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的教师问答行为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互动的教师问答行为策略

问答做为师幼交流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贯穿于师生共同活动的整个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思考,左右活动的效果,更在深层次折射出师生的互动关系。可以说,一个好的问答行为往往预示着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产生,而不良的问答行为却常会成为良好师生互动关系形成的绊脚石。因此,不断探索和改善不良的问答行为,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来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与体会。

一、把握好问答活动中的两个度

1、问题的量

做为一线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都应该认真思考:这个活动中哪几个问题是有价值的,它有多大的价值?我应该怎么提这个问题?哪几个问题是无意义的,可以删去不问。只有这样,教师的问才会迎来孩子有意义的答,教师的问和孩子的答才有可能真正的互动起来,师生的思维才能真正产生碰撞。

2、问题的难易度

教师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度,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影响师生在活动中的互动。有人把问题难易度的设置比喻为“篮球架的高度”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好的“问”就像那球架的高度,它不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能把球投进去的,但你努力努力,跳一跳就有可能把球投入篮中。当然,问题难易度也应考虑到不同个体的能力差异,当你希望能力弱的孩子与你互动时,问题就可以浅显些,但对能力强的孩子,问题得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整个师生互动才有可能。举个例子:在数学分类中,这样的问题可以让能力较弱的孩子回答:“我们把这些东西分成了几类?每类里有些什么东西?数量是多少?”而“想想有没更好的分类方法”这种问题可以留给能力强的孩子。

(二)讲究问答活动中的技巧

1、注意问题的表述方法

许多一线教师可能都会有这种经历: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孩子们都懵住了,或答非所问,换种提问方法,可能就会引发他们滔滔不绝的思维。原因在哪里呢?关键是问题的提法孩子是否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让中班的孩子给同伴的讲故事活动进行评价时,老师第一次问:你们觉得××的故事讲得怎么样?竟无一人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样”该如何回答;第二次老师问:你们觉得他的故事讲得好好在哪里?有一个孩子说:好在喉咙里(也许他是想说声音好听)。竟引来十来个孩子的呼应:“对,好在喉咙。”看来,孩子们还是无法理解老师的问题。当老师最后问:他讲故事时声音怎么样?孩子居然能给出许多非常客观而具体的评价。如:声音好听,再大声一点就更好了,小熊的声音不像,是低低的才像。声音没有太吵,听了很舒服。很显然,这时师生互动就很顺畅且有意义了。

2、提高听的能力

在问答活动中要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需要教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会听不仅指听清孩子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听明白孩子的话外音,即要善于解读孩子的“话”—到底他的意思是什么。三、改变问答行为中的不良习惯在问答活动中,我们教师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如:轻易打断孩子的回答、经常只挑班上的一些孩子来回答问题、在活动中只关心结果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师幼交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得到改善:

1、要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孩子的回答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教师有时会有这种做法:当一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去维持班级秩序或随意地走来走去,甚至有时会因孩子的答非所问表现出不耐烦。或有时我们会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努力地想要启发孩子顺着问题去思考,结果却发现孩子的回答文不对题或离题万里,这时就急切地帮孩子自圆其说,“你刚才是不是这个意思?”或干脆打断孩子的回答“你还没想好,对吗?那坐下来再想想吧!”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不尊重孩子,同时也会大大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活动中师生对话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交往,应该是民主对话的过程。试想一想,当一个孩子满腔热情地想和老师进行交流时,等待他(她)的却是这种结局,那么他(她)的积极性又怎么可能被调动起来?

2、要面向全体,不忽视中间型孩子

在多数活动中,问答行为往往会发生在教师与能力强或那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身上。请能力强的孩子回答常常是因为他们可以给出一个教师原来就先设想好的答案,这样别人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成功的活动,这种情况在公开观摩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而请那些走神的孩子回答问题,一方面是教师试图帮助那些孩子参与到活动中,当然,还有一个潜在的意图是维持班级秩序,使整个活动看起来有条不紊。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一个40分钟的活动中,师生的问答行为一共有28个,其中有19个是与能力强的孩子发起来的互动,而剩下的9个中有6个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发起的,由此可见,中间型孩子参与互动的机会非常少。实际上,要真正构建起问答活动中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建立在个体上的普遍互动,只有这样,师生互动才有可能在尽可能大范围内产生,这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我们所提倡的面向全体的做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