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下册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8 设计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8 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a179d628ea81c758f5782c.png)
8 设计“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静电小实验”的活动。
引起学生对静电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静电相吸、相斥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师:秋冬季节,当脱下毛衣时,就会听到“噼哩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一种麻麻的刺痛。
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见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
你有过这种经历吗?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猜到了,这是“静电”在作怪。
(二)问号屋
生:静电是什么?能验证它的存在吗?
师: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做几个小试验。
你们要学会做试验的方法。
(三)活动天地
实验一:塑料笔杆能吸起碎纸片吗?
实验二:吹起的气球能粘在双肩上吗?
实验三:在毛衣上摩擦后的两只气球能靠在一起吗?
(按要求引导学生完成三个小实验。
给学生一些对静电、摩擦带电、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简单的知识。
)
(通过老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组织好学生的动手实验。
)
(四)我的收获
1、我知道了产生静电的原因了。
2、我学会了设计小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体会静电产生的原因和实验的过程、方法,学生认同即可。
)。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97f2b787e21af45b307a84d.png)
尧舜小学集体备课教学导案周次 1 学科发探年级三单元一时间9.3 主备教师张丽课题为什么看错了课型授新课时一使用教师张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2、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重难点视错觉现象教学方法老师讲解,小组实验探究教学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及反思补充与修改一:导入: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他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一量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么?二.授新实验一试验程序观察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图中间的圆圈圆吗?思考问题: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实验二:做实验更利于学生们观察试验程序:比较图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建议:把图上的斜线用纸盖上,只留下横线A和B,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思考问题:想一想,是不是不合适的参照物使我们长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实验三:试验程序: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
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建议: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测量结果与你的视觉结果一致吗?思考问题: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是收缩的感觉,这是不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探索发现:分小组讨论,说说你对实验现象的看法。
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视错觉是存在的。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合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了经验也可能使人们产生视错觉。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现象。
做实验,小组学生之间对比,得出答案名学可以记忆深刻教师总结课堂重点板书设计为什么看错了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现象。
教后反思。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9536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d.png)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发现图形的特点。
(2)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 第五章《图形变换》: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变化。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步骤1. 第四章《有趣的图形》(1)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形状。
(2)新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图形的特点。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第五章《图形变换》(1)导入:通过展示图形变换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学习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如平移、旋转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变换。
3. 第六章《生活中的几何图形》(1)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3)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c50f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a.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的色彩种类和各自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学会观察并描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学习与使用各种颜色;4. 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色彩样本卡片;2. 一盒蜡笔和纸张;3. 彩虹拼图游戏;4. 彩色圆环/板(可自制);5. 班级墙壁/布置区域。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基本颜色,并简要复习各颜色的名称。
2. 准备一些色彩样本卡片,向学生展示,并邀请他们说出他们对这些颜色的感受或联想。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颜色,并简单陈述为什么喜欢这些颜色。
探索与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盒蜡笔和纸张。
2. 让学生分别选择一个颜色,用蜡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并简单描述。
3.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解释所选择的颜色。
4. 基于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解释这些差异和共同点。
巩固扩展(25分钟):1. 进行彩虹拼图游戏,把彩虹的颜色按顺序排列。
2. 引入彩色圆环/板,向学生展示颜色如何通过混合而成其他颜色,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3.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游戏,每组选一个颜色,用彩色圆环/板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并给予命名和描述。
4.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完成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课堂总结(5分钟):1. 向学生强调各种颜色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是否有新的发现和学到的知识。
3. 提供简单的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不同颜色。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不同颜色及其表现。
教学实施时应注意:1. 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提供清晰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3.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讨论;4. 注意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5. 确保课堂秩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计划1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工作计划1](https://img.taocdn.com/s3/m/3e7ec095ec3a87c24028c481.png)
1.在备课中教材的目标体系重点应放在: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中的广义知识应放在其次的位置。在具体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应放在教学的首位,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以符合教材总体目标体系。
六、教改思路
要注意改变教材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教研课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
备注
1
为什么看错了
2
吹泡泡
3
照镜子的发现
4
水轮转的快与慢
4.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通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现与探索》教材内容的学习,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学习中的广义知识应放在其次的位置。在具体教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应放在教学的首位,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以符合教材总体目标体系。
2.由于新教材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首先要转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内容处理和教法都要开放,教师的定位应为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辅导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改变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a995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3.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标题:发现与探索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绘本《探索小百科》;2. 探索实验箱(包括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天平等);3. 索引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们都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和探索经历吗?”2.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经历。
二、学习探索绘本《探索小百科》(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探索小百科》绘本,并介绍其内容。
2. 阅读绘本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三、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样实验道具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探索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实验结果。
四、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用索引卡片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
2. 学生分别将索引卡片贴在黑板上。
3. 阅读索引卡片上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规律或结论。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
六、反思(5分钟)1. 让学生交流和分享今天的学习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观察实验,并写下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鼓励学生向身边的老师、家长或专家请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从观察到实验,再到总结,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下学期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下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e3eb9bac284ac850ad02423c.png)
年级三年级科目发现与探索学年度2013-2014学期第二学期教者马云红
德育
1、科学服务于实践认识。
2、培养科学研究兴趣。
3、认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知识
本学期共涉及11课内容,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进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实验和收集信息进行研究的活动。
1.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学生能亲自进行实验和操作的,或者对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推理而较容易得出结论的内容。
2.教材更贴进学生生活,教材难度适中,对物理性实验安排数量较少。
3.教材的思路更明显地体现指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各种奥秘。注重信息研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能力
1、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进度
年级三年级科目发现与探索学年度2013-2014学期第二学期教者马云红
周次
内容
课时
1、2
影子
2
3
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
1
4
纸的再认识
1
5、6
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2
7
弹弦听音
1
辨认方向
1
9、10
寻找夏天的足迹
2
11
怎样从教室里撤离
1
12、13
火灾中的烟雾
2
14
校园尘降的研究
1
15
用眼卫生
1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e8d0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4.png)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a30991ba0d4a7302763ab7.png)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 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6485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2.png)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笫一课《影子》(一)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
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影子哪去了?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
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笫一课《影子》(二)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前提进行实践操纵。
教学过程:实验一:影子与测量1、教师讲解操纵过程: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是非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教学目标:。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32f6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7d.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自然界中的规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发现其规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观察树叶的形状和纹理。
发现树叶的生长规律。
探索花朵的颜色和形状。
1.3 教学方法:观察活动:学生观察树叶和花朵,记录其形状、颜色和纹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分享观察结果。
1.4 教学资源:树叶和花朵样本。
观察记录表。
二、第二章:探索科学现象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索科学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实验:制作彩虹糖。
探索:观察彩虹糖的颜色变化。
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颜色变化的原因。
2.3 教学方法:实验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彩虹糖的制作和观察。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颜色变化的原因。
2.4 教学资源:彩虹糖材料包。
实验记录表。
三、第三章:发现生活中的科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食物的腐烂等。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煮水、制作简单的食物等。
学生记录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3.3 教学方法:观察和操作活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和操作结果,讨论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3.4 教学资源:实验材料和生活用品。
观察和操作记录表。
四、第四章:探索数学世界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数学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探索数字的规律,如质数、合数等。
学生进行数学游戏,发现数学的乐趣。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数学知识。
4.3 教学方法:探索活动:学生探索数字的规律,进行数学游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4b98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b.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3)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3)培养学生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其内在规律,如天气变化、季节更替等;2. 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法;3.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如制作小实验、观察植物生长等;4. 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动手实践的能力;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素材、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2. 观察与发现: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3. 问题提出:针对观察到的规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4.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实验或实践活动,验证各自的猜想;5. 合作交流:小组内讨论成果,共同完成任务;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发现更多规律,并进行记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动手实践环节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60d1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e.png)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1e1b4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a.png)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春天里的发现1.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色,发现春天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 观察春天的景色,发现春天的特点。
(2) 描述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春天的诗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3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的景色,让学生发现春天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欣赏春天的诗歌,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第二章:我们的地球2.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
(2) 探索地球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3) 地球环境保护的教育。
2.3 教学步骤(1) 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开展地球科学实验,让学生探索地球的知识。
(3) 进行地球环境保护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第三章:身边的科学3.1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生活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2 教学内容(1) 生活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蒸发、力的作用等。
(2) 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科学探索的教育。
3.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学生发现科学的奥秘。
(2)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3 探索与设想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教案3 探索与设想](https://img.taocdn.com/s3/m/c5c8b990284ac850ad024245.png)
3 探索与设想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与设想为内容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学习和探讨活动,体验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初步了解一些高科技物品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1.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2.指导学生收集高科技产品的有关图片。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了解研究周围物品的一般的科学方法。
(了解产品的性能,社会意义,优缺点,进而考虑改进意见。
)教学的难点是“异想天开”的设计活动。
四、教学过程:(1)导言师:科学研究就是去探索和发现世界上的种种奥秘。
人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探索活动,找到正确的答案。
(主要是通过简单提出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和发现的道理,插图是通讯卫星工作示意图以及插图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问号屋师:今天的活动内容是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进行探索,提出设想。
(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方向。
)(3)活动天地主要是四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观看图片了解科技成果”下列物品都是我们人类的发明。
说一说,这些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让学生初步踏上研究周围事物的轨道。
认识图片,探索这些物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为好。
探索时从这些物品的性能入手,讨论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不要形成知识传授。
)第二项活动是以一个物品为例,进一步体会研究方法,即分析物品的优点和缺点。
看三幅图,分析图中物品的优点和缺点,把你想到的尽量都写出来。
(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可以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
结论不要要求完全一致。
)第三项活动是前两项活动的进一步深化。
由分析物品的优缺点进而探索改进措施。
看一看下面的结构图,在空白框内写上相应文字。
(让学生在体会前两个改进措施发明环保电动车和燃气汽车基础上独立完成第三幅图的作业。
三年级,下册,发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234010a1c7aa00b42acb3e.png)
对三种不同的纸滴上一滴红色水后,认真仔细观察红色水滴扩散得快慢,自己总结出哪种纸吸水性最强或最弱,总结出三种纸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的关系。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4.、用眼卫生
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对用眼卫生方面的学习研究兴趣。使自己珍爱眼睛,保护视力,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③观察盒底标明的方向就是实际的方向。
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师根据教室(或室外)具体情况指示一些地方,让学生用指南针辨认其方向。如:门的位置,黑板的方向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暗示学生指认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10.火灾中的烟雾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和归纳操作、实验。
教学准备
①按小组准备厚纸一(A4纸大小);②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过程: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观看盒里放上块橡皮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能看见东西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必须有光源,
二、二是必须物体能将光线反射到我眼中,我们才能看见物体。
学生活动:
汇报:教师提问: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觉得怎样才能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学生回答:有序撤离、有预案、有演练……
根据我们的发现各组制定计划重新实验,记录时间。
教学效果:
教 学 设 计
教学容
9.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了解认定方向的方法,提高生活能力
了解指南针的知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以及认识方向的实践能力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 《辨认方向》 教案.doc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 《辨认方向》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10178ae2b160b4e777fcf47.png)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辨认方向》教案单位:天津市河北区月牙河小学姓名:张艳辨认方向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2、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提高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
3、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导入:相传,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那里景色迷人、风光秀美,过去曾是海盗经常岀没的地方,现在海盗己经被消灭了,但是据说海盗在那里藏了很多宝贝,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
所以那里叫“冒险岛”。
你们敢去吗?探险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耍智慧。
在茫茫的大海上,咱们扬帆起航了。
哎呀,现在咱们遇到难题了,快来一起想想办法。
咱们在岛上总不能瞎走,要沿一定的方向走吧。
你知道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吗?(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会辨认方向的重耍性,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1、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2、学习使用指南针。
师: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3、用指南针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教室的门窗是止南止北朝向的吗?(设计意图:学生被置于现实的生活空间,学习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如果手边没有指南针,你乂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1、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而是西方,那左而和右而各是什么方向?2、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
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三)小游戏1、我说你说:教师指定一个方向,学生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实验一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
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二是通过“影子哪去了” 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实践中有时不需要影子时采用的办法。
实验二可以从医院手术室讲起,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实验三是通过“影子与测量”的实验最后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对于三年级学生实践难度较大,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
活动中要及时指导和交流学生中的好作法。
关于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也是较为困难的,属于数学比例问题,活动中可不涉及这些问题,在具体数字中去比照求得答案。
要做好“思考问题”栏目的指导。
(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影子”计时的研究,要做好准备工作。
画影子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因时因地制宜。
半日内完成这项研究也可行。
适时结合图5与图6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本课建议用2课时。
五、背景资料1.影子:光波是沿直线传播的,它不能绕物体前进,如果某些物体挡在光波的道路上,那么光就受到阻挡,形成影子。
2. 无影灯:它的构造是在它很大的圆形灯罩里,交错排列着几个到十几个灯球,每个灯球里有一个镜面灯泡,把光线均匀柔和地反射到整个灯球上。
这样,各个灯球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同时又不留下任何影子,因此取名“无影灯”。
3.在阳光下,谁能甩掉自己的影子呢?就连最快的火箭也办不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是极快的。
如果光比火箭跑得慢,影子就会被甩到后边去了。
17世纪以前,由于人们错误地认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
现代科学测定,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 792 458米/秒。
通常近似地认为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
光在其他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速度。
4.公元前6世纪,埃及人给来埃及访问的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
出了个难题,要他量出金字塔的高度。
泰勒在自己的影长恰恰等于身高的时刻时开始测量,他量出塔影长,再加上已知的塔底长,就测出了金字塔的高。
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下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直进原理,了解原理的应用相关内容。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教师演示实验用的手电筒光不要太强,使用 5W台式电灯一盏要注意安全,用手电筒去掉反光罩作为光源代替5W台式电灯效果好。
关于人们利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并且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成语故事和插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光的直进原理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要向学生解释一下“直进原理”意思。
(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按小组准备厚纸一张(A4纸大小)。
②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直进原理,的实验,研究应用的相关内容。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本课分三个环节分别为:第一个环节是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是通过观看盒里放上块橡皮的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能看见东西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物体能将光线反射到我的眼中,我们才能看见物体。
第二点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运用视频课件演示来突破难点。
这是全课的基础,教师要下力气解决好。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是通过“用纸卷一个细直筒,在距离灯光6米以外观察台灯光”和“观察墙上标志物”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实验中观察的光源要暗一些,注意用眼卫生,光不要刺眼。
本环节中共包括四个实验,其中①和②两个实验是证明光源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而③中的两个实验是证明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
此点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大力度突破此点。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两个事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实践应用。
第一个事例可以借助课件或枪的模型进行教学。
第二个事例,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实践操作,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4)探索发现这一部分既对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同时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实际应用做了一些说明。
教学中要把握好,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5)探索延伸这一部分是照应课的导语,做到首尾呼应,解释成语的科学道理。
2.应注意的问题(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
(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注意严格的光直线传播的基本定义的内容(见背景资料)(4)本课建议用1---2课时。
五、背景资料1.光的直进原理的基本定义: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源:凡是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3.光线:通常所说的一条光线,实际上是指一束很细的光。
我们并不能把光源发出的光切割成一条一条的光线。
光线是为了便于描述光的直线传播而引入的一种抽象的几何线,是一种理想模型,有了它就可以借助几何学的方法来研究光的传播。
4.“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代有一个穷孩子,名叫匡衡。
他家境贫寒,没法上学。
匡衡人穷志不穷,他向别人借了书,想晚上回家看书,可是他又没钱买灯油。
他的邻居生活条件好,夜里点蜡烛。
匡衡便在墙上打一个小洞,让一小束光穿洞而过,他就借这束光来读书。
好心的邻居发现了这个秘密,便每晚请他到自己屋里读书。
后来,匡衡终于成了杰出的人才,当上了汉元帝的丞相。
5.关于光的直进原理的应用:(1)木工在检验木条是否平直时,往往闭住一只眼。
把张开的眼睛放到木条的一端,沿着木条的边缘望去,如果边缘成了一点,就说明边缘上的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就是在利用光的直进原理。
(2)栽树,要想栽成一条直线,也可以应用光的直进原理。
(3)用枪射击时,也要用上光的直进原理。
射手瞄准时,要用眼睛从照门往准星和目标望过去:“左眼闭,右眼睁,缺口对准星,三点;联成一条线,目标能击中。
”这个原理很简单,当目标、准星和照门中央叠合为一点时,必定是三点成一线,子弹便能击中目标了。
3.纸的再认识一、教学目的1.通过“纸的再认识”的实验学习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纸张特性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寻找生活周边的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及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其中原因的意识。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实验的结论,对几种纸张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按教材要求准备好实验器具及相关材料。
并对教材中的实验逐个亲自做2—3次,以便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探索活动”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图2:把截下的纸,一定要帮助学生用笔标明纵向和横向。
否则实验结果适得其反。
教材中图4是纵向撕扯。
图3是横向撕扯。
同样,笔记本用纸和面巾纸也必弄清它们的纵向和横向,这样才能发现这三种纸张的规律。
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图5:把裁下的纸条,从纵向剪下的纸条,一定要立即标明纵向,从横向剪下的纸条也要立即标明横向,否则实验结果适得其反。
同样,笔记本用纸和面巾纸也要弄清它们的纵向和横向,以便能正确地发现这三种纸张的规律。
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对三种不同的纸张滴上一滴红色水后,认真仔细观察红色水滴扩散得快慢,自己总结出哪种纸吸水性最强或最弱,总结出三种纸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的关系。
2.“探索发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的探索课题:几种纸张的三个特性。
3.“探索延伸”练习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的设计,“三种纸张的弹性实验”、“三种纸张透光性的实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及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