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秀课件: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21张PPT)
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第二、第三部分,探究文章内 容,完成以下检测: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为了 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2、结合课文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 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罗迦 ·费 ·因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及基本结 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2、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本文观点。
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 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 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学习目标:
1.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 的作用。
2.能体会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好处。
3.大胆拓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 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然 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
速读课文第二、第三部分,探究文章内 容,完成以下检测: 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为了 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2、结合课文谈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 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罗迦 ·费 ·因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知识及基本结 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2、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本文观点。
文体知识
一、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 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 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证和论据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学习目标:
1.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 的作用。
2.能体会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在议论文中的好处。
3.大胆拓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思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7 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8自然 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21 张PPT)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2张PPT)
2.区别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是什 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3、从这一部分论述中,你觉得怎样才是
富有创造力的人? 从这一部分论述中可以看出:拥有创造
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他们觉得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 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你能一两个 例子反驳他们的想法吗? (学生讨论交流) 举例: 鲁班发明锯子。
生难字
检查预 习
驾驭( yù) 汲取( jí) 根深蒂固( dì) 锲而不舍(qiè)
压榨(zhà) 罗迦(jiā) 孜孜不倦( zī) 不言而喻( yù)
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 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不懈怠。 汲取:吸取。
19 谈创造性思维
侧看 横看
横看
新课导入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 同一个事物,认识观察感悟的角度不同, 答案也不一样。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今天我们 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 思维>>(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重点) 2.分析并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展开论述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 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3、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 于什么?
品析第二部分(4—8)段
1.读第4-8段,思考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 必需的要素?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 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 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用问题引入,能引人思考,使抽象的议论 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阅读4-8自然段
这几段文字论述了什么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jí
dì
zī zī
qiè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形容事情容易做。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 都做不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2.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3.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1.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
印刷机和排版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状元成电才路 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 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 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 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用问题引入,能引人思考,使抽象的议论 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阅读4-8自然段
这几段文字论述了什么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jí
dì
zī zī
qiè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形容事情容易做。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 都做不成。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 2.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3.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课件( 共31张 PPT)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这一观点的?
举例论证:
1.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
印刷机和排版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罗兰·布歇内尔把状元成电才路 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 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
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①事例论证。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 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 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 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②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 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 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 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③道理论证。文章第5段和第10段。
(3)一位奥地利医生对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起来感到很奇怪,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 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说明正在做梦。
合作探究
你能再为本文补充一两个道理论据吗?
(1)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 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2)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3)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 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荀子)
合作探究
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又借别人 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 素,即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 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如何成为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合作探究
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 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 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 们已充分体会到。
语言品析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合作探究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①事例论证。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 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 内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交互式的 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②正反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 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 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 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 使说理全面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③道理论证。文章第5段和第10段。
(3)一位奥地利医生对儿子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起来感到很奇怪,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 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说明正在做梦。
合作探究
你能再为本文补充一两个道理论据吗?
(1)好奇心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 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 (2)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法朗士) (3)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 的发明创造。(陆登庭)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荀子)
合作探究
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先从“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起 ,论证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又借别人 的言论及事例点明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 素,即积累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及 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最后总结如何成为 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
合作探究
本文是用什么顺序来论证“怎样做一个 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的?
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 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 们已充分体会到。
语言品析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共4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精品 课件(共 48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精品 课件(共 48页)
1.本文是怎样开头的?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共48页)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来,并说明理由: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知 识,学会阅读议论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运 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通 过创新小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
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
二、词语释义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书P98】
汲取: 吸取。【书P98】
不言而喻: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书P99】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
措施被实践证明有效。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轻而易举:形容做事毫不费劲,非常容易。 锲而不舍: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字词积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共48页)
罗迦 jiā 汲取 jí 对称 chèn
一、读读写写补充字词
模式 mó
波澜壮阔 lán
锲而不舍 qiè
契约
q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谈创造 性思维 》精品 课件(共 48页)
字词积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精品课件(共48页)
他创途造性径_的和_新思_维的_必方法须_具,_备有_赖哪_些于条创_造件_呢性_?的_思维_。那么,
《谈创造性思维》ppt课件 (21)(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须的要素?为 了证明这些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1)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拥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 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 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约翰 古登贝尔克 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 不歇内尔 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4.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事贝多芬、爱 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 ?为什么?
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 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 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 论证。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 决力。
4.人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 创造力的区别?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 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 实。
5、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学习得出 一个什么结论?
• 文章最后一段。(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寄语:
爱因斯坦说:“全民 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 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 昌盛。”相信大家能做一 个21世纪富有创造性思维 的人。
1)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 5)引用论证
读文章讨论问题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引出 什么观点?(读1-3节)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点 非常重要。
2.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哪些局限?
在生活中,由于情况变化,原来有效的方 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 当你找到答案以后,就会停步不前。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谈创造新思维》(共46张PPT)
孜孜不倦zī zī bú juàn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 勤勉。 持之以恒chí zhī yǐ héng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 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形容做事毫不费劲,非常容易。 模式mó shì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 准样式。
过渡:由数学问题切入生活问题,过渡自然。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 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 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进一步指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的局限性,从反面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因此,不满足于ー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背景资料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 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 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生活中也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 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 不相信自己有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 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就是针 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走近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
谈创造新思维
罗迦·费·因格
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同 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 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吧。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题目用了一 个判断句,通俗易懂而又旗帜鲜明地表明:同一个问 题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会有不同的答案.作者是在借此 阐述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⑤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 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 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 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 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 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谈创造性思维》PPT优质课件
本论
• (第4—12段) • 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
造力的根据 (分析问题)
结论
• (第13段) •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如何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解决问题)
知观点析结构
提
分
解
出
析
决
问
问
问
题引
题本
题结
论
论
论
“三段论” 结构
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作者为了论述以 上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文章的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这种 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作者否定了哪一种思维模式?倡 导哪一种思维方式?
【答案】使文章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 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思路 更清晰。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倡导“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2.作者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 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 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 找到某个答案就会止步不前。而“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就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跳读课文第4—12段
思考:
I. 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II. 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作者又是如何论
证的? III.是否存在有无创造力的区别?区别的主要的根据
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论证的?
3.围绕创造性思维,作者提出了 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案】 1、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
的区别?
4.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语文九年级上人教部编版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课件(29张)
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1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2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第3层(第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4层(第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总结,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所在。
重要词义
• 汲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
动摇。 •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
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
孜,勤勉、不懈怠。
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五、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 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教师提示: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贝 多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 家、诗人莎士比亚等。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 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 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 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 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他是德国最伟大 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英雄》、《命运 》、《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 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
第1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9《谈创造性思维》课件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汲(jí) 取 锲(qiè)而不舍 渊博(yuān) 不言而喻(yù)
根深蒂(dì)固 孜(zī)孜不倦 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恒(hénɡ) 轻而易举(jǔ)
2.词语解释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结构图示
提出问题: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谈
渊博的知识
创 造 性 思
分析问题: 探求第二种答案有 赖于创造性思维
必需要素 区分根据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的毅力
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维
拥有的人:留意细小的想法
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了,关键要具备三个要素
渊博的知识 运用知识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 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 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 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文朗读
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
19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9课 谈创造性思维(共21张PPT)
4. (2019·广东省模拟)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今年春运购票虽然仍需“提前抢票”,但今年的体验与往年 相比有所不同,售票过程变得更加快捷顺畅,购票成功率也有 所增强。(把“增强”改为“提升”) B. 商务部组织建设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覆盖中药饮片使用、 生产、流通等多个环节,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将“使用”和 “流通”互换位置) C. 影片《新英雄本色》以紧张的情节、现实的手法讲述了正义 与邪恶、真情与背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背叛”后加 上“的故事”) D. 2月2日,江西省万载县一餐厅老板不宴请亲朋好友,也不对 外营业,而是宴请该县397位环卫工人,这一举动受到市民称快。 (将“称快”改为“赞誉”)
(8)bù yán ér yù( 不言而喻 ),在创造的宇宙里, 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 便是他们,也并非qīng ér yì jǔ( 轻而易举 )就能 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美国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 受压榨。 B.“华夏文明”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而并非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C.这些人明明没有票还骂骂咧咧硬是想闯进来,简直是不 言而喻,素质实在太差了。 D.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非轻而易举,教育改革路上的许多 “硬骨头”亟待去啃。 解析: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这里应为“不可 理喻”
19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因受到传统 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 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 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关,不相信自己能有 所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 文正是针对这两种情况而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士比亚
爱因斯坦
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 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 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富有创造力的人 缺乏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自信)
(不自信)
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 并对它反复推敲, 逐渐充实。
进行自我压制
对比论证
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 哪里?
8
从下列图形中,找一个性质与其他 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理 由:
(l )答A,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因为D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论也不相同。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 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jí
dì
zī zī
qiè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形容事情容易做。
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 都做不成。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2.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怎样的?本 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的 提出有什么特点?
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 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首先找 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一,第四段: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 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新的思维。那么,创造性 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过渡段二,第九段: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c.Leabharlann 持之以恒的毅力确 探求第二种答
答 案有赖于创造
a.缺乏的人:自我压制
案 性思维 不 止
区分 根据 b.拥有的人:留意细小
的想法,并相信自己
一
个 3、解决问题: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要
具备三个要素。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 体会其表达效果.
它的作用有: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 澜;③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 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爱因斯坦:小鸡的成功=勇敢的穿 越+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阿基米德:只要给我一条马路,我 就能让小鸡走过去。
科学老师:
。
体育老师:
。
数学老师:
。
语文老师:
。
英语老师:
。
请选择其中两个,根据各自老师 的特点,也创造性的写出一句。
1、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鸡过马路事件揭露了一个怎样 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饲养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语文
2、Do you know?小鸡过马路肯定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将 来时.——英语 3、有两只小鸡过马路,两鸡同时相对而行,分别以每 秒10厘米和15厘米的速度过长50米的马路,请问两鸡 何时相遇?——数学
4、一个质量为0.3千克的小鸡在马路上跑过,请说说它的 受力状况是怎样的?——科学
5、这节课的训练重点是:组织小鸡掌握50米快速穿越马 路跑技术。——体育
*罗兰•布歇内尔把电视接受器作为试验对象, 发明了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举例论证
有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贝多芬
创造性思维有那些必要的要素?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 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尝试)。
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如何运用知识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他的观点的?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 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创造了印 刷机和排版术。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的结构划分为: 第一层为1-3段,
第二层为4-12段, 第三层为第13段。
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
论点: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 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 造性思维。
特点:由一道有趣的图形选择题 引出论点,十分巧妙自然。
谢谢使用!
提出论点 深入论证 得出结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区分有无创造力 人人都有创造力
关于小鸡过马路的话题
唐僧说:“打雷啦,下雨啦,小鸡快 过马路啊!”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 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
欧阳修:小鸡之意不在路,在乎山 水之间也。
达尔文:鸡从森林来到人家再发展 到马路,这是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 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 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 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 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 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事
1、提出问题:数学问题→生活问题:“事 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物
a. 渊博的知识
的 正
必需 要素
b. 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2、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