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2.2风成地貌学案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通过设置疑问,如“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风力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奥秘。
4.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让学生认识到风成地貌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实际情况,如我国沙漠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风成地貌知识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四)总结归纳
1.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风成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过程等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风成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沙漠治理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不断追求卓越。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牙泉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风成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2.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风成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风成地貌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一种地貌呢?”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2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生用书P27]一、概述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二、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2风成地貌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二节风成地貌(第1课时)导学任务单【合作探究】探究一 风蚀地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
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1.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探究二 风积地貌观看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模拟实验,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征及如何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在上图中画出此地的风向并标注出风向名称。
坡 迎风坡 (形态特点) 颗粒物较背风坡 (形态特点)颗粒物较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北 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 坡课堂小结:请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
【课堂检测】1.塑造下图所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又称“风蚀垄槽”。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对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表千沟万壑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读地理景观图,回答4~6题。
4.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流水B. 风力C. 海浪D. 冰川5.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的主导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6 . 下列地貌中,成因与图中沙丘类似的是()A . 雅丹地貌B . 火山地貌C . 冲积扇D . 戈壁7.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地将风成地貌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风成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掌握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实际地貌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5.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讨论成果,总结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3.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观察报告。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对风成地貌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素养。
5.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风成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增强他们的地理国情观念。
4.通过讲述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用多媒体展示我国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成地貌的壮观和美丽。
2.设计虚拟现实(VR)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模拟风力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亲手制作风成地貌模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风成地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分布情况。作为特级教师,我将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待进一步激发。教师可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展示风成地貌的壮丽景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学生在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需要加强。教师应结合风成地貌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风成地貌的概念、类型和分布规律。
2.学生通过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风成地貌的分布特征。
三、课堂讲解
1.讲解风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风成地貌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
1.展示风成地貌对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绘制风成地貌分布图,标注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成地貌类型,加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
2.选做题:
-撰写小论文:以“风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风成地貌的可持续利用。
-设计风成地貌科普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创意新颖,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3.探究性作业:
2.选择题:针对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设计题目。
3.地图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我国风成地貌的分布图,描述其分布特点。
4.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教师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成地貌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等。
3.风成地貌的分布规律:讲解风成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
2.2风成地貌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风成地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主要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素养来说明: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片,使学生能够辨识给定区域的地貌类型,归纳风积地貌的特征及分布特征;2.综合思维通过给出相关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其形成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积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3.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4.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理解风沙防治的必要性,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其形成过程;2.掌握风沙活动的成因和危害,能说出防沙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案例,学会有针对性分析防沙治沙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丹娘沙丘景观图为引,提问: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片的沙丘呢?沙丘通常应在沙漠之中啊!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通过设计四道选择题来解析该沙丘的成因(具体详见课件):(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3)丹娘沙丘增长最慢的季节是();(4)正确沙丘剖面及外力方向的是()。
学生做完选择题后,学生对丹娘沙丘的成因就渐渐理解了,这时让学生用文字从整体上再概述丹娘沙丘的成因,并依此类推要学生给风积地貌下一个定义。
从而引入到风积地貌这一内容。
讲授新课一、风积地貌(一)新月形沙丘1.展示新月形沙丘图片,由学生观察其形状特点,并由学生解释新月形沙丘这个名称的来历。
2.展示新月形沙丘图,及一张鲸鳍状雅丹体的图片,由学生探究:(1)两图中所受外力有何不同?(2) 风的方向有何不同?由学生讨论后,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去画出风向,并说明理由。
3.练习(见课件)(1)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2)下图中为甲到丁剖面示意图的是()(二)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学生阅读教材“沙丘”,由学生思考: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其所受的风力方向又是怎样呢?(格状沙丘——相互垂直的风向;金字塔沙丘——多种方向的风向(三)灌丛沙丘展示两张灌丛沙丘图片,学生说说和新月形沙丘有何不同?学生完成教材P52活动第2题练习(具体见课件)(1)形成灌丛沙丘的植被须具有的生长习性是()(2)在灌丛沙丘发育的成熟阶段顶部颗粒物粒径趋于减小,其影响因素是()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一)风沙活动的危害1.展示一张包兰铁路上工人铲沙、清沙的图片,学生探究:风沙对铁路及车辆有哪些危害?2.学生讨论后,回答(答案见课件)3.学生阅读教材,并读上图,说说风沙活动还有哪些危害?4.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风成地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了解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3. 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培养其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材料阅读:学生需提前阅读教材中关于风成地貌的章节,了解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2. 地理视频观看:观看有关风成地貌的地理教学视频,了解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风成地貌案例,如戈壁、沙丘等,分析其成因、形态特征及地理环境意义。
4. 绘制示意图:学生需根据所学的风成地貌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风成地貌示意图,标注地貌的主要特征。
5. 撰写报告:学生需将上述预习、观看、分析和绘制的成果整理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对风成地貌的理解、案例分析的结论和示意图的说明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材料阅读要认真细致,理解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观看地理视频时要做好笔记,重点记录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3. 案例分析要深入细致,不仅要分析地貌的成因和特征,还要探讨其地理环境意义。
4. 绘制示意图时要准确标注地貌的主要特征,图例要清晰,色彩搭配要合理。
5. 报告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包括对风成地貌的理解、案例分析的结论和示意图的详细说明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本作业的评价将从学生的预习情况、视频观看笔记、案例分析深度、示意图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审阅,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分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 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风成地貌》的知识。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风成地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围绕风成地貌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通过学习风成地貌,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合作共赢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风成地貌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风成地貌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总结风成地貌的特点。
2.结合课堂所学,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风成地貌形成原因及风力作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设计一份关于风成地貌知识的小测验,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涵盖本章节的重点内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风成地貌现象,拍摄照片或视频,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
《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作业,学生应能:1. 掌握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2. 了解不同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3. 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的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风成地貌》的相关教材内容,掌握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分类。
2. 形态特征观察: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源,收集不同风成地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观察并记录其形态特征,如沙丘、沙漠、风蚀谷等。
3. 分布区域了解:通过地理图表、地图等资料,了解各类风成地貌在全球或本地区的分布情况。
4. 小组讨论:学生需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风成地貌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 作业报告准备: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学生需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对风成地貌的理解、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分布区域的了解以及小组讨论的总结。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并做好笔记,对不理解的地方要主动提问。
2. 形态特征观察:收集的资料应具有代表性,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地貌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
3. 分布区域了解:地理图表和地图的收集应准确,对风成地貌的分布要有清晰的认识。
4. 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需积极参与,讨论内容要围绕风成地貌的影响展开,并做好记录。
5. 作业报告准备:报告内容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格式规范,字迹工整。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形态特征观察的详细程度、分布区域了解的准确性、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和作业报告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详细评阅,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
以上就是《风成地貌》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风成地貌的理解,掌握风力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机制,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描述常见的风成地貌现象。
通过本课时的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仔细阅读教材中关于风成地貌的章节,了解风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风成地貌的科普视频,了解不同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典型的风成地貌案例,如沙漠、沙丘、风蚀谷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4. 地图观察:利用地理地图册或在线地图资源,观察不同地区的风成地貌分布情况,并尝试分析其影响因素。
5. 思考题:思考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风成地貌现象。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需做好笔记,以便于复习和巩固。
3. 视频观看后需完成一份简短的观后感,描述对风成地貌的理解和感受。
4. 案例分析和地图观察部分需结合所学知识,详细描述和分析所选案例和地区的风成地貌特点。
5. 思考题部分需结合实际情况,举出身边的例子并详细阐述其背后的风力作用原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评分和评价。
2. 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地图观察的细致程度以及思考题的深度和广度。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给予表扬和鼓励,并作为学习榜样供其他学生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并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建议。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
3.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业。
4.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特点;2. 能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风成地貌进行简单分析;3.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案例分析,理解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2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 学生用书 P27]一、概括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琢师”。
风蚀地貌2.风成地貌风积地貌二、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离开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损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损坏。
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有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崛起的孤立岩石,特别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固的岩石,遭到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窄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久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 土 ) 柱。
③风蚀壁龛:峻峭的岩壁遭到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体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停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微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域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样地表形态。
2.常有的风积地貌——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聚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要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常常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此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缓和,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双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长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损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子、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富的损失。
2.防沙举措(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纳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备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能够增大地面的粗拙度,减少风力。
2.2+风成地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风成地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运用景观图像,识别常见的风成地貌类型;(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2. 描述常见风成地貌的景观特点,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3.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学会有针对性的分析防沙治沙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特点。
2.风沙的危害及预防。
难点:1.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
2.风沙危害的防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有一个魔鬼城,因晚上常发出风啸声而得名,城内神奇的地貌景观,让人神往。
在甘肃敦煌的南部,还有一个鸣沙山月牙泉,沙水共存,天下一绝。
今天我们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走进西北,一起领略一下雄伟壮观的风成地貌。
【教师】我们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学案基础过关部分、课件展示)1.风成地貌的概念2.风成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3.风成地貌的类型【学生】学生回答【第一站“狂风呼啸”--魔鬼城】风蚀地貌【过渡】有了这些知识储备,接下来我们一起出发来到第一站,狂风呼啸的魔鬼城,城内能看到哪些神奇的景观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视频)【教师】看完视频提问:你在魔鬼城中看到了什么景观?【学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
这些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雅丹地貌。
为什么用雅丹来命名?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打开学案第一站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三分钟时间)1.什么是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风蚀蘑菇的形态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3.总结风蚀地貌的成因。
【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再展示成果【教师】引导点评。
【点拨】1.雅丹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2.风蚀蘑菇的成因:①接近地表部分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②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3.除了以上两种,风力还雕刻出来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等地貌景观。
【第二站“黄沙嗡鸣”--鸣沙山】风积地貌【过渡】雅丹的神秘面纱已被大家揭开,接下里我们乘车前往下一站: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2022-2023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风成地貌
必修1.2.2.1风成地貌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视频、图像,初步掌握风成地貌观察的方法,能够辨识常见风成地貌类型和景观特点。
2.简单分析风成地貌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3.分析风沙活动的主要危害及能提出防治风沙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点】风成地貌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学习难点】风成地貌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防治风沙的主要措施【案例材料】材料一:地表上到处都有气流运动,但并不是到处都有风成地貌,只有当气流能够吹扬起地表砂粒,形成风砂流时,才能塑造风成地貌。
风力对地面吹蚀和磨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
碎屑物质经风力搬运和堆积,则形成风积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早气候地带,这是由于干旱气候及随之而来的其他自然特点,促使那里风力作用特别强盛。
当然,风成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早区,在半干早区和大陆性冰川边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某些砂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可形成风成地貌。
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气候干旱少雨、风力强大而频繁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西北内陆的巨大山间盆地或高原上的盆地内。
世界各地风成地貌的分布都受气候控制,也称为干旱区(或干燥区)地貌。
材料二:楼兰古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材料三:库布其沙漠犹如一根弓弦横亘在黄河“几”字弯上,曾被称为“死亡之海”。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节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风沙防治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成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通过视频、图片,从区域视角识别出风成地貌,说出风成地貌的区域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判断风、沙的来源;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学会自己去分析风沙的危害与应对措施。
教学重难点1.风成地貌的类型、特点。
2.风成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3.区分风积地貌与风蚀地貌。
教学过程【导入】【师】游学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从我们做起,从研学旅行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想跟随老师一起去实地研学吗?心动不如行动,收拾行囊,出发吧。
我们今天研学主题是——“揭开黄土高原的身世谜团”。
那么接下来的第一站自然要去哪里呢?【生】黄土高原【探究活动】【师】研学第一站来到黄土高原,印入眼帘的除了上节课所学流水侵蚀导致的千沟万壑,还有深厚的黄土层,你们知道最厚有多厚吗?最厚达一两百米(150180),究竟如何形成的呢?【生】风成说【师】对,这也是目前流行的——风成说;那如何论证呢?有同学经过采样研究已经绘制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图,请在图片上,找到证据来论证“风成说”?【活动】学生结合黄土高原颗粒粗细分带图,论证黄土的来源进而分析在黄土高原沉积的原因。
【转承过渡】【师】小结:我们已经明白黄土高原是风积地貌,但是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的身世谜团仍未解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继续前行,接下来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去寻找黄土的身世谜团呢?【生】西北地区。
【探究活动】【师】第二站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第二站——腾格里沙漠,在沙漠中最常见的地貌是沙丘,老师用无人机拍摄了新月形沙丘航拍图,请你们根据所拍的照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观看视频】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师】提问:沙丘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假设此时我们的导航设备出现故障,迷失了方向,该如何利用新月形沙丘来判断前行方向呢?【活动】学生根据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判断风向【归纳小结】【归纳小结】:我们明白沙丘形态与风向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风向、不同的地表形态等有形成不同的沙丘,如图所示,但是不管形态多么千奇百态,它都和黄土高原一样是一种风积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学案8 风成地貌
【教学目标】识别风成地貌,说明其景观的特点。
【主干知识】
一、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是在__________地区,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成因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蚀
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
原地。
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2、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积
地貌
1、风中携带的沙粒,在_________时沉
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沉积规律:
________的先沉积;_______的后沉积。
风积地貌在风成地貌中占重
要地位,它们主要表现为各
种类型的______。
基本形态
是_________。
风力
搬运
表现为飞沙走石,一般不会形成地貌
1、利用沙丘形态判风向
课本52页,活动
1:
2:
【例题】
(1)、该地区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我国哪一类地区最可能有此
种地形分布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2、雅丹地貌:
垄、槽的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考查方向二:风积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思考:课本48页,探究1:
考查方向三: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
案例1、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沉积,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结合材料,解释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案例2、课本50页,活动1:
案例3、课本54页,活动2(1):
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活动的危害: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植树种草(建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降低_____,削弱风沙破坏作用。
(3)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4)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宏观措施:广泛深入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等。
【探究】课本53页,活动1
(1)
(2)
【巩固练习】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
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2.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
下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
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
4.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
B.缓坡沙粒小于陡坡
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
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
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
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
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
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
七级。
据此完成5、6题。
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
此完成7、8题。
7.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8.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读沙粒粒径与起动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 m高处)表,据此完成9、10题。
沙粒粒径(mm) 0.10~0.25 0.25~0.50 0.50~1.0 >1.0 起动风速(m·s-1) 4.0 5.6 6.7 7.1
9.风挟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这一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10.当风速为7 m/s时,风挟带的沙粒中已沉积的粒径(mm)是( )
A.0.10~0.25
B.0.25~0.50
C.0.50~1.0
D.>1.0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
沙丘地貌分布。
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海岸沙丘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
力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12.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
的主要风向可能是( )
A.西北风—东南风
B.东北风—西南风
C.南风—北风
D.东风—西风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有多
处“魔鬼城”,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
大自然造就出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
山石(雅丹地貌)。
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图为两幅景观图片和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
(1)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2)描述图示区域“魔鬼城”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