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常见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药物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即称为药物剂型。
3、药物制剂: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将其称为药物制剂。亦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
4、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制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边缘科学。
5、药物动力学:是采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及其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对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安全合理用药等提供了量化的控制指标。
6、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它由权威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由国家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现行《中国药典》2010版——ChP.2010)
8、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
9、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10、非处方药:是由专家遴选的、不需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被认为患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并能保证安全的药品。
11、溶解度: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
12、分配系数(P ):指药物在两个不相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并达到平衡时浓度的比值。
水
油;度在水相中药物的质量浓度在油相中药物的质量浓C C P P == 13、晶型:指晶态物质晶格内分子的排列形式。
14、多晶型(同质多晶现象):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
15、吸湿性:指固体表面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附水分的现象。
16、临界相对湿度:粉末吸湿达到平衡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17、被动扩散:药物分子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即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
18、主动扩散: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等,通常不能透过微孔,且脂溶性小,必须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透过生物膜转运,这种过程成为主动转运。
19、促进扩散:指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差扩散或转运的过程。
20、吸收: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1、溶出速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药量。
22、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体内各脏器组织(包括靶细胞)的过程。
23、表观分布溶剂: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是按照血药浓度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占有的体液容积。
24、血脑屏障: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地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
25、胎盘屏障:由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
26、药物的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的同时,在机体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化学结构的改变。
27、药物的排泄: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28、隔室模型: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
29、消除:指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主要包括代谢和排泄。
30、消除速度常数(k ):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k 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简称消除速度常数,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31、生物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
32、清除率(Cl ):指机体或机体的某些消除器官、组织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清除率是表示机体或组织器官中清除药物的速率或效率的药动学参数。
33、生物利用度:衡量血管外给药用药剂量中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与在大循环中出现的相对速率。
34、粉体:指细小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35、粒子:粉体运动的最小单元,包括粉末(粒径小于100μm )和颗粒(粒径大于100μm )。
36、粉体学:研究粉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37、粒径:粒子大小,也称为粒度,是决定粉体其他性质的最基本的性质。
38、等效粒径:指当一个颗粒的某一物理特性与同质的球形颗粒相同或相近时,用该球形颗粒的直径来代表这个实际颗粒的直径。
39、粒度分布:表示不同粒径的粒子群在粉体中所分布的情况,反映粒子大小的均匀程度。
40、球形度:表示粒子投影面接近于球体的程度。球形度越接近于1,粒子的形状越接近于球。
41、粒子的比表面积:单位重量(或体积)粒子所具有的表面积。
42、堆密度:指粉体质量(W )除以该粉体所占容积的体积(V )所得的值。
V
W b =ρ 43、休止角(θ):当粒子在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上滑动时,同时受到重力和粒子间摩擦力的作用,当这些力达到平衡时处于静止状态时粉体堆积层的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
⎪⎪⎨⎧≤>≤<≤=动性需要—可以满足生产上对流—,粉体流动性差
,粉体流动性较好,粉体流动性好;堆底半径堆高οοοοο4040403030tan θθθθθθr h 44、流出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粉体通过一定孔径流出的量。流出速度快,流动性好,反之,流动性差。
45、润湿性:指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成固-液界面的现象。
46、接触角(θ):指液滴在固液接触边缘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
⎪⎪⎩
⎪⎪⎨⎧=<<<<=:完全不润湿:不能润湿
:可以润湿:完全润湿οοοοοο180180909000θθθθθ 47、吸湿性: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48、临界相对湿度(CRH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化境下水溶性药物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加到一定值时,西适量迅速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49、散剂: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
50、粉碎:借助机械力将大块物料破碎成适宜大小的颗粒或细粉的操作过程。
51、粉碎度:粉碎前的粒度D1与粉碎后的粒度D2之比称为粉碎度或粉碎比。
52、筛分:借助筛网孔径大小将物料进行分离的方法。
53、混合:两种以上组分的物料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
54、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毒剧药或贵重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55、分剂量:将混合均匀的物料,按剂量要求进行分装的过程。
56、颗粒剂:指药物粉末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57、胶囊剂:指将药物或加有辅料充填于空心硬质胶囊或密封于弹性软质胶囊中的固体制剂。
58、片剂: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
59、崩解剂: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60、湿法制粒压片:将物料先用湿法制粒,颗粒经干燥后再压片的工艺。
61、制粒:指原辅料经加工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粒状物的操作。
62、干燥:利用热能使物料中的湿分(水分或其它溶剂)汽化,并利用气流或真空带走汽化的湿分,从而获得干燥产品的操作。
63、干燥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单位干燥面积上被干燥物料所汽化的水分量。
64、干法制粒: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用适宜的设备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状后,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方法。
65、粉末直接压片:不经过制粒过程直接把药物和辅料的混合物进行压片的方法。
66、硬度:片剂的径向破碎力。在一定压力下压制的片剂,其硬度越大压缩成型性越好,但不能简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