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孩子》说课稿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描绘,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将掌握描绘人物的基本技巧,提高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增强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人物比例: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妈妈和孩子的身高比例,理解基本的身体比例关系。
2. 人物特征:通过观察和描绘,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的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表现人物的特点。
3. 情感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观察和描绘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难点:理解和掌握人物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表达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彩色铅笔、教材、PPT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人物的比例和特征。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人物图片,讨论人物的比例关系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人物的基本比例和特征。
3. 示范与指导: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如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人物,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4.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观察和理解,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出妈妈和孩子的作品。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内容:- 人物比例:头、身体、四肢的比例关系- 人物特征:面部特征、发型、服装等-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
2.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绘自己的妈妈,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妈妈的爱和感激之情。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 人美版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2.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达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达母爱之情。
2.如何让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介绍《妈妈和孩子》这个题材的相关绘画作品和艺术家的风格。
2.讨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3.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绘画基本技巧,画出母亲和孩子的形象,表达母爱之情。
4.赏析学生的作品,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五、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来表现母亲和孩子,展示技巧和表现出的感情。
2.讨论法:让学生交流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含义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个性化反馈法: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母爱之情。
4.观摩法:引导学生观摩片段电影或名画作品,感悟母亲的伟大情感。
六、教材准备1.教师准备画纸、颜料盘、画笔等画画用具。
2.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水彩笔、颜料笔或蜡笔等画画工具。
3.准备母爱题材相关的名画或电影片段,可供学生观摩。
七、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介绍学习《妈妈和孩子》这个题材的相关绘画作品和艺术家的风格。
(10分钟)2.讨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15分钟)3.示范教学:教师讲解绘画技巧,画出母亲和孩子的形象。
(25分钟)4.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母亲和孩子的形象,传达母爱之情。
(50分钟)5.观摩赏析:教师带领学生观摩名画或电影片段,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0分钟)八、课后作业1.完成画作并自行作品评定,简单评价自己的作品创作,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2.搜集或观看母爱题材相关的名画或电影片段,提高艺术修养。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一年级上册 人美版
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学习绘画技巧。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表达妈妈和孩子亲情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并将其融入画作中;如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画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绘画示范作品。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妈妈和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2. 主题:家庭观念、绘画技能3. 内容: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绘画技巧、作品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画一幅妈妈和孩子的画作,要求融入本节课所学的绘画技巧。
2. 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外貌特征,教授绘画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画作。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2. 通过对比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
2. 欣赏和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
3. 学习使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表现妈妈和孩子的情感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使用绘画元素表现情感关系。
2. 难点:对比分析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理解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画作样本、绘画材料。
2. 学具:绘画本、铅笔、橡皮、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思考。
2. 教学新课:讲解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描绘技巧,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
3. 实践操作:学生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注重表现情感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与描绘。
2. 艺术表现手法:线条、色彩等。
3. 亲情、家庭的情感表现。
七、作业设计1. 回家后,观察自己和家人的相处场景,绘画一幅《我和家人》的作品。
2. 选择一位画家,分析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特点,写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观察和描绘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理解不同画家对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3. 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和尊重意识得到加强,审美情感得到培养。
4. 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绘画时间和空间,以及是否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5. 在欣赏与评价环节,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因为它详细描述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步骤和活动,这对于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了解和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
3. 培养学生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通过绘画表现家庭温馨氛围。
2. 学习简单的构图技巧,运用色彩、线条表现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
2. 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的亲情关系,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油画棒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画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油画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庭照片,引导学生谈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 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形象的基本方法,包括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
3. 示范:教师示范绘制妈妈和孩子,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比例、动态等。
4. 练习:学生分组合作,每组绘制一幅妈妈和孩子的作品,要求表现亲情关系和家庭氛围。
5. 展示: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6.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1. 妈妈和孩子形象的描绘方法2. 亲情关系的表现3. 家庭氛围的营造七、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绘制一幅妈妈和孩子的作品,要求体现亲情和家庭氛围。
2. 家长参与评价,填写评价表,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八、课后反思2. 关注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指导学生。
一、导入环节:1.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家庭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氛围。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2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妈妈和孩子》是一幅富有情感和生活气息的画作,展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幅画作进行,使学生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基础,对绘画和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方面,学生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训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妈妈和孩子》的画面内容,学会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人性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妈妈和孩子》的画面内容,学会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画作,发现画面的细节和特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画作的欣赏和看法。
3.实践法:让学生尝试绘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妈妈和孩子》的画作投影或实物。
2.准备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或实物展示《妈妈和孩子》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注意画面的色彩、线条、人物表情等方面。
2.呈现(10分钟)展示其他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妈妈和孩子》的看法和欣赏点。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巩固(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妈妈和孩子》的画面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尝试绘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母爱。
•通过绘画表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场景等。
•提高学生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表现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理解和珍惜母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把握场景中情感,用美术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准备p图软件,如Photoshop等;2.准备相关画面和图片素材;3.准备美术绘画工具,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5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展示母爱相关的故事、电影或图片来引入本节课。
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表述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性。
2.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表现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并展示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如母与子、母与女、母乳喂养、母亲抚养婴儿等名作。
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达母爱的感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
3.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母爱场景,如卡通画,墙上的装饰画、别墅花园里紫藤花下的母子萌图等,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母爱的力量,启发学生的绘画创作思路。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本节课知识点:色彩、线条、形状。
老师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解释色彩、线条和形状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如何在画面中表现情感、变换场景环境和产生情绪反应。
2.引导学生观察相关表现方式,如用红色表达激情与喜怒,蓝色表达平静的感觉等,解释素材中选择哪种颜色的重要性。
同时,老师也可以展示部分画作给学生做解析,引导学生发现其隐含的含义。
三、课堂实践(90分钟)1.学生绘制母爱画面,学生按照自己在老师引导下的真实感悟,思考画中所体现的场景和情感。
2.引导学生用颜色、线条和形状表达母爱情感,同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笔画、线条、色彩等关键绘画要素。
3.老师指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场景和情感间转换,包括画中人物的形象和位置、场景要素的细节安排、情感的细节表情等。
4.利用互动往返式的教学创意游戏进行教学,比如选择最喜欢的色彩和加入游戏场面或引入差异猜规则等。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3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第18课妈妈和孩子》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描绘妈妈和孩子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和表达,提高学生对人物画的表现力。
教材通过提供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对称知识。
他们对于人物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然而,对于如何表达人物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这种情感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对人物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亲情的感知和表达,增进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并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这种情感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这种情感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关系,并运用绘画技巧进行实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提供实物模型供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绘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2.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和分析实物模型,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3.实践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绘画,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示范。
4.交流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妈妈和孩子》是一幅温馨、感人的画作,通过描绘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引导学生体会家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画作的欣赏、分析、创作和评价。
教材内容丰富,既注重了对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也重视了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本课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表达。
但他们对于美术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有与父母、师长和同伴互动的经历,对于亲情和友情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这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妈妈和孩子》画作的艺术特点,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创作等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父母、师长和同伴的关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妈妈和孩子》画作的艺术特点,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画作《妈妈和孩子》的艺术特点进行讲解,传授美术理论知识。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创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3.实践法:学生通过创作,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工具,如画作《妈妈和孩子》的图片、画纸、画笔等。
2.学生准备:准时上课,带好美术学习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画作《妈妈和孩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画面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画作《妈妈和孩子》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画作。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尝试用画笔表达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美术一年级上册第十八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人美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绘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家庭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对家人的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描绘:学生在描绘人物时,往往难以把握人物的比例、动态和表情。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
举例:针对这一难点,可以采用步骤分解、示范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人物绘画技巧。
(2)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对绘画技法掌握有限,如何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2)创新与表现: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色彩搭配,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意。
举例:介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勾勒、水彩、拼贴等,以及如何运用冷暖色、对比色等色彩搭配技巧。
(3)情感与表达: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学会通过绘画表达关爱和温暖,提升人文素养。
举例:讨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视觉素养,通过观察妈妈和孩子的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辨析力和表现力;二是提升创新素养,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法和色彩搭配,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作品;三是强化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情感态度。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实际与目标的一致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说课稿
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说课稿一、教材背景•教材名称: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妈妈和孩子》•教材版本:人美2011版二、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是人美2011版一年级美术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妈妈和孩子》。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与关爱的意识。
本课文以简洁的语言和图画为主要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描绘家庭温暖的线条和色彩。
通过分析内容、讲解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计教学流程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掌握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家庭温暖的技巧。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图片,感知家庭的温馨以及线条和色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能够简单描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与关爱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与描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通过线条和色彩表现家庭的温暖。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线条和色彩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彩色笔、刷子、颜料等;•学生准备:教材、美术工具。
六、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妈妈之间的亲情,并向学生提问:“你最爱妈妈什么?”“你和妈妈之间有哪些温暖的互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妈妈和孩子之间情感的认识。
2. 学习课文(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妈妈和孩子》,了解课文中的情境和人物。
•教师边读边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理解画家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家庭的温暖。
3. 分析课文(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中的妈妈和孩子之间有哪些情感?”•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逐一点评,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4. 创作活动(30分钟)•学生用彩色笔和纸分组合作,创作表达妈妈和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画作。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18课妈妈和孩子》人美版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关爱家庭、关爱亲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方法。
2. 学习运用色彩、线条、构图等基本绘画技巧。
3. 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画教材、绘画作品、画纸、画笔、水彩颜料、投影仪。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2. 讲解:讲解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技巧,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
3. 示范:教师示范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技巧,自主绘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5. 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妈妈和孩子2. 板书内容:a. 色彩:温馨、和谐b. 线条:流畅、自然c. 构图:亲密、均衡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妈妈和孩子的绘画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题材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强化记忆,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和艺术素养的体现。
在《第18课妈妈和孩子》的教学设计中,板书设计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突出主题,简洁明了,且具有启发性和直观性。
一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8课 妈妈和孩子 ▏人美版
一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8课妈妈和孩子课程背景这是一节关于美术绘画的课程,讲解的主题是妈妈和孩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母爱、家庭关爱以及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本课程适用于一年级的小学生。
教学目标1.学会绘画妈妈和孩子的场景。
2.了解母爱的重要性并感受到家庭关爱。
3.强化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增进亲子关系和和谐。
教学步骤导入(3分钟)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爱是什么”,通过简单的故事和讲解,让孩子们对“爱”有了初步认识,并引导孩子们谈论他们认为“爱”是什么,如何表现爱等问题。
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等展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爱”的表现,如拥抱、亲吻、陪伴、关心、支持等。
•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提醒孩子们:“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家庭中。
•介绍母爱,让孩子们能够了解母爱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孩子们思考,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你爱你的妈妈吗?如果爱,你应该怎样表达呢?等问题。
操作(15分钟)在这部分的课程中,孩子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绘画来表达。
孩子们将用颜料和画笔在作业本上画妈妈和自己在一起时的场景,并通过讲解他们绘画的场景,表达他们对妈妈和家庭的爱。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会给予与孩子同等的建议和意见。
互动(10分钟)老师通过选择几幅画展示给孩子们看,并让他们分析和讨论这些画,以便孩子能够从每幅画中寻找不同的表现和情感。
讨论完毕后,老师开始让孩子们分享他们的画和他们思考的与话题相关的问题。
孩子们的分享将提高与其他孩子的亲子和谐。
此外,老师会阐述几个重要的问题,如孩子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总结(2分钟)老师将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孩子们再次强化对母爱、家庭关爱、亲子和谐的认识,保证孩子们能够牢记这门课所涉及的所有内容。
教学方法1.以绘画为主要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与讨论他们对家庭之间的关系和爱的认识。
2.以问答和互动的方式,提高孩子们参与和思考的质量。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 妈妈和孩子》教案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案4一. 教材分析《妈妈和孩子》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本课以人美版(常锐伦)美术教材为基础,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使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美好。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绘画创作。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他们对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但学生在绘画技巧和观察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感受亲情的美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3.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用绘画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培养绘画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用绘画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发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3.创作法: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进行绘画创作。
4.评价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常锐伦)美术教材。
2.画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3.参考图片: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场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感受亲情的美好。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绘画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绘画,尝试表达自己对妈妈和孩子的情感。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绘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18课妈妈和孩子(教案)-人美版
5.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难点解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分析作品,如技法、情感表达、创意等(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妈妈和孩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妈妈和孩子的互动?”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子关系的奥秘。
-举例:学生通过描绘拥抱、牵手等动作,表现母子间的关爱与依赖。
2.教学难点
-观察与理解:学生需要学会观察母亲与孩子的形象特点,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并将这些观察和理解转化为绘画语言。
-难点解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捕捉人物的情感状态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观察和分析。
-创意实践: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独特见解融入画作的问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绘画元素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母亲与孩子形象绘画的基本技巧、情感表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亲子关系绘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表现这种美好关系。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一上《第18课妈妈和孩子》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18课妈妈和孩子》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常锐伦的人美版美术作品作为参考,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于描绘人物形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表现人物情感和细节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他们观察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培养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表达对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细节,创作出具有情感内涵的美术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人美版美术作品,了解和分析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情感表达。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描绘妈妈和孩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人物描绘的技巧和方法。
3.创作法: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描绘妈妈和孩子的形象,培养自己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常锐伦的人美版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
2.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美术作品,分析妈妈和孩子的形象特点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3.示范与讲解:教师示范描绘妈妈和孩子的过程,讲解描绘人物情感和细节的技巧和方法。
4.创作与指导:学生进行实际动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和描绘人物的情感和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妈和孩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妈妈和孩子》。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生命的繁衍里离不开母体的孕育!它的宝贵之处是因为不可重复。
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因此,母子的情感既广泛(每个人都感受得到)又独特(有别于其他感情);本课选取6幅不同表现形式的“母与子”主题的艺术品,来展现妈妈与孩子的亲情,通过欣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体会作品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作品中、生活中的母子之情及妈妈对孩子的爱,使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情感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实际水平的综合考虑,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欣赏、感受美术的作品多样性与媒体特点,通过欣赏活动认识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初步学会观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并简单发表对作品的看法。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母与子”的主题中的情感,对母爱有新的体会并能感受世间母爱的伟大,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能力目标:培养认真观察,思考,质疑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及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观察、体会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母子情和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加深对生活中、作品中“母爱”的理解。
难点: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画面情节予以描述、发表自己的感受。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以游戏、故事、观看动画、讨论等多种学习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讨论、交流、讲故事、语言引导、直观视觉材料提供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3、用开放式、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有针对性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交流导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活动
1、教师简介自己妈妈的外貌形象、性格爱好,请学生与小组内同学谈谈自己妈妈的外貌形象、性格爱好是怎样的?妈妈平时是怎样照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1)小组讨论、交流并向老师、同学展示自己妈妈的照片,介绍自己的妈妈。
(2)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2、点明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感受母爱的力量。
1、欣赏母爱题材的动画片、素描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善良、勇敢。
(1)欣赏“猩猩妈妈勇救小宝宝”动画片,(欣赏前向学生提出要求:看完后要在片中找出一位勇敢、善良的好妈妈)。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表观后感,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2)教师小结:母爱可以战胜恐惧和邪恶,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
(2)引导学生欣赏观察珂勒惠支的《母亲保护她的女儿》,简介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艺术风格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天下的母亲(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所共有的母爱。
(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欣赏思考分析探讨各类母爱题材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受艺术作品和母子亲情之美之真。
探讨、认识6种艺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法与媒材工具。
1、引导学生浏览、欣赏教材中6幅母爱题材的艺术作品(农民画《母与子》、油画《洗澡》、素描《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摄影〈鼠猴>、木雕<欢乐柱>),思考:找一
找,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过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吗?哪幅作品中的妈妈最象你的妈妈?如果你是某幅作品中的孩子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你喜欢这些作
品吗?为什么?艺术家用什么方法来描绘、告诉我们妈妈和孩子之间亲情的?
2、小组讨论交流: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教师以思考题中的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讨论,如“为什么喜欢”可以从人物的造型手法、色彩、材质方面、“亲情之真”可以从画面情节内容的表现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及发表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所赏析的各幅作品引导学生对
手法运用、主题表现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理解后,结合具体作品展开对媒材工具的探索:(1)创设小商店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媒材工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感
知其特性并逐类找出教材中对应的作品种类(找一找这些美术作品用了哪些用具?)(2)教师小结,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三)强化体验,深化情感,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在每一刻,孩子也要爱妈妈爱大家,引导学生将对妈妈的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1、教师讲述“母亲舍命救爱女”的纪实故事,引导学生更加地深刻感受母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说一说妈妈爱自己的一件小事,今后自己应该怎样使妈妈幸福呢?想
制作一件什么小礼物送给妈妈表达自己的心意呢?
3、对学生进行表达方式的引导:可以唱歌、做手工、画画、讲故事等形式表达对
妈妈的心意
以上是我对《妈妈和孩子》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札记:
现代的孩子娇生惯养,许多孩子没有感恩的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许多孩子才意识到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辛苦。
我继续引导他们要回家对妈妈表达自己的感谢,并列举了几种表达心意的形式。
希望孩子们回去能够完成这项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