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复习计划书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目标与任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性能指标、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判据、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等内容。
二、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理解线性系统的概念和性质、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了解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描述方法、时域和频域的表示方法、稳定性和稳定判据、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等内容。
三、经典控制方法:掌握经典控制方法中的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微分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等内容,理解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
四、根轨迹法:了解根轨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掌握根轨迹的性质和基本规律,理解根轨迹对系统稳定性、响应特性和参数设计的影响。
五、频率响应法:理解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包括频率响应曲线、伯德图、封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判据和性能指标等内容,掌握频率响应法的应用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六、状态空间法:了解状态空间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包括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系统可观性和可控性的判据、状态反馈控制和输出反馈控制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七、多变量系统与鲁棒控制:理解多变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多变量系统的模型描述和控制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多变量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联合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等内容。
八、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状态观测器、系统鲁棒性分析和设计、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等内容。
以上内容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中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课堂笔记和相关考研辅导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通过大量习题和实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同时,考生还可以参加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855《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855《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自动控制原理》是北京林业大学电子信息(控制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
二、考试内容
1.掌握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数学模型及梅逊公式及其应用;
2.掌握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的稳
定性的劳斯判据及稳态误差的计算方法。
3.绘制系统根轨迹的规则及方法;掌握闭环系统零,极点分布及其与时域响应性能指标
之间的关系。
4.掌握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和闭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相对稳定性及指
标,由频率特性曲线求取系统的数学模型;了解系统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掌握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的应用,以及稳定裕度计算。
5.掌握常用的校正装置及其特性,掌握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超前校
正,掌握综合校正法。
6.掌握离散控制系统概念,基本原理,了解信号的采样与保持,了解Z变换,掌握离散
系统的数学模型,掌握离散系统稳定性的判定与稳态误差的计算,了解最少拍离散控制系统,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校正方法。
三、考试要求
可携带不具备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四、试题结构
1、简答题(占20分)
2、填空题(占20分)
3、计算题(占110分)
五、考试方式及时间
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50分。
六、主要参考资料
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第1章控制原理绪论一、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的概念,控制系统中各部分名称及概念2、开环控制于闭环控制的区别,负反馈原理3、系统的分类4、方框图绘制(原理图)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稳、准、快)二、自动控制概念中的基本知识点1、闭环系统(或反馈系统)的特征:采用负反馈,系统的被控变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即被控变量对自己有控制作用。
2、典型闭环系统的功能框图。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
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开环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又分为无扰动补偿和有扰动补偿两种。
闭环控制系统凡是系统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叫作闭环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讨论的主要是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是一种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控制系统。
它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用开环方式提供一个控制输入信号或扰动输入信号的顺馈通道,用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元件1.给定元件给出与被控制量希望位相对应的控制输入信号(给定信号),这个控制输入信号的量纲要与主反馈信号的量纲相同。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础1.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4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第二章:系统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2.1一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2二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3高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4惯性环节与纯时延环节的传递函数2.5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2.6频率响应曲线及其特性第三章: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3.1 Bode图的绘制3.2 Bode图的分析方法3.3 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3.4极坐标图的应用3.5稳定性分析方法第四章: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4.1闭环控制系统4.2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4.3 Nyquist稳定性判据4.4 Bode稳定性判据4.5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第五章: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5.1比例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2积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3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4比例积分(P)控制系统5.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系统第六章:根轨迹法6.1根轨迹的概念和基本性质6.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6.3根轨迹法的稳定性判据6.4根轨迹设计法则6.5根轨迹法的应用案例第七章:频域设计方法7.1频域设计基本思想7.2平衡点反馈控制法7.3频域设计法的应用案例7.4系统频率响应的优化设计7.5频域方法的灵敏度设计第八章: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8.1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8.2状态空间的矩阵表示8.3状态空间系统的特性8.4状态空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5状态空间设计方法和案例第九章:模糊控制系统9.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9.2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9.3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9.4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章: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10.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10.2遗传算法在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10.3遗传算法设计方法和案例第十一章:神经网络及其应用11.1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1.2神经网络训练算法11.3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系统12.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2.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12.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法12.4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13.1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13.2建模方法及其应用13.3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13.4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四章:多变量控制系统14.1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4.2多变量系统建模方法14.3多变量系统稳定性分析14.4多变量系统控制器设计14.5多变量系统优化控制方法以上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复习提纲,内容覆盖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根轨迹法、频域设计方法、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模糊控制系统、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神经网络及其应用、自适应控制系统、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多变量控制系统等知识点。
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1、线性系统(概念)2、传递函数(概念)3、零点和极点(性质)4、典型函数的复域、时域函数:脉冲、阶跃、速度、加速度、惯性、微分、积分5、结构图和信号流图(名词)主观题: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化简(二选一,结构图至少画三幅,信号流图至少画两幅,最终结果写出传递函数,P47,表2-1推导一遍)第三章:客观题1、动态过程(过渡过程、瞬态过程)、稳态过程()2、二阶系统的性质(响应速度;稳定性;自变量--固有频率、阻尼比、增益、零点(比例-微分控制的性质)、极点;因变量--响应时间、超调量)3、系统类型(定义;零型系统不能跟踪位置信号、I型系统不能跟踪速度信号、II型系统不能跟踪加速度信号;误差系数)计算题:1、稳态误差(R-HC)计算:sR/(1+GH)|s->0(回去推导一下这个公式)第四章:客观题1、根轨迹的特性(法则):p157表4-1---法则1、2、4、5(分离点)2、根轨迹的概念:分离点、K*和K的区别、零极点图和根轨迹图的坐标系、根轨迹图的极点和零点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根轨迹图上的线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计算题:1、分离点:概念、计算、性质(临界阻尼---有无阻尼、有无超调)第五章:图:1、判断是否稳定2、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的坐标系3、概念:1、信号的三个自变量:幅度、频率、相位2、奈奎斯特曲线和波特图的坐标系3、传递函数、幅频函数、相频函数之间互换4、稳定裕度(波特图、符号要搞清楚ωn(固有频率)、ωc(幅频穿越频率)、ωg(相频穿越频率)、ωb(3dB截止频率));ωc小于ωg时系统稳定5、开环稳定性和闭环稳定性是否等价性质(s->0对应t->∞,s->∞对应t->0,s->f;幅频对应时域,相频对应稳定性)1、波特图低频段对应稳态性能(间接体现,系统类型):幅频特性曲线初始段斜率体现了系统类型,因为s->0对应t->∞,所以低频段很难体现系统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要点
第一章的概念1、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复合控制方式3、基本要求的提法: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 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2、 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3、 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4、 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5、 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6、 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总复习、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C i (s ) C 2(s ) C 2(s ) G(S )复合控制方C i (s) _ G,s)C 2(s)R i (s)1 - G 1G 2G 3G 4 R i (s)-G 1G 2G 31 - G 1G 2G 3G 4C(s) C(s) E(s) E(S) R(s),N(s),R(s),N(s)例3: 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EG.7)► * kG 1(S )G2(S )C(s) _R(s) 1 G 1(s)G 2(s)H(s) C(s)-G 2 (s) N(s) 一 1 G,S )G 2(S )H(S )r(t) - u 1 (t) i (t) m「1(t ) R 115(t) = J 川dt)-i 2(t)]dtMy)J(t)R 2C(t)二 1 i 2(t)dtC2将上图汇总得到:R(s) +l i (s) +U i (s)l 2(s)U 1(s )*l 2(s)C(s)1 C 1sC(s)I i (s)U i (s)I2G)(b)例5如图RLC 电路,试列写网络传递函数U c (s)/U r (s).例6某一个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 =1 -2e't • e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脉冲响应。
解:传递函数:2〜、3s +2 八厶八、计 d c(t)丄小dc(t )丄小/八 cdr(t)丄“、 G(s),微分万程: 2 3 2c(t)=3 2r(t)(s + 2)(s+1)dt 2 dt dt脉冲响应:c(t)二-e‘ 4e'2tk =1例4、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810自动控制原理参考书目
810自动控制原理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以及相关的数学和物理原理。
以下是一些适合作为810自动控制原理参考书目的推荐:1. "现代控制工程" - 作者:Katsuhiko Ogata这本书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被广泛用于工程教育和研究。
书中详细介绍了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包括传统的经典控制理论以及现代控制理论如状态空间法和多变量控制。
2.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 作者:Benjamin C. Kuo这本书也是控制工程经典教材之一,非常适合初学者。
它提供了基本的自动控制原理和方法,包括传统的PID控制和频域分析技术。
3. "Feedback Control of Dynamic Systems" - 作者:Gene F. Franklin, J.D Powell, Abbas Emami-Naeini这本书介绍了反馈控制的理论和实践。
它涵盖了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4. "Modern Control Engineering" - 作者:Daud John Ogunnaike, William Harmon Ray这本教材涵盖了现代控制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和设计。
它还介绍了高级控制策略,如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
通过阅读以上推荐的参考书目,读者可以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些教材提供了广泛的案例和习题,帮助读者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并提供实际应用的指导。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从业人员,这些书籍都可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宝贵资源。
(完整版)山东大学847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计划
山东大学847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计划一、参考书目分析1、指定参考书目【反复研读】《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或第二版均可),王划一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备注:山大本科生目前使用第二版教材。
第一版和第二版教材内容差不多,各有优点和缺点,最好都有一本。
只看第二版或第一版也可以。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王划一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备注:只有一版。
2、拓展资料《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详解与考研辅导》,王划一、杨西侠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备注:本人建议胡的教材可以不用看,看好山大自己的教材,认真做课后题和研读真题等,分析出题规律,专业课130+,是没有问题的。
《习题详解与考研辅导》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山大老师编的,里面有课本习题的详解,还有典型题目、考研真题,是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
3、参考书复习建议①首先按照指定教材,从头到尾,全部认真看一遍。
②第一遍按照2016年专业课考研大纲要求全部看一遍,这几年大纲基本不变。
③在看第一遍的同时把课后习题全部做一遍,对照参考答案,看看自己的基础哪里有问题。
④看完一遍之后,可以做做山大本科期末题,重点研读专业课辅导讲义等。
⑤对于一些重点章节,结合复习资料,要继续深入理解。
⑥做考研真题,要有时间限制,对照参考答案,看自己的正确率,及时发现不足,查缺补漏。
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弄到山大本科生上课的课件,在第一遍复习时结合课件,效果更好。
备注:简单来说,就是结合专业课大纲,看好教材,做好课后题和真题。
二、考情分析1、考试题型①结构图化简,梅森公式②时域法分析③根轨迹法分析④频域法分析⑤校正⑥非线性系统分析⑦离散系统的分析⑧现代控制理论部分备注:自控题型基本不变,现控考察重点知识。
2、考试难度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稳中有变,每年命题难度基本一致;《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每年命题难度有升高的趋势。
plc复习计划
plc复习计划
下面是一个PLC复习计划的例子,其中没有标题和重复的文字:
1. 复习PLC的基础知识
- 了解PLC的定义和工作原理
- 理解PLC的组成部分和功能模块
- 掌握PLC的输入和输出设备
2. 学习PLC的编程语言
- 熟悉Ladder Diagram(梯形图)和Instruction List(指令列表)等PLC编程语言
- 学习如何使用逻辑门和定时器等基本指令
- 掌握如何编写简单的PLC程序
3. 了解PLC的数据处理和通讯功能
- 学习如何使用数据处理指令,如加减乘除和比较等
- 掌握如何使用计数器和移位寄存器等高级指令
- 了解PLC与其他设备(如HMI和传感器)之间的通讯方式
4. 实践PLC编程和调试
- 设计并编写一个简单的PLC程序
- 使用软件仿真或实际PLC设备进行程序调试
- 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故障
5. 复习PLC的应用场景和案例
- 了解PLC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领域,如生产线控制和机器人控制等
- 分析和学习一些真实的PLC应用案例
- 总结PLC的优势和局限性
6. 做复习总结和解答问题
- 复习所有学过的内容,做复习总结
- 解答相关问题,并复习时查漏补缺
- 准备好PLC考试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请根据个人的学习进程和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学习和实践。
848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848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摘要:一、前言二、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2.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3.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内容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微分方程模型2.传递函数模型3.状态空间模型四、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稳定性的定义2.稳定性判据3.稳定性分析方法五、自动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1.稳态误差的定义2.稳态误差分析方法3.稳态误差与系统参数的关系六、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1.动态过程的描述2.动态性能指标3.动态性能分析方法七、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节器设计1.调节器的设计原则2.比例- 积分- 微分(PID)调节器设计3.其他类型调节器设计八、现代控制理论简介1.状态反馈控制系统2.输出反馈控制系统3.最优控制系统九、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案例1.温度控制系统2.飞行控制系统3.电力系统稳定器十、考研大纲总结与建议正文:【前言】自动控制原理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考研大纲旨在帮助考生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动态性能分析、调节器设计等核心内容,以提高考研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控制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调节,使其输出满足预设要求的系统。
它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研究系统的建模、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包括微分方程模型、传递函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模型。
其中,微分方程模型描述系统的动态过程;传递函数模型便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状态空间模型能够全面描述系统的状态和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评价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
稳定性分析包括稳定性定义、稳定性判据和稳定性分析方法。
稳定性定义主要有稳定平衡状态、稳定过渡过程等;稳定性判据有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极点配置法、观测器设计等。
自动控制原理自学指导书
自学指导书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编写者:王老师自学时间安排:1:2私用范围:函授(专升本)一、学习目的和要求《自动控制原理》是电气类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同时还培养学生定性分析、定量计算、通过实验初步联系工程实际等方面的综合技术能力,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以及将来参加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区分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了解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2)了解连续系统数学模型,掌握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和传递函数概念,能熟练运用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建立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3)7解控制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掌握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条件,能熟练运用劳斯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情况;了解暂态性能指标和稳态性能指标,能熟练求解欠阻尼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及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4)理解频率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奈氏图和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掌握稳定裕度的计算。
二、学习方法三、学习进度表四、各章节的内容、重点、难点和作业题、思考题(分章节列出)第1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学时)内容:第一节自动控制系统1.自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设备或装置,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自动的按预定的规律变化。
自动控制系统:能自动对被控对象的被控量(或工作状态)进行控制的系统。
被控对象(又称受控对象):指工作状态需要加以控制的机械、装置或过程。
被控量: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且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输出量。
给定值(又称为参考输入):希望被控量趋近的数值。
又称为规定值。
扰动量(又分为内扰和外扰):引起被控量发生不期望的变化的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变量。
控制装置(又称控制器或调节器):组成控制系统的两大要素之一(另一大要素即为被控对象),是起控制作用的设备或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总复第一章的概念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如下:输出量串连补偿放大执行元被控对元件元件件象--反馈补偿元件测量元件自动控制系统有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
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掌握运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1(s)C2(s)C(s)C1(s)G1(s)G2(s)G3(s)R1(s)R2(s)R1(s)R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1(s) / [1 -G1(s)G2(s)G3(s)R1(s)R2(s)]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C(s)E(s)E(s)R(s)N(s)R(s)N(s)C(s)G1(s)G2(s)-G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s) / [1 + G1(s)G2(s)H(s)N(s)]例3:i1(t)R1 i2(t)R2R(s)+u1(t) c1(t)C1 C2 r(t)I1(s)+U1(s)112+I2(s)将上图汇总得到:R1I1(s)U1(s)C1s r(t)-u(t) = i(t) R U1(s)u(t) = [i(t) - i(t)]dt Cu(t) - c(t) = i(t)Rc(t) = i(t)dtCI2(s)R2KaC(s)1C2s(b)C(s) R(s)+R1C1sR2C2s1Ui(s)1/R11/C1sIC(s)1/R21/C2s10rad/s,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极点位置以及阻尼比和固有频率的物理意义。
高等教育-(完整版)山东大学847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计划
(完整版)山东大学847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计划山东大学847自动控制原理复习计划一、参考书目分析1、指定参考书目【反复研读】《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版或第二版均可),王划一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备注:山大本科生目前使用第二版教材。
第一版和第二版教材内容差不多,各有优点和缺点,最好都有一本。
只看第二版或第一版也可以。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王划一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备注:只有一版。
2、拓展资料《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集》,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详解与考研辅导》,王划一、杨西侠编著,国防工业出版社。
备注:本人建议胡的教材可以不用看,看好山大自己的教材,认真做课后题和研读真题等,分析出题规律,专业课130+,是没有问题的。
《习题详解与考研辅导》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山大老师编的,里面有课本习题的详解,还有典型题目、考研真题,是一本很不错的参考书。
3、参考书复习建议①首先按照指定教材,从头到尾,全部认真看一遍。
②第一遍按照2016年专业课考研大纲要求全部看一遍,这几年大纲基本不变。
③在看第一遍的同时把课后习题全部做一遍,对照参考答案,看看自己的基础哪里有问题。
④看完一遍之后,可以做做山大本科期末题,重点研读专业课辅导讲义等。
⑤对于一些重点章节,结合复习资料,要继续深入理解。
⑥做考研真题,要有时间限制,对照参考答案,看自己的正确率,及时发现不足,查缺补漏。
⑦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弄到山大本科生上课的课件,在第一遍复习时结合课件,效果更好。
备注:简单来说,就是结合专业课大纲,看好教材,做好课后题和真题。
二、考情分析1、考试题型①结构图化简,梅森公式②时域法分析③根轨迹法分析④频域法分析⑤校正⑥非线性系统分析⑦离散系统的分析⑧现代控制理论部分备注:自控题型基本不变,现控考察重点知识。
2、考试难度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稳中有变,每年命题难度基本一致;《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每年命题难度有升高的趋势。
自动控制原理学期计划与目标
自动控制原理学期计划与目标Studying the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is essential for many engineering students. This subject explores how systems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o achieve specific objectives. The concepts and theories learned in this course are applied in various industries such as aerospace, automotive, and manufacturing. Students gai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stability analysis, and controller design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ments and projects.学习自动控制的原理对许多工程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门课程探讨了如何有效地控制系统以实现特定目标。
通过实际实验和项目,学生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制造等各个行业都将应用所学到的概念和理论。
学生们通过实际实验和项目,深入了解反馈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和控制器设计。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studying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s i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complex control systems and are challenged to analyze and design solutions to ensure stabl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Through hands-on experience, students learn how to apply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real-world scenarios, preparing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they may face in their future careers.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自制自控学习计划
自制自控学习计划学习是人生中不断成长的过程,而自控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通过制定一个自制自控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
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自制自控学习计划的内容。
一、学习目标设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可量化。
比如,我的学习目标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提高数学成绩,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
在设定学习目标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不要过于理想化,也不要过于保守。
二、时间安排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自制自控学习计划的基础。
学习计划应该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长、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比如,每天早上8点到10点学习英语口语,下午2点到4点学习数学,晚上7点到9点学习新技能等。
而且要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时间进行调整,但一定要保证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少于8个小时。
三、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还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实际情况来制定。
比如,学习英语口语可以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方面;学习数学可以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方面;学习新技能可以包括编程、摄影、绘画等方面。
要保证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要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四、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计划的关键,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比如,学习英语可以通过听力练习、口语练习、背单词等方式;学习数学可以通过做题、讲解、实验等方式;学习新技能可以通过教程学习、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方式。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要盲目跟风或者随意尝试。
五、学习工具学习计划还需要明确学习的工具,可以包括书籍、课件、视频、软件等。
比如,学习英语可以通过听力材料、口语教程、阅读教材等工具;学习数学可以通过教科书、课堂教学、习题册等工具;学习新技能可以通过教程、实践设备、作品展示等工具。
要保证学习工具的质量和适用性,不要一味节约而选择质量不好的工具,也不要盲目追求高端而浪费金钱。
六、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的学习环境。
大学《自动控制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c(t) (t T ) Tet /T , (t 0)
时间常数 T 反映系统的惯性,惯性越小,响应过程越快。
5.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1)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为:
(s) C(s)
n2
R(s) s2 2ns n2
结构图如下图 3-3:
图 3-3 二阶系统结构图
2.信号流图的绘制 1)由微分方程绘制信号流图:首先要对系统的每个变量指定一个节点,并按照系统中变量
的因果关系,从左向右顺序排列。再用标明支路增益的支路,根据数学方程式将各节点变量 正确连接。 2)由系统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在结构图的信号线上用节点标志所传递的信号,用支路代 替结构图中的方框。
六.MASON 增益公式 梅森公式可以直接从系统的结构图或信号流图得到系统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传递函数。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P,则梅森公式为
延迟时间 td
td
1 0.7 n
上升时间 tr
tr
d
峰值时间 tp 超调量σ%
tp d % e / 1 2 100%
调节时间 ts
ts
3
(3 23)
3) 比例-微分控制系统:系统结构图如图 3-5
R(s)
E(s)
1
Td s
n2 s(s 2n )
3-5 PD控制系统与原系统比较如下
闭环传递函数
n2 s2 2ns n2
n2 s2 2tns n2
其中
t=
n Kt 2
,表明测速反馈控制不改变系统的自然频率,但可增大
阻尼比。测速反馈控制增大开环增益,加大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的稳态误差。
7.稳定性分析 1)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 减并趋于零(原平衡点),则称系统渐近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与原理复习计划书第一章一.基本概念一.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控制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控制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二基本控制方式:➢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1‘开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只受控于控制作用,而对控制作用不能反施任何影响的控制方式,又称“顺馈控制”➢ 2.闭环控制是指系统的被控制量(输出量)与控制作用之间存在着负反馈的控制方式。
采用闭环控制的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或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是一切生物控制自身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控制能力的闭环系统。
➢三。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1.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作用后自动返回原来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如果系统受到扰动作用(系统内或系统外)后,能自动返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该系统是稳定的。
稳定系统的数学特征是其输出量具有非发散性;反之,系统是不稳定系统。
➢ 2.准确性(稳态误差)➢指稳定系统在完成过渡过程后的稳态输出偏离希望值的程度。
开环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通常与系统的增益或放大倍数有关,而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的控制精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反馈深度。
稳态误差越小,系统的精度越高,它由系统的稳态响应反映出来。
➢ 3.快速性(动态响应指标)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等要求。
在时域中,常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系统输出的超调量 p ,上升时间Tr,峰值时间Tp,过渡过程时间(或调整时间)Ts和振荡次数N等特征量表示。
第二章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传递函数: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
公式如右图,其中C(s)、R(s)分别为输出量和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
对于单变量系统,传递函数是以复数变量为自变量的一个标量函数;对于多变量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复数域表达式具有矩阵的形式,称为传递函数矩阵,它的每一个元对应地是相应输入和输出间的传递函数。
引入传递函数,便有可能采用代数的方法或图解分析的方法来简化系统特性的确定和简化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传递函数是线性控制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比其他形式的系统描述更为方便。
通过拉氏变换,可得传递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传递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其中n ≧m传递函数的性质:1、传递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与系统的微分方程相对应。
2、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3、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4、传递函数是单变量系统描述,外部描述。
5、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不能反映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动情况。
6、一般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即n ≧m。
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
7、如果传递函数已知,则可针对各种不同形式的输入量研究系统的输出或响应。
8、如果传递函数未知,则可通过引入已知输入量并研究系统输出量的实验方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9、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函数一一对应,脉冲响应函数是指系统在单位脉冲输入量作用下的输出。
传递函数的微观结构: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都是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其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经分解后可写如下形式:因式分解后的传函传递函数零点:上面的多项式还可以表示为:另一种表示方法其中,Z i(i=1,2,......,m)是分子多项式等于零时的根,同时使G(s)= 0,故称为传递函数的零点;P i (j=1,2,......,n)是分母多项式等于零时的根,同时使G(s)=∞,故称为传递函数的极点,又称特征根。
K* = b0/a0 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传递函数与它的零点、极点和传递系数一一对应。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在复数平面上表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图形,称为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
在图中一般用”。
“表示零点,用“X”表示极点。
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可以更形象地反映系统的全面特性。
二.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比例、积分、惯性、振荡、微分和延迟环节等多种。
1.比例环节又称放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G(S)=C(S)/R(S)=k这表明,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动态关系与静态关系都一样,不失真也不迟延,所以又称为"无惯性环节"或"放大环节"。
比例环节的特征参数只有一个,即放大系数K。
工程上如无弹性变形的杠杆传动、电子放大器检测仪表、比例式执行机构等都是比例环节的一些实际例子。
2.惯性环节G(S)= C(S)/R(S)=K/TS+1又称非周期环节,其传递函数为T为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K为比例系数。
当输入信号为单位阶跃函数时,其环节的输出为它是一条指数曲线,当时间t=3T~4T时,输出量才接近其稳态值。
实际系统中,惯性环节是比较常见的,例如直流电机的励磁回路等。
3.积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C(S)/R(S)=K/S在单位阶跃输入的作用下,积分环节的输出c(t)为这表明,只要有一个恒定的输入量作用于积分环节,其输出量就与时间成正比地无限增加。
积分环节具有记忆功能,当输入信号突然除去时,输出总要变化下去。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常用积分环节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4.微分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C(S)/R(S)=TS理想微分环节的输出与输入量的变化速度成正比。
在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为一理想脉冲(实际上无法实现),由于微分环节能预示输出信号的变化趋势,所以常用来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
实际上可实现的微分环节都具有一定的惯性,其传递函数如下:它有一个负极点和一个位于S平面原点的零点。
实际微分环节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为5.振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C(S)/R(S)=,T为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K为放大系数;ζ为振荡环节的阻尼比;称为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
6.延迟环节的传递函数为延迟环节在单位阶跃输入作用下的输出响应为c(t)=1(t-T)即输出完全复现输入,只是延迟了T时间。
T为延迟环节的特征参数,称为"延迟时间"或"滞后时间"。
三.结构图的应用:1.等效变换;2信号流图;组成: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
节点:节点表示变量。
以小圆圈表示。
支路:连接节点之间的有向线段。
支路上箭头方向表示信号传送方向,传递函数标在支路上箭头的旁边,称支路传输, 两者都具有关系支路对节点 来说是输出支路,对输出节点y 来说是输入支路上图中输入节点(源点):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
如: R ,N 。
输出节点(阱点):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
如: C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
如:E ,P ,Q 。
混合节点相当于结构图中的信号相加点和分支点。
混合节点上的信号是所有输入支路引进信号的叠加前向通路:信号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传递时,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路叫前向通路。
xyG回路:起点和终点为同一节点,信号通过每一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称为单独回路,简称回路。
互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时,这种回路称为互不接触回路。
前向通路传输(增益):前向通路中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前向通路传输或前向通路增益。
回路传输(增益):回路上各支路传输的乘积称为回路传输或回路增益。
2、信号流图的性质节点表示系统的变量。
一般,节点自左向右顺序设置,每个节点标志的变量是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之代数和,而从同一节点流向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的变量表示。
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流经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换为另一信号。
信号在支路上只能沿箭头单向传递,即只有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
对于给定的系统,节点变量的设置是任意的,因此信号流图不是唯一的。
x 1 :输入节点x 4 :输出节点x 2,x 3:中间节点(混合节点) x 2=a 12x 1+a 32x 3 x 3=a 13x 1+a 23x 2+a 33x 31R1CNEPQ11G 2G Hx 1xx 4x 3a 12a 34a 33a 24a 32a 23 a 1334x3梅森公式用梅森公式可不必简化信号流图而直接求得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之间的总传输。
(即总传递函数) 其表达式为:总传输(即总传递函数);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道总数; 第k 个前向通道的总传输; 流图特征式;其计算公式为 流图中所有不同回路的回路传输之和;所有互不接触回路中,每次取其中两个回 路传输乘积之和;所有互不接触回路中,每次取其中三个回路传输乘积之和第k 个前向通道的特征式的余子式;其值为 中除去与第k 个前向通道接触的回路后的剩余部分;例2-25]:绘出两级RC 电路的信号流图并用Mason 公式计算总传递函数。
[解]:先在结构图上标出节点,再根据逻辑关系画出信号流图如下R ∑∑∑+-+-=∆...1f e d c b a L L L L L L讨论:信号流图中,a 点和b点之间的传输为1,是否可以将该两点合并,使得两个不接触回路变为接触回路 不能合并。
因为a 、b 两点的信号值不一样。
上图中,u i 和ue ,I1和I ,a 和b 可以合并。
为什么?1)给定输入作用下的闭环系统:令 N (S )=0输出量为,则有:上式中, 称为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前向通道指从输入端到输出端沿信号传送方向的通道。
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的乘积称为开环传递函数 。
含义是主反馈通道断开时从输入信号到反馈信号 之间的传递函数1-111i2o1a b11sC 11sC 21HG G G G s R s C s 21211)()()(+==Φ)(1)(2121s R H G G G G s C +=系统偏差传递函数:又若单位反馈系统H(s)=1,则有:开环传递函数=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一.基本的性能指标:1.动态性能动态性能指标:描述稳定的系统在单位阶跃函数作用下,动态过程随时间 t 的变化状况的指标。
常用的有: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
2.稳态性能稳态性能指标:一般用稳态误差描述。
稳态误差是系统控制精度或抗扰动能力的一种度量)(s E )()()(11)()(1)()()()()()()(21s H s G s G s H s s R s H s C s R s R s E s E +=Φ-=-==Φ1、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一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一阶系统。
如下图所示的RC 串联电路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零初始条件) :一阶系统的形式相同,但时间常数含义不同。
典型闭环控制一阶系统如图3-2-1所示.其中 是积分环节,T 为它的时间常数。
h(t)t时间t r上 峰值时间t p AB超调量σ% =A B100% 调节时间t si c c u u dtdu Rc =+11)()(+=Rcs s u s u i c 为时间常数Rc T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可见,典型的一阶系统是一个惯性环节,而T 是闭环系统的惯性时间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