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与凝血病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285ec1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d.png)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可导致内脏、皮肤和黏膜出血等严重疾病。
DIC是全身性疾病,可以由各种原因触发,包括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手术和创伤等。
因此,DIC的确诊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地治疗并降低死亡率。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小板计数DIC患者的血小板数量通常会明显下降。
在DIC初期,由于凝血过程的紊乱,血栓形成过程会消耗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在DIC晚期,由于出血的发生,也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因此,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了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
在DIC患者中,由于凝血过程的紊乱,凝血酶原时间通常会延长。
因此,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DIC的早期诊断。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试用于评估体内的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的活性。
在DIC患者中,APTT也会明显延长。
因此,APTT可以用作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4.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直接参与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形成等凝血过程。
在DIC患者中,纤维蛋白原会明显降低。
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说明了DIC患者存在广泛的血管内凝血过程,这也是DIC的重要特征之一。
5. D-二聚体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蛋白,由纤维蛋白降解产生,具有判断血管内凝血的潜在价值。
在DIC患者中,D-二聚体的水平会明显升高。
这是由于DIC患者存在大量的血管内凝血过程导致的。
因此,D-二聚体可以作为DIC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总之,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变化说明DIC患者存在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也是DIC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综合利用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地提高DIC的诊断准确性,及时进行治疗,降低死亡率。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f1ded2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5.png)
dic的诊断标准DIC的诊断标准。
DIC,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常常伴随着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
对DIC的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及时的干预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文将介绍DIC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这一疾病。
1. 基础疾病的存在。
DIC通常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等。
因此,诊断DIC时首先要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的存在,这有助于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 血液凝血功能检查。
DIC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凝血功能的检查。
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DIC的可能存在。
3.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查。
DIC患者常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因此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查也是诊断DIC的重要手段。
血小板计数减少和出血时间延长是DIC的常见表现。
4.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DIC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通常延长,这是由于凝血酶原在DIC过程中的消耗所致。
因此,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也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5. 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DIC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通常下降,这是由于纤维蛋白原在DIC过程中的消耗所致。
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也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6. D-二聚体水平升高。
DI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升高,这是由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在DIC过程中的增加所致。
因此,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也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7. 临床表现。
DIC患者常常表现为出血倾向、多器官功能障碍、休克等临床表现。
因此,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更好地诊断DIC。
综上所述,DIC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血液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和D-二聚体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指标,才能更准确地诊断DIC,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宝宝dic诊断标准
![宝宝dic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1e4359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e.png)
宝宝dic诊断标准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凝血紊乱疾病,常见于严重感染、创伤、大出血等病情严重的情况下。
婴儿DIC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凝血功能异常:婴儿DIC患者常常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等凝血功能异常的表现。
2.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高:DIC时,血液中的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浓度增加。
3. 血小板减少:DIC患者常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的表现,称为血小板消耗性血小板减少。
4. 微血管栓塞:DIC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蛤蟆附着在微血管内形成栓子,导致微血管栓塞,常常表现为出血点、紫癜等。
5. 脏器功能障碍: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在微血管内沉积,导致微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脏器功能障碍,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以上为婴儿DIC的一般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怀疑宝宝患有DIC,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f926b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d.png)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d i c,即血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 se mi na te dI nt r av as cu la rC oa gul a ti on),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
它引起全身性的血管内凝血,导致异常出血和血栓形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d ic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旨在提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该疾病的指导。
护理问题1.凝血功能紊乱d i c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呈现明显的紊乱,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常出血d i c病理过程中,由于血液过度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患者常常出现各种程度的出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在注意细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减少外伤和出血风险。
3.血栓形成尽管di c患者存在出血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血栓可能堵塞重要的血管,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供足够的液体输注、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抗凝剂等。
4.循环系统功能受损d i c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问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在必要时采取协助性措施,如提高床头高度、应用辅助通气等。
5.休息与睡眠问题d i c患者的疾病过程常常会导致患者焦虑、疼痛等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床位,并注意合理控制患者的疼痛。
护理措施1.凝血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纠正异常值;-按医嘱给予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减少炎症刺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异常出血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创面及引流的观察,发现渗血或出血立即报告医生;-使用柔软的牙刷或海绵棉球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刺激牙龈;-防止便秘发生,避免患者用力排便,以减少痔疮破裂出血的风险。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8f0af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e.png)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DIC,即消耗性凝血病,是一种病理状态,其特征为在体内形成小的血栓,导致凝血等生物过程的异常。
该病常见于产科患者,可能是由于分娩过程中的创伤、感染、孕期高血压、胎盘早剥等多种因素导致。
凝血检验是产科患者DIC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对DIC凝血检验的结果分析:1. 凝血酶原时间(PT):该项检验指的是血液凝结所需时间。
DIC患者的PT通常较长,可能是由于血中凝血因子的消耗或破坏导致。
然而,较长的PT不一定意味着DIC,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凝血异常或药物使用引起的。
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 血小板计数: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通常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在形成小血栓时消耗掉的。
然而,低血小板计数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
除了该项检验之外,还需要注意血小板形态、分布宽度和平均体积等细节,以更准确地评估DIC的程度。
4. 纤维蛋白原(FIB):FIB是指一种凝血蛋白,它们在形成小的血栓时发挥重要作用。
DIC患者的FIB水平通常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纤维蛋白聚合剂在小血栓中消耗。
然而,FIB下降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FIB生成的异常或其他凝血障碍。
5. D-二聚体(D-D):D-D是一种血浆标志物,可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血栓。
DIC患者的D-D水平通常增高,这可能是由于血中血栓的形成和溶解。
然而,D-D增高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栓塞症或其他炎症性疾病。
总之,凝血检验结果提示DIC的风险增加,但需要结合其他检验结果、临床表现和病史等因素进行分析。
及时诊断DIC对产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密切监测所有凝血检验结果,并定期随访。
DIC发生机制(二)
![DIC发生机制(二)](https://img.taocdn.com/s3/m/d43a88f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1.png)
DIC发生机制(二)
DIC发生机制
DIC全称为消化性血管内凝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
DIC的发生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是DIC发生机制的详细解释:
1.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DI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人体遭受外部刺激时,免疫系统会产生炎症反应,这些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会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引起血管内凝血。
2.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一部分,它们通过分泌生理活性物质来维持血管内环境的稳定。
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血小板因子等,这些因子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酶原,引起血管内凝血。
3.肿瘤和血液病
肿瘤和血液病也是DIC发生的原因之一,这些疾病会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从而引起血管内凝血。
此外,肿瘤和血液病也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4.外伤和手术
外伤和手术也是DIC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情况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
受到损伤,从而引起血管内凝血。
此外,外伤和手术还会导致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的异常激活,加重DIC的发生。
5.孕产妇
孕产妇也是DIC的高危人群之一,孕妇在分娩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消耗,从而引起DIC。
此外,孕妇在妊娠期间也会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DIC的发生。
以上就是DIC发生机制的详细解释,了解DIC的发生机制对于预防和
治疗DIC具有重要的意义。
DIC
![DIC](https://img.taocdn.com/s3/m/45a5ee781711cc7931b716b0.png)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soluble thromboplastin)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
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
2.分期根据DIC的病例生理特点和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一)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微血栓大量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二)消耗性低凝期:凝血酶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同时因继发性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
(三)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XIIa 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使大量的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加上FDP形成,使纤溶和抗凝作用大大增强,故此期出血十分明显。
3.病因造成DIC的病因很多。
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以感染最常见,恶性肿瘤(包括急性白血病)次之,两者占病因的2/3。
国外报告则以恶性肿瘤,尤其是有转移病变的占首位。
广泛组织创伤、体外循环及产科意外也是DIC发病的常见病因。
DIC的病因有涉及血液本身的及血液以外的因素,可以归纳如下:(一)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创伤1.感染各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毒性菌痢、伤寒等〉均可导致DIC。
细菌本身及其毒素均可损伤组织及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及缓激肽,由此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后者还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
激肽系统对凝血过程有强化作用。
补体与凝血、纤溶及血浆激肽系统也有密切关系,也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
最近发现,白细胞在激活凝血的机理中也占重要地位,它受内毒素影响,可释放组织因子,与因子Ⅶ合在一起能激活因子X促进凝血。
凝血功能紊乱与DIC
![凝血功能紊乱与DIC](https://img.taocdn.com/s3/m/b72682a8b52acfc788ebc98c.png)
精品课件
凝血与炎症
凝血系统与炎症系统在基因上有同源性 。
组织损伤后,同时激活炎症反应和凝血 瀑布是远古种系发生的生存策略。这种 联系可追溯到真核生物进化为植物和无 脊椎动物时。
精品课件
纤溶机制
作用:裂解纤维蛋白,使其在完成使命 后能被及时清除。
包括功能相互制衡的纤溶酶原、纤融酶 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
精品课件
血管内皮细胞对正常止血功能 的重要性
正常情况下,VEC有效地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与具有激活能力的血管深层组织隔开;
借助光滑完整的表面,使血小板和其他血细胞 难以附着其表面而获得形成血栓的位点;
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与DIC
河北医大三院重症医学科
精品课件
止血和凝血的病生理机制 炎症与凝血的双向关系 DIC的病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精品课件
正常的凝血过程
初步凝血(primary hemostasis):目 的为初步止血,主要是血管和血小板功 能。
继发凝血(secondary hemostasis): 加固初步形成的松软血小板栓,与凝血 因子相关,涉及到一系列凝血 因子活化 ,瀑布样级联反应,最终形成坚固的血 栓。
精品课件
MacFarland凝血瀑布学说
精品课件
Davie启动放大学说
启动阶段和放大阶段理论。 体内凝血过程几乎都是由外源性凝血途
径所启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组 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的存在, 初始形成的凝血酶的量很少,其后通过 内在的“截短的内在途径”产生放大效 应而产生大量的凝血酶。
dic六项解读
![dic六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896799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9c.png)
dic六项解读
DIC六项是凝血六项检查,主要针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初步筛查,判断孕妇在怀孕期间是否会出现出血或者凝血方面的疾病。
这六项检查包括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以及D-二聚体。
•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T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或其活性受到抑制,常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凝血酶原时间(PT):用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PT延长可能表示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Ⅰ、Ⅴ、Ⅶ、Ⅹ或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DIC、肝脏疾病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
APTT 延长可能表示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或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DIC、肝脏疾病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是血浆中主要的凝血因子。
Fg含量减少可能表示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DIC、肝脏疾病等。
•抗凝血酶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
AT-Ⅲ活性降低可能表示体内凝血-纤溶平衡失调,常见于DIC、肝脏疾病等。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
D-dimer升高可能表示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常见于DIC、心肌梗死等。
DIC六项检测在孕妇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妊娠期本身就处于一种生理性高凝状态,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通过DIC六项检测可以及
时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DIC六项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如有疑问,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https://img.taocdn.com/s3/m/afc97a82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5e.png)
Plasminogen PA
PAI-1 Plasmin
Fibrin FDPs
Suppression of Fibrinolysis by PAI-1
Formation of Fibrin
Inadequate Removal of Fibrin
Thrombosis of Small and Midsize Vessels
Abnormal Coagulation in DIC
Physiologic Anticoagulant Pathways
Dysfunction of the PC System in DIC
Schistocytes
Intravascular Fibrin
DIC临床表现频率
• 临床表现各异,根据6组报道平均发生率
Generation of Thrombin Mediated by TF
Cytokines (IL-6, etc.)
Decrease of AT-III Impairment of PC System
Insufficient TFPI
Impairment of Anticoagulation
Pathway
附:白血病合并DIC的实验室标准
1. 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或进行性下降,或有2 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 -TG; PF4; TXB2; GMP-140。
2. 血浆Fibrinogen含量<1.8g/L或进行性下降。 3. 3P阳性或血浆FDP>20mg/L或D-Dimer水平升高。 4. 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5. Plasminogen含量及活性降低。
F ib rin o g e n F ib rin M o n o m e r P la s m in o g e n
凝血病例解析
![凝血病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2daf8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5c.png)
凝血病例解析
凝血病例解析可能包括多种情况,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
1.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维生素K是肝脏制造凝血因子过程中的必需物质。
如果肝损伤严重,将导致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排放降低,进而影响凝血功能。
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补充维生素K胶囊。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当身体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血小板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激素、脾切除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等。
3.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由各种严重疾病或感染引起的一种并发症,会导致大量凝血活化因子被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多部位出血。
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病因进行,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及止血药物治疗。
4. 药物导致的凝血异常:许多药物可影响血液凝固过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华法林或其他抗凝剂。
这种情况下,医生会调整药物以维持适当的凝血水平。
以上仅是一些凝血病例的可能类型和分析方法,具体情况可能会根据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就医并与医生分享完整的症状和病史,以便他们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ee9b90c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e.png)
DIC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它是一种继发性
凝血异常,常常伴随着其他疾病的发生。
DIC的诊断与治疗需要遵循特定
的指南,以确保有效地管理该疾病。
一旦诊断为DIC,治疗应该立即展开。
DIC的治疗目标是减轻血栓形成、控制出血和纠正原发疾病。
治疗DIC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体外抗凝:在部分DIC患者中,存在明显的过度凝血现象。
因此,
使用抗凝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进一步的凝血。
3.替代治疗:DIC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因此
替代治疗是DI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用的替代治疗措施包括输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新鲜冰冻血浆制品等。
4.补充纤维蛋白原:补充纤维蛋白原可以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加强
止血作用。
5.对症治疗:DIC时往往伴有严重的出血和血栓形成,因此需要给予
相应的对症治疗。
如应用止血药物、纠正出血原因、使用血清或药物纠正
凝血异常等。
在DIC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如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累积消耗产品等的变化。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指标的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它需要根据特定的指南进行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控制原发病发展、体外抗凝、替代治疗、补充纤
维蛋白原和对症治疗等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DIC,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命质量。
然而,由于DIC的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和注重个体化治疗,以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https://img.taocdn.com/s3/m/a19b7ef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d.png)
dic是什么病的简称DIC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简称,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血液病理生理过程。
DIC是一种继发性凝血异常,它是由于不同疾病或病理状态引起的原发性病因所造成的。
DIC的发生与机体内外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有关,最终导致出血和血栓的发生。
DIC的主要特点是血管内异常的凝血活化,导致体循环内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释放,继而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和消耗。
随着病情发展,机体内的凝血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形成血栓或微血栓,最终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因此,DIC既有出血倾向的表现,又有血栓形成的迹象。
DIC主要是由于某些疾病状态或病理因素引起的,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恶性肿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创伤、肝硬化、妊娠中毒症等。
DIC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可以分为凝血系统活化和炎症反应两个主要方面。
在凝血系统活化方面,病因如感染、外伤等会引起血管壁损伤和血小板聚集,释放大量组织因子或其他凝血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和血栓。
在炎症反应方面,病因如感染等会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这些炎症介质会引起内皮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活化,进一步导致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DIC的诊断主要是基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广泛性出血、皮肤瘀斑、黏膜出血、鼻出血、血尿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观察到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升高等改变。
重要的是要注意与其他出血性疾病进行鉴别,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单纯型血小板减少症等。
对于DIC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感染要积极抗感染、肿瘤要积极治疗等。
支持性治疗主要是通过输液、红细胞输血、血小板输注等来补充凝血因子和控制出血。
同时,还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DIC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理生理过程,其发生与机体内外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破坏有关。
对于DIC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病因和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
DIC
![DIC](https://img.taocdn.com/s3/m/e3b40fd17f1922791688e8bd.png)
三、止血栓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
纤溶酶plasmin
纤维蛋白(原)
+
纤溶酶抑制物 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的降解: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概述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以不同原因所 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 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 现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 合征。
• 当外伤等原因导致 VEC 损伤,血小板与胶原结合,产 生粘附作用。同时胶原、凝血酶、 ADP 、 TXA2 、 PAF 等作为激活剂分别与粘附的血小板表面的相应受 体结合,通过 G 蛋白介导作用,使血小板内产第二 信使( cAMP 、 IP3 、 d G 等)发挥一系列生理效应 和变化。血小板的这些变化,通过生物信号传导系统 由内向外传导,使血小板膜糖蛋白 GP Ⅱ b/ Ⅲ a 复合 物(αⅡ b β)激活。活化的 GP Ⅱ b/ Ⅲ a 是血小板膜 上的纤维蛋白受体,纤维蛋白原作为二聚体可与两个 相邻的血小板膜上 GP Ⅱ b/ Ⅲ a 结合,产生“搭桥” 作用,使血小板聚集。聚集的血小板进一步引起结构 变化,并表达“配体”诱导的结合部位( ligandinduced binding sites, LIBS )产生某种由外向内的信 号传导,引起血小板细胞骨架蛋白的再构筑,导致血 小板扁平和伸展等变形改变。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18fde30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1.png)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凝血系统障碍,通常在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等疾病过程中出现。
DIC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同时产生大量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引发广泛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出血的情况。
因此,及时诊断DIC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DIC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检测血液中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表现。
下面是DIC实验室诊断的相关参考内容:1.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DIC常伴随着血小板的消耗和功能障碍,因此,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是DIC诊断的常见表现之一。
此外,血小板凝集试验和血栓弹力图等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情况。
2.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IC患者的PT和APTT常常延长,这是因为DIC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消耗和异常活化所导致的。
延长的PT和APTT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凝血酶原复合物(PT-IN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PT-INR和INR是评估外源性凝血酶原活化途径的指标,常常用于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在DIC患者中,PT-INR和INR常常升高,反映了凝血功能受到广泛的异常激活。
4. 纤维蛋白原水平:DIC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通常降低,这是由于DIC导致纤维蛋白的过度消耗和降解所致的。
因此,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DIC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5. 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代表性指标,也是判断DIC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标志之一。
DIC患者血液中的D-二聚体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反映了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的加强。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指标,临床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肾功能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来进一步评估DIC的严重程度和判断患者预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DIC的诊断不仅仅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
DIC疾病_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疾病_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https://img.taocdn.com/s3/m/2c9c076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e.png)
DIC疾病_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疾病DIC(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病理状态,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综合征。
其特点是微循环中发生血小板凝集及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病程中又出现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从而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栓、溶血和出血等临床表现。
往往危及生命。
本病的发病机制如下:1、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严重的感染,缺氧,酸中毒等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致血管胶原纤维暴露,促使血小板凝集和激活凝血因子Ⅻ,诱发血管内内源性凝血过程。
2、组织损伤,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可见于严重创伤,烧伤等。
由于病变细胞及坏死组织中的组织因子,大量进入血液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过程,导致血管内凝血。
3、红细胞或血小板大量破坏可见于体外循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红细胞血小板的过度破坏,会释放大量的磷脂类物质,如红细胞素,血小板第3因子等,可激活内源性或外源性凝血过程而发生DIC。
4、促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某些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具有促凝作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微血栓形成。
如某些毒蛇及毒虫的毒液释入血循环后,起到类似凝血酶或凝血活酶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上述多种因素,通过不同的病理途径,最后均产生大量的凝血酶,又促使血小板凝聚及粘性变形,释放一系列促凝因子,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在广泛形成微血栓的同时,大量的消耗了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得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状态,导致出血和休克。
临床分三型1、急性型,在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病势凶险,出血严重,多并发血压下降或休克,休克又可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往往危及生命。
2、亚急性型,症状多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进展缓慢,一般无休克,但栓塞症状比较显著。
3、慢性型,较少见,起病甚缓慢,病程可长达数月,高凝血期较明显,可仅有瘀点瘀斑。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ffad1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2.png)
dic凝血功能检查解读"DIC" 是"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的缩写,中文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是一种复杂的凝血疾病,通常是由于某种基础病因引起的,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并发症等。
DIC 的特点是在全身多个部位出现过度激活的血凝系统,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和微血管栓塞。
对于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DIC 时,由于血小板被过度消耗,血小板计数可能显著降低。
2.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PT 和aPTT 延长,反映了凝血酶生成的抑制。
3.纤维蛋白原测定(Fibrinogen):•由于纤维蛋白原在DIC 中被消耗,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下降。
4.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溶过程的产物,其水平在DIC 中通常升高。
5.全身性微血栓栓塞(Microvascular Thrombosis):•通过血片检查或其他成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全身微血栓栓塞的迹象。
6.溶血指标(Hemolysis Markers):•血红蛋白、胆红素等溶血指标的升高,可能与微血管栓塞有关。
在DIC 的凝血功能检查中,关键的特征是出现广泛性的凝血酶活动和纤溶活动,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耗尽。
综合上述指标,医生可以进行DIC 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由于DIC 往往是其他疾病的并发症,治疗的重点通常是处理潜在的基础病因。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d11b2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9.png)
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分析DIC是一种常见的凝血急症,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体内过度激活的凝血机制和纤溶机制,导致一系列凝血和纤溶的反应发生失衡,最终导致严重的凝血障碍和出血倾向。
在产科临床实践中,DIC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DIC的诊断和治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因此,对产科患者DIC凝血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来说,DIC的诊断和评估主要依据凝血检验结果和临床表现。
常见的凝血检验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等检测项目。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项目在DIC诊断和评估中的作用。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负责血液止血和维持血管稳定。
在DIC患者中,由于体内过度激活的凝血机制和纤溶机制,血小板数量往往会减少,严重者可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TP)等出血表现,因此血小板计数是判断DIC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2.PT和APTTPT和APTT是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用于评价凝血因子在体内生成与活动的情况。
在DIC患者中,PT和APTT往往明显延长,说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凝血功能受到抑制。
而在DIC的早期,PT和APTT可能正常或轻度延长,因此仅仅依靠这两项指标不能确定DIC的存在与否,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和临床表现综合评估。
3.FIBFIB是纤维蛋白原的缩写,是指血液中可用于形成纤维蛋白的原始物质。
在DIC患者中,FIB往往会升高,这是因为体内过度激活的凝血机制和纤溶机制导致纤维蛋白溶解速度加快,因此体内纤维蛋白原的量会逐渐消耗并逐渐降低。
在DIC的早期,FIB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但随着DIC的进展,FIB会逐渐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4.D-二聚体D-二聚体是血浆中特异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主要来源于激活的纤溶过程,但不受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在DIC患者中,D-二聚体往往显著升高,特别是在DIC的早期,D-二聚体的升高度可以作为判断DIC的敏感指标。
dic诊断标准
![dic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45197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a.png)
DIC诊断标准(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凝血性疾病,常常伴随着严重的感染、出血或内脏损伤等病症而发生。
这种病症的诊断标准是检测
血液中凝血酶原(PT)和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的比值是否超过1.5倍,以及血液中的fibrin/fibrinogen比值是否超过1.5倍。
此外,DIC诊断标准还需要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如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激酶
和血小板)是否出现改变,这种改变可能表现为减少或增多。
另外,还要检测血液中的抗
原/抗体比值是否明显偏高,以及血液中的补体是否显著减少,以及血液淀粉样物质和其
他凝血因子的水平是否异常。
如果出现上述诊断标准,就可以确认患者患有DIC病症。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这种病症,还可以进行其他检查,比如血管细胞内凝血分析、血液凝固试验等,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内科与DIC
• CBP时患者是否存在DIC?怎么判断?如果存在 DIC,行CBP治疗怎么抗凝(无肝素、小剂量肝 素? • 什么是SIRS、脓毒症、严重脓毒症、MODS、多 器官功能衰竭? • 从SIRS-sepsis-严重sepsis-MODS-MOF是一个 连续,进行性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 它们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过度(或称失控)性炎 症反应贯彻其中。 • CBP理论基础免疫平衡理论,它通过保护内皮细 胞,调整机内内稳状态、增强免疫细胞功能起到 治疗作用。
DIC的发病机制
• DIC以SIRS激活凝血途 径活化为特征,导致纤 维蛋白凝块形成,从而 引起脏器衰竭,伴随导 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 消耗可导致出血。 • DIC的发病实质是凝血 酶生成被放大。诱因为 组织因子(TF)表达增加, 天然抗凝系统功能缺失、 纤溶功能失调等。
DIC的诊断(ISTH评分)---BPC
---《解剖与临床》 创伤性凝血病诊疗进展 汪勇 刘云龙2011年10月 16卷 5期
《创伤性DIC与MODS》关于 病理性止血反应
• 创伤性出血包括血管直接损伤造成的大量失血和 继发于凝血病的DIC。 • 创伤后即刻的止血反应是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血栓 形成,随后在损伤部位形成纤维蛋白支架,测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阳性。 • 初期止血活性的范围基本是限于损伤部位的,一 旦止血反应不能局限,而弥散全身,则出现病理 性止血反应,导致DIC的发生。 • 似乎给了我们创伤性DIC发病机理,及他们的关
纤维蛋白原Fg
• Fg测定已作为DIC诊断的有用方法,在DIC 进程中被消耗,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血浆 水平可仍保持在正常。 • 在诊断DIC中的灵敏度仅为28%,仅在重型 DIC患者中才能见到低Fg血症,超过57% 患者Fg水平正常。 • 连续测定Fg对DIC的诊断更为有用。
PT和APTT
• 在DIC病程的某些节点,50%~60%患者PT或 APTT延长,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凝血因子消耗所 致。 • 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陷、大量出血导致使凝 血因子丢失过多等也是引起PT和APTT延长的重 要原因。 • 有近半数DIC患者其PT和APTT正常甚至缩短,主 要是因为循环中存在活化的凝血因子。因此PT和 APTT正常并不能排除凝血系统的活化。 • 需做反复检测,尤其应强调,
• 广东医学 2010年10月31卷 温隽珉,陈怀生 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深圳市人 民医院ICU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创伤性DIC及凝血病各家观点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文中“诊断中”提到: • 大出血等创伤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丢失,低体温和酸中毒导致血 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损害和酶活性降低;大量输液导致血液稀释等 原因都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
• 诊断: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 • 特点:有5组临床研究报告发现,900多例患者存 在BPC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增加,PT、 APTT延长及纤维蛋白原降低。 • 一、BPC(血小板计数) • BPC减少或持续下降是DIC诊断的灵敏指标。98 %DIC BPC减少,BPC下降是血栓形成的标志。 • 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消耗增多。 • 同样BPC稳定,提示凝血酶形成中止。
ISTH评分系统
创伤性凝血病
• 创伤性凝血病定义: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打击下,出现的以 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 • 病理因素:液体复苏前就会产生,创伤34.2%存在凝血病, 29%.发展mods。组织损伤、休克、低温、代谢性酸中毒、 稀释与消耗、SIRS。以上因素之间可以互相作用,形成 恶性循环。 • 诊断:目前还没有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指南。 • 严重创伤存在以上因素; • 再根据创面、浆膜表面、皮肤切缘、血管穿刺处等部位的 广泛渗血初步判断; • 凝血指标检查:PT大于18s、APTT大于60s、INR大于1.5、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减少(注意没有D-D)。 • 治疗:治疗原发病止血、注意低温监测、允许低血压复苏、 补充凝血底物、止血、控制血糖、乌司他丁、血必净。 • 按照ISTH评分它是不是DIC?凝血病和DIC有什么联系?
肾内科与DIC
• CBP为肾科为现代危重症医学一大贡献,它使肾内科医生 有机会面对更多MODS(或复杂AKI)患者,其中CBP是 一项重要治疗手段。肾内科医生要对危重症做出整体评估、 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合理CBP处方,其中血液系统损伤或 DIC为其中重要评估因素。 • 肾内科CBP治疗最常见血小板减少、凝血延长、“高凝” 现象,是什么疾病导致这一有趣现象、是巧合吗?彼此有 什么联系?而其恰恰为MODS血液系统损伤诊断标准,也 是ISTH DIC评分重要指标,它们有什么联系? • 危重症患者多存在着MODS,而DIC是大部分MODS启动因 素, DIC的发生预示着患者将进入MODS,DIC是危重症患 者预后评价的重要因素。---《危重肾脏病学》 侯凡凡 张训 • 既然能评估预后,能不能动态检测其中指标,提示我们 CBP介入时机?
临床凝血及意义
•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系统诸因子及 相关抑制物的重要筛选试验,长期口服抗 凝药物(如华法令)监测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 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由于组织损伤(血 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III启动才形成凝 血酶原激活物者,称外源性凝血。
临床凝血及意义
• AP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主要用于过 筛内源途径和共同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以及作为肝素抗凝治疗的主要监测指标, 抗凝目标1.5-2倍。 • 若凝血过程由于血管内膜损伤,因子Ⅻ被 激活所启动,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在血浆 中者,称内源性凝血。
ISTH评分系统
• ISTH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表明,其在感染和非感 染病因学所致DIC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通过DIC诊断的双盲测试结果,ISTH评分系统在 DIC诊断中的灵敏度为9l%,特异度为97%。 • DIC积分与患者的致死性呈极强的正相关。 • ISTH评分系统在DIC致死性中的预示价值明显高 于单独使用“急性病理学和慢性健康评 Ⅱ”(APACHEⅡ)标准。
BCSH DIC诊断指南与 创伤性凝血病认识与思考
肾内科 王展鹏
诊断指南及ISTH评分概况
• 本指南受英国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BCSH) 的委托,由英国和欧洲血栓与止血领域内的 知名专家编写。 • 本指南于2007年6月发表。 • 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根据指南制定 DIC评分系统,提供了客观的DIC诊断与治 疗标准。该评分系统与临床和预后有关。
SIRS、MODS引起血小板减少机制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现代救治》岳茂兴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D
• DIC 凝血酶 纤溶活性 ,纤溶活性可通过交连纤 维蛋白降解产物(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s)反眏。 • 非DIC疾病如创伤、近期手术后或静脉血栓栓塞 性疾病也可引起FDPs和D-D升高。据此,FDPs 和D-D不能作为DIC诊断的唯一证据。 • 但是在DIC进程中,当D-D水平升高,并伴有BPC 持续下降和凝血改变,FDPs、D-D是一个有效的 提示性指标。 • 肝病DIC怎么诊断?什么是D-D中度升高、极度升 高?
临床凝血及意义
• 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延长主要见于DIC纤 溶亢近期、因纤维蛋白原减少及FDPC纤维 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增加、其他原因导致低纤 维蛋白原血症。 • Fib(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在肝脏 中合成的大分子球蛋白,与血浆凝固有关。 • 凝血在肝病临床应用。
DIC的定义及病因
• 定义:DIC是一种临床病理学综合征,由许多疾病 引起。DIC以凝血途径活化为特征,导致纤维蛋白 凝块形成,从而引起脏器衰竭,伴随导致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的消耗可导致出血。 • 引起DIC的疾病主要包括: • ①败血症和严重感染;2.创伤;③器官受损,如胰 腺炎;④恶性肿瘤,包括实体瘤、白血病;⑤产 科,包括羊水栓塞、胎盘剥离、先兆子痫;⑥血 管异常,包括大血管瘤、动脉血管瘤;⑦严重肝 损伤;⑧毒性和免疫性损伤,包括蛇咬伤、毒品、 ABO血型输血不符、移植排异。
系。
创伤性DIC与创伤性凝血病关系
• 创伤后危重病人DIC引起出血的特征: 凝血途径的激活 ,加速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 消耗、生理性抗凝途径的抑制和纤溶系统的损害。 实际不就是DIC吗?
凝血病的出血和创伤性DIC,都会导致出血,怎么区分?
通过以上理论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严重创伤 某些外界因素 创伤性凝血病 不能局限止血 创伤DIC 更为严重出血,这个结论对吗?它们存在严格界限吗?什 么因素导致凝血不能局限? 单纯失血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等于创伤,单纯失血会导致类似凝血病改 变吗?
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在“问题与展望”提到: • 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哪种患者可以在止血复苏 中获益最多?在早期又怎样来诊断这些患者?新鲜血浆、浓缩红细胞、 血小板的最佳比例是多少?哪种患者能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中获益? 重组FⅦa、冷沉淀的确切的应用指证是什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与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是否是不同疾病阶段的一种综合征? • 以上观点似乎给我们说明创伤性DIC是创伤性凝血病的进一步进展。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在“治疗”中提到后期出现的高 凝状态是不是就是DIC?
《局解手术杂志 》 创伤性DIC与MODS 2007年16卷3期 刘宿 蒋耀光(第三军医大学 附属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创伤性DIC及凝血病各家观点
• 创伤后凝血因子的过度消耗是造成创伤性凝血病的一个 重要原因。 • 在创伤性凝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中发现类似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DIC)的表现,即PT、AFIT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 白原浓度下降,D一二聚体显著升高等,但并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DIC,因为微循环内并没有微血栓形成。 • 文章观点提示两个病的本质区别,就是微循环内微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