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简介

合集下载

四渡赤水简介

四渡赤水简介

四渡赤水简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3万红军来到赤水河畔,并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相逢。

毛主席、周副主席、总参谋长刘伯承对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决定立即抢占附近渡口以摆脱敌人。

红军一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命督察室主任王道元对红军加紧围剿,王赶到贵阳,并调集四十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

我方认真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

于是,我军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之际,二渡赤水,夺取渡口。

高翔率领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

蒋介石闻知此事大发雷霆,命令重兵进攻红军,将红军消灭在乌江以北。

毛主席经慎重考虑,决定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后又突然调头四渡赤水,将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

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

但红军将疲惫不堪的滇军牵到东面并给予沉重打击。

红军主力终于大步开进云南,并从容渡过金沙江,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红军三大主力中央原计划把彭德怀的三军团改称三方面军,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长征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战略撤退,史称“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了第一方面军。

由于该军团负责中央苏区的军事安全,也称中央红军。

兵力最高达24个军共7万馀人。

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

1932年6月改称红一方面军。

第二方面军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途中,奉中央命令,组成第二方面军,并将红三十二军(一方面军)编入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共1万馀人。

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一次转折性战役。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撤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西迁,由于李德的重要战略失误,中央红军在强渡湘江时,损失极大,部队从8万5000人下降到3万人,史称“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随后选择了阻击兵力较弱的贵州,进入贵州并占领遵义后,召开了著名遵义会议,撤消了三人团中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成立了“前敌委员会”掌握军事指挥权,选举任命朱德为前敌委员会司令,毛泽东被选为政委。

一渡赤水与二渡赤水由于红军在湘江战役遭遇惨痛损失,普遍希望能有一场比较大的胜利,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掌指挥权,19日分三路向土城方向前进,28日在土城以北的青杠坡与川军6个团激战,29日红军撤出战斗,北上渡过赤水河,即“一渡赤水”。

进入四川,准备和位于川东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但川军的精锐部队提前赶到,中央红军意外的与川军发生遭遇战,受到战斗力非常强,且尤其善于阻击战的川军堵截,结果红军在遭遇巨大损失后,依然没有突破川军防线,增援的川军不断到来,川军越打越多,最后红军遭到川军的反扑,红军乘黔北防守空虚之机,于2月18~21日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

三渡赤水与四渡赤水回到贵州境内的红军面对着被夹击的危险,北面是大军压境的由薛岳指挥的中央军,南面是阻击的黔系军阀,最后红军决定南下打击战斗力较弱的黔系,红军以一部兵力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主力从侧翼突击,结果黔系大部被击溃于遵义城南忠庄铺地区。

黔系军阀王家烈仅率剩余的一个团从遵义南门逃跑,红军再次攻占了遵义。

王家烈在南逃路中,正好碰上中央军第一纵队的先头部队,第一纵队司令吴奇伟决定用他手中的满员装备精良的两个师联合王家烈的一个团迎击追来的红军,结果吴奇伟的司令部遭到长途迂回的红军突袭,吴奇伟逃跑,士兵随即溃逃,吴奇伟连夜一直逃到乌江口,过桥跑到乌江北岸后,命令士兵立刻砍断渡桥的缆绳,以阻断追来的红军,结果当时正在渡桥的国军士兵落入江中,还没有过河的士兵被红军追上,投降。

四渡赤水的内容

四渡赤水的内容

四渡赤水的内容
四渡赤水是指中国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过四次穿越赤水河的
战斗行动。

赤水河位于四川省和贵州省交界处,地势险要,水流湍急。

红军为了躲避日军和国民党的追击,不得不多次渡过这条河流。

第一次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11月,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追击,
选择了赤水河南岸的狮子山渡口。

红军在大雾中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逃离了敌人的封锁。

第二次渡赤水发生在1936年6月,红军为了防止敌人进一步追击,选择了赤水河北岸的小岩渡口。

红军在平日夜晚成功渡过了赤水河,继续战斗。

第三次渡赤水发生在1936年8月,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
包围,再次选择了赤水河南岸的古蔺渡口。

红军利用夜晚的黑暗成功
渡过了赤水河,避免了被敌人发现。

第四次渡赤水发生在1939年9月,红军为了突破日军的阻击,
选择了赤水河北岸的水石渡口。

红军面对强大的敌军与湍急的河流,
成功渡过了赤水河,继续作战。

通过四次渡赤水,红军战胜了重重困难,成功突围,并最终取得
了对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渡赤水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象征着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四渡赤水故事概括

四渡赤水故事概括

四渡赤水故事概括四渡红水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页,讲述的是当时中国和红军不畏强大的敌人,顽强战斗和勇敢突破,最终打破了一路围追堵截,向陕北挺进的剿共军队。

四渡红水的故事,是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一个缩影。

四渡红水发生在1935年,也就是中国革命时期的长征。

当时,红军在追击围攻他们的国民军队的途中,遇到了一个河流的阻碍,这个河流叫做红水河。

这条河水漫长而宽阔,它的另一侧则是一个陡峭且极其危险的山崖,所以要想突破这个难关是很难的。

便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和他的部队却被迫多次穿过红水河,这依旧无法摧毁中国的斗志。

他们决心再次覆渡,以便前行。

然而,红军面对的困难并不止于此。

由于追赶、包围加上狂热的攻击,红军面对着各种挑战。

国民军队盘踞在对面的山崖上,向红军猛烈攻击,他们使用手榴弹、炮弹等等强有力的武器。

他们甚至向前方滚下大石,以此尝试压灭人的斗志。

中国人深知,如果他们被困在这里,将会遭受重大打击。

他们于是决定,更加危险的再次穿越河流。

然而这次行动特别危险,因为它涉及到渡河的两大风险之一,河水情况还算可以,但是面对岸边的狙击火力,情况却更加危急。

红军将士们深知这一点,他们或是光着膀子,或是双手扛着步枪,一个接一个走到河边。

当他们将身体浸泡在水里时,他们突然开始激烈战斗。

虽然国民军队使用了最好的机枪和步枪,但在第一次渡河后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在后续的激烈战斗中成功地对敌方岸上的火力进行了有效打击。

尽管中华民族正在经历悲痛和血腥的历史时期,但及中国人的决心仍然十分坚定,他们像黑夜中的一束光一样。

1949年10月1日,宣布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四渡赤水 故事简介

四渡赤水 故事简介

四渡赤水故事简介【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我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为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动,调动敌周浑元部向南和吴奇伟部向西,尔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我军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敌人,当敌吴奇伟部北渡乌江和滇军孙渡部靠近我军之际,3月11日,我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敌误以为我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我军,企图再次对我形成合围,聚歼我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为进一步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3月21日,我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继续向川南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引敌向西。

我主力则以快速的行动回师东进,于22日,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再次折回贵州境内。

28日,红军穿过鸭溪、枫香坝之间的敌碉堡封锁线,直达乌江北岸。

29日夜,我军先头团1个排利用雷雨掩护,乘竹筏到达对岸,顺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红9军团于乌江北岸继续牵制敌人外,红军主力向南全部渡过了乌江,巧妙地脱离了敌人的包围圈。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

四渡赤水故事梗概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整编,继续进军。

为了摆脱数十万敌军从四面八方对红军的追击、堵截和包围,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在云贵高原展开一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

1935年1月29日,红军从遵义出发向北进军,一渡赤水,准备从四川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回合,北上抗日。

此举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急调重兵布防在川黔边境,封锁长江。

2月8日,红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关山,再战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部,重占桐梓、娄关山和遵义,并歼灭敌20多个团。

为了进一步迷惑和调动敌人,红军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假装北渡长江。

3月22日,毛泽东指挥红军突然掉头东下,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当时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见红军矛头指向贵阳,自己周围的兵力空虚,慌了手脚,丧魂落魄,急调滇军火速驰援,实现了毛泽东部署的“调出滇军”的目的。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作战时间: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作战地区:贵州省和四川省交界地区参战部队:红一方面军;国民党军周浑元、吴奇伟两部8个师,湘军3个师,滇军3个旅,川军12个旅,桂军3个师,黔军3个师。

作战结果:共歼敌1.8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

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简短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以下是关于四渡赤水的简短故事:
故事一:打土豪分田地。

1935年,红军第一次渡过赤水河,途经古蔺东南部的回龙场时,遭到当地反动民团长官曾庶凡的袭击。

在二渡赤水期间,红军于2月15日晚包围“云庄”,并在次日傍晚越壕翻墙,攻入寨中。

战斗中,反动团丁纷纷缴械投降,曾庶凡从暗道仓皇逃跑。

17日,红军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并镇压了曾庶凡的帮凶,并将相关土地及寨子里的钱粮全部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故事二:赠参救母。

一渡赤水后,红军路过太平镇走马坝时,了解到当地贫农方少周69岁的老母亲病重在床,危在旦夕,而家里人却无钱医治。

住在方少周家的一位红军营长主动前去看望病人,并把自己珍藏的人参无私奉献出来给方母熬汤。

方母喝了参汤后,病情大有好转。

故事三:开仓分盐。

在军阀、地主与奸商的压榨与盘剥下,赤水河两岸的贫苦老百姓一度吃盐非常困难。

1935年2月18日,一支红军部队攻克二郎镇。

在军阀开在当地的盐号“四公益”,红军举行群众大会,宣传党的主张。

第二天,红军便打开盐号仓库,将奸商囤积的6万斤盐全分给了当地贫困老百姓。

随后,红军又截获了另一家奸商“集大成”盐号尚未卸下的12船盐,也陆续分给了当地劳苦大众。

红军长征中的战争故事:四渡赤水

红军长征中的战争故事:四渡赤水

【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被迫撤出中央⾰命根据地,开始了⼤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万多⼈减少到只有三万多⼈。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泽东主席⼒主摆脱敌⼈主⼒,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7⽇,红军⼀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了⽑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命的新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

蒋介⽯等⼈⼤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及⼴西军队⼀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命根据地的红4⽅⾯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命根据地。

【战争故事】 四渡⾚⽔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的⼀次出⾊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泽东充分利⽤敌⼈的⽭盾,灵活地变换作战⽅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

当发现敌⼈的弱点时,⽴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歼敌⼀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成为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渡⾚⽔ 遵义会议后,中⾰军委向各军团⾸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坝、⼤渡⼝、江安⼀线北渡长江。

1935年1⽉19⽇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城、⾚⽔前进。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这一支经典而豪迈的任务中,以革命
精神、勇气和智慧,最终从被困敌特种部队手中摆脱出来。

赤水大渡河任务赋予中央红军历史性使命。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派
隆德军围困及抢掠中央红军,在长江南岸的困境中,吴作良下达了渡
河冲击令,号召武装力量在长江南岸的赤水渡口聚集,并决定采取像
渡河一样的作战形式,穿越长江,从四个渡口分别渡过,依据这一历
史性任务,中央红军在7月19日到7月20日,经历了激战浴血而出,最终脱离困境,完成了这次历史性的渡河任务,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基础。

此次渡河任务的完成也反映了中央红军宝贵的革命精神,他们在面对
数量约为两倍的敌军时,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使用谋略取得了胜利,也激励并带动后来的解放事业。

在抗日战争进程中,中央红军的革命精神及勇敢和智慧对中国人民解
放事业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完成任务激励了中国
全国人民,象征着他们与革命事业的联系。

四渡赤水简介

四渡赤水简介

四渡赤水简介四渡赤水简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3万红军来到赤水河畔,并与堵截红军的川军相逢。

毛主席、周副主席、总参谋长刘伯承对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决定立即抢占附近渡口以摆脱敌人。

红军一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地区,蒋介石命督察室主任王道元对红军加紧围剿,王赶到贵阳,并调集四十万大军围住扎西地区。

我方认真研究了敌情,准备用运动战对付敌人。

于是,我军趁敌人重兵围扎西黔北空虚之际,二渡赤水,夺取渡口。

高翔率领瑞金团奇袭娄山关,解放遵义城。

蒋介石闻知此事大发雷霆,命令重兵进攻红军,将红军消灭在乌江以北。

毛主席经慎重考虑,决定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后又突然调头四渡赤水,将敌人主力甩到了后面。

蒋介石怕红军攻占贵阳,急调滇军增援。

但红军将疲惫不堪的滇军牵到东面并给予沉重打击。

红军主力终于大步开进云南,并从容渡过金沙江,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红军三大主力中央原计划把彭德怀的三军团改称三方面军,因为彭德怀同志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红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了缺编。

长征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战略撤退,史称“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了第一方面军。

由于该军团负责中央苏区的军事安全,也称中央红军。

兵力最高达24个军共7万馀人。

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

1932年6月改称红一方面军。

第二方面军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途中,奉中央命令,组成第二方面军,并将红三十二军(一方面军)编入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

共1万馀人。

第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4方面军。

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的故事

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稼祥将军、朱德将军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详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主席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四渡赤水完整故事| 发表时间:2007-5-25 7:28:53 | 阅读:2656次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长征主要战役: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

长征主要战役: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

长征主要战役: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在长征这段时间,红军们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有些打的那是轰轰烈烈。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主要战役:四渡赤水,希望对您有帮助。

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四渡赤水战役的经典历史故事

四渡赤水战役的经典历史故事

四渡赤水战役的经典历史故事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运动战战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四渡赤水战役的经典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战役简介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

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减少到只有三万多人。

在这一情况下,他们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使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力及广西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和形成的。

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近代史作业  四渡赤水

• 二渡赤水 • 回师遵义,大量歼敌。我军进至扎西地区, 敌仍判断我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 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潘文华部 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我分进合击。
• 三渡赤水 • 向南突破乌江天险,调动并摆脱敌人。我 军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 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企图采取 堡垒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南守北攻, 围歼我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为 粉碎敌人新的围攻,我军将计就计,伪装 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敌迫进,然后 再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4、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毛泽东从全局着眼,没有一味冒进,而是 采取“四渡”方针,他正确的革命路线和 天才般灵活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将士团结 一致勇往直前,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 持。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这种军民 团结一致的人力量使出奇制胜有根本的保 障。
《四渡赤水出奇兵》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目录
• 一、 • 二、 • 三、 长征简介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体现长征精神
一、长征简介
•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 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 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 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 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 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 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 始确立。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 越夹金山。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随后,红一、三军团和 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 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200字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200字

四渡赤水的故事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小故事

四渡赤水小故事

四渡赤水小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而四渡赤水则是他们突破敌人封锁、继续前行的关键一战。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成功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二次渡河,红军利用敌人的疲劳和松懈,再次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三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反扑下,采取了分散兵力、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四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采取了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策略,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证了红军的生存,也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录(篇2)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2)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包括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是红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对于红军能否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长征具有重大意义。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在赤水河边与敌人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

第二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在赤水河东岸建立起防线。

第三阶段,红军在敌人的围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

第四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最终成功脱离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首先,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也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策略。

其次,四渡赤水使红军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为红军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3)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故事
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个故事发生
在1935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正在进行长征。

他们经历了
无数艰难险阻,但是在四渡赤水这一段历史上,他们展现了顽强的
意志和不屈的斗志。

第一次渡河,红军面临着敌军的猛烈阻击。

但是红军战士们奋
勇作战,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他们并没有因为一次失败就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胜利的决心。

第二次渡河,敌军加强了防守,赤水河水势湍急,形势更加严峻。

但是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最终再次成功渡过
了赤水河。

这一次的胜利,让红军士气大振,士兵们更加坚信胜利
就在前方。

第三次渡河,敌军已经布下了重重防线,赤水河水势更加凶猛。

但是红军并没有放弃,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幕激励了全军,士兵们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意志。

第四次渡河,敌军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赤水河成了红军的胜
利之河。

红军士兵们信心满满,他们像猛虎一样冲向赤水河,最终成功渡过。

这一次的胜利,标志着红军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也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斗志。

四渡赤水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四渡赤水,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象征。

四渡赤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这个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击溃敌军数百个团,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山,跨过24条河,行程约25000里。

其中着名的战役不胜枚举,像最惨烈的战役,湘江血战,最惊险的战役,强渡大渡河,最难攻的战役,突破腊子口,以及最辉煌的战役,直罗镇之战等等。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最具谋略的战役,也是毛主席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

在这一情况下,中央红军仍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的围堵,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红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

随即,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同时,在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的时候,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四省兵力及广西军队一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
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四渡赤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1.
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向各军团首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

1935年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往赤水疾进。

26日,红1军团在复兴场遭遇川军阻击,红九军团在箭滩遭遇川军阻击,占领赤水计划受挫。

27日,中央军委进驻土城。

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以及回援的红1军团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发起猛攻,予以重创,但川军后续部队迅速增援,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28日晚,政治局、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撤出青杠坡,改变北上的行军路线,避开强敌。

29日凌晨,红军大部队分左中右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渡过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2.
在红军进至扎西后,国民党仍判断红军将北渡长江,除向宜宾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调滇军和川军向扎西地区逼近,企图对红军分进合击。

鉴于追兵主力已被红军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兵力已空虚的情况,红军决定出敌不意,回师东进,折回贵州,和先头1个团抢渡二郎滩,成功地掩护部队于2月18日至20日,在二郎滩、太平渡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并继续向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24日占领桐梓,25日占领娄山关。

27日,在董公祠击溃守军3个团的阻击,28日再次攻占遵义。

次日中午,红军进占城南的老鸦山、红花岗、忠庄铺后,与对手增援遵义的纵队2个师接触,乘敌立足未稳,发起攻击,经反复拼杀,敌军2个师大部被歼,残部企图逃过乌江,最终尚未过江的1800余人和大批武器,全部被红军俘获。

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对手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余人,是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大胜利,使得红军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打击了追兵的嚣张气焰。

3
就在红军遵义大捷之后,蒋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飞往重庆,亲自指挥对红军的围攻,南守北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

红军将计就计,伪装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以诱国民党军迫进,然后转兵西北,寻求新的机动。

同时,以红3军团向西南方向的打鼓新场佯动,企图调动敌军,而后转用兵力攻击鲁班场守敌。

这一行动果然调动了对手,当敌军北渡乌江靠近红军之际,红军突然转兵向北,于15日进占仁怀,16日从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入川南。

追兵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整部署,向川南压逼红军,企图再次对红军形成合围,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地区。

4
为进一步造成敌方错觉,3月21日,红1军团以1个团的兵力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东渡赤水,分路向南急进。

26日进至遵义、仁怀北侧的马鬃岭地区。

27日,红9军团由马鬃岭向长干山方向佯攻,引敌军北向;主力则继续南进,于28日突破敌军封锁线,进至乌江北岸的沙土、安底等地。

31日经江口、大塘、梯子岩等处南渡乌江。

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周围地区只有99师的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

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

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过金沙江。

1935年1月到5月,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大量歼灭敌人,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四渡赤水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陈毅曾经说过毛主席把四渡赤水看作人生中的“得意之笔”。

后来人们普遍认为毛主席所说的“四渡赤水”是指当年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但其实毛主席真正所指的是第四次渡赤水的经历。

事实上前三次渡赤水的过程中,并无值得毛主席有所“得意”的地方。

首渡赤水由于情报错误,导致土城之战失利。

对于这次失利,毛主席曾一再做过检讨。

一次是在失利后不久,资料上记载,“毛主席站在一个斜坡上注视全场,好象有点自责的神情,对集合坐在平地上的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的指战员说:‘同志们,十几天前,我们在土城战斗中没有打赢,伤亡还很大,主要是没有把敌情搞清楚,拳头不硬,责任在我们军委,不怪下面。

”而另一次是在扎西会议上,毛主席总结了三条经验教训,内容也是大同小异。

二渡赤水,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据地。

但关键性的鲁班场之战失利,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受挫,红军被迫三渡赤水,另做打算。

鲁班场之战时毛主席是前敌司令部政委,自然也不会有可以“得意”之处。

那么从这三次渡赤水的目的和结果看,很难找到毛主席感到“得意”的理由。

但在红军三渡赤水后,毛主席于3月17日在赤水河畔的陈福村成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开始真正掌握最高军事指挥权,指挥红军第四次渡赤水奇袭贵阳。

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直接面对最高对手斗智斗勇而实施的成功战略欺骗行动,体现了战场上极为出色的智慧与计谋。

除了军事,我们再从政治上看。

在四渡赤水期间,毛主席事实上是与两个主要的政治对手同时短兵相接。

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是以博古为代表的党内错误路线领导人。

由于第四次渡赤水的成功,毛主
席不仅战胜了蒋介石,同时战胜了博古,成为全党全军的领导人。

就此点而言,其重要意义确实没有任何其他战役可以相提并论。

美国作家哈里森曾在所着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

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红军长征的足迹,是一条地球上的红飘带,是一枚别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辉煌勋章。

长征,早已成为排除万难、一往无前的精神象征,成为追求自由、奔向光明的精神图腾,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思索、去奋起、去战斗。

因此,我们都要秉承长征精神,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全部内容,希望课下能和大家多做交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