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湘教版必修2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湘教版必修2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利用效率低、 浪费严重、资 源分布不均
4.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污染等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 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 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 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 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 物种减少等
土地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 氧层破坏
滥伐、滥垦、滥牧等使 自然植被遭破坏
不合理的灌溉等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 氟氯烃化合物
生物多样性减 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 过度捕猎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环境 问题
具体表现
资源短 缺
水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
成因
水质污染、工 农业生产用水 量大及降水少
问题。
(2)成因 ①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越大,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 增,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__生__态__破__坏_____。 ②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等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 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___环__境__污__染____。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 性____减__少_______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 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 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 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 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 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 用等)两方面入手。

高中地理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习探讨 湘教版 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习探讨 湘教版 必修2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习探讨1.玛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文明,它在低地热带森林中(现今的危地马拉)发展起来。

公元250年,玛雅文化、建筑、人口均达到鼎盛时期,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200~500人。

但是,由于生态破坏以及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至公元800年,玛雅文明开始衰落,不到100年,这块昔日繁华的土地几乎人烟绝迹。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据记载,周代时,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达到53%,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但是,自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的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

宋代时黄河泥沙含量就已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进一步达到70%,这就使黄河的河床日趋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悬河”。

遇到暴雨时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黄河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

与此同时,这一带的沙漠面积日复一日地扩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针对人类破坏环境的恶果,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牧畜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因此,恩格斯给予人类以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社会进步
改善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繁荣
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世界文化 的交流与融合。
国际形象
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负责任的 大国担当。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 著的,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 源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等方
面。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 发展和生态安全产生深远影响, 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多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展与和谐统一
• 引言 •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协调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 和谐统一的目标与路径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主题背景
01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产生
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地理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条件
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决定 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 活动,如农业、渔业、畜 牧业等。
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为人 类提供了食物、水源、空 气等基本生活条件。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土地利用活动改 变了地理环境,如城市化、 农业开发、矿产开采等。
环境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 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对地 理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02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了食物、水源、能源等基
本生活资料,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的载体。
03
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的意义
为了实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人
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统一。

高中地理湘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课件

高中地理湘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讲课件

栏目 导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 21 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背景下,打造具有特 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栏目 导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 P 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 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 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 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 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栏目 导引
2.可持续发展的构成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
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
下:
栏目 导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思路
具体内容
分析各区域区理环境背景
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
优势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 限制因素 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栏目 导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⑤促进对外开放。⑥发展教育。⑦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
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⑨科学防御自然灾害,
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栏目 导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深度解析)2014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能力测评 湘教版必修2

(深度解析)2014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能力测评 湘教版必修2

/ 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 0 0人 C.人口密度在4 危急区 D.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 .关于①②两地的正确叙述是( ) 4 A.①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 B.①地的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毁林开荒 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C.② 解决 D. ②地环境问题应适当退耕还林 发展绿色食品, 避免 “ 白色污染 ” , 增强环境意识, 是保护 环境, 1 .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5 7题 。 ~ ( ) 绿色食品是指 ( ) 5 . A.甲 B .乙 C.丙 D.丁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 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2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 只有经济高度发达 , 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A.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B .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D.安全、 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6 白色污染” 是指( .通常所说的“ )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A. 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是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完成3 4题 。 ~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免赠贺卡” 、 “ 免用一次性木筷” 的出发点是( .倡导“ ) 7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节约木材, 保护森林 B. 减少固体垃圾 C. D.移风易俗 读环境、 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回答8 1 0题 。 ~ 某地区人口密度( 人/ 平方千米) 分布 8 、 .图中字母 F H 代表的含义是( ) ①F 表示资源获取 ②F 表示产业消费 ④H 表示产品消费 ③H 表示废物排放 A.①③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 9 . E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 某地区生态环境危急区分布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湘教版 高中地理 会考复习 必修2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湘教版 高中地理 会考复习 必修2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7
28.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示意图(图6)中,④所表示的是( D ) (A)毁林开荒(B)人口增加(C)土质疏松(D)土壤肥力下降
在德国有一条因为化学污染变成绿色的溪流。是由于附近的一个工 厂在遭遇火灾后,工厂内的化学物质流入小溪而致。
在浙江海盐,也有两条“黄河”。家住附近的市民告 诉记者,水还会变色,有时黑,有时黄,有时也会变正常, 附近的村民还会引水来灌溉农作物。”
2007:由于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日趋严重,食品 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回答14—15题。 14.为了避免蔬菜和水果遭受各种污染,保护生 态环境,下列措施:①使用绿肥等有机肥②大量 使用化肥 ③使用高效剧毒农药 ④采用生物措 施防治虫害,其中比较合理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加快发展绿色食品, 下列叙述: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②产品 原料的产地环境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③产品原料的 生产过程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④产品的包装和储运 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其中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b)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 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 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人口的急剧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2、环境问题按性质的分类(a)
环境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2010:材料一:2009年12月7~l9日,有190多个国家参与的哥本哈 根气候变化会议在经历复杂曲折的协商后,发表了以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为主题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l979年和2005年北冰洋冰雪覆盖面积的卫星照片(图16)。 (1)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期间,浙江省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控制亚欧大陆的主要气压系统名称是 。 (2)与1979年相比,2005年北冰洋冰雪覆盖面积 (变小或变 大),这种变化将导致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减少 或增多),从而进一步造成北极地区气温升高。 (3)极冰融化造成海平面升高,图瓦卢、马尔代夫等国家面临“灭 顶”之灾。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看,工业化国家大量排放温室气 体的做法,违背了权利的观念、 的观念和 的 观念。 (4)为了缓解北冰洋冰雪进一步融化,气候专家呼吁人们选择低碳 的生活方式,请你从生活角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的勘探等)和“节流
资源短缺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两个方
面入手
知识点三: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 ◇ 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和消费观。 ◇ 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紧迫的任务。
数量

人口膨胀
人口激增与膨胀
环境 问题
不严重
环境污染、生态 地理环境趋
破坏,威胁人类 于恶化
的生存
公害泛滥,人类开始 认识环境问题、逐步 解决环境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 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 会可持续发展。 (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4.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主要 问题
具体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 环境 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 污染 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要加
强国际合作
生态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破坏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选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精选教案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讲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 1.表现过去的100多年中气温明显上升,到目前已升高了0.3~0.6 ℃。

2.主要原因(1)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毁林。

3.影响(1)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间接后果⎩⎪⎨⎪⎧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造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异常频繁二、臭氧层的破坏 1.臭氧层作用可以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减少,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原因氟氯烃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4.影响(1)危害人体健康。

(2)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三、大气污染与酸雨 1.大气污染(1)污染源:燃煤产生的废气和汽车尾气。

(2)污染物⎩⎪⎨⎪⎧燃煤中:硫氧化物、烟尘等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铅等2.酸雨(1)定义:pH 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工业排放的含硫污染物与水汽结合形成的亚硫酸和硫酸。

(3)危害⎩⎪⎨⎪⎧毁坏森林,酸化河湖水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酸化土壤,导致农作物减产(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各自的成因是什么?2.试列举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

3.不同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危害?以考纲为纲|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以真题为范| 深挖考题内涵·把握命题精髓 [考题精妙]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题点全练]1.(2018·衡水中学月考)北极冰融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白色冰面融化变成颜色相对较暗的海冰,被称为“北极变暗”现象。

高中必修2地理: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必修2地理: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 破坏林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湿地、林地减少,环境调节功能减弱、自 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 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例2] 18世纪墨累——达令盆 地开始种 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 农产品输出地。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 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 境问题。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是( ) ①土壤盐碱化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 蚀作用增强 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④湿地萎缩,牧草生长不良
读“某区域工业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 A.电力工业 B.采掘工业 C.冶金工业 D.建材工业
2.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主要目的是( ) A.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效益 C.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 D.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可持续发展
1. 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实现经济 发展的目标), 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 展。(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 的和谐,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 续发展。)
2.内涵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 原 (平则权性利)代人之任内公类间公平与、平其区、他际代生公际物平公种、平群责、保 各 应 和环国 和护境都 子生有 孙物发 后的展 代多权样共,性享,资源
发展的 从区域(自身)利益 空间 出发,封闭式、掠
尺度 夺式或转嫁式
可持续发展观 清洁生产、节约能源、 减少废物
强调人的管理调控
代际、区际及人与其 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 平性原则及持续性原 则
区际公平性原则, 全球共同性原则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专题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专题复习课件湘教版必修2
(2)诱发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大量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大气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交通事故的发 生率;影响部分精密度要求高的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跟踪练习 1 下图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 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
【解析】 第(1)问,判断图示时间段最可能出现雾霾的日期应 从风向、气温等方面着手。第(2)问,雾霾可能对该城市产生的影响, 应从危害人体健康、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等方 面回答。
【答案】 (1)日期:25 日。理由:25 日无持续风向,温差较 小,空气对流弱,大气层比较稳定;该日气温日较差小,说明大气 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强。
赤潮
自然:温度高,蒸
发量大,降水少,
海湾封闭,水体交 换少
人为:含 N、P 的
工业、城市集 中的沿海
工农业废水、生活
污水排入大海
使水中溶解 氧浓度降低, 导致生态失 衡,危害水生 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渔业 生产、水产养

量,使用低残 留的化肥、农 药,工业废 水、生活污水 经处理后再 排入江河湖

全球变暖,极
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鱼塘 —台 田农 业
黄淮 海平 原低 湿地

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 地质低 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 平,渍涝 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 严重 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
综合利用
山区 立体 农业
北京 “留 民 营” 模式
南方 山区
北京 大兴 县留 民营
原理 方式 目的
生态系统原理 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大农业,协调
经济和环境效益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课(共51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复习课(共51张ppt)

菜墩到根雕,实质是说明出现了草场、森林资源
枯竭的环境问题,B正确。故选B。
8.B 漫画反映的是森林破坏,由于森林面积减
小使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导致全球变暖,
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小,容易导
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ACD与森林破坏
有关,不合题意;臭氧空洞是氟氯烃等制冷剂的
使用导致的,与森林破坏无关,B符合题意。故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1.保障该地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C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该农业生产模式利用当地山多水少田少的地理环境 发展农业。图示农业模式包括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并未反映当地农业结 构的调整。另外,此模式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不能体现拓展市场,推 进产业化的特点,该模式露天生产,没有修建温室;水稻生产,要求排 灌便利,加上图中稻田最低水渠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 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故选C。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属于生态农业,实现了 稻鱼共生,保护环境。从生产特征角度评价,该模式也属于混合农业, 能灵活适应市场;农产品的类型多样,生产效率高。故选D。
对点练习:
右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C 3.图中箭头③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
A.台风、寒潮
B.地震、火山
C.滑坡、泥石流 D.海嘴、风暴潮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9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9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八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上海卷)2000年到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总量翻了近两番,根据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表,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基本特征是()①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下降②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变③石油消费量增幅低于天然气④煤炭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大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2)2000年到2008年该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翻了近两番的主要原因是该地()A.流动人口持续增加B.工业企业技能改造严重滞后C.高能耗企业比重增大D.能源需求随经济发展而扩大【思路分析】2.常见误区要避免某能源消费总量和某能源消费比重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的原因分析(1)青藏铁路: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方式,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改变,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水源不被截断等。

(2)京沪高铁: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线路基础稳固程度。

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

2.框图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适应对策3.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

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

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4.综合分析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1)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四部分 专题二 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3·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2.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

第2题,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

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

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

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

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2014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第11章第1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4版高考地理总复习课件第11章第1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向环境索__取__资__源__的速度超过了_资__源__本__身__及__其__替__代__品__的 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__净__能___力_。
◆ 高考总复习·地理 ◆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表现
地域 差异
资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 资源、矿产资 源和__能__源____ 等短缺
◆ 高考总复习·地理 ◆
【例】 (202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 以下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 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 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21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 高考总复习·地理 ◆
2.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原那么。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 性 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 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 原则 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 性 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 原则 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 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 境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高考总复习·地理 ◆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一是人类大 量燃烧化石能源,二是绿色植物减少。因此其解决的措 施应主要从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广清洁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地热能等,同时应保 护植被,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绿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 量。而“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加大能源消耗量,不符 合题意。

_原__始__的__平__衡__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3·保定调研)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力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量大于实际人口数量的有( )。

①四川②江苏③湖南④广东⑤福建⑥广西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2.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

A.滑坡、泥石流频发—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
B.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C.土地退化—增大化肥使用量,增强土壤肥力
D.水资源短缺—跨流域调水,补充水资源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川、苏、湘三省的2000年粮食可供养人口数大于实际人口数。

注意年份是2000年,即中间的数柱所表示的。

第2题,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土层薄,农业生产活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是应对的措施之一。

答案 1.A 2.B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
将于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在卡塔尔和朝鲜举行。

据此完成3~5题。

3.近年不少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经济。

下列属于其范畴的是 ( )。

A.巴西热带雨林地区的大力开发
B.古巴大力倡导发展有机农业
C.洞庭湖周边部分地区围湖造田
D.部分渔民在东海休渔期间私自捕鱼
4.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迎来第一承诺期到期。

少数发达国家已表明不支持第二承诺期。

这些国家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5.下列做法能起到遏制全球变暖作用的是 ( )。

A.将废旧电池送到专门的回收机构
B.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C.在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
D.出行尽量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
解析第3题,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

A、C、D选项中的做法均会对环境产生破坏,这与绿色经济的理念不符。

第4题,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需要共享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指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要进行国际合作,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第5题,注意题干问的是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的做法,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遏制全球变暖。

答案 3.B 4.C 5.D
下图为我国某地农垦糖业循环经济模式图。

据此回答6~7题。

6.该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

A.黑龙江B.新疆C.山东D.广西
7.该循环经济模式 ( )。

A.没有产生任何废弃物
B.受市场影响最为显著
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该地生产甘蔗,应位于我国南方。

广西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糖基地,有发展农垦糖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第7题,该循环经济模式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如沼渣等;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该产业是以原料为导向的产业,受原料影响最为显著。

答案 6.D 7.C
2012年3月1日起,《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民生活垃圾如果不分类就可能会被多收费。

结合下图完成8~9题。

8.在北京,城市垃圾正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②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
③城市法规的不断完善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9.对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的意义有 (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抑制臭氧消耗③节约自然资源④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 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第8题,城市垃圾的迅速增多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等有关。

第9题,垃圾分类回收,既能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小垃圾处置量,保护环境。

臭氧消耗与人们大量排放氟氯烃等物质有关。

垃圾分类回收与耕地面积增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8.D 9.B
(2013·辽宁六校联考)加快能源开发,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下图是“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

据图回答10~11题。

10.目前,我国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11.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解析第10题,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有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准格尔、东胜等大型煤矿,这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的主要原因。

第11题,读流程图可知,“煤变油”过程中,1吨煤需加2.5吨水,耗水量大,而内蒙古自治区绝大部分
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答案10.B 11.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3·天津模拟)根据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就是按照不同的水质使用功能、水文条件、排污方式、水质特征划分水质功能区,监控断面,建立水质管理信息系统。

材料二下图为华北某地水环境功能分区及垃圾场建设规划图。

(1)据图说明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置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6分)
(2)规划在甲、乙、丙、丁四处分别选建垃圾填埋场和垃圾发电厂,若建垃圾填埋场宜选
________处最合理,若建垃圾发电厂宜选________处最合理,试分别说明理由。

(8分)
(3)简要说明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的主要作用。

(8分)
(4)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将给河流下游带来哪些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可知,图中饮用水集中取水口位于河流上游,其主要因素是水质。

第(2)题,垃圾填埋场应注意避免对城市产生水质和土壤污染;垃圾发电厂应注意避免对城市造成大气污染。

第(3)题,水环境的城市景观功能区可结合湿地的功能回答。


(4)题,若图中自然保护区遭受生态破坏,会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因此影响河
流水质,并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答案(1)相对于城区而言,布置在河流上游。

原因: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2)丁乙建垃圾填埋场的理由:丁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低,避免市区地下水污染。

建垃圾发电厂的理由:乙地主导风向是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厂址位于与市区主导风向相垂直的郊外,避免废气污染市区大气。

(3)发展旅游;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缓解城市内涝。

(4)河流含沙量增大;淤塞河道,旱涝灾害频发;水质变差,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用水。

13.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铅锌、铜、钾盐、钠盐、镁盐等39种,其矿产资源占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的16.4%。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编制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

该试验区面积达25.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1)。

图1
材料三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图2)。

图2
(1)柴达木盆地降水少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三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什么?(8分)
(3)评价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6分)
(4)请针对柴达木盆地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8分)
解析循环经济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对策。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盆地地形,阻挡了水汽的进入。

(2)促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污染;增加
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有利: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多,适合大规模整体开发;土地面积大。

不利: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4)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恢复植被;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生活用能;控制人口增长,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