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二章 生物药剂学&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第十四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0
吸 收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促进扩散:借助于载体的帮助,使非脂溶性药物 从高浓度从低浓度扩散 单糖和氨基酸类药物的吸收。 特征:不耗能,有“饱和”现象、竞争抑制 现象。 膜孔转运:小于膜孔的亲水性小分子物质通过 膜孔转运,如水、乙醇、尿素等。 胞饮/吞噬:不能通过上述四种机理转运的物质 如脂肪颗粒、蛋白质等一般由胞饮 /吞噬吸收的。 特征:有部位特殊性,吸收部位在小肠下段。
20
分 布
药物向脑内转运,需通过血脑屏障, 要求药物需要有极高的脂溶性。
药物由母体向胎儿转运,需通过胎盘 屏障,大多数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1
代 谢
多数药物经代谢后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 物,有些药物在体内不起变化以原型从 体内派出,不少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更 强烈的药理活性。 利用人体的代谢功能,使化学修饰的药 物在体内经过酶解反应或化学反应转化 为活性成分发挥药效,这种化学修饰的 药物就是前体药物。 代谢主要在肝脏、细胞微粒体中进行, 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
2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没有结构变化, 只有部位的改变,称为转运。 消除:药物从测量部位的不可逆消失, 即体内某区域(或整个机体)中的原型药物 消失与不复存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合称。 药效:药物的药理效应,即药物及制剂的临床疗 效、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方面总的评价。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肺吸收 特点:吸收面积大(100-200m2)、毛细血管丰富、转运 距离小 气雾剂/吸入剂中﹥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到达 肺部,太小的粒子随呼吸排出 眼吸收 角膜、结膜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有一定亲水亲油性或在离子型与分 子型之间能迅速平衡的药物易吸收;角膜受损;药物 分子量;降低滴眼液表面张力,增加黏度,减小刺激 性利于吸收
血流量/药物吸收速度:三角肌﹥大腿外侧 肌﹥臀大肌
分子量小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 量大的药物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慢, 吸收慢 各种注射剂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 液﹥O/W乳剂﹥ W/O乳剂﹥油混悬液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5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皮肤吸收 皮肤结构 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 表皮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网状层、胚芽层 角质层是皮肤吸收的主要屏障 真皮与皮下组织有丰富的微血管,药物有此吸收入体循环 皮肤吸收途径 ① 完整皮肤吸收(表皮具有类脂膜性质,允许脂溶性和非解离 性药物通过) ; ② 经细胞间隙途径; ③ 经附属器(汗腺、毛孔、皮脂腺)途径吸收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药物性质: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吸收 基质性质:释药速度 乳剂型﹥水溶性﹥油脂性 促进水合作用 油脂性﹥W/O型﹥O/W型﹥水溶性 皮肤状况:受损或疾病情况、种属、年龄、部位、含水量、温 度、用药棉机、次数、接触时间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
)
)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血液 循环的过程。 分布: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 体内各个可布及的脏器和组织转运 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 程。 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排 出体外的过程。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7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3
代 谢
当机体长时间用药时,药酶活性增强,使自身的 代谢加快(或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加快),产生耐受 性,并且使其他依赖药酶消除的药物药效降低, 作用时间缩短,停药后可恢复,这种作用称为酶 诱导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很多化合物可抑制代谢酶,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 的活性,使药物代谢水平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酶 抑制作用,具有这样作用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个 体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及病理差异等。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3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临床上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同 一制剂,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 的药品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 人们逐渐认识到剂型因素、生物 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 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 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 关系的一门科学。
血浆蛋白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9
血浆
蛋白结合型
组织储存
游离 结合
药 物
皮肤 皮下 肌肉 肺泡 鼻腔 口腔 直肠
药物 游离型
作用部位
酶系统、受体 游离 结合 药物作用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重吸收 排泄
胃
首过效应 门静脉
肝
代谢物
吸 收
肠
肝肠循环 胆管 排泄
肾
转化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2
代 谢
代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氧化、还原、水解或开环等 化学反应,使药物结构中添加羟基、氨基、 亚氨基、硫醇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使药 物水溶性增大。 第二阶段是结合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产 生的极性基团与提内的某些成分如葡萄糖 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形成极性更 大,水溶性更强的化合物易排泄。
为营造和维护药剂课良好的课堂纪律,特制订以下要求: 1、第一节课上课10分钟、第二节课上课5分钟后,教室 前后锁门,学生严禁进出教室。 2、上课时,师生手机全部调振动。手机一旦铃响,立即 上缴任课老师,交任课老师或班主任保管一天。 3、上课讲话三次,经任课老师提醒,仍不改正者,要求 立即离开教室,前往班主任处接受处理(离开前,由任课教师 电话通知班主任)。 4、如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不接受任课老师处理,全班当即 停课,改上自习,下课铃响后,师生离开,授课内容不补。
16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口腔黏膜吸收 药物经颈内静脉到达心脏,进入体循环, 避免肝脏首过,不受胃肠道影响 鼻黏膜吸收 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方式 优点
血管丰富、渗透压高利于吸收 避开肝首过与消化道影响 吸收程度与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方便易行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7
皮下注射用于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 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动脉内给药:靶向给药 鞘内给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4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注射吸收 血管外注射的药物的吸收受药物理化性质、 处方组成、机体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影 响因素是药物的被动扩散与注射部位的血 流。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8
吸 收
药物吸收可分为胃肠道吸收和胃肠道外 吸收。 胃肠道吸收可以在胃、小肠、大肠、直 肠等部位进行,但以小肠(十二指肠)吸 收最为重要。药物经口服后,透过胃肠 道的上皮细胞膜进入体循环。 胃肠道外吸收有:注射部位吸收、肺部 吸收、口腔黏膜吸收、直肠黏膜吸收、 鼻黏膜吸收、阴道黏膜吸收。
影响。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5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肌注、皮下注射) (透皮吸收)
胆汁
其他 组织
组织(作用部位)
消化道
崩解→分散→溶解 ( ( ( 胶 囊 剂 ) ( 片 剂 ) 血液 肝 ( 吸 入 剂 血液 静 注 ( 肾
源自文库
颗 粒 剂
散 剂 液 栓 口剂 体含 制片 剂 ( ( ) ) )
( )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4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剂型因素的研究 不仅包括药物的狭义的剂型,而且包括药物 理化性质、生产处方辅料性质及用量、剂量 及用法、医师处方中其他药物的性质及其与 主药是否有体外和体内的相互作用、制剂的 工艺过程和操作条件等。 2、生物因素的研究 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 理条件差异等。 3、体内吸收机理等的研究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机 理对药效的影响,主要研究吸收对药效的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8
分 布
药物的分布可通过血液系统转运和淋巴 系统转运。 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 酸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 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还有少数药物 与球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结 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子变 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 液中。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9
吸 收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 特征:顺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现象、竞争抑制、部位特异性。 主动转运:借助膜载体将药物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 运 氨基酸、单糖、Na+、K+ 、某些水溶性维生素及 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的转运。 特征:逆浓度差转运,需耗能,需载体,有“饱 和”现象、竞争抑制、结构和部位的特异性。 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制剂是无意义的,如需要量 较大,应分成小剂量多次服用。
1
Company Logo
生物药剂学概念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消除、处置的 含义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特征 膜孔转运、胞饮/吞噬的对象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晶型、稳定性、剂型 注射特点 肌肉、皮下、皮内注射吸收特点 影响药物注射吸收的因素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口腔黏膜、鼻黏膜吸收、肺吸收、眼吸收特点 代谢部位 排泄途径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4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
*示e 和 2H+ 来自 NADH- 黄素蛋白-细胞色素 b5 或来自 NADPH- 黄素蛋白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5
排 泄
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肾排泄、 胆汁排泄及唾液、乳汁、呼吸 道排泄等,但以肾排泄为主。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1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 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胃肠道pH的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食物的影响、血液循环的影响 胃肠分泌物的影响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2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 的因素
2、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常数:脂溶性大/未解离的药物易吸收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好,弱碱性药物在肠中吸收好 溶出速率 晶型:亚稳定性吸收好 粒度 药物的溶剂化: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2、药物稳定性 2、药物剂型: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栓剂>贴皮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3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注射吸收 皮下、肌肉、腹腔等注射 注射部位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影响因素少,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肌肉注射药物:由结缔组织扩散,经毛细血管、淋巴进入体 循环,以被动扩散和膜孔转运方式转运。一般吸收程度与静 脉注射相同。但难溶性药物的非水溶液、混悬液的吸收不比 口服好。 皮下、皮内注射: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慢,吸收较肌肉注 射差,甚至比口服差。
吸 收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促进扩散:借助于载体的帮助,使非脂溶性药物 从高浓度从低浓度扩散 单糖和氨基酸类药物的吸收。 特征:不耗能,有“饱和”现象、竞争抑制 现象。 膜孔转运:小于膜孔的亲水性小分子物质通过 膜孔转运,如水、乙醇、尿素等。 胞饮/吞噬:不能通过上述四种机理转运的物质 如脂肪颗粒、蛋白质等一般由胞饮 /吞噬吸收的。 特征:有部位特殊性,吸收部位在小肠下段。
20
分 布
药物向脑内转运,需通过血脑屏障, 要求药物需要有极高的脂溶性。
药物由母体向胎儿转运,需通过胎盘 屏障,大多数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
血眼屏障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1
代 谢
多数药物经代谢后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 物,有些药物在体内不起变化以原型从 体内派出,不少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更 强烈的药理活性。 利用人体的代谢功能,使化学修饰的药 物在体内经过酶解反应或化学反应转化 为活性成分发挥药效,这种化学修饰的 药物就是前体药物。 代谢主要在肝脏、细胞微粒体中进行, 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
2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转运: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没有结构变化, 只有部位的改变,称为转运。 消除:药物从测量部位的不可逆消失, 即体内某区域(或整个机体)中的原型药物 消失与不复存在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 处置: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合称。 药效:药物的药理效应,即药物及制剂的临床疗 效、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方面总的评价。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肺吸收 特点:吸收面积大(100-200m2)、毛细血管丰富、转运 距离小 气雾剂/吸入剂中﹥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到达 肺部,太小的粒子随呼吸排出 眼吸收 角膜、结膜吸收 影响吸收的因素:有一定亲水亲油性或在离子型与分 子型之间能迅速平衡的药物易吸收;角膜受损;药物 分子量;降低滴眼液表面张力,增加黏度,减小刺激 性利于吸收
血流量/药物吸收速度:三角肌﹥大腿外侧 肌﹥臀大肌
分子量小的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 量大的药物通过淋巴吸收,淋巴流速慢, 吸收慢 各种注射剂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 液﹥O/W乳剂﹥ W/O乳剂﹥油混悬液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5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皮肤吸收 皮肤结构 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 表皮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网状层、胚芽层 角质层是皮肤吸收的主要屏障 真皮与皮下组织有丰富的微血管,药物有此吸收入体循环 皮肤吸收途径 ① 完整皮肤吸收(表皮具有类脂膜性质,允许脂溶性和非解离 性药物通过) ; ② 经细胞间隙途径; ③ 经附属器(汗腺、毛孔、皮脂腺)途径吸收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药物性质: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吸收 基质性质:释药速度 乳剂型﹥水溶性﹥油脂性 促进水合作用 油脂性﹥W/O型﹥O/W型﹥水溶性 皮肤状况:受损或疾病情况、种属、年龄、部位、含水量、温 度、用药棉机、次数、接触时间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
)
)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6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血液 循环的过程。 分布: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随血液向 体内各个可布及的脏器和组织转运 的过程。 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 程。 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排 出体外的过程。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7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3
代 谢
当机体长时间用药时,药酶活性增强,使自身的 代谢加快(或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加快),产生耐受 性,并且使其他依赖药酶消除的药物药效降低, 作用时间缩短,停药后可恢复,这种作用称为酶 诱导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称为酶诱导剂。 很多化合物可抑制代谢酶,特别是细胞色素P450 的活性,使药物代谢水平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酶 抑制作用,具有这样作用的物质称为酶抑制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个 体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及病理差异等。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3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临床上发现,不同厂家生产的同 一制剂,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号 的药品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 人们逐渐认识到剂型因素、生物 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制剂 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 泄等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 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 关系的一门科学。
血浆蛋白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9
血浆
蛋白结合型
组织储存
游离 结合
药 物
皮肤 皮下 肌肉 肺泡 鼻腔 口腔 直肠
药物 游离型
作用部位
酶系统、受体 游离 结合 药物作用 (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 重吸收 排泄
胃
首过效应 门静脉
肝
代谢物
吸 收
肠
肝肠循环 胆管 排泄
肾
转化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2
代 谢
代谢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氧化、还原、水解或开环等 化学反应,使药物结构中添加羟基、氨基、 亚氨基、硫醇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使药 物水溶性增大。 第二阶段是结合反应 ,第一阶段反应产 生的极性基团与提内的某些成分如葡萄糖 醛酸、甘氨酸、硫酸等结合,形成极性更 大,水溶性更强的化合物易排泄。
为营造和维护药剂课良好的课堂纪律,特制订以下要求: 1、第一节课上课10分钟、第二节课上课5分钟后,教室 前后锁门,学生严禁进出教室。 2、上课时,师生手机全部调振动。手机一旦铃响,立即 上缴任课老师,交任课老师或班主任保管一天。 3、上课讲话三次,经任课老师提醒,仍不改正者,要求 立即离开教室,前往班主任处接受处理(离开前,由任课教师 电话通知班主任)。 4、如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不接受任课老师处理,全班当即 停课,改上自习,下课铃响后,师生离开,授课内容不补。
16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口腔黏膜吸收 药物经颈内静脉到达心脏,进入体循环, 避免肝脏首过,不受胃肠道影响 鼻黏膜吸收 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方式 优点
血管丰富、渗透压高利于吸收 避开肝首过与消化道影响 吸收程度与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方便易行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7
皮下注射用于需延长作用时间的药物。 皮内注射只用于诊断与过敏试验。
动脉内给药:靶向给药 鞘内给药:克服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4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注射吸收 血管外注射的药物的吸收受药物理化性质、 处方组成、机体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影 响因素是药物的被动扩散与注射部位的血 流。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8
吸 收
药物吸收可分为胃肠道吸收和胃肠道外 吸收。 胃肠道吸收可以在胃、小肠、大肠、直 肠等部位进行,但以小肠(十二指肠)吸 收最为重要。药物经口服后,透过胃肠 道的上皮细胞膜进入体循环。 胃肠道外吸收有:注射部位吸收、肺部 吸收、口腔黏膜吸收、直肠黏膜吸收、 鼻黏膜吸收、阴道黏膜吸收。
影响。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5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肌注、皮下注射) (透皮吸收)
胆汁
其他 组织
组织(作用部位)
消化道
崩解→分散→溶解 ( ( ( 胶 囊 剂 ) ( 片 剂 ) 血液 肝 ( 吸 入 剂 血液 静 注 ( 肾
源自文库
颗 粒 剂
散 剂 液 栓 口剂 体含 制片 剂 ( ( ) ) )
( )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4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剂型因素的研究 不仅包括药物的狭义的剂型,而且包括药物 理化性质、生产处方辅料性质及用量、剂量 及用法、医师处方中其他药物的性质及其与 主药是否有体外和体内的相互作用、制剂的 工艺过程和操作条件等。 2、生物因素的研究 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 理条件差异等。 3、体内吸收机理等的研究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机 理对药效的影响,主要研究吸收对药效的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8
分 布
药物的分布可通过血液系统转运和淋巴 系统转运。 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与血浆蛋白结合。 酸性药物多与清蛋白结合,碱性药物多 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还有少数药物 与球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可逆性的,结 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结合物分子变 大不能通过毛细管壁暂时“储存”于血 液中。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9
吸 收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 特征:顺浓度梯度转运,不耗能,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现象、竞争抑制、部位特异性。 主动转运:借助膜载体将药物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 运 氨基酸、单糖、Na+、K+ 、某些水溶性维生素及 有机酸、碱等弱电解质的离子型的转运。 特征:逆浓度差转运,需耗能,需载体,有“饱 和”现象、竞争抑制、结构和部位的特异性。 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制剂是无意义的,如需要量 较大,应分成小剂量多次服用。
1
Company Logo
生物药剂学概念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转运、消除、处置的 含义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
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特征 膜孔转运、胞饮/吞噬的对象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晶型、稳定性、剂型 注射特点 肌肉、皮下、皮内注射吸收特点 影响药物注射吸收的因素 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 口腔黏膜、鼻黏膜吸收、肺吸收、眼吸收特点 代谢部位 排泄途径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4
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
*示e 和 2H+ 来自 NADH- 黄素蛋白-细胞色素 b5 或来自 NADPH- 黄素蛋白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25
排 泄
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有肾排泄、 胆汁排泄及唾液、乳汁、呼吸 道排泄等,但以肾排泄为主。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1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 的因素
1、生理因素 胃肠道pH的影响、胃排空速率的影响 食物的影响、血液循环的影响 胃肠分泌物的影响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2
影响药物胃肠吸收 的因素
2、药物理化性质 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常数:脂溶性大/未解离的药物易吸收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吸收好,弱碱性药物在肠中吸收好 溶出速率 晶型:亚稳定性吸收好 粒度 药物的溶剂化: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 2、药物稳定性 2、药物剂型: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栓剂>贴皮
南昌市卫生学校 - 涂丽华 13
药物的非胃肠吸收
注射吸收 皮下、肌肉、腹腔等注射 注射部位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影响因素少,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肌肉注射药物:由结缔组织扩散,经毛细血管、淋巴进入体 循环,以被动扩散和膜孔转运方式转运。一般吸收程度与静 脉注射相同。但难溶性药物的非水溶液、混悬液的吸收不比 口服好。 皮下、皮内注射:皮下组织血管少,血流慢,吸收较肌肉注 射差,甚至比口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