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大纲
1、概念性城市设计
概念性城市设计是一种普遍的工作方法 , 适用于任何城市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与项目的类型、规模和尺度无关。
它基于对项目背景深刻的理解,是一种形态设计前期对整个项目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方法,是连接目标 ( 主题 ) 和结果 ( 形态设计 ) 的重要手段,是对 " 城市形态产生的逻辑过程的全面设计,是确保良好城市设计意向的重要保证。
2、城市设计
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3、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理论由通时性和共时性原理两个基本原理组成。
新陈代谢的思想是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段在一个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
共时性原理指不同文化的共生。
4、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个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的理论,又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
5、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
6、城市色彩
城市或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
不同的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7、图底理论
在城市环境中,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之为底,
把建筑部分途黑,虚空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理论由罗杰·特兰西克提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8、尺度
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9、城市场所
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10、城市空间结构
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
除了由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等内在的、具有相对隐形的结构内容。
11、简要说明城市的本质及城市系统复杂性的内涵
城市的本质:人类物质能量信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赋予某种精神的聚集节点,是人类社会的延伸,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组织赖以存在的载体。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城市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
城市系统生成、发展的演化过程复杂。
7.简要说明城市设计的内涵及历史特征。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的历史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1、“自下而上”----城市设计的形成
“自下而上”的城市:
一般是以聚落为基础,从不自觉得自然村落逐渐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城市;
城市没有一个预先构想的目标与形态,依实际发展需要,在自然环境、客观规律做用下长期积累而成。
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城市”。
“自下而上”城市特点:
城市形态自由灵活、有机多变;
体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群体控制规律、“渐进的城市设计”思想; 其自由发展的程度也是相对而言的。
2、“自上而下”----城市设计的发展
“自上而下”的城市
主要按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或某一统治阶层的理想模式建设的城市。
它通常以一种法定的设计准则,在严格的控制和要求之下进行建设实施。
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城市”
它是一种控制机制下的建设方式,一般在集权统治的社会制度下“自上而下”而形成的城市较多。
“自上而下”的城市特点:
城市形态表现着规则的用地
严谨的构图
鲜明的等级和全面的计划
几何形式很强
3、“交替发展”----城市设计的规律
虽然城市大体上有这两大分类,但大多数城市是两者兼有之,不是能够完全分得开的。
由聚落式的村屯“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经过了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和秩序。
以后,这类城市的发展、规划与设计是以其固有的体系和秩序为前提,再发挥人为的作用,“自上而下”使之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
这类城市一般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者兼容并
蓄,是符合特定条件下城市发展需要的。
“自上而下”的城市:在设计上的控制较严格,必须遵循特定的法则和模式;
“自下而上”的城市:在设计上就显得灵活、自由,因地制宜和随机应变。
8.简要说明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
(1) 自然要素。
①与城市形态、格局和发展有关的山、川、河、湖、
瀑、泉等;②城市土地 , 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荒地、废弃地等;③城市中的天然植被 ( 如森林 , 草地等 ) 。
(2) 人工要素。
①建筑物及其基本功能;②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③人工栽培的各种树木、花卉及各类人工绿地;④城市中的各种标志和小
品。
(3) 文化要素。
①各类历史遗迹、古建筑等;②名人故居;③传说、
风俗、寓意象征、名人轶事等。
(4) 社会要素。
①社会规范 ( 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②社会生活 ( 基
本生活规律、目的性集散规律 , 社会生活角色 );③宗教认同 ( 道德、行为、物品、方位、寓意 ) ;④社会价值 ( 美与丑、贵与贱、好与坏、得与失等 ) ;⑤社会角色 ( 尊卑等级、人格寓意、社会层次、角色扮演、种族、归属感等 ) 。
9、请结合平时了解到的知识,谈谈你对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理解。
(1)美国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
与环境相适应、可识别性的表达、可达性与方位、对活动的支持、视景、自然要素、保护观众的视阈、维护与管理
(2)英国“城市设计小组”的总结
创造“场所”、多样性、多样的形式、多样的类型、传乘性、渐进性、人的尺度、通达性、易识别性、适应性
(3)凯文·林奇
五项“执行尺度”——活力、感觉、适合、可达性和控制
两个衍生原则——效率、公正
加上自己的认识理解
10、简要说明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城市的结构与形态是伴随着城市的生成、发展而同步展现的,是城市存在的基本形式。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如果说城市的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内在、隐性的动力支撑要素;那么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变化的状态和形式。
城市结构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逆的动态演化过程;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生成、发展的时空过程及外部形式和整体的状态特征。
11、在城市设计的理论中场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功能概念,请说明城市场所的概念及要素。
城市场所: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场所必须具有以下要素:
(1) 适合某种社会活动、人的行为发生所需要的空间 , 是人的行为活动
的载体。
(2) 这种社会活动和人的行为空间具有历史的或长时间的延续性。
(3) 这种时空的连续性为所在城市 ( 或场所周围 ) 的人所认同。
(4) 是整个社会环境和城市环境的有效组成部分。
(5) 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关系维度。
12、简要说明城市特色的内涵及城市空间特色的设计对策。
(1)城市特色的内涵:城市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筑文化不断淀积的过程。
城市的历史越久远、越具有魅力,对人的影响也大。
城市待色的形成主要在于以下 8 个方面:
①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②城市的格局③城市的道路网格、广场等④名胜
古迹、历史性街区⑤城市的色彩、城市的轮廓线等⑥城市的建筑群、中心区等(1分)⑦各类建筑小品⑧民俗民风、小吃、工艺品等。
(2)城市特色的对策:
山水意象的培育、自然生态的保护、注重城市特色空间的展现、空间结构层次的把握、空间特色的表现技巧。
13.简要说明绿色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方法。
目标:(1) 寻求城市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
(2) 力求增加城市内部景观的多样性,协调各景观空间的交织、共融、镶嵌、内在等级、梯度和多核心。
(3) 强调创造城市景观的特色,形成多层次的城市特色区体系 , 使整个城市、每个地段、每个结点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凝聚力和个性。
方法:方法:(1)从城市的本底出发,形成一个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的绿地系统。
注重乡土树种的选择,不仅能增强地区城市的绿化特色,而且乡土树种代表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选择,是城市生态要素达到良性循环的骨干,它们可以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维持能力。
(2)以城市公园绿地、环境大型绿带、楔形绿地和各类防护林为主林,建立城市绿地系统。
通过点、线、面、楔、环形成一个绿地网络,既通过城市外环绿带市区向农村扩张,又将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及其次生自然环境与城郊原生自然环境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共生关系。
实现从市域到市区、由自然生态环境向人工生态环境逐级过渡,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开辟沿江河、道路沿线及环境绿化带,形成各种各样的“绿化走廊”,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在景观上形成多层次的活跃空间,使城市富有生气,又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4)在城市的各个开放空间,建立小型的面状绿地。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增添生机和活力。
10、美国丹佛市市中心区设计给予我们的主要启示:
(1)原有城市中心区的设计,保持繁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是首要的目标。
该案例采用的办法是集中设置高层高密度的“核心区”,用混合的土地利用,多样化的功能来加强吸引力,但是并没有提出过高的目标,如国际性、中央商务区(CBD)等。
(2)规划设计构架是从丹佛中心区实际情况出发,抓住要素和要点,按照理性逻辑,推进展开。
决不是从概念出发,照“框框”行事。
(3)中心区面积不大(仅3平方公里左右),分成10个“区”,既结合现状,又较清晰地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划分区域(与混合土地利用不矛盾),增强了可识别性,体现了多样性。
(4)用多层次和多方式解决中心区的交通和通达问题。
特别是对中
心区主要进出口的现有通过能力作了验算。
根据对预测交通量的推算,确定对几个通过能力不足的路口进行改建,并在设计中建议修建一条地铁进入中心区。
(5)考虑渐进性发展,在中心区边缘保留了发展余地,以保持一定的弹性。
(6)重视自然因素和历史文脉的保护。
设计中注意到使中心区可以见到远处的山脉和覆盖的山顶。
对最早的旧火车站和市政房屋予以保存。
(7)完成设计,并不意味着终结,更大的困难是实施和实现设计。
实施战略的策划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的战略也是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私人企业的参与,依靠公众和城市的各个部门,而不是“由开发商牵着鼻子走”。
(8)城市设计是一种“理想”,梦想成真才能有“结果”。
人生活在“结果”中,也就是生活在具体的物质空间环境之中(而不能生活在梦中)。
好梦造成的好“结果”,就是生活质量更好的环境。
这也许就是城市设计的“哲学”。
11、阐述城市设计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说明城市设计的三个层面如何贯穿于城市规划相对应的各个层面。
这题自己根据平时的理解答,可以查阅相关期刊资料。
12、其他知识点
(1)、根据稹文彦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群组形态。
(2)、芝加哥学派主要指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沃斯等
(3)、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主要著作包括《城市并非树形》、《关于形式
合成的纲要》、《城市不是一棵树》、。
(4)、卡米诺·西特被称为城市设计之父,他的主要著作为《城市建设艺术》。
(5)、诺克斯把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工作分为三个类型:物质环境、感知环境、社会经济环境。
(6)、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的系统。
是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含经济、文化等复杂活动和强大功能的人工生命。
(7)、L.S.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范式,描述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为城市形态、城市要素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结构。
(8)、罗杰·特兰西克提出的联系理论理论和图底理论理论。
(9)、阿尔多·罗西是新理性主义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主要提出了建筑类型学的概念。
罗西认为最能表达城市记忆的是类似性城市。
(10)、稹文彦在集合形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
选择题大家就自己发挥了哈,主要是书上第四章,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里面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