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

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手段的基本手段之一,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财政政策的影响论文篇1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摘要]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离不开财政政策,它作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指导资源宏观配置,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实施和经济格局的形成。

这就需要发挥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投资政策等财政政策,积极发挥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就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做出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影响我国今年上半年造成物价水平提高的内外因素明显增多,在很多能源资源以及农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了居民生活压力过大,企业出现成本困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在下半年国家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其调控目标就在于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同时将物价涨幅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目前在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货币政策,而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出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民生改善,在应对通货膨胀的同时保证经济增长。

一、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分析1.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每年我国所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所投资的项目,都会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同时带动经济增长。

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每年我国政府都会发行高达1500亿元的建设国债,但是由于财政政策所带动的资本性支出发展更大。

我国的政府资金具有引导的效应,每当政府安排一个项目,所有银行都会争相给予贷款,这种银行跟进的政府投资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非常巨大的。

虽然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说,虽然财政政策可以实现对投资的直接投资,但是都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而影响到投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在经济体制上所存在的特殊性,目前还不存在“挤出效应”。

2.“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

我国目前在货币政策上所体现出来的薄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的内容:首先第一点是利率工具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我国中央银行可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财政政策分析论文篇一我们应实行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若干因素分析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还是适度的甚至是紧缩的财政政策,绝不是人们随意的取向,而是要考虑一系列因素才能确立。

探索这一问题,对于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发展国民经济,调节供求关系,抑制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财政政策取向关键取决于经济是否滞胀还是通胀众所周知,财政政策从来是为实施经济持续发展服务的重要工具。

它取向什么样的座标,主要看计划期内经济是否滞胀或通胀。

如果经济滞胀,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通胀,就要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

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多年推行扩大的财政投资政策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决定性因素是由于我国经济滞胀。

无论在我国还是国外都是如此。

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有着共同的衡量标准,即为了实现抑制通膨胀,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

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在当时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下推行的。

国外,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为了缓解经济危机,有责任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帮助有关国家摆脱危机;国内,存在着严重的通货滞胀,这是更重要的因素,更加需要实施极极的财政政策。

实践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

由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保持了适度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例如我国发行的国债,从1998年至2001年4年时间里,共发行510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个百分点,使我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仍呈现一枝独秀。

看来,只要有利于抑制通货滞胀,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经济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把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根据各时期经济形势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效果显著。

下文是 ___为大家搜集的关于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效应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

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本目标,对税制结构、政府收入体系、企业分配模式、支出结构等进行若干政策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

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00―xx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工具,也是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财政政策论文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些财政政策论文的写作手法。

财政政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一篇: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启示探讨摘要: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的工业建设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的品质的同时,大量的废气排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而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人们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目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重要发展目标。

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大国,深入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推动低碳经济不断深化,对我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财政政策;从人类开始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离不开火的同时,也与碳基能源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了煤炭和石油等工业资源,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应用,是温室气体的排量快速增加。

财政政策,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围绕节能降耗,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发展低碳城市,促进低碳经济政策快速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不断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尽可能的达到排放与生态环境转化平衡,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作为第一期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英国首先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随着发展的逐步加快,对矿产资源的消耗也在快速增加,致使目前英国消耗的能源,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而且,温室效应的变化,对英国产生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增大。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

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形式,财政政策一直是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调控的主要政策方式,也是实现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我国的财政政策论文篇1浅谈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财政政策摘要:区域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财政正常在作为市场宏观经济调控最主要的措施,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已经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和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必须不断地完善我国区域财政政策,才能确保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是就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财政政策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整天水平稳步提高的关键因素。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东部现行、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振兴的整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1.1自然地理存在差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部分的沙漠、石川、冰川、草原等地理环境,而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像东部沿海地区那样拥有平缓的地势,进行港口和海陆空交通网络的建设。

这一现状不仅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活动开展的成本。

1.2市场经济体制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呈现出逐步拉大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都成了吸引海内外投资的集中区域。

所以,就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无法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

1.3区域开放政策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优先实行对外开放,我国实行这一经济开放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对于外资,可以很快速地吸引,同时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

财政政策的论文三篇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财政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摘要] 1998 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从积极走向稳健,又从稳健走向积极,经历了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历程。

本文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了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的背景、具体内容、政策效果,并就政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加以分析,以期能从中汲取经验。

[关键词] 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政策效果[论文正文]浅谈近十年我国财政政策一、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积极财政政策。

(一)政策背景。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经济出现外贸负增长、通货紧缩现象。

国内,较全面的买方市场造成商品库存积压;“软着陆”后社会总需求疲软。

虽然央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率,以期用货币政策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但消费和投资需求均缺乏弹性,政策失灵。

(二)政策内容及成效。

1998 年,针对上述背景,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增发1000 亿元国债用于农田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 亿元特别国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

2.调整税收政策:对涉及房地产业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减免;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政策等做新规定;对涉外税收政策做适当调整,鼓励外商投资;恢复征收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拉动居民即期消费需求。

3. 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离退休人员待遇;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拖欠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赤字政策的使用,既要有量的考虑,即赤字率高低的选择,也要有质的考虑,即赤字使用方向上的选择。

赤字政策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论文篇一我国财政赤字政策的走向选择财政赤字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熨平经济周期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某些阶段上也是扩大公共投资、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的重要方式。

赤字政策的使用,既要有量的考虑,即赤字率高低的选择,也要有质的考虑,即赤字使用方向上的选择。

赤字政策如果运用得当,能够起到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财政赤字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史,我们发现财政赤字政策使用相当广泛,这些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1、财政应追求长期平衡而不是短期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但这种平衡主要应立足于长期平衡,而不仅仅是短期平衡。

从历史上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赤字率在短期内都曾出现过较大的波动,如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间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的赤字率最高分别达到过6%、7.3%、6.0%、3.3%和7.7%,但其长期赤字率则基本稳定在2.5%左右。

上述几国过去20年间平均赤字率分别为2.6%、2.5%、3.1%、2.2%和2.6%。

这说明在一定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实行一些短期的财政赤字,以此换来财政长期的平衡是必要的。

归根结底,财政平衡是要以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为基础,脱离经济总体情况的财政平衡既无意义也不可持续。

财政赤字在短期波动而在长期平衡首先是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

除去战争因素赤字较高的年份往往都是经济比较萧条的年份,如美国20世纪以来出现过四次赤字比较严重的时期,赤字率超过了3%,究其原因都是由经济萧条引起的。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分析…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分析…

财政政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2、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及评价分析3、县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改进实践4、财政大数据建设应用研究5、地方财政开源节流提质增效措施探析全文总字数:16053 字篇一: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新形势下的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分析摘要:乡镇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财政是确保乡镇各项事务有序展开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亟待解决。

为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以期使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相应的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问题;对策伴随我国农村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农村税务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农业税陆续被取消,直接为农民群众减轻了较大的负担,但这也对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税收的缩减使得基层财政收入大幅缩水,甚至部分地方的乡镇出现了财政亏空现象。

新时期乡镇财政部门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就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探讨改进对策。

一、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一)缺乏健全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基于我国乡镇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乡镇财政管理复杂性较大,也直接增加了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难度。

同时,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制约了乡镇组织机构的完善与发展,而县区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加之乡镇财政财权与事权相脱节,导致乡镇财政收入与支出失衡。

乡镇财政往往需直接处理一些突发性、有影响力的其他工作,导致乡镇组织难以在财政管理制度的约束下及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

长期下去势必导致乡镇财政管理缺乏规范性。

(二)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薄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

因此,必须加强对惠农政策下的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尚未专门针对惠农政策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上级政府部门对专项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也直接影响到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5篇

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5篇

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5篇第一篇: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从财政政策分析当今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2005年– 2008年:稳健型财政政策2004年12月3~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5年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但又不明显缩小,松紧适度,重在传递调控导向信号;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在保证一定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规模;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税负的基础上,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支出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06年是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年头,着力点有所侧重,更多的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透视公共财政。

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财政支农的力度加大;二是科技投入资金规模加大,鼓励自主创新;三是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加大。

2007年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是继续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基本定位仍然是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为保持我国在2009年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具体做法是: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重点建设;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左右;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四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

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

关于财政政策论文范文浅析国内财政政策的转变问题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自2021年开始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为何转型以及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广大财政理论及实际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中国出现了外部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反周期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从本质上讲,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形势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

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显现。

三是买方市场全面形成。

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全局性的“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改变国家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调节经济运行。

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实施财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刺激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是通过降低税收或给予税收减免,刺激企业生产和创新,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以近年来中国的财政政策为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财政政策被大量运用于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其中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和降低税收等措施。

在政策刺激下,2020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2.3%,位居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首。

二、扶贫减贫方面的效果财政政策对扶贫减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支持精准扶贫和小微企业,帮助不同阶层的人群降低社会风险,缓解贫困现象。

二是通过税收政策优化和调整来减轻小微企业的税收压力,缓解企业生计的困难,进而减轻贫困群众的生活压力。

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下,2020年底,中国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精准扶贫和民生保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民众的幸福家庭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三、控制金融风险方面的效果金融风险控制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

财政政策适当运用,可以减少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我国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为例。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地方债券的发行也可以代替一些要素,例如信贷,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和中央政府一起提高国家金融资本实力。

在政策带动下,我国的省级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去年已经超过了4万亿元,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财政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财政政策可以在很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维护金融稳定。

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扶贫减贫和金融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分析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政务人员只有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相关政策,才能更好地创造财富,提高民生。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我国当前财政政策走向小论文篇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及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分析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和发展,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实施的财政政策的基本特点和效果,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供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政策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迁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可直接作用于供给,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建国60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为保持宏观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调控(1949~1977年)这个时期宏观上通过财政投资支出调节和影响经济波动,微观上财政直接调控到企业,并通过“平衡预算”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财政宏观调控(1978~1992年)这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有三个特点:1.仍以计划指令为主要手段;2.初步探索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经济运行;3.开始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的财政调控(1993年至今)1.1993年实施适度从紧财政政策1993~1997年为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达到了反周期调节的预期目标,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软着陆”和经济稳定增长。

2.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矛盾突显、内需不振、经济增长回落等情况,我国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

从执行效果来看,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得力、规模适度,政策效果比较理想,成为中国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典型经验。

3.2004年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

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财政政策方面的参考论文篇1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造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在支农工作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财政部门支农工作的开展,本文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出合理的财政部门支农政策,以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一、我国新农村建设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有限,使得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欠缺。

二是按照国家规定,上级财政部门下发支农资金时,当地政府应该拿出相应比例的配套发展资金,以此加大对当地农村的投资力度,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多数县乡财政普遍出现“吃饭财政”问题,地方政府资金紧张,根本无法拿出这部分支农资金。

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其农业通常是弱质产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小,资金流的不足导致农业无法正常发展。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在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生产性的资金支出比重呈逐渐下降的态势,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支出比重却逐渐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多数的财政支农资金都用于行政开支、人员供养和大型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对农业本身的生产性支出大大减少,这种现象导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出现较为严重的“缺位”现象,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和文化的投资支出比例大大减少,导致我国农业的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无法真正发挥资金的扶持性作用。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财政支农投资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仅涉及的管理部门繁多、协调性差,容易出现重复立项,导致财政支农管理运行成本提高,而且缺少必要的统筹规划管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存在较大的阻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满足了这种定语限制的经济主体是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相适应的或者说相容的,反之则反是。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修饰语,可以作为判断经济主体是否市场化的标准。

以此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各种经济主体尚未实现市场化或者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

换言之,目前我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相容的。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手段,而宏观调控手段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计划”手段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种对经济的事前规制,因为它是计划者对被计划者的直接控制,所以它发挥作用不需要市场作为媒介。

而前者即宏观调控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经济总量非均衡对政府提出的调控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减少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时滞所产生的高昂成本。

可见宏观调控既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又是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又必须以市场行为人能够对各种市场信号作出灵敏的反应为前提。

这就是说,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基于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完善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那么,要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就必须首先改善这种微观基础,具体包括:1.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

从宏观层次改革国有企业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调整。

这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退出机制,以全面收缩国有企业的经营战线,使其尽可能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让位给比它具有更高效率的其他所有制企业。

这既是非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有企业自身和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巨额亏损不仅使中央和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也给银行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因为一个充斥着不可持续的信用扩张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充斥着大量的不良债权的经济体系都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放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进程。

因此,在该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国我当代国情的知识。

主要有:一:我国的财政政策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要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在这种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下,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中国的国际环境首先台湾问题的解决始终是个大难题。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

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财政政策效应的论文篇一《关于财政政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而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在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特征进行分析后,全面解析引发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的财政政策制度安排。

针对财政政策制度供给不足,本文提出新一轮财政政策改革要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为基本目标,对税制结构、政府收入体系、企业分配模式、支出结构等进行若干政策调整。

关键词: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分配;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10-0006-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10.02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存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的不平衡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居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程度越来越低,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和投资拉动到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均衡增长的转变。

从国民收入两次分配结构看,政府、企业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而居民部门收入比重逐年下降。

2000―2008年,政府、企业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分额提高了0.8个和6.4个百分点,居民所占份额下降了7.2个百分点;在再分配中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比重下降7.7个百分点,政府、企业再分配收入比重分别上升1.8和6.1个百分点;并且从初次分配到再分配,居民部门的收入普遍由上升转为下降或无明显变化,而政府部门收入则上升2~3个百分点。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与国民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关联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包括税收在内的财政制度安排与调控经济的方式手段让政府、企业分配占比双增的形式更多分享了各类经济红利。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07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挤入效应财政支出税收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

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

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的部分。

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

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

当然,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在“IS-LM”图形中,就是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财政政策,形势,我国]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财政政策,形势,我国]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政策论文一、政府加强投资引导,推进民间投资新形势下,我们要将政商关系理顺,成功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针对投资备案、审核、审批等制度要组织开展规范改革工作,积极将政府的核准范围缩减,促使审批程序得到简化,从而降低经营性收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民营企业收费实现公平化,将非国民待遇现象消除掉。

其二,财政相关部门建立起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信息指导及产业政策支持。

同时要开展民间投资的营销策划、审核报批、投资咨询、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起包括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投资信息网,综合筛选投资项目,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充分的、准确的投资信息。

其三,加强建设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机构,尽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间投资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财政倾斜于民生,保障并改善民生(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虽然每一年我国财政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满足我国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因此,政府应当以公共理财理念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进行大力的整顿和压缩,将公共财政倾斜到民生领域,增加就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的就业财政机制,促使就业工作取得保障性强的、长期的财政支持。

新形势下,小群体创业及中小企业等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力需求空间。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扶持它们,在信贷、资金及税收等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群体,致力于将社会的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广泛吸收到这一群体里来,确定灵活就业的行业标准及范围,完善税费减免措施,从而健全财税扶持政策。

对于灵活就业范围内的自谋职业人员,政府可以给予重点的财税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创业,从而有效带动就业。

(二)加快社会保障改革,完善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所有群体里面,农民工遭受的损失最大,一旦他们失业返乡,就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即便他们能够享受家庭保障机制及农村土地保障机制等,但依旧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影响降低,从而造成农村的消费能力低下,不利于实现刺激消费等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严重时甚至会冲击社会和谐。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时至今日,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六年了,分析研究该政策的效果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效果分析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财政政策效果分析及评价1.我国宏现经济运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形成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全面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正确评价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主要原因是:第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货币急剧贬值。

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使各国的外需减少,而我国产品出口对东南亚地区市场的依赖性较大;货币急剧贬值使各国的出口竞争力增强,而我国与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出口结构相似。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则更加大了我国产品出口的难度。

第二,居民消费不足。

居民消费不足主要是由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预期收入下降和预期支出增加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三,民间投资不积极。

出口需求减少、民间消费不足使民间投资者因存货增加、销售不旺以及对投资收益率看低而对投资持观望态度。

同时,政府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政策又使民间投资对某些感兴趣的投资领域驻足不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民间投资将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投资主体,民间投资不积极直接减少了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

可见,出口需求减少、居民消费需求降低和民间投资需求不积极是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所在。

2.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对于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出口需求不足问题,财政虽然可以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办法来增强出口能力,但问题的根本解决还取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东南亚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币值的稳定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

其次,对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问题,财政可以以增加支出的方式提高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的办法来增加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对于广大企业职工及其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居民收入预期的下降及支出预期的增加等问题,财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财政政策分析的论文

财政政策分析的论文

财政政策分析的论文浅谈科学发展观财政政策的方向财政部长金人庆同志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扶贫大会”闭幕式上提出,中国财政政策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转向中性,这一与时俱进的财政政策调整思路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在财政领域的充分发挥和集中体现。

一、财政平衡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经过对财政平衡问题长期不懈的研究,我总结出“财政收支矛盾与平衡转化规律”的基本命题,即财政收支是绝对的不平衡与相对平衡的对立统一体。

因此,财政可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机抉择”的办法,担负起以自身收支的短期不平衡实现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进而积极达成在更高收入水平上动态、长期、稳固的财政平衡的实现,为下一轮“逆风向而动”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创造条件。

而要实现这一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关键就在于把握好财政失衡导致政策不可持续性所引致的淡出时机的选择问题。

我国自1998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我国主动、自觉根据外疲世界经济疲软,影响出口、内缩通货紧缩,国内需求不足的严峻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一次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益、成功尝试,拉动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周期性低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以社会供需总量为主要调控的对象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只是一定时期内的特殊政策,本身具有的双重不可持续性也决定了其淡出也需相机抉择。

首先,以“补平波谷”为己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也必须随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而调整,敏锐地判断时机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在宏观经济中出现的新矛盾。

其次是财政赤字规模与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制而导致的政策实施上所具有的不可持续性,因为过度扩张财政政策所引发的财政收支失衡矛盾的加剧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巨大的赤字不但会丧失动员社会资源功能,而且由此而来的政府债务危机如不加以有效控制,有可能引起经济总量更严重失衡,甚至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等宏观问题,倒逼财政政策此时不得不被动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有关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论文《中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计量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模型为基础,引用1986-2021年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税收有关数据,运用VAR模型,得到误差修正模型,并对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

结论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影响,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关键词:挤出效应挤入效应财政支出税收私人投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如图1所示。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

因为社会总供给由于短期价格粘性而固定不变,所以社会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国民收入逐渐增加。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I和政府支出G。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如果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不断下降,为了保持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政府就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拉动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保持不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移动到IS',可以看到收入从Yo增加到Y'。

如果利率不变,收入可以从Yo增加到Y'',但是由于利率提高到i1,挤出部分私人投资,所以收入只能增加到Y',Y'Y''就是挤出的部分。

政府财政政策的扩张使利率上升,私人投资的机会成本将增加,从而挤出私人投资,导致政府扩大需求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降低。

这就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模型。

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行为形成对私人部门的负的外部性造成的,这种负的外部性通过利率变量来传导。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大小、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小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大小。

当然,挤出效应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和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在“IS-LM”图形中,就是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斜率越小,挤出效应就越小,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这时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政府具有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LM曲线的斜率越大,挤出效应就越大,特别是当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这时利率上升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

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把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这样使得市场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入效应概述除了以上提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也有挤入效应,它是指政府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者提高就业量的效应,表现在:政府对公共基础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用财政收入为居民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行为。

形成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原因是随着总需求的增大,企业外部的隐性成本下降,外在经济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利润空间,这样即使在利率提高或者说企业筹资成本提高时,企业也会增加自主性投资。

比如在钢铁销售价格被限定时,钢铁供应可能会发生短缺,如果政府支出旨在改善钢铁行业的供给结构,那么企业有可能增加投资,增加供给。

所以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为企业的生存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很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挤入效应。

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挤入效应实证分析本文选择四个变量:财政支出G,税收T,私人投资PI包括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所有变量均采用年度时间序列,样本范围是1986年到2021年,由于数据很大,所以对原始数据采用对数变换法。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动态计量经济学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分析财政支出效应的理想工具。

实证过程如下:一单位根检验VAR模型的分析结果严格依赖于随机扰动项为白噪声序列这一假设条件,而且协整检验也是针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提出的。

首先利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序列平稳性,结果如表1所示,说明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差分平稳的。

因此,可以判断所考察的时间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

由于各序列均为同阶单整,下文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二协整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协整关系检验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建立模型出现的伪回归问题;二是协整关系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它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协整检验考察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

在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时,利用AIC准则和SC准则,并采用滞后结构Lag Structure 诊断,最终确定的滞后阶数为3阶。

根据Johansen1988、1991和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VAR方法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仅给出了第一、第二大特征根。

首先,三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个迹统计量值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下临界值,可知第一个原假设被拒绝,第二个统计量值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所以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之间有且仅有1个协整关系。

因此,三个变量之间在5%显著水平下存在协整关系,这同时表明财政支出、私人投资和税收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此时,误差修正模型的方程如下:DPI1=0.172286-1.222415DG1-1-1.114318DG1-2-0.261602DG1-3+0.412287-0.338965DPI1-2-0.555577DPI1-3+1.177224DT1-1+1.581107DT1-2+0.560514DT1-3-1.1174930.481275+G1-1+0.091517PI1-1-1.151835T1-1+u这个方程式的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系数。

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支出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负向的影响,税收的短期变动对私人投资存在正向的影响。

此外,由于短期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因此它表明每年实际发生的私人投资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117493%被修正。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协整分析只是帮助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比例关系,但没有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说明,为了说明这种因果关系,需要用Granger检验来进一步验证。

因为三个变量的原序列都是不平稳的,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因此对二阶差分后三个变量的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结论边际政府支出倾向为-1.222415,其含义为政府支出每增加1元,就使私人投资减少1.222415元,说明我国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很明显,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在长期均衡关系上表现为挤入效应。

边际税收倾向为1.177224,其含义为政府每增加税收1元,私人投资增加1.177224元,而税收减少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这有可能是因为从1992年以后我国税收增长幅度逐渐加大,政府增加了税收,就增加了政府储蓄等于税收减政府支出,虽然私人储蓄同时减少,国民储蓄保持不变,但是我国政府一直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成本,而且还会对关联产业产生辐射效应。

总的来说,政府短期内要想使私人投资大幅增加,应采取增税的政策,但是长期增税会影响私人投资成本,降低私人投资积极性。

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来看,私人投资是导致税收变动的Granger原因,税收不是导致私人投资变动的Granger原因;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

前者是因为随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私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人投资因此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以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应考虑到私人投资的影响。

后者是因为我国居民近几年的边际消费倾向不断加大,由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的人均收入正在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发展,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尽管存在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用,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家庭收入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投资,这就表明了政府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私人投资虽然被挤出效应所牵制,但是国家相关制度和设施的不断完善优化了投资环境,而且财政政策扩张由于财政政策乘数的作用总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以私人投资逐年增长。

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

前者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投资上,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房地产被认为是保险系数最高、增值最快的资产,投资房地产行业的比较收益十分明显,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投机资金,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巨大的正效应;后者主要体现在股票投资上,大多数居民报着短期投机的心理,想实现一夜暴富,但是由于股票的收益和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极强的波动性,而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品种少,缺乏金融创新品种,投资者只能通过股票价差获取收益,使得投资者承担巨大的风险。

而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政策制定不需要考虑私人投资的影响,但是要适当考虑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利率形成的市场化,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利率管理体制、利率形成机制、利率结构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

另外,政府还是要以健全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体制为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允许私营企业进入一些新的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商业、旅游以及管理服务等行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内开放;其次,制定完善的法律和规章体系,为我国私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安全而又透明的市场环境;最后,建立与完善针对中小企业的政府支持体系。

在相关具体制度市场化以后,国家配合以适当的监管,使得制度日益完善。

这样国家进行财政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将大大增强,有利于对私人投资的调节,把财政政策对私人投资的挤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1.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美]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祝宝良.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定量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21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