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农民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
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的农业与农民生活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元朝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元朝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技术进步,这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引入耕牛和马匹元朝积极引进外来的耕牛和马匹,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耕作。
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耕种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
2. 推广水利工程元朝重视水利建设,大力推广水利工程。
他们修建了许多水渠、水库和水闸,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水利工程也为农田的防洪和排水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3. 强化农耕技术培训元朝注重推广农耕技术,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学习。
他们设立了农学院、农业研究机构,并且邀请农学专家为农民传授种植、育种、施肥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改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田制度的变迁元朝时期,农田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这些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实行“均田制”元朝初期,为了避免土地过度集中和财富不均现象的出现,他们实行了“均田制”,平均分配农田给每个农户,从而保障了农民的基本土地权益。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2. 减税和减轻劳役元朝末期,为了稳定社会和安抚民心,他们逐渐减少了对农民的税收负担,并且限制了劳役的强制性。
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和自由,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农民生活的变化元朝时期,农民的生活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
1. 经济生活的改善元朝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经济的繁荣使得农民的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
他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物质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些农民还通过务农外出或者参与手工业、商业等行业来拓宽收入渠道。
元朝的士人风范与思想观念
元朝的士人风范与思想观念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虽然元朝统治者是外族,但其间的士人风范和思想观念却让人们对这个朝代有了新的认知。
首先,元朝的士人风范体现在其对文化的重视和发展上。
作为一个外族统治者,元朝并没有排斥汉文化,反而大力推崇和传播汉文化,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
当时的士人们纷纷向汉文化倾斜,在文学、史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比如,元朝文学家郭子仪和陆游等人,他们的作品侧重于真实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个人情感,形成了元代文学的风貌。
而元朝史学家马端临更是编著了重要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这些士人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推动者,他们的思想观念使得元朝赢得了赞誉。
其次,元朝的士人风范还表现在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尽管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人,但他们并没有将汉人视为异族,而是将其纳入了元朝的体制之中。
元朝的士人们以身作则,忠诚于元朝的统治,同时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元朝官员念兹在兹的思想观念也使得国家的管理更加有序和高效。
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还在社会上积极参与各种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社会责任。
此外,元朝的士人风范还反映在他们的学术观念和思维方式上。
元朝士人们对学术的追求具有开放的态度,他们肯定了各种学说的各具特色和可取之处。
元朝士人们对周易、道教、佛教等思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吸收了不同思想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维。
元朝的学院、书院等学府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讲学讨论,进一步丰富了元代学术的内涵。
元朝士人们的思维方式注重实证和经验,他们重视实践和实证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元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结起来,元朝的士人风范与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方面的表现体现了这个朝代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他们对文化的重视、对国家的忠诚和社会责任感、对学术的开放态度和实证思维方式,构成了元朝士人的独特风范。
元朝的农业经济
元朝的农业经济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又繁荣的朝代,其经济、文化和商业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和影响。
其中,农业经济是元朝经济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在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石,其发展和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元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们提倡种植玉米、高粱、豆类等粮食作物,以及织造和养殖等农业活动。
元朝时期的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家的口粮需求,还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且在质量上也有较大的改进。
其中,灌溉技术的提高和农具的改进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丰收,使得元朝社会的农产品供给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另外,随着人们对于优良优质的粮食和农产品需求的提高,元朝政府逐渐推行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口粮需求和健康需求。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元朝时期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调整,这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生计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朝建立初期,为了维持统治基础和社会稳定,实行了以中原地区为主的草原移民和蒙古人、突厥人等少数民族的土地归属制度。
但随着统治者居住和国家中心地位的迁移,土地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元朝中后期,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官府的土地所有权逐渐减少,农民的土地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此时期,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保护得到了较好的保障,而官府的收石和租税也有所下降。
这一制度变化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原动力,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
三、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特点元朝时期,农业生产在中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地域分布。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下面是元朝时期农业生产地区的特点和特色:1. 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是元朝时期最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该地区粮食和棉花的产量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
元朝的家族观念
元朝的家族观念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朝代,其家族观念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族观念在元朝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家族意识的形成、家族结构的特点以及家族观念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元朝的家族观念。
一、家族意识的形成元朝家族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中原文化的传承以及蒙古族的特殊传统。
元朝建立后,蒙古族的领导阶层意识到要巩固统治,继承汉人传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他们开始吸收中原文化,其中包括家族制度。
从政治层面来说,蒙古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以巩固统治。
他们实行了分封制度,将蒙古贵族封为地方官吏,使他们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这种封建制度让贵族们对家族和家族荣誉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
从社会层面来说,元朝的家族观念也在民间逐渐形成。
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得到了汉人士绅阶层的支持,他们为了保持家族地位和传承家族的声誉,融合了部分元朝的家族观念,形成了自己的家族文化。
二、家族结构的特点元朝的家族结构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家族的尊重和依赖。
元朝社会对家族的重视程度较高,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互相帮助,家族与个人的关系十分紧密。
在家族中,长辈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意见和决策往往被视为家族的准则。
其次是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元朝的家族观念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家族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持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世代相传的家谱来记录家族的历史和祖先的事迹,以此强化家族的凝聚力。
再次是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在元朝社会中,许多家族都较为庞大,家族成员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助关系。
家族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都有着相互合作的关系。
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为家族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家族观念的影响元朝的家族观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家族观念促进了统治者对地方官吏的任免和选拔。
由于封建制度的存在,元朝的统治者往往选择来自有声望的家族出身的人担任地方官吏,这种做法既是对家族的保护,也是对统治地区的稳定。
元朝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福利
元朝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福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的社会制度和民众生活都有着与其他时代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探讨元朝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福利情况。
一、社会制度与社会等级元朝是蒙古帝国建立的中国王朝,其社会制度相对于前代有较大的变化。
在元朝,社会等级分明,汉人与蒙古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据历史记载,蒙古人享有特权,拥有高官厚禄,而汉族百姓则处于社会底层。
二、农业与手工业元朝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农民主要种植稻谷、小麦、大豆等作物,养殖牛、羊等家畜。
同时,元朝的手工业也相对发达,制陶、制瓷、织造等手工业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商业与贸易元朝时期,中国的商业与贸易相对活跃。
这主要得益于蒙古人的统治,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在元朝,商人地位相对提高,商业城市如开封、杭州等成为了繁荣的贸易中心,商品流通范围也拓宽了。
四、居住与生活元朝的民众生活方式与前代有一定的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居住方式不同,城市人口多居住在楼宇或者砖瓦结构的房屋内,而农村人口多居住在土木结构的房舍里。
此外,元朝时期的人们也开始使用烧煤取暖,这在以前的时代并不普遍。
五、社会福利元朝的社会福利主要通过国家来提供。
根据历史记载,元朝建立了医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另外,元朝也实行了一定的公共救济措施,如减免一部分税收、赈灾等,以缓解部分贫困民众的生活困境。
综上所述,元朝时期的民众生活与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虽然在社会等级和财富分配方面存在不平等,但是蒙元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和保障,这也使得社会福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然,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元朝的社会福利水平与现代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希望通过对元朝民众生活与社会福利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元朝经济课件
元朝商业贸易还对军事、政治等方面 产生了影响,如元朝政府通过商业贸 易获取了大量物资和财富,支持了其 扩张政策。
03 元朝的货币与金融
货币制度与货币流通
货币制度
元朝实行纸币本位制,以元宝钞为主 币,铜钱为辅币。元宝钞具有无限法 偿能力,其形制以桑叶为图案,面额 分大、中、小三种。
货币流通
元朝时期,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 不仅在国内流通,还大量流入周边国 家和地区,对当时的国际贸易产生了 重要影响。
展。
元朝农业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均 达到了历史高峰,为元朝经济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政策与制度
01
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开 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 积极性。
02
元朝实行了均田制,将 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 种,保障了农民的土地 权益。
03
元朝政府重视农业技术 的推广和应用,设立专 门机构负责农业技术的 研发和推广。
元朝经济的局限性和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
元朝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农民生活困苦。
财政负担沉重
元朝时期,国家财政支出庞大,财政负担沉重,加上税收制度的 不合理,导致民不聊生。
经济结构单一
元朝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使得经济体系 脆弱,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元朝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手工业村落和集市,形成了 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
02 元朝的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概况
商业贸易在元朝经济中占据重 要地位,是元朝对外经济交流
的主要方式。
元朝商业贸易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丝绸之路贸易、海上贸易
、边境贸易等。
元朝商业贸易规模庞大,商队 和船队频繁往来于各地,促进 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元朝经济制度
元朝经济制度介绍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由蒙古族创建的。
元朝的经济制度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元朝的经济制度。
资源的统一配置和管理皇室对资源的控制1.元朝皇室掌握了大量资源,如土地、牛马、矿藏等,通过统一配置和管理这些资源,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2.皇室通过设置官僚体系,派遣官员管理资源,维护皇室的权益。
土地制度改革1.元朝实行严格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所有权归皇室所有,官员和农民只能使用土地而不能转让。
2.元朝实行均田制,将土地按农民家庭的户口数分配,以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官府经济1.元朝设立了官府经济,通过统一收购、储存、销售商品来控制市场价格,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2.官府经济还负责经营煤矿、铁矿等资源,促进了冶铁业和煤炭业的发展。
经济贸易和商业华北和南方的经济联系1.元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控制了盐铁产地,并通过运输和贸易在华北和南方建立了经济联系。
2.通过运河和陆地交通网络,商品和资源在华北和南方之间得以流通和交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经济对外贸易1.元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如与西亚、中亚、俄罗斯等地的贸易。
2.元朝大力发展海运,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增加了国家财富。
市场经济的兴起1.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市场经济的兴起,商品的交换通过市场来实现,商人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
2.商会和集市的形成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各类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农业和手工业十二章法1.元朝实行了十二章法,规定了农民的义务和权益,保护农田和发展农业生产。
2.十二章法还规定了田租和税收的制度,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水利和农业生产1.元朝大力发展水利建设,修筑了许多灌溉渠道和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2.水利建设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1.元朝手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促进了手工业工艺的提高。
元朝的经济发展
造纸业
陶瓷业
元朝的造纸业也十分发达,纸张的质量和 产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纸张的种类也 十分丰富。
元朝的陶瓷业也十分发达,景德镇的瓷器 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品。
手工业政策
官营手工业
外贸手工业
元朝政府设立了各种官营手工业机构 ,负责生产各种物品,以满足皇室和 官员的需求。
元朝政府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为外贸 手工业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Chapter
特点一:区域性不平衡
1 2
江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差异
江南地区在元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原地区 的经济则相对滞后。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
北方地区在元朝时期经济相对落后,而南方地区 的经济则相对较为发达。
3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
西部地区在元朝时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部 地区的经济则较为发达。
与亚洲各国的交流与贸易
元朝时期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和贸易也相对较为频繁,包括日本、朝 鲜、东南亚等地区。
与中亚、西亚的交流与贸易
元朝时期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和贸易也相对较为频繁,通过陆 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
05
元朝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Chapter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促进了经济繁荣
元朝的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时期之一,推动了农业 、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元朝的造纸技术也十分先进,采 用了多种造纸方法,如手工造纸 、机械造纸等。
03
元朝的商业发展
Chapter
商业概况
商业活动范围
元朝的商业活动涉及国内外,包 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贸 易路线,以及与欧洲、亚洲各地
的贸易往来。
商业中心
元朝时期的商业中心包括大都( 北京)、杭州、泉州等城市,这 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商人和商品
元代经济制度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经济制度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代的经济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政府主导的农业经济元代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首先,元朝政府推行了均田制,通过平均分配土地,使得每个农民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土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其次,元朝政府积极发展水利,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的灌溉能力,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此外,元朝政府还采取了减税减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商业经济的繁荣元代的商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元朝政府实行了开放政策,允许外国商人进入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同时也鼓励国内商人发展商业。
元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商业制度,包括设立商会、制定商法等,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
此外,元朝政府还建立了一条安全畅通的交通网络,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元代的商业经济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三、货币经济的兴盛元代是中国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元朝政府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颁布了《元统治下的货币法令》,规定了货币的种类和价值。
元代的货币制度稳定,货币流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此外,元朝政府还大规模铸造了铜钱,提高了货币的供给量,加速了经济的循环。
四、手工业的发展元代的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元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首先,元朝政府实行了官营手工业制度,设立了许多官营作坊,推动了手工业的生产。
其次,元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降低了手工业的税负,提高了手工业的利润率。
这些措施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使得元代的手工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
总的来说,元代的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元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提高了农田的产量;鼓励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加速了经济的循环;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元朝的社会阶层与民众生活
元朝的社会阶层与民众生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独特而重要的王朝之一,它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它的社会阶层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元朝社会阶层的组成、各阶层的特点以及民众的生活情况。
元朝社会阶层的组成元朝社会阶层的组成相对较为多样化。
首先是元朝贵族,包括皇帝、贵族世家和官僚士绅。
元朝皇帝是政治和社会的核心,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贵族世家代代相传,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在元朝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官僚士绅是元朝政治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选拔和任命被赋予行政、军事和司法等职责。
其次是农民,农民是元朝社会的基础和主要劳动力。
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和剥削,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经常面临重负担和艰苦的劳动。
第三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
手工业者包括铁匠、雕刻家、陶艺家等,他们制造各种商品满足市场需求。
商人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积累财富,扮演了市场经济中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元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商人并没有获得与贵族相当的社会地位。
最后是奴隶和务工人员,他们处于社会阶层最底层。
奴隶是贵族和富人的财产,被用作劳动力或其他用途。
务工人员是城市中的低收入者,他们从事各种手工和劳动工作为生。
各阶层的特点元朝的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和优越性。
作为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他们拥有土地、财富和权力。
贵族们通过掌握政治和军事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并通过世系产生合法性和传统的延续性。
农民在元朝社会中占据绝大多数,他们是农业社会的基石。
然而,农民的地位和生活状况很低。
他们的土地受到政府的征收和剥夺,使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很有限。
此外,农民们经常被要求服兵役,为战争和征服他国作出牺牲。
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元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商业活动积累财富,并逐渐成为城市中的新中产阶级。
然而,由于元朝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格限制和垄断,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
元朝的民生与社会福利
元朝的民生与社会福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朝代,它对民生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军事防御和社会救济等方面,来探讨元朝对民生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农业生产与农民福利元朝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对于民生和社会福利至关重要。
元朝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管理和扶持政策,例如实行轮作制度,提倡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同时,元朝也通过减免租税、提供土地补贴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保障。
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商业贸易与市民福利元朝是一个商业繁荣的时期,商业贸易对于社会福利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随着长江、汴河等交通要道的畅通,商业贸易得以大幅发展。
这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商品流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元朝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商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例如规定商人行商的安全和财产受到保护,禁止官员敲诈勒索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商人的权益,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市民的福利水平。
三、军事防御与社会安全元朝在军事防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了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元朝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修筑了长城,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
这不仅为人民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元朝还重视守护交通要道,保障商旅的安全。
他们修建了众多驿站、堡垒等设施,加强了交通线路的安全防护,确保商旅的顺利通行。
这些措施为商业贸易的繁荣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全与福利。
四、社会救济与弱势群体福利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政策,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
他们建立了散租佃制度,为贫困户提供土地资源,帮助他们谋生。
同时,元朝还设立了官府粮仓,用以存粮和救济灾民。
这些政策和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减轻弱势群体的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农业与农民生活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民地位等方面论述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一、农业生产元朝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包括水稻、小麦、高粱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棉花、麻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农民利用农具如犁耕地、种植作物,然后进行田间管理、收获和储存。
在元朝,农业生产受到水利工程的极大关注。
为了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元朝统治者不断修筑水渠和灌溉系统,增加农田的灌溉面积,以应对干旱和水患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也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
二、农民生活农民是元朝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务农为生,过着朴素而辛勤的生活。
农民平时早出晚归,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并从事养殖和渔业等副业。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农民有许多差异,技术水平和生产工具的限制导致他们工作强度较大。
元朝农民的生活信息有限,他们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联系和交流主要集中在本村或周边地区。
由于交通运输和信息传播的不发达,农民的生活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生活水平有限。
然而,元朝的国家政策相对宽松,农民可以保留和利用一部分农产品,以供个人消费、交换和交易。
三、农民地位元朝的农民地位相较于其他封建王朝有所提高,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
元朝设立了专门负责农业的官员和农业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指导。
此外,元朝也降低了赋税负担,减轻了农民的税收压力,加强了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保护。
然而,尽管农民在元朝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他们仍然是社会经济的底层。
大部分农民依赖户籍制度,受到土地分配和赋税等限制。
另外,由于官府和地主的压榨,农民承受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较为艰苦。
总结:元朝的农业与农民生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民是元朝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勤劳地耕耘土地,努力维持自己的生计。
元朝的农业生产依靠水利和农具的改进,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产量。
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
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朝代之一。
在元朝,农业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时期,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元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农业生产。
首先,他们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通过举办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水渠、排灌系统等措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利用效率。
其次,元朝政府实施了均田制,即按户口数平均分配土地,减轻了农民的重负,并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权益。
此外,元朝政府还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如种植红薯、玉米等作物,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元朝的经济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发展。
元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元朝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陶瓷、纺织、铸造、造纸等各个行业的繁荣。
其中,制陶业是元朝的重要产业之一,元代的瓷器以青花瓷器为代表,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瓷器文化。
此外,元朝政府也重视商业的发展,通过改革货币制度和推行商业法规,促进了商品交流和贸易活动的繁荣。
元朝的丝绸之路发展迅猛,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的商人频繁往来,形成了重要的国际贸易网络。
元朝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对当时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商业社会的形成。
在政治方面,元朝政府利用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农业收入,大力提倡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巩固了统治地位。
总的来说,元朝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元朝政府的统治地位。
元朝的农业和经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社会福利
元朝的社会福利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社会福利体系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财政政策、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方面来论述元朝的社会福利。
一、农业生产元朝时期,农业是该朝政权维持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为了鼓励农民积极耕种,官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首先,元朝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种子、肥料和农具等物资来帮助农民。
此外,朝廷还设置了农业官员,负责监督和管理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的权益。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二、财政政策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为国家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贡献。
首先,朝廷推行了节俭政策,减少了浪费和奢侈的开支。
此外,元朝还建立了官办的商业经济体系,推动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为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商业发展的平台。
三、医疗卫生元朝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相对完善的医疗保健体系。
朝廷设立了医疗机构,派遣专业医生到乡村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在城市中,也有许多医院和药店,为市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此外,朝廷还制定了有关疾病预防和卫生管理的法规,并加大了对病区的治理力度。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四、教育文化元朝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其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朝廷设立了许多学校和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农村地区,官府还派遣教育官员去进行农民的文化教育。
此外,朝廷投资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也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总结起来,元朝在社会福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福祉。
通过推行农业政策、财政政策、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等措施,元朝为人民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这些举措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
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农业与经济发展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和经济两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元朝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力量。
由于元朝的建立,使得整个中国统一,各个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更加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首先,元朝实施了土地改革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解决了旧时代土地集中于贵族和地主的问题,给予了农民更多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这使得农民有了强烈的耕作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其次,元朝实行了科学的农业制度,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
通过改进灌溉系统、农田整治、鼓励农田耕作等措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稳定。
此外,元朝还积极发展农业市场,推动了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为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元朝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后来的明清两朝的经济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元朝通过改革财政制度,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财政管理体系。
在财政收入方面,元朝除了依靠农业税收,还发展了税收多元化,如商业税和货币税等,有效增加了财政收入。
在财政支出方面,元朝注重发展基础设施,修筑道路和港口,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其次,元朝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元朝时期,各个地区的手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如纺织、陶瓷、铁器等行业蓬勃发展,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元朝还积极发展官营工坊和商业集市,促进了商品交流和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朝通过改革农业制度和推动农业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增产;通过改革财政制度和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元朝的农业与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明清两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代的农民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
经济史作业元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收入年级:大二学号:2012201078姓名:邵其然专业:经济学指导老师:陈勇勤教授1二零一三年十月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元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
人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和家庭收入,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概述在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二是通过信息、数据整合从而估计、分析元代农民的家庭收入状况。
[关键词] 元代农业经济;思想观念;家庭收入;经济背景;政策分析;税收简要目录摘要 (1)概述 (1)第1部分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 (2)1.1元代的农业经济背景 (3)1.2农民的思想观念 (7)第2部分元代农业家庭收入情况 (10)参考文献 (12)元代的农民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概述]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特殊”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在民族文化构成上,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虽然从忽必烈建元“中统”到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只有短短97年,但是在此期间各民族的相互融合、相互吞并和相互促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23其次,在政治体制上,蒙古族带来了草原贵族所特有的统治体系,虽然忽必烈保留了部分像行省制这样的前代传承的体制,但是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如“达鲁花赤”一类的蒙古旧制,同时,还有一些二者相互作用而成的新政治体制。
最后,在经济结构上(也是本篇文章所着重研究的),表面上,同历代中国封建朝代类似,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但是,由于蒙古族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农业习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牧业经济都是农业经济中的绝对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但是千年蒙古文化的浸透还是给元代的农业经济染上了浓重的一笔。
一、 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1、 元代的农业经济背景由于元朝前期诸项重农措施的推行,各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和产量的提高等方面。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元代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探讨,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元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元代时期,农业生产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是当时社会的主体,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
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以手工耕作为主,农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犁耙、耕牛等简单工具。
在农业生产的农作物方面,元代的早期以种植小麦、稻谷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农民逐渐开始种植高产的粟类作物。
除了粮食作物,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蔬菜、果树等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元代农业生产的特点1.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元代经历了宋、元两个王朝的更迭,不同王朝对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
元代初期,基于对南方大规模开发的需要,实行了水利工程修筑、移民开垦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而元代中晚期,则逐渐转变为以地主经济为主导的封建农业经济,富农和地主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剧了社会阶级的矛盾。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元代的农业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但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元代农民开始在农田中推行轮作制,种植作物的轮换利用土壤养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
此外,元代还兴起了一些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一些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
3.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发展元代的农产品通过市场进行流通,市场经济开始发展起来。
一些大城市如大都、南京等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农产品的买卖活动频繁进行。
此外,元代还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例如,建立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三、元代经济发展的特点1. 商品经济的兴起元代是中国经济史上商品经济兴起的重要时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农民和手工业者开始生产一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进行交换,形成了一定的商品经济关系。
元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与变迁
元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与变迁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多变化。
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特点与变迁是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话题。
首先,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在元代,虽然有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农业依然占据了绝对的地位。
大部分人民都以务农为生,农村地区依然是经济的中心。
这也是元代的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
然而,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农民经济的状况逐渐恶化,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元代的政治制度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腐败和压迫,使得农民负担沉重。
同时,元朝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和税收政策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由于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社会动荡,元代农村地区经常发生战乱和天灾,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
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农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以满足各种需求。
另外,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元代初期,蒙古族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管理。
他们依靠商人和地方豪强,建立了一个由蒙古贵族和世袭地方官僚组成的统治阶层。
这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平衡。
另外,元代还推行了“均输法”,即强制土地再分配政策。
这一政策旨在平衡土地的分配,减轻农民的负担。
然而,由于实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当,这一政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痛苦。
总的来说,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农业为主导,农民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
然而,农村社会经济不稳定,农民负担沉重,农业生产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同时,社会不公平和资源分配不合理也是这一时期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
元代的农村社会经济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存在着各种因素和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元朝社会各阶级和经济概况(二)
元朝社会各阶级和经济概况(二)元朝社会各阶级和经济概况(二)(二)驱奴与农民1、驱奴。
蒙古奴隶主在建国初期的对外作战中,俘掳到大量的奴隶。
成吉思汗“札撤”规定:军将在阵前俘获人口,即为私有奴隶。
元朝建立后,蒙古军将俘掠奴隶的惯例,并未能改易。
阿里海牙在对宋作战中,即在湖广俘降民三千八百户为奴。
蒙古贵族占有大量的奴隶,分布在北方的广大地区,称为“驱奴”。
这些俘掠的驱奴,主要是外族,即包括契丹、女真人在内的北方汉人和一部分西征时迁来的色目人。
蒙古族中奴隶制的发展,也使蒙古平民由于抵债、犯罪或被贩卖而沦为奴隶。
武宗至大时,仍有大批蒙古草原的贫民南逃,把子女出卖作奴婢。
有的蒙古奴隶甚至被贩运到西域或海南。
奴隶制度推行于汉人地区后,北方破产的农民,往往因偿债典身或卖身为奴。
江南地区也因而出现了变相的奴婢买卖。
蒙古奴隶制的渗入,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元朝法令明确规定了驱奴与良民不同的身分、地位。
奴隶和钱物一样属于主人私有。
元初,奴隶有罪,主人可以专杀。
以后,虽然规定要把有罪奴隶交由官府处治。
但如果奴隶打骂主人,主人打死奴隶,无罪。
主人故杀无罪奴婢,也只是杖八十七;因酒醉杀奴隶,还要再减罪一等。
元律规定,私宰牛马,杖一百。
奴隶的法律地位,还不如牛马。
主人甚至对奴隶私置枷锁禁钢,刺面割鼻。
奴隶遭受主人压迫而竟敢于控告主人,即由官府处死。
奴隶可以被当作牲畜一样地买卖。
元初,大都有马市、牛市、羊市,也有人市,买卖奴婢。
奴隶在法律上低于一般良民的地位。
良民打死别人的奴隶,只杖一百七,罚烧埋银五十两。
奴隶不能与良民通婚。
奴婢所生子女,世代为奴,仍属主人所私有,称为“怯怜口”(家生子)。
奴隶如背主逃亡,要由官府拘收,称为阑遗(不兰奚)奴婢。
如主人认领,仍交归原主。
驱奴既为主人的私产,完全听从主人的驱使,用以担负家内劳役,也用来从事农牧生产或军前服役。
官府或蒙古诸王役属的工匠,也多是奴隶。
(见后)蒙古奴隶制,由于遭到人民的抵抗,不可能在汉族地区得到更大的发展。
元朝的经济学说
元朝的经济学说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封建帝国之一。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经济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元朝的经济学说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元朝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存的特点。
自然经济仍然占据较大比重,农村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
而随着贸易的发展,商品经济也逐渐兴盛起来。
元朝政府支持海上贸易与内陆贸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货币制度的完善元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货币制度改革,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元朝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实行了铸币制度的改革。
在元朝的统治下,铸币业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铸币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元朝还推行了以钱为单位的税收制度,这一举措促进了货物交换和贸易的进行,加强了国家财政收入。
三、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元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国内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元朝政府通过降低税收和关税、发展交通运输等措施,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此外,元朝还通过建立商会、推行规范的市场管理制度等措施,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借着对外贸易的推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经济学家思想的兴起元朝时期,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和繁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象之和贺兰山的经济学说。
王象之主张以农业为基础,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提出了“农兼商”的观点。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基础,商业可以为农业提供市场,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贺兰山则提出了“兴利除弊”的观点,主张减轻税赋负担,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并反对由低级手工业向高级手工业的转变,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五、封建经济思想的影响尽管元朝时期的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封建经济思想的制约。
元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统治措施,对商业和手工业实行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封建经济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史作业元代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家庭收入年级:大二学号:2012201078姓名:邵其然专业:经济学指导老师:陈勇勤教授二零一三年十月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元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
人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和家庭收入,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概述在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二是通过信息、数据整合从而估计、分析元代农民的家庭收入状况。
[关键词] 元代农业经济;思想观念;家庭收入;经济背景;政策分析;税收简要目录摘要 (1)概述 (1)第1部分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 (2)1.1元代的农业经济背景 (3)1.2农民的思想观念 (7)第2部分元代农业家庭收入情况 (10)参考文献 (12)元代的农民思想观念与家庭收入[概述]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特殊”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在民族文化构成上,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虽然从忽必烈建元“中统”到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只有短短97年,但是在此期间各民族的相互融合、相互吞并和相互促进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其次,在政治体制上,蒙古族带来了草原贵族所特有的统治体系,虽然忽必烈保留了部分像行省制这样的前代传承的体制,但是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如“达鲁花赤”一类的蒙古旧制,同时,还有一些二者相互作用而成的新政治体制。
最后,在经济结构上(也是本篇文章所着重研究的),表面上,同历代中国封建朝代类似,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但是,由于蒙古族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农业习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牧业经济都是农业经济中的绝对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有所改善。
但是千年蒙古文化的浸透还是给元代的农业经济染上了浓重的一笔。
一、元代的经济体制背景下农民的思想意识形态1、元代的农业经济背景由于元朝前期诸项重农措施的推行,各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表现在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产品和产量的提高等方面。
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发展,首先集中表现在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方面。
元朝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最好的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主要集中在元代。
最为突出者,是至元年间由官府编辑、刊刻《农桑辑要》一书,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这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不曾有过的壮举,就是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也不曾有过这样的举措。
元朝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还有王祯编著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等,它们对元朝全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推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地域分析:元代的经济生活方式主要有牧业经济、农业经济以及狩猎经济三种,三者的划分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由元朝辽阔疆土的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所致(1图1)图1显示了元代中国的辽阔疆域:“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
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
”①其中,农业经济区域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牧业经济区域约占六分之一狩猎经济区域约占六分之一。
图2图2显示了居民主要经济方式的经济划分,实线区域表示的是农业经济区①,虚线区域表示的是狩猎经济区②,点状线区域表示的是游牧区③。
①和③主要分界线是燕山山脉,狩猎区域主要集中在漠南漠北地区。
元幅员辽阔,经济种类多样,政府主要通过中书省来划分统治,偏远地区如西藏青海则实行“宣政院统治”,二者地位相同。
各地的农业状况,也因为气候及历史原因有所差异。
江南地区因为宋代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雄厚,虽然经历了战乱的破坏,但到了元代中期已与先前水平持平。
陕川地区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关中地区最佳,但其它地方大多地广人稀,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大大低于中原地区。
辽东、云南和吐蕃地区1《经世大典序录帝号》,《国朝文类》卷40原先很不发达,元代时期稍有发展,但不平衡。
单纯的定量叙述或许有些晦涩,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税粮征收情况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生产水平的差异:图表标题其它地区, 73河南, 259江南, 650腹里, 227湖广, 84江西, 115江浙, 450纵然在地域及历史差异决定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大体分布,但同原先值的变化量却取决于在当地施行的新的经济体制,稍后会作详述。
但是需要认识到,除传统农业经济外,由于蒙古族的民族特性,畜牧业、狩猎业和渔业在中原及南部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
对应地,在游牧经济区,原来很少有耕种的土地,蒙古国建国之后,采取了“掠中国之人为奴婢,必米食而后饱”的措施,亦即将中原人化作奴隶和妻妾,通过将部分水源充足的草原开辟为耕地。
元政府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展耕地,在漠北漠南地区更是有计划地开辟屯田。
草原农业的发展,要求商业程度配套发展,在原来荒芜无人的牧业区内,草原都市诞生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代经济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为政府控制农民、佃主控制佃户提供了新的媒介。
而元代后期爆发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则为上述二者的行动提供了契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导致了农民的大规模起义,元代的最终灭亡。
政策分析:元代经济管理的大致模式为:也可札鲁哈赤(大断事官)掌管,相当于丞相,通过使者(又称宣差)完成各地征税,供给国用。
此外,曾经三立三废的尚书省是元代的财政部门;六部中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是户部、兵部和工部;元政府中央亦设有大司农司等专管农业、水利和牧业的机构;至元二十八年出台的《至元新格》,规定了地方政府的征税和科差标准。
元代农业经济的核心政策是屯田制和租佃制1)有关屯田屯田制是由魏武帝曹操最早建立的,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蒙古灭金后,屯田制有所扩大,这样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加强国家对农民劳动力的控制力,二是边境战事不断,农业需求非常迫切。
屯田制政策在现在看来,有点像农民工的劳动政策。
由于外来农民工在社会上属于不稳定因素,政府为其提供特殊职业,一是为了稳定民心,二是为了国家硬件建设提供劳动力与源动力。
这看似是两全其美之策,但是如果我们辨证地分析,会发现一个重要弊端:这种做法只是在表面上缓解农民的生存矛盾,但是对于社会深层的阶级价值观却没有任何影响,甚至有加重的嫌疑。
稍后在具体分析农民思想观念的时候,会对元代人民阶级稍作阐述。
然而可以看到的是,元代后期农民战争的全面爆发,与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大有关系。
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衰退,政府又不得不通过继续加大屯田力度以扩大生产,最终导致严重的恶性循环。
因此,要重视屯田,但不能滥用屯田。
明祖朱元璋正是因为对屯田制的正确运用,才得以从最初实力微弱到日益壮大,战胜群雄。
反观元代的屯田制度,更多的是效仿前朝,规模不大,作用有限,管理技术也相对滞后。
2)有关租佃屯田是元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而另一大模式,则是非屯田性质的官田的租佃制。
然而,有关租佃制的实际情况却十分惊人,简单的说,它只是权贵牟利的一种重要手段。
官田的税粮,实际上就是地租,权贵们通过向农民收取高额租金以谋取高额利润。
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农民普遍自愿参与的屯田相比,租佃制度中的农民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被强迫而为之的。
关税过重,还有各种额外的剥削,这是一般农民所难以接受的。
但是权贵通过自身势力予以胁迫,强行使农民进入到这种类似于资本家的剥削行动中。
与官田相对的是民田,前者是国有土地,不能用来交换;后者是私有土地,可以用来进行交换。
民田的所有者是地主或自耕农,应缴税粮只是国家按照统一标准征收的赋税,远远低于官田制的税量。
因此,一个明智的政策制定者应该认识到,大力推广民田、抑制官田,既能有效降低农民负面情绪,又能增加劳动效率,提高产出。
确实,元代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民田为主的,下表列出了全国部分路的官民田比例:田土总计(顷余)官田(顷余)官田所占比民田(顷余)民田所占比镇江路36611 9399 26% 27211 74%庆元路23475 3475 16% 19729 84%集庆路77528 5194 9% 14535 91%平江路484672870959% 19932 41%值得注意的是,平江路地区的官田所占比例非常高,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官田占比重小就意味着其地位低吗?显然不是。
相反,由于部分农民不满官田的严苛,企图通过兑佃的方式转让佃位,这种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反映出佃户的土地租佃权日趋稳固。
中书省看到了这种看似“违规”行为背后的利益,顺藤摸瓜地承认了官田佃户拥有兑佃的权利,这为后代的永佃权准备了条件。
2、农民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农业都占据了极大的比重,重农抑商的思想被视为最适合国家发展,最利于国家稳定的政策。
农业备受重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就占据了很高地位,而农民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很高,也间接说明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安定富足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1)元代农业技术、经营概述元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提高的又一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与改进。
无论耕、耘、种、收割,还是农田水利灌溉种种工具,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总的来说,元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分工详细,因地制宜,是中国历史上农具的巅峰期,之后再无重要的改进。
土地利用方面元代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进展。
著名农学家王祯撰写的《农书》对此有详细记载。
2)元代农民的基本社会地位元代人民的社会地位,不以民族为划分,而是以剥削关系划分。
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属于被统治、被剥削的阶级。
农民主要包括自耕农和佃农。
自耕农只占有极少量的土地,自行耕种,既要承担封建国家规定的沉重赋役,又要被地主阶级剥削和掠夺,生活极为困苦。
每到自然灾害收成减少,地主却将此视为兼并的大好机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这些自耕农,多半因无法忍受生活的困顿而破产,成为地主的摇钱工具——佃户,或是走投无路成为真正的奴隶。
元代有一个“驱口”的概念,专指“被俘获驱使之人”。
这其中,农民被划为和俘虏、妓女、无力偿债者为一个等级,这是农民所无法忍受的。
驱口的大量存在,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抗行为屡见不鲜。
政府并没有忽视问题的严重性,曾屡次命令地主借贷钱财给佃户,帮助佃户度过困难,维持社会的稳定。
可是,有借必有贷,而地主放出的,还是恐怖的高利贷。
无力偿还的佃户,将受到更为非人的待遇。
可以说,是这个朝代深重的社会阶级关系导致了这种难以扭转的极端局面。
农民可以说完全没有人权和地位,只是他人的赚钱和剥削工具。
我们通过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来分析一下这种生活环境下农民的思想观念:马斯洛认为,生理、安全需求需要外界条件的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需要通过内部的自我实现来完成。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如果能够达到满足,就会向更高的一级发展。
对于接近社会底层的元代农民来说,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他们迫切想从外界获得的东西。
在一方面,这暗示了农民生产工作的盲目性,导致了生产效率技艺的停滞不前;另一方面,也为元末红巾军的起义买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