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1)
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_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
收稿日期:2004-11-02;修订日期:2004-11-29第一作者简介:马青芸(1968-),女,陕西宝鸡人,助理工程师, 1990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马青芸,罗权生,苟第章(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哈密 839009)1 相态问题阐述温南1-1断块油气藏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构造上,该断块三面受逆断层控制,北界的马红断层断距最大,垂直断距大于100 m.平面上由西向东,断距逐渐减小;控制断块南界的温南1号断层的断距较小,一般为50~80 m(图1).图1 温南1-1断块三间房组下油组顶面构造图 1.含气范围;2.含油范围;3.推测含油范围;4.等值线;5.断层;6.井位 1999年在温南1号构造高点布置了滚动探井温南1-1井,在钻井过程中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和三间房组的录井油气显示活跃,气测在 2 460~2 470 m 出现异常,全烃、甲烷值均较高,C 1-C 5五峰俱全.组分相对百分比C 1为93.24%、C 2为3.2%、C 3为2.12%、i C 4为0.4%、n C 4为0.39%、H 2为0%、CO 2为0.64%,3H 图版在气/凝析油区.综合解释为油层.完井后对 2 464~2 474 m 井段试油,射孔后获天然气近6×104 m 3/d,凝析油23 t/d.温南1-1井PVT 分析表明,地层温度下的露点为23.70 MPa,与地层压力24.44 MPa 相比,地露压差小,仅为0.74 MPa,井流物组分具有中间烃含量较高而重质组份含量较低的特点;C 1含量为70.89%,中间烃(C 2-C 6)含量为22.23%,C 7+含量为1.99%.凝析油地面原油密度为0.712 3 g/cm 3,证实为凝析气藏.该段在声波测井曲线上无明显的高时差响应,从射孔井段上下砂层的电性曲线看,明显低于该段,因此,该气藏是否含有油环?笔者利用PVT 资料,结合测井、地震等多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判断.2 相态综合分析2.1 C 5+含量判别法由C 5+含量判断,下油组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该方法的判别标准是C 5+含量(摩尔组成)<1.75%属无油环的凝析气藏;反之,大于 1.75%则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温南1-1下油组气体C 5+含量为3.252%,故温南1-1下油组属带油环的凝析气藏.2.2 C 1/ C 5+比值判别法该方法的界限值为C 1/C 5+=52,小于52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大于52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该方法根据102 个凝析气藏检验,符合率为86%.温南1-1下油组气体C 1/C 5+比值为21.81,故温南1-1下油组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 2.3 等级分类判别法(φ)该方法的要点是选择对确定油气藏有重要作用的特征参数,如C 1/C 5+、(C 2+C 3+C 4)/C 5+;C 2/C 3和C 5+,再把每个参数按其值大小分为6个等级,分别用5、4、3、2、1、0表示,将样品各特征参数和秩数相加,得分类函数φ值.φ=∑R xi式中:R xi ——各参数的秩数.若φ>11,为具油环的凝析气藏;φ<9,则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φ=9~11,则为2种类型的混合物.根据对102个油气藏的检验表明,符合率为91%.温南1-1下油组φ=14,所以,温南1-1下油组应属具油环的凝析气藏. 2.4 Z 因子判别法判别因子式为:Z 1=(0.88C 5++0.99C 1/C 5++0.97C 2/C 3+0.99F )/3.71 Z 2=(0.79C 5++0.98C 1/C 5++0.95C 2/C 3+0.99F )/3.71F=(C2+C3+C4)/C5+判别准则为:当Z1<17,Z2<17时,为带大油环的凝析气藏或油藏;当17<Z1<21,17<Z2<20.5时,为带小油环的凝析气藏;当Z1>21,Z2>20.5时,为无油环的凝析气藏.温南1-1下油组Z1=8.947,Z2=8.796,均小于17,故为带油环的凝析气藏.2.5 测井、地震综合分析法从理论上讲,当声波通过某地层时,由于岩石孔隙中流体对高频成份的吸收影响使得声速(纵波)发生明显衰减,从而出现声速降低,表现在3条孔隙度测井曲线上,出现声波时差急剧增大、密度、中子减小,即出现所谓的“挖掘效应”.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出现频率下降、反射波振幅增强,即形成所谓的“亮点”.这一现象在岩石孔隙被油或水充填饱和时不甚明显,而在岩石孔隙被气充填饱和时十分明显.因此,声速降低、频率下降、振幅增强常常成为判别气层的重要标志[1].同一构造带上已知的温8块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下油组是一典型的带油环的凝析气藏.气层段与油层段相比,层速度偏低,前者为3 508 m/s;后者为3 846 m/s,二者相差338 m/s.温南1-1井侏罗统三间房组下油组顶部一般在 2 464~ 2 474 m,10 m厚的地层层速度为3 703 m/s,而其下2 480~2 485 m 厚5 m的地层层速度为3 884 m/s,与温8块下油组油环的层速度相近,表现出油环的速度特征.再下面的2 520~2 540 m,为水层厚20 m,层速度为4 000 m/s.从速度特征看,2 462~2 540 m从上到下层速度呈现低—高—更高,声波时差呈现高—低—更低特征,类比温8块,推断为砂岩气顶与水层之间夹了一个厚5 m的砂岩油环.上述推断可以从三维地震反射剖面上得到验证(图2).温南1-1井及其周围1 844~1 866 ms之间,下油组顶面地震反射出现低频“亮点”,反射波波谷和波峰同相轴变粗,频率降低,振幅增强,显示气顶对地震波高频成分的吸收.由下油组顶面向下,这一现象明显减弱,单个同相轴逐渐分界为两个轴.综合相态、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主要指标均具有油环特征,因此我们认为温南1-1下油组在地下相态可能为具凝析气顶和油环的两相油气藏.参考文献[1] 刘震.储层地震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18-221.图2温南1-1断块典型剖面。
吐哈盆地温吉桑_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¹ 参加本项工作的还有陈荷立、邸世祥、王震亮、汤锡元、张金功等同志。
收稿日期:1996-09-24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¹冯 乔1 张小莉1 袁明生2 王武和2 张世焕21(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安 710069) 2(吐哈油田,哈密 839001)提 要 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桑—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
第一成藏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为成藏活跃期。
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
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于以油为主的第一成藏体系,米登油田为一个油、气并重的油气藏,丘东气田主要形成于第二成藏体系。
关键词 流体势 成藏体系 油气聚集 温吉桑—丘东地区分类号 T E 12 P 618.130.2第一作者简介 冯 乔 男 33岁 讲师 含油气盆地地质学1 地质概况温吉桑—丘东地区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鄯善弧形构造带的东翼,其北、北东紧邻丘东次凹和小草湖次凹,西为胜北次凹。
该地区主要由两条逆冲断层及其间所夹持的一些小型逆断层、反向逆断层和逆冲断块组成,整体呈北北东向延伸(图1)。
两条主逆冲断层分别称米登-丘东逆冲断层和温吉桑逆冲断层,倾向北西,呈北东东向波状弯曲延伸。
它们控制图1 台北凹陷构造格架及研究区位置图Fig .1 R egio nal t ect onic patter n o f the T aibei depr essio n and position of t he st udied area了该地区主要油气田的分布,在其上升盘形成了8个含油气构造,共构成23个油气藏。
该地区主要由第四系西域组(Q )、上新统葡萄沟组(N 2p )、中新统桃树园组(N 1t )、下第三系鄯善群(E sh )、下白垩统吐谷鲁群(K 1tg )、侏罗系上统齐古组(J 3q )、中统七克台组(J 2q )、三间房组(J 2s )、西山窑组(J 2x )及下侏罗统等地层层序组成,缺失上白垩统库木塔克组和上侏罗统喀拉扎组。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篇一一、引言库车坳陷位于中国新疆地区,是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域。
其东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研究,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区域地质背景库车坳陷地处塔里木盆地北部,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
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藏。
此外,库车坳陷的沉积环境对其油气成藏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沉积相、沉积类型和沉积厚度等因素均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
三、油气成藏特征(一)烃源岩特征库车坳陷东部的烃源岩主要来源于古生界和下古生界,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
烃源岩类型多样,包括泥岩、页岩、灰岩等,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储层特征库车坳陷东部的储层主要为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等。
储层物性受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的影响,具有非均质性和复杂性。
储层空间分布和物性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三)盖层特征盖层是保护油气藏的关键因素之一。
库车坳陷东部的盖层主要为泥岩、页岩等,具有较好的封闭性和保护能力。
盖层的厚度、分布和封闭性对油气的保存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四)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库车坳陷东部的圈闭类型多样,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等。
油气藏类型包括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
不同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藏在空间分布、形成机制和勘探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四、有利区带研究(一)有利区带筛选依据库车坳陷东部的有利区带筛选主要依据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油气显示等因素。
首先,要考虑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其次,要分析储层物性和空间分布;此外,还要考虑盖层的封闭性和保护能力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有利区带的范围和潜力。
(二)有利区带分析根据筛选依据,我们初步确定了库车坳陷东部的几个有利区带。
这些区带具有较好的烃源岩发育、储层物性良好、盖层封闭性强等特点。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石油气盆地。
该地区主要产出的石油气藏是致密砂岩气藏,其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烃源岩特征: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石油气藏的烃源岩主要为下奥陶统和志留统的页岩和泥页岩。
这些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丰富的沉积有机质类型,是石油气形成的重要原料。
2. 成藏特征:致密砂岩气藏主要形成于致密砂岩储层中,这些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储层物性较好。
地质构造和构造断裂是石油气聚集的重要因素。
3. 气体组分特征:致密砂岩气主要由甲烷、乙烷、丙烷等轻烃组成,伴随少量的烃类气体和硫化氢。
其气体组分与所在地区的烃源岩类型和烃源岩成熟度有关。
4. 稳定碳同位素特征:致密砂岩气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反映了石油气的成因和演化历史。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的致密砂岩气体碳同位素δ13C值一般较高,显示出来自成熟烃源岩的特征。
总之,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的致密砂岩气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包括烃源岩特征、成藏特征、气体组分特征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石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前景
库车坳陷南缘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前景张忠民;李铁军;赵洪文;孙冬胜【期刊名称】《中国地质》【年(卷),期】2006(33)6【摘要】库车坳陷南缘油气资源丰富,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勘探潜力巨大.圈闭形成、生烃史、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南缘油气充注为两期,第一期成熟油、气充注为库车末期(5~2 Ma),第二期高熟油充注为第四纪-现今(2~0 Ma).控制油气成藏的最主要因素为油源断层的沟通作用、优质的储盖组合、圈闭的有效性及其与油气成藏期的匹配关系,其次为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背景、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及良好的保存条件等因素,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早期油气藏-晚期聚凝析气藏型.近期的油气勘探应以中新生界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变形程度相对强烈的东秋里塔格构造、亚肯平缓斜坡构造带的背斜、断背斜以及阳霞凹陷的阳北构造带等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总页数】7页(P1321-1327)【作者】张忠民;李铁军;赵洪文;孙冬胜【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相关文献】1.库车坳陷南缘地层超覆圈闭特征及含油气前景 [J], 周小进;陈跃;黄继文;马红强;王恕一2.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成藏条件与大油气田勘探前景 [J], 雷德文;张健;陈能贵;向宝力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勘探前景 [J], 康竹林;翟光明4.扬子陆块东南缘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J], 马立桥;孙凤霞;王晓峰;钱奕中5.梨树断陷基岩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勘探前景 [J], 程建;周卓明;段铁军;杨昊;宋振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_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第18卷 第3期O IL&GAS GEOLOG Y1997年9月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冯 乔(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069)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
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
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
根据U 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U VZ法 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作者简介 冯乔 男 34岁 讲师(硕士) 盆地综合研究与油气地质温吉桑位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的中部,是盆地内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形成侏罗系内部自生自储式的油气藏。
本文试图从现代水文地质的角度,探讨该地区油气的聚集与分布。
1 水文地质旋回1 1 旋回的划分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旋回是一个地区的沉降 沉积 剥蚀的全过程。
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开始接受水西沟群沉积以来,经历了燕山和喜山两次较为重要的构造运动,分别造成吐谷鲁群(K1tg)与下伏地层齐古组(J3q)和第四系(Q)与葡萄沟组(N2p)的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并使得前者缺失喀拉扎组(J3k)和部分齐古组,后者使得葡萄沟组部分被削蚀。
这样,可将本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划分为两个旋回,即侏罗纪至白垩纪水文地质旋回和第三纪至第四纪水文地质旋回(表1)。
在整个水文地质旋回中,因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不同,水文地质作用有很大的差别。
当处于构造沉降和沉积作用时,地层中发生的主要是沉积水文地质作用,即沉积水与古渗透水或沉积水与沉积水的交替,这一阶段称为沉积水文地质作用阶段;当地壳隆升和剥蚀作用时,地层中主要发生的是渗透水文地质作用,即渗透水与沉积水或古渗透水的交替,这一阶段可称为渗透水文地质作用阶段。
每个阶段的水文地质作用对油气生、运、聚、保都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影响。
温吉桑-温南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
温吉桑-温南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技术成进湖;罗权生;陈旋【期刊名称】《吐哈油气》【年(卷),期】2002(000)002【摘要】温吉桑-温南地区具备发育隐蔽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该区历经燕山、喜山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成排成带展布的断背斜、断鼻等圈闭,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受断层控制,呈东西走向的局部构造与南北展布的低位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叠置,控制局部构造的"深断浅不断"的断裂,沟通了水西沟群烃源岩与其上部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的储盖组合,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源、构造、储盖组合与油源断层"四位一体",在构造东西两翼形成了侧缘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从区带的成藏背景来看,复杂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是本区主攻目标,其次为低阻油气藏、低幅度构造油气藏和裂缝性油气藏。
温5南断块等一系列复杂断块油气藏及温西6东块岩性油藏的发现,充分显示了隐蔽油气藏良好的滚动勘探前景。
开展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指导下的储层横向预测,以人机工作站为平台的全三维地震目标处理、解释及断层封堵性研究是进一步挖掘本区主要隐蔽油气藏类型的关键技术;老井复查与成藏条件分析综合研究相结合是深化认识低阻油气藏的重要手段。
【总页数】8页(P112-117,195-196)【作者】成进湖;罗权生;陈旋【作者单位】[1]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 839009;[3]新疆哈密 839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台北凹陷温吉桑-温南地区滚动勘探开发潜力及技术对策 [J], 桑廷义;罗权生;李道阳;成进湖;陈旋2.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 [J], 罗权生;;;;3.断层控油理论在温吉桑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J], 郑登桥;4.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 [J], 马青芸;罗权生;苟第章5.温吉桑油田温五区块注水开发特征分析 [J], 陈杨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范文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篇一一、引言库车坳陷是塔里木盆地内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域,其东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显著的成藏特征。
本文将详细研究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以期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区域地质背景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该区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和储盖组合。
同时,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地温和地压,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油气成藏特征(一)成藏条件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成藏主要得益于良好的生油岩、储集层、盖层和圈闭条件。
生油岩主要为侏罗纪至古近纪的湖相泥岩,储集层以中低孔、低渗透性的砂岩为主,盖层则以泥岩、页岩等为主。
此外,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空间。
(二)成藏类型根据油气藏的成因和特征,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藏可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类型。
其中,构造油气藏主要受断层和褶皱控制,地层油气藏主要受地层不整合面控制,岩性油气藏则主要受岩性变化和物性差异控制。
(三)成藏规律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首先,油气的生成主要受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保存条件控制;其次,油气的运移主要受控于输导体系和运移路径;最后,油气的聚集主要受圈闭类型、储盖组合和保存条件影响。
四、有利区带分析(一)有利区带特征根据地质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成果,库车坳陷东部存在多个有利区带。
这些区带具有以下特征:构造复杂、圈闭类型多样、储盖组合良好、生油条件优越等。
同时,这些区带还具有较高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二)有利区带划分根据上述特征,我们将库车坳陷东部的有利区带划分为A、B、C三个等级。
其中,A级区带为重点勘探目标区,具有较高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B级区带为次重点勘探目标区,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C级区带为一般勘探目标区,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为例
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
1、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成 因和基本特征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位于我国四川省西南部,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内的多个 坳陷和构造带。这些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事件、盆地构造 演化、沉积环境等因素。上三叠统气藏以生物气为主,其中以四川盆地内的须家 河组、自流井组和龙潭组为主要储层。这些储层具有低渗透、低孔隙度、非均质 性强等特点,是形成非常规油气藏的重要条件。
(3)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对储层的质量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川西坳陷 上三叠统气藏中,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储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3、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 成规律和基本特点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成规律和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常规油气藏形成于晚三叠世,具有较长的成藏期;
结论本次演示以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为例,探讨了非常规油气藏形成机理 及开发关键技术。
参考内容
非常规油气藏开发的重要性和意 义
非常规油气藏是指那些在传统技术和经济条件下难以开发和利用的石油和天 然气资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非常规油气藏 的开发逐渐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本次演示将介绍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 机理和开发关键技术,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
(1)储层低渗透、低孔隙度、非均质性强,导致产能低下和开发难度大;
(2)气藏分布不均一,储量规模小,资源品质差异大; (3)复杂的成藏规律和影响因素增加了预测和评估的难度;
(4)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问题。
2、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开 发关键技术和策略
针对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开发的难点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关键技术和策 略:
2、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气藏的形 成机理和内在因素
《2024年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范文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篇一一、引言库车坳陷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其东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
本文旨在分析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探讨其有利区带,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区域地质背景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该区域地质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多套含油气系统。
三、油气成藏特征(一)成藏条件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成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一是有充足的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二是构造运动使得该区域产生了多个断裂带,形成了丰富的储层空间;三是地层封盖条件良好,能够有效地封存油气资源。
(二)成藏类型及特征根据成藏条件的不同,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成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构造圈闭型油气藏,另一种是岩性圈闭型油气藏。
其中,构造圈闭型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断裂带附近,具有较高的储量和较好的开采潜力;岩性圈闭型油气藏则主要受岩性变化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和较低的开采难度。
四、有利区带分析(一)有利区带划分依据根据地质构造、沉积特征、烃源岩分布、储层条件等因素,将库车坳陷东部划分为多个有利区带。
其中,断裂带附近、沉积中心和生油岩发育区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区。
(二)有利区带特征1. 断裂带附近:该区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多个断裂带,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层空间。
同时,断裂带附近的储层物性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
2. 沉积中心:该区域沉积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样,为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沉积中心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之一。
3. 生油岩发育区:该区域烃源岩发育良好,有机质丰富,为油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同时,生油岩的分布范围广,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良好的成藏条件;二是构造圈闭型和岩性圈闭型是该区域主要的油气成藏类型;三是断裂带附近、沉积中心和生油岩发育区是该区域的主要油气聚集区。
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地下水动力与油气成藏
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地下水动力与油气成藏楼章华;金爱民;李华明;张慧婷【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8(029)004【摘要】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盆地边缘大气水下渗淡化,凹陷中心泥岩压实排水淡化,越流泄水区浓缩.在离心流和向心流的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矿化度的相对高值区.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在地下水的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大量的油气聚集;在泥岩压实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也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向心流的推进过程中,先前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另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圈闭.【总页数】9页(P471-478,501)【作者】楼章华;金爱民;李华明;张慧婷【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吐哈油田分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哈密,839009;浙江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海洋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吐鲁番坳陷南部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J], 翟亚梅;蔡必金;张秋梅;邹海霞;曾文2.库车坳陷侏罗系-第三系天然气成藏系统定量评价 [J], 朱振宇;裴江云;刘洪;李幼铭3.吐鲁番坳陷侏罗系泥岩超压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李伟;谢俊;高晓辉;张龙海;于芳4.新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 [J], 张辉;王润超;金贝贝;金芸芸;黄帅博5.富油凹陷洼槽区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以冀中坳陷饶阳凹陷为例 [J], 赵贤正;蒋有录;金凤鸣;刘华;杨德相;王鑫;赵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
付晓飞;吕延防;孙永河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4(031)003
【摘要】对比库车坳陷北带不同构造的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认为气源供给、储集条件、盖层品质、圈闭条件和超压不是天然气成藏的主导因素.烃源岩生排烃期、断裂活动时期和圈闭定型期"三史"匹配表明,不同构造圈闭都有捕获天然气的时机,能否在此时机成藏,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天然气运移、充注和封盖的条件,而这三个条件能否有利配合,取决于圈闭的完整性和是否发育不切穿区域性盖层的气源断层,这是库车坳陷北带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因素.图5表1参12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付晓飞;吕延防;孙永河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3
【相关文献】
1.东营凹陷北带天然气类型及成藏规律研究 [J], 张培智
2.库车坳陷北带断裂输导天然气效率评价 [J], 付广;孙永河;吕延防;黄劲松
3.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以松辽盆地杏北扶余油层为例 [J], 刘峻
桥;张桐;吕延防;张梦迪;孙同文;姜贵璞;薛盼
4.库车坳陷北带逆掩断层在天然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 [J], 付晓飞;吕延防;付广;杨晶霞
5.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J], 付晓飞;徐萌;柳少波;卓勤功;孟令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古水动力条件与油气聚集规律
吐—哈盆地古水动力条件与油气聚集规律
王建荣;赵文智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1997(018)001
【摘要】吐-哈盆地含油气层系的地下水运动分为沉积-渗入水和渗入水两个阶段。
相应的油气有昨聚集区分为:NW向的柯柯亚-丘东区带及胜金口区带;近EW向的南侧区;近EW向的北则区带及盆地东西的局部地区。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王建荣;赵文智
【作者单位】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温吉桑辫状河三角洲与油气聚集 [J], 李文厚
2.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J], 冯乔
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J], 王振华
4.柴达木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模式与油气聚集规律 [J], 谢宗奎;李生德;车明;马斯辉;李志勇
5.敖古拉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及其对萨葡高油层油气聚集规律的影响 [J], 王运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4(031)001
【总页数】1页(P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拓展犯罪研究视野扎实推进预防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列丛书”编著出版发行工作正式启动 [J], 张荆
2.我国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迈上新台阶——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J], 汤良杰;庞雄奇;吕修祥;姜振学;向才富
3.正式出版发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2007年度重大研究课题18卷本《党建研究系列丛书》 [J],
4.18卷本《党建研究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J],
5.18卷本《党建研究系列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
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富集规律张进学;邓勇;索孝东;张旭峰【摘要】库木塔克凸起是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前侏罗系5大古凸起之一,是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古凸起.因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和勘探方向尚不是很清楚,制约了该区的勘探进程.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持续发育的古凸起既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同时也控制了有利储集相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的方向.通过研究,明确了前侏罗系成藏模式为砂岩侧向运移、剥蚀地层圈闭背景下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地层油藏;侏罗系成藏模式为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超覆地层圈闭背景上发育的下生上储的构造-岩性油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3页(P694-696)【关键词】吐哈盆地;库木塔克凸起;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模式【作者】张进学;邓勇;索孝东;张旭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1062;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东方公司,综合物化探事业部,河北,涿洲,072751;东方公司,乌鲁木齐分院,乌鲁木齐,83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库木塔克凸起位于吐哈盆地吐鲁番坳陷中部,是一个发育于海西运动期,定型于印支运动期的北西倾没、东南抬升的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图1)[1]。
自1995年艾参1井见到良好稠油显示之后,相继发现了鲁克沁克拉玛依组稠油油田、马场南下仓房沟群和七克台组稠油油藏、侏罗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稀油油藏。
11年的勘探历程证实,该区主要存在两套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J、K/J1+2)、二叠系含油气系统(J2q、T2k、P3c、P2td);5套成藏组合:仓房沟群成藏稠油组合、克拉玛依组成藏稠油组合、七克台组稠油成藏组合、侏罗系稀油成藏组合和白垩系稀油成藏组合。
说明本区是一个复式油气聚集带。
库车坳陷迪那2气藏成因类型及成藏机制
库车坳陷迪那2气藏成因类型及成藏机制李峰;姜振学;李卓;杜忠明【摘要】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均一化温度测试、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等手段厘定天然气充注史,应用沉积-成岩-构造一体化预测模型恢复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并综合天然气充注史与储层孔隙度演化史之间的关系,判识迪那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因类型,明确其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迪那2气藏具有“早油晚气、晚期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特征,第一期为康村组沉积时(5~12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库车组沉积至今(0~5 Ma)的天然气充注;古近系储层具有长期浅埋—短期深埋的特点,储层孔隙度在西域期沉积初期(约2 Ma)降低到10%以下并致密化;迪那2气藏天然气大量充注时间早于储层致密化时间,其成因类型属于“致密常规气藏”.认为迪那2气藏具有“中新世早中期的原油充注、上新世的气侵形成常规气藏、西域期以来的致密常规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成藏过程.【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4【总页数】8页(P1345-1352)【关键词】库车坳陷;迪那2气藏;致密砂岩气藏;成因类型;成藏机制【作者】李峰;姜振学;李卓;杜忠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迪那2气藏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迪那—东秋区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图1),是继克拉2气田后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第2个地质储量上千亿m3的大气田,也是中国最大的整装凝析气田,迪那2气藏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库车坳陷属于1个富气坳陷[1−4]。
吐哈盆地温吉叠—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吐哈盆地温吉叠—丘东地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
冯乔;王武和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7(015)004
【摘要】本文从构造作用,热演化及流体压力孕育与油气运聚等成藏动力作用,探讨了温吉叠-丘东地区的成藏演化,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油气成藏体系。
第一成聚体系从早中侏罗世到老第三纪,尤以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为成藏活跃期,第二成藏体系从新第三纪到第四纪,其中上新世末至今成为活跃期,油气聚集以第一成藏体系为主。
根据流体动力势场分析了该区油气成藏体系与聚集的关系,提出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温西,温吉桑油田主要形成了以油为主的第
【总页数】6页(P121-126)
【作者】冯乔;王武和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地质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1
【相关文献】
1.吐哈盆地鲁克沁-玉北地区二叠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J], 苟红光
2.吐哈盆地温吉桑──丘东地区地震资料高分辨率目标处理方法研究 [J], 綦成兰
3.吐哈盆地丘东-温吉桑聚集带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 [J], 梁世君;李华明;梁浩;王志勇
4.川西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前陆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与油气成藏研究 [J], 刘
金华;杨少春;张世奇;毕建福;葛政俊
5.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冲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 [J], 秦国省;邹存友;赖令彬;赵亮;苏海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范文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研究》篇一一、引言库车坳陷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其东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库车坳陷东部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该地区油气成藏的特征和有利区带。
二、研究区域概况库车坳陷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其东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和油气藏。
该地区的地层、沉积、构造等地质条件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油气成藏特征(一)油气来源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主要来源于周缘生油岩,通过运移至坳陷内部形成油气藏。
油气的生成主要受控于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保存条件等因素。
(二)圈闭类型及特征该地区圈闭类型多样,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等。
其中,构造圈闭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圈闭类型,具有规模大、储量丰富的特点。
(三)成藏模式库车坳陷东部的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控制,包括生油岩的发育、运移通道的发育、圈闭的形成等。
在多期构造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多种成藏模式。
四、有利区带分析(一)有利区带的筛选根据地质条件、地球物理特征和已有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筛选出库车坳陷东部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有利区带。
这些区带具有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圈闭发育、运移通道畅通等优势条件。
(二)有利区带的特征分析对筛选出的有利区带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发育、储层特征、流体性质等方面。
这些区带具有较高的资源潜力和勘探价值。
五、结论与建议(一)结论通过对库车坳陷东部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带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潜力,多种类型的圈闭和成藏模式;有利区带具有地层发育齐全、构造圈闭发育、运移通道畅通等优势条件;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
(二)建议1. 加强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进一步明确有利区带的资源潜力和分布规律;2. 针对不同类型圈闭和成藏模式,制定相应的勘探策略和开发方案;3. 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4. 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6112(2001)01-0056-06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罗红军1,徐树宝1,杨茂源1,王鹏志2(1. 中油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2.长庆石油勘探局第二钻井工程处,陕西庆阳745113)摘要: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
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
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
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
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
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
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关键词: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油藏地球化学中图分类号:T E122.3 文献标识码:A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盆地之一,呈东西向展布于新疆东部。
盆地的主力坳陷是吐鲁番坳陷。
目前发现的油气储量绝大部分均分布在该坳陷中。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该坳陷的主要富油气区之一,由丘东气田、米登油气田和温吉桑油田组成,共包括21个油藏、2个油气藏和8个气藏,是吐哈盆地油气储量丰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1 基本地质特征温吉桑构造带共有9个构造圈闭,明显地成3排展布:北排为米登和丘东背斜构造;中排为断层夹持的温西1号、温吉桑1号和温吉桑3号断背斜;南排为温西2号、温西3号、温吉桑2号及红胡等断鼻构造。
该区断层北少南多,构造形态较为简单,分布规律明显,排列有序。
局部构造均规模不大,但相对而言,丘东背斜构造幅度及规模要大一些。
就同一层系而言,丘东构造、温吉桑1号、2号、温西3号构造高点海拔均相差不大,并且总体上均较高,而温西1号、2号构造相对较低,米登构造最低(图1)。
温吉桑构造带的局部构造特征为该区油气的运聚及成藏提供了特有的构造背景。
温吉桑构造带的产层均为中侏罗统砂岩,除丘东构造三间房-七克台组属北部物源之外,其它地区均属南部物源体系。
岩性特点是纵向上岩石组分有很大变化,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局部夹有石英、长石含量很低的岩屑砂岩。
储层自上而下分为4个油组:J 2q 1、J 2s 3、J 2s 2和J 2x 4油组。
J 2S 2+3时期该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且砂体平面上包括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二个相带。
J 2x 4时期是中侏罗统主要发育阶段之一,发育扇三角洲砂体。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不同油藏各有侧重。
丘东气田和米登油田都为岩性-构造复合型油气藏,温吉桑油田以构造油藏为主,也有复合型油藏及岩性油藏。
在已探明的9个含油气构造(图1)中,众多的油气层相互叠置,其油气分布有如下规律:(1)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东北部的丘东构造为气藏,中部的米登、温西1号、温吉桑1号构造油气共存,西南部的温西2、温西3收稿日期:2000-03-24;修订日期:2000-10-26.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资助.作者简介:罗红军(1973-),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油气藏形成、分布与含油气系统研究.第23卷第1期2001年3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OLEUM GEOLOGY &EXPERIMENT V ol.23,No.1M ar.图1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油气藏综合图F ig.1Reservoirs in the Wenjishang hy drocar bon accumulationzone图2 图2 温西8-米4井油气藏剖面图Fig.2A cross section of reservoirs from w ell Wenxi 8to M i 4号、温吉桑2号和红胡构造几乎全部为油藏。
在层位上西山窑组全为气藏,三间房、七克台组除丘东构造为纯气藏外,其余以油藏为主。
(2)由北向南含油气层段逐渐变新、变少,气水、油水界面依次抬高(图1、2)。
以S 2油组为例,米登、温西1、温西7块和温西3块的油(气)水界面依次为-2287m,-2138m,-1940m 和-1810m(图2),丘东、温吉桑1号和温吉桑2号的油(气)水界面依次为-2160m,-1976m 和-1947m 。
前人的大量研究成果认为[1,2],吐鲁番坳陷台北凹陷油气均属煤成烃,主力烃源岩为中、下侏罗统煤及煤系泥岩。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作为台北凹陷的一个主要油气聚集带,其油气源也为中、下侏罗统煤及煤系泥岩。
#57#第1期 罗红军,等: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2 油气藏地球化学特征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2.1.1 原油具典型的煤成油特点温吉桑油气聚集带内原油Pr/Ph 值变化范围为3.29~9.74(图3),具有煤成油典型的姥鲛烷优势的特征。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轻质油全油D 13C 值分布范围为-25.8j ~-27.2j (图3),饱和烃D 13C分布范围为-25.8j ~-26.7j ,芳烃D 13C 分布范围为-24.3j ~-25.5j ,非烃D 13C 分布范围为-22.5j ~-25.4j ;凝析油全油D 13C 分布范围为-24.8j ~-25.57j 。
全油和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范围小进一步表明该区原油具有相同的油源,全油具重D 13C 值的特征进一步表明该区原油属煤成油。
在规则甾烷(A A A (R)型)中,A -C 27(R)甾烷百分含量为3.04%~17.31%,A -C 28(R)甾烷百分含量为18.82%~25.88%,A -C 29(R )甾烷百分含量为59.96%~74.42%,具有明显的A -C 27(R)<A -C 28(R)<<A -C 29(R)的特征,规则甾烷分布均呈反/L 0型,说明原油为同一成因类型。
2.1.2 油气分布是相同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由前人研究成果[1,2]可知,温吉桑油田轻质油和凝析油的烃源岩均为中、下侏罗系煤及煤系泥岩。
该区轻质油和凝析油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轻质油Pr/Ph 均小于6(3.29~5.57),而凝析油Pr/Ph 均大于6(6~9.74)(图3)。
轻质油全烃碳同位素分布范围为-25.8j ~-27.2j ,凝析油全烃碳同位素比轻质油偏重约1j ~2j ,分布范围为-24.8j ~-25.57j 。
对于反映热演化程度的参数A -C 29S/(S+R),轻质油分布范围为0.38~0.43,凝析油分布范围为0.43~0.50,表明凝析油成熟度比轻质油要高。
对于反映成熟度的萜烷参数C 31S/R,轻质油分布范围为1.24~1.34,凝析油分布范围为1.42~1.45,同样表明该区凝析油成熟度比轻质油成熟度要高。
轻质油和凝析油样品之间C 29重排/C 29规则值差别较大,轻质油分布范围为0.23~0.26,凝析油分布范围为0.37~0.46,凝析油样品相对而言C 29重排甾烷含量较高,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凝析油成熟度比轻质油成熟度高的缘故。
由此可知,温吉桑地区凝析油成熟度比轻质油高,该区油气分布是相同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第一期生烃以生成轻质油为主,第二期生烃以生成凝析气为主。
2.1.3 原油的物性变化特点温吉桑构造带轻质油密度0.8055~0.8155g/cm 3,粘度1.83~ 2.71mPa #s/50e ,含蜡量3.36%~11.6%,凝固点2~20e ,初馏点40.5~67e ,烷烃含量51.3%~77.76%,芳烃含量图3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原油正构烷烃、姥植比和碳同位素分布图F ig.3T he distributio n of n -alkane,Pr/Ph and D 13C of o il in the Wenjishang hy drocar bon accumulation zone#58#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23卷13.46%~38.94%,非烃含量3.53%~15.63%,沥青质含量0.72%~7.31%。
凝析油密度0.7269~ 0.76g/cm3,粘度0.43~0.86m Pa#s/50e,含蜡量0.5%~ 3.46%,凝固点-24~4e左右,初馏点20.6~71.6e,烷烃含量63.75%~91.91%,芳烃含量 3.42%~42.35%,非烃含量 1.64%~ 13.32%,沥青质含量1.27%~3.36%。
这两类原油相比较可知,凝析油相对而言具有密度小、粘度小、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相同性质原油物性变化较小,但在横向和纵向上物性仍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由北向南方向,轻质油物性变差。
在温西8-米4井剖面(图2)中,J2s3油组的轻质油样品从米1到温西8井(由北向南)方向,密度增大(0.8093y 0.8134g/cm3),粘度增大(1.91y2.5mPa#s/ 50e),含蜡量增大(3.36%y6.5%),凝固点增大(2 y13e)。
从温西7到温西8方向,烷烃含量降低(73.21%y51.30%),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升高(6.4%y22.9%)。
从米登至温西7块主峰碳依次向后偏移(C12y C18y C23)(图3)。
在温20-丘东4剖面中,J2s3油组轻质油由温8向温5井(由北向南)具有密度变大(0.808y0.812g/cm3)、烷烃含量降低(69.96%y54.17%)、主峰碳向后偏移(C10y C12)、轻重指数C21-/C22+(6.24y3.53)和C21+22/ C28+29(5.52y3.78)减小的趋势。
由北向南方向,凝析油物性变好。
在温西8-米4井剖面中,J2s油组的凝析油样品从米1y温至22密度降低(0.76y0.71g/cm3),粘度变小(0.83 y0.43m Pa#s/50e);J2x4油组凝析油从米1到温西1密度也有降低(0.76y0.75g/cm3)的趋势。
在温20-丘东4井剖面中,J2x4油组的凝析油样品从丘东7到温8,密度降低(0.76y0.74y0.73g/ cm3),凝固点降低(4y-2y-24e)。
从丘东3至温1J2x4油组烷烃含量增加(78.3%y85.8%),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降低(15.3%y9.8%),主峰碳向前偏移(C13y C11)(图3),轻重指数C21-/C22+(6.92 y32.5)和C21+22/C28+29(12.06y21.6)增大。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区由北向南方向相同油组轻质油和凝析油的物性变化趋势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