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目录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目*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年*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物理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 G. 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年第二分册机械工程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年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钱存训著;1985年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年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年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席文部分贡献;1978年第五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年第六分册军事技术: 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叶山(Robin D.S. Yates)著,石施道(K. Gawlikowski)、麦克尤恩(E. McEwen)和王铃协作;1995年第七分册火药的史诗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1987年第八分册军事技术: 射击武器和骑兵第九分册纺织技术: 纺纱库恩(Dieter Kuhn)著;1987年第十分册纺织技术: 织布和织机第十一分册非铁金属冶炼术第十二分册冶铁和采矿第十三分册采矿Peter J. Golas著;1999年第十四分册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年第二分册农业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1988年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丹尼尔斯(C. A. Daniels)和孟席斯(N. K. Menzies)著;1996年第四分册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第五分册动物学第六分册营养学和发酵技术第七至十分册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第七卷社会背景第一分册初步的思考第二分册经济结构第三分册语言与逻辑(现已调整为第一分册)哈布斯迈耶(C. Harbsmeier)著;1998年第四分册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在前段空闲时间,我阅读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让我深刻体会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博大精深。

在书中,李约瑟博士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证明了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李约瑟博士的治学方法可概括为六个方面: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卷总论,首先介绍全书总的计划,考察汉语及汉字结构,论述中国地理概况和中国的历史,最后阐述几个世纪的中西科学技术交流;第二卷论中国科学思想史和科技发展的思想背景,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各流派和科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讨论了有关自然的有机论哲学概念和自然法思想的地位;第三卷论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和地学;第四卷论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论化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第六卷是生物科学及相关技术,包括农业和医学;第七卷分析传统中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结构,讨论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特殊思想体系的作用,刺激或抑制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回答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大哉言数,数理精微;以农为本,国脉水系;岐黄医术,造福百世;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的自豪感。

这些历史都表明我们并不比他国差,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古文观止》学习体会二道区政府办公室秘书科:王丹英。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序游修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出版了,这是中国农史界的一件喜事,本书的作者们要我写篇序言,作为农史界成员之一,义不容辞。

因我曾看过本书的初稿,提过一些供参考的意见,我想在序言中就不再谈本书的结构内容、优缺点之类,读者自会有所评价,这里我想就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一些感想。

一·万年的历程人类的历史约已有 200 万年,农业起源于一万余年前,证之我国的考古发掘亦然,所以,人类农业的历史,充其量只占人类历史的 1% 。

可是这万年前起源的农业,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

因为如果没有农业的起源,人类至今仍然在森林或洞穴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不可能进入此后经历的各个社会阶段,直到今天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

人类有农业以来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 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 2 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500 公顷的土地能养活 50 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 1000 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 5000 人。

农业发展逐步加快,人口相应增加,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和投入。

工业革命以后,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发展的速度更快,人口的增长犹如脱缰之马,虽然屡经战争、饥荒、水旱、病虫、疫病的折磨,世界人口还是在波折中加速地上升,1996 年已超过60 亿,并且将加速向70 亿迈进,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

农业越发展,人类从周围环境索取的资源也越多,人口的增殖也越快。

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这种索取是安全的,合理的。

但是,超越环境荷载力的临界点,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所谓环境荷载力,小至一个封闭的人群聚居点周围,人力所能及的半径,大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后便是整个地球。

局部的,地区的环境荷载力超负,遭到自然报复,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孟子早就指出,齐国东南的牛山之所以“童山濯濯”,即因过度的采伐和放牧之故,孟子以“养”和“用”的关系说明:“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

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浅析马骁2012111854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序言中提出:“在人类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但是“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了现代科学,……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事情的发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与自身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对国家而言也一样。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求知识,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

第二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从事繁重体力劳动而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的。

第三是“自由”,科学知识是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的,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

由此可见,科学就是研究与探索,不仅要有充裕的时间、充分的自由,而且还必须带有非功利性。

中国是古代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然而,近现代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转移到了西方国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16世纪之后的中国的科学每况愈下,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资本主义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缺乏这种需求,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外因;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这是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内因。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

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提供条件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解析:根据材料中“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军事上战胜本国封建势力”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提供条件的应是火药用于军事,故选C项。

答案:C2.“________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

”横线处的文字是( ) A.雕版B.造纸C.指南针D.火药解析: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唐朝时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籍,经宋朝人毕昇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故A项正确;B项始于西汉,C项始于战国时期的司南,D项始于唐朝时期,时间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A3.论述望、闻、问、切四诊法,并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经典的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本草纲目》解析: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我国最早阐述中医临床医学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

它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答案:B4.《九章算术》分为方田、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

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 )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注重理论研究④以科学实验见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从《九章算术》中的分类“方田”“粟米”“均输”的内容看,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③④是近代科学的特点,故选A。

答案:A5.下列各图中属于元代郭守敬制作的,具有实用、简便、灵巧特点的,比欧洲早300多年的是( )解析:郭守敬制作的是简仪,B项正确;A项是地动仪;C项是浑天仪;D项是罗盘。

答案:B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中国历代科技史

中国历代科技史

中国历代科技史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四大发明2.天文历法3.医学三、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1.西方科技传入2.洋务运动3.近代科学研究的兴起四、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政策2.科技创新成果3.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五、结论正文:【引言】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创新,中国科技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历代科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其中,四大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

这些发明分别促进了书写、军事、航海和知识传播等领域的发展。

2.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指导。

如夏商周三代的观象授时、春秋战国的天文学研究等。

3.医学中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重要医学著作和著名医学家。

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受到西方科技传入的影响,开始走向现代化。

1.西方科技传入自19 世纪中叶起,西方科技逐渐传入中国,促使中国科技发生变革。

如洋务运动期间,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和引进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现代化。

3.近代科学研究的兴起20 世纪初,近代科学研究在中国兴起,一批新兴学科逐渐建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同时,中国科学家开始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政策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大力支持科技事业。

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定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2.科技创新成果近年来,中国在航天、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史的信念
授课教师:关增建 联系方式:guanzj@
他山之石:钱穆《国史大纲-前言》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 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 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 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
5. 围绕宇宙大爆炸学说的科学研究一共得过三次诺贝尔奖。这 三次诺贝尔奖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6. 大爆炸学说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课程安排
• 讨论课安排及成绩获得
1. 下周同一时间,各小组围绕全部6个问题展开预讨论,在预讨论 的基础上各小组推荐两名代表进行全班汇报。 2. 全班汇报时间为下下周的面授时间。各组抽签决定汇报内容。 每个组汇报时间为15分钟(含接受提问回答问题5分钟)。 3. 各小组预讨论结束时,小组每位成员给除自己以外的所有组员 打分,获得结果为组内评分;全班汇报时,所有同学给本组以外的所 有小组打分,最后结果平均后为组间评分。 4.每位同学讨论课成绩为组内评分和组间评分之和。 5.每位同学最终课程成绩构成为 观看视频及线上答题40%+讨论课成绩20%+读书报告40% 6.在线提交读书报告截止时间:5月10日前
科学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处理的两大问题之一 认识科学的途径:从其历史着手 • 沟通文理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eems to provide the only feasible method for bridging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men of science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men of letters on the other.

科举制的弊端

科举制的弊端

科举制的弊端作为一种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制度而言,科举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

钳制文人思想,打击压制人才如前文所述,科举取仕迫使读书人虚耗毕生精力于死板的考试内容上,毫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大事,造成了当时大多数文人的不学无术。

而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了科举制的这一弊端来钳制文人的思想,使考中者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中者默默无闻地苦读经书。

轻视自然科学,导致中国落后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封建专制对于“异端”文化的不能容忍,近而打击,压制人才的做法,从另一个角度讲,即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迫使读书人将埋头苦读以求中第作为终身的唯一目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毒害了一代文人。

商人的地位低下及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落后即是明证。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世界近代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与社会经济生活相隔离,对科学技术采取粗暴贬斥态度的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长期实行,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存在即合理”。

科举制之所以历经多次停废磨难,却被历代君主所采用来选官取仕,并最终存在了1300多年,必然有其科学性和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公平公正,唯才是举科举制自隋唐建立,历经各朝各代的改革,至清代时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试制度:“糊名”,“誊录”,“锁院制”等制度有效地约束了考生的作弊行为;“别头”考试则把考官的亲属交给吏部的考官去负责考试;清代为抑制“缙绅之家多占中额,有妨寒峻进身之路”,又有了“官生卷”,“民生卷”之分。

这对各省乡试中有权势者的行贿作弊是一种有效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有才干的清寒人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取仕这一制度本身,就其公正性而言,与世袭制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的系列著作,共分为多卷。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示例:
卷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古代数学史》
2.《中国古代天文学史》
3.《中国古代医学史》
4.《中国古代农学史》
5.《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史》
卷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近代数学史》
2.《中国近代物理学史》
3.《中国近代化学史》
4.《中国近代医学史》
5.《中国近代工程技术史》
卷三: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中国现代数学史》
2.《中国现代物理学史》
3.《中国现代化学史》
4.《中国现代生物学史》
5.《中国现代信息技术史》
卷四: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
1.《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大事记(现代)》
卷五: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
1.《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古代)》
2.《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近代)》
3.《中国科学技术名人传记(现代)》
以上仅为示例,实际《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各卷书目可能因版本和作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 1
一 科学 技术高度 发展的社 会背景
0 2
二 火药 和兵器的 进步
0 3
三 指南 针的发明 与航海造 船技术
0 4
四 雕版 印刷的盛 行与活字 印刷术的 发明
0 5
五 卓越 的科学家 沈括
0 6
六 农业 生产和农 学的高度 发展
0 1
七 数学 的辉煌成 就
0 2
八 天文 学发展的 高峰和著 名的科学 家郭守敬
09
第六章 古代科学技术 体系的持续发展
010
第七章 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的高峰
011
第八章 传统科学技术 的缓慢发展
012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 的开始传入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修订版)》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骨干力量,由杜石然先生领衔用三年 时间编写的一部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经典著作。数十位中国科学史界的顶级人物参与了本书的编写或为本书编写 提供了资料和修改意见。本书是集体智慧结晶,由名家执笔、精心雕琢,书中内容详而不繁,约而不漏,论述严 谨。本书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以来一直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指定教材和优秀普及读物。本书 多次重印,并被译成日文由东京大学出版部出版发行。现在重新出版这部著作,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中国传 统科技文化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可以作为本科生选修课“中国科技史”的教材,也可作为科技史专业的研 究生教材和中国传统科技文化普及读物。
十一 明末著名 科学家及其著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 传入
0 1
一 没落 中的封建 社会
0 2
二 耶稣 会传教士 来华及其 影响
0 3
三 对待 西方科学 技术知识 传入的政 策和态度

《中国科学技术史》书写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书写辉煌的中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书写辉煌的中华文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实施,由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卢嘉锡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型丛书目前已经面世。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巨著由中国学者三十年反复酝酿、三十年精心编撰而成。

由中国科技史界通力协作完成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个宏大的学术工程和文化工程,其出版规模之大、专家水平之高、成果影响之广,堪称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书”。

《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宏大的工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关切和期望,该书的立项、编写和出版过程坎坷曲折。

卢嘉锡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总序中写道:“编撰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型著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愿望与努力目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致在这一方面显然落后于国外同行。

”早在1956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有关编写问题。

1975年,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演变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恢复工作,这个打算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并专门为此开会讨论。

后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再次提出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的计划,并被列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重点项目,作了一些安排和分工,也编写和出版了几部著作,如《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等,但因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丛书计划半途而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完成之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技术通史研究室就曾制订编著断代体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计划,并再次被列入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实施。

1987年,科学技术通史研究室又一次提出了编著系列性《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后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简称“大书”)的设想和计划。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作者立场和态度。

2.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具体内容,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史给后人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逻辑思路,把握观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体会不同论证方法的论证效果。

教学难点:品读论述类文本严密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开放包容的人文情怀。

三、教材简析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六卷第一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植物学的萌芽、植物语言学、文献及内容、救荒食用植物的研究以及为人类服务的植物和昆虫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适于科学史工作者、生物学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阅读。

该书全部内容采用李约瑟博士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有关作品和资料。

李约瑟博士亲自为该书撰写了序言:“此书以其独特风格,对我编著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精彩的提炼。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爱国需要读史。

鲁迅先生说:“历史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研讨英国李约瑟院士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首百余年前世纪之交的甲午(1894年)之战,中国惨败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手下。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火药 发明于隋唐时期,应用于 军事领域,对冷兵器时代 产生颠覆性影响。
数学、天文学等领域突出成果
数章算术》等经典著作展示了古代中国数学的辉煌成就。
天文学 古代中国天文学注重观测和记录,编制了精确的星历表,对日 月食等天文现象有深入研究,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宇宙理论。
科技自身特点: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缺乏系统理 论和科学实验方法。
外部因素:欧洲地理大发现、国家竞争等促进了科 技交流与创新,而中国相对封闭。
李约瑟研究方法与贡献
李约瑟具有全球化的眼光,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 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系统梳理 和肯定,还在于打破了西方学术界的偏见,让世界重新 认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 )
中国古代科技——司南
中国古代科技——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科技——地动仪
01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科学家、历史学家,撰 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被誉为 “20 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 人物”。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 主题——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阐述《中国科学技术史》所 要讨论的部分问题,是对著作内容的部分介绍。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阐释《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部著作的宗旨——应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科学技术, 同时指出,应正视中国人民的才智禀赋,对待其他民族的 成就应在了解的基础上给予赞赏。
0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例
四大发明简介与影响
造纸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逐渐普 及并改进,对文化传播和 知识积累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简史(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生活的吗?如果你看过《寻秦记》等历史穿越剧,你就应该对古代生活情况有所了解,那时没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更没有现代化的武器,还有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高科技产品。

那么现在的生活是如何来的呢,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的经历了那些阶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科学技术简史一般过程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可以把中国科学技术史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国科技、近现代中国科技、新中国科技。

1、古代中国科技鸦片战争之前,一直追溯到远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有着辉煌的成就。

古代四大发明就是最好的佐证。

火药、指南针、造纸、活字印刷四项技术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中国很早就有了地球仪,古代观象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也就是说古代天文科技一直优于西方国家。

我们还有最早监测地震的浑天仪等先进的设备。

所有这些都曾经让我们值得自豪。

2、近现代中国科技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张帅20094022004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2. 分析阅读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2. 读后感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四原始工艺技术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 年)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三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园艺、蚕桑和畜牧四手工业技术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天文学数学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七初期的医药学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 年)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八地学著作的出现《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年)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历法体系的形成天文仪器和天象记录论天三家——盖天、浑天和宣夜说张衡及其成就五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的出现《九章算术》的内容简介《九章算术》的意义及其影响六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马王堆出土的地图《汉书•地理志》的编纂气象知识七医药学体系的充实与提高《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成就八造纸术和漆器工艺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的革新漆器的发展与兴隆九建筑、交通及防治技术秦汉长城木结构与砖结构技术驰道与栈道水陆交通与船舶技术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纺织机械十学术思想和王充《论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及其影响古、今文经学派的对立及其影响王充及其《论衡》十一中外交通和科技文化交流海路交通陆路交通科技文化的交流第五章古代科技体系的充实和提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 年)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二贾思勰和农学著作《齐民要术》贾思勰的农学思想《齐民要术》反映的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三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岁差和大气消光现象太阳、五星视运动不均匀性的发现若干天文常数精度的提高星图与浑仪、浑象四杰出的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刘徽及其数学成就祖冲之及其科技成就五地学的新进展地记的编纂裴秀和制图六体郦道元和《水经注》关于植物找矿的认识六医药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王叔和与《脉经》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陶弘景和《神农本草经集注》药物炮灸葛洪和《肘后方》与迷信的斗争七炼丹术和化学炼丹术和化学的关系早期的炼丹著作炼丹术中的化学知识八制瓷、灌钢和建筑技术制瓷技术的成熟灌钢法和鼓风技术佛教建筑九机械制造的新成就马钧及其成就运输工具兵器和军事技术十自然观和宇宙论方面的论争玄学、道教、佛教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宇宙论的各学派第六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 年)一经济和科技文化繁荣的大帝国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兴盛南方水田整地技术农田水利和灌溉工具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农学著作三冶金和纺织技术大型铸件和炼银技术纺织机术四都市建设和桥梁工程长安城洛阳城木结构建筑和砖塔赵州安济桥五地理学的成就和大运河的开凿贾耽及其贡献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图志》玄奘和《大唐西域记》对海陆变迁和潮汐的认识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六算经的注释和数学的发展数学教育王孝通和《辑古算经》“十部算经”的注释二次内播法的创立实用算术的发展七天文学和杰出的天文学家一行定期法的应用浑仪与浑象的改进一行及其成就天文常熟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八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技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造纸技术九炼丹术和化学的发展炼丹术的发展炼丹设备矿石药物和化学药物十中医药学的进步医药机构与医药教育、法令巢元方和《诸病源侯论》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修本草》孙思邈《千金方》和王焘《外台密要》外科治疗藏医十一中外交往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发展中外交往概况与朝鲜的交流与日本的交流与印度的交流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交流十二柳宗元、刘禹锡的自然观柳宗元的自然观刘禹锡的自然观十医药学的全面发展《经世证类备急草》等的修订金、元四大家和医药学流派的形成法医学著作《洗冤录》和解剖学知识针灸和外科医术十一瓷器和冶金的发展名闻中外的名窑瓷器冶金技术十二建筑与桥梁技术城市建设的变化《营造法式》反映的木构建筑技术砖塔建筑技术的发展辽代应县木塔元代木结构技术的新发展桥梁建造技术十三纺织技术薛景石与《梓人制造》水力大纺车纺织品及制造技术十四中外科技交流对外贸易的兴盛及其影响科学技术的中外交流十五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张载与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传统科学技术的缓慢发展明清时期上1368——十七世纪)一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二郑和下西洋和造船航海技术郑和远航的历史发展背景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三先进的冶金技术空前的生产规模采矿技术焦炭、活塞式风箱和机车的使用炒钢工艺的新成就灌钢法的发展古代钢铁技术体系综述最早的炼锌技术四黄河、大运河的治理和盐碱地的改造黄河的治理大运河的疏浚盐碱地的改造五“一岁数收”技术与新作物的改进“一岁数收”技术新作物的引进农学的新成就蚕桑的发展六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明代的万里长城精巧的园林艺术兄弟民族建筑七商业数学与珠算商业数学的发展珠算的广泛应用八声学知识的新发展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建筑上的声学效应九传染病学和外科成就温病学说的创立人痘接种的发明外科总结性著作《外科正宗》十地方志的科学价值地方志著作大量增加珍贵的科学史料十一明末著名科学家及著作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徐光启的科学活动和《农政全书》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十二“理学”、“心学”的泛滥和启蒙思想的影响“理学”和“心学”的泛滥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及早期启蒙思想家影响第九章西方科学技术的开始传入明清时期,下十七世纪——1840年)一没落中的封建社会二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影响传教士来华的政治背景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三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和态度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传入的政策对待传入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三种不同态度四康熙帝和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康熙帝和自然科学清初全国地图的测绘五西方天文、数学知识传入后取得的成就《崇祯历书》和《数理精蕴》的编纂王锡阐和梅文鼎的成就六其它科技成就明、清瓷器赵学敏和《本草纲目拾遗》王清任和《医林改错》吴其睿和《植物名实考》七乾嘉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古典文献的考证脱离实际的学风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第十章近代的科学技术一近代中国的社会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和闭关自守政策的破产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前半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潮及影响二洋务运动和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大量传入洋务运动近代工厂矿山的建立科学技术书籍的编译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和著名化学家徐寿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1840 年以来的地学进化论等生物学知识的传入四各种技术知识的传入铁路的兴建和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近代冶金技术的传入传入的其它各种工业技术五西方医学知识的传入六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科学和技术洋务运动的失败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的改革,留学生的派遣和学会的创立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结语一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三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问题四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社会)社会背景:原始社会,人类发展的初级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李约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

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

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

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

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

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

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

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

17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土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看作是东亚发明的。

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对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诞生。

在我写这一章的几天前,一个正在拍一部陶器制造史的科教片的电影制片人写信来征求我的意见,他认为陶工用的旋盘是中国人发明的。

可是这种工具早在黑陶制作工匠以及后来的中国商代人使用它们之前15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知道了。

与此相似,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一些谈到晚期物理学、工程学和制陶业的某些方面的历史的论文,也由于与传说的资料不一致,而被人们不公平地忽视了。

反之,在一部1950年出版的关于工艺史的著作中,作者则没有把一些明明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人,例如,关于中国人最先认识到磁极性、发明火药以及最早制造铸铁等等,在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

中国科学工作者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例如,1952年在北京出版的一部介绍地植物学找矿法的佳作,就没有提到这种技术早在梁代(公元6世纪)就已开始应用。

因此,本书的宗旨应当是使所有这一切都摆脱不一的传闻和“公认的看法”的束缚。

当然,有一些欧洲的学者也早就已经模模糊糊地觉察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极端的这一浩瀚繁荣的文明,至少也和他们自己的文明一样的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

在18世纪时,欧洲人对于中国文明虽然往往了解得很不全面,但却常常把它当作典范。

中国所使用的是一种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象形文字。

这种文字作为最古老的现行语言的记载工具而被历代沿用不绝。

使用这种文字的人数之多以及历史之久,曾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

但是,正是这种难懂的汉字成了人们了解中国时的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

大多数汉学家都必然具有文学爱好和文学方面的修养,因而在世界的进步迫使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学会外国语言的时候,欧洲或者其他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家却恰恰相反,他们当中懂得一点中国语言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

这是一种奇怪的历史倒退,它使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学习东方语言看作是一件极为反常的、有点奇怪的事情,有时甚至被看作是该受到指责的事情。

但是,从前并不都是这样的。

例如,中古时期许多翻译阿拉伯书籍的伟大翻译家都是生长在英伦三岛的英国人。

正如希蒂所说,曾经在西西里岛和叙利亚寓居的英国巴思城的阿德拉德,于公元1126年把麻奇里蒂的天文图表译成拉丁文,此外,他还翻译了其他许多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从而成为许多通晓阿拉伯文的英国人中的第一人。

在他的后继者当中,有同一世纪的切斯特市的罗伯特,以及13世纪的艾尔弗雷德·萨雷希尔和迈克尔·斯科特,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西班牙工作。

当然,这里有一点是不同的,在他们那个时代,东方研究(这是现在的名称)是探索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的唯一途径,而这样的情况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今天,我们所以要设法穿过这幅由语言构成的帷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整理文明史。

好在现在有个别学者,如霍姆亚德和温特,还保持着巴思城的阿德拉德的传统。

至于谈到中国的情况,只有绝无仅有的几个懂得中国语言的人具备足够的科学造诣,能对中国人的贡献作出评价。

在18世纪,宋君荣神父曾居住在中国(1722—1759),研究中国的天文学和中国天文学史。

到19世纪,研究中国的科学的还有传教士兼数学家传烈亚力,航海家利奥波德·德索热尔;更近些,还有马伯乐,他虽然原来是人文学家,后来却为了研究中国的科学而深入钻研天文学。

除此而外,还有工程师恰特莱,天文学家哈特纳。

研究中国植物学的有贝勒,研究中国医学的有胡勃特,可是他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在中国科学的广阔领域中,还有许多东西甚至连中国学者本身也从来没有涉猎过。

本书实际上既不是为汉学家、也不是为一般群众写的,它的对象是一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不是科学家,只要从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科学史、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发展史,特别是对欧亚两洲的发展的对比情况感兴趣就行了。

因而本书的意图是使内容广泛到不遗漏重大史实的程度,可又并不是像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或者劳佛所著《中国一波斯》那样详尽无遗,对最细微的情节都详加考证,结果变成脚注所占篇幅甚至比正文还多。

本书也不是像费子智所著《中国》或乔治·桑塞姆所著《日本》那种“普及读物”,基本上不注明引证的出处。

本书是有脚注的,但是恐怕有许多注释不能被利用(因为我只打算指出事情的要点而不打算提供大量的细节)。

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向我查询这些背景材料或考证资料。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样,为什么在这本书里没有把汉字全部删去呢?我认为在这样一本书里是绝对不能没有汉字的,因为汉字的同音字极多(当然也可以像本书一样,将汉字集中放在脚注和索引中)。

任何一位懂得中文的人,如果只看到汉字的音译或拉丁拼音而没有看到原字,便会感到非常难懂,而且这样的著作便很难用作研究的工具。

况且拉丁拼音的方法很多,人们往往各执一说而争论不休。

同时,没有一种拉丁拼音能精确地表达出汉字发音中的许多细微的区别,因而至今还没有——种能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

上面已说明,本书主要不是献给汉学家,而是献给广大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的,可是这并不是说希望汉学家们不要去翻阅这本书;事实上,我敢相信他们在本书中能够找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科学材料。

我特别希望目前正在学习中文和其他亚洲语言的青年学者当中,有人已具有或将具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本书就可能会鼓励他们对这一引人人胜的边缘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

因此,如果由于本书只用拉丁拼音而没有汉字,使他们受到涵义不准确甚至混乱之害,那将是不可饶恕的。

此外,我们还应该同样考虑到中国的读者,无沦他们是科学家或是一般学者。

对于任何一个单独工作的作者来说,即令他能像我这样,得到几个亲密的合作者的帮助,在这样广阔的领域里,要单凭第一手材料来写作,那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在尽量利用原始材料的同时,也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第二手资料。

事实上,大部分中文或日文的资料都是西方的科学史家们所不知道的。

因此我感到,即便本书主要只是一本书目,那也是非常有用的。

可是我相信,读者会感到它还不止是一本书目而已。

实际上,这本书难道不能看作是对增进国际了解的一个贡献吗?中国人民的真正的才智难道没有被西方所大大误解过吗?中国人的这种才智,过去很普遍而且经常地被一些中国文人向西方读者说成是主要表现在农业和艺术方面的才能,结果,西方人就完全忘记了在公元后的头13个世纪曾从中国传去许许多多技术发明,而且往往一点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例如,人们已经忘记了,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最重要的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

不过,这种例子实在举不胜举,要是在这里举太多,下面就不好谈了。

由于现代科学是从17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那个运动中诞生的,因此也许有人在评价过去的科学和技术时,会以它是否曾对这个运动作出过直接贡献来作为标准。

中国的发现和发明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还有待研究。

可是,即使假定研究的结果证明中国在这方面并未作出什么贡献,那末,是不是有任何理由贬低研究中国的发明创造的价值呢?不管怎样,事情是已铸定了的:世界只有一个。

全世界人民必须共同生活在这个由于飞机和无线电的发明而日益缩小的世界内。

如果一个人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能像了解他们自己的文化先驱者们的成就那样清楚,那他就必定只能对其他民族的成就给予应有的了解和赞赏。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种新的大同世界的黎明时期。

假使人类能战胜那些掌握着空前未有的强权而不负责任的人们所带来的危机,那末,大同世界的观念便能把一切国家的劳动人民团结成一个共同的、合作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