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归纳为九大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制。

其中“重人”和“人和”两项思想我觉得对现代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人: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

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

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因此,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人”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企业管理工作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发展的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软性管理理论是很契合的。

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与孔子倡导的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是息息相关的。

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指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把“协调”视作是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之一,认为“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认为“协调”就是“为了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则进一步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提升为“管理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协调”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它的低层次的作用,是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朱培代中国扬子集团有限公司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网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管理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赖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的推动。

同时管理也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和割裂了历史,管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当代社会,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熟悉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很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古代各家管理思想的学习了解,最让我为之感触的是各家管理思想特别是兵家及儒家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分析和精妙的运用。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企业更应当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本管理的精辟概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国早就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儒家、兵家、道家、诸子百家等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搞好管理的首要条件,即所谓的“为政在人”。

孔子的“仁”学说,是他在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学说的实质是民本管理思想。

实现“仁”的手段是在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对象的拥护和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来办好。

以人为本更多得体现在对管理手段的应用上,孔子明确地提出了“得人”的说法。

孔子认为,要为政、治国,首先就要得到人才,他认为人才的标准是“贤”,政治管理的要务是“举贤才”。

得人,便得到这种贤才,从而把国家管理好,“舜有臣五人而治天下”。

在选贤任能的基础上,孔子还强调要善于任用人,任用人的基础是因材施用,认为对贤人的正当使用是要使他们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对能人则要使他们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本职工作的“具臣”。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的“天爵、人爵”说,认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为天爵,公爵大夫为人爵。

古人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工程管理C083 李明凯08729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管理思想深深影响者先秦至明清历朝历代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经历数次朝代变迭后仍能一脉相承的原因,其中的理念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以及以往的工作经历,我觉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自知知人,以人为主。

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即所谓的“正人必先正己”,最佳的管理行为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不仅通过约束来端正他人行为,同时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正己”为“正人”的前提,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

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视人才的选用。

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知人者智”。

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即“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因才施教;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在选才用才上讲求德才兼备,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对于用人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

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应该以人为主,作为管理者要具备自知知人的能力。

二.依道而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试论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试论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sol i nojc v p ri loa c n n gmethu h. h udgv a bet eapa a t n i t e i s e maae n o gt t
Ke o ds ma a e n ’ mp ia in a c e t n g me t h u h ; d m l e yW r : n g me t Si l t ; n i n c o ma a e n o g t Mo e Vau t
理 思想 “ 用 ” 当 是 探 讨 它 如 何 运 用 在 现 代 商 务 活 动 的 管 理 上 。 中 国 古 代 管 理 思 想 的 普 世 价 值 观 可 以弥 补 以西 方 管 今 ,
理 理论 为 主 体 的 现 代 管理 学在 管理 哲 学 上 的 不 足 , 作 为 民族 文 化 积 淀 , 它 既是 现 代 管 理 必 须 正 视 的管 理 环 境 , 是 企 也 业 文化 的源 泉 。 实 管 理 中 , 代 管 理 思 想 的普 世 价 值 观 应 与现 实 管 理 情 境 相 结 合 , 管 理理 念应 与现 代 管 理 方 法 相 现 古 其 结合 。
ognzt n am, n i n n, oeojc ad S n T uhn h a e o n i tm ng m n h uh n f l o rai i , i e v omet c r bet n Oo . oc igte vl fa c n a ae ett gti e f ao r u e o id
Y U u n x n H a - i
(in x n vri fEcn misa dFn n eNa c a g3 0 3, hn ) Ja g iU iest o o o c n ia c , n h n 3 01 C ia y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对企业商战的启迪
1.企业暗战与“上兵伐谋” 企业越是要自己掌握企业的前途命
运,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发展战略就越 显得重要。
了解敌我双方,应了解掌握以下五 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是要认真理解和掌握贯彻中央和 企业所在地方的有关政策法令,以及产 品销售地的风俗民情
其次是深入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 三是客观地了解企业自己。
儒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 应用
1、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 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以尊重人, 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 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 很重视制度管理,确保了企业管理的高效 性。
2、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 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思考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 对人性的假设有什么意
义?
2.正人先正己 3.识人 4.用人 5.制人
二、中国古代的统御谋略
1.统御谋略的释义 五事七计 ——谋略的基础 审势攻心 ——谋略的核心 法、术、势——谋略的手段
2.谋略在管理中的运用
在管理过程中重视谋略的运用,是东方 管理的重要特色之一,因此,学习、研究 东方管理学,有必要了解东方管理谋略。 (1)自我保护谋略。 (2)决策谋略。 (3)治人谋略。 (4)竞争谋略。 (5)害人谋略。
第三节、中国古代管理 思想的应用
应用
古代的 统御术
古代古代的统御术包括对人性 的假设、正人先正己、识人、用人 和制人五方面内容。
1.对人性的假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根源在 于人性的假设,主要有法家的性恶论、儒 家的性善说和道家的人形自然论三种。 (1)人性本恶。 (2)人性本善。 (3)人性自然论
三、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 理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doc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doc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8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把“协调”视作是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之一,认为“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认为“协调”就是“为了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则进一步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提升为“管理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协调”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作者:贺竞择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年,卷(期):2009,(5)引用次数:0次1.王坚平现代管理学 20042.张兆响.司千字管理学 20043.周延波管理学原理 20034.桑玉成管理思想史 20025.张康之.李传军一般管理学原理 20081.期刊论文杨文忠.Yang Wenzhong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级加速了世界各国物质文化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们不可厚此薄彼,忽略和忘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是研究当代管理理论的源泉.在剖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联系方面做了一些探讨,旨在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2.学位论文王芸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探讨1998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模式受其治国理想与思想基础的影响,虽然形成了和谐的内容框架,但与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相比,有天壤之别,为借鉴和学习产生了困难.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学说为何能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管理的主干思想,并具有如此强大的内聚力?并能维护着社会的和谐与统制,能为上至朝廷、下至草民,为各朝各代世世崇尚?通过先秦儒家古代管理思想的谐协特征和"合理-合法"性依据对此作出了探讨.对中国古代管理文化成因的研究,是达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该文对治国之道的思维方式、哲学预设和分型特征进行了剖析.3.期刊论文梁宁森试论礼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主导作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理理论,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礼在管理实践中即是礼治,由礼治走向仁政,以礼为主,礼法结合是古代管理社会的最基本模式,且对现代社会管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4.期刊论文苏泉仁.SU Quan-ren文化教育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关系-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从管理、教育及文化的视角来发掘古代管理思想在今天的积极意义,认为现代管理教育过于强调管理的科学性而忽视管理的艺术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弊病,而通过对管理思想的反思,无疑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同时,在用现代管理理论、管理词汇去解读、批判古代管理思想时,需要坚持一种多种文化并存的视角才能探讨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可能性.5.学位论文王云昌儒道法共同架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1999该文把反映治国主体意志、得到人们认同,且被治国主体长期采用治理国家的管理思想称为"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基本观点"儒道法共同架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得出,将沿着文化史脉络展开;春秋至战国早中期的"诸子蜂起,学派林立"产生儒道墨法等学派;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学派综合";秦始皇"崇法轻儒"、"焚书坑儒";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董仲舒提出"儒学独尊".该文将遵循中国古代文化激荡和历史自然选择的客观史实,在开拓出儒道法古代管理思想及其演变的基础上,接受"两极对立、相生相灭、允中谐协、知权通变"这一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指导,最终演绎出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6.期刊论文颜光华.刘震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我国古代战略管理思想已经包含着现代企业战略构成的各种要素.它的最大特征是追求战略整体或系统的优势而非局部优势,并且这种优势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动态中形成的.衡量战略成功的标准是战略能否使所做的事情获得成功.最为可贵的是我国古代战略管理思想最早提出了战略的好坏是由战略的制定以及实施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后果所带来的成本、风险、代价的高低决定的.7.期刊论文李福英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之比较——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论现代企业组织伦理管理-江汉论坛2003(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中所蕴含的伦理思想在道德理想、价值观和人本伦理管理方面既存在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别.8.期刊论文陈永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探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人们很崇尚西方的管理理论,然而殊不知,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非常丰富,只是很少有人去研究、挖掘.本文从国家管理、信息与决策、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和行为管理等方面作了些尝试.9.学位论文蒲岸华中国古代民主管理思想研究2008民主因其具有发展的本质,无论在西方和东方,民主的形式与进程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浅谈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浅谈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旱 则 资舟


待乏

原 则及 他所 观 察 到

的 断



贵上 极 则 反贱
,
,
贱 下 极则 反 贵
。 ,
的市场 物价变 动规律

则 折射 出 他善 于
,




精 于 预 测 的 成功 经商策略 诸葛 亮 空 城 计
, ,
我 国 古代 的 系 统 运筹成功 的实 例 不胜 枚 举 成灶 骄 敌

自然 与社 会

,

天 理 (社

( 自然性 )
等 在管 理 的不 同 阶 段 和 层 次 上 相 互 交 融 合 一
。 。
这样
,
管理 就 不 仅
是一种科 学的理性 操 作
更是 一 种 人 们所 创 造 的 艺 术境 界

中国 管 理 思 想 的 规 范 是 经 权 观 则
;





变 中 不 易 的 常理

对策


对 策 有两 个 要 点

,
一 是预 测
,
二是运筹

。 ,
有备无 患

预则成
,
不预 则 废
,


知已

知彼
,
百战 不 殆

以 备待 时


事无 备 则 废
“ ”
古代 治 国 确 实 非常强调 预 见 性 水则 资 车
,
备 患 于 无形 时断

古 时有名 的 政 治家 和 商 人 范鑫提 出 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发展与应用摘要:管理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在浩如烟海的古籍里记载着中国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有关管理的学说和主张,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各家与管理思想有关的内容,以及与现代组织管理的融合及发展,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古代思想管理现代组织管理一.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道家思想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_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贺竞择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_探寻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_贺竞择

2009.5□贺竞择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

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管理思想也有可取之处,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刻。

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

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下面仅对儒家、道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作简要阐述,便可以窥其一斑以见全豹。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

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

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

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过,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

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

”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

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古代科技的国际交流
03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
古代哲学的教育与实践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丰富多样,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教育和实践价值。例如,孔子的“仁爱”、“中庸”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目的
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实现文化的自主创新和民族复兴。
意义
通过分析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优劣,文章试图唤起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目的与意义
洋为中用
02
1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应用
2
3
西方的节日文化逐渐在中国流行,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中国人也开始庆祝这些节日,并融入自己的文化元素。
洋为中用与古为今用的结合
04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技术引进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推动国内科技进步。
技术创新
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合作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西方国家共同研发新技术和项目,实现互利共赢。
东西方科技的融合
01
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如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当代社会应加强对古代科技的挖掘与传承,揭示其科技价值,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启示。
中国古代科技在当下的应用
古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02
古代科技与现代产业的结合,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例如,中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古代建筑原理与现代城市规划的融合等。
节日文化
西方音乐和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例如爵士乐、油画、摇滚乐等,中国艺术家也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今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今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今应用作者:杨昊月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8期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历了历史的考验,现在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在学习西方的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自已的思想运用起来,古学今用,让传统绽放出不同的光芒。

关键词:古代管理思想;古学今用说到管理思想,相信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西方管理思想的的字样,比如说: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等等…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没有形成体系,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有什么呢?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来源于王朝的统治。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一直都是小农经济,所以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这也就导致没有人会考虑,我如何去让我的经济发展的更好,如何让我这几个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农田思想除外)等问题。

在者中国人的一贯思想就是“学而优则仕”,一直认为商人都是狡诈的形象是末等人,为此在管理的理论中大多数都是以治理国家为理论的基础。

随着朝代的变迁,也会导致不同的理论在不同的朝代受重视程度不一样,比如说:秦朝的焚书坑儒,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朝又一时盛起的佛教等等,也都从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不能得到很好的,连续深刻的研究。

也验证了中国古代以君为本的思想。

但是其中,也有一个特例的存在,那就是儒家的思想。

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物站出来,对它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那么它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什么样的思想昵?儒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他提出了“仁、礼”的观点,在他之后又经历了孟子的“性善论”以及荀子的“性恶论”的充实,再到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在到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以及清代初期的顾炎武,黄宗羲的批判继承从而完成了它整个的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思想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君王,面向管理的对象就是整个国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的应用姓名:安美玲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班级:2班学号:12号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著名的管理思想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其四大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是孔子的以民为本、追求稳定、中庸之道、举贤育才、正名等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思想;韩非子的变革理论思想、分级管理体制等;孙武的战略思想、策略思想以及信息思想等。

首先,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其学说表述严谨,是逻辑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管理角度看道家思想,就可以发掘出不少颇具现代感的理念,也可说是“事少而功多”的管理之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

“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兵家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他著有《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国外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第一兵书”。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融合为政以德的重民思想——人本管理理论:为政以德、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只有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才能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因此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和“德治”,提倡“爱人贵民”,强调“民以食为天,君以民为天”。

浅谈儒家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浅谈儒家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s/blog_4a6f268601000543.html~type=v5_one&lab el=rela_prevarticle浅谈儒家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2006-07-12 22:20:13)摘要】随着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被世人所的关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也为当代管理科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经典中的经典。

它不但蕴涵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其部分思想对我们当代的科学管理也有着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方法论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精神生产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企业文化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更是有它无可估量的价值所在。

对此,日本的企业家早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日本是属于“儒家文化圈”的国家。

对于儒家治国之道的应用,是由来已久的。

明治维新以后,为适应日本工业化的需要,被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就倡导了“经济道德合凰?SPANLANG="EN-US" XML:LANG="EN-US">”。

这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诲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据初步统计,自涩泽荣一之后,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解说《论语》的专著在日本就出版数10部,其中伊藤肇著的《东方人的经营智慧》一书影响甚广,此书列举了日本企业家如何把中国儒家经典中有关“管理国家、百官、人民的要谛”奉为圭臬,套入“如何管理企业、干部、员工”的事实,并加以分析和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

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

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

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

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

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

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

”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

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

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可见,孔子提倡中庸,是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防止片面性。

适中办事才是“正”道,才符合事物常理。

这就是“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

二、道家的“柔道”管理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并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思想的“柔道”特色。

其一,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家管理战略。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家认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和管理,天下就没有不能治好的事,管理就一定上轨道,取得预期的成效。

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二,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处下不争”,这是老子倡导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时的基本方略。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

这就要求领导者、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老子虽然主张“处下不争”,但他并没有否认“争”的存在与目的性。

这是道家的一种管理方略,“处下”是为了更好地居上,“不争”则是为了更好地争得。

这也就是道家所强调的“不争而善胜”的道理。

三、兵家的管理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了人类就有了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产生了谋略。

兵家的管理思想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

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想丰富、系统、精深、独特,深得中外管理思想者的赞许。

兵家的管理思想以“谋略”或“运筹”为中心,强调“人谋”,要求“谋定而动”。

其一,目标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顾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说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

占领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可以不必让军队长期作战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一定要向全胜的目标努力。

所以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在军队不受挫折的前提下使目标利益能够保全。

孙武的“全胜而非战”的思想,是兵家目标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

其二,战略管理思想孙武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

在这里,孙武强调了战略致胜的重要性。

其三,行政管理思想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家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行政管理原则和方法。

所谓“文”,就是“仁”,即反复对被管理者进行政治道义教育,包括怀柔和重赏,使之亲附;所谓“武”,就是“法”,即用法纪手段约束被管理者,包括强迫和严刑,使之畏服。

管理者采用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原则治理军队,就能使“上下同欲”。

先文后武,文武结合,才能管理好军队。

为了实施“文武”结合的原则,需采用如下具体做法:第一,要仁爱士兵。

第二,要赏罚分明。

第三,要严格管教士兵。

其四,信息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信息观,揭示了信息联系的规律。

按照孙武的认识和设计,运用信息主要靠“算”和“知”。

第一,算。

孙武认为,要打有准备之仗,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计算、思考和比较。

第二,知。

孙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其五,人才管理思想孙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以择人而任势”。

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形势,以战胜敌人。

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更加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使用。

孙武的具体主张是:第一,择人任势,以德择将。

将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

第二,用人不疑,信任部下。

将帅有才能,主君就要放手让他施展才华。

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其一,将“正人必先正己”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敦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

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孟子倡导:“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中国自古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立世之说,又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一饭一德必偿”的重情立身信念。

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完美人格的标准。

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

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其二,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许多管理思想中一个论述最多、运用最广且较为成功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很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所谓“知人者哲”;“知人者智”。

然后还要善于用人。

一是要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

即所谓“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此外,在择人的标准上还要强调德才兼备。

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人员配备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三,将“和为贵”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的内容。

儒家认为,要想保持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稳定,就要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保持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

”要用爱护、尊重、宽容、诚信、高效、实惠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尽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组织内存在一定规模的冲突、竞争,但“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能帮助组织成员明确目标、期望值和行为,而且能帮助组织对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进行良好的决策。

老子提出的“处下不争”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

这就要求现代的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其四,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