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实训课程标准1

合集下载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1.优化《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掌握医学知识的能力。

2.《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3.本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4.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包括前置课程和同步或后续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岗位工作能力和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

5.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新生儿护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等。

此外,学生还将研究儿童护理的基本技能,如沐浴、抚触、包裹法、暖箱和蓝光箱使用、头皮静脉穿刺等。

同时,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病例讨论、情景模拟、实训操作、临床见、角色体验等。

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工作任务引领、工作过程为主线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技能操作练、模拟人综合训练、临床见,工学结合,推进教、学、做一体化。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小儿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了解新生儿疾病、儿科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等内容。

能力目标则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给予科学喂养指导等。

素质目标则是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形成爱岗敬业、患者至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慎独品行。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按照“三领域、一时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标准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为儿科护理课程制定标准,以确保培养具备全面儿科护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2.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儿科护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 培养学生具备识别和评估儿童健康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在儿童医疗和护理中的技术操作能力。

-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儿童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关系。

- 培养学生具备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应对复杂的儿科护理情境。

3. 课程内容
3.1 儿童健康管理
- 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
-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 儿童营养和体重管理
3.2 儿科护理技术
- 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技术
- 儿童行为管理和情绪支持
- 儿童药物管理和安全
3.3 儿科护理实践
- 儿童护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模拟实和实际实的安排
- 儿科护理实践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4. 课程评估
- 课堂小测验和期末考试
- 实践技能考核
- 学生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评估
5. 授课方法
-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案例
- 授课讲座和小组讨论
- 模拟实和实际实
6. 研究资源
-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 学术期刊和研究文章
- 儿科护理实践指南和流程
7. 培养目标
- 学生能够独立承担儿科护理工作
- 学生具备终身研究和继续教育的意识
- 学生能够适应和应对儿科护理领域的变化和挑战
以上是《儿科护理》课程的标准,希望能通过该课程培养出优秀的儿科护理专业人才。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专业课限选课): 课程类型(公共课总学时:80 理论学时: 58 实践学时: 22学分数:5适用专业: 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

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合理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确定以坚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儿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

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

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

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3.关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则,促进师生互动。

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临床见习与实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4.体现《儿科护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理念。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儿科护理适用专业:护理总学时数:54学时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护理药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传染病护理。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护理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

以儿科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知识为向导,为临床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应全面掌握现代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形成科学的儿科临床护理思路,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现代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

三、课程设计思路坚持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及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导向、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理实一体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四、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对儿科常见病病人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并能正确处理。

(2)能够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的操作。

(3)能进行学习和更新儿科护理学及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知识目标:(1)掌握小儿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健康教育。

(2)熟悉小儿各系统疾病的护理。

(3)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须知。

3、职业素质目标:(1)具有严谨的护理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人文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职业技能证书要求: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证,约占考试内容比例的20%。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概述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中的核心课程,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 2013.4.15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 课程性质与作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

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绪论、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营养与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及临床实习两部分: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儿童的护理、儿童营养、营养不良、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小儿腹泻病液体疗法、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造血及血液特点、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患儿的护理等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小儿生长发育、儿科护理与操作、、婴儿腹泻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等临床实习内容。

1、绪论儿科护理学定义、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和范围、儿科特点、儿科护理学的一般原则、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和素质要求等。

2、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儿童发展理论、小儿生长发育中的特殊问题及干预、儿童保健、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住院儿童的护理。

3、常见疾病,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窒息、营养不良、小儿腹泻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营养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川崎病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英文名称:Paediatrics nursing课程负责人:陈欧开放实验项目数:8一、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72 实验学时:24课程总学分:4 实验学分:1.5二、适用专业及年级护理学专业4年级第7学期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1.掌握实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能够正确评估患儿的病情,并能正确选择及执行相应护理技术。

3.熟练掌握各种儿科护理学专科护理操作。

4.培养敏捷的临床思维技能。

5.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基本要求】1.课前教师应做好准备工作,清点所需教学用具是否准备齐全,功能是否完好。

2.学生应做好预习工作,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应了解该项实验操作的医学背景、适用范围、目前最新的进展。

3.实验课每两人为一小组,课程开始前从实验室领取常规实验用具,自己保管至课程结束后清点交回,如有损坏,按要求赔偿。

4.上课时师生态度认真,按照备课方案进行教授及练习。

5.课后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用物、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对实验操作的建议及意见及解答课后思考题。

6.教师应认真评阅实验报告,并在下次课时给予评析。

四、主要仪器设备治疗车、护理模型人、婴幼儿示教人、多媒体设备、暖箱、光疗箱、五、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六、考核方式阶段性考试、综合性考试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教科书】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参考书】1.陈百合主编.最新儿科护理学.第7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徐润华,徐桂荣主编.现代儿科护理学.第1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儿童护理专业》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专业》课程标准

《儿童护理》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情况《医学基础》是我院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状况,根据社会需求,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们针对《医学基础》课程跨度大的特点,仅平面教学,学生学习难度大、效果不理想等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优化理论教学、改进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和加强师资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改革《医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探索高职《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规律,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性质《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各级医疗机构专业岗位方向课程教育模块课程,是助产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童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动手能力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学做一体化,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对应各级医疗机构的工作岗位。

3.课程定位3.1 课程面向的专业岗位需求通过前期的社会调研,结合近期的深入调查和论证及岗位的需求,确定课程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妇产科专业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月子护理中心、计划生育机构等。

3.2 专业课程需求《儿童护理》是助产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目的,根据助产专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方案,以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监护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将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转换为本课程,同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接轨。

3.3 本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前置课程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病原生物与免疫、用药护理、护理基本技术、健康评估、心理护理及护理人文等;同步或后续的课程包括:成人护理、助产技术、妇科护理、急重症监护等。

《儿科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儿科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护理本科)

《儿科护理学》见习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使用)Ⅰ前言《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基础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护理本科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儿科护理学》的临床见习,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为今后学习和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该门课程见习大纲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接触病人,询问病史、护理评估、了解各种辅助检查结果,加深学生对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护理程序的应用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学时。

二使用教材:《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崔焱,3版,2005年。

Ⅱ正文见习一住院儿童的护理一教学目的通过临床见习,增强学生对小儿体液平衡特点和液体疗法的感性认识,能对脱水患儿制定整体护理计划。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小儿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二)熟悉不同程度脱水患儿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三(一)小儿常见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二)不同程度脱水患儿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见习二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一教学目的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对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的护理、暖箱复温和光疗箱的使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临床护理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措施。

1(二)掌握新生儿黄疸、败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要点。

(三)熟悉新生儿颅内出血、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四)了解暖箱复温和光疗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三(一)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措施。

(二)新生儿黄疸、败血症、寒冷损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要点及护理要点。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四)暖箱复温和光疗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 (公共课限选课)总学时:80 理论学时: 58 实践学时: 22学分数:5适用专业: 护理、护理(助产)、护理(英语)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服务对象为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

其任务是使学生对《儿科护理学》有完整的认识,并掌握必要的技能。

不仅对小儿疾病进行护理,还包括开展优生优育、提高儿童保健和疾病的防治质量,为减少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

(二)课程基本理念1.构建《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发展平台。

按照“拓展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为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重知识的新颖性及前卫意识,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2.设置《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合理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确定以坚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为原则。

《儿科护理学》课程要重新科学地审视儿科护理“三基”的内涵,基础部分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应是最基本的,在医院和社区临床护理的应用中都应是最广泛的。

要确保学生学习必需的知识,提高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由此来打造既能体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儿科护理学》课程具有的基本特点,又能适合时代进步所要求学生必备的儿科护理基本知识。

成为学生获得学习专业护理课程、专业护理技能和职业就业能力的工具。

拓展部分为适应学生进一步升华提供必要的准备,使学生了解《儿科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体会《儿科护理学》的文化价值,构建可供不同学生得到个性发展的有效平台。

3.关注《儿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进程,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教学原则,促进师生互动。

以模块教学取代传统教学,通过理论讲授、课堂练习、案例讨论、实验实践、临床见习与实习等手段完成教学目标。

4.体现《儿科护理学》课程现代文化氛围,要反映当代《儿科护理学》方面的新进展、新知识、新理念。

儿科护理实训大纲

儿科护理实训大纲

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供护理、助产专业用)一、课程任务儿科护理学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营养与喂养、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患病儿童的护理与常用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能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对健康及患病儿童进行整体护理,能对个体、家庭及社区进行保健指导与健康教育。

二、课程目标1.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营养与喂养、计划免疫知识。

2.了解儿科常见疾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主要诊断检查及治疗要点。

3.掌握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4.熟悉儿科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原则。

5.具有对儿科常见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和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6.具有对儿科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

7.具有对儿童常见病病人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8.学会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配合。

9.初步具备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儿童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10.具备与他人配合工作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0 2二、生长发育 2 2 4三、小儿营养与喂养 2 2 4四、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 2 0 2五、住院患儿护理 2 0 2六、儿科常用护理技术0.5 5.5 6七、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4 2 6八、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2 2 4九、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2 6十、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 2 5 十一、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十二、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1 3 十三、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1 3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十四、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 0 2 十五、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十六、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3 0 3 十七、急病患儿的护理 3.5 0.5 4 十五、传染病患儿的护理 4 0 4 十六、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3 0 3 十七、急病患儿的护理 3.5 0.5 4合计44 20 64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大纲主要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助产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人员在儿科护理领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具备儿科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护理人才,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知识。

2. 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包括日常护理、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技能。

3. 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儿童、尊重生命、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儿童生长发育:介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儿童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健康,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护理要点。

2. 营养与喂养:介绍儿童营养和喂养的基本知识,包括母乳、配方奶、辅食等,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喂养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3. 预防接种与疾病预防:介绍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强调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培养学生掌握疾病预防的护理技能。

4. 常见疾病护理:介绍儿童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强调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

5. 意外伤害与急救:介绍儿童意外伤害的种类和急救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意外伤害的急救技能,提高儿童安全意识。

6. 心理行为问题:介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实验实训: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实训项目包括儿童日常护理、疾病预防与治疗等。

3. 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的考核。

儿科护理学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儿科护理学》课程实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儿科护理学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护理学专业本科、专升本学生课程总学时:90(本科)实训(上机)计划学时:9开课单位: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系一、大纲编写依据《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是根据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目标,符合现代护理理论,适应社会和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新形势,是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

二、实训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实训课程按照儿科护理理论知识与儿科护理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课程,它是儿科护理学课堂理论课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尽快适应儿科护理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训目的、性质和任务1、掌握沐浴法的基本原则;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步骤;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温箱温湿度参数;新生儿Apgar评分。

2、学生能够为婴儿沐浴;能够为窒息新生儿进行心肺复苏;能够操作FXQ4型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Apgar评分计时器,KAF/CPR150型婴儿心肺复苏模拟人。

3、掌握婴儿沐浴法操作;新生儿心肺复苏术;头皮静脉输液法;股静脉穿刺法;温箱使用法。

四、实训基本要求1、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前现有的实训条件。

2、每个实训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1)危重儿的护理(双语教学)1)掌握新生儿心肺复苏的步骤2)熟悉FXQ4型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的使用3)熟悉Apgar评分计时操作(2)婴儿沐浴法掌握婴儿沐浴法的目的、准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头皮静脉输液法掌握头皮静脉输液法的目的、准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4)股静脉穿刺法掌握股静脉穿刺法的目的、准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5)温箱使用法掌握温箱使用法的目的、准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五、实训内容和学时分配六、教材(讲义、指导书):《儿科护理学》,崔焱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考核方法根据实训课表现综合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