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合集下载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小说讲述了莫斯科的一位文学大师和他的情人玛格丽特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穿插了两千多年前耶路撒冷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

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展现了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性和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布尔加科夫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苏联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

他通过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同时,通过对彼拉多审判耶稣的故事的描写,展现了宗教和权力对人性的扭曲和压迫。

小说中对苏联社会的描写,既尖锐又深刻,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然而,《大师和玛格丽特》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社会讽刺小说,它还包含了对人生、爱情、道德、信仰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对道德的探讨,让读者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和正义;对信仰的描写,让读者思考了信仰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考,让小说不仅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的艺术特色也非常鲜明。

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让两条故事线相互交织,相互补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小说的语言非常幽默、夸张,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乐趣。

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大师、玛格丽特、彼拉多等人物形象都非常生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让读者看到了苏联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南昌大学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第八讲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南昌大学外国文学专题研究第八讲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第八节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一、作者生平:布尔加科夫像布尔加科夫墓大师和玛格丽特电影镜头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俄罗斯族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东正教牧师,父亲阿法纳西·伊凡诺维奇·布尔加科夫是基辅神学院的副教授,母亲瓦尔瓦拉·米哈伊洛夫娜婚前曾做过教师工作。

布尔加科夫是家中7个孩子中的长子。

1909年,布尔加科夫被录取到基辅大学医学系。

1916年,布尔加科夫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被编入莫斯科军队保健管理局,成为一名预备役医生。

从1918年12月起,布尔加科夫先后被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军队、红军部队、俄国南方武装力量征招为军医。

1919年底成为一名报社记者。

1921年9月,为了实现自己文学理想,他只身辗转来到了莫斯科,开始了全新但艰难的生活。

1924年,长篇小说《白卫军》发表。

随后,在《白卫军》这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的话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获得了广泛好评,名声大噪。

但是,苏联政府和文艺界的一些领导却认为此剧是在为白军唱挽歌,一时间,批判的言论扑面而来。

1926年5月,布尔加科夫的住处遭到了国家政治保安局的搜查,他几年间的日记和中篇小说《狗心》的唯一一份手稿被拿走。

从此以后,他的作品除了《年轻医生手记》于1925-1927年发表外,其他作品再无发表的可能,大量剧本也再也没有上演。

他在写给高尔基的信中这样说道:“我所有的戏都被停演了,任何地方也不会出版我一个字,我没有工作,没有一分钱稿费,没有任何一个机关、任何一个人回复我的申请。

一句话,这10年中我在苏联写的所有东西都被消灭了。

最后剩下的,就是毁灭我本人了。

”事业夭折、生活无望,他写信向斯大林求助,斯大林给他回了电话,虽然在电话中斯大林并没有答应他的请求,但还是安排布尔加科夫在艺术剧院做助理导演。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布尔加科夫开始着手创作《大师和玛格丽特》。

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艺术创新

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艺术创新

要 :2 0世 纪 6 O年 代 ,魔 幻 现实 主 义 文 学 日益 盛 行 。 其 实 早 在 2 0年 代 末 ,前 苏 联 作 家 米 哈 伊 尔
布尔加科夫开始创作的小说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就 有 明显 的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特 征 。 作 品 在 艺 术 上 的 创 新
主要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神 话 与 覆 性 对 比描 写 。
( 一 ) 神 话 与 现 实的 交叉 叙 述
在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中存 在 三 种 叙 事 时 空 :现 实 社 会 中 莫 斯 科 市 民 的 日常 生 活 ,
彼 拉 多 的故 事 分 4章 进 行 。 关 于 本 丢 ・彼 拉
《 大师和玛格丽特》 开始写作 于 1 9 2 8年 , 至 1 9 4 0年 作 者 逝世 前 不 久 才 终 至 完 成 。 作 品
不 仅 表 达 了 作 者 在 困 顿 中 的 憧 憬 、畅 想 ,也
多 的古 老 宗 教 传 说 穿 插 在 2 0世 纪 的 日常 叙 事 与 神 话 叙 事 中 ,这 种 历 史 传 说 、现 实 神 话 与 现 实 生 活 图 景 的交 叉 叙 述 ,使 《 大 师 和 玛 格 丽 特 》 具 有 极 强 的 空 间跳 跃 感 ,而 时 空 的 自 由调 换 也 使 整 部 作 品更 具 魔 幻 色 彩 。
在 三 种 叙 述 时 空 中 ,神 话 时 空 居 于 核 心 的地 位 ,它 搭 建 起 了 现 实 时 空 与 历 史 时 空 的
凝 聚 了 作 者 在 艺 术 上 的 思 考 、匠 心 。 小 说 写 的是 现 实 ,也 是 神 话 ,是 现 实 与 神 话 相 互 交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讽刺性模拟唐逸红 摘要布尔加科夫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集中体现了布尔加科夫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双重小说,即“小说中的小说”,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们是以一部小说对另一部小说的讽刺性模拟出现的。

本论文拟以小说中的讽刺性模拟为切入点,探讨布尔加科夫审视生活的新视点和再现生活的新方法,从而把握布尔加科夫创作的精髓。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讽刺性模拟 双重小说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讽刺怪诞见长,尤其是他那部历经十二载、八易其稿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如此。

这部作品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它集作家对文学、美学、心理学、哲理、道德探索之大成。

它一问世,立即以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讽刺与幽默、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色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轰动文坛,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称之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散文的高峰”。

[1](6)叶夫多基莫夫称之为“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一部具有先知式象征主义和强烈表现力的杰作,它使布尔加科夫进入伟大作家的前列”。

[2](68)的确,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讽刺手法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小说中的讽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上的怪诞讽刺,它以20—30年代莫斯科文化界、戏剧界为对象,讽刺并揭露了它的阴暗面,这是所有读者都能够发现的;另一个是潜在层面上的讽刺性模拟,这只有细心的读者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够发觉,两个层面上的讽刺艺术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独特风格,语言上的特殊魅力,宗教上的耐人寻味。

本文拟从讽刺性模拟这一角度阐述小说的艺术风格。

讽刺性模拟,又称滑稽模仿,主要是指以讽刺、讥笑和幽默为手段,故意模仿某种人物举止或某种风格、流派、文体的作品。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而使人发笑。

讽刺性模拟的艺术手法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用讽刺模拟、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神话及流行哲学的戏拟。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其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布尔加科夫是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物来表达其对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

而这种清醒的认识不是用直白的文字和对话展现给读者的,而是通过他大胆雄奇的想象,怪诞至极的描写,用历史影射现实的良苦用心的戏仿,以及那些欢笑中透露出酸涩和无奈的讽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与之一起扼腕或悲歌。

1《大师和玛格丽特》对圣经故事的戏仿戏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

布尔加科夫借用了历史事件和圣经故事,进而又对这些事件和故事进行了重新的改造和怪诞性的发挥。

翻译家钱诚评论《大师和玛格丽特》时曾说,至于书中现实世界中的主要人物,则大多有其原型,因而他们的姓氏,仿佛我国的“六书”,或形声,或会意,或假借,均有其各自相应的含义。

布尔加科夫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了怪诞的演绎,以实现其影射现实的目的。

所以说,当我们完全融入到布尔加科夫怪诞的圈子里时,我们会觉得这种怪诞真的是怪诞的很真实。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正是受到《圣经》和《浮士德》的启示。

正如杜纳耶夫所说:“布尔加科夫不仅根据伪经创作,而且自己是在创作新的伪经,以此吸引对他的注意力”[1]作品与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借用《圣经·新约·福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对人物进行重新的塑造,对故事进行重新的编撰,创作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圣经传说。

这里的魔王沃兰德所施的魔法其实是神的一部分,通过以恶制恶使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

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帝的特质和性情,行使着上帝的权柄。

布尔加科夫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被良心唤醒的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本丢·彼拉多。

彼拉多在《圣经》中只是一个寥寥数笔的人物,而在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在忍受千年的头痛和对自我良心的无休止的扣问中,让本丢·彼拉多从肉体到精神上都承受着对加害约书亚的往事的无限追悔和自我谴责。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申千里《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是一本满含着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恶意嘲讽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

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

1928年,《紫红色岛屿》首次在莫斯科剧场上演。

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

这本巨作曾数易其稿,将历史传说、魔幻现实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巧妙地糅合起来,让人与人、人与魔鬼进行善恶之间的斗争,展现赤裸裸的人性。

整部作品由两条线索牵引完成,一条明线是,魔鬼化身沃兰德携属下来到莫斯科,在“牧首湖”、“50号公寓”、“戏剧院”等地点上演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另外一条暗线是约书亚被行刑的整个过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互相映衬,通过沃兰德从传说穿越到现实的奇妙设计,将两条主线串联到一起。

他巧妙地将《圣经》故事融入本书中,从而使其与现实形成一种对照和隐喻。

1 沃兰德“他突然停止了打嗝,觉得心脏怦地一跳,猛然下沉,刹那间不知去向,随后他的心又回到了原处,但仿佛带回一根扎得很深的钝针。

这还不算,别尔利奥兹忽然感到一阵巨后果可想而知。

总之,不是恶的化身,而是检测人性的一面明镜,他的形象非但不使人产生厌恶、憎恶之心,反而,让人希望有一个沃兰德这样的人真实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这样人们的才能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难能可贵的真善美。

同样,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属下,虽然个个面目狰狞,但是他们时刻在检验人性,并且引导人们向善。

其中,一个猫模仿人做公交车买票,但是仍然被赶下车,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因为一只猫都是会遵守规则上车买票,但是人却往往逃票。

反映了当时社会之中,其实人与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论是小卖部经理、房管所主任还是坐公交上班的普通人,都一样擅长伪装,精于在人群面前保持另外一副样子。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本书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思想震撼了我。

这部小说拥有如此多的层次,不仅仅是一个精细构建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信仰、权力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情节,布尔加科夫勾勒出了人类和恶魔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的大师陷入了恶魔沃伊德卡的控制,而玛格丽特则成为了大师和他的创作的灵感之源。

大师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备受打击的作家。

他对权力的批判、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一个独特而令人钦佩的角色。

然而,他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信仰的危机。

恶魔沃伊德卡将他引诱至深渊,并将他带入一个荒诞而奇幻的境地。

这种对权力和欲望的诱惑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也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性。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的角色也非常引人注目。

她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

她承担了成为大师创作灵感之源的重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的形象象征着艺术的力量和对自由的追求,而她与恶魔的交易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毁和剥夺。

《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奇幻场景,探索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脆弱和信仰的力量。

我被小说中的争论、思考和启示所吸引,它给予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令人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深刻和复杂的思想,也因为它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方式。

布尔加科夫运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重叙事结构,创造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他把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

这种文学手法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打开了异想天开的思维空间。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它融合了奇幻、恐怖、爱情和哲学等元素,使得读者对生活、艺术和人性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并面对自己的恶魔。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摘要: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作者的创作手法及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人物形象;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最为耀眼的经典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被湮没于世,但是,在他谢世26年之后,他的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首次面世,就引起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展开了对其本人及作品的研究,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一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然,除了其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他的其他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图尔宾一家的日子》、《狗心》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造诣,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小说。

一、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1、撒旦的化身——沃兰德从小说的引文和对沃兰德形象的有关描写可以看出他与《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他又不仅仅是魔鬼的化身,因为他并没有给人间带来祸患,,他并没有主宰人类,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人的本性。

由于他的出现,的确在莫斯科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他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破坏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是起到了一个推力的作用。

同时,沃兰德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惩恶扬善的形象,他让罪有应得的人受到惩罚,让大师与玛格丽特获得了爱情,实现了愿望。

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沃兰德不是单纯的魔鬼的化身,他是善与恶的综合体,他像法庭一样,审判着人间的善恶。

2、耶稣的化身——约书亚布尔加科夫通过小说中“大师”之手创造了约书亚的故事,并通过沃兰德之口讲述出。

但是与耶稣不同的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认为世人皆有罪,而他是来拯救世人的。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他历经十多年创作的作品。

小说中现实时空、历史时空、魔幻时空交叉出现,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和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刻画了一幕幕怪诞的、富于哲学韵味的故事情节。

狂欢化理论是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很多方面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精神十分契合,因此,本文就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支撑,深入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通过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所体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同时,还会从狂欢化的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的狂欢化叙事风格。

最后,对作者关于人性及精神信仰等问题的哲理思考加以分析。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内容梗概《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怪诞长篇小说,全书由神话、现实生活和历史三个层次粘合而成。

第一个层次是神话,描写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拜访莫斯科,他们施行妖术,制造事端,对莫斯科的市侩们进行百般戏弄。

沃兰德突然出现在莫斯科文协主席伯辽兹的面前,跟他争论有无耶酥的问题,随即让柏辽兹死于非命。

随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又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在那里表演黑色魔术,让观众大出洋相。

他们还大闹柏辽兹的协会本部格利鲍耶夫之家,并付之一炬。

而作品的主人公大师及其情人玛格丽特在受到迫害后也得到了魔王的帮助,玛格丽特抹了魔王的助手阿扎泽勒给他的一种油膏,抹了后就飞起来。

她报复了曾围剿大师的批评家,参加了魔王的盛大舞会。

舞会上魔王满足了她回到大师身边和恢复大师手稿的要求。

最后应耶酥要求,沃兰德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的生活,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重点表现了以柏辽兹为首的一群文化人的利欲薰心、蝇营狗苟的行径。

大师因为写了一部关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讯处死耶酥的小说而惹祸,遭到文化界的围攻,结果进了疯人院。

只有玛格丽特一如既往地爱着他。

这个层次与神话层次相交织。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通过沃兰德的回忆和大师的小说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往事。

本丢彼拉多审讯耶酥,他试图使耶酥免于一死,同大祭司发生了争执,最后屈从于大祭司处死了耶酥。

耶酥服刑后,彼拉多派人暗杀了出卖耶酥的犹大。

以后是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直到大师在沃兰德指引下见到了他,用一句话使他得到了救赎。

研究综述作为一名身后恢复名誉的作家,布尔科夫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迟到的,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钱诚翻译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1998年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布尔加科夫文集》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地展现布尔加科夫作品全貌的译本,同年面世的还有寒青的将标题改为《撒旦起舞》的译本。

布尔加科夫不仅在20世纪苏联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严酷的政治体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思考方式,使之除文学成就之外更有人格上的范型意义。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幻想和现实主义结合的风格,以及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而闻名。

小说讲述了大师与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下的生活和遭遇。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和感动,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小说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作者以幻想的手法将现实与超自然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充满神秘和魔幻色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恶魔和魔法并存,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叹,也让我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我被小说中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所触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故事,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下的种种荒谬和不合理之处。

他通过讽刺和讥讽的手法,揭露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个体的压制和束缚,以及对艺术和自由的限制。

这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让我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本质和影响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另外,我被小说中对人性和信仰的探讨所感动。

在小说中,大师和玛格丽特都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他们的信仰和人性在这些挑战和考验中得到了深刻的检验。

尤其是玛格丽特,她在面对恶魔的诱惑和压迫时,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这让我对人性和信仰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艺术价值所震撼。

《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通过对人性、信仰和现实主义的探讨,展现了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让我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总之,读完《大师与玛格丽特》,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小说中独特的叙事风格、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判、对人性和信仰的探讨,以及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让我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信仰和艺术的探索和追求,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文/黛帕如果不曾读过《大师与玛格丽特》,我就不曾知道女性的多样之美。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之作,这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其问世之路与书中的情节一样曲折。

先是布尔加科夫因为现实的打击焚烧初稿,然后再经过12年的时间,在死前一个月才完成创作,这部呕心沥血的布氏绝唱,却在作者死后26年,才得以出版。

所幸的是,不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我们能够遇见它,读到它。

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好的作品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与读者会面的。

”所以,即使布尔加科夫与世长辞,作品出版后,依然引发了超越国界、种族、领域的“布尔加科夫热”。

《大师与玛格丽特》也被公认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被公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图书这部作品想象奇诡、包罗万象,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

它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每一次,你都能发现这部小说独到之处,震惊于作者的绝世才华。

书中布尔加科夫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华丽绚烂的世界。

而书中的人物,都具有多重的特征和属性,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例子。

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体,性格丰富饱满。

她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所以,你无法单用一个“好”与“不好”这样单薄的词汇来描述她。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存在三个时空:莫斯科的现实时空,耶路撒冷的历史时空,沃兰德的魔幻时空。

玛格丽特虽然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但却是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她是这三个时空的连接者,在她的身上结合了人性,魔性与神性。

也只有她才能在这三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而与这三个时空相对的,分别体现着玛格丽特不同的特征,她是爱神和女巫,救赎和永恒的化身。

在现实时空中,玛格丽特和大师是至死不渝的爱人,她全心全意地爱恋着大师、支持着大师的事业。

俄罗斯文学论文——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罗斯文学论文——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俄罗斯文学论文——论《大师与玛格丽特》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 10广(5) 李琳琳 2010531033摘要: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夫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0)是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他的作品被苏联政府“默藏”多年,直到60年代才重获出版。

之后,苏联乃至世界文坛掀起了“布尔加科夫热”,对他的研究成为俄罗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成为瞩目的焦点。

这部小说被赋予了无以计数的封号:神话小说、情感小说、宗教教诲录、传奇小说,甚至是超小说,因其复杂性和多释性至今仍被认为是个难解的谜。

本论文以《大师和玛格丽特》为主要分析文本,旨在探讨它的多重风格与文体杂糅现象,从叙述学的角度对这部20世纪俄国经典小说的特色及主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小说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人物特点目录一、布尔加科夫生平简介 (2)二、《大师与玛格丽特》内容简介 (3)三、《大师与玛格丽特》小说主题 (3)四、《大师与玛格丽特》艺术风格 (3)五、《大师与玛格丽特》人物特点 (4)正文一、布尔加科夫生平简介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俄语: 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 May 151891, 基辅–March 10, 1940, 莫斯科) 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的一个俄罗斯家庭。

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神学教授。

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

1913年,布尔加科夫和Tatiana Lappa结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

1916年,他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参加了白军。

他还曾被短暂征入乌克兰民族军。

1919年,他决定弃医从文,成为一个记者。

他的兄弟们也都参加了白军,在内战结束后,除了米哈伊尔以外,都流落到巴黎。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充满神秘和幻想的文学巨著,作者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

这部小说讲述了苏联作家大师与一位神秘女子玛格丽特之间的故事,穿插着对苏联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所吸引。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十分生动且多维。

大师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备受压抑的作家,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让人感同身受。

而玛格丽特则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给大师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巧妙,充满悬念和惊喜。

作者布尔加科夫巧妙地将现实与幻想相结合,通过玛格丽特的神秘身份和能力,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同时,对苏联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也贯穿全文,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一丝无奈和悲凉。

这种双重性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得到乐趣,又能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中对信仰和自由的探讨。

大师和玛格丽特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束缚和压抑的人物,他们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让人动容。

通过玛格丽特的神秘力量和大师的创作追求,作者展现了对信仰的探讨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让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文学作品,它不仅是对苏联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人性和信仰的深刻探讨。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思考自由、信仰和真理的意义。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魅力,也让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书笔记范文字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书笔记范文字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书笔记《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描绘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为背景,以神秘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布尔加科夫通过对人性、信仰和权力的探讨,展示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远的思考。

人性的复杂性与挣扎《大师和玛格丽特》通过对不同主要角色的描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挣扎。

主人公伊埃沃什(大师)是一个天才作家,却被束缚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中。

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悲伤,通过写作和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他试图找到解脱。

而玛格丽特则是一个强大的女性角色,她扮演着魔鬼的角色,以帮助大师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爱与痛苦,善与恶的冲突,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信仰与无神论的较量《大师和玛格丽特》也是对信仰与无神论之间的较量的深刻探索。

布尔加科夫将大师描绘成一个思想家,他对信仰充满了疑惑和质疑。

但当他目睹了一场神秘事件之后,他的想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正如布尔加科夫所描绘的那样,信仰对人们来说是一种灵性的寄托和支持,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

权力和自由的对抗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权力和自由的对抗。

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布尔加科夫通过描绘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背景,展示了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压制。

在这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中,人们被迫放弃个性和追求真理的权利。

大师和玛格丽特都是追求自由的个体,他们试图在压抑的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思想和创造力。

写作风格的独特性除了故事情节和主题之外,布尔加科夫的写作风格也是《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一大亮点。

他以一种奇特而幽默的方式叙述故事,运用嘲讽和讽刺的手法揭示社会的荒谬和人类的虚伪。

同时,他还巧妙地结合了现实主义与超自然元素,给读者带来了一种令人震撼的阅读体验。

总结《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度的小说,通过对人类的复杂性、信仰和权力的探讨,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刻的世界。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了人性、信仰、爱情、权力等诸多问题。

这部小说犹如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大鸟,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奥秘和惊喜的世界。

小说中的“飞翔”意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逃离,也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小说中,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飞翔,他们离开了莫斯科这个混沌的世界,飞向了一个充满美好和希望的地方。

而沃兰德和他的随从们则像是一群恶魔,他们在莫斯科的街道上飞翔,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和痛苦。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大师和玛格丽特一样飞翔,有些人只能在地上拼命地煽动着双臂,试图逃离这个现实的世界。

小说中的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波内列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大师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

伊凡在小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这些事件让他逐渐从一个懵懂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清醒的智者。

在这个过程中,伊凡逐渐认识到了现实世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莫斯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和安宁。

伊凡的经历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们终将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小说中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则是精神世界的象征,他们代表着人类对美好和真爱的追求。

他们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超越现实的束缚,飞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小说中的沃兰德则是权力和欲望的象征,他代表着现实世界中的黑暗面。

沃兰德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权力和欲望的可怕后果,它可以让人们失去自我,变得疯狂和邪恶。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权力和欲望所迷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也让我们思考了现实世界中的诸多问题。

寂寞的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寂寞的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寂寞的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作者:李昆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布尔加科夫的一生与现实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

直到他死,他的才华也没有得到他所属的民族的承认。

然而他的写作却抵达了任何写作所指向的终极:世界的真实。

布尔加科夫甘于寂寞,不只在文学上,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无畏者。

也许正是无边的寂寞助他著成了这部石破天惊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

关键词:寂寞;压制;自由;《大师和玛格丽特》谈到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陌生,这毫不奇怪—整个世界都曾对他感到陌生。

然而时至今日整个世界都开始注意到这位久被忽略的文学大师,甚至形成了“布尔加科夫学”。

这位文学巨匠为何被隐藏了如此之久,他又是如何创造出《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巨作正是我们要了解布尔加科夫这位大师的关键所在。

一、布尔加科夫的生平和他的创作布尔加科夫生于基辅的一个祥和、民主、自尊、热爱艺术、追求真理、崇尚思考、不畏权势、淡泊名利的知识分子家庭。

布尔加科夫在这样氛围的熏陶下,自小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是果戈理的讽刺小说,养成了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敏锐尖利的眼力。

1919年布尔加科夫几部剧作上演并获得很大的成功,布尔加科夫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但是还没等到作家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1926年由于其作品《狗心》触犯当局,苏联当局没收了他的日记和《狗心》手稿。

此后他所完成的所有作品无一能在苏联发表或出版。

1912至1940年,正是布尔加科夫写作《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候,而此时正是斯大林统治的时代,这是文学的黑暗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布尔加科夫花了12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享誉世界的巨作。

但作者最终也没有见到作品的发表。

直到八十年代,根据布尔加科夫的遗孀叶莲娜亲自编辑、整理、校定的手稿才得以出版。

然而时间终究是公正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那些显赫一时的平庸之作被扫入了尘封的记忆,而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深埋于地底的钻石却闪烁出夺目的光彩。

浅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空交融及意义

浅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时空交融及意义

沃 兰德是魔 王 , 他统领着精 灵世界 , 具有 超 自然 的力 量。 在魔幻 和现 实的空间里 , 他可 以 自由穿梭 。布 氏之所 以神化 这位精灵之 王是 为了撕 破虚 伪 的社会 现实 。如布 氏在 书 中 这 样描述沃兰德 : 沃兰德带领仆 从来莫斯 科 , 目的是洞悉 “ 莫
2 0 1 6年 第 1 5卷 第 2 O 期
浅析 《 大师和玛格丽特》 的时空 交融及 意义
口 赵 建 成
【 内容摘要 】 《 大师和玛格利特》 是前 苏联作 家布 尔加科 夫的一部 经典之作 。作 家以艺术之笔 为我们 营造 了一个 完美的遐 想空
间, 空间多重交替 , 空间横跨 天堂、 地狱和人 间。本文从历 史与传说 、 神话与梦幻 、 人 间莫斯科的现 实三个层 面探 讨 布 氏小说 的艺术特 色。与此 同时, 本文也将洛特 曼与 巴赫金进行 了横 向比较 以突显布 尔加科夫 时空观的独特性 。
张, 被卷入时间 、 情节 、 历 史 的运 动 之 中 。 时 间 的 标 志 要 展 现
他千年的悔恨 。故事写到此并未 完全结 束 , 而布 氏却借用 耶
舒 阿的悲剧让火势继续蔓延 , 通过彼拉 多和 阿夫拉 尼的精 彩
对 话 继 续 深 挖 悬 念 四伏 的政 治 密 语 , 最 终 安 排 彼 拉 多 派 人 秘
还 有一点善的成份 , 在 和耶舒 阿 交谈之 后 , 他认 识 到 了人 心
中的善 良之处 , 但 可悲 的是 彼拉 多没有 解 救耶舒 阿 , 造 成 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后果 , 故事 中的结 构复 杂 、 线 索多 多 , 时空 的横 跨度 较 宽 , 时
空涉及天地及凡 间 的种种 生物缩 影 。现在其 他角 度 姑且 不 论, 仅潜心探讨 布氏的时空模式 。时 空体根据 巴赫 金的界定 是这样一个 意思 , 时 空体是 “ 在文 学 中被 艺术 地加 以掌握 的 时间和空 间的本质 性 的关系 ” 。在文 学 中的艺术 时空 体里 , 空间和时 间标 志融合 在一 个被认 识 了 的具体 的整 体 中。时 间在这里浓缩 、 凝聚 , 变成艺术上可 见的东 西 ; 空间则趋 向紧

解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魔幻形象

解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魔幻形象

解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的魔幻形象作者:宋淑凤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8期摘要:作家布尔加科夫对其笔下的玛格丽特有着独特的感情,虽然作品中该形象出现的比较晚,但却成为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

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解析玛格丽特这一人物形象,即善解人意的人间女子、执着专一的爱情使者和妖媚威严的地狱女王,指出她从一个传统的普通俄罗斯妇女到成为爱上大师后的爱情使者以及变成撒旦舞会的女魔王等一系列魔幻变化的过程,从而指出她另类的魔幻特色。

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玛格丽特魔幻形象魔女一、《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简介《大师与玛格丽特》是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笔下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具有魔幻特色的代表作品。

小说结构复杂,运用时空交错的写作手法将现实中的人、传说中的魔鬼以及历史中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演绎了一出出令人捧腹、同时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内容虽不至于跌宕起伏,但也使人眼花缭乱。

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线索讲述魔王撒旦带着他的随从以考察人心是否变化为目的,来到了30 年代的莫斯科,并化名为沃兰德。

他们利用魔法对莫斯科的小市民们进行了多番戏弄,不仅使“莫斯科文协”主席柏辽兹死于非命,又在莫斯科杂耍剧院使观众们大出洋相,最后又大闹了文人的聚集地“格利鲍耶夫之家”。

然而在莫斯科,沃兰德关注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那就是深爱大师的玛格丽特。

大师因写了一部关于耶稣与本丢·彼拉多的小说而被关进疯人院,作为情人的玛格丽特竟然为了营救大师而选择去参加“撒旦的舞会”。

另一条线索就是大师写的作品,它讲述了两千多年前本丢·彼拉多无奈处死耶稣的过程。

虽然彼拉多最终派人暗杀了出卖耶稣的犹大,但他在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始终都没有得到心灵的解脱。

在小说的最后,大师在沃兰德的指引下见到了本丢·彼拉多本人,用一句话使彼拉多获得了救赎,得到了耶稣的宽恕。

而魔王沃兰德也应耶稣的要求,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

【doc】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

【doc】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

【doc】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2005年5月第24卷第2期中国俄语教学PYCCKHI~I~13bIKBKHTAEMa2005FT.24No2引言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东北农业大学王希悦提要:布尔加科夫的巅峰之作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为现代经典之作,小说历来引起读者多视角的解读.本文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魔幻情节,叙事语言三个角度来分析阐释作品的狂欢特点,将它作为理解作家创作主旨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狂欢,人物形象,魔幻情节,叙事语言[中图分类号]H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10(2005)02—0040—05 狂欢理论是由苏联着名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巴赫金提出来的.巴赫金曾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当包含笑的成分"(莱斯莉?米尔恩2001:248). 他由欧洲的狂欢节起始,追溯到古希腊的狄俄尼索斯式酒神文化,从狭义的狂欢节发展到广义的各种民间节庆活动,甚至日常生活中具有狂欢特点的一些活动(如集市活动,丰收大典,婚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满独特外在特点和内蕴特征的狂欢式的概念(巴赫金将狂欢节庆典活动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进而又提出了文学狂欢化(用文学语言来描绘狂欢式).巴赫金揭示了狂欢文化独特的艺术原则:以狂欢式的眼光看世界,"颠倒看",正面反面一起看.以这种视角观察世界,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让一切高贵的因素降格,一切低级的因素升格,形成脱冕,加冕的结构;揭示小丑,傻瓜,骗子等被官方文化贬低的人物形象的双重作用;以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广场语言,狂欢式的笑和多种低级语言,风格,体裁讽刺模拟一切高级语言,风格,体裁等.给粗俗怪诞的意向赋予深刻的象征寓意;注重不同语言, 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杂交运用的艺术手法(夏忠宪 2000:81).总之,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形成了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的发展脉络.米哈依尔?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自1966年在大型文学刊物《莫斯科》上连载后,立刻 40引起轰动.人们惊叹作者能够把无论在时空,内容和叙述风格上都相去甚远的故事自如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天马行空般的时空变化,眼花缭乱的魔幻层面与真实的现实层面揉合得水乳交融,使小说的叙述从"此在"状态向"彼在"状态的过渡,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中展开,几乎不为读者察觉.而小说多维时空的交织,多种视角的运用是通过神话人物沃兰德的中介来实现的.他携随从于幻想王国进犯,将历史与现实"缝合"在一起.魔王沃兰德与随从莅I二,三十年代莫斯科,对形形色色的居民展开"试炼",由此引发了一幕幕荒诞滑稽的喜剧,闹剧.无论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还是魔幻情节,叙事语言,我们都可以发现该小说具有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中阐释的狂欢特点,而作家的创作主旨正是在狂欢的笑声中得以彰显的.英国学者莱斯莉?米尔恩在所着的《布尔加科夫评传》中就曾写到:1966--1967年《大师和玛格丽特》首次面世发表在《莫斯科》杂志上时,读者立刻认识到它与以往四十年的苏联文学的"不同".米哈依尔?巴赫金的着作为读者从这种"不同"的感觉中寻找"相同点"提供了一把钥匙.布尔加科夫并不知道巴赫金的批评理论,但是六十年代,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布尔加科夫的第三任妻子——笔者注)进一步证实了那些寻求将布尔加科夫与巴赫金联系起来的人们的直觉,对狂欢的笑的高度认识把两者结合起来(莱斯莉?米尔恩 2001:246—248).虽然该书的作者没有展开论述,但这一观点为我们研究《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王希悦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下面我们尝提供了切入点和深入研究的理论依据.试从三个方面对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加以分析.一,人物形象的狂欢化体现首先,《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人物(主要是众魔鬼)形象塑造方面.沃兰德及其随从短暂的莫斯科之行,使"一切都乱套了"的整个城市形成一种狂欢氛围.布尔加科夫所塑造的沃兰德这一神话化了的人物,改变了传统观念中的恶魔定式,他不再是一个诽谤者,引诱者或破坏者,不再是否定的化身,事物发展的阻力,由公认的恶的化身转变为有着魔鬼头衔却总是"施善与人"的形象.一方面,他向大师及玛格丽特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他又是实施因果报应的代理人,对所管辖领域人们的恶行毫不手软,但行恶并不是其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和方式,他的目的是使人们回心向善.所以沃兰德这一阴世的主宰,恶的载体被"加冕"为善的执行者.而在狂欢的世界里,加冕与脱冕是合二为一的,加冕的同时意味着脱冕,现实生活中的莫文联主席柏辽兹, 杂耍场剧院经理利霍杰耶夫,财务协理里姆斯基,剧院主持人孟加拉斯,餐厅管理员索克夫等等众多人物,外表看似高贵,但他们的一切言行无不使自己的心灵卑微暴露无疑:柏辽兹的虚伪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一方面他大谈特谈证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不信上帝,但在魔王的考验面前,他信念的脆弱性显示无疑:看到"透明男人"便"面无血色,心慌意乱";利霍捷耶夫只知道"成天饮酒作乐,利用职权,勾引妇女,什么事都不干,也不会干,因为他们本来就对委托他们掌管的事业一窍不通,只会变着法子蒙骗上级";"还坐着公家的汽车到处瞎跑";餐厅管理员索克夫只知道赚黑心钱,给顾客提供的羊奶干酪是绿色的,鲟鱼肉是所谓"二级新鲜度"(发臭)的等等.这一切行为决定了他们已被脱冕降格为只剩下"死魂灵"的一类模式人物.在狂欢的世界生活是倒置的,"倒置前,整个世界会因习以为常而自动化,熟视无睹,倒置使原来如此的生活受到了质疑"(王建刚2001:104).撕开生活的伪饰与假面,揭出它的荒谬,在这里一切都需要颠倒过来看,所以我们在感受小说中众多的现实人物的可卑的同时,看到了魔王沃兰德的威严和高大, 尽管他使用了恶的方式和手段,但我们感觉到这一形象是亲近,可敬而不是可怕的.人物形象方面的狂欢化还体现在作家把魔王的众随从直接呼为小丑.小丑,骗子,傻瓜等被官方文化贬低的人物形象在狂欢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作为狂欢因素的载体,狂欢仪式的主角发挥重要的文学功能.巴赫金在阐述小丑,骗子,傻瓜等文学形象功能时曾说到:"他们有权不理解生活,讽刺性模拟; 他们有权通过戏剧舞台的间隔的时空体现生活,把生活描绘为喜剧,把人们表现为演员;他们有权揭开他人的面具;有权用最损的(亵渎偶像的)话骂人;有权公开一切最最隐秘的生活"(转引自夏忠宪2000: 128).小说中借用小丑法戈特一科罗维耶夫,黑猫别格莫特,大漠恶魔阿扎泽洛,女妖赫拉等形象来揭露生活,他们不同于生活中的小丑,是被脱冕的小丑,通过对他们的讽刺性模拟描写以及插科打诨,滑稽幽默寓真于诞的效果,在轻的语言的运用达到寓褒于贬,松诙谐的笑声中,寄寓了作家深邃的思想.如通过 "合唱指挥"科罗维耶夫的恶作剧,为我们导演了一场市游艺演出分部全体成员的齐声合唱的闹剧,而且歌声止都止不住,不得不全部拉上车,送往医院.由此作者嘲笑了苏联政权代表沉溺于旅游,度假的嗜好. 黑猫别格莫特则是魔王莫斯科之行的开心果,小说中一个持久的喜剧插笔.在50号住宅遭围攻,它装作中弹而死,接着又滑稽表演式的饮一口煤油使自己 "复活".火烧凶宅之后,又胳膊下夹着赋予灵感的喜剧道具——汽化油炉子与科罗维耶夫一起大闹外宾商店.有时别格莫特又淘气可人,陪沃兰德下棋输棋时会耍赖,躲在床底下不出来,见到漂亮的玛格丽特则在床底下照镜子打扮起来.有时它又以另一种面目出现,这位看上去有点像猫的公民,即使以硕大的黑猫形象出现,也没忘社会公德,上车主动买票.大漠恶魔阿扎泽洛主要执行的是惩罚者的功能,他把利霍捷耶夫从莫斯科抛到雅尔塔;把柏辽兹的叔叔赶出了"凶宅";用左轮手枪打死了叛国者迈格尔男爵.女妖赫拉作为唯一的女同伴也是魔王莫斯科之行必不可少的一员.她仅仅在杂耍场剧院,凶宅,撒旦的舞会等几个情节中起辅助作用,与多神教传统有关,在早晨公鸡叫之前,她就遁去了.小说中的假面形式运用与狂欢节人们戴有各种面具的狂欢表演相呼应.小说中魔王沃兰德与不同的人谈话戴有不同的面具,他时而是教授,时而是外国专家,时而又是魔法师.假面目尤为体现在众随从小丑的形象上:科罗维耶夫以翻译,合唱指挥,魔法师,巫士等不同面目出现;别格莫特以硕大的黑猫或 412005芷中国俄语教学第2期有点像猫的公民出现;阿扎泽洛时而充当一个狡猾的诱惑者,把可以帮助飞行的神奇油膏送于玛格丽特. 而且赋予其年轻美貌的女妖面目.时而又在看病的诊所里先变成麻雀,后又变成送水蛭的女护士,但她有着"一张咧到耳根的男人般的大歪嘴,还呲出一颗獠牙,眼睛跟死人的眼睛一样"尽情地捉弄了库兹明医生.正是通过这些面具式人物,决定了作家观察生活的立场,假面的背后才是真实的自我,所以巴赫金说小丑的"整个人物形象具有非直接的意义.具有转义,完全表示一种寓意"(转引自白春仁等1998:357).在小说中各位小丑的面貌完全是双重的.他们既是恶作剧者,又是讽刺揭露者,在最后飞离莫斯科时,他们都恢复了其本来面目:科罗维耶夫是一位身着紫衣的忧郁的骑士;别格莫特是"一位魔侍从,一位旷世难寻的最出色的宫廷侍从丑角".阿扎泽洛是以"恶魔——杀人犯"的面貌出现的.总之.《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塑造的魔王沃兰德是集善的目的与恶的手段合二为一,共存于一个人物身上的形象.这正符合狂欢节庆典中把对立的两极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特征.除此以外,对魔王众随从——各位小丑的塑造,对众魔鬼假面形象的描写,对神话人物魔王的加冕.对现实人物的脱冕等等都体现了狂欢诗学的特点.另外,在随从小丑所营造的戏谑语境中,所有的人都是笑的主角,也是被取笑的对象.从而鲜明体现出"笑"——这一狂欢的最高原则. 二,魔幻情节的狂欢化体现基于古希腊罗马狂欢节的起源,狂欢是民族性的,所有的人都可参加的活动,所以广场就成为再适合不过的中心场地,各种仪式,表演,游行,娱乐活动都在广场这个舞台上以夸张,变形的方式展现出来. 随着狂欢节成为文学的描写对象,广场指代得以拓宽.在巴赫金看来,文学作品中情节上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色色的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诸如大街,小酒馆,澡堂,船上甲板,甚至客厅…… 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夏忠宪2000:75).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这种群众性的聚会场所在三个时空中都有描写.在历史时空中,群众性的集会狂欢场面是通过彼拉多的视角反映出来的.人群聚集在宫前的广场上等待彼拉多宣布赦免犯人的宣判结果,当时在高台上的彼拉多感觉到的是"人头攒动,哪里还见有什么广 42场",他的耳畔听到的是犹如时高时低的一排排声浪的人群噪动的声音,当彼拉多宣布赦免的人是巴——拉——巴时,他听到的是"山呼海啸般翻腾咆哮声,尖叫声,呻吟声,狂笑声和尖历的口哨声",这里通过广场群众们的各种声音体现狂欢特征.在现实时空中. 狂欢场所最鲜明的体现是观众聚集的剧院.巴赫金说剧院正是狂欢节广场的遗迹.(转引自李兆林等 1998:594)通过沃兰德及其随从在这里降卢布雨.开妇女用品商店等神秘魔术表演,使观众们的鄙俗面目暴露无遗:观众在卢布雨的戏法面前被金钱迷住了眼丑态百出.在"开妇女睛,他们争先恐后的争抢卢布,用品商店"的魔术中,愚蠢的女士们纷纷争抢着走上舞台,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上时装,结果当然是自取其辱.在演出散场后,满街出现了众多只穿内衣,狼狈不堪的女人,"使全场大为震惊的是有个男人也混到台上,请求给他一点东西转送给他正在患流感而没来观看节目的夫人,为了证明自己确有配偶.他愿意出示自己的公民证",细节的刻画是如此的淋漓尽致. 魔王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脱去了满身铜臭,爱慕虚荣的人们的高雅外衣,揭示了掩藏在外表下面的肮脏灵魂,使通常隐而不见的卑污东西呈现在众人面前.由此现实生活的高贵因素被大大降格,从而形成一切都需颠倒来看的狂欢特点.而在这场魔术表演后的第二天,剧院售票口处则成了群众性的狂欢场所,争着买票的队伍已经排得人山人海,排队的人情绪热烈, 最后不得不动用警察来维持秩序.除此以外,还有御用文人聚集在格里鲍耶陀夫餐厅醉生梦死的狂饮场面.餐厅不仅有豪华的装饰,且菜肴物美价廉,被誉为"莫斯科最佳餐厅",但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这里的,正如小说中诗人柳辛所言:每当半夜时分,写着内容连自己都不信的协会成员都聚在这里, 交杯换盏,吃喝玩乐.作者无情讽刺了只会写迎合时局文章的雇佣文人们把文学创作看作满足自己无止境私欲的手段.在魔幻时空中,狂欢广场鲜明地体现在人群聚会的场地"凶宅",一年一度的撒旦舞会的今年举办之地.类似于歌德《浮士德》的瓦普几斯之夜,这里形成地狱式的狂欢节的场面.群魔粉墨登场:伪币制造者,毒死妻子或害死丈夫的人,用手帕堵死自己私生子的母亲,拉皮条者,骗子,告密能手等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犯罪的人,也就是在做"恶"之后他们才有资格参加恶的代表的聚会——撒旦的舞会,所以这个舞会不是源于"不洁力量"的意愿,而是由于人们自身王希悦试析<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特点存在的弱点和缺陷而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作恶的人在彼世却衣冠楚楚不失为一种绝妙讽刺.狂欢节的空间是自由的,无限制的,永远克服界限的空间,同样时间也是自由的和变易的(卡特琳娜?克拉克等2000: 393),所以作家运用"五维空间法则"使得舞会场地的大小可变得随心所欲,而又不被门外的便衣所发现. 舞会时间是借助玛格丽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她感觉舞会的时间好像静止,总是漫长的子夜.酒是狂欢必不可少的,舞会上用被惩罚者(柏辽兹,迈格尔) 的血代酒而饮,是黑弥撒仪式的高潮.舞会的音乐成了狂欢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它的不断变化又促进狂欢的气氛.音乐是通过玛格丽特的视角反映出来的.当她一出现在舞会上时,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就朝她袭来,而小提琴那高昂的旋律则宛如鲜血浇遍了她的全身.150人的管弦乐队正在演出波洛奈兹舞曲. 舞会的音乐使人们感悟到类似于临近惩罚的悲剧即将结束,犹如沃兰德愉快晚宴的最后一幕序曲.音乐时而宏大庄严,时而又荒诞不及,既有名家的庄严演奏:华尔兹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乐队;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维约丹的演奏,也有猢狲爵士乐队在胡闹: 一只蓄着乱蓬蓬颊须的大猩猩笨拙地踏着舞步,挥动着指挥棒.两头颈毛如狮鬃般飘拂的狒狒正在钢琴上弹奏,…….总之,在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情节发展中, 通过对历史,现实,魔幻三个时空人群聚集的场所(即广义的狂欢节广场)的描写,特别是对魔幻时空中狂欢型节庆活动的直接描绘;对现实人物的降格描写; 对舞会,餐饮,音乐等描写都鲜明体现了狂欢诗学的特点.三,叙事语言的狂欢化体现《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狂欢化还体现在杂语(pa3一 Hopeqne)的运用方面.在狂欢化的小说中,语言杂交是通过故意混杂,使神圣与粗俗,崇高与卑下,聪颖与愚蠢等接近起来或融为一体,使等级规定好的界限被打破,樊篱被逾越.但巴赫金强调,在语言杂交中不单是语言形式,风格等特征的混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这些形式特征中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冲撞(转引自夏忠宪2000:139)在Ck师和玛格丽特》中各种语言材料平行地,对立地组织在一部作品里.历史时空《福音书》的事件是简洁的,少散文性, 没有作者的抒情插笔,不存在幻想和神秘成分.它使我们形成这样的感觉:故事不是杜撰的,是被大师猜中的历史真实的直接再现.这里对话占很大篇幅:彼拉多与耶舒阿面对面的赋有哲理的对话(第二章);在梦中彼拉多与耶舒阿肩并肩争论(第二十六章);彼拉多独自一人清醒的内心对话,一种"自言自语"(第三十二章)等,所有这些使叙述具有戏剧性特点.在这一时空耶舒阿由于坚守自己的信仰而被处死,监斩官彼拉多自此后忍受二千多年的内心折磨,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历史的悲剧舞台,语调庄严,肃穆,深沉, 崇高,令人敬畏.在现实时空则词噪华丽,充满抒情色彩的模式套话,粗俗语,公文腔,俚俗词语等融为一体.多运用象征意义的词汇,如格里鲍耶陀夫餐厅(FpnSoe~oB),伊万的"无家汉"笔名(Be3皿oMHbI螽),莫文联的缩写(Mac— COJIHT)等等.此外还大量运用陌生化,夸张,悖论,荒诞等手法达到一种喜剧舞台效果,对作恶者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惩罚,达到强烈的曝光与批判:如人们写的几份关于魔鬼外貌的报告中的荒诞性描写;凶宅住户的无缘无故的失踪;餐厅管理员索克夫死亡日期和死亡地点的预言;钞票变成纸片;委员会主任普罗霍尔只剩无头的空衣服还在办公室批阅公文. 与现实时空交织的魔幻时空魔鬼的语言尤具特色.魔王沃兰德充满正义,威严,他用极低的声音却造成了地震之势,引起作恶的人们惊恐紧张.魔王众随从的语言则具有鲜明的小丑语言特点——嬉笑怒骂,讽刺模拟,滑稽改编等等,这样既起到调节气氛的娱乐作用,充满狂欢色彩,又通过他们双声语的背后折射出作者的意向.如:对剧院观众人心与以往相比是否有变化,作者假以沃兰德之口:"人就是人嘛,他们爱钱,历来如此……可有时他们也生出恻隐之心……总之,很象从前古人……."又如:沃兰德与科罗维约夫的蕴涵深刻意义的,关于被大火烧毁的格里鲍耶陀夫之家是否会建起来新楼的谈话:"要是这样,那只好盖一幢新楼了""但愿新楼比原先那幢更好",这与耶舒阿的"新的圣殿必将建立"观点相对应,但沃兰德的目的——不仅仅是修建新的文学殿堂,而且号召文学家们去创造.再如:别格莫特与科罗维约夫对格里鲍耶陀夫之家的作家的谈论:"你可别小瞧这座楼. 一想到这里精华荟萃,成长着无数天才,真叫人打心眼里高兴!";"就像暖窖里种的那些菠萝似的";"希望这些温室花朵不要感染上细菌,希望它们的根别被虫咬了!".别格莫特与科罗维约夫在外宾商店插科打诨式表演寓意尤为深刻:别格莫特擅自从一个金字塔 432005韭中国俄语教学第2期型展览的顶部取了一些柑橘,又从另一个金字塔型展览的底部拿了一块巧克力糖,"害得整整一大堆糖全倒了下去,他把巧克力连同金色包装纸一块吞了下去".接着别格莫特又抓出两条大青鱼,一口吞了进去,然后吐出了鱼尾巴,在他们遭到商店工作人员围捕时,"科罗维约夫声音哆哆嗦唆,脸上装出一副哭叽叽的样子,'这可怜的人,整天就知道修汽炉子,他饿了……可叫他上哪儿去搞外币?"'.这一情节喜剧性的混乱夹杂着狂欢的笑声,金字塔型饰物的倒塌正是颠覆一切人类秩序的象征.(莱斯莉?米尔恩2001: 267) 总之,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尤其体现在叙事语言方面,形成话语的二律背反的悖论特点,形成狂欢化语言"上下颠倒"的独特逻辑.同时小说三个时空不同语言运用如同蒙太奇式的剪接,则体现狂欢诗学杂语的鲜明特点,特别是这些讽刺模拟的对话,透过魔王及随从的眼光所折射的世界变得陌生化,从而曲折地表现了作者深邃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结语作为二十世纪的伟大精品之一,小说《大师和玛巴赫金格丽特》历来受到读者多角度的解读与阐释.的狂欢理论为该小说的文本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了布尔加科夫小说与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的切合.小说在人物形象,魔幻情节, 叙事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狂欢诗学特点,即以狂欢式的眼光看世界,"颠倒看";让一切高贵的因素降格,一切低级的因素升格,形成脱冕,加冕的结构; 揭示小丑,傻瓜,骗子等被官方文化贬低的人物形象的双重作用;注重不同语言,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杂交运用的艺术手法.由于狂欢化的形式是复杂的不定形的,基于狂欢共性的实质基础上,每位作家都可以发挥无穷的创造力,拥有最大的创作自由度,所以布尔加科夫该部小说的狂欢特点同样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本质是民间性,是其人文主义理想的鲜明体现:一切都是平等,自由的, 且处于永远的创生中,具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而布尔加科夫借助该小说所体现的狂欢性则是他否定权威,对现存的看似合理而实为虚假的生活的反抗与批判,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颠覆,这一切正是布尔加科夫作为一名讽刺作家的职责之所在,敏锐洞察力之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
《大师和玛格丽特》
内容梗概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怪诞长篇小说,全书由神话、现实生活和历史三个层次粘合而成。

第一个层次是神话,描写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拜访莫斯科,他们施行妖术,制造事端,对莫斯科的市侩们进行百般戏弄。

沃兰德突然出现在莫斯科文协主席伯辽兹的面前,跟他争论有无耶酥的问题,随即让柏辽兹死于非命。

随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又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在那里表演黑色魔术,让观众大出洋相。

他们还大闹柏辽兹的协会本部格利鲍耶夫之家,并付之一炬。

而作品的主人公大师及其情人玛格丽特在受到迫害后也得到了魔王的帮助,玛格丽特抹了魔王的助手阿扎泽勒给他的一种油膏,抹了后就飞起来。

她报复了曾围剿大师的批评家,参加了魔王的盛大舞会。

舞会上魔王满足了她回到大师身边和恢复大师手稿的要求。

最后应耶酥要求,沃兰德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的生活,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重点表现了以柏辽兹为首的一群文化人的利欲薰心、蝇营狗苟的行径。

大师因为写了一部关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讯处死耶酥的小说而惹祸,遭到文化界的围攻,结果进了疯人院。

只有玛格丽特一如既往地爱着他。

这个层次
与神话层次相交织。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通过沃兰德的回忆和大师的小说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往事。

本丢彼拉多审讯耶酥,他试图使耶酥免于一死,同大祭司发生了争执,最后屈从于大祭司处死了耶酥。

耶酥服刑后,彼拉多派人暗杀了出卖耶酥的犹大。

以后是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直到大师在沃兰德指引下见到了他,用一句话使他得到了救赎。

研究综述
作为一名身后恢复名誉的作家,布尔科夫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迟到的,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钱诚翻译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1998年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布尔加科夫文集》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地展现布尔加科夫作品全貌的译本,同年面世的还有寒青的将标题改为《撒旦起舞》的译本。

布尔加科夫不仅在20世纪苏联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严酷的政治体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思考方式,使之除文学成就之外更有人格上的范型意义。

布尔加科夫及《大师和玛格丽特》正受到外国文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视点、深拓展的面貌,刘亚丁、刘锟、吴泽林、唐逸红等学者纷纷对它的构思、寓意、结构和怪诞技巧等各个方面作出了富于创见的阐释。

正如同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哈姆雷特,《大
师和玛格丽特》同时蕴涵了经验与超验、过去与现在、文本与现实等各个看上去无法并存的时空,这种包容性赋予了其广阔的释义空间,其内质的丰富性较之古代的经典也毫不逊色。

2001年,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批评家莱斯莉米尔恩的《布尔加科夫评传》,将对布尔加科夫及其《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认识起点。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的研究热潮的兴起,布尔加科夫得以在一个更加具体的文化框架中受到审视,评论家们充分注意到了白银时代的诗学模式的整体变更对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的影响,这一时期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呈现出更具探询精神和理论深度的态势。

一、对历史文化意蕴的挖掘
《大师和玛格丽特》表现的是现代社会。

但同时以宗教为主题。

二者的奇妙融合使评论者不得不追溯俄罗斯的精神之源。

它所凸现的终极人文关怀、被政治体制压抑的宗教文化潜流、神秘主义的因子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古老的、崇尚信仰的俄罗斯之灵的现代化身,引得大量评论者纷纷叩响灵魂之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解读它的底蕴。

刘亚丁在其《苏联文学沉思录》一书有关《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章节中认为:布尔加科夫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无组织的世界,这是作家本人的理想世界。

布尔加科夫皈依了俄罗斯的农民和传统的知识分子共有的否认任何国家或政权形
式的思想传统。

刘锟的论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思想浅析》列举了这部作品在几个方面表现出的宗教观念,从人物形象、哲学基础、末世论、善恶依存和仁爱等角度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主题做了全息式的综览。

潘华琴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和〈断头台〉中宗教题材的运用》一文对《大师和玛格丽特》如何在现代生活的线索中呈现宗教主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大师和玛格丽特》是耶酥受难史的一个现代阐释,布尔加科夫一方面似乎抛弃了一切时空的概念,历史、现在与未来在宇庙的反复循环中只是一个静止的点,整部作品的心理时间犹如定格在耶酥受难的特定历史时刻;另一方面,布尔加科夫通过现实中事件的发展显示出客观时间的流动。

这种时间处理方式既使作品在风格上保持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使得基督教故事穿越时空的限制,在作品中成为人类命运的象征。

二、破译结构的迷宫
众所公认,《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初读之下很难让人适应、结构复杂的巨著。

布尔加科夫的视线不断在几个时空、几个叙事层面上游走,风格诡异多变,肆意抹杀传统文学中习见的文本边界,这既造成了亦真亦幻的阅读效果,也给形式结构方面的阐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苏联文学》1988年第2期刊载了苏联学者米彼得罗夫
斯基评述布尔加科夫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两位大师》一文。

文中精辟地将布尔加科夫充满不确定性的文体总结为滑稽剧式的神秘剧,它把对末日审判的恐惧与纵欲享乐的欢娱,把高尚与最卑微,把崇拜与亵渎,把历史的广翰和日常的庸碌,把永存不朽与转瞬即逝,把认真严肃与粗俗可笑统统融合在一起,编织为一体。

《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神秘剧式的内容与滑稽剧式的内容明确地并存,使得一部小说同时兼容数个基调,创造了交响乐式的效果。

彼得罗夫斯基的权威论断是中国学者展开独立思索的起点。

唐逸红、徐笑一的论文《〈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体载特点》将彼得罗夫斯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指出滑稽剧式的神秘剧在渊源上是古希腊、罗马盛行的梅尼普体的一种变体。

布尔加科夫运用幻想、神话传说、梦幻和怪诞等假定性手法实现了梅尼普体的现代嬗变。

余华在1996年第11期《读书》刊载的文章《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以一个作家的视点对这部作品做出了富于灵性的把握,他认为布尔加科夫在丰富的表达欲望和叙述的控制之间选择了前者,而大师和玛格丽特之间虚幻和抽象的爱情使作品有了结构,正是这爱情篇章的简短,这样也就一目了然,使结构在叙述中浮现了出来,让叙述在快速奔跑的时候有了回首一望,这回首一望恰到好处地拉住了快要迷途不返的叙述。

张敏的文章《雄浑精警怪异谐谑试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艺术风格》将作品的成功归因于在结构上融和了多种风格特质,而每一种风格特质都因为其他质素的映衬获得了新的意义,构成了《大师和玛格丽特》多样性统一的艺术风格。

三、主题和形象研究
《大师和玛格丽特》在主题和形象的创造上无疑是苏联文学中的一个异类。

作为一部涉及恶魔、宗教、民间传说等多个边缘领域的小说,它题材的大胆和形象的逾矩,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作家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在这方面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近年来,对主题和形象的探询逐渐成为布尔加科夫研究的新热点。

赵宁的文章《恶魔主题在俄国文学中的嬗变》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恶魔放在了俄国文学史的大背景中进行了考察,提出恶魔沃兰德的出现是俄罗斯文学走上神话复归之路的一个标志,恶的化身被转化为善的护卫者这一事实达到了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的丑恶荒诞化的效果,是把圣经神话魔幻现实主义化的成功探索。

而唐逸红的《布尔加科夫笔下的魔鬼形象》一文则关注于魔王沃兰德与歌德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的关系,认为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在精神实质上又有区别。

布尔加科夫塑造的这个形象是他对立统一哲学观的产物,对沃兰德来说,恶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惩恶扬善。

康澄的论文《对二十世纪前叶俄国文学中的基督形象》考察的是布尔加科夫对圣经传说的天才重构,他指出布尔加科夫是从人的角度来刻划耶舒阿的,只有当这个人物逐渐发展、逐渐丰满后,读者才能在其身上看到救世主的轮廓。

唐逸红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小丑形象》则把目光投向了魔王的几个随从的身上,认为他们不同于生活中的小丑,而是被脱冕的小丑,他们同狂欢节上加冕与脱冕两种仪式紧密联系,具有小丑傻瓜骗子魔术师等多种功能,既是讽刺揭露者,又是恶作剧者;同时,小丑参与的活动有一种游戏性质,小丑的世界有其特殊的审美标准。

吴泽林在《公猫布尔加科夫的笑声》一文中从公猫别格莫特的形象入手,剖析了这部作品独具特色的笑声,他在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正反两个世界的荒诞结合点上发现了破解这种风格的钥匙笑声,认为笑声是在悖谬世界的巅峰与谷底间展开的。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具有广博内心世界和深远洞察力的伟大作家,他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具有丰富的内涵,已经为评论者从多个理论层面进行诠释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但是,国内目前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与其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相称,我们期待着更有影响力和锐气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