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mobifidafusca产角质酶摇瓶发酵条件研究[1]
抗癌药物L-天冬酰胺酶摇瓶发酵研究
抗癌药物L-天冬酰胺酶摇瓶发酵研究
潘红春;刘红;吴华昌
【期刊名称】《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9(012)003
【摘要】对大肠杆菌L-天冬酰胺酶的摇瓶发酵进行了研究.在最适条件下发酵12h,可使产酶达到60u/ml.在培养基中添加0.01%硫酸亚铁和2%的W试剂可分别提高产酶能力15%和28%.该发酵过程是一个耗氧很大的过程.
【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潘红春;刘红;吴华昌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自贡,643033;四川轻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自贡,643033;四川轻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四川,自贡,643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3
【相关文献】
1.L-苏氨酸摇瓶发酵工艺的研究 [J], 赖慧彪;刘峰
2.L-苏氨酸摇瓶发酵动力学研究 [J], 翁宋生;倪聪;刘峰
3.L-缬氨酸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刘剑
4.L-亮氨酸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J], 伍时华;黄翠姬;徐雅飞;廖兰;颜灿金;李益乾
5.抗癌药物L-天冬酰胺酶及其研究进展 [J], 刘红;潘红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第29卷第1期2006年3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29 No.1Mar. 2006 文章编号:100021735(2006)0120088205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曲 威1,2, 刘 波2, 吕建州1, 赵宗保2(1.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辽宁大连 116023)3摘 要:以斯达氏油脂酵母L i pom yces starkeyi AS2.156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一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菌株L.st arkeyi M36.通过摇瓶培养,对与菌体产油脂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单因子试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脂条件:碳源为葡萄糖110g/L;氮源为硫酸铵0.6g/L;培养温度30℃;接种量15%;初始p H5.0~7.0;培养144h.最后可得生物量24.2g/L;油脂量14.6g/L.菌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如下:豆蔻酸0.5%,软脂酸35.2%,棕榈油酸4.3%,硬脂酸4.4%,油酸53.0%,亚油酸2.6%,与植物油脂相似.关键词:产油酵母菌;发酵条件;油脂及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Q932331 文献标识码:A微生物油脂,又称为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某些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这些微生物称为产油微生物.通常可分为三大类:酵母和霉菌、藻类、细菌[1].一般来讲,微生物细胞仅含有2%~3%的油脂,而产油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培养,其干菌体含油率可达30%~40%,甚至70%[2].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具有油脂含量高、不受季节和气候限制、生产周期短、生产原料来源广泛、能连续大规模生产等特点,利用诱变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使微生物生产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油脂[3].由于过去微生物油脂常用昂贵的培养基生产,成本比动植物油脂高,所以对微生物油脂的研究主要局限在获取功能性油脂方面,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4].近年来,由于石油的开采和贮量有限,并且动植物油脂的供应能力也是有限的,利用碳水化合物的可再生资源,通过酶催化转化和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能源产品和化学品,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是开发新油脂资源的一个新方向[5].本文以斯达氏油脂酵母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诱变得到突变菌株,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初步考察了发酵条件对油脂积累代谢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菌种斯达氏油脂酵母(L i pom yces starkey i AS2.1560)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2 CC)用作出发菌株;L.st arkey i M36菌株是斯达氏油脂酵母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得到,现保存于本课题组.1.2 培养基1.2.1 YEPD培养基(g/L) 葡萄糖20,酵母粉10,蛋白胨10,p H自然;固体培养基在YEPD基础上加入2%琼脂粉,p H未经调节.1.2.2 液体种子培养基(g/L) 同YEPD.1.2.3 基础限氮发酵培养基(g/L) 葡萄糖70.0,(N H4)2SO42.0,酵母粉0.5,KH2PO41.0,MgSO43收稿日期:2005209223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04CB71970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S200403)作者简介:曲威(19822),女,满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宗保(19682),男,湖南沅陵人,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E2mail:zhaozb@.第1期曲 威等: 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89 ・7H 2O 0.5,p H 5.8~6.0.以上培养基均在115℃下饱和蒸汽灭菌15min.1.3 菌株诱变处理采用紫外线诱变方法[7].1.4 突变菌株传代试验所选菌株在斜面培养基中连续转接10代,测定结果.1.5 种子液的制备试验菌自新鲜斜面上接一环于液体种子培养基中,于28℃、180rad/min 培养20~24h.1.6 摇瓶发酵条件优化培养液体种子按一定的接种量接于基础限氮发酵培养基中,一定温度下180rad/min 摇床培养96~108h.分别从碳源、氮源、初始p H 值、装液量、接种量、培养温度、碳氮比及碳源浓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酵结束后测定菌体生物量(g/L )和油脂量(g/L ).1.7 分析方法1.7.1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菌体干重法[7].1.7.2 菌体油脂的提取 酸热2有机溶剂萃取法[8].1.7.3 残糖的测定 DNS 法[9].1.7.4 油脂组成成分分析[10]色谱条件如下:GC7890气相色谱仪(上海天美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浙江大学N2000色谱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能信息工程研究所),数据处理为面积归一法.色谱柱:FFA P 石英毛细管柱(30m ×0.32mm ×0.4μm );柱温190℃;进样器温度230℃;进样量0.2μL ;载气N 241mL/min ,检测器(FID )温度230℃;H 233mL/min ,空气100mL/min ,分流进样.脂肪酸通过对照标准样品定性.待测样品的甲酯化:按文献改进方法对菌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准确称取70mg 左右的油脂,加入5%的氢氧化钾/甲醇溶液0.5mL ,70℃回流50min.然后加入三氟化硼甲醇溶液(三氟化硼乙醚溶液∶甲醇=4∶10,V /V )0.7mL ,回流10min.冷却后加入少量正己烷,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使脂肪酸甲酯被萃取进入正己烷层,正己烷层经洗涤后作为气相色谱的进样样品.2 结果与讨论2.1 菌株的诱变选育2.1.1 诱变菌株的筛选 经两次紫外线诱变后,从平板上选取生长迅速、并有明亮光泽的单菌落,用苏丹黑印染法进行初筛,从近百株中选出10株进行摇瓶发酵培养,并分别测定其生物量和油脂量,结果见表1 突变菌株生物量和油脂量菌号生物量/(g/L )油脂量/(g/L )脂肪系数野生菌13.98.015.0M0415.89.215.2M2415.79.015.4M3014.38.416.4M3115.38.815.3M3215.98.615.0M3415.47.513.3M3515.19.116.2M3615.49.316.2M4615.48.815.2M4915.49.016.0表1.从筛选结果可见,M04、M35、M36和M49突变菌株较为理想,菌株生物量和油脂产量相对野生型菌株提高10%以上,确定为油脂高产菌株.并对L.st arkey i M36突变菌株摇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研究.2.1.2 突变菌株传代试验 突变株连续传代10次,摇瓶发酵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油脂量、生物量保持稳定.2.2 油脂酵母L.st a r keyi M36菌株发酵条件的研究2.2.1 碳源对L.st arkey 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在基础限氮发酵培养基中分别以7%的葡萄糖、D 2木糖、蔗糖、乳糖和L 2阿拉伯糖为碳源,其他成分不变,摇瓶发酵结果见表2.90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表2 碳源对发酵产油的影响碳 源生物量/(g/L )油脂量/(g/L )残糖/(g/L )葡萄糖16.89.014.0D 2木糖12.1 6.136.3蔗 糖17.28.716.9乳 糖 1.50.447.5L 2阿拉伯糖7.32.936.3 试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菌体生长及油脂积累均较高,并且,对D 2木糖和L 2阿拉伯糖也有一定的利用.但从底物成本来看,选择葡萄糖为碳源更佳.2.2.2 氮源对L.starkey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据报道[10],有机氮源有利于菌体细胞的增殖,而无机氮源则有利于脂肪酸的合成,因此,这里只讨论不同的无机氮源对发酵产油的影响.选取不同无机氮源包括(N H 4)2SO 4、NaNO 3、NH 4Cl ,各种氮源的加入量为32.5mmol/L ,并复配0.5g/L 的酵母粉(见表3).表3 氮源对发酵产油的影响氮源生物量/(g/L )油脂量/(g/L )残糖/(g/L )脂肪系数(N H 4)2SO 416.89.04.813.8NaNO 314.68.0 4.412.2N H 4Cl14.57.82.811.6 由表3可见,以硫酸铵为氮源菌体的生物量、油脂量和脂肪系数均达到最大,分别是16.8,9.0g/L ,13.8.并且该菌株对氧化态的氮也可以利用,但是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选择硫酸铵作为氮源.2.2.3 溶氧量对L.st arkey 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以250mL 三角瓶中的不同装液量来表示溶氧量.当装液量在50~100mL 时菌体的油脂量保持一个较高状态,当装瓶量大于100mL 时则开始下降,说明溶氧是影响菌体生长和油脂积累的重要因素,溶解的氧越多有利于其生长和产物的形成.因此,选取装液量为50mL 最佳(见表4).2.2.4 培养温度对L.starkey 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培养温度对发酵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温度对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表现的结果.试验温度分别选取22、26、28、30、32℃,接种发酵4d ,试验结果见表5.显然,在30℃时菌体生长良好,发酵所得的菌体生物量、油脂量和脂肪系数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7.6、10.2g/L ,16.1.说明在30℃时菌体对底物的利用效率最高.表4 培养基装瓶量对L.starkey 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装瓶量/mL生物量/(g/L )油脂量/(g/L )残糖/(g/L )脂肪系数5016.89.0 4.513.87516.38.9 5.713.810014.18.5 6.713.412514.08.1 5.612.515012.97.8 5.912.2表5 温度对L.starkey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T /℃生物量/(g/L )油脂量/(g/L )残糖/(g/L )脂肪系数22 2.60.650.0 3.02614.87.420.014.82816.68.8 6.013.73017.610.2 6.616.13212.6 6.313.411.12.2.5 培养基起始p H 对L.st arkey 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发酵培养基起始p H 对L.starkey i M36的生长与油脂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稀HCl 或稀NaO H 将基础发酵培养基调至不同的p H ,发酵4d 后的结果表明,初始p H 控制在5.0~7.0较为合适;当p H 在6.0~7.0效果最佳(见图1).2.2.6 接种量对L.st arkey 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 培养24h 的种子离心,收集菌体,并以基础限氮发酵培养基稀释至106~107个/mL ,按发酵液体积的5%、10%、15%、20%、25%、30%接种于基础发酵培养基中,发酵4d 后,测定发酵结果,结果见图2.培养基起始p H 对L.starkeyi M36发酵产油脂的影响图2接种量对L.starkey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第1期曲 威等: 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91 结果表明,菌体生物量及油脂量以15%的接种量为最高,这是因为过低接种量,接种的细胞数目较少,而发酵培养基中的营养丰富,导致细胞生长繁殖旺盛;而在过高接种量的情况下,接种的细胞数目增多,发酵培养基中的营养相对不足,细胞的生长进入半饥饿状态,影响了油脂的合成.2.2.7 碳氮比对L.st arkey 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 微生物在体内积累大量的脂类会受到培养基中碳氮比的影响.一般来讲,细胞生长需要充足的氮源,而油脂合成一般是在氮源匮乏的条件下才开始,而且,油脂积累的最适碳氮比会随着菌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因此,需要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系统调整无机氮浓度以改变碳氮比,考察菌体内油脂积累情况.由图3可见,低碳氮比有利于菌体生长,但底物的转化率偏低;高碳氮比条件下总生物量的增长较慢,但有利于油脂积累,脂肪得率系数升高.对于L.starkey i M36菌株,碳氮比为200时脂肪得率系数最高,达到19.25.2.2.8 碳源浓度对L.starkey i M36发酵的影响 选取碳氮比为200,葡萄糖初始浓度分别为70、90、110、130、150g/L ,在优化条件下发酵一定时间测定发酵结果,考察碳源浓度对L.st arkey i M36发酵的影响.由图4可见,葡萄糖浓度在70~110g/L 之间时,菌体生长及胞内油脂积累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相关性.当葡萄糖浓度高于100g/L 菌体生长和油脂积累均减少,说明葡萄糖浓度大于110g/L 菌体对底物的利用率较低.因此,葡萄糖浓度在110g/L 最佳.图3 碳氮比对L.starkey 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图4 葡萄糖浓度对L.starkey i M36发酵产油的影响2.2.9 发酵时间对L.st arkey i M36油脂积累的影响 基于以上优化条件进行发酵,每隔24h 测定生物量、油脂量.结果如图5所示,L.st arkey i M36菌株为生长耦联型,即油脂的积累与菌体生长一致.当培养至144~168h 时,菌体生物量与油脂量均达到最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油脂量与生物量均有所下降,并且培养基中碳源基本耗尽,此时菌体开始利用所积累的油脂维持代谢.因此,在优化条件下培养144h 最佳.2.3 油脂的脂肪酸成分的分析菌油脂肪酸组成经天美7890型气相色谱仪分析,组成和相对含量见表6.图5 发酵时间对L.starkeyi M36油脂积累的影响表6 L.starkeyi M36菌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分析脂肪酸组成脂肪酸相对含量/%豆蔻酸(C14∶0)0.5软脂酸(C16∶0)35.2棕榈油酸(C16∶1) 4.3硬脂酸(C18∶0) 4.4油 酸(C18∶1)53.0亚油酸(C18∶2)2.6 油脂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starkey i M36菌株脂肪酸组成主要是C16和C18系列脂肪酸,其中软脂酸和油酸的含量占总油脂的88.2%,分别为35.2%和53.0%,豆蔻酸、棕榈油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0.5%、4.3%、4.4%和2.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9卷923 结论斯达氏油脂酵母突变菌株L.st arkey i M36摇瓶发酵产油最佳条件为:碳源为葡萄糖110g/L,氮源为硫酸铵0.6g/L,碳氮比为200,初始p H为5.0~7.0之间,接种量为15%,培养温度为30℃,培养144h.最终生物量达24.2g/L,油脂量达14.6g/L,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1.5%和37.7%.经气相色谱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其组成与植物油脂相似,不仅可以替代植物油用于油脂化工行业,还有望作为生物柴油产业的新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5].参考文献:[1] RA TL ED GE C.Lipid biotechnology,a wonderland for t he microbial physiologist[J].J Am Oil Chen Soc,1987,64:164721656.[2] RA TL ED GE C,J AME P W.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lipid accumulation in oleaginous microorgabisms[J].AdvAppl Microbiol,2002,51:1251.[3] 薛飞燕,张栩,谭天伟.微生物油脂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生物加工过程,2005,3(1):23227.[4] 刘波,孙艳,刘永红,等.产油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5,45(1):1532156.[5] 赵宗保.加快微生物油脂研究为生物柴油产业提供廉价原料[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25(2):8211.[6] 白毓谦,方善康,高东,等.微生物实验技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1322142.[7] 刘淑君,杨文博,施安辉.高产油脂酵母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0,27(2):93297.[8] BL IGH E G,D YER W J.A rapid met hod of total lipid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J].J Biochem Physiol,1959,37:9112917.[9] 黄伟坤.食品检验与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3254.[10] 张峻,邢来君,王红梅.γ2亚麻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J].微生物学通报,1993,20(3):1402143.[11] 赵人俊,严虹,郑幼霞.影响被孢霉产生含γ2亚麻酸油脂的几种因素[J].生物工程学报,1995,11(4):3612365.Study on the Culture an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of the High Lipid L i pomyces st a r keyiQU Wei1,2, L IU Bo2, LΒJ ia n2zhou1, ZHAO Zong2bao2(1.College of Life Scienc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116029,China;2.Division of Biotechnology,Dalian Instit 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Dalian116023,China) Abstract:The mutant st rain L.st arkey i M36,which is obtained by UV2induced mutagenesis of L i po2 m yces st arkey i AS2.1560,shows t he capability of accumulating substantial amount of lipid.Various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to st udy t heir effect s on lipid p roduction,and t he optimal shaking flask fer2 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glucose as carbon source at110g/L,(N H4)2SO4as nit rogen source at0.6g/L;C/N ratio of200;initial p H of5.0~7.0;inoculation volume of15%;temperat ure at30℃;cultivated for144h.Lipid p roductivity t hus reached14.6g/L.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 he microbial oil was analyzed by GC,and t he constit uent s were as follows:myristate acid0.5%,palmit2 ic acid35.2%,palmitoletic acid4.3%,steric acid4.4%,oleic acid50.8%,linoleic acid3.55%. Key words:oleaginous yeast;fermentation condition;lipid component and content analysis。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纺织工程毕业论文选题:桃褐腐菌角质酶的克隆与表达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内齿行星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高产纤维素酶菌株选育、分子鉴定及发酵工艺研究河南省能效管理与政策执行体系建设研究链传动的横向振动研究含微纳结构且二级结构可控的丝蛋白支架的研究嗜热内切木聚糖酶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基于Open Inventor的圈绒地毯花型仿真技术研究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碱性果胶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发酵优化产β—mannanase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构建、耐酸性改造及发酵研究染整蒸洗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新型尼龙纺织布生物反应器工艺的探究可降解管道支架的纺织参数对其径向压缩性能的影响变厚度三维机织物的制备与结构分析内切几丁质酶全基因合成及其在毕赤酵母中表达和发酵条件优化的研究基于单片机的智能监测服装研究与开发辽源市袜业纺织工业园投资项目效益分析基于Fosmid文库和PCR筛选技术的蜘蛛包卵丝蛋白基因克隆及分析三维正交机织复合材料三点弯曲疲劳行为实验研究与有限元计算麻纺韧皮纤维脱胶用碱性果胶酶的制备及表征基于机器视觉的织物外观数字化分析方法及系统设计汉麻高级面料生产线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酒钢电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PSD技术的布长精确测量系统研究与设计三维重构的算法研究OsCesA4过表达和三个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基因RNAi的亚麻转基因研究重组Thermobifida fusca角质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研究涤纶短纤维废水可生化性研究重组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条件的研究过氧化氢酶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发酵优化缠绕手法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微喷部件群孔数控电火花加工机床脉冲电源的研究苎麻纤维织物及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多维力学性能评价棉花种子脱绒加工酸控系统设计人胶原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嵌入式控制系统抗干扰应用研究Kocuria sp.3—3来源木聚糖酶基因筛选、克隆、表达、性质研究及定点突变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织物疵点检测与分类方法的研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醋酸洗必泰钠基蒙脱土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佛山高明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研究基于纯水介质矿山大流量三用阀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商品化的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技术性能研究化学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的应用研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克隆及对棉花的遗传转化研究针织提花大圆机纱线张力的监测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电气比例阀控制系统的研究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和真核表达。
重组大肠杆菌生产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摇瓶发酵条件
重组大肠杆菌生产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摇瓶发酵条件概述:
谷胱甘肽合成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工等领域。
本文将针对大肠杆菌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重新的优化,以提高谷胱甘肽合成酶的产量。
一、菌株选择及预处理
1.选用具有谷胱甘肽合成能力的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
2.将菌株预处理后接种到摇瓶中。
二、培养基配制
1.基础培养基的配制:5g/L酵母粉、10g/L蛋白胨、5g/L氯化钠、
10g/L葡萄糖、pH=7.2。
2.添加谷氨酰胺、L-半胱氨酸、硫酸镁等微量元素物质以提高谷胱甘肽合成功能。
三、发酵条件
1.发酵时间:选用24h、36h、48h等不同时间段进行观察和分析。
2.发酵温度:30℃、37℃、40℃等不同温度对菌株的产量影响。
3.振荡频率:发酵过程中的振荡频率可以促进氧气的输送,增加菌体的代谢效率。
四、收获和分析
1.收集并离心菌体,进行酶与蛋白质的提取。
2.利用SDS-PAGE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观察酶蛋白的表达情况。
3.利用UV-Vis光谱对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不同条件下产量的影响。
五、总结
上述方法有效地优化了大肠杆菌合成谷胱甘肽酶的生产条件,提高了酶的产量和活性,为谷胱甘肽合成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此方法对于其他生物酶的生产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Thermobifida fusca WSH03-11突变株合成角质酶的发酵条件
i e me t rwa lo s u id,t e c tn s c i i n r e l i h e c e t1 . / L n 5 L f r n o sa s t d e h u i a ea tv t a d d y c l weg tr a h d a 4U m y 6
(.江 南大 学 工 业生 物技 术教 部 重 实验 室 , 1 育 点 江苏 无 锡 2 4 3 2 1 0 6 .江 南 大学 生物 工程 学 院,
摘
要 :以放 线 茵 T emo i iaf sa WS 31 h r bf d uc H0 —1一 高产 角质 酶 突变株 为 出发 菌株 , 在摇 瓶 中考
a d 3 7 g L,r s e tv l.Th eme tto i e r a e r m o 5 . n . / e p ciey efr n ain tmed ce s dfo 1 0 h t 0 h 1
Ke od :T emo i iaf sa ;c t ae fr nain o t zt n fdb th yw r s h r bf d uc ui s ; eme tt ; pi ai ; e —ac n o mi o
t a h to he p r n t an. r he mo e t fe tofac ho e d n u i a e f r n a i n h n t a ft a e ts r i Fu t r r he e f c l o lf e i g on c tn s e me t to
Ab ta t Th fe t fn t ii n l n n io me t l o d to so h r d c i n o u i a e b sr c : e ef c s o u rt a d e v r n n a n i n n t e p o u to fc tn s y o a c i
Thermobifida fusca海藻糖合成酶的定点突变及其动力学性质研究
镏嚏
J £ G g . B 。 g A i i 。
27,月 0 e0 J年 0 0 27 u 6 n
文 章 编 号 :1 0 3 6 ( 0 7 0 O 1 O 0 8— 4 4 2 0 ) 2一 l 5一 5
T emo iiaf sa海 藻 糖 合 成 酶 的定 点 突变 及 h r bfd u c 其 动 力 学 性 质 研 究
r s l n i a e h tt e Tr S a tv t s o h t n s d rv d f o p sto s 1 2 e u t i d c t d t a h e c i ii f t e mu a t e i e r m o ii n 2 4,N 2 2 a d N4 5 s e 4 n 1 we e s mi r t h to h l y e Th p cfc a t iy o h t n 5 R s 1 2 一 o d o h r i l o t a ft e wi t p . a d e s e i c i t ft e mu a tE3 2 wa . 5 f l ft e i v
W ANG n — a CHEN —h n 。 HU ANG — a 。 W EICh a — o g , Qi g y n , Fa z o g , Fu b o , u n d n
W EIYu— u ,HU ANG - o to Rib
( C l g fLf ce c sa d T c n l g ,Gu n x Unv ri ,Na nn 3 0 5 h n ; 1 o e eo i S in e n e h oo y l e agi i sy e t n ig 5 0 0 ,C ia 2 N n ig Sn z meB oe h oo yC p rt nL m td a nn io y itc n lg o o ai i i ,N n ig 5 0 0 ,C ia o e a nn 3 0 3 hn )
纤维素酶基因工程菌pHBM_End培养条件的研究[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2005A030)*通讯作者纤维素酶是一类能够降解纤维素,使之生成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一系列酶的总称,按各酶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三大类(谢占玲和吴润,2004),在协同作用下它们可以将纤维素物质彻底水解成葡萄糖,进而发酵产生乙醇,解决能源再生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目前,纤维素酶成本高及酶活力低严重制约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筛选高产量和高酶活力的纤维素酶产生菌,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现代的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高效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通过对已知的纤维素酶进行分子改造以提高其比活力。
由于筛选原始菌株工作量大,且产量一般情况下较基因工程菌低,所以构建高效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是降低纤维素酶成本、提高产量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鲜见在巨大芽孢杆菌中表达内切葡聚糖酶的报道。
本试验以工程菌pHBM-End为研究对象,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优化培养条件以进一步提高表达量,为实现基因工程菌产业化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1.1菌种来源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自行构建保存的基因工程菌pHBM-End。
1.2培养基LB培养基:1%胰蛋白胨,1%Na-Cl,0.5%酵母浸出粉,pH7.0~7.5;配制固体培养基时需加入1.5%~2.0%的琼脂粉;配制抗生素培养基时需加入四环素(终浓度为10μg/mL)。
LB-CMC培养基:在LB培养基中加入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1.3生物量测定将培养液稀释25倍,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在600nm下测定光密度,以未接种的培养基等量稀释液作对照。
1.4酶活力测定参照郑淑霞等(2004)方法。
以1mL1%(m/V)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为底物,加入0.1mL适当稀释的酶液并混匀,置水浴锅中50℃静置保温30min,然后加入2.5mL二硝基水杨酸钠(DNS)溶液,混匀后置100℃煮沸5min,取出后用流水冷却至室温,定容至5mL,最后在530nm波长处测得各管溶液的吸光值并计算酶活力。
植物角质降解菌的种属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植物角质降解菌的种属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梁争文;张铁鹰;李爽;刘俊丽【摘要】本试验旨在通过角质降解菌株X8P的种属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探讨降解植物表面角质层,进一步改善动物对植物纤维利用的可能新方案。
试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X8P种属,并对其产酶所需碳源、氮源、发酵温度与时间进行优化,其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沉淀获得其胞外蛋白粗酶,并对其粗酶催化的适宜pH和pH稳定性、温度和温度稳定性,以及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菌株X8P经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为东方醋杆菌( Acetobacter orientalis)。
2)菌株X8P适宜产酶发酵条件为溶菌肉汤( LB)培养基中37℃发酵4 d,1%橄榄油和1%葡萄糖明显促进菌株产酶,而1%可溶性淀粉明显抑制菌株产酶。
3)该菌株胞外粗酶催化适宜pH和温度分别为6.5和45℃,且表现出一定pH稳定性,但在有机溶剂中不稳定,仅甘油中可保留全部活性,在二甲基亚砜(50%)中活性可保留66%。
吐温(Tween)⁃20(1 mmol/L)、Tween⁃80(1 mmol/L)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1和10 mmol/L)可使菌株X8P粗酶活性提高3%~35%。
金属离子钾离子(K+)、锰离子(Mn2+)(1和10 mmol/L)可使菌株X8P粗酶活性提高2%~20%。
由此可见,菌株X8P具有一定的产角质酶潜力和应用前景,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dentify the cutin degrading strain X8P, their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were also explored, to investigate the degradation of plant cuticular surface, and to improve the possible new schemes for the utilization of plant fiber. The strain X8P was identified by mor⁃phology observation and 16S rDNA sequencing, and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conditions of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and fermentation time for enzyme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precipitating crude extracellular enzyme protein by ammonium sulfate, we studied the optimum pH and pH sta⁃bility and temperature and 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crude extracellular enzyme, and the effect of organic sol⁃vents, surfactants and metal ions on crude enzyme.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1) the strain X8P was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as Acetobacter orientalis by colon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bserving and 16S rDNA sequencing. 2)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strain X8P were temperature 37 ℃ and fermentation time for 4 days in the lysogeny broth ( LB) medium. The LB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 olive oil and glu⁃cose w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enzyme production, and supplemented with 1% soluble starch inhibited the en⁃zyme production. 3)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of the strain X8P’ s extracellular esterase with good pH stability were 45℃ and pH 6.5. In tested organic solvents, the enzyme exhibited part of cutinolytic esterase ac⁃tivity only in dimethyl sulfoxide ( DMSO ) ( 50%) . Tween⁃20 ( 1 mmol/L ) , Tween⁃80 ( 1 mmol/L ) and Triton⁃100 ( 1 and 10 mmol/L ) could improve the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as 3% to 35%. Metal ions such as K+, Mn2+( 1 and 10 mmol/L) could improve 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y as 2% to 20%. Therefore, the strain X8P has certain enzyme potential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6(028)011【总页数】9页(P3567-3575)【关键词】角质;角质酶;角质降解菌;发酵条件优化;酶学性质【作者】梁争文;张铁鹰;李爽;刘俊丽【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6植物叶片和籽实表面均覆盖有角质层,厚度约为0.1 μm[1-2]。
Thermobifida fusca葡萄糖异构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
Thermobifida fusca葡萄糖异构酶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邓辉;陈存武;孙传伯;韦传宝【摘要】为研究葡萄糖异构酶(GIase)在枯草杆菌中的表达效果,通过PCR扩增Thermobifida fusca GIase基因xylA,分别克隆该基因序列到不同诱导表达方式的穿梭载体:pHCMC04、pMA09、pAL12,并转化枯草杆菌WB600.结果表明,含重组质粒pMA09-xylA的枯草杆菌产酶最优,达到1.8 U/mL.对该重组枯草杆菌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以TB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7.0,温度为30℃时,摇瓶培养24 h 后,GIase的产量达到5.6 U/mL.【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5(041)01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Thermobifida fusca葡萄糖异构酶;枯草杆菌中表达;发酵优化【作者】邓辉;陈存武;孙传伯;韦传宝【作者单位】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六安市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研究中心,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六安市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研究中心,安徽六安,237012【正文语种】中文D-木糖异构酶(xylose isomerase XIase.EC 5.3.1.5)能可逆催化D-木糖和D-木酮糖之间的异构转化,也能可逆催化D-葡萄糖为D-果糖之间的异构转化,所以在食品工业中也被称为葡萄糖异构酶(GI-ase)[1]。
GIase 是高果糖浆(high fructosesyrup,HFS)工业的关键用酶,由于高果糖浆比蔗糖更有益于健康,并有着良好的发酵性能和适宜的口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和饮料工业中。
为大幅提高GIase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将GIase的基因过量表达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产脂肪酶黑曲霉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产脂肪酶黑曲霉摇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张谦;贾佳;林智;杨晓锋;郭宏涛;王剑英;Carol Sze Ki Lin【摘要】Aspergillus nigerG62s is a genetically stable strain of producing high-yield lipase. This work is to have statistic optimization for the flask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G62s aiming at in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strain yielding lipase. Firstly, using single-factor test, the effects of these 4 parameters, i.e., the inoculation amount, working volume, culture temperature and culture time, on the lipase yield were studied. Then the key parameters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statistically optimized through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with 4 factors in 3 levels. The optimal conditions were 1.9% inoculum size in 56 mL working volume(in 500 mL flasks)at 30oC for 75 h. Using these conditions, the activity of lipase reached 212 9±39.9 U/mL, increased 16.7% comparing to that of the initi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In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single-factor test of 4 fermentati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pase yield ofG62s, optimization by RS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yield of the target strain.%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G62s是一株具有遗传稳定的高产脂肪酶菌株。
摇瓶与发酵(发酵人论坛)
发酵人网站由王军峰先生于2006年8月8日创建,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也初具规模,在发酵行业有了一定的影响,论坛成立后也经历风雨:有服务器的不给力,导致丢失了很多附件和数据,有黑客的攻击和水军的骚扰,也有关站备案的考验。但是还是得到了广大会员的信赖和支持,在这里我代理发酵人论坛的管理人员向支持我们的朋友说声感谢。
相信很多人通过试验对摇瓶装量进行过优化,我自己也做过,但是失败了,原因是因为开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是为了提高发酵单位而进行最适加量的试验。由于没有考虑挥发量的变化,没有考虑产量,没有考虑下游的收率,所以最后得出装量越少发酵越好的结论。这显然与发酵生产的结论不相符合,我们应该得到教训,生产需要的是产量是产品质量,而不仅仅是发酵单位。
目标是成败的关键,没有目标,自然得不到目标函数,也终究无法应用于软件,无法进行预测,所以也只能在错误中慢慢成长。不幸的是,我们的机会总是很少,经不起浪费,所以对于每个人都应该在开始试验之前,好好静下心来完成方案设计,还要再根据自己掌握的数据路演一下,甚至先将自己理想的结果计划出来,输到试验设计软件中,看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当然理想的结果不是我们主观盼望的结果:“这一次发酵单位或产量提高50%就好了”,这是白日做梦,不是合理的结果。而合理的结果是根据一些机理推测的结果。举例:上次试验,发现碳源10小时就不够用了,所以这次在摇瓶发酵到9小时的时候,我们补一些进去,根据糖的转换率,便可以计算出这次能够提升产量,这便是合理的设想,而不是我们的奢望。记得之前有位博士写论文,在作试验之前,他的文字材料便基本写完了,包括一些数据,我们都觉得他在造假。结果等他做完试验,将数据填好,然后再进行简单的修改。我们再看时,完全没有造假的感觉,只感觉试验就应该这样做。这时对他只有佩服了,佩服他的计算能力和推测能力。
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
高产油脂斯达氏酵母菌株的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初步研究曲威;刘波;吕建州;赵宗保【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6(029)001【摘要】以斯达氏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AS 2.156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选育出了一株高产油脂的优良酵母菌株L. starkeyi M36.通过摇瓶培养,对与菌体产油脂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单因子试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产油脂条件:碳源为葡萄糖110 g/L;氮源为硫酸铵0.6 g/L;培养温度30 ℃;接种量15%;初始pH 5.0~7.0;培养144 h.最后可得生物量24.2 g/L;油脂量14.6 g/L.菌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如下:豆蔻酸0.5%,软脂酸35.2%,棕榈油酸4.3%,硬脂酸4.4%,油酸53.0%,亚油酸2.6%,与植物油脂相似.【总页数】5页(P88-92)【作者】曲威;刘波;吕建州;赵宗保【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辽宁,大连,116023;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辽宁,大连,116023;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辽宁,大连,116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相关文献】1.1株高产油脂酵母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J], 张嘉;沈丹虹;郑晓冬2.高产油脂酵母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油脂成分分析 [J], 施安辉;谷劲松3.鲍氏层孔菌摇瓶发酵条件初步研究 [J], 温兴兵;刘吉华;周嫄;余伯阳4.高产油脂酵母菌选育及摇瓶发酵条件的研究 [J], 刘淑君;杨文博;施安辉5.高产虾青素酵母菌株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J], 刘虹;程秀芳;张志焱;谷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巨大芽孢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ChinaBiotechnology,2008,28(4):93-97巨大芽孢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牟琳1王红宁2+邹立扣1(1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雅安625014)(2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疾病防控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成都610064)摘要巨大芽孢杆菌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分泌型基因工程宿主茵,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它具有表达率高、遗传稳定、产物可分泌、发酵工艺成熟等优点。
综述了其自身的优点、表达载体的特点、巨大芽孢杆茵的转化方法、外源蛋白的表达、高效表达的策略以及表达系统的应用。
关键词巨大芽孢杆菌外源蛋白高效表达中图分类号Q789巨大芽孢杆菌表达系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外源基因的系统。
由于其分布广泛,生化功能多样,以及能表达、分泌、加工外源蛋白而不降解外源蛋白,巨大芽孢杆菌越来越多地作为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菌,在工业以及学术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巨大芽孢杆菌概述巨大芽孢杆菌体型巨大,超过60斗m3(2.5×2.5×lO),是大肠杆菌体积的100倍以上¨o。
其能依靠多种碳源生长,因而分布十分广泛。
同时,巨大芽孢杆菌能降解一些顽固的难降解的杀虫剂∞’33,因此对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些巨大芽孢杆菌的蛋白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其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系同真核细胞色素P一450单加氧酶系相似,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类似的作用。
另外,在工业上,巨大芽孢杆菌分泌的酶应用也十分广泛,如淀粉酶应用于面包生产、青霉素酰胺酶应用于合成新型人工抗生素等。
很多基因在该菌中都得到了较好的表达及分泌。
2巨大芽孢杆菌在表达外源蛋白中的优点2.1能利用多种碳源巨大芽孢杆菌能利用多种碳源,营养要求低,生长收稿日期:2007.11彩修回13期:2007—12-27・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2BA514A・12)・十通讯作者,电子信箱:whongning@163.corn快。
pH两阶段控制策略发酵生产重组角质酶
[ 1 , 2 ]
用市场潜力, 对角质酶高产菌采取有效的发酵优化策 略, 成为加速其产业化的关键。本文以角质酶基因工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WS H B 0 6 0 7为研究对象, 着重考察 程菌 B ? H控制策略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并通过 了不同 p 结果证明了 p H两阶段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摘要㊀为提高基因工程菌 B a c i l l u s s u b t i l i s WS H B 0 6 0 7发酵生产角质酶的产量和生产强度, 考察了 ? p H ( 5 . 5 8 . 0 ) 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基于不同 p H发酵过程中菌体比生长速率及比产物合 H两阶段控制策略, 即 0 4h 时控制 p H7 . 5 , 4h 后将 p H调至 6 . 5 。通过 成速率的变化, 确定了 p 采用这一优化策略, 角质酶酶活有了较大的提高, 达1 7 0 u / m l , 生产强度为 1 6 . 9k U/ ( L ·h ) , 比恒 定p H7 . 5控制模式下分别提高了 1 2 2 . 6 %和 1 2 3 . 2 %。 关键词㊀重组角质酶㊀枯草芽孢杆菌㊀p H两阶段控制策略㊀菌体比生长速率㊀产物比合成速率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㊀C h i n a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 2 0 0 8 , 2 8 ( 5 ) : 5 9 6 4
p H 两阶段控制策略发酵生产重组角质酶
, 2 , 2 , 2 , 3 , 2 , 2 张芙华1 ㊀ 陈 ㊀ 晟1 ㊀张东旭1 ㊀华兆哲2 ㊀ 陈 ㊀ 坚1 ㊀ 吴 ㊀ 敬1 ( 1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㊀无锡㊀2 1 4 1 2 2 ㊀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㊀无锡㊀2 1 4 1 2 2 ) ( 3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㊀无锡㊀2 1 4 1 2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11(5):608~610 C h in J A ppl Environ B iol=ISSN10062687X 2005210225Ther m obifida fusca产角质酶摇瓶发酵条件研究3毕凤珍1,2 师俊玲1,2 李寅1,2 陈坚1,233(江南大学1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生物工程学院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室 江苏无锡 214036)摘 要 研究了环境和营养条件等对嗜热放线菌Ther m obifida fusca W SH03211生长及产角质酶的影响;并考察了苹果角质对角质酶诱导效果,分析了该菌产角质酶的机理.摇瓶研究确定了角质酶发酵的最佳种子培养基组成为:90g L-1可溶性淀粉、5g L-1牛肉膏、5g L-1酵母膏、5g L-1NaCl、2g L-1K2HP O4和1%微量元素液,生物量最高达18.5g L-1,种龄取35~40h.最佳环境条件为:pH8.0、5%接种量、培养温度50℃.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1.5%乙醇、5g L-1蛋白胨、5g L-1酵母膏、2g L-1K2HP O4、5g L-1NaCl和1%微量元素液.发酵培养基中添加角质对角质酶合成与分泌有诱导作用,T.fusca的产酶机制为诱导型.采用上述最佳培养条件产角质酶为3.8U mL-1.图4表3参9关键词 嗜热放线菌;角质酶;发酵条件CLC T Q92CUT I NASE PROD UCT I O N CO ND I T I O NS W I TH TH ERM OB IF I DA FUSCA3B I Fengzhen1,2,SH I Junling1,2,L I Yin1,2&CHE N J ian1,233(1Key L ab of Industrial B iotechnology,M inistry of Education,2Lab of Environm ental B iotechnology,School of B iotechnology,Southern Yangtze U niversity,W uxi,214036,Jiangsu,China)Abstract The conditi ons for the gr owth of Ther m obifida fusca W SH03211and cutinase p r oducti on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effect of cutin fr om app le cuticle on enzy me p r oducti on was studied.The op ti m u m culture conditi ons,90g L-1s oluble starch,5g L-1beef extract,5g L-1yeast extract,5g L-1NaCl,2g L-1K2HP O4,1%trace2ele ments s oluti on and pH8.0,were de2ter m ined.L iquid seed of35~40h was inoculated int o fer mentati on mediu m with5%inoculati on volu me.The high level of enzy me p r oducti on(3.8U mL-1in contrast t o for mer1.1U mL-1)was achieved with1.5%alcohol as carbon s ource.Fur2 ther more,4g L-1app le cutin p layed a key r ole in cutinase excreti on and higher cutin content showed no obvi ous effect.This study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that a little cutin could induce high activity of cutinase.Fig4,Tab3,Ref9Keywords Ther m obifida fusca;cutinase;fer mentati on conditi onCLC T Q92 角质酶是一种α/β水解酶,属于丝氨酸酯酶,能够降解高等植物表层的角质层.角质是高等植物表层的一种生物聚酯,其单体主要由十六碳、十八碳的羟基脂肪酸和环氧脂肪酸组成[1].苹果、番茄、黄瓜等的角质是其抵御致病菌侵袭的屏障.棉花的角质层是生长过程中表面油状物质硬化形成的,保护棉花免受雨水侵蚀,从而也成为棉纤维精练加工过程中需要去除的主要成分之一[2].角质酶的来源有微生物和花粉[3]两种,其中的微生物来源有真菌(主要为致病真菌)及部分细菌和少数放线菌.作为一种多功能酶,角质酶在生物催化、食品工业、农业化学品、清洁剂、纺织工业等领域均有着较广阔的应用价值[4~5].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茄病镰刀菌产角质酶[6]的研究报道较多,在以酿酒酵母、大肠杆菌等为宿主细胞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其中表达产酶基因方面也开展了许多研究[7];而国内尚无关于微生物发酵生产角质酶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嗜热放线菌(Ther m obifida fusca)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该菌生长和收稿日期:2004206229 接受日期:20042102093国家"863"计划(2003AA322050)资助 Supported by the State H igh Technol ogy Research and Devel opment Pr ogra m of China33通讯作者 Corres ponding author(E2mail:jchen@)发酵生产角质酶的营养与环境条件,为其在纺织行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种 Ther m obifida fusca W SH03211.1.1.2 种子培养基(ρ/g L-1) 葡萄糖1,胰蛋白胨5,酵母膏5,NaCl5;pH7.4.1.1.3 斜面培养基(ρ/g L-1) 同种子培养基,加琼脂12.1.1.4 发酵培养基(ρ/g L-1) 可溶性淀粉1,胰蛋白胨5,酵母膏5,NaCl5,微量元素液10mL;pH7.4.1.2 方法1.2.1 生物量测定 发酵液于10000r/m in离心10m in,弃去上清液,将收集的细胞用去离子水洗两次,105℃下烘至2 h后称重,计算细胞干重〔ρ(DC W)/g L-1〕.1.2.2 酶活测定 参见文献[8].2 结果与讨论2.1 营养与环境条件对菌种生长的影响2.1.1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考察了葡萄糖、麦芽糖、蔗糖、糊精及可溶性淀粉、纤维素等不同碳源对种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在可溶性淀粉中生长情况最好.随着淀粉浓度的提高,生物量逐渐增大,淀粉80g L -1时细胞干重可达11g L -1;进一步提高碳源浓度时出现淀粉较难溶,且种子液静置后有淀粉析出,说明有部分淀粉未完全被利用,综合考虑将淀粉浓度选在80~90g L -1作为种子培养的合适浓度.2.1.2 氮源对种子生长的影响 在胰蛋白胨、牛肉膏、玉米浆和尿素、氯化铵、硫酸铵等氮源中,菌体在无机氮源培养液中生长缓慢,且最终生物量少于有机氮源.而利用牛肉膏则生长较迅速,生物量亦高于其他氮源,比原条件提高15%.故选择牛肉膏代替胰蛋白胨作为种子氮源.实验过程中发现添加微量Fe 2+、Zn 2+及K 2HP O 4对细胞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培养时间可适当缩短2~3h .加入K 2HP O 4之后还原糖残留量比对照低6%,菌体生长情况亦好于没有添加的种子,K 2HP O 4高于5g L -1时生长情况不及对照.在种子培养基中加入K 2HP O 4(ρ≤3g L -1)及适量微量元素利于种子生长.2.1.3 温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为确定菌种合适的生长温度,实验考察了30℃、37℃、45℃、50℃、55℃几种不同的培养温度对种子生长的影响.当温度低于50℃时菌体长势微弱或生长非常缓慢(40℃);在50℃时还原糖残留较其他温度条件下要少,生物量比45℃、55℃时分别高出8%和26%.因而将温度选在50℃较利于菌体生长.2.1.4 初始pH 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研究了液体种子培养基不同初始pH (6.0、7.0、7.4、8.0、8.4、9.0、10.0)对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图12A )表明,pH 值低于7.0时菌丝体生长微弱(数据未显示);初始pH 值在7.0~9.0之间培养基中菌体干重为10g L -1左右;其中pH 为8.0时的菌体干重最大,达13g L -1,镜检时菌丝体饱满并分支较多,表明菌体生长较旺盛.由于T .fusca 为放线菌,故其最适pH 略偏碱性.图1 初始pH (A )和培养时间(B )对菌体生长的影响Fig .1 Effect of initial pH (A )and culture ti m e (B )on cell gr owth2.1.5 培养时间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为确定合适的种龄,在以上种子基本培养条件下,得出种子生长过程曲线如图12B 所示,显示了48h 内菌体生长变化情况,由生长过程中生物量的变化可知,要获得健壮且数量众多的发酵种子,菌体培养到35~40h 左右是较理想的收获时间.图2 角质添加量对产酶的影响Fig .2 Effect of cutin on enzy me p r oducti on2.2 发酵条件对产酶的影响2.2.1 角质对产酶的影响 在病原菌侵入植物过程中,植物体表的角质层是病原菌必须突破的第一层障碍.研究证明,角质酶在决定病原菌致病性方面有重要意义.由这一致病机理启发,实验考察了从果蔬加工废弃果皮中粗提的苹果角质对角质酶诱导效果.图2结果显示,发酵培养基中无角质存在时,酶活不足0.01U mL -1;加入一定量的角质后酶活有明显提高,同等条件下可达0.4U mL -1.角质含量大于4g L -1时,诱导效果与4g L -1时接近,主要是因角质为不可溶性生物聚酯,细胞对其利用不同于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这使得产酶趋于稳定,不再随着粗角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这说明利用少量诱导物获得高酶活有一定的潜力,此外产酶条件进一步优化有望使诱导效果和酶活提高更明显,在后期研究中均添加角质以促进产酶.图3 不同碳源条件下菌体产酶的情况Fig .3 Effect of different carbon s ources on cutinase excreti on2.2.2 碳源对酶活的影响 实验发现,淀粉浓度的提高不利于产酶(数据未列出),其原因在于淀粉在发酵体系中最终以葡萄糖形式被细胞利用,而葡萄糖对于角质酶分泌存在抑制作用[9].因此,考虑用其他发酵碳源取代淀粉(如乙醇等)以减轻抑制效应.图3结果表明,乙醇作为发酵培养基时产酶水平906 5期毕凤珍等:Ther m obifida fusca 产角质酶摇瓶发酵条件研究 要高于其他碳源,可减轻葡萄糖抑制效应,酶活可提高近2.5倍,而直接以葡萄糖作碳源时酶活仅0.15U mL -1.实验进一步考察了乙醇浓度对角质酶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乙醇在φ=1%~1.5%时酶活力达3.5U mL -1,要高于其它浓度;随着乙醇浓度的进一步提高,菌体产酶逐渐降低.通过乙醇对酶活测定影响的对照实验证明其促进酶活力提高不是源于测定的干扰.对乙醇不同加入时间的考察结果显示,在发酵开始时加入对产酶和菌体生长均有利,到中后期加入乙醇产酶水平逐渐下降,故采用发酵初期加入.2.2.3 接种方式及接种量对酶活的影响 研究初始阶段接种方式是将高残糖(近30g L -1)的种子液直接接入发酵培养基,随着接种量的提高,酶活急剧下降,这与种子培养基中含一定量葡萄糖相关.葡萄糖的抑制效应影响菌体分泌角质酶(表1),考虑以收集菌体的接种方式减轻其抑制效应(图4亦采用此法),即吸取定量的对数期后期种子液于无菌离心管中,离心后用等体积发酵培养基洗涤后接种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发现,这一接种方式可较好解决葡萄糖的负面影响,酶活比原条件下高出2.59U mL -1.表1 接种方式对细胞生长和产酶的影响Table 1 Effect of inoculati on way on cell gr owth and enzy me p r oducti on接种方式I noculati on way残糖Residual sugar(ρ/g L -1)角质酶酶活Cutinase(λ/U mL -1)细胞干重D ry cell weight〔ρ(DC W )/g L -1〕直接接种发酵Natural inoculation0h 120h 2.5740.203 1.03 3.5收集菌体接种发酵I noculati on with collected cells0h 120h0.3730.1003.622.73图4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Fig .4 Effect of inoculati on volume on enzy me p r oducti on表2 试验因素和水平Table 2 Fact ors and levels水平Level 因素Fact orA:碳源C s ource B:氮源N s ource C:pH1可溶性淀粉Soluble starch 牛肉膏Beef extract 7.42乙醇A lcohol 蛋白胨Pep t one 83乙酸钠Sodium acetate 玉米浆Corn syrup8.4表3 正交试验结果的极差分析Table 3 Rang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test编号No .A B C 角质酶酶活Cutinase (λ/U mL -1)11130.882211 3.773312 1.294122 1.585223 3.386321 1.0571310.668232 3.559333 1.00K1 3.12 5.94 5.48K210.71 6.01 6.42K3 3.33 5.22 5.25k1 1.04 1.98 1.83k2 3.57 2.00 2.14k3 1.11 1.74 1.75R2.530.260.39图4显示的是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量在φ=5%左右,细胞生长和产酶情况均良好,酶活可达3.8U mL -1.2.2.4 碳源、氮源及pH 值的综合影响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为综合考察碳源、氮源及初始pH 值因素对产酶的影响,设计了正交试验,如表2.从表3实验结果可看出,碳源、氮源及pH 三个因素中碳源极差变化最大,其对产酶的影响最大,可直观看出A 2B 2C 2(即乙醇、蛋白胨、pH 8.0)是最佳水平组合,这一组合验证了前面碳源考察的实验结果.2.2.5 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棕榈酸对产酶的影响 162羟基棕榈酸是多种植物表皮中角质的主要单体成分,为考察棕榈酸对菌体产酶是否存在诱导作用,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适量棕榈酸(棕榈酸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常温下为7.2mg L -1).实验结果显示,棕榈酸对产酶不存在诱导作用,且使得细胞分泌角质酶明显减弱(相比无棕榈酸条件下酶活),仅达0.4U mL -1.本文对T .fusca 的营养条件和发酵产角质酶的条件作了一定研究,在国内关于微生物产角质酶方面属首次报道,对于影响该菌产酶的其他因素及相关酶学性质方面正在进一步研究中.References1 K olattukudy PE .Bi opolyester me mbranes of plants :cutin and suberin .Sci 2ence ,1980,208:990~10002 周文龙.酶在纺织中的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40~1503 Jiang CJ (江昌俊).Puriflcati on of esterase in anthers and cutinase .J An 2hui Agri Univ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6,23:90~934 CristinaMLC,Maria RAB,Joaqui m MS C .Cutinase:fr o m molecular level t o bi opr ocess devel opment .B iotechnol B ioeng ,1999,66:17~345 K olattukudy PE .Cutinase cleaning co mpositi ons .US Patent,4981611.19912012016 Ofir D,Shi m on G,Carl os G D.Potental use of cutinase in enzy matic scou 2ring of cott on fiber cuticle .Appl B ioche m &B iotechnol ,2002,102:277~2897 Theo V,Phili ppe D,Chris V,Cees S .Fr o m gene t o pr oduct in yeast:pr o 2ducti on of funal cutinase .Enzy m e &M icrobial Technol ,2000,26:812~8188 Sheryl F,G te J,Rajni HK .Purificati on of reco mbinant cutinase by extrac 2ti on in an aqueous t w o 2phase syste m facilitated by a fatty acid substrate .B iotechnol B ioeng ,2001,73:465~4759 FettWF,W ijey C,Moreau RA,Os man SF .Pr oducti on of cutinolytic ester 2ase by fila ment ous bacteria .Lett Appl M icr obiol ,2000,31:25~29016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 h in J A ppl Environ B iol 1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