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水空间调研及案例分析
滨水空间调研
——昆明市盘龙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亲手创造并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自身活动的影响也使得水域的生态特征渐渐消失,即自然景观被人工化。
江河湖堤岸由自然土变成了混凝土包裹,植物和动物失去了快乐的家园,沿河开山修筑游览大道,边坡岩石裸露,自然植被被破坏,把原本漂亮的自然河流掩埋,而把水道变成暗渠,原有空间变成了道路和建筑,再加上过量的污水排放,使得我国的许多城市河道景观失去了其应有价值,自然形态的河流被裁弯取直,被填埋、切割、覆盖,被裹上水泥外衣,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为此,我们对昆明市盘龙江的局部河道进行了调研。
一.盘龙江简介
盘龙江作为昆明的母亲河横贯整个昆明,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孕育了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
盘龙江东流穿蟠龙桥、三家村至松花坝水库,出库后经上坝、中坝、雨树村、落索坡、浪口、北仓等村,穿霖雨桥,经金刀营、张家营等村进入昆明市区,过通济、敷润、南太、宝尚、得胜、双龙桥至螺狮湾村出市区,经官渡区南窑川南坝走陈家营、张家庙、严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流入滇池。
从其主源到滇池全长95.3km,径流面积903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亿m3,河道流域高程为1890-2280m,径流面积最宽处为23km,最窄处为7.3km。
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流出,将要流到昆明市区的小菜园立交桥至
北河埂一段,旧时叫八大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学生们春夏的好去处。
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质学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师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都把八大河视为天然的游泳馆,那个时代的盘龙江水,清澈见底,盘龙江上的船家和盘龙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二.区位分析
我们这次调研的位置是昆明市油管桥附近的盘龙江地段,区域附近有环城北路,交通便利,周围还分布着居住小区,人流集中,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如下图所示:
区位分析图
环城北路居住小区
三.现状调研
1、调研河段位置:所调研河段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油管桥;调研范围:油管桥南面从桥面起100米范围内。
2、现状:周边是沿河道布置的住宅区,8米宽的河道两边有2米宽的人行道,3米的绿化带,其中一边还有6米宽的人车混行的道路。
平面示意图
3、存在的问题
(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
据调查发现,昆明市盘龙江在建设过程中,单纯追求现代化,致使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在盘龙江开发项目中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据了解,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的单一化
此河段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
(4)缺乏亲水空间
在此滨水空间是设计
中,主要是出于防洪的功能
要求,设计中主要有对曲流
的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
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
堰、改道等。
防洪堤改变了
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混凝土导致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功能变弱,从
而洪水的压力转移到下游;河岸的植被从水生向中生和旱生转变,严重破坏了滨水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5)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调研中发现在此段河道上,
出现多处栏杆破损,有些地方甚至
没有防护栏也没有灌木遮挡,在人
们使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
如右图所示,正对出入口的河岸护
栏损坏,安全隐患大。
(6)环境太差,垃圾遍地
在调研中发现大约100米有
一个垃圾桶,但是仍然可见人们
随地乱扔垃圾甚至在灌木丛中或
草坪上随处大小便,并且设计者
在设计中供人们休闲坐的休息座
椅也被破坏或者落满了灰尘。
(7)水体污染严重
在调研中发现水体污染极为
严重,虽然昆明市在极力治理盘
龙江的污染问题,但是成效并不
明显,在走进盘龙江时仍然有一
股刺鼻的气味扑鼻而来,河水也
是泛着墨绿色。
四.对策探讨
1、进行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一是治理盘龙江污染的问题,从污染源着手。
二是加强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周边形成多样化的滨水空间;三是加强管理,由于人民素质还不是很高,破坏公物,随地乱扔垃圾的现象还在发生;四是在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
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
五是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种植尽量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2、创造公共的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
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而此河段主要是提供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就应满足下面这些需求:清早晨练;白天老人的休憩、聊天、晒太阳与孩子们的嬉闹;傍晚人流量较大的散步及片刻停留;夜晚年青人偶尔的聚会及恋人的约会;还有节假日的街头表演和街头市场等等。
因此,不可改变的固定设施不能设置太多,应该通过可移动的设施来支持和弥补空间功能的可变性和多样
性。
3、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
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
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
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
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
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
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亲水平台。
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受,凸出式岸线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对比分析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特征
——以上海市和杭州市为例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以追求人和自然高度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技术进步、人类生态意识加强为推动力,以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显著进步为特征的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型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一个基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的系统过程。
与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概念相比,生态型城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杭州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的特征: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市区0.3)
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人口:683.38万
资源: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
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杭州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东北部属浙北平原, 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物产丰富。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
全年平均气温17.5℃,平均相对湿度69.6%,年降水量1139毫米,年日照时数1762小时。
杭州生物种类繁多。
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1)水环境质量总体上没有质的改善,城郊众多小河支汊仍有黑臭象现象存在,西湖富营养化依旧严重,城市饮用水源安全存在隐患。
(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但西湖风景区一级标准的达标率不高。
汽车尾气污染影响日渐明显,局部地段工艺废气污染扰民现象仍比较严重。
(3)声环境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仍是居民投诉的热点,由于交通道路系统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噪声仍居高不下。
(4)城市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布局不尽合理,旧城区人口密度与建筑密度过大,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老城区绿化覆盖率低,旧城居住适宜性差。
(5)老污染如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效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如放射性、电磁辐射和光污染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逐渐明显,(6)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工程相对滞后,特殊资源如湿地的保护工作比较薄弱,生态监测体系亟待建立完善。
发展目标:(1)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营造城市景观通道。
把生态设计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各项工程,引森林入城,建设花园式的人工生态系统。
(2)以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促进地区生物多样性。
(3)以建设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进ISO14001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4)以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营造良渚文化—运河文化—西湖文化—钱塘文化的历史景观多样性。
杭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设计:(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做好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2)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保持江南水乡的自然山水特色(3)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降低城区人口密度,提高人口素质
(4)改善城市能源
结构,发展清洁能
源和再生能源
(5)建设良性的城
市水循环,完善上、
下水系统(6)完
善物质再生体系,
发展垃圾的分类收
集和废物的资源化产业(7)加强城市细节的生态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容的人工环境(8)建设城市生态防护圈和生态走廊,营
造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上海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的特征:
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面积:6340.5平方公里(2009年末)
人口:1,921.32万(2009年末)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海,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上海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上海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拥有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
有超过2000万人居住和生活在上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属汉族江浙民系,通行吴语上海话。
上海又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
如今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闪耀全球的国际化大都市,并致力于在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建设生态型城市对上海持续发展的意义:1.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2.建设生态型城市是上海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探索。
3.建设生态型城市也是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
4.建设生态型城市将有利于缓解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上海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上海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入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
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目标:根据有关规划,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到2010年即世博会举办之时,
城市主要生态和环境指标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生态型城市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设计::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应从构建生态景观、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等三个方面加以推进。
1、高水平建设市域绿地系统,高标准推进污染治理,构建符合上海特点的城市生态景观生态型城市首先必须是一个绿色城市。
从生态学观点来讲,在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中唯一能以自然更新的方式改造被污染的环境的因素就是绿地。
①.建设市域绿地系统。
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2、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保障上海城市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就是要防止由于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而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物种消失而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要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区划生态功能区,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土流失区、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明确指出生态脆弱区域“不能做什么”。
①.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②.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①.提高工业发展中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②.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③.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
④.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从现代城市发展到生态城市,是一个长期的生态化发展过程 ,要得以实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应遵循自然生
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 ,综合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以促成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的发展。
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是人类主要的聚居地。
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对社会经济、交通、生产以及文化的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高度集中,消耗水平的不断增长,也正在对生态平衡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并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