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2)

合集下载

(完整)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doc

(完整)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doc

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是浙教版教材七(下) 4· 3 解二元一次方程 ( 1)中的其中某个教学片断】 :同学 , 才我 已学 了二元一次方程 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运用所学的知 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 目。

生 1(迫不及待地) :老 是什么 啊?:同学 , 《 子算 》是我国南北朝 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

是我国古代《算 十 》之一, 多 浅 有趣。

其中“ 兔同 ”流 尤 广泛,它 漂洋 海流 到了日本等国呢!【学生 出自豪的神情并急切地要求老 出 目】:今有 兔同 ,上有三十五 ,下有九十四足, 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 和兔在同个 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 ;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

求 中各 有几只 和兔?同学 你 会解 ?⋯⋯【同学 一 思考 后】生 2:老 ,我会解。

(用小学算 方法求解)生 3:老 我有另外的解法。

(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学生小 非常激烈】生 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 的方法,个 就更容易解决了。

有 x 只,x y 35 x 23 兔有 y 只, 根据 意有:4 y 94,用代入消元法解 个方程 得。

2x y12:同学 的解法都很好,特 是生 4 的解法,他把我 今天所学的知 都 用 来了,使我 更容易理解。

那你 知道 子是如何解答 个“ 兔同 ” 的 ?【学生 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原来 子提出了大胆的 想。

他假 砍去每只 和每只兔1的脚, 每只 就2成了“独脚鸡” ,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 只变成了47 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 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 1: 2。

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 1。

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他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通用5篇初中数学德育渗透优秀教案1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的一个重点。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九年级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第二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第三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第四章: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教学难点: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德育教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集体主义教育: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诚信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的态度。

4. 社会责任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合作交流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六、第六章:概率与统计初步教学重点:概率的基本概念、统计量的计算。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叙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数学,作为一门严谨且晦涩的学科,常常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正是在这样的学科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价值观的培养。

数学的德育渗透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通过叙述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的故事,来探讨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性。

张老师是一位资深的初中数学教师,他以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富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著称于校。

在数学课堂上,张老师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

他在教学中常常以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堂之外,张老师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鼓励他们勇于挑战自我。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张老师对数学德育渗透教育的认识和坚持。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挑战性和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他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不断克服挑战,逐渐建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他们渐渐明白,数学不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而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相互交流和合作,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倡导“鼓励合作,促进共同进步”的理念,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助学习。

在数学竞赛和活动中,他也组织学生们组成小组,共同备战,共同竞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逐渐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明白了团队的力量和价值。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和耐力。

数学学习往往需要耐心和毅力,解决数学问题常常需要反复推理和思考。

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培养了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的坚韧品质。

他们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数学德育渗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与德育的关系,明确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其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3.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数学与德育的关系;2.数学中的道德规范及其培养;3.运用数学解决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和道德观念;2.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中的道德规范。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的定义和作用,探讨数学与道德的关系,引发学生对德育渗透数学教学的思考。

2.教学内容:2.1数学与道德规范通过讨论数学中的公平原则、合作原则、诚实原则等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中的道德要求,并探讨这些道德规范是如何贯穿于数学教育中的。

2.2数学中的道德培养通过数学解题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道德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问题处理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等。

2.3运用数学解决社会问题通过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明确数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3.教学方法:3.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

3.3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教学资源教学PPT、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和表达能力;2.设计数学情景解决社会问题的作业任务,评估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和合作意识;3.布置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阐述数学与德育的关系,评估学生对数学德育渗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拓展延伸:1.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2.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3.组织学生到社区、学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2.导入新课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3.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sinA=cos(90°-A),cosA=sin(90°-A).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已知∠A和∠B都是锐角,(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将题目变形:(2)已知sin35°=0.5736,则cos______=0.5736.(3)cos47°6′=0.6807,则sin______=0.6807,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了配合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3)已知cos4°24′=0.9971,求sin85°36′.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四、布置作业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五、板书设计初二数学德育渗透教案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如解析式、图像等。

2. 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函数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三、德育渗透策略1. 结合数学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成就,如华罗庚、陈景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注重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教授函数的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单调性是否只与自变量有关?”4. 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函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如在教授函数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家庭收支、商品价格等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数学故事、实例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函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新课导入:介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应用拓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线性规划、最优化等。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数学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在数学教学与德育渗透方面实行了大胆尝试,总结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充分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不但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绝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移”一节时,让学生感受到平移后图案的美丽,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开始对一元一次方程实行研究,比起欧洲来要早一千多年,培养学生的名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能够说是一举多得。

这样的德育教育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一定能够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德育渗透。

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

数学渗透德育的教案七年级数学(下)1.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二课时:同底数幂的除法与空气污染指数PM2.5知识点及课标要求: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通过对纳米、微米等的理解,对PM2.5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

课标要求:P27第3、4点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PM2.5的认识理解空气污染指数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前置作业)1、填空:(1)=⋅2 4xx(2)2()=33a(3)=⎪⎭⎫⎝⎛-22332cb2、计算:(1)()323322yyy-⋅(2)()()23322416xyyx-+3、探索练习:(1)====÷46462222(2)()()()===个个个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nmnm(4)()()()()()()()()()()()()()()()()()()()=---=--------=---个-个-个 3333333333333333⨯⨯⨯⨯⨯⨯⨯⨯=÷n m n m4、从上面的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猜一猜:()n m n m a a a n m >都是正整数,且,,0≠=÷5、观看中央电视台19:30天气预报,关注PM2.5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研讨(一)新课导入(二)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前置作业的1、2、3,第4点:学生上黑板板演。

师生评价。

(三)小组合作:讨论:1、同底数幂除法计算的解题步骤,依据是什么?2、利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各小组展示成果。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案例一:个人道德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和互动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协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友爱精神和相互尊重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选取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行为准则。

案例二:社会公德的培养数学教学中可以融入一些与社会公德相关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公平、公正等价值观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解决分配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情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资源,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明白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行为,做到公平、公正。

案例三:责任意识的培养在数学研究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例如,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数学任务或项目,要求学生自己负责整个过程的实施与管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对待任务,具备组织、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项目展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案例四:诚信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考试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例如,通过讲解学术诚信原则、考试纪律等内容,引导学生明确诚信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考试中要自觉遵守规则。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诱发学生违规行为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违反诚信原则的后果和影响,从而树立起诚信意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们应当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综合素质。

这种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促使他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浸透案例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的学问技能1.能依据详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依据详细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数学思索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展描绘。

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开展理论应用意识.情感看法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学问应用的价值,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同时教化学生为了预防、限制与消退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化。

重难点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难点:发觉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浸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化教学打算老师打算: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打算:复习有关学问,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干脆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依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则解得答:(略)【思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根本步骤有哪些?应留意什么?【活动方略】老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接着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究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洁,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比照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2)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2)

初中数学德育浸透教课设计蛤蟆塘中学七年级数学学科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归并同类项)学习内容课本第 86-87 页归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课标要求掌握归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知识目标:1、使学生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质问题过程,领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掌握在解方程过程中如何“归并”。

过程与方法:1、经过实质问题引入,经历进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教课目的过程。

2、浸透运用方程来解决实质问题的建模思想。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指引发现培育学生独立思虑的能力。

2、经过风趣的数学识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课要点会用归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课难点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设计企图教课过程(师生活动)创建情境1、雄伟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若干僧。

导入新课三百六十四支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若干僧。

x x3643 4要想算出有多少和尚需要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

介绍阿尔花拉子米显现古老的数学文化。

以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阿尔-花拉子米的写的代数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历史和文化的陶冶,提升数学修养互动研究解决问题以学生身旁的实质问题1、出示教科书 88 页问题 1:某校三年共购置计算机 140 睁开议论,台,昨年购置数目是前年的 2 倍,今年购置的数目又是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昨年的 2 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置了多少台计算机?2、指引学生回想:实质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设问 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议论剖析:①设未知数:前年购置计算机x 台指明解题思路,加强本章的中心问题剖析到位,浸透模型化的思想。

② 找相等关系:前年购置量+昨年购置量+今年购置量=140 台③列方程: x+2x+4x=140设问 2:如何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变为x=a 的形式?学生察看、思虑:依据分派律,能够把含x 的项归并,即 x+2x+4x=(1+2+4)x=7x老师黑板演解方程过程:(略)为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能够在上述过程中标上箭头和框图。

最新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最新九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九年级数学学科德育渗透案例本节课为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主要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传播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数学思考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解决问题通过解决传播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应用意识.情感态度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做好学生人人爱卫生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有关传播问题的应用题难点:发现传播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传播问题,渗透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的思想教育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精选习题学生准备:复习有关知识,预习本节课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 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则解得答:(略)【思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活动方略】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复习列方程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为继续学习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二、探索新知【问题情境】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分析】(1)本题中有哪些数量关系?(2)如何理解“两轮传染”?(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4)能否把方程列得更简单,怎样理解?(5)解方程并得出结论,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依题意第一轮传染后有x+1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后有x(1+x)人患了流感。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德育目标:通过数学课程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2. 德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德育元素与数学课程有效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德育素养。

教学准备:1. 确定教材和教学资源,如教科书、课件、习题集等。

2. 准备与德育相关的案例、故事、图片等。

3. 设计德育渗透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个与德育相关的问题或案例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什么是团队合作?你在生活中有过哪些团队合作的经历?”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1. 介绍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点,例如解方程、几何图形等。

2. 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问题,解释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考。

三、德育渗透(20分钟)1. 选择一个与数学知识点相关的德育主题,如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或创新思维。

2. 通过案例、故事或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与德育主题相关的情境和问题。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

4. 设计德育渗透的小组活动或任务,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德育渗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提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欲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数学与德育的结合。

2.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学习对于他们个人德育素养的影响和启示。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
案例-(2)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数学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希望工程”义演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列表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表语言分析复杂问题表达思维方法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部分量之和等于总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象的符号变换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表格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希望工程义演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同时,从情感上认识希望工程,懂得珍惜今天的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内容:出示七幅图片如下:
引入“献爱心”活动。

出示教材情境: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组织了一场义演,共售出1000张票,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
图如上)什么是“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一项扶贫工程,通过社会集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的:1.培养学生的爱心;2.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的对比,让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氛围中接触学习主题,有利于他们启动思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

请两位同学就自己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把这个场景表演一下,并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所包含的含义、数量关系、等量关系,以及在这个问题中,售出1000张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票款6950元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量
目的:题目以短剧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了题意。

让学生将应用题中的场景,模拟到现实生活中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活动注意事项:本节内容通过一幅问题情境图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叙述与卡通图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道应用题,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审题,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题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的含义和数量关系等是否交待的清楚、明了,不要只流于热闹的形式。

当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建议他们采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从而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

由于,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一般采用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的未知量只有一个时,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这里首次采用间接设未知数法,即当问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而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所以一些学生必然会遇到困难,这时,才使学生真正感到,列表分析法对于解题的重要性,从而接受这样一种新的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

进一步的问题:
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效果:学生的答案主要围绕以下点:1).在前几节课应用题的学习中,求什么就设什么为x;而本题中所求的未知数不止一个,问
题中的等量关系也不止一个,比前面的问题复杂,在分析问题时理不清楚数量关系时,是表格帮了忙。

2).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
通过交流大家发现本题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那么,看看刚才我们利用等量关系1设未知数,用等量关系2列方程,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2.比较两种解题方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目的:虽然解法一要比解法二优化的多,但仍需让学生通过亲手计算,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前面提到的含有两个未知量,两个等量关系,可以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未知数,另一个未知量就用其中的一个等量关系表示为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而另一个等量关系则用来列方程是如何实施的;解法一的求解过程比较简单;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在解题前,首先要明确数量关系,而在这里运用列表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工具。

注意事项: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认识,解法一是直接设法,而解法二是间接设法,直接设法一定比间接设法简单。

其实不然,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如可以让学生尝试解上题中所得的学生票款和学生票款各多少元,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里运用直接设法,要比用间接设法求解的难度大。

同时,让学生体会间接设未知数解方程的思路。

3.在以上问题中,如果票价和票的总数不变,票款能不能是6930元或6932元如果你认为可能,请你分别求出学生票、成人票各售出多少张呢如果你认为不可能,请说明为什么
目的:加强学生在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

第三环节:运用巩固
内容:提供补充问题:1.一个办公室有五盏灯,其中有40瓦和60瓦两种,总的瓦数是260瓦, 则 40瓦和60瓦的灯泡各有多少个?
2.将苹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每人8个余14个,每人9个,则最有一个小朋友得6个,问小朋友有几个人?
3.地板砖厂的原料是有白土、沙土、石膏、水按25:2:1:6的比例配制搅拌而成,现已将前三种料称好,共5600千克,应加多少千克的水搅拌前三种料各称了多少千克
目的: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巩固对建立方程模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熟悉机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通过对“希望工程”的了解,我们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时光,并尽力去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 同样的一个问题,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所列方程的复杂程度一般也不同,因此在设未知数时要有所选择.
目的: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性活动增强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的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不同层面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首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然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去表达问题的信息,这里表格的引入非常自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表格对分析问题所起的重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一题多解,用不同的方式设未知数,用不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加以比较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