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创作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6b1ef1ffad6195f312ba64e.png)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文学创造虽然是一种很富于个体性的创造活动,但还是具有一般的共性的。
这种共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家的创造活动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过程,即都有一个发生、构思和物化的过程。
二、在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作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1、是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体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所以,在进行文学创造之前,作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和了解客观的生活,并将之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己主体性的东西。
而获取主体性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有意获取与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与书本获取四种形式。
2、是从积累的主体性材料中发现潜藏于其下的非以发生的根由。
没有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造过程的大门,就不可能创造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3、创作动机的触发。
作家创作固然需要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固然需要有艺术发现,但是如果没有创作动机的驱动,创作也不可能发生。
创作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之分,但不管怎样,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作家的一种内在需要鼓动的结果。
创作动机的触发,是需要各种外在机缘的刺激的。
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在受到外在机缘的刺激下而动笔的。
受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作家就会进入到构思的阶段。
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任务。
[P132]艺术构思涉及到哪些心理活动?什么是创作灵感?它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产生的?创作灵感是指作家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触发而出现的创造力爆发、文思泉涌、豁然贯通的高效率状态。
灵感具有不可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积累和辛勤思考而偶然获得的结果。
就像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7文学创造过程
![7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d1cc075f0e7cd1842536d5.png)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 象
(1)灵感的特征 a.非预期性(突发性) b.转瞬即逝性(瞬时性、易逝性)
Page 37
汤显祖: 自然灵气,恍忽而来,不思而至,怪 怪奇奇,莫可名状。
谢榛:尽日不可得,有时还自来 苏轼:作诗火急追忘逋,情景一失后难摹。 王夫之: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然而去。
Page 2
文学材料与社会生活的区别在哪里?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芜杂、原生态;文学材料经由作家
主体的取舍、加工,相对纯粹,主体性强。
Page 3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哪些?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
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Page 4
《平凡的世界》从1982年开始构思,到1988年 完稿,历时6年。其间路遥读资料、下煤矿、走乡 村、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待《平凡的世界》完 稿,这位40岁不到,原本铁塔般壮实的汉子,两 鬓已新添了许多白发,满脸皱纹,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看上去全然象一个老人。他完全凭着精 神的巨大力量和身体的严重透支完成了最后一部, 就再也没有能恢复过来。1992年11月17日,黄 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就像完成了自己的 心愿和使命般地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感动 至深的小说。铭记在许多人的心中。
Page 29
“为什么莫言受到诺奖评委会的青睐?最重 要的是他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非常 丰富,迸发出来非常大气,充满了澎湃激情, 并且一直在自我超越”。——中国社科院外 文研究所研究员陈众议
Page 30
1、概念:想象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 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
艺术构思是具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所谓创造性, 就是说艺术构思必须产生从来没有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 形象。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文学概论.ppt
![第七章.文学创造的过程文学概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265e3d99852458fb760b5664.png)
• 简化
• 含义: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 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 构思方式
• 3.变形与陌生化
• 变形 • 含义: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违反常
规事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 方式: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 • 陌生化 • 含义:使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
• 三、创作动机
• 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 一股内在动力
•
• 1.回忆与沉思
• 回忆:含义: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息
• 方式: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 论法
• 沉思:含义: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
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构思阶段
•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 含义: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 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 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 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 《故乡》取材于鲁迅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的一次回乡的经 历,结合着鲁迅童年时对故乡的记忆展开情节。
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 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 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 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 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 产生: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
要有气氛和契机 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 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 关 推敲 含义: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 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772c7d7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3.png)
文学概论7 文学创作论一、引言文学创作论是文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文学创作的定义、特点、目标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二、文学创作的定义文学创作是指创作者通过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文字的艺术表现力,传递给读者。
文学创作既是个体创造的产物,又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它融合了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社会、人类、生活等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三、文学创作的特点1. 语言艺术性:文学创作不仅注重内容,更重视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
作家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形象描写、节奏感等技巧,使作品具备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2. 感染力和思想性:文学作品通过情感共鸣和思想激发,能够深入读者内心,引起共鸣和思考。
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人生哲理等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
3. 多样性和个性化:文学创作没有限制和束缚,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文学创作的目标1. 表达自我:文学创作是作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
通过写作,作家能够找到自己的声音,将内心的世界呈现给读者。
2. 反映社会:文学作品往往反映社会现实、人类生活的缩影。
作家通过作品抒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探索人性:文学作品关注人类的情感、欲望、困惑等问题,通过作品深入探索人性的奥秘,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1. 主题选择:作家如何选择适合的主题,使作品具备思想深度和触动力?2. 写作技巧:作家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技巧等表达思想情感?3. 创作风格:作家如何塑造独特的创作风格,使作品有辨识度和艺术性?4. 读者反响:作家如何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待,创作符合读者口味的作品?六、结论文学创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它要求创作者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写作技巧。
通过文学创作,我们能够领略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83993cbd64783e09122b33.png)
*文学创造过程
1 特殊性:包括每一作 品的具体过程 2 一般性:包括文学创 造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1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同导致储存 材料的方式各异
无意获取和实践获取 大多是直接通过记忆 机制将外在的刺激、 信息转化为可储存的 兴奋符号摄入大脑之 中的
有意获取(包括书本获 取)不仅表现为每天有 意地接受特殊情境中 的强刺激,并把它们硬 性地转化为有意义的 符号存入大脑,而且, 为了更好地保存刺激 和新鲜程度,还要把认 为很重要的东西写下 来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 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 2 3 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特征
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 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与其他任何 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 料。某一具体作品虽然可能是独创的 和前所未有的,但其内容却必须依赖于 某些特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做 无米之炊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 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 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 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份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 黑格尔 1770年8月生于德 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 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 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 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 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 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把 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文学概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3a38f363680203d8cf2f24cc.png)
第七章文学创作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创作主体是指()。
A.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作家个体B.日常生活中的作家个体C.即将进入创作过程的个体D.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文学创作主体的概念。
文学创作主体是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中的作家个体,即创作主体一定是在创作过程中的作家,未处于创作状态中的作家只能称其为作家,不能称其为创作主体。
2.“春秋时代,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这段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出自()。
A.陆机《文赋》B.曹丕《典论·论文》C.钟嵘《诗品》D.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解析】D3.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
A.客观世界B.客观存在C.客观事物D.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创作客体的相关知识。
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这里的“客体”即成为主体之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文学创作的主客体是一对相互依存、不可须臾分离的范围,没有离开主体的客体,也没有客体的主体。
4.以“艺术直觉”这一概念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提出“艺术即直觉”著名观点的人是()。
A.康德B.黑格尔C.克罗齐D.柏格森【解析】C5.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
A.有异无同B.有异有同C.有同无异D.无异无同【解析】B6.“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说来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以上述这段著名论述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普列汉诺夫7.在西方,用“神灵凭附”和“迷狂”来解释和形容艺术灵感的人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德谟克利特【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柏拉图关于艺术灵感的观点。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a7b964b307e87101f696a2.png)
黄河之水天上来 白发三千丈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2、想象与联想
(2)联想——由此物想到彼物的过程,是另一种想象。 联想的三种形态: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3、灵感与直觉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郑板桥画竹的体会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 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 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 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 哉!
法捷耶夫
我觉得,任何艺术创
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 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 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 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 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 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话》
艺术发现
1、社会的赐予(被动) (清)赵翼: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
句便工。 如屈原、李煜、李清照、杜甫、陆游等。 民谚:艰难困苦塑俊杰,忧愁愤怒出诗人。 如曹雪芹、鲁迅、柳永等。
艺术发现
2、生活的积累(主动) (1)留心观察,见人所未见;
(2)初步思考,发现其价值;
鲁迅:“国民性” 白居易:“新乐府”诗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4、理智与情感
(2)情感——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情绪指 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 心理反应,感情则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 度评价及其体验。
第七章文学创作文学概论
![第七章文学创作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4823929b0717fd5370cdc00.png)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 作激情之中。
欧阳修的所谓“马上、枕上、 厕 上”之说最有代表性。
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 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 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 的观察力,而一般人对这些则经 常是熟视无睹。
作家的整体素质,总的说来 包括三个方面:生活经验、思想 水平、艺术修养。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所谓文学创作客体是指作家 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
文学创作的客体当然是来自 于生活,但是却不能说一切社会 生活都是创作客体。
这是因为,正如只有进人创 作过程的作家才称得上是创作主 体一样,也只有进人了创作过程 的社会生活现象才称得上是文学 创作的客体。
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 也是主体的客体。
另一方面是指审美主体在捕捉到对 象的感性形象和意味的同时也向对 象投射了自己的情感。
实际的艺术直觉这程中,感性、 理解、情感等因索并不是各自独立 存在的。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情感作 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 态度与认 知活动,虽分属不同的心理系统, 但二者又有紧密联系。认 知有感 性与理性之分,情感有低级与高级 之别。
一.作家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
是首要的素质,生活经验的丰富 或贫乏、全面或欠缺直接决定着 文学创作的优劣成败。
作家的生活经验首先是直接 经验,也就是说从直接参与的生 活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作家的生活经验其次是间接 经验,有些作品的题材作家是无 法取得直接经验的,例如历史题 材、异域题材的作品,所以只有 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如:姚 雪垠《李自成》
艺术直觉主要是对事 物 审美价值的把握,这是一种在 情感而不是逻辑思维推动之下 的心理活动。
(二)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b1ec763383c4bb4cf7ecd146.png)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首先介绍作者创作的准备条件,创作缘起,其次描述和描述创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常见的构思方式,最后分析并阐释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即它如何成为有一定形态的可被他人观照和消费的物态化产品。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本节概述: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动机的冲突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知识点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知识点2: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527358e5aeaad1f346933fae.png)
file://C:\china-drm\0f3e5\kcjy\main0701.htm
Page 2 of 5
程。这就是所谓“主客体之间的双向建构”。 对于抒情作品的创作来说,心中之情与眼中之景的相互融会乃是最基本的特征,离开心中之情,则眼中之景就 成为了无生气的物质存在;离开眼中之景,心中之情也难以得到充分表达。因此二者紧密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乃是 抒情性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对于叙述作品而言,创作主体的情感同样要投注于创作客体之中,作家所写的任何人 物和事件都是经过他的情感浸润过的,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 2.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在抒情作品中,情于景的关系比较明显,所以主客体的交互作用比较容易理解。第一、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并 非超然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他的思想意识、情感体验都是在与特定对象的意向性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换言之,作 家的主体性是受到客体的影响与制约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客体所给予的。第二、客体又并不等于客观存 在。它是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被主体所把握的社会生活现象,因而带上了明显的主体的印记。 第三节 ㈠艺术直觉∶ 直觉: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不依靠逻辑推理的过程而能够获得知识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艺术直觉的定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 力。 2.艺术直觉的心理特征∶ 认知直觉具有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 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 美价值。 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认知直觉的任务是揭示对象的固有属性和 普遍的本质与规律,无论什么人在凭借认知直觉来认识这些属性、本质和规律时,其过程与结果都是基本相同的。 艺术直觉则不同了。它面对的是事物的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 族、不同地域的人来说,一个事物的审美价值是不尽相同的。就是说,审美价值只是有大致的规定性,而不像事物 的自然属性那样可以十分精确地把握。 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则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艺术直觉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的。感性直 观因素是艺术直觉过程中的可见因素,它在整个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㈡艺术灵感∶ 最早用灵感这一概念来解释文学创造活动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诗人在创作时由于受到神灵的凭 附,会陷入“迷狂”的状态,这时他就获得了那种难以言说的灵感,最富有创造力。 灵感是指在各种工作中都可能存在的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灵感则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 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艺术灵感的特征: A.突发性,在艺术创作中,灵感的袭来是没有任何先兆的。 B.迷狂性,当作家处于灵感状态时,他的思维就不再是正常的思维了。 C.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艺术灵感能够使作家的艺术创造力在瞬间中达到一个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 问题都很轻易地得到解决。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都是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意义的心理因素,而且它们都具有神奇的创造力。 ①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有着紧密的联系,凡是在灵感状态中,必然是艺术直觉能力最为活跃的时候。 ②艺术灵感是一种思维状态,艺术直觉则是一种思维能力。 ③艺术直觉具有对象性,艺术灵感则没有具体的对象。艺术直觉作为一种思维能力具有对象性——它必须面对 一个具体的、具有感性形式的对象(实际的事物或知觉表象)才有意义。 ④艺术灵感是随机性的、偶然的,艺术直觉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创作心理要素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68e3bb5022aaea988f0f3a.png)
文学概论第七章第七章文学创作名词解释:1、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进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6、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7、创作动机: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主体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观目的。
8、艺术概括:这是艺术构思的具体方式,是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其所选定的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的过程,具体包括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两种方式9、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自觉遵守的诸种创作标准与价值追示,具体包括艺术真实性追求、社会价值追求、形式美追求。
10、细节真实:属于艺术创作真实性原则中的一个方面,指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看上去象真的一样。
文学概论第八章第八章文学接受名词解释: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2、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第七章 文学创作
![第七章 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f77ae086bceb19e8b8f6baa8.png)
第七章文学创作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通过创作作家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才能变为文学作品。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探讨文学创作活动本身的规定性和作家素质问题、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创作心理问题、创作过程的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审美理想等问题。
简言之,通过这一章,我们试图阐明作家创作活动的主要环节与一般规律。
第一节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文学创作是古今中外文学理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但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与观察问题的角度、层面不同,以至于出现了各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一般都从某个侧面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某种规律与特点,但也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为了更好地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在我们开始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之前,有必要对前人有关文学创作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略作评述。
(一)感物说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
这种观点滥觞于《礼记·乐记》关于乐的论述。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毛),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这是对音乐产生过程的准确描述,同时也是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准确描述。
其基本意思是说,凡音乐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心受了感动,然后表现于声音的。
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诗论家们就用几乎相同的言词来论及文学创作了。
陆机《文赋》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慨投篇而援笔,聊宜之乎斯文。
”这是对文人“感物”过程的描述:随着四季交替,万物都不断变化,贯于春感秋悲的文人墨客就会在自然景物的变化面前发生情感的变化,并从而发为诗文创作。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5
![文学理论童庆炳考研笔记5](https://img.taocdn.com/s3/m/60c96a08227916888486d724.png)
第七章文学创造1、艺术发现概念126答: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艺术发现发生时,作家往翻前豁然一亮,心头突然一震,若有所思、若有所悟。
因此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让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在艺术发现的一刹那,作家能从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看出某种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于其下的非凡意蕴,从极平凡、极平淡的旧形式之间寻找到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一种异乎寻常的新形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在此此一发我之前,作家都有相对长久地沉思于某一事物的心理经验,所谓“用志不分:凝于神。
蓦然领悟的发生,只不过是内心经验酝酿后从阈限下破土而出。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对家来说,这种独特的眼光和非凡的观察力不是外在于他的东西,也不仅是某种巧、方法,甚至也不仅是天才,而是和他的内在蕴藉层心理内容的外他之所以能在此事物中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是彼时彼境的需要是、情绪、态度、值观和凝聚成团的早先经验等许多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无意导向。
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从物理世界看,手指活动只是有机体机械力的运动,当茨威格由此而发现赌徒正在挣扎着的灵魂的时候,便融进了自己的内在体验。
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这个创造物灌注着作家的内心经验,近似原物实际却是世上来没有过的东西。
例如周敦颐所礼赞的莲花,其外表并没有超出它在自然界的植物性状,但蕴涵着士君子高雅情操的莲花却是独特的这个。
第七章左联时期的文学创作(一)_中国现当代文学(可编辑)
![第七章左联时期的文学创作(一)_中国现当代文学(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76250e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f.png)
第七章左联时期的文学创作(一)_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左联时期的文学创作(一)一、本章的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左联成立的背景及发起人、纲领2、使学生了解左联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二、本章的重点难点1、《新梦》的思想内容2、红色鼓动诗的思想特色3、张天翼对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的刻划4田汉对中国话剧运动的重要贡献三、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适时组织学生讨论。
四、本章课时分配共7课时,其中讨论1课时。
五、本章重点讲授内容(一)左联1、成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总部在上海,北平,东京设支部,共有成员90多人。
发起人:除鲁迅外,还有郭沫若、茅盾、沈端先、阳翰笙、郁达夫、冯乃超、冯雪峰、郑伯奇、钱杏村、田汉。
2、背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展的影响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于1925年成立国际革命作家大会于1927年在莫斯科召开全日本无产阶级联盟1928年在日本成立革命文学的论争提高了作家的思想水平文艺界,大部分作家都认识到团结起来进行战斗的必要性党中央要求革命作家加强团结、共同对敌3、3月2日成立大会,地点:上海北四川路中华艺术大学潘汉年代表党中央讲话鲁迅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鲁迅提出四点意见:①对于旧社会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②战线应当扩大③造出大群的新战士④制定共同目标通过了工作纲领:①革命文艺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武器②革命文艺要和历史的进步起同样的步伐③无产阶级在黑暗的阶级社会中所感觉到的感情作为文学的内容④加强对具体作品的批评和研究4、机关刊物左联成立后,把鲁迅主编的《萌芽》、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改为机关刊物5、左联活动或成就及缺点创办刊物:《世界文化》、《文学》、《文学月报》、《文学导报》、《北斗》、《大众文艺》、《前哨》、《十字街头》、《南国月刊》、《现代小说》创作作品:一大批作品应运而生培养了一批文艺新人。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三次大讨论:1930,围绕大众化作为新任务,第一次讨论1932,围绕大众化意义、内容、形式等,第二次讨论1934,反对汪懋祖的“文言复兴”,第三次讨论缺点:左联被当作直接斗争的革命团体;存在关门主义倾向6、左联解散1935.11,左联驻莫斯科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萧三根据王明的指示,要求解放左联。
文学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070870d6c85ec3a87c2c547.png)
返回复习页
下一页
返回提纲
理智与感情 理智:是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事物有机体需
要是否满足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 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但二者 也相互作用. 二者的作用:理智与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既相互 冲突相互又促进.
下一页
返回提纲
意识与无意识
如 遗 御 世 独 立 而 , 羽 化 而 登 仙 ; . 飘 乎 飘 止 所 其 知 不 , 风
虚 如 , 凌 万 顷 之
露 横 山 江 , 水 光 茫 然 天 . 浩 浩 乎 苇 如 冯 所 白 之 . 间 一 纵 牛 之 . 斗 接 徊 于 , 徘 上 之
东 , 歌 窈 窕 之 章
诗 水 波 不 兴
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 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 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 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周敦颐从莲花身上看到了士君子的形象, 周敦颐从莲花身上看到了士君子的形象, 鲁迅在与车夫的对比中看到了知识分子内在 "小我"的卑猥,茨威格从手指的颤动看到了 小我" 赌徒复杂的心理活动.
返回
创作动机类型: 创作动机类型:
远景,近景; 主导,非主导; 高尚,卑下; 有意识,无意识等等.
返回提纲
退出放映
第二节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何谓艺术构思? 2,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2) 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 理智与感性 (5)意识和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 思中塑造形象或构造作品的方式.
返回
(1)心理特征: A,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但体现着 ,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但体现着 深层的心理内容. C,在艺术发现的刹那,外在事物只是机缘,内心 ,在艺术发现的刹那,外在事物只是机缘,内心 体验才是呼应,是二者契合. D,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物,只是把经过独特眼光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物,只是把经过独特眼光 观察到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作品中呈现出一 个新的创造物. (2)作用: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灯塔.没有艺 术发现,主体心灵中的一切材料都处于沉睡状态, 没有艺术发现所提供的思想火花,作家无法进入 创作过程.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964bd9256c85ec3a87c2c5a6.png)
第七章文学创作重点提示:1.文学创作的心理要素。
2.文学创作的过程。
识记:1.感物说。
2.养气说。
3.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深层心理说。
6.原型说。
7.集体无意识。
8.艺术灵感的定义。
9.创作动机的定义。
理解:1.艺术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创作动机的构成。
3.审美理想的内涵。
,4.决定文学创作的几种要素。
5.作家素质的主要内涵。
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文学创作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举例说明文学创作过程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3.举例说明艺术直觉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举例说明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关系。
5.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6.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创作审美理想的主要内涵。
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首先提出“养气说”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2.在我国古代首先提出“胸有成竹”说的人是( )。
A.苏东坡 B.王安石 C.柳宗元 D.谢灵运3.创作主体是指( )。
A.日常生活中的作家个体 B.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个体C.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 D.即将进入创作过程的个体4.艺术直觉和认识直觉( )。
A.有异无同 B.有同无异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5.艺术知觉与艺术直觉( )。
A.有同无异 B.异大于同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6.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 )。
A.有同无异 B.异大于同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7.“美是情感变成有形”,说这句话的人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鲍桑葵 D.克罗齐8.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 B.从抽象到具象C.从具象到具象 D.从抽象到抽象9.构成创作冲动的因素是( )。
A. 纯粹的生理因素B. 纯粹的无意识心理C.纯粹的无意识心理 D.一种综合性的心理10.“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说这句话的人是( )。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卢那察尔斯基C.别林斯基 D.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1.历史叙述“个别的事”,文学描写“有普遍性的事”。
文学概论一 第七章 文学创作测试题
![文学概论一 第七章 文学创作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a32112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4.png)
文学概论一第七章文学创作测试题1. 作家的独特素质之一是() [单选题]A 高尚的道德人格B 深厚的理论基础C 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答案)D 丰富的知识储备2. 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诗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有效手段,他们强调的是文学创作的() [单选题]A 雅正风格B 美刺手法C 道德原则(正确答案)D 审美原则3. 文学创作是一种( ) [单选题]A 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正确答案)B 个人性的游戏活动C 非理性的心理活动D 概念性的思维活动4.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 ) [单选题]A 人的主观情感意念B 自然界中的事物C 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正确答D 个体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案)5. 提出“气盛宜言”观点的是() [单选题]A 韩愈(正确答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6.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说这话的人是() [单选题]A 韩愈B 柳宗元(正确答案)C 白居易D 刘禹锡7. 在西方美学史上,以“直觉”概念为核心创立了美学体系的美学家是() [单选题]A 柏拉图B 黑格尔C 克罗齐(正确答案)D 伊瑟尔8.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称为() [单选题]A 艺术直觉B 艺术想象C 艺术灵感D 艺术理解(正确答案)9. 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叫做( ) [单选题]A 艺术直觉B 艺术灵感(正确答案)C 艺术情感D 艺术想象10. 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叫做() [单选题]A 艺术感觉B 艺术灵感C 艺术情感D 艺术想象(正确答案)11. 创作和接受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是() [单选题]A 艺术情感(正确答案)B 艺术想象C 艺术灵感D 艺术直觉12. 文学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叫做( ) [单选题]A 艺术直觉(正确答案)B 艺术灵感C 艺术情感D 艺术想象13. 在阅读中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创造性接受过程,称为 [单选题]A 作品的外在化B 作品的内在化C 作品的具体化(正确答案)D 作品的抽象化14. 认为诗人在创作时会因神灵凭附而陷入“迷狂”状态的理论家是( ) [单选题]A 柏拉图(正确答案)B 贺拉斯C 黑格尔D 卡希尔15. 刘勰所说的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指的是( ) [单选题]A 思想在艺术直觉过程的重要作用B 情感在艺术直觉过程的重要作用(正确答案)C 知识在艺术直觉过程的重要作用D 意志在艺术直觉过程的重要作用16. 在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单选题]A 社会情感B 艺术情感(正确答案)C 道德情感D 自然情感17. 认为艺术情感是“智慧的情绪”的学者是() [单选题]A 别林斯基B 维戈茨基(正确答案)C 普列汉诺夫D 柏拉图18. 认为“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文学创作第七章文学创作重点提示:1.文学创作的心理要素。
2.文学创作的过程。
识记:1.感物说。
2.养气说。
3.胸有成竹说。
4。
镜子说。
5.深层心理说。
6.原型说。
7.集体无意识。
8.艺术灵感的定义。
9.创作动机的定义。
理解:1.艺术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创作动机的构成。
3.审美理想的内涵。
,4.决定文学创作的几种要素。
5.作家素质的主要内涵。
运用: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文学创作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2.举例说明文学创作过程主客体的双向建构。
3.举例说明艺术直觉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举例说明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关系。
5.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6.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创作审美理想的主要内涵。
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首先提出“养气说”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2.在我国古代首先提出“胸有成竹”说的人是( )。
A.苏东坡 B.王安石 C.柳宗元 D.谢灵运3.创作主体是指( )。
A.日常生活中的作家个体 B.进入创作过程的作家个体 C.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 D.即将进入创作过程的个体 4.艺术直觉和认识直觉( )。
A.有异无同 B.有同无异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 5.艺术知觉与艺术直觉( )。
A.有同无异 B.异大于同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 6.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 )。
A.有同无异 B.异大于同 C.有同有异 D.同大于异 7.“美是情感变成有形”,说这句话的人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鲍桑葵 D.克罗齐8.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 B.从抽象到具象C.从具象到具象 D.从抽象到抽象9.构成创作冲动的因素是( )。
A. 纯粹的生理因素B. 纯粹的无意识心理C.纯粹的无意识心理 D.一种综合性的心理10.“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说这句话的人是( )。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卢那察尔斯基C.别林斯基 D.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1.历史叙述“个别的事”,文学描写“有普遍性的事”。
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 )。
A.柏拉图 B.普洛丁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12.“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讲这句话的人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13.文学创作是一种个体性精神活动( )。
A.与社会价值观念无关 B.与社会意识形态无关C.与社会集团利益无关 D.在个体价值背后隐含着社会价值14.现代语言学理论将词语的功能分为“能指”与“所指”,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 )。
A. 是词语的“能指” B.是词语的“所指”C.既是“能指”又是“所指” D.既非“能指’’又非“所指”二、多项选择题1.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 )。
A.所以它只能是美的事物 B.它也可以是丑的事物C.它可以是美丑参半的事物 D.它只能以美的事物为主2.文学创作客体是指( )。
A.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B.成为主体的对象的客观存在C.主体所把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 D.打上了明显的主体印记的客观存在3.艺术形象中的感性形式( )。
A.是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载体 B.是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外壳C.是由情感和理性因素所生成的 D.使情感和理性因素成为有形之物4.艺术构思的过程是( )。
A.由小到大 B.由大到小 C.由整体到局部 D.由局部到整体5.文学和历史的区别在于( )。
A.历史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文学描述“已发生的事”B.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文学描述“可能发生的事”C.历史叙述“个别的事”,文学描述“有普遍性的事”D.历史叙述“有普遍性的事”,文学描述“个别的事”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在抒情文学和叙事文学上侧重点的不同( )。
A. 西方文学主情感真实者为多 B.中国文学主历史真实者为多C.西方文学主历史真实者为多 D.中国文学主情感真实者为多7.现代语言学理论将词语的功能分为“能指”和“所指”,我们直接看到的( )。
A.是能指 B.是所指C.先是能指,后是所指 D. 先是所指,后是能指8.构成创作冲动的心理因素包括原发性心理因素和继发性心理因素( )。
A.原发性心理因素有具体指向性 B.继发性心理因素有具体指向性C.二者都没有具体指向性 D.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具体指向性9.创作冲动是一种( )。
A.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 B.复杂的、混合的情绪C.经过净化或“升华”的情绪 D.宣泄、呈现自然情感的欲望三、填空题1.关于文学创作的代表性理论观有感物说、、胸有成竹说、镜子说和。
2.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为中心的。
3.艺术灵感有三大特征:①突发性;② ;③ 。
4.艺术情感的基点是人的,是心灵的。
5.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情感因素、、三者是不可分拆的有机整体。
6.艺术想象具有,主观性、三大特征。
7.根据想象活动产生时的心理特点,可以将想象分为和两种。
8.根据想象的内容,可以把想象分为和两种。
9.根据艺术想象在创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和相似性想象三大类。
10.从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可将其分为和。
11.从创作动机的价值属性来看可将其分为与。
12.创作冲动是由心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构成的。
13.原发性心理因素乃是人最基本的。
14.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是和。
15.创作过程中的修改’和润色阶段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性的修改润色,二是性的修改润色。
16.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主要有三方面的审美理想:艺术真实性追求、追求和追求。
17.艺术真实性具体包括历史真实、真实和真实。
18.历史真实包括三个层面:朴素的摹仿、和。
19.别林斯基说:“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的人。
”20.亚里斯多德说:历史叙述“ 的事”,文学描述“ 的事”。
中的。
”22.对于现代派文学来说,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创作主体那种 .真实。
23.文学创作社会价值原则分为原则和原则两大类。
24.文学创作应遵循的一般规则是:可理解性、、、。
四、名词解释题1.感物说 2.养气说 3.胸有成竹说 4.镜子说5.深层心理说 6.原型 7.文学创作主体 8.文学创作客体9.人化的自然 10.艺术直觉 11.艺术知觉 12.诗歌意象13.艺术灵感 14. 艺术情感 15.艺术想象 16.艺术理解17.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18.积极动机与消极动机 19.创作过程20.艺术构思 21.艺术概括 22.艺术综合与艺术简化23.艺术变形24.艺术真实性 25.历史真实 26.细节真实 27.文学创作的政治性原则28.文学创作的道德性原则 29.文学创作的形式原则五、判断题(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标出√或×,并说明理由。
)1.“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
” ( )2.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所以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
( )3.演员的眼泪是从大脑中流出来的。
( )4.“美是情感变成有形”。
( )5.原发性心理因素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能量。
( )6.创作动机是作家对社会向他发出的某种“召唤”的积极回应。
( )六、简答题21.恩格斯说:“在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1.关于文学创作有几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2.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基本因素是什么?3.“深层心理说”简评。
4.作为一个作家应具备什么素质?5.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6.艺术直觉和认知直觉有什么区别?7.艺术直觉和艺术知觉有什么区别?8.艺术直觉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9.艺术灵感有什么特征?10.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有什么异同?11.艺术情感有什么特征?12.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13.为什么说文学的创作过程就是情感的再度体验的过程?14.艺术形象形成的因素是什么?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15.艺术想象的特点是什么?16-艺术想象和艺术直觉有何异同?17.艺术理解在艺术创作中起什么重要作用?18.简述创作心理要素之间的互动作用。
19.什么是创作动机?它的构成因素是什么?20.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有什么重要影响?21.创作冲动和创作动机有什么区别?22.创作冲动作为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心理驱力有什么特性? 23.构成创作冲动的心理因素是什么?24.创作冲动的激起有几种情况?25.创作过程是由哪些基本环节组成的?26.艺术构思的步骤分几个阶段?27.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8.郑板桥是怎样论述从艺术构思到语言显现的整个创作过程的?29.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说明了什么问题?30.在文学创作中关于语言的运用要注意什么问题?31.在中国文论家看来,文学创作所以要求情感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32.细节真实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地方?33.简述文学创作的社会价值追求。
34.文学创作应遵循的一般规则是什么?七、论述题1.举例说明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2.论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举例说明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性追求。
4.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文学创作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5.举例说明艺术直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6.举例说明创作冲动与创作动机的关系。
7.结合作品实际阐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8.结合实例论述文学创作审美理想的主要内涵。
9.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说:“艺术反映很像弹钢琴:作为艺术成份的每一个要素仿佛按动着我们的机体的相应的感情之键,于是响起感情的音调或声音,整个审美反应就是这种回应击键的情绪印象。
”请从艺术直觉的情感性的角度,阐发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狄德罗说:“演员流的是真眼泪,但他的眼泪是从大脑中流出来的。
”请从艺术情感区别于自然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狄德罗的说法的理解。
,,11.美国浪漫派诗人华滋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定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展开;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都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
”请从文学创作与情感再度体验的角度,阐述你对这段话的解释。
12.荣格说:“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动力,它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工具。
艺术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人。
他作为个人可能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