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

合集下载

中庸全文及翻译40518

中庸全文及翻译40518

中庸全文及翻译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探(法律无假期,修行不分时候与场所。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 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解: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 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 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

『中』 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

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 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 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 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 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 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 5.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 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白话解: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 征询别是天 如果 那么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6.子路问「强」。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及翻译《中庸》是一本经典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孔子的言论和学说的总结。

下面是《中庸》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1. 中庸之道,用约而不宽,有度而不失。

2. 人棘心之善者寡矣,有德者寡矣。

3. 固天纯厚,乃能战胜人之恶,故人皆畏之。

4. 孔子曰:“道中庸而公,恶亲如之何?”5. 子贡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6. 子路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以与适道,不可与立;可以立,未可与权。

”7. 子张问于子路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有耻;多闻则喜,致其身之孝乎父母,使于有政,使于众也,忠之事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君子细而不恶,小人恶而不细。

”翻译:1. 中庸之道,用约而不放纵,有度而不失衡。

2. 为人心胸开朗善良的人少之又少,有德行的人亦是稀少。

3. 天性本善纯厚,却能克服人之邪恶,因此人们都敬畏和敬重之。

4. 孔子说:“修养完善中庸而公正,还会恶待亲人吗?”5. 子贡说:“贫穷而不抱怨是难的,富有而不自高自大是易的。

”6. 子路说:“可以与他为伴学习,但尚不可为伴修行中道;可以为伴修行中道,但还不可为伴位高权重;可以位高权重,但尚不可为伴决策。

”7. 子张问子路:“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士人呢?”子路说:“首先要有自身的羞耻感,并将这种羞耻感扩展到四方之内;广泛学习会带来喜悦之情,并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和在有政权的时候对人民的负责,这是事关忠诚的问题;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发愤不顾一切,乐于忘却忧愁,不知道老去的日子即将到来;君子注重细节而不轻视,小人轻视细节而不注重。

”这段《中庸》的原文及翻译展示了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其中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中庸》主张遵循中庸之道,即约束自己的欲望、保持适度的行为,不偏不倚地处理事物。

这是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兼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中庸》还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的重要性,例如孝敬父母、正直诚信、尊重他人、恪守儒家的礼义之道等等。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 ;能助天地化育万物 ,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 ,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

《中庸》十大经典名言,人生大智慧!《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互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二、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这话出自《中庸·自用章》,意思是: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

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上天所賦予的。

命:令。

率:循。

道:规律。

修:修明。

教:教化。

这句话意思是: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四、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七、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原本众未离开人,假如有人为了从事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生,那就不能称做道了。

八、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国家将要兴盛,必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必有不合理的情事出现。

九、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的至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深谙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

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

《大学》《中庸》中80句名言原文及注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6、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中庸》以及全文翻译

《中庸》以及全文翻译

第一章『1』天数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惧怕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首明道之来源出于天,而不可以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以离。

次言存养省察之要。

终言圣神功化之极。

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杨氏所谓一篇之体「假如也。

」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可以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可以矣夫。

」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头,用此中于民。

其斯认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圈套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可以期月守也。

」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以能也。

」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后代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中庸》的经典名句

《中庸》的经典名句

《中庸》的经典名句《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

下面就是关于书中的很多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好好的珍藏。

1、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3、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7、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8、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9、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0、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2、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13、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4、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15、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16、君子,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17、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8、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

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19、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2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庸经典语录

中庸经典语录

中庸经典语录《中庸》经典语录是儒家经典《中庸》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话语,这些话语在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同时也为后世的思想家所借鉴。

从自身修养到治国理政,这些经典语录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儒家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一、"诚者,天之道也。

"这句话是《中庸》中最著名的语录之一,意思是诚实正直是符合天道的行为,是做人之本。

诚信是人之基本道德,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维护诚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只有诚信才能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良政。

二、"中庸之道,天下之大公也。

"这句话是《中庸》中的另一句经典语录,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

中庸是指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保持适度、恰如其分的状态。

做事不要过于极端,而是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庸即中庸之道,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三、"治人者一大经也,民生,在治之上。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的治国思想和对人民福利的关注。

治理国家,重点在于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为人民谋福利才是治国之要。

人民是国家的基石,治国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指的是要关注事物的本质,以本质为基础,发展事物的道路。

只有在强调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行动,才能做出有价值的成果。

这也是一个人要做到有原则、有规律,才能持之以恒走向成功。

五、"君子以自强不息为成功之本。

"这句话强调了成为君子、成为成功者的重要性。

什么是君子?君子正直、自律,以人格为出发点,尽力做到品行端正,智慧而沉着,不断努力追求进步。

要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不断自强不息,不断突破自我,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六、"生成于物,美于道。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万物互生、相依,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丽。

《中庸》翻译、解析

《中庸》翻译、解析

《中庸》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第三十三章》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中庸·第二十章》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第二十章》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中庸·第三十章》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中庸·第十四章》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中庸·第二十章》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第三十三章》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中庸·第二十九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第一章》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第二十六章》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中庸·第十四章》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中庸·第三十三章》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中庸·第二十八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中庸·第二十五章》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完整版)《中庸》十则经典名句,道出文化精髓

(完整版)《中庸》十则经典名句,道出文化精髓

《中庸》十则经典名句,道出中华文化精髓1、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中庸·知物》【译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说,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往小了说,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知物》【译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从普通男女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奥处,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3、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能够为道。

——《中庸·笃行》【译文】道存有于人们之间,并不远离大家。

但有人修道却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与大家远离,那就不能够称做修中庸之道了。

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纲领》【译文】人们秉受天赋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到众人就是教化。

5、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正心》【译文】天下国家是能够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禄是能够放弃的。

雪白的刀刃是能够践踏而过的,但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6、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程子提示》【译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纲领》【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知人》【译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小人的言行则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

这是因为,君子能时时省察对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解,则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易经中庸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易经中庸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

易经中庸的名言有哪些(精选2篇)易经中庸的名言有哪些「篇一」摘要:《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中庸》一篇更是被誉为中国哲学思想的瑰宝。

本文将为您介绍《易经中庸》中不低于20句的经典名言,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正文:1. 克己复礼,以立其诚。

──《易经中庸》2. 务本,兼怀天下。

──《易经中庸》3. 能正其心,可以使其正也;可以使其有诚也;可以使其得理也;可以使其修身也。

──《易经中庸》4.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易经中庸》5. 君子以道生,德畜,物则育而教之。

──《易经中庸》6.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平中而应,可尽诚也。

──《易经中庸》7.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易经中庸》8.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易经中庸》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易经中庸》10. 忠恕宽信,是中庸之道也。

──《易经中庸》11. 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何如?”舜曰:“攘九族而和诸侯。

”子曰:“夫出纳之礼,合于求纳之义,反之则不然。

出则为宰,入则为客;反之则不然。

全之则大,不然则不成。

”──《易经中庸》12.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易经中庸》13. 君子之过也,如山之无险也。

──《易经中庸》14. 君子以德风俗为权。

──《易经中庸》15.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易经中庸》16. 君子之志,其如也,其如阳春之曙,涉兮若朝霞。

──《易经中庸》1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易经中庸》18. 天作之合,以至于斯。

──《易经中庸》19. 善学者,不求其获;巧敏者,不耻其躬。

──《易经中庸》2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易经中庸》以上所列的20句易经《中庸》的经典名言,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

这些智慧和哲理指引着人们在人际关系、为政治事、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行为。

通过理解和运用其中的道德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中庸之道”,追求个人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经典的中庸名句集锦大全

经典的中庸名句集锦大全

【导语】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修养境界的⼀部道德哲学专著,相传为战国时期⼦思所作。

下⾯是分享的经典的中庸名句集锦⼤全。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的中庸名句集锦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出⾃《礼记·中庸》。

要⼴泛地多⽅⾯地学习;有不明⽩的地⽅要追问;再仔细地思考、分析;对不同意见要分辨清楚、讨论明⽩;明⽩了、懂得了,就要坚定、踏实、不懈地去实⾏。

这些话讲的是求学治学、步步递进、不断进步、知⾏统⼀的道理。

2.《诗》⽈:“⾐锦尚絅”。

恶其⽂之著也。

故君⼦之道,暗然⽽⽇章;⼩⼈之道,的然⽽⽇亡。

出⾃《中庸·正⼼》。

《诗经》中说道“穿着华美的锦⾐,外⾯罩着⼀层套衫”,这是为了避免华美的⾐服太过于显露。

因此,君⼦的处世之道,在于外表安然,但内在的美德⽇益彰明;⼩⼈的处世态度在于,外表华美,但随着时间便会⽇益暗淡。

3.凡事豫则⽴,不豫则废。

⾔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出⾃《礼记·中庸》。

豫:同“预”,事先。

废:败坏。

跲:绊倒;不通畅。

做任何事情,有准备就容易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说话之前考虑好,就不会打结中断;办事之前准备好,就不会遭遇困境;⾏动之前有准备,就不会懊悔;道路预先选好,就不会⾛投⽆路。

4.君⼦内省不疚,⽆恶于志。

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之所不见乎? 出⾃《中庸·正⼼》。

【译⽂】君⼦在内⼼省察⾃⼰,就不会有过失和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志之中。

君⼦的德⾏之所以⾼于⼀般⼈,⼤概就是因为君⼦在别⼈看不见的地⽅也严格要求⾃⼰。

5.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出⾃《礼记·中庸》。

君⼦在不被⼈所看到的地⽅也应当谨慎敬戒,在不被⼈所听闻的时刻也应怀有警醒慎惧之⼼;世上没有什么暗中和细微的事情不会显露,所以君⼦即使在⽆⼈监督、单独⾏事的时候,⾏为也会谨慎庄重的。

古人强调中庸的名言名句

古人强调中庸的名言名句

古人强调中庸的名言名句整理以下是一些古人强调中庸的名言名句:1.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2.道不远人,人无不道;中庸之道,是为德也。

3.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4.过犹不及,执两用中。

5.过犹不及,中道为要。

6.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7.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8.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9.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要之时也。

10.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11.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12.扣其两端而竭焉,悠悠乎文哉,吾从周也。

1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4.天下之事,莫不成于中道,败于偏倚。

15.无过无不及,是为中庸。

中庸者,虽平常亦不易得也。

1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7.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8.中立而无倚要,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19.中庸不是平庸,而是一种平和、均衡、适度的生活态度。

20.中庸不是一种折中主义,而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永恒正道。

21.中庸即为德也,其至矣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22.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23.中庸者,不偏于一方,不执于一端,而能包容异己,融合异端。

24.中庸者,智之极致,德之高峰也。

25.中庸之道,慎独而慎众,理事而无偏也。

26.中庸之道,是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27.中庸之道即是德行之道,过犹不及,执中方能得其中正。

28.中庸之道即为圣贤之道,常人难以企及,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经典谚语】儒家经典《中庸》传世名句,终生受益,值得收藏!

【经典谚语】儒家经典《中庸》传世名句,终生受益,值得收藏!

【经典谚语】儒家经典《中庸》传世名句,终生受益,值得收藏!《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这是北宋理学家程灏、程颐解释什么是“中庸”时说的话。

意思是:“不偏不倚叫做中。

一成不变叫做庸”。

“易”,“改变”的意思。

二、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满天地四方,归纳的时候可以收藏在隐密的方寸之间。

三、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于人;假若有人修道而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那就不可以称为修中庸之道了。

四、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因此,执政的好坏关键是执政者,选择执政者的标准是看他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以道德为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就是“仁”。

五、书者,述也,以载道,以寄情,以解惑,以明智。

书,其实就是讲述,用来承载道理,用来寄托感情,用来解答疑惑,用来开明心智。

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天下人们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规则(达道)。

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长发育。

七、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八、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真诚到极点的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有祥瑞出现;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妖孽做害。

未来的情形会呈现在蓍草或龟甲上,或表现在至诚者的身上。

中庸 名言

中庸 名言

中庸名言
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6、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7、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8、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9、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10、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2、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2、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译:君子做人的道理,看来平淡却不会使人讨厌,看来简单平易却有文采,虽然温和却不失条理;见彼而知此,见外而知内,见微而知著,能明白这样的道理,就可以一起进入道德之门了。

3、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译: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

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

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

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

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

4、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于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

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

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

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译: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7、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8、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

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译: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10、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1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

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译: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1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15、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16、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17、子日:“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译: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1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就不会行不通了。

19、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译: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20、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2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2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译:诚,是自然的道理,万事万物的本末终始都离不开它,没有诚,就没有万事万物了。

所以,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23、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译:君子只求内省时没有过失,无愧于心。

君子之所以让人佩服,觉得赶不上,正是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2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译: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叶茂,无穷无尽。

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道理。

25、子日:“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译: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

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2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7、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种,当其力行实践时则分为三种。

我们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姊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伦常大道。

而智能、仁爱、勇气这三种是人人所须具备的德行,当他实行时就是一个诚字。

28、其次致曲,曲能有诚。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

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