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

合集下载

恋人絮语爱是一件让人欲罢不能的破事儿

恋人絮语爱是一件让人欲罢不能的破事儿

叶小凯/文
说句实在话有时觉得真觉得的是件顶无聊的破事儿可是这件无聊的破事却毕竟真真切切的存在在你我的生命中。文艺点说就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曾国祥导演的《恋人絮语》讲述的正是关于爱情的这件无聊的破事。
记得当年太小青春懵懂总觉得爱情就是人生中唯一的大事只要有那么一个自己看着舒服的女孩出现就会心如小鹿砰砰乱跳然后就是满脑子的幻想哎呀什么一生一世啊什么海枯石烂啊这类电视电影小说里看来的肉麻又不实际的誓言也会莫名其妙的冒出来但多数时候这些话都会憋在心里烂掉想永远比做要简单的多。再后来稀里糊涂的长大了身边一个又一个人出现又消失才觉得爱情真的是很狗屁你爱着她可她又爱着他而他又未必爱她他爱的是他也说不定。
虽然爱情是有些无聊其重要性当然比不上吃饭睡觉可吃饱了睡足了人身体里的荷尔蒙与力比多就会作怪矫情点说是因为我们太害怕孤单需要有人可以相伴。于是孤单的人们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跳进了爱情的大火坑不仅仅腾别人也腾自己。人们一面幻想着爱情的美丽一面又被残忍的现实硬生生的戳破五彩的气泡尝到丁点甜头就迫不及待的讴歌赞美受到丁点刺激又屈辱万分哭爹骂娘这世间的人啊真是是生命不息恋爱不止。
4个故事却包含了爱情的无数种可能性我试图梳理人物关系并将之配对A爱BB爱CC爱D但A又牵着C的手C又躺在B的身边然后还有E、F、G更多的人更多的关系像蛛一样密结发散又正切合了范晓萱通过Facebook发现男友的劈腿事件一样4个故事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关联既有明媚的阳光又有冰冷的风雨有迷人的笑容也有痛心的泪水暗恋、明恋、乱伦之恋、暧昧之恋的总总小情绪、小猜忌、小幻想、小背叛都被这
个年轻的导演絮絮叨叨又神经兮兮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可恼的是这点破事儿在镜头中却被这年轻的导演展现的唯美动人即便是对爱情几近绝望的人看过影片也会感受爱情能的破事儿啊!或者有点像吸食鸦片的感觉恋人一个人或者恋上一种感觉都能让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产生一种快感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陈奕迅与林嘉欣享受那种劈腿的快感谢安琪享受暗恋彭于晏的快感向佐享受喜欢朋友母亲带来的快感同时又和范晓萱享受那种跟踪的快感虽然结果不一定是美好的但过程却使人迷恋。也许真的是曾国祥和彭浩翔混的太久以至于影片里面能看到些许彭浩翔的影子奇怪的恶趣味与独特的审美敏感又细腻镜头捕捉着人与环境的交融点再通过音乐强化人物的内心变化孤独的迷惘的失落的喜悦的各种情绪都被放大在流光碎影间将道德与伦理进行批评与解读任何意图都可以被理解影片的文艺基调注定了解读的多样性。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2.等待太久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了;3.幸福九字: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4.到老年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记忆减退,二是…二已经记不得了;5.再聪明的女人在自己的相貌上也是糊涂的,再愚蠢的男人在女人的相貌上也是清醒的;6.豁达的人不纠缠过去,明智的人不拘泥现在,成熟的人不担心未来;7.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示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8.人总是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9.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一个残酷的词;10.法国人说酒是葡萄的回忆,经历了足够的时间之后,所有事实都必然产生微炒的改变,到达美丽的顶点后枯萎下去;1.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2.在你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3.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智,劳我筋骨;4.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必容所短;5.现在的梦想决定着你的将来,还是再睡一会吧;6.一分钟到底有多长?那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还是等在厕所外面;7.流言对你造成伤害至少需要两个人--你的敌人诋毁你,你的朋友转告你;8.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9.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10.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1.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2.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3.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后你是话的奴隶;4.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5.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6. 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7. 美若没有分几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8. 上帝不会为难头脑简单的孩子;9. 如果说懂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是因为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10.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1.地球是运动的是,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2.当别人开始说你是疯子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

《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译者言——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汪耀进 文)严谨的学术权威们像诸神一般在法国学坛的所谓“巴塞侬”神庙各就各位,虎踞龙盘,巴特却甘愿在神庙外的台阶廊沿(他所津津乐道的“边缘”)起舞弄清影,拣尽寒枝不肯栖。

已经很少有人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巴特是继萨特之后的法国学界的另一位“现代大师”。

……在许多人看来,巴特首先是结构主义思想家,是以结构主义眼光来打量文化现象的先驱;是他将符号学推向了法国学术界的前沿;是他勾勒了结构主义“文学科学”的蓝图。

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巴特又绝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一个追求快感乐趣的人本主义的化身。

为满足快感而阅读,管他天王老子,无视清规戒律,我爱怎样读就怎样读。

巴特又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

当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伯格里耶等人的实验性小说被法国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时,巴特挺身而出,拔笔相助,并且断言:只有“不可卒读”才体现了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

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写作”)。

巴特借鉴了尼采的戏剧化守法,挣脱了超然局外的“元语言”的刻板束缚。

转叙论述成了直接演示,行文成了“动真格的”话语。

《絮语》的结构匠心旨在反恋爱故事的结构。

……巴特认为,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从根本上说是片段的、不连贯的。

……巴特神往的就是“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就像诗人叶芝从飞旋的舞姿中瞥见一种永恒的和谐一样)。

“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莱奇《解构主义引论》第112页)在巴特看来,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Le grain de la voix》,第267页)。

敷设这样一段故事不啻是编织一个束缚自己的罗网。

真正为爱情而痛苦的恋人既没有从这种妥协中获益,也没有能成为这种爱情故事的主人公。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

据说罗兰·巴特是最有女人缘的。

特别是对那些极富智性美的女人,比如克里斯蒂娃和苏珊·桑塔格。

他优雅而从容的微笑,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魅力甚至使他那些应该很遥远的理论都显出了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

所以,罗兰·巴特,是我唯一可以用“喜欢”这个词的大师。

当然,玛格丽特·杜拉对他略有微词,这个一生都充满激情地关注男女两性间情欲和对抗的极端而尖锐的女作家表示,她不认为同性恋者巴特能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因此,《恋人絮语》显然是谵妄和虚无的,同样也是空洞的。

事实上,在下这个判断之前,杜拉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罗兰·巴特是个没有界限的身体。

就像他的那些文字,纤细、轻盈,藤蔓一样四处漫溢,但每个触须都保留着极端的敏感,而且,充满诱惑──这种文字从来不是可以界定的,也很难确定它将漫游向何方,然而,它无孔不入。

巴特其实是翩若惊鸿的那种另类大师。

巴特的身体是暧昧的,他滑出了传统的性别分界;巴特的事业也是奇特的,他似乎可以随意穿越学院的那道又高又坚固的围墙;至于巴特的著作,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书店越来越辩不清哪儿是文学理论部分,哪儿是软色情书架,哪儿是罗兰·巴特的后期著作,哪儿是杰基·柯林丝的最新小说”;甚至他的名字,有时出现在《泰凯尔》这样最先锋的学术刊物上,有时也会在巴黎最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露面,比如《elle》……所以,在我们这个爱情话语逐渐耗损的时代,罗兰·巴特又回到了爱情,难怪《花花公子》会欢呼:“由于《恋人絮语》这样的书,爱的春天又将返回。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巴特在此设置了一种舞台似的场景,一幕幕无头无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语,一种神情,一个眼光,一样道具,或者是某种身体动作,某个细节,某种独自沉浸、与世隔绝的心境,以及某个常用词……)纷纷上演,随意涌现,堆放,随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经典中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在罗兰·巴特之前,有谁关注过当维特的手指偶然碰到夏洛蒂的手指,这种身体接触带来的“咀嚼意义的快感”和它的微妙隐秘的“符号迹象”?有谁搜寻过对恋人的赞叹“真可爱”背后复杂的欲望和空乏的字眼之间的冲突?──然后无声无息的消失。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一)
在寂寞的时候
你会想起我吗
哪怕你只是一时的恍惚
很久以来
我的心事也为你占据
我知道
那个莫名的电话
是你积聚一整天的勇气
在一瞬间消失
一声声忙音
是你心灵的独语
我能读懂你么
我是否已经读懂了你
守着一台被挂断的电话
作茧自缚的蛾子
空虚渐浓
光阴渐深
恋人絮语(二)
回忆是回归的小鸟
一片绒羽毛
飘落在我的寂寞
静静的守望中徐风渐起
随风而去的
是一些从前的欢乐
随风而来的
是离别时的痛苦
握紧掌心
握不住繁华的梦
只感觉你小手冰凉
热情已深藏
恋人絮语(三)
积雪装饰一树美丽
潜藏许多心事
连一道幽怨的目光
你也承受不起么
我看见你失血的脸容
如一树崩溃的雪景
那一声淡淡的叹息
春风么
我看见你光秃的枝条
转眼间繁花似锦
你说:关于忠贞的背叛
只是可有可无的枝节。

电影《恋人絮语》剧情介绍

电影《恋人絮语》剧情介绍

片名:恋人絮语
年代:2010
国家:中国香港
类别:爱情
片长:118分钟
语言:国语
字幕:中文
导演:曾国祥尹志文
主演:陈奕迅、林嘉欣、范晓萱、谢安琪、向佐、彭于晏
电影简介:
《恋人絮语》讲述了几对恋人、夫妻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

陈奕迅和范晓萱是男女朋友,林嘉欣和向佐也是一对。

但陈奕迅和林嘉欣彼此心仪已久,范晓萱和向佐渐渐发现他们不寻常的关系。

不知所措之下,两人也发生关系。

年少时的向佐喜欢好友黎广生(彭于晏饰演)的妈妈,于是偷拍黎父的婚外情;黎广生成为牙医,街区洗衣店的小妹阿芝(谢安琪饰演)一直暗恋他,每天做白日梦,幻想各种与他相处的场景……
《恋人絮语》中涵盖了双恋、单恋、暗恋、苦恋、不伦恋……用不同风格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爱情的多面和复杂。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作者:俞航来源:《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他毕身致力于文本理论研究与文本写作实践。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他充分体现了多变与创新的特质。

在《从作品到文本》中他提出了自己的解构主义文本观,而《恋人絮语》则是这一文本观指导下的极具实践意义的解构主义文本。

本文试图通过巴特的文本理论来分析其晚期著作《恋人絮语》。

【关键词】罗兰·巴特;文本理论;《恋人絮语》[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一、善变的罗兰·巴特罗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家和思想家,是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知识界领衔人物之一。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罗兰·巴特有着一副不断变换的面孔,是一位推陈出新的大师。

“翻开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思潮流派的经籍文献索引: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符号学,接受美学,释义学,解构主义……里面总有巴特的一席之地。

马克思、萨特思辨的印痕,布莱希特和索绪尔理论的折射,克里斯蒂娃和索莱方法论的火花,德里达深沉隐晦的年轮,尼采的回声,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变调在巴特笔端融合纷呈。

”[1]1巴特的不落俗套,拒绝固化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宝藏。

善变是巴特内在气质上赋予其思想创新的最大动力。

巴特的理论生涯有着两次重要的转变:如果说由马克思主义、神话学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转变是巴特的第一次重大的转变,那么当巴特已经成为公众承认的结构主义大师之时,他又转向了解构主义——这是他的第二次重要转变。

当人们还折服于他在结构主义领域取得的成就时,他已经由可读文本转向了可写文本,把结构主义整个颠倒过来了。

正是善变使他没有在结构帝国里固步自封。

对于巴特而言,结构主义体系已经饱和了,甚至走向僵化,如果抱守结构主义的话,只能将才智创新的发动机削减为工具箱里的工具。

破除这个牢笼,寻找新的理论突破,为才智腾出发展的空间,这或许是罗兰·巴特从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的内在动力。

商业文化语境的“恋人絮语”——《非诚勿扰Ⅱ》观后

商业文化语境的“恋人絮语”——《非诚勿扰Ⅱ》观后
第1 8卷
第 2期




学 院 学

Vo 8 No 2 L1 .
Apr 201 i l 1
2 1 年 4月 01
Ju a f hj n ntueo daa d C mmu iain o r l ei gIsi t fMe i n o n oZ a t nc t s o
片却毫 不犹豫 将另 一对人 物推 至台前 ,将绝对 强势 的主 题 “ 亡 ” 强调 到 非 正 常程 度 。生命 的薄 脆感 死
抹杀 了爱情 的全部 光彩 。“ 生命 的 困境 ” 停止 了爱情 故事 的叙述 。试想 还有 哪种 叙事 比宿 命感 的叙 事 更 悲天悯 人 ,更像是 充满哲 学意 味的 深刻 。于 是故 事 成 了浮 云 ,电 影作 品 中常应 有 的叙 述 逻 辑 随着 冯 小 刚颇 为得 意 的 “ 水炸 弹” 的进 人烟 消云散 。成为 一部在 叙事程 序上 有着不羁 色彩 的片子 。 深
片 中表 现为三 大场 景 :离婚 典礼 、试婚 、人生告 别会 。
《 非诚 勿扰 Ⅱ》 看来 是想 说一个 “ 人生 ” 的 问题 ,剧 中导 演试 图将一 切 集拢 在 人生 这 个 大主 题下 ,
说一个 “ 整体 ” 的故 事 。影 片设计 两 对 重要 人 物 :秦 奋 和梁 笑 笑 、李 香 山 和芒 果 ;涉 及 了两个 典 型 场 景 :慕 田峪长 城 ,海 南 。这 些空 间被关 联 在 一起 ,这 些 空 间 中 的人 物 面对 各 自问题 的 时候 ,也 彼 此互
山大地震 》 的票 房之 和突破 了十亿 ,冯 小 刚 因此成 为 中国 电影个 人 作 品年 度票 房破 十亿 的第一 人 。与

恋人絮语经典句子

恋人絮语经典句子
恋人絮语经典句子
导读:经典句子恋人絮语经典句子
1、我爱你是以悲剧形式肯定人生。
2、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悲伤不是一场幻觉。
3、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
4、我一生中遇到过成千上万个身体,并对其中的数百个产生欲望,但我真正爱上的只有一个。
5、可爱。说不清自己对情偶的爱慕究竟是怎么回事,恋人只好用了这么个呆板的词儿:“可爱!”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谢谢.
6、这么想念对方,可能因为没有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真的在一起,又可能跟别人一样,开始的时候很好,慢慢又觉得很闷,最后平平淡淡分手。
7、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8、我发现,我根本没有勇气离开他。我不想再花时间,去习惯另外一个人,去接受他的好与不好,然后,又再互相伤害,重复又重复。到最后,你会发现,连自己都不知道谁真正爱过自己。
9、作为一个爱忌妒的人,我得忍受四重痛苦:由于我爱忌妒,由于我因此责怪自己,由于我担心我的忌妒会有损于他人,又由于我自甘没出息:因此,我因受人冷落而痛苦,因咄咄逼人而痛苦,因疯狂而痛苦,又因太平庸而痛苦。
10、一方面,我相信自己对你的了解超过其他任何人,而另一方面,我又常常意识到你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不可探寻这一事实。换一种说法“我无法了解你”的意思是“我将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怎样看我。”我摸不透你的底,因为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摸我的底的。
11、“我确实很想知道爱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一个当事者,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它的存在,而不是它的实质……所以尽管我能够成年累月的发表对爱情的宏论,我顶多只能抓住一些只鳞片爪,奇思异想的流动中涌现的一些闪念、断想、妙语等等;在爱情的格局中,我的立足点不对头,我处于最耀眼的地位:‘中国有句古话:当事者迷。’”

罗兰·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一个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文本

罗兰·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一个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文本

103㊀罗兰 巴尔特的«恋人絮语»①一个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文本李勇华摘㊀要:如果把«作者之死»和«从作品到文本»看作巴尔特Ⅱ期的话,在那之前的 叙事结构分析 则是巴尔特Ⅰ期,在那之后的«罗兰 巴尔特自述»«恋爱絮语»和«明室»等则可视为巴尔特Ⅲ期.巴尔特Ⅰ期和Ⅱ期之间有个世界观认识上的断层.主客二元论在巴尔特Ⅱ期遭到否定,巴尔特Ⅲ期则明确了巴尔特Ⅱ期在否定主客二元论之后具体开拓出什么样的世界观.巴尔特最终所到达的世界观和目前日本国内引领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的第三项理论相同,即主体㊁客体和客体本身这三项所构成的世界观.通过精读«恋爱絮语»来解释这个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关键词:恋爱絮语㊀主客二元论㊀第三项理论㊀认识论转变①㊀一1974年到1975年,巴尔特在法国高等研究院开设了一门名为 恋爱话语 的课程.«恋爱絮语»是这门课程的讲义整理,1977年由法国瑟伊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版发行了15000册,很快售罄,后来又加印多次,学术著作能够如此畅销是极为罕见的事情.«恋爱絮语»畅销的原因可能和村上春树的小说一样,并不是作品通俗易懂,而是很难读懂.因为阅读这样的作品需要我们抛弃像反映论那样的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恋人絮语»是晚期巴尔特三部作之一,处①本文中的引用由笔者从日译本ɛ恋愛のディスクール 断章ɑ(三好郁朗訳,みすず書房,1980年)转译而成,同时参考了英译本AL o v e r sD i s c o u r s eF r a g m e n t s (t r a n s l a t e d b y R i c h a r d H o w a r d ,V I N T A G E B O O K S ,1978年),引用文后括弧里的数字即为日译本的页码.104㊀于«罗兰 巴尔特自述»(怀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原著初版1975年)和«明室»(赵克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原著初版1980年)之间.目前世界上的巴尔特研究把巴尔特分为理论家巴尔特和作家巴尔特.大家熟知的 作者之死 是理论家巴尔特,而这三部作的巴尔特则是作家巴尔特 准确地说应该是 小说家 巴尔特.现在受到评价的是作家巴尔特,而理论家巴尔特和很多曾经流行过的理论一样被认为已经很过时了.①但是笔者认为,理论家巴尔特不但没有过时,对整个巴尔特的研究需要从零开始,从改变陈旧的世界观开始,或者应该说巴尔特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因为大家都在巴尔特理论自身所需要的阅读方法之外阅读了巴尔特.世界上所谓最为先进的巴尔特研究无非已经详细地研究了包括«恋爱絮语»在内的晚期巴尔特而已,而中国的巴尔特研究主流却还停留在巴尔特初期.巴尔特的弟子㊁也曾是巴尔特的同事安托瓦纳 贡巴尼翁认为巴尔特晚期三部作品不仅仅是巴尔特所要写的 小说 ,也是巴尔特为了他要写的 小说 所做的理论上的阐述.贡巴尼翁的观点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贡巴尼翁并不能够论证他的观点,并且说清巴尔特到底要写什么样的 小说 .因为,贡巴尼翁并没有意识到阅读巴尔特的这些作品需要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他只是把巴尔特所说的内容用他自身的语言整理了一遍而已.贡巴尼翁对晚期巴尔特的研究极为详细,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批判并否定巴尔特,从而开拓出一个不同于巴尔特的文学研究道路.②二简单说来,巴尔特的«恋人絮语»无法在原有的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中得到确切的理解,对此我们先来看看巴尔特所理解的 真实 (v e r i té)这个情境③就能有所明白.常常会有这样的颠倒.世人认①②③具体参照日本石川美子的ɛロラン バルトɑ(中央新書,2015年)和美国的乔纳森 卡勒在新版«罗兰 巴特»(陆赟译,译林出版社,2014年.原著初版于1983年,再版于2002年)中增补的最后一章.具体参照贡巴尼翁的«理论的幽灵»(吴泓缈㊁汪捷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原著出版1998年),’ロラン バルトの‹小説›」(ɛロラン バルトの遺産ɑ石川美子㊁中地義和訳,みすず書房,2008年.2001年,贡巴尼翁在法国诺曼底召开的 架空的书,想象的书 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过该论文),«反现代派»(郭宏安译,三联书店,2009年.原著初版于2005年)巴尔特的«恋人絮语»应该按照原文的题目F r a g m e n t s d`u nd i s c o u r sa m o u r e u x翻译成«恋爱话语的几个断章».话语是福柯理论著作的核心术语,应该说巴尔特是有意识地回应福柯的理论,才在«恋人絮语»中使用了 话语 并且定义了巴尔特自己所理解的 话语 .巴尔特认为 话语 由 情境 (f i g u r e)构成.对于 情境 ,巴尔特说: 在每个情境的底部都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往往是未知之物(或许是无意识之物?).这个句子在恋爱主体的意义表现组织里有其用法.这个母句(这里只是这样假设而已)总不会很饱和,也不会传达完整的信息(9). 未知之物 母句 等只有在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中才能得到确切的理解,对此正文中还会做具体分析.另外,晚期巴尔特受到雅克 拉康的精神分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或许应该说巴尔特有意识地回应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恋人絮语»中,巴尔特频繁使用了 想象界 ,虽然没有使用 象征界 这个词语,但是和象征界 相关的内容已经作为问题得到了详细分析,并且巴尔特他自己所获得的世界观中通过恋爱行为提出了他自己所理解的由 理想界 象征界 和 现实界 形成的三界拓扑关系.这个三界拓扑关系在后来的«小说的准备»(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原著初版于2003年)的讲座中通过书写行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当时的福柯以及拉康如何回应巴尔特的,以及后来福柯的研究者和拉康的研究者又是如何来回应巴尔特的,这些都是今后再重读20世纪60年代来自法国的文学理论风暴时不可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105㊀为是 客观的 ,我认为是假的.世人所说的狂乱㊁幻觉㊁错误,我倒认为这些都是真实.奇妙的是真实感总是在错觉的最深处.错觉去除一切雕饰,就像基本金属那样,纯粹到再也不能纯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金属再发生变质 真实不是真理.只有在与错觉的关联中才有真实.置身于真实,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了.反叛一切,并且在得到无限的肯定时, 错觉 就成了真实.(总之,在狂热的恋爱中才会有真正的真实的断片)客观存在的对象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在错觉的深处怎么可能有真实?这样的文字如果略过不去阅读的话,那么这本书就无法阅读了.因为整本书里几乎都是这样的内容.比如巴尔特在情境 肯定 (a f f i r m a t i o n )中说: 一直秘密地牵引我的绝非战术.我肯定并且接受出于真伪范畴之外的,成功与失败范畴之外的一切 .从 真伪范畴之外 来看真伪等价,从 成功与失败范畴之外 来看成功和失败等价.这些都无法通过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来解释.在«罗兰 巴尔特自述»中,巴尔特就已经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已经实现了认识论上的转变,获得了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一个美国大学生(或许是实证论者,或许是持不同政见者:我不能分辨清楚)在识别主观与自恋,就像不言而喻那样.他大概在想,主观性在于谈论自己,并在于说自己好话.这是因为他是一对老的词语即一个老的聚合体 主观性/客观性 的受害者.可是今天,主体在他处形成,而 主观性 也可以返回到螺旋形的另一个位置上:被破坏的位置㊁不协调的位置㊁被流放的位置㊁没有锚固的位置.既然 自我 不再是 自己 ,为什么我不可以谈论 自我 呢?(怀宇译«罗兰 巴尔特自述»,242页)不言而喻,主客二元论就是有主体(主观)和客体(客观)构成的世界观.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确与否完全可以有一个客观存在来判断.但是,在上述引文中,巴尔特认为美国大学生所持有的是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所以是个 受害者 .其实,巴尔特自身曾经也是这种世界观的 受害者 .因为,20世纪50年代的巴尔特一度认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但是在后来理论发展中渐渐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巴尔特在提出 作者之死 以及文本概念的时候,他就已经告别了马克思主义,告别了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只是在这个阶段,巴尔特自己对自身认识论上的转变还很模糊.所以表现出来的只是一味地 破坏 .巴尔特认为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统领一个答案的 作者 必须死去. 文本 的特征就是爆炸,像夜空的流星那样,出现后瞬间消失.在这个阶段的巴尔特不承认有一个客观存在可以判断主体所把握到的世界正确还是错误.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完全是 无政府主义 式的,不承认 作者 对文本的最终解释.代之 作者之死 是 读者的诞106㊀生 ;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读者可以随意去解读文本,读者的解读应该像流星那样瞬间消失.①如果严格遵照巴尔特所提出的文本理论的话,不但无法阅读文学作品,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也不得不停止.事实上中国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似乎没有因为巴尔特的文本理论而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从侧面表明了巴尔特理论在中国没有得到确切的理解.巴尔特也因为自己提出的 作者之死 和文本理论一度告别了文学,转向了符号学研究,但是晚期巴尔特又找到了研究文学的方法.«罗兰 巴尔特自述»前后的巴尔特不再像 作者之死 以及提出文本概念的时候那样只是一味地 破坏 ,而是 建设 ,对 文学 充满从未有过的热情.这是因为巴尔特对自己所获得的新的世界观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巴尔特始终没有用一个词语来表述他所获得的新的世界观是什么.笔者认为巴尔特所获的新的世界观就是日本学者田中实所说的 第三项 理论.这个世界观不是主体和客体构成的二元论,而是由主体㊁客体和客体本身所构成的三元论.客体本身存在,但是我们无法把握到.我们把握到的只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语言所构成的客体,也可以叫作客体世界.因为,客体本身我们把握不到,所以客体本身不可能像二元论中的客观存在那样可以作为判断主体所把握到的客体世界正确还是错误.比如,在具体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内容.所谓的意义都是主体通过阅读行为赋予主体自身的.字里行间没有什么意义,靠近纸张仔细看的话都是油墨留在纸张上的物质性的痕迹而已.用索绪尔语言学的概念来说,油墨的痕迹倒映在主体视网膜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就是 能指 .主体在阅读行为中赋予 能指 的意义就是 所指 ,一系列的 所指 形成构成了 本文 .田中实的 本文 概念发展了巴尔特的文本概念,对于晚期巴尔特来说文本也就是 本文 . 本文 不是主客二元论中的概念,而是以把握不到的 第三项 为前提的世界观里的概念. 本文 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语言所把握到的客体,没有什么可以来衡量这个客体对还是错.我们在反复的阅读中,意义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能指 和 所指之间发生了分离和结合.主体其所把握到的客体和无法把握到的客体自身的关系中不断地得到否定,主体只有被否定,主体才有改变自己的可能,人生才会因为文学而改变.对于主体而言,越是能够改变人生的文学作品才越能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②三晚期巴尔特所到达的世界观就是田中实①②参照«作者的死亡»和«从作品到文本».前者收录于«罗兰 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作者的死亡»于1967年在美国第一次公开发表(石川美子ɛロラン バルトɑ,78页).中国国内的«从作品到文本»有杨扬译㊁蒋瑞华校和杨庭曦译㊁周韵㊁周宪校这两个译本,分别刊登于«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10月)和«外国美学»(2012年5月).«从作品到文本»第一次在法国公开发表是1971年.这里不能一一罗列有关田中实的 第三项 理论的论文,只能先简单地对田中实的 第三项 理论做简单的介绍.田中实在ɛ小説の力ɑ(大修館書店,1996年)之后的二十多年通过具体的 近代小说 阅读获得的 第三项 理论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通过 第三项 理论可以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地平.田中实自己除了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学㊁巴尔特的文本理论之外,还通过大森庄藏的哲学㊁村上春树的文学理论以及阿赖耶识等展开了他的 第三项 理论研究.在目前的日本,引领着日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的就是田中实的 第三项 理论.107㊀所说的 第三项 理论.巴尔特的«恋爱絮语»可以看作是一本诠释 第三项 理论的著作.这本书如果是贡巴尼翁所说的 小说 的话,那么这本 小说 所要解释的也是 第三项 理论这样的世界观.以下具体通过巴尔特对几个情境的解释做进一步论证.(1) 不在(a b s e n c e ) .面对不在的人,有关不在的话语在不断地重复.这实在是个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个人作为指示对象虽然不存在,但是作为言内行为的接受对象却存在.二者之间是个非常奇怪的扭曲关系,从这里产生一种让人无法忍受的现在.我被夹在指示行为的时间和言内行为的时间之间而动弹不得.你虽然离开了(因此我才会悲叹),但是你又在这里(所以我才会对你说话).这个时候我知道现在这个困难的时间是不含有任何杂物的一个苦闷.所谓的指示对象就是主客二元论中的客观存在的对象,如果是指一个人,如果这个人死了的话,那么就从这个物质世界上彻底消失了.但是, 言内行为的接受对象 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只要言内行为存在,或者说因为来自主体的言内行为,恋爱主体所爱的那个人作为 言内行为的接受对象 就存在,不管恋爱主体所爱的那个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已经从这个物质世界永远消失.用 第三项 理论来讲 言内行为的接受对象 就是 第三项 ,即客体本身.对于恋爱主体来说,恋人虽然作为 指示对象 不在眼前,但是只要恋爱主体还爱着恋人,那么恋人就作为爱的接受对象,即客体本身 出现 在恋爱主体的眼前.对于主体来说,最为痛苦的就是两种世界观之间形成的扭曲关系.言内行为是 语言论转向 之后的一个重要术语.所谓语言论的转向,不只是指一切都是语言的编织物,还要考虑语言编织物到底和世界到底有什么关系.因为,大家理解的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所以很多人回避了原有的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但是只是回避不能彻底实现 语言论转向 ,也不能彻底改变学术研究的现状. 语言论转向 需要我们像巴尔特和田中实那样开辟新的认识论,即世界分为主体所把握到的世界(客体)和主体所把握不到但又存在的世界(客体本身).因此, 语言论转向 就是从一个认识论向另一个认识论的转变.因为没有把认识论上的转变作为主要问题来考虑,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文学理论一度盛行之后又衰落,现在则完全进入了理论退潮的时代.我们再回到情境 不在 .巴尔特在这个情境的结尾谈到一个禅宗公案,大概的内容是这样:师文把弟子摁在水缸里,过了很长时间后才让弟子露出水面,以此告诉弟子只有你在需要空气那样需要的真理才是真理.巴尔特接着说: 只有通过在水里的窒息状态才能够重构 真理 ,准备 棘手到难以处理的 爱. 所谓对 真理 的重构不是在原有的世界观里的重构,而是在新的世界观里的构成.爱 棘手到难以处理 ,也是因为恋爱行为让恋爱主体认识到一个主体无法把握但又存在的客体本身.108㊀(2) 无定所(a t o p o s) .我所爱的那个人,迷惑我的那个人是无定所.我无法对其分类.那个人就是 唯一 ,只有特别的 印象 和我特别的欲望相呼应,这可谓奇迹.那个人才是我真实的情境,不可以用陈词滥调来理解(以及其他一些人的真实).无定所的那个人摇动语言,我们无法对那个人叙说什么,关于那个人无法去谈论;一切形容词都是谎言,都会带来痛苦并犯下错误,那个人成了我们难以处理的东西,是无法形容的存在(这才是 无定所的真正意思).无定所 可以看作 第三项 这个客体本身的一个特征. 无定所 并非意味着在一个看得见的空间里飘忽不定,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对 无定所 无法分类,不是说在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里无法理解非主客二元论世界观的东西;就是在以 第三项 为前提的世界观里,我们也无法把握存在又无法把握到的客体本身.对恋爱主体而言,只有把主体把握不到的客体本身作为前提,也就是主体在和客体本身的关系中来理解主体所爱的那个人,作为其理解的结果的 印象(i m a g e) 才具有独特性,才可能有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陈词滥调,并且彻底甩开包围在主体周围的陈词滥调.对于恋爱主体来说那个人的特征是 无法形容 ,所以恋爱主体才要不断地抵制那些来自主体用来形容他者的 记叙㊁定义和语言 .尽管那个人 无法形容 ,恋爱主体还是在不断地尝试把握所爱的那个人,用自身的语言来描述那个人.恋爱主体所把握到的客体对象就是 印象 .在这个 印象 上,痛苦和快乐同时存在.痛苦是因为 印象 永远被无定所 的客体本身所否定;快乐是因为 印象 在被否定中能够意识到但又无法言说的一个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 九月的某个早晨,阳光灿烂,我出去购物.那天早晨,巴黎真是太精彩了. 恋爱主体因为一个奇妙的逻辑能 整个 (就像感受秋天的巴黎那样)地去感受对方.这个 整个 里总有令人不足的地方,但是又说不出不足到底是什么. 因为意识到了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所以才有 整个 地去感受 外在 一切的可能.但是,这种状况下主体还觉得有什么不足,并且又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不足.这是因为在新的世界观里,客体本身无法把握到,但是意识到有主体无法把握不到的客体本身,主体才会有 世界 的一切都属于他/她的感觉.对于主体而言,他/她所把握到的整个 的 世界 ,其实就是主体通过自身的语言所建构的 印象 而已.巴尔特在情境 无定所 的最后谈到恋爱中的两个人关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就是和恋爱行为中恋爱主体所意识到的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相关.虽然说恋爱行为能够开启一个通向新的世界观的道路,但是很多恋爱主体并没有去把握并坚持相信有一个不同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绝大多数恋爱主体倒是会去轻易地相信某个恋爱故事,模仿他人去约会,去妒忌对方,同时最终也会像他人那样被所爱的对象给抛弃.恋爱着的人应该摒109㊀弃所有的恋爱故事去拥抱无法把握到的那个人.不是通过恋爱故事去合理化恋爱主体对那个人的 印象 ,而是二者都要被无法把握到的客体本身所否定.只有这样,恋爱主体的爱才能存在,爱才能为恋爱主体打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世界.(3) 我爱你(J e t a i m e ) .第一次告白结束后, 我爱你J e t a i m e 这句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看上去很空虚,只能以某种充满迷幻的色彩重复过去的信息(或许不是几个词语所传达的内容).我只能在跟这句话无关的外部重复这句话,向着语言外部彷徨.但是去哪里呢?把 我爱你 这个表述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很奇怪.怎么可能一边是 我 一边是 你 ,然后二者之间有个合理的(词汇上)感情结合呢?这样的拆解不管多么符合语言学的理论,所有一次性投放出来的内容都会因为这个拆解行为而被歪曲.没有人不会注意到这个事情.爱(这个句子)不是不定形的存在(除了元语言上的人为的操作).这个句子在发语时,主语和宾语会同时出现.我连续多少天重复J et a i m e ,这也不会变成J e l a i m e (我爱那个人).我抵制那个人所通过的句法,抵制宾语作用和语言活动. 野兽 因为遭到魔法而变得很丑陋 爱 美女 .当然美女不爱野兽.但是,最后美女打开心扉(具体理由就不管了,要说有什么理由的话,那也是因为美女和野兽之间有了对话)面对野兽发出具有魔力的词语. 野兽啊,我爱你 .就在这一瞬间,从竖琴乐声的缝隙中出现一个新的主体.这是个古代故事吗?从语法上来讲 我爱你 (J e t a i m e )这个句子是由主语㊁谓语和宾语构成,但是巴尔特人为主体所爱的那个人不是一个可以拿来拿去的客观存在.如果把人作为客观存在的客体来看待,人完全失去了自由.主体只有放弃并否定对他者的一切理解,他者才能作为他者得到真正的认可.巴尔特认为 我爱你这个句子表达只是主体所能把握到的 你 .语言是主体把握他者,把握世界的一个方法;主体只有突破主体用语言所编织的世界,才能接近主体所爱的那个人.所以,巴尔特说需要 朝着语言外部彷徨 ,接着又说 但是去哪里呢 ,因为哪里都去不了,主体永远只能活在主体自己构建的客体世界里.美女爱野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最终因为美女和野兽之间有了 对话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对于主体来说 我爱你 其实就是主体和主体所把握到的世界之间的一种行为,是一种自恋.主体虽然无法突破主体所建构的世界,但是主体可以通过设想主体把握不到的客体本身来不断地否定自己,主体和客体本身之间的对话 因此而可能.没有人会愚蠢到从字面上去理解美女爱野兽,其实 美女爱野兽 讲述的是一个是有110㊀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观里所构建的主体和主客二元论中的所构建主体完全不同.我们应该从这个层面来理解在美女说出 野兽啊,我爱你 的瞬间竖琴乐声中出现的主体是什么.从这一点上来说, 美女爱野兽 不是一个古代故事,只要人类存在,这个故事永不过时.这个故事里充满爱的真谛.四1976年,巴尔特在福柯的推荐下仅以一票之差战胜对手当上了法兰西学院的 文学符号学 讲座教授.巴尔特在开讲讲座上说:语言就是法西斯 ,因为主体不是主体通过语言表达什么,而是语言强迫主体说一些和主体不一致的话.但是,巴尔特后来因为获得了新的世界观,也就是在认识论上发生了转变,却强烈地爱上了语言.在以 第三项为前提的世界观里,语言可以突破语言,通过语言所建构的主体可以得到重构,主体上可以有一个螺旋式的回归.晚期巴尔特想写一本像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那样的 小说 ,通过 小说 的书写行为,书写主体在和主体无法把握到的客体本身中否定主体所把握到的客体世界,从而实现普鲁斯特所说的 从作品到人生的逆流 ①,用但丁话来说就是 新生 ②.只有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人生才能彻底得到改变.主体只有找到彻底相对化并否定主体所把握到的世界,主体的人生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对于晚期巴尔特和田中实来说,只有能够改变人生的小说才能称得上 小说 .很多小说和恋爱故事一样,都是人生消费的对象,主体所把握到的世界因为小说或者故事得到合理化.这样的文学作品改变不了人生,或者说改变的只是人生的表层.晚期巴尔特为了书写 小说 ,强调的不是 作者之死 而是 作者的回归 .要注意的是, 作者的回归 不是对曾经提出的 作者之死 的否定,而是 作者之死 的延续和拓展.这些都因为晚期巴尔特在认识论上发生了转变,获得了一个有别于主客二元论的世界观而成为可能.«恋人絮语»中的话语并不是那种见不得人而要去隐藏的东西,和恋爱相关的话语也不是其他话语可以轻易否定的对象,倒是其他话语会因为和恋爱相关的话语给彻底否定,对此还需结合«恋人絮语»以外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总之,比起大家熟知的 作者之死 和提出文本概念时代的巴尔特,晚期巴尔特的革命性更为强烈.巴尔特研究需要重新开始,就像在后殖民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框架中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之后的文学研究需要重新开始一样.(李勇华,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研究生.)①②バルト’作品からテクストへ」(ɛ物語の構造分析ɑ花輪光訳,みすず書房,1979年.该论文最初公开发表是1971年),100页.参照巴尔特«小说的准备»第一讲.。

恋人絮语 英文版书

恋人絮语 英文版书

恋人絮语英文版书Title: Lover's Whispers.In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human emotions, the threads of love are always the brightest and most delicate. They weave a story that is both familiar and unique, a narrative that transcends language and culture, a universal tale of longing, desire, joy, and pain. "Lover's Whispers" is such a story, a beautiful and poignant exploration of the whispers that lovers share, the secrets they keep, and the dreams they nurture.The book opens with 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protagonists, a pair of lovers whose names are never revealed, adding a layer of anonymity and universality to their story. Their world is one of intimate moments and shared secrets, of laughter and tears, of hopes and fears. Their voices are soft and tender, like the whispered confessions of lovers in the dead of night.As the story progresses, the reader is taken through a series of emotional landscapes, each one rich in detail and deeply felt. There are moments of deep connection, where the lovers' words and actions speak volumes about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ffection. There are also moments of dista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where the whispers of love become muffled and lost in the cacophony of life's distractions.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is both poetic and accessible,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lovers' conversations without getting bogged down in excessive detail. The author's use of metaphor and simile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llowing the reader to visualize the emotional landscapes described with vivid clarity. The narratives flow seamlessly from one chapter to the next, building up a sense of anticipation and excitement that keeps the reader engaged throughout.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Lover's Whispers" is its honest portrayal of love's imperfections. The lovers are not always kind to each other, and their words and actions can sometimes be hurtful. But it is thisauthenticity that makes their story so compelling. It reminds us that love is not always easy, that it requires patience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at it is worth fighting for despite the challenges it brings.The book's conclusion is both bittersweet and hopeful. The lovers' journey has been fraught with difficulties, but through it all, they have found a way to hold onto their love, to find comfort in each other's arms, and to dream of a future where their love can flourish. The final whispers of the book are a beautiful testament to the resilience of love, a reminder that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love has the power to heal and transform."Lover's Whispers" is a book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love in all its complexity and beauty.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human emotion, a celebration of love's ability to connect us in ways that are both profound and intangible. It is a book that will speak to readers of all ages and backgrounds, a universal tale of love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

恋人絮语经典语录恋‎人絮语经典语录恋人‎絮语经典语录1.不要‎让自己的理智和感情赛‎跑,适得其反的是越克‎制理智,感情就越一路‎领先;2.等待太久‎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自己当初想要的了;‎3.幸福九字: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4.到老年有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记忆减‎退,二是…二已经记不‎得了;5.再聪明的‎女人在自己的相貌上也‎是糊涂的,再愚蠢的男‎人在女人的相貌上也是‎清醒的;6.豁达的‎人不纠缠过去,明智的‎人不拘泥现在,成熟的‎人不担心未来;7.‎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示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8.人总是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9.梦想‎是一个天真的词,实现‎梦想是一个残酷的词;‎10.法国人说酒是‎葡萄的回忆,经历了足‎够的时间之后,所有事‎实都必然产生微炒的改‎变,到达美丽的顶点后‎枯萎下去;1.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2.在你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3.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智,劳我筋骨;‎4.用人所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长,必容所短;‎5.现在的梦想决定着‎你的将来,还是再睡一‎会吧;6.一分钟到‎底有多长?那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还是等在厕‎所外面;7.流言对‎你造成伤害至少需要两‎个人--你的敌人诋毁‎你,你的朋友转告你;‎8.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9.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10.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1.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2.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3.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后你是话的奴隶‎;4.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5‎.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6. 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7. ‎美若没有分几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8. 上帝不会为难‎头脑简单的孩子;9‎.如果说懂的道理比‎别人多一点,是因为犯‎的错误比别人多一点;‎10.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1.地球是运‎动的是,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2.‎当别人开始说你是疯子‎的时候,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爱欲与语言的相拥——《恋人絮语》的一种读法

爱欲与语言的相拥——《恋人絮语》的一种读法

爱欲与语言的相拥——《恋人絮语》的一种读法
陈芸
【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7)001
【摘要】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是解构主义文论的经典之作,一方面,它有很强的可读性,一方面它又似一个巨大的语辞迷宫.以此书中大量引用的文本<会饮>作为一个引子,以戏剧性为突破口,对它的文体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爱欲与语言的关系.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陈芸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丽江旅游文化学院,云南,丽江,67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5.065
【相关文献】
1.承接与颠覆:罗兰·巴特的爱欲书写——《恋人絮语》的互文性解读 [J], 陶艳柯
2.罗兰· 巴尔特的《恋人絮语》——一个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文本 [J], 李勇华
3.语言、爱欲与诗——但丁语言诗学管窥 [J], 王彦华
4.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 [J], 俞航
5.爱情故事还是恋人絮语?——埃里克·罗麦尔系列影片中的话语(1) [J], 刘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No93巴特的恋人絮语

No93巴特的恋人絮语

No93巴特的恋人絮语法国的罗兰.巴特,大师中的大师,一座语言崇山中挺拔的峻岭。

山高人为峰,适合这位西方文坛显赫大师。

读了巴特“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恋人絮语》(下称《絮语》),起得浑身舒服的痒痒。

巴特这样的文字,不需要故事的鱼贯而入,或是几条线索穿梭,也不需要跌宕的情节,甚至不需要连贯和链条,超越了逻辑,按照巴特的语素,表达其特别的文字,我想说是白云般如水一样漂泊在天。

白云如水,漂泊在天,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思想定势。

巴特的恋人絮语,就是如此般随意的抽筋,任意的提取文字之核。

恋人在表达的时候,思想的间歇性,不完整性,飘乎性,对于恋爱的双方,最能表达爱意顶尖之意的,就是这样的语言与文字。

哪怕凝结的气息,到急喘吐词不清,甚至哑口无言,生活现实的恋人絮语,才具有复原意义上的真实和审美。

当然,巴特的《絮语》掺和了大师的思想,爱的思想火花在哲絮上飞扬。

巴特的《絮语》高度神经质发散性的行文,如果到过精神病院,聆听曾经的智者无厘头的自言自语,如果情感强烈,当是巴特式的语言。

孤高、清寡、痴独、零乱、艳闪、拼接、飘移、谵狂,可以说是胡话连篇。

不同于纯粹精神病患者的是,在巴特的笔下,俯拾皆是――刚好与心灵深处某种深深的精神饥渴需要对码。

哪儿都痒,挠什么地方也不对。

心上的痒痒,外皮挠不着地方。

日子过得挺好,说不清心头什么痒。

看了巴特的《絮语》,挠痒在莫名其妙关键的引诱上。

啃骨头,老火汤,顺读巴特的一种体味;绝味鸭掌鸭脖子,逆读巴特的另一种体味;飞流直下,到波光潋滟,挑着读的第三种体味。

读这样的书,是过去读不进去的,如今成了合拍的挠痒痒,这就是过去老农所说,爬得高了,累了,需要山壑邂逅的一缕新风。

老农在那个年代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见过大世面,有过曾经风雅。

过去的过去,是大户人家。

在农村,遇上这样的老农,他的话,对我来说,是当时的巴特式叙说。

对比巴特的《文之悦》,我以为《絮语》翻译的好些。

如果说《絮语》是啃骨头,吸骨髓,那《文之悦》有点嚼腊与咬棉花(与之不同的是,能咀嚼出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译者言——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汪耀进文)严谨的学术权威们像诸神一般在法国学坛的所谓“巴塞侬”神庙各就各位,虎踞龙盘,巴特却甘愿在神庙外的台阶廊沿(他所津津乐道的“边缘”)起舞弄清影,拣尽寒枝不肯栖。

已经很少有人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巴特是继萨特之后的法国学界的另一位“现代大师”。

……在许多人看来,巴特首先是结构主义思想家,是以结构主义眼光来打量文化现象的先驱;是他将符号学推向了法国学术界的前沿;是他勾勒了结构主义“文学科学”的蓝图。

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巴特又绝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一个追求快感乐趣的人本主义的化身。

为满足快感而阅读,管他天王老子,无视清规戒律,我爱怎样读就怎样读。

巴特又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

当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伯格里耶等人的实验性小说被法国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时,巴特挺身而出,拔笔相助,并且断言:只有“不可卒读”才体现了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

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写作”)。

巴特借鉴了尼采的戏剧化守法,挣脱了超然局外的“元语言”的刻板束缚。

转叙论述成了直接演示,行文成了“动真格的”话语。

《絮语》的结构匠心旨在反恋爱故事的结构。

……巴特认为,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从根本上说是片段的、不连贯的。

……巴特神往的就是“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就像诗人叶芝从飞旋的舞姿中瞥见一种永恒的和谐一样)。

“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莱奇《解构主义引论》第112页)在巴特看来,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Le grain de la voix》,第267页)。

敷设这样一段故事不啻是编织一个束缚自己的罗网。

真正为爱情而痛苦的恋人既没有从这种妥协中获益,也没有能成为这种爱情故事的主人公。

爱情不可能构成故事,它只能是一番感受,几段思绪,诸般情境,寄托在一片痴愚之中,剪不断,理还乱。

书中的所谓“恋人”是一个符合体:纯洁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表现力)的统一(就像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一样)。

这里,应该提醒读者体味巴特的“苦心”:反恋爱故事,即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而不是“故事”或“正确表达”。

这种辞典式的罗列形式透出了一种冷静,是一种不加掩饰、文饰的表达方式。

……恋人在这种虚拟的“存在”上宣泄恋物、象征和释义的激情。

这一模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14世纪诗人彼得拉克始,就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竞相搬弄演衍。

巴特的独创之处是赋予其浓厚的符号学色彩。

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

说到底,《絮语》便是对正在叙述中的恋人的写照……展示了一个充分体现主体意义的“我”,呈现为一种产生、发展、建构、流动、开放的过程。

……是语言铸就了主题,铸就了“我”。

因此,《絮语》中的“我”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无性别的、流动的、多声部的。

《絮语》又是一个典型的解构主义文本。

……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扭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无一定向。

这便是“文互涉关系”。

*正文身心沉浸1、柔情:常常是这样,要么惆怅,要么是欣喜,总让人身不由己。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如轻云。

我不时地轻轻触动、抚弄、试探一些念头,怎么也排遣不开。

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便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2、恋人之死:身心沉浸是一种麻木。

3、无容身之地:4、曲解死亡:我让生与死相互对峙,由此我便游离于联结生与死的不可避免的两极之外。

5、身心沉浸的功能:我闪烁其辞是为了掩盖我的愁容;我恍惚晕眩是为了逃避那迫使我独当一面的负重和窒息感;相思1、远方的情人: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2、女性的倾诉:一个男子若要倾诉对远方情人的思恋便会显示出某种女子气:这个处于等待和痛苦中的男子奇迹般地女性化了。

男子女性化的原因不在于他所处位置的颠倒,而在于他的恋爱。

3、遗忘:这种忍受分离的办法便是忘却。

恋人若无法忘却,有时会因记忆的魂萦梦牵身心交瘁,过度紧张,而最终死去(如维特便是)。

4、叹息:而令人伤感的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时,我是个没有附丽的形象,干枯、泛黄、萎缩。

5、把玩分离:6、欲望和需要7、祈求:8、把头按入水里:佛教公案:“师傅将弟子头按入水中良久,泛沫减少;师傅遂将弟子拽起,复其元气,曰:汝求真谛如空气时,便知何为真谛矣。

”“真可爱”1、巴黎,秋天的早晨2、整体的不足:出于一种奇特的逻辑,恋人眼中的情偶仿佛变成了一切,同时他又觉得这一切中似乎还含有某种他说不清的东西。

这就是对方在他身上造成的一种审美的幻觉:他赞颂对象的完美,并因自己选择了完美而自豪;“真可爱”这一赞叹在显示整体的同时,又揭示出整体的不足之处;3、欲望的特殊性:对这种种细微末节,我憋不住想说:这多可爱!可爱的意思就是:这是我喜爱的,也就是唯一的;然而我愈是反觉到自身欲望的特殊性,我愈没法表达清楚:目标的精确与名称的飘忽相对应,欲望的特殊只能引起表达的模糊。

语言上的这一失败只留下了一个痕迹:“可爱”(“可爱”的最恰切的翻译应该是拉丁文的l'ipse 是他,确实就是他)。

4、同义反复:“可爱”是精疲力尽之后留下的无可奈何的痕迹,一种语言的疲乏。

迷恋的情愫构成了情话,但又箍死了情话。

执着1、爱情的示威:尽管我的恋爱经历并不顺利,尽管它给我带来痛苦、忧虑和绝望,尽管我想早点脱身,可我内心里对爱情的价值却一直深信不疑。

2、想象的力量与欢乐:3、力量并不在阐释者: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至今仍有一个规矩,即“阐释者”是力量源泉的中转。

但爱情的力量却无法中转,不能经过阐释者传达;……这里的主角不是牧师,而是恋人。

4、让我们重新开始:对爱情有两次肯定。

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于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对一切都报以肯定。

接着便是一段隧道里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断地被疑虑所啮咬,对对方的挑剔不断的危及爱情的价值。

……但我肯定能从这隧道里钻出来……当初我是怎样肯定的,我再次给予肯定。

鼻子上的疵点1、腐烂变质的痕迹:在对方完美光洁的脸上,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疵点,尽管它也许微不足道,可某种异样的感觉却刹那间在我从未意识到的某个角落冒出来,旋即将我爱慕的对象投入一个平庸的世界。

……我愕然了:我听到了一个错位的板眼,就像情偶娓娓道来的甜言蜜语中插入了一个切分音,仿佛听到了覆盖在偶像上的光华帷幕的撕裂声。

2、看见对方俯首就范:羞耻源于屈从:对方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时忽然显了形……我忽然发现他一下子忙碌起来,疯疯癫癫,或干脆拼命讨好,俯首帖耳,向世俗势力摧眉折腰以求赏识。

——一旦对方流于俗套,不在把爱情当一回事,那么对方也就变了形,他已失去了个性。

3、骚狐狸:4、对方的着魔:5、可怜的小丫头:一个亵渎的词一下子冒到嘴边,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恋人的美意……对形象被破坏的恐惧要远胜于因可能失去爱而引起的焦虑。

焦灼1、焦灼就像毒药一般:恋人感到前途未卜,生怕遇到不测风云,担心自己被伤害,被遗弃,害怕有什么变化……2、原生焦灼:对崩溃的恐惧实际是对已经体验过的崩溃的恐惧(原生焦灼)……恋人的焦灼似乎也是一回事:害怕将要经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经发生了。

从恋爱一开始,从我第一次被爱情“陶醉”起,悲哀就没有中止过。

最好有人能告诉我:“别再焦灼不安了——你已经失去他/她了。

”追求爱情1、勾销: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

2、两只鸽子:我渴求的是我自己的欲望,而情偶只不过是它的附属品而已。

……为了想象,我牺牲了形象。

……我伤心的是爱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3、获益与损害:对象被虚化了,自然也就不能对我构成伤害,我对他的欲求也就不会使我骚动不安了。

可怜相1、苦行:恋人对自己情人感到负疚时,或者想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受的罪时,总要摆出一副自我惩罚的苦行相。

2、惩罚自己:这不失为一种自如的避退;又恰到好处地显出可怜相的处处动人之处。

3、讹诈:可怜相(做苦相的潜在动机)是做给对方看的……这是在讹诈,我让对方看到隐退的形象……65-137无类1、无法归类的:我爱慕的、迷恋的对方是无法归类的。

——只因我的欲望也无法归类。

2、纯真:3、独特的关系:要说真正的独特性,它既不体现在对方身上,也不体现在我身上,而在于我们之间的关系。

等待1、等待:我在等待一次来临,一个回归,一个曾允诺的信号。

2、排戏:等待也有个舞台情景,由我一首调度安排。

先划出一段时间做苦恋状,再显出相形之下不再重要的种种苦楚凄戚。

简直就是一出戏。

……戏就是这样,对方的到来自然会使演出打打缩短;如果对方在第一幕来,心平气和的问候;如果在第二幕来,要有一点“风波”;要是在第三幕来,只好是宽容和认可……等待的焦虑并不都是那么强烈;也有忧郁的时候;在我等待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3、电话:等待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我竟然鬼使神差般的不能动弹。

等电话便是意味着编织束缚自己的罗网,此恨绵绵,个中苦衷难以言传。

4、幻觉:5、他/她在等待: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墨镜1、慎重考虑:该流露出多少原先积郁的烦恼是好呢2、双重自由:在我的眼睛里,对方是分裂的双重影像:时而为异体,时而又属主体;而我则摇摆于严峻和奉献之间。

这样一来,我又不能不使点手腕——如果我爱他/她,我得竭力为他着想;而要做到这点,我只能有损于自己——一个无法拜托的僵局——要么当个圣徒,要么做个魔鬼,别无其他选择——前者我当不了,后者我又不愿意——于是,我只能闪烁其辞——只能流露出一点点感情。

3、戴着假面前进:给我的痴情带上慎重的假面(平静、坦然)——完全是英雄气概——“伟人不屑于将自己感受的痛苦暴露给周围的人”。

……但要想完全掩饰感情是不可思议的。

(简单说来,甚至包括极度的感情):这并不是因为人的主体太脆弱,而是因为感情从根本上就是给人看的——掩饰必然要被察觉——我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瞒着什么,这就是我必须解决的一个难以把握的悖论。

……我示意着自己戴的假面步步紧逼——我替自己的激情罩上一具假面,却又小心翼翼地(狡黠地)用手指点着假面……爱情的奉献最终免不了一出终场戏——符号迹象总是要占上风的。

4、墨镜:我既想显得可怜,又想显得了不起,同时既想当一个孩子,又当一个成人。

于是,我便下赌注,我便冒险——因为对这副不常用的墨镜,对方也许压根儿就什么也不问……事实上,对方也许看不出任何符号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