益探索,旨在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质量和效率。

综上所述,耦合电感是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变换器的可靠性、质量和效率。

正确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故障率并节约成本。

因此,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断续buck变换器中的作用,为其正确使用提供参考价值。

交错并联磁集成BDC通道控制下耦合电感研究

交错并联磁集成BDC通道控制下耦合电感研究
YANG Yu — g a n g,Z HAO R u o — b i n g ,MA J i e
( L i a o n i n g T e c h n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Hu l u d a o 1 2 5 1 0 5,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n o r d e r t o e n s u r e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 a g n e t 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D C / D C c o n v e r t e r( B D C) w o r k i n h i g h
p h a s e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a g n e t 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B DC, t h e c o u p l i n g c o e ic f i e n t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p h a s e n u mb e r i s a n a l y s e d, t h e r a n g o f c o u p l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v a l u e c a n b e r e c e i v e d. B y t h e f u r t h e r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s t e a d y s t a t e p h a s e c u r r e n t r i p p l e a n d
应 用到变 换器 中。 在 采用 3通道 交错并 联磁集 成 B D C的基础 上 , 对不 同通道 数下 电感耦合 系数进 行分析 , 得出 满 足不 同通道 数导通 时耦 合 电感耦 合系数 的取 值范 围 , 进 一步通 过对 变换 器 的稳 态相 电流 纹波 和暂态 总 输 出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讲解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讲解

课题10: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输入线电压10V-15V,交流输出功率400W,输出电压48V,电压控制稳态精度为3%,输出电压纹波峰峰值为100mv。

具体内容:要求学生在深入学习和分析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基础上,完成主电路和驱动保护电路的硬件设计与元件选型,并在MATLAB SIMULINK平台上,完成控制系统仿真。

摘要本设计是在双线交错并联DC/DC电路结构图的基础上进行主电路和驱动电路,保护电路的硬件设计,并通过对电路参数的计算进行元件选型,并在simulink上完成控制系统的仿真。

【关键词】DC/DC变换器,驱动电路PWM控制,保护电路第一章原理分析1.1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工作模式分析Boost工作模式该模式下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如下图所示:该电路的作用把低压端储存的能量通过Boost电路变换成电压较高、稳定的直流电源。

此时S3和S4工作,Csuper(Vin)放电。

由于变换器在启动时功率较大,而超级电容的电压又较低,故其放电电流较大,进而两路电感电流之和在变换器工作于Boost模式时一直处于连续工作状态。

而且,当变换器工作在最大功率下时,每一路的电感电流也工作在连续状态。

为了简化分析,对变换器工作于最大功率时,作出如下假设:(1)两路开关导通占空比相等,即D3=D4=D,相位差相差180度;(2)两路电感相等,即L1=L2=L;(3)电路已经进入稳态,各个开关周期内电流相等。

根据开关管S3、S4占空比D的情况,Boost模式又可以分为3种状态:D<0.5,D=0.5和D>0.5。

当D<0.5时,由于开关管的导通时间较短,存在两路的续流二极管同时导通的情况,该状态下个阶段电路的主要波形如图2所示。

图2 Boost模式D<0.5时电路主要工作波形在阶段一中,开关管S3开通,电感L1储存能量;开关管S4关断,D2续流,电感L2释放能量,此阶段有:在阶段二中,开关管S3关断,D1续流,电感L1释放能量;开关管S4关断,D2续流,电感L2释放能量,此阶段有:阶段三和阶段四重复阶段一和阶段二的过程,根据图2和伏秒前平衡原理,可以分别求得电感电流的纹波△iL1、△IL2和超级电容的纹波△isc以及电压增益Ay:当占空比D=0.5时,电路只有两个阶段,开关管S3和S4轮流导通,该状态下的电路阶段过程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波形如图3所示。

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概要

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概要

第26卷第9期2006年5月文章编号:0258—8013(2006)09—0094—05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roceediIlgs、,b1.26No.9May2006@2006Cllin.Soc.五0rElec.EngofmeCS髓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M624学科分类号:470.40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一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器胡庆波,瞿博,吕征宇(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省杭州市310027)ANoVelStep-upV】王M——Two—phaseHUInterleaVedCoupled-boostConVerterZheng—yuQing-bo,QUBo,LU(NationalKeyLabomtoryofPowerElec仃onics,ZhejmgUIliversity,zheji柚gPmvince,H柚gzhou310027,Cllina)islongersoABsl’I认C1j’11leAsfornatIlrallifeOfbanerycellth柚low.关键词: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交错并联,耦合电感,有源钳位batterygroupusedinseries,butbatteryceUv01tageismisproblem,tllispaperin廿oducestwo—phaseintedeaVedcanastep—upcircllit,namedcoupled—BoostconVener,and0引言随着蓄电池的大量使用,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越dif托rentoutputVoltageofbeacquiredbych柚gingtIlmsisratioaco叩ledinductor.Tho—phasela唱edutycyclebecaIIsecanboostconverteroperatesatVoltagegain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串联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下串联组内蓄电池均以同样大小的电流进行充放电。

基于开关电容和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型高电压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

基于开关电容和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型高电压增益双向DC-DC变换器

Interleaved High Gai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Switched Capacitor and Coupled Inductor
Xue Likun 1 Wang Ping 1 Wang Yifeng 1 300072 Yan Haiyun 1 China Jining 272200 China ) Zhang Qiliang2 Tianjin University ( 1. Key Laboratory of Smart Gri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ianjin 2. State Grid Jining Power Supply Company Abstract
生能源并网发电系统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金 项 目 ( 51307117 、 51207104 )和 天 津 市 科 技 支 撑计划重点项目( 14ZCZDGX00035 )资助。 收稿日期 2014-10-05 改稿日期 2015-10-21
182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6 年 12 月
功率密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4-6]。然而,开关电 容充、放电过程中各功率器件上存在较大的电流冲 击 。为了解决此问题,文献 [6,8] 提出了一类升压 型开关电容谐振变换器。文献 [9]则提出了一种基于 开关电容的双向谐振变换器。上述谐振型开关电容 拓扑,可以实现高电压增益和较高效率,但是,极 大的输入电流纹波和较为复杂的电路结构,使得这 些拓扑仅适用于小功率应用场合。耦合电感变换器 往往具有电路结构简单、所需开关器件较少、电路 增益可灵活调节等特点 ,但与谐振型开关电容拓 扑一样,仍具有较大输入电流纹波,较难满足大功 率应用的需要。 为了减小输入电流纹波和开关器件的电压应 力,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带开关电容网络的两相交 错并联型高增益 Boost 变换器,并对其工作原理和 各功率开关器件电压应力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开关电容的两相交错并联 双向变换器,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纹波和开关器件电 压应力,并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但较大的电感量 和输入、输出滤波电容导致其自动均流的动态特性 较差,变换器易出现电流尖峰甚至失稳,另外其升 压、降压模式下最高效率仅为 91%和 90%。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开关电 容和耦合电感的 4 相交错并联双向变换器拓扑。目 标是进一步提高双向变换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减 小功率器件电压、电流应力以及进一步提高变换器 电压增益,最终使其满足较大功率分布式储能充、 放电需求。该变换器拓扑如图 1 所示,1 、3 相和 2、 4 相的 PWM 驱动信号分别相同,1 、2 相和 3 、4 相 分别共用一个匝比为 1∶ 1 的耦合电感,不考虑电感 耦合作用,假设各相电感量相同 L 1=L 2=L 3=L 4=L 。 电路利用开关电容 C1、C2、C3 及 CH 实现高增益的升 压、 降压功能, 各开关管的最大电压应力约为 VH /2。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讲解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讲解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讲解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是一种能够实现能量双向转换的功率电子装置。

它可以将直流能量转换为可变电压和电流输出,并且可以将电能从负载回馈到输入端。

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性,这种变流器适用于能量存储系统、新能源发电系统和电动汽车等领域。

在设计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时,首先要确定设计要求和电路结构。

通常情况下,它包括一个逆变器桥和一个整流器桥。

逆变器桥用于将直流输入转换为交流输出,而整流器桥则将交流输入转换为直流输出。

另外,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还需要使用电感和电容等元件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平滑输出。

在进行仿真之前,需要使用电路设计软件搭建出该变流器的电路模型。

选择合适的元件参数,并将其连接起来。

然后,在该软件中设置仿真条件,并运行仿真。

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可以得到变流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输出性能。

如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可以调整元件参数或电路结构,并再次进行仿真。

在进行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仿真时,主要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输入输出电压和电流的波形、效率、输出电压和电流的稳定性以及转换时间。

通过仿真可以查看这些参数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从而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除了仿真,还可以进行实际电路的搭建和测试。

在搭建电路时,需要注意正确连接元件,并保证元件的选型符合设计要求。

在测试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和电流以及效率等参数,来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总之,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设计与仿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准确的仿真,可以得到满足设计要求的变流器输出性能,并确保实际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多相非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

多相非隔离双向DC-DC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

㊀㊀㊀㊀第33卷第1期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V o l 33N o 12018年3月J O U R N A LO FE I E C T R I CP O W E R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M a r 2018㊀多相非隔离双向D C GD C 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刘朝辉1,刘海峰2,张㊀宁1(1 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2 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00)摘㊀要:多相交错型磁耦合双向D C GD C 变换器(B D C )的耦合电感普遍存在设计复杂㊁开模昂贵㊁局部温升较高以及耦合非对称等缺点.提出一种新型 E I E 结构耦合电感器,应用于两两对称耦合的四相磁集成B D C .根据电感集成原理和磁路等效原则,分析其磁通及气隙分布,建立考虑边缘磁阻和气隙磁阻的磁路模型,推演出耦合磁件自感㊁互感及耦合系数,给出可实现磁通对称化和解耦集成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该结构耦合电感器可实现耦合系数高自由度调节,并解决了传统 E 形铁芯构造的耦合电感器中边缘气隙磁通损耗较高的缺点.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磁路理论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在稳态损耗㊁暂态响应和效率等方面优越性.关㊀键㊀词: E I E 型耦合电感;交错并联磁集成;耦合系数;双向D C GD C ;磁路模型与仿真中图分类号:TM 46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3G9140(2018)01G0038G08收稿日期:2017G04G05;修回日期:2017G09G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067;50607007)通信作者:刘朝辉(1971G),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研究;E Gm a i l :15382025383@126 c o mD e s i g n o f n e w c o u pl e d Gi n d u c t o r f o r n o n Gi s o l a t e d 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D C GD C c o n v e r t e r s L I U C h a o Gh u i 1,L I U H a i Gf e n g 2,Z H A N G N i n g1(1 H e b e i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M a i n t e n a n c eC o m p a n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1,C h i n a ;2 H e b e i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C o m p a n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5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o fm u l t i Gp h a s e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 a g n e t i c i n t e gr a t i o n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D C GD Cc o n v e r t e r (B D C )h a s s e v e r a l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i n c l u d i n g :c o m p l i c a t e dd e s i g n ,e x p e n s i v em o d e ,h i g h e r l o c a l t e m p e r a t u r e r i s e ,a n da s y m Gm e t r y o f c o u p l i n g i n d u c t a n c e .An e wt y p eo f E I E s t r u c t u r e G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a p p l i e dt of o u r Gp h a s em a gn e t i c i n t e Gg r a t e dB D Cw i t hs y mm e t r i c c o u p l i n g w a s p r o p o s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i n d u c t a n c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a n dm a g n e t i c c i r c u i t e q u i v a l e n t ,t h em a g n e t i c f l u x a n d i t s a i r g a p 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m a g n e t i c c i r c u i tm o d e l c o n Gs i d e r i n g t h em a r g i n a l r e l u c t a n c e a n d g a p r e l u c t a n c ew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f o r m u l a s o f s e l f Gi n d u c t a n c e ,m u t u a l i n d u c t Ga n c e a n d t h e c o u p l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w e r e d e d u c e d ,a n d t h e d e s i g n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m e t h o d s f o r r e a l i z i n g f l u x s y mm e t r y a n d d e c o u p l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o nw e r e p r e s e n t e d .T h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r e t a i n s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c o u p l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a d j u s t m e n t w i t hh i g hd e g r e e .T h e d r a w b a c k o f h i g h a i r Gg a p f r i n g i n g f l u x l o s s e s i n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E Gs h a p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s t r u c t u r e i s s o l v e d .T h e c o r r e c t n e s s o fm a g n e t i c t h e o r y a n dd e s i g nm e t h o da r e v e r i f i e db y 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Gm e n t s .A sw e l l a s i t s s u p e r i o r i t y i n t e r m s o f s t e a d y Gs t a t e l o s s ,t r a n s i e n t r e s p o n s e ,e f f i c i e n c yi s s t i l l t e s t e d .K e y wo r d s : E I E s h a p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s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 a g n e t i c i n t e g r a t i o n ;c o u p l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D C GD Cc o n v e r t e r ;m a gn e t i c c i r c u i tm o d e l a n d s i m u l a t i o n第33卷第1期刘朝辉,等:多相非隔离双向D CGD C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㊀㊀开关变换器越来越追求轻㊁薄㊁小,高效率及高功率密度的目标.多相交错型磁耦合双向D CGD C 变换器(B D C)可以减小电源系统的体积和重量,提高功率密度值和节约成本.其将多个单通道B u c kGB o o s t拓扑在输入结构上并联组合,工作模式上交错控制的方式,使得变换器增大功率容量的同时,降低每一通道电流应力,同时兼顾改善稳态和暂态性能.因此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㊁大规模储能㊁电动汽车㊁U P S㊁船舶和航空电源等方面获得了广泛发展和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有文献主要围绕电路拓扑㊁先进控制及软开关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交错型磁耦合B D C的核心元器件耦合电感的研究仍显不足.耦合电感作为磁集成B D C能量传递和处理的关键,其体积和重量制约变换器轻薄化的实现,且对变换器的功率密度㊁转换效率㊁稳态输出㊁动态响应等诸多特性具有重要影响.文献[1]㊁[2]分别研究了 E E 型和 E I 型集成磁件,但此2种结构耦合电感均存在绕组与磁路相对集中的问题,导致磁压分布不均匀,磁件的涡流损耗㊁铁心损耗和电磁干扰过大.文献[3]提出了应用于三相B D C的 E I I 结构耦合电感,但其磁路模型过于复杂,边缘及气隙磁阻难以计算,且不宜实现三相绕组的对称耦合.文献[4]㊁[5]分别提出了 E王E 和 I王I 结构两相耦合电感器,较好地实现了两相B D C输出性能优化,但都存在气隙远离绕组㊁过于分散的问题,导致磁通和磁压分布不均,磁阻增加,且上述两结构耦合电感器均采用4片磁芯组合而成,仅实现两相电感耦合,成本过高.文献[6]采用了4片 U 型磁芯构造 目 字型耦合电感,其缺点是磁通摆幅偏移和磁压磁势不均,导致其磁芯局部位置温升较高,造成散热问题难以解决,更增加了变换器的损耗,降低其工作效率.文献[7]提出耦合单元磁芯结构设计阵列集成电感,有效解决了耦合电感器的散热和对称化难题,实现可变耦合度和耦合相数可拓展性.但该矩阵化耦合电感所需单元磁件数量较多,体积庞大,且绕组及导线分布冗长,导致损耗过大,不易工业化推广.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型可应用于四相磁集成B D C的 E I E 结构耦合电感器.根据电感集成原理,分析其气隙分布,该结构耦合电感器较之传统 E E 和 E I 型电感气隙数量增加一倍,因此,磁路分布更加均匀并使耦合度增加,可以有效降低绕组涡流损耗和铜耗.通过分析其磁路㊁磁压和磁通原理,建立基本等效电路和等效磁路模型,推演出耦合磁件自感㊁互感及耦合系数,给出耦合电感器的设计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实验证明,该结构耦合电感器由于增加了一片 I 型磁芯,组成一条公共磁路横轭,不仅使气隙数量加倍,更使磁通分布更加均匀; I 型磁路的出现使得绕组和气隙得以在 E 型铁芯的两侧较细小的侧柱上完成绕组解耦,从而实现四绕组电感既两两对称耦合又彼此解耦的集成,充分减弱涡流损耗和磁通损耗,有利于获得更大的电感值;同时节约铁芯和铜材材料;将该耦合电感器和传统 E I 型耦合电感器,以及分立电感器,分别应用于四相交错耦合型B D C进行稳态和暂态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耦合电感器较之 E I 型耦合电感器稳态输出波形更平滑㊁毛刺更少㊁纹波电压更小,较之分立电感器电流稳态脉动更小;暂态实验显示该耦合电感器在负载突变时电流尖峰极小,波形平滑无毛刺,动态响应良好,可持续稳定工作等优点,有效提高了B D C轻载效率.1㊀四相B D C的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1 1㊀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结构设计双向D CGD C变换器(B D C)的交错控制和多相磁耦合技术对实现其系统扩容㊁小型化㊁轻量化,以及高功率密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多相耦合电感本身具有的结构不对称㊁易导致不稳定性,电流谐波噪声和磁通偏移等,实践中常采用第1相和第3相,第2相和第4相各为一组,两两反相耦合的方式构造耦合电感器,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考虑到耦合电感的结构对其性能至关重要,笔者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耦合电感器,如图2所示,其采用2片置于两侧的 E 形磁芯,和1片置于中间的 I 形磁芯构成 E I E 结构.四相绕组的线圈分别缠绕在 E 型铁芯的两侧较细小的侧柱上,其中,第1相和第3相绕组㊁第2相和第4相绕组分别为一组,绕置于同一片 E 型磁芯,以实现反相耦合,同时通过 I 型磁芯构造的分离气隙和线圈来避免93电㊀㊀力㊀㊀科㊀㊀学㊀㊀与㊀㊀技㊀㊀术㊀㊀学㊀㊀报2018年3月了边缘气隙磁通损耗,并利用中间 I 型磁芯的公共磁路作用实现两组耦合电感的解耦集成.2片 E型磁芯的3个横轭和 I 型磁芯的接触截面处形成了3组两两对称的气隙,使得气隙数量较之 E E 型结构增加一倍,且分布更加均匀,通过调节接触截面的磁芯间距改变磁路气隙长度,即可以实现该耦合电感器的耦合度可变.图1㊀基于两两耦合电感的四相交错型B D C 的拓扑结构F i gu r e 1㊀4Gp h a s e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B D Cc o n v e r t e rw i t h t w o c o u pl e d i n d u c t o r s 图2㊀耦合电感结构F i gu r e 2㊀C o u p l e d Gi n d u c t o r s s t r u c t u r e d i a g r a m ㊀㊀该结构耦合电感器利用2个外围 E 型铁芯实现四相主电感磁集成,较之 E E 型㊁ E I 型㊁ E 王E 型和 I 王I 型耦合电感器只能实现两相电感集成,可同时节约铁芯和铜材材料,且能充分减弱涡流损耗和磁通损耗,有利于获得更大的电感值.1 2㊀ E I E型耦合电感器等效磁路模型分析该 E I E 结构新型耦合电感器基本磁路模型如图3所示,φ1㊁φ2㊁φ3和φ4是四相绕组的主磁通量,为保证各相电感之间的对称性,四相绕组匝数都为N ,且各绕组磁动势N i 1=N i 2=N i 3=N i 4,R 表示 E 型铁芯4个对称相等的边缘绕组磁路的磁阻,R Z 表示 E 型铁芯中心绕组的磁阻,上述磁阻定义均已经合并考虑气隙磁阻.设 E型磁芯的边缘侧柱气隙长度为g 1,磁芯长度为l 1,边缘侧柱磁芯的截面积为k 1 h 1;中间柱的气隙长度为g 2,磁芯长度为l 2,中间柱磁芯的截面积为k 2 h 2;根据磁阻公式和串联磁阻原理,可定义图3所示耦合电感器各段磁阻计算方程如下:R =1μ0μr l 1kh +R g 1(1)R z =1μ0 l 2k z h z +R g 2(2)R g i =1μ0 g i ki h i (3)式中㊀R g 为气隙磁阻;μ0为空气磁导率;μr 为磁芯的相对磁导率.为提高图3中基本磁性模型精确度,须考虑磁路模型的电路特性和复杂的物理寄生参数,且要同时反映出磁场边缘效应和漏磁通量.该文采用经典磁路 电路对偶变换的分析方法,构建如图4所示的基于磁路与电路等效对偶变换原理的理论模型,得到基于对偶变换的耦合电感器等效电路,如图5所示,实现对磁路和电路工作特性的准确对比和完整分析.图3㊀基本等效磁路F i gu r e 3㊀E q u i v a l e n tm a g n e t i c c i r c u it 图4㊀对偶变换等效磁路模型F i gu r e 4㊀D u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e q u i v a l e n tm a g n e t i c c i r c u i tm o d e l图5㊀基于对偶变换的磁件等效电路F i gu r e 5㊀M a g n e t i c e q u i v a l e n t c i r c u i t b a s e d o nd u a l t r a n s f o r m 04第33卷第1期刘朝辉,等:多相非隔离双向D C GD C 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㊀㊀根据图4㊁5对偶变换等效磁路和电路模型,分析所提出的耦合电感器的磁阻和磁力线分布,可推导得到改进的对称耦合电感的自感L 和互感M 计算方程:L =N 2R +R R Z R +R Z =N 2R +R Z ()R 2+2R R Z㊀㊀L 1=L 2=L 3=L 4=L(4)M =N 2R ZR 2+2R ZM 13=M 24=M(5)㊀㊀将式(3)分别带入式(1)和(2),推导可得:RR Z =2g 1g 2(6)令α=g 1/g 2,则R =2αR Z ,推导电感耦合系数:k =M L =R Z R +R Z =12α+1(7)由式(7)可知,通过改变磁芯气隙g 1和g 2调节参数α,即可实现调节该电感耦合系数k ,充分证明了该新型耦合电感设计方便㊁易于实现的优点.1 3㊀耦合电感器设计与磁芯选择根据新设计的型耦合电感结构和磁路模型,采用铁氧体磁芯材料,设计应用于图1所示四相交错型磁耦合B D C 的 E I E型耦合电感器.1)系统规格设计.首先确定采用两两反向耦合电感的交错型B D C基本电路参数:设输入㊁输出电压分别为V i n 和V o ,稳态电感电流脉动峰峰值为D I o ,总输出电流为I o ,开关频率为f s ,当占空比增加D D 时,电感电流瞬变增量为D i ,暂态电感电流响应速度为D i D D =V i nL f s(8)2)自感和漏感计算.该文设计的两两电感反相耦合的交错型四相B DC 主电感L 1=L 2=L 3=L 4=L ,且漏感L k i 亦相同,现以第1㊁3相为例,其电感电压方程为v 1=L 1 d i 1d t +M 13d i 3d t v 3=L 3 d i 3d t +M 31 d i 1d t ìîíïïïï(9)根据交错并联磁集成理论及其设计准则[8G10],当设计变换器时,稳态参数D i 和暂态参数D i/D D 未必能同时兼顾,此时需要优先满足D i /D D ,依此可推导出漏电感为L k =2V i n DD f s Di (10)同理,为了满足电感电流脉动峰峰值的要求,可推导出设计的稳态输出纹波电流峰峰值D I ᶄo 为D I ᶄo =1-2D L k V o f s(11)其中,D I ᶄo 应小于DI o ,这表明该设计合理,电感在保证暂态电流响应速度的同时,亦可充分满足稳态特性D I o 的要求.反之,则表明所设计耦合电感仅满足暂态特性D i /D D 的设计要求,但不能兼顾满足稳态纹波电流D I o 的规格.综上分析,考虑漏感气隙,该耦合电感器自感为L =L k1+k(12)且耦合系数满足-1ɤk ɤ03)耦合电感器磁芯尺寸确定.该文所述耦合电感器的磁通及气隙对称,其E型磁芯边柱的最大磁通密度为B m a x =L k I o 2+V L (1-2D )f sAɤB s a t(13)式中㊀I o 为总输出电流;A =k h 为磁芯横截面积;B s a t 为磁芯材料的饱和磁通密度.根据式(13)推导A 的取值,结合式(1)~(3),可求得磁芯中柱和侧柱宽度k 和厚度h 的设计值;通过式(10)㊁(12)计算自感和漏感值,再结合式(7)的耦合系数表达式,可以获得磁芯气隙g 1和g 2.2㊀磁路仿真2 1㊀新型耦合电感器结构设计采用上节所提出的 E I E型耦合电感器设计理论和磁芯选择原则进行设计.选用1片 I 型磁芯至于中间,并辅以2片面对面对夹的 E 型磁芯,采用的E I 30型铁氧体磁芯尺寸如表1所示,磁芯结构和表1中各变量的定义如图6所示.为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新型耦合电感器优点,采用相同规格磁芯构造 E E 和 E I 型耦合电感器, E E 型耦合电感器由2片 E 型磁芯并联而成,可于铁芯的边缘侧柱上集成两相绕组耦合, E I型耦合电感器由1片14电㊀㊀力㊀㊀科㊀㊀学㊀㊀与㊀㊀技㊀㊀术㊀㊀学㊀㊀报2018年3月表1㊀E I 30磁芯尺寸T a b l e 1㊀P a r a m e t e r s o fE I 30f e r r i t e c o r emm磁芯ABCDE m i nF30 013 1510 710 719 78 15图6㊀E I 30磁芯结构F i gu r e 6㊀E I 30c o r e s t r u c t u r e d i a g r a m E 型磁芯和1片 I型磁芯构成,该结构耦合电感器亦在铁芯的边缘侧柱上集成两相绕组耦合.上述2种结构耦合电感器均需要2套磁芯才能实现图1所示的四相电感两两耦合,即采用 E E 型耦合电感需要4片E I 30磁芯,采用 E I 型耦合电感需要2片E I 30磁芯和2片 I型磁芯,而该文新型耦合电感仅需要2片E I 30磁芯㊁1片 I 型磁芯,且该结构能更好地消除直流偏磁.采用该文磁芯结构设计耦合电感器时,四相电感绕组分别绕制于 E 型铁芯的4个边柱,匝数均为6匝,而采用 E E 和 E I型耦合电感时,需要2幅耦合电感,其绕组总空间增大,绕组总长度大于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即该文提出的新型结构较之标准 E E 和 E I 型耦合电感器不仅显著降低了磁芯材料和成本,同时节省绕组材料㊁降低铜损,具备更高的功率密度值.2 2㊀耦合电感器有限元仿真为验证该文提出的新型耦合电感器磁路理论分析的正确性㊁有效性和磁芯工作的优越性,利用A n Gs ys 公司的M a x w e l l 电磁场仿真软件,对 E I 结构和该文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进行仿真分析.为确保数据严谨和充分比较,磁芯均采用表1中E I 30铁芯的参数,电感各绕组均取6匝,且每相绕组都通入2A 电流. E I 和 E I E 型耦合电感有限元仿真结果分别如图7㊁8所示.由图8(a )可见,由于均匀分布气隙的存在,磁芯的磁感应强度在12安匝磁势激励下,仅为0 07T ;由图8(b )可知,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集成两组反向耦合电感,即1㊁3绕组反向耦合,2㊁4绕组反向耦合,2组之间通过中心 I 型铁芯柱构造的公共磁路解耦,且可以通过该中柱气隙实现电感耦合度的调节;即该文提出的新型 E I E耦合电感磁通仿真与文2 2节的理论分析一致,说明了磁路建模理论的有效性和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再对比分析图7㊁8可知,该文提出的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较之传统 E I 型结构,在磁芯体积㊁磁通密度㊁气隙分布和绕组匝数等方面均具备优势.(a)磁通密度仿真(b)磁场矢量仿真图7㊀ E I型耦合电感器磁场仿真F i gu r e 7㊀M a g n e t i c f i e l d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E I c o u pl e d i n d u c t o r s (a)磁通密度仿真(b)磁场矢量仿真图8㊀ E I E型耦合电感磁路仿真F i gu r e 8㊀M a g n e t i c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E I E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s 24第33卷第1期刘朝辉,等:多相非隔离双向D CGD C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3㊀实验验证㊀㊀为验证该文新型耦合电感理论的正确性,设计图1拓扑所示的四相交错型B D C实验样机,并依此搭建系统测试平台,如图9所示.样机参数:其B o o s t模式时,输入侧低电压V i n=10V,输出侧高电压V o=12V,每相输出负载电流相等I i=2 5A,稳态相电感纹波电流峰峰值D I i=0 701A;其B u c k模式时,输入侧高电压V i n=10V,输出侧低电压V i n=2 25V,每相输出相等负载电流I i=1 2A,稳态相电感纹波电流峰峰值D I i=0 281A;2种工作模式开关频率均为f s=100k H z.变换器采用D S P28335控制实现,电感电流测试系统由匝比N=1/1000㊁电阻R m=1000Ω的闭环霍尔传感器C H BG25N P实现,并通过示波器显示电流:i=V N/R m,其中V为示波器电压读数.结合实验样机参数及该文耦合电感器设计理论及磁路仿真模型,采用表1中E I30铁氧体磁芯设计制作四相耦合电感器样机,如图10所示.并使用图9㊀变换器实验样机及测试平台F i g u r e9㊀P r o t o t y p e o fD C/D Cc o n v e r t e r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p l a t f o r m图10㊀3种不同电感器样机F i g u r e10㊀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i n d u c t o r s p r o t o t y p e s T H2773A电感自动测量仪测试样机自感和漏感等,如表2所示.为说明交错型双向B D C中采用耦合电感设计的必要性,及对比该文新型耦合电感器的优势,同时采用表1中 E I30 磁芯设计相同自感及互感规格的 E I 型耦合电感器,如图10所示,对比图中电感尺寸可知,设计的初型耦合电感器具备一定的体积㊁重量和成本优势.表2㊀研制的四相耦合电感器参数T a b l e2㊀P a r a m e t e r s o f t h e p r o p o s e d4Gp h a s e c o u p l e di n d u c t o r s自感/μHL1L2L3L4互感/μHM13=M24耦合系数K13=K31=K24=K42303131308 8-0 283 1㊀稳态试验首先将图10中分立电感应用到该文四相交错B D C,测试其稳态电感电流纹波脉动波形,如图11所示.然后测试相同电路参数下,2种耦合电感器分别运行于B u c k及B o o s t模式的稳态相电感电流纹波脉动及稳态输出电压波形,如图12所示.对比图11㊁12中分立电感和耦合电感的电流纹波可知,交错型B D C中采用耦合电感设计可以成倍地降低稳态纹波,改善变换器稳态性能;对比图11内2种不同耦合电感器的实验波形可知,采用该文提出的新型耦合电感器较之传统 E I 型耦合电感器在全部工作模式下,稳态输出波形更平滑㊁毛刺更少㊁纹波电压更小,而较之分立电感器电流稳态纹波脉动更小.图11㊀采用分立电感的电流纹波实验波形F i g u r e11㊀I n d u c t o r c u r r e n t r i p p l ew a v e f o r m su n d e r u n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a n c e34电㊀㊀力㊀㊀科㊀㊀学㊀㊀与㊀㊀技㊀㊀术㊀㊀学㊀㊀报2018年3月图12㊀采用2种耦合电感的电流纹波及输出电压稳态实验波形F i gu r e 12㊀I n d u c t o r c u r r e n t r i p p l ew a v e f o r mo f b i Gd i r e c t i o n a lD C /D Cc o n v e r t e r u s i n g t w od i f f e r e n t c o u p l i n g i n d u c t o r s 3 2㊀暂态试验为验证变换器采用新型耦合电感器暂态特性,设计负载动态突变下,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的动态实验如图13(a )㊁(b )所示,由图中实验结果可知,该文提出的新型耦合电感器具备良好的暂态特性,能完全满足变换器负载突然调整下的动态输出和工作稳定性.图13㊀研制的新型耦合电感器暂态实验波形F i gu r e 13㊀T r a n s i e n t e x p e r i m e n t a lw a v e f o r m s u s i n g n o v e l c o u p l i n gi n d u c t o r s 3 3㊀效率测试最后,采用相同规格的3种不同电感器,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测试其降压模式下的变换器转换效率,并绘制其全功率负载范围内的效率曲线,如图14所示,分析图中曲线可知, E I 型耦合电感器较之分立电感器,其轻载至满载范围的转换效率均大幅提高,而该文新型 E I E 型耦合电感器较之前2种电感器全功率范围效率最高,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该文初型耦合电感器的优越性.图14㊀不同负载下的效率曲线F i gu r e 14㊀E f f i c i e n c y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l o a d c u r v e 4㊀结语㊀㊀笔者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四相磁耦合B D C 的新型 E I E 结构耦合电感器,其核心采用2片 E型铁芯并联对夹1片 I型铁芯而成.1)该新型耦合电感器较之传统 E E 型和 E I型耦合电感器多出1条 I型并联气隙通路,使磁芯气隙数量增加1倍,磁通分布更加均匀,有效减小磁阻,增强耦合系数,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旁路和气隙扩散磁通,进而降低由气隙边缘磁通量引起的涡流损耗㊁磁通损耗和电磁噪声;44第33卷第1期刘朝辉,等:多相非隔离双向D CGD C变换器新型耦合电感设计2)该新型耦合电感器由于增加了1片 I 型磁芯,组成1条公共磁路横轭,使得绕组和气隙得以在 E 型铁芯的两侧较细小的侧柱上完成绕组解耦集成,从而实现四相绕组电感在同一副既两两对称耦合又彼此解耦的集成,较之传统 E王E 型和 I王I 型耦合电感器只能实现两相电感集成,可同时节约铁芯和铜材材料,且可靠性更高;3)该耦合电感器通过调节接触截面的磁芯间距改变磁路气隙长度,即可以实现该耦合电感器的耦合度可变,具备灵活性和扩展性;4)该文建立了该耦合电感器的磁芯磁路模型,同时给出设计准则,仿真和实验证明了磁路模型的正确性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㊁可行性.5)实验有效地验证了该耦合电感器较之传统 E I 型耦合电感器在全部工作模式下,稳态输出波形更平滑㊁毛刺更少㊁纹波电压更小,而较之分立电感器电流稳态纹波脉动更小;且能够提高变换器全功率范围的转换效率.参考文献:[1]王磊,郭瑞,荣德生,等.微电网磁耦合双向直流变换器控制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2016,50(8):1G4.WA N G L e i,G U O R u i,R O N G D eGs h e n g,e ta l.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o fm a g n e t i cc o u p l e db iGd i r e c t i o n a lD Cc o n v e r t e r f o rm i c r o g r i d[J].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2016,50(8):1G4.[2]李洪珠,马文涛.交错并联磁集成软开关双向D C/D C变换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5,49(7):12G16.L IH o n gGz h u,MA W e nGt a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 a g n e t i cs o f tGs w i t c h i n g b iGd i r e c t i o n a lD CGD C c o n v e r t e r [J].P o w e rE l e c t r o n i c s,2015,49(7):12G16.[3]杨玉岗,李洪珠,冯本成.三相电压调整模块中 EΠ 形耦合电感的建模与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1,26(11):81G87.Y A N G Y uGg a n g,L IH o n gGz h u,F E N G B e nGc h e n g.M o d e lGi n g a n dd e s i g no f EΠ c o r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i n3Gp h a s e v o l t a g e r e g u l a t o rm o d u l e[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C h i n aE l e cGt r o t e c h n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1,26(11):81G87.[4]杨玉岗,叶菁源,宁浩轩,等. E王E 形耦合电感器的设计及其在交错并联磁集成双向D CGD C变换器中的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5,30(4):88G97.Y A N G Y uGg a n g,Y EJ i n gGy u a n,N I N G H a oGx u a n,e ta l.D e s i g no f E王E s h a p e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s a n d i t s a p p l iGc a t i o ni ni n t e r l e a v i n g m a g n e t i ci n t e g r a t e d 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D CGD CC o n v e r t e r[J].T r a n s a c t i o n so fC h i n aE l e c t r o t e c hGn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5,30(4):88G97.[5]杨玉岗,叶菁源,李海光,等.一种应用于双向D C/D C变换器的新型耦合电感的设计[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5,34(4):75G80.Y A N GY uGg a n g,Y EJ i n gGy u a n,L IH a iGg u a n g,e t a l.N o v e l d e s i g no f c o u p l e d i n d u c t o r a p p l i e d o nb iGb i d i r e c t i o n a l D C/ D Cc o n v e r t e r[J].A d v a n c e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E l e c t r i c a lE nGg i n e e r i n g a n dE n e r g y,2015,34(4):75G80.[6]杨玉岗,万冬,张凯强. 目 字形耦合电感器的设计及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16,31(5):35G43.Y A N G Y uGg a n g,WA ND o n g,Z HA N GK a iGq i a n g.D e s i g n 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 U U U U s h a p ec o u p l e di n d u c t o r [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C h i n aE l e c t r o t e c h n i c a l S o c i e t y,2016,31(5):35G43.[7]郭瑞,王磊,杨玉岗.一种新型单元耦合阵列化可变耦合度集成磁件的研究及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36(18):5009G5020.G U O R u i,WA N GL e i,Y A N GY uGg a n g.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a n e wv a r i a b l e c o u p l i n gGd e g r e e a r r a y i n t eGg r a t e dm a g n e t i c s[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C S E E,2016,36(18):5009G5020.[8]杨玉岗,李涛,冯本成.交错并联磁集成双向D C/D C变换器的设计准则[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30):37G45.Y A N G Y uGg a n g,L IT a o,F E N G B e nGc h e n g.D e s i g nc r i t eGr i o nf o r i n t e r l e a v i n g a n d m a g n e t i c a l l y i n t e g r a t e db i d i r e cGt i o n a lD C/D Cc o n v e r t e r s[J].P r o c e e d i n g so ft h eC S E E,2012,32(30):37G45.[9]孙磊,张波,颜湘武,等.双向L L C谐振变换器特性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31(1):41G47.S U NL e i,Z HA N GB o,Y A N X i a n gGw u,e t a l.C h a r a c t e rGi s t i c 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b iGd i r e c t i o no p e r a t i n g L L Cr e s oGn a n t c o n v e r t e r[J].J o u r n a l o f E l e c t r i cP o w e r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16,31(1):41G47.[10]乔峰,何英发,翁汉琍,等.变压器直流偏磁对无功功率影响的仿真分析[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6,31(4):102G108.Q I A OF e n g,H EY i n gGf a,W E N G H a nGl i,e t a l.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n t h e e f f e c t i o n o f t r a n s f o r m e r sD C m a g n e t i c b i aGs i n g t o r e a c t i v e p o w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016,31(4):102G108.54。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的应用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的应用

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的应用耦合电感是指在磁耦合器件中,通过电流在两个或多个线圈之间的磁场相互耦合,实现能量传输和电磁转换的一种电感器件。

在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耦合电感被广泛应用于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和提高电路效率。

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是一种用于提高电路功率因数并减少谐波电流的电力电子设备。

在传统的谐波校正电路中,采用直流滤波电容和串联电感来滤除谐波电流。

然而,这种传统的方式存在着滤波效果不佳、损耗大、体积庞大等问题。

而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通过引入耦合电感,实现了更高效的功率因数校正。

其基本原理是将正弦电流与谐波电流分别通过不同的电感进行分离,然后再合并输出。

具体的实现是,在输入端串联两个电感,分别对应于正弦电流和谐波电流,并通过磁场耦合的方式将两者分别转移到输出端。

而在输出端,则通过并联电感将两者进行合并。

通过这种方式,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不仅能够有效校正功率因数,还能够减小系统谐波损耗。

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核心是耦合电感。

耦合电感通常由两个或多个线圈构成,其中一个线圈将正弦电流引入,起到分离正弦电流和谐波电流的作用;而另一个线圈将谐波电流引出,通过合并谐波电流和正弦电流,实现功率因数校正。

在设计耦合电感时,需要考虑线圈的匝数、互感系数以及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等因素。

除了功率因数校正外,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的耦合电感还具有提高电路效率的作用。

通过合理选择耦合电感的参数,可以减小电路的损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耦合电感还能够起到滤波作用,消除输入电流中的谐波成分,提高电路的稳定性。

总之,耦合电感在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引入耦合电感,可以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和谐波电流滤波的功能,提高电路效率和稳定性。

未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错并联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和耦合电感的应用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研究。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及仿真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及仿真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及仿真
1.拓扑结构: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全桥、双半桥、半桥等。

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可以提高变流器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2.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影响变流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流反馈控制等。

控制策略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3.滤波器设计:滤波器的设计对于减小电磁干扰、提高输出电压质量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滤除高频噪声和谐波。

4.功率器件选型:功率器件是变流器设计中的关键部分。

常用的功率器件包括IGBT、MOSFET等。

选择合适的功率器件可以提高转换效率和可靠性。

5.稳定性分析:对于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而言,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设计指标。

通过进行稳定性分析,可以评估变流器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能力。

在完成设计之后,还需要进行仿真来验证设计的性能。

常用的仿真软件包括MATLAB/Simulink、PSIM等。

通过建立模型并设置参数,可以模拟变流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

总之,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设计和仿真需要考虑拓扑结构、控制策略、滤波器设计、功率器件选型以及稳定性分析等方面。

合理的设计和仿真可以提高变流器的性能和可靠性,适应不同的应用领域需求。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

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设计与仿真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是一种重要的电力电子变流器,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中。

它具有同时实现直流电压降低和升高的功能,可用于直流微电网、电动汽车和电力系统中的电能存储等应用场景。

本文将对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设计与仿真进行介绍。

首先需要进行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拓扑结构设计。

常见的拓扑结构有四大基本结构:双开关降压、双开关升压、双开关降升压、双开关升降压。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

接下来是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电路参数设计。

根据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电压要求,以及负载条件,设计合适的电路参数,如电感、电容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电路的开关频率和开关损耗等性能指标。

在电路参数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控制策略设计。

常见的控制策略有恒频PWM控制和边界控制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并设计相应的控制回路和算法。

完成设计后,可以进行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仿真。

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如PSIM、MATLAB/Simulink等,建立模型并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仿真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参数调整和算法优化,以达到更好的性能要求。

同时还可以进行故障分析和可靠性评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最后,根据仿真结果进行实际硬件线路的搭建和实验验证,进一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在搭建硬件线路时,需要注意电路的布局和绝缘等安全性问题。

总之,双向交错并联DCDC变流器的设计与仿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需要综合考虑电路结构、参数设计、控制策略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高增益DC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高增益DC
第 27 卷 第 10 期
2023 年 10 月
电 机 与 控 制 学 报
Electri c Machines and Control
Vol. 27 No. 10
Oct. 2023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高增益 DC / DC 变换器
郑诗程, 王磊, 秦乐乐, 孙茜茹, 郎佳红
升压条件。 文献 [11 - 14 ] 采用了 Sepic 升压变换
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耦合电感用来提升电路输
出电压,同时又补充了有源开关电感单元。 耦合电
感的加入使电压增益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缺点也较
为明显,变换器结构复杂、器件数量相对较多,且对
于电压提升较为有限,结构复杂,器件数量多也导致
变换器的控制较为困难。 文献[15 - 19] 将 Sepic 变
( 安徽工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摘 要:高增益 DC / DC 变换器是将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输出电压提升至并网电压的关键环节。 提
出一种两相交错型高增益 DC / DC 变换器拓扑结构( CI-TPIBS) ,变换器拥有反向对称的 Boost-Sepic
( BS) 结构和以耦合电感( CI) 为升压手段的倍压单元。 通过控制 A、B 两相交错运行进一步提高
开,B 相状态不变;A 相副边绕组 n s1 的电流值快速
2) 开关器件认为是理想器件;
献[8 - 10] 通过使用传统 Boost 变换器交错并联的
方法,此方法得出的电路结构具有对称性,结构相对
简单,对称的电路结构使输入电流纹波较小,并且电
路可以工作在较大功率条件下。 但对于电压提升能
力较弱,器件所承受的电压应力也较大等缺点依然

基于电动汽车交错并联双向DC

基于电动汽车交错并联双向DC

0 引言为了达到缩小体积、降低成本的目的,电动汽车设计者一般采用电压较低的车载蓄电池,但电动汽车在起动、加速或爬坡时所需的瞬时功率很大,会导致蓄电池放电电流极大,从而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而在电动汽车减速、下坡等制动状态下,不能收集电动车的机械能,存在浪费资源的情况;同时,采用较低的直流电压作为逆变器电源会降低逆变器的效率,长期过载工作后蓄电池的续航里程也会缩短。

因此从安全、经济、高效以及实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采用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具有电流纹波小、功率管承受电压应力低、变换比大以及各相电感电流能自动均流等特点[1]。

在两相交错并联DC/DC 变换器中,总输入电流均分到2个电感支路中,单相电感储能变为原来的1/4,因此在相同功率的条件下,每相可以选择容量较小的功率开关管[2],非常适合电动汽车这种大变换比的车型。

1 工作原理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可以作为电动车车载蓄电池的补充电源装置,在过载时为蓄电池补充电能,同时也可以暂存电动车制动能量,其主电路如图1所示(虚线部分)。

根据电动车的工作特点,变换器共有3种不同的工作模式[3],见表1。

表1 交错并联双向DC/DC 工作模式i load > I b *0 <i load < I b *i load < 0U sc >U th Boost模式待机模式Buck模式U sc <U thBoost模式Buck模式Buck模式注:I b *为蓄电池额定放电率的电流,A;U th 为蓄电池的最低电压,V。

1.1 待机模式当电动车在平地上正常行驶时,蓄电池能够为电动车的运行提供足够的电功率,电动机需要的电能完全由蓄电池直接供电,此时只需要将功率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全部封锁,变换器处于待机模式,超级电容与电动车及蓄电池之间无功率流动。

1.2 Boost 模式电动车在启动、上坡或者加速时需要的功率较大,如果仅由蓄电池提供电能,则要求该车载蓄电池具有较大基于电动汽车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设计的研究唐 磊1 谢 丹2 袁 玲1(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2.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摘 要:该文分析了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并阐述了为电动汽车供电电源设置双向DC/DC 变换器的必要性。

一种复合储能系统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的研究

一种复合储能系统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 变换器的研究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48·2021年第01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1-0048-03一种复合储能系统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曹洪奎,杨钦鹏,岳城,彭冲(辽宁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为了提高复合储能系统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减小输出电流纹波系数,研究一种复合储能系统两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主要由主功率变换电路、隔离驱动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A/D转换电路、显示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组成。

主功率变换电路由两个DC/DC变换器单体并联构成,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通过A/D 转换器PCF8591T采集双向DC/DC变换器两端的电压信号,自动判断升降压模式,采用PI算法产生PWM输出信号,驱动主功率变换电路中功率MOS管的导通和关断,从而达到升压或降压的目的。

两个双向DC/DC变换器单体并联,相位相差180°,实现12V和5V电压双向转换。

测试表明,变换器的功率可以达到30W,效率达到85%以上,系统各项功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双向DC/DC变换器;交错并联;PI算法;PWM中图分类号:TM46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01.0161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很多的电子设备已经不再是依赖单一电源供电。

在微电网中,储能装置是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着消峰填谷的作用,还起到稳定直流母线电压和功率补偿的作用。

储能装置主要包括需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蓄电池等,不同的储能电池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而由多种储能电池构成的复合储能系统能克服单一电池的缺点,发挥不同电池的优势,由于不同储能电池的电压-电流特性不同,所以不能直接并联使用,需要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来控制复合储能系统的充电和放电。

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直流变换器中多相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

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直流变换器中多相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

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直流变换器中多相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杨玉岗;张书淇;苗闯;王金海;李秀菊【期刊名称】《电源学报》【年(卷),期】2018(016)003【摘要】Due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4-phase(arranged in parataxis)asymmetrical coupled inductor, its output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n symmetrical coupled inductor when they operate in a magnetically integrated interleaving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By analyzing the working modes of 4-phase asymmetrical coupled inductors that are used in the same converter,the converter's performances in steady-and transient-state are studied with different symmetric degrees, duty cycles and coupling coefficients. The design criterion for the 4-phase asymmetric coupled inductors is given, i.e., the selection ranges of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using the design formula at first, then the related parameters can be selected accordingly.At last,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was verified through designs and tests on inductors with this kind of structure.%四相并列式排布的非对称耦合电感因其结构特点,运行于磁耦合交错并联双向直流变换器的输出结果与对称耦合电感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四相非对称耦合电感应用于磁集成交错并联双向直流变换器的工作模态,研究了对称度、占空比以及耦合系数的变化对变换器稳态性能和暂态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四相非对称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即在对此类非对称耦合电感进行设计时,利用给出的设计公式确定参数的选择区域,进而进行相关参数的选取.最终,通过对此类结构的耦合电感进行设计与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总页数】9页(P28-35,53)【作者】杨玉岗;张书淇;苗闯;王金海;李秀菊【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葫芦岛12510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葫芦岛12510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葫芦岛125105;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葫芦岛125105;国网葫芦岛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葫芦岛1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46【相关文献】1.一种多相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直流变换器效率优化策略 [J], 郭瑞;王磊;杨玉岗;赵勇;陈丽2.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DC-DC变换器非对称耦合电感的研究 [J], 杨玉岗;李涛;李海光;刘俭佳3.四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中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 [J], 杨玉岗;代少杰4.四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中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 [J], 杨玉岗;李海光5.基于耦合电感的多相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及其均流控制 [J], 苏冰;王玉斌;王璠;郭政;董羽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输出电流纹波为:
=*
2)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VL1= -Vout VL2=-Vout
VLk1=Lk = -Vout-Vlm Vlk2=Lk =Vlm-Vout
()
Lk*
= -Vout-Vlm-Vlm+Vout= -2Vlm 联合Vlm = Lm ∗ = Lm ∗
可达到 VLm=0, Lk = -Vout-Vlm=-Vout Lk = -Vout
∗( )
下降。根据计算公式单个电感的电流纹波为:△ iL =
,而通过上面的分析,输出

∗( )
电流的纹波应该为 L1/L2 的和:△ io =

我们可以把单个 buck 电路和交错并联电路做个对比;
单相 buck
交错并联 buck
电感电流纹波
Vout ∗ (1 − D) △ iL =
L∗f
Vout ∗ (1 − D) △ iL =
,
两个绕组的电压表达式为:VL1 = Vlm + Vlk1和VL2 = Vlk2 − Vlm。 接下来需要分析各个工作过程的数学表达式: 1)S1/S4 导通,S2/S3 不导通。VL1=Vin-Vout VL2=-Vout
VLk1=Lk1 =Vin-Vout-Vlm Vlk2=Lk2 =Vlm-Vout (Lk1=Lk2=Lk)
L ∗f
输出电流纹波
Vout ∗ (1 − D) △ iLo =
L∗f
Vout ∗ (1 − 2D) △ io =
L∗f
交错并联电路减小了输出电流的纹波,但是单个电流的纹波并没有减少,我们需要进一步
分析交错并联耦合电感的作用。
交错并联耦合 buck 电路 耦合电感电路的电压电流波形为:
电路结构没有变化,唯一不同的就是用耦合电感替代两个独立的电感,那么电路一个周期 的工作过程为:S1/S4 导通,S2/S3 不导通;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S2/S3 导通,S1/S4 不导通;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与独立电感的工作过程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们要考 虑耦合系数和漏感的因数。先分析下耦合电感(反向耦合)的电路模型,
耦合电感的两个线圈圈数相同,圈数比为 1:1,则次级反射到初级的电流为 i2,初级的激励 电流为 im=i1-i2。很多人不理解激励电流的概念,一个最简单理解这个概念的例子就是单端 正激变压器。交变的电压加在变压器初级两端,次级会产生相应的电压,我们都知道只有电
()
流的变化才能产生变化的磁场,这其中就有激励电流的产生,Vlm = Lm ∗ = Lm ∗
两相交错并联 buck 电路
交错并联 buck 电路的工作电压电流波形为:
交错并联 buck 电路一个周期的工作过程为:S1/S4 导通,S2/S3 不导通,电感 L1 电流上 升,电感 L2 电流下降;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电感 L1/L2 电流下降;S2/S3 导通,S1/S4 不导通,电感 L1 电流下降,电感 L2 电流上升;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电感 L1/L2 电流
()
Lk*
=Vin-Vout-Vlm-Vlm+Vout=Vin-2Vlm 联合Vlm = Lm ∗ = Lm ∗
可知:Vlm=
*Vin
定义 Ls 为电感的自感,K 为耦合系数,则 Lm=K*Ls Lk=Ls-Lm=(1-K)*Ls
Vlm=
Vin= *Vin
带入表达式到 VLk1=Lk1 =Vin-Vout-Vlm Vlk2=Lk2 =Vlm-Vout 可得到:
我们还需要提供储能磁路以及增强漏感,如果没有额外的磁路,漏感只能通过空气耦合。 这样漏感会很小。
这样中间增加磁路后,电感有了储能回路,漏感也得到了增强。当然我们还可以在外边增 加磁路,但是这样成本和体积都没有优势。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设计一款 48V 输入,12V 输出,输出电流 150A 的交错并联耦合电感。=Leabharlann =输出电流纹波为:
=
3)S2/S3 导通,S1/S4 不导通。VL2=Vin-Vout VL1=-Vout
VLk2=Lk =Vin-Vout-Vlm Vlk1=Lk =Vlm-Vout

=*


=*

输出电流纹波为:
=*
4)S3/S4 导通,S1/S2 不导通。VL1= -Vout VL2=-Vout
VLk1=Lk = -Vout-Vlm Vlk2=Lk =Vlm-Vout
()
Lk*
= -Vout-Vlm-Vlm+Vout= -2Vlm 联合Vlm = Lm ∗ = Lm ∗
可达到 VLm=0, Lk = -Vout-Vlm=-Vout Lk = -Vout
=
=
输出电流纹波为:
=
经过上面的工作过程分析,可以得到电感电流纹波和输出电流计算公式:
两相交错并联 DCDC 耦合电感设计 多相 dcdc 变换器在现代电力电子设备中被大量使用,因为它可以减少电路中开关器件和 无源器件的应力,减少输出电流的纹波。虽然输出电流的纹波可以减少,但是单个电感的纹 波没有变化,还是有很大的纹波,使用耦合电感是减少电感纹波电流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单相 buck 电路 常规的单相 buck 电路就不适合使用在大电流的应用场合,一个 200A 的电感,需要占用 很大的体积,并且产生很大的铜线损耗和磁芯损耗。下面以一个 24V 输入,12V 输出,输出 电流 200A,工作频率 100KHz 的应用简单计算电感的损耗。
Vo(1 − D − KD)
△ il =
∗ Ts
Lk(1 − K)
Vo △ io = (1 − 2D) ∗ Ts
Lk
根据输出电流纹波计算公式,若是漏感值与独立电感的值一样,那么输出电流的纹波与非 耦合电感的一样。而电感的纹波电流与耦合系数和占空比有关。为了降低输出电流纹波,需 要较大的漏感,需要同时降低电感的纹波电流,需要大的耦合系数。这样的要求在普通的结 构中很难实现,因为耦合越好,漏感越小。所以我们需要不一样的绕组结构。简单分析下: 两个线圈的耦合好,那么需要磁阻较小的磁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