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隋朝正式确⽴,唐朝进⼀步完善的⼀种政治制度。
隋唐⾄宋的中央最⾼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各有演变,⾄隋,才整齐划⼀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
①“三省” a.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政⼤权,它与掌管军事⼤权的枢密院,合称“⼆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政⼀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洪武⼗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b.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千⽯,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逐渐扩⼤,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左相、黄门监,皆因时⽽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夫、起居郎等官。
c.尚书省 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来。
是魏晋⾄宋的中央最⾼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权⼒机构之⼀。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诏令。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
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
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

三公九卿制名词解释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组织有了很大变化,尚书台和门下省都失去了实际权力,完全由皇帝总揽大权。
隋唐时期,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由政事堂总揽大权,形成所谓“政事堂——三省六部”的格局,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尚书省的长官是尚书令(一般由宰相兼任),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和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省长官都由皇帝选用亲信担任,而且长期不换,使得三省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集于皇帝一身,所以叫做“执政”。
三省下有中书省,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掌管起草诏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给事黄门侍郎,负责封驳皇帝的命令;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负责办理本省事务。
三公九卿制:指汉代的政治体制,即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为九卿。
东汉以后三公权力渐弱,但职位仍重要,九卿有时也列于三公之下。
三公之下设有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为全国最高行政长官;设尚书仆射一人,为副职,其中曹魏文帝时改称为大尚书,简称为尚书;又置尚书郎若干人,为尚书台的属官。
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尚书台主管政令,下分吏、民、礼、兵、刑、工六曹,分别办理不同方面的事务。
东汉以后,尚书台权力日渐增大,与枢机处的地位日益接近。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中国古代主要的四种政治体制:
中央政治制度主要有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地方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行省制、僧官制、八旗制、土司制。
选官用官政治制度有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古代监察制度是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西汉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可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
【最新】高中历史比较题系列2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比较等比较学案

特点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备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1)人员十分简单(简)(2)行事快捷(速)(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密)
影响
皇权得到加强(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0.用比较归纳法分析《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异同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
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成就
罗马帝国时期的法律成就
背景
在平民的要求下和长期斗争中产生的
公民法狭义性;罗马帝国扩张;皇帝重视;法学家努力
内容
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是罗马法的集大成
宗旨
主要维护贵族利益
协调帝国内各种关系
作用
虽没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它有利于约束贵族,是平民的胜利,而且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
使帝国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使查士丁尼大肆向外扩张,同时也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相同
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都在维系罗马共和制与帝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和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同
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都对古代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7.内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以上五省,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
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
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
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
再无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
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
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北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 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
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
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盛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
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
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
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乃是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时辅助国君的三个最高官员,九卿是中央政府的9个高级官员。周代曾经出现过“三公六卿”,分别以辅佐皇帝的太师、太保、太傅为三公,以冢宰(总管军政)、司马(负责军务)、司寇(分管刑罚)、司空(负责工程)、司徒(负责民政)、宗伯(负责礼仪)为六卿。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听从李斯建议,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主管全国行政;太尉负责总揽全国军政;御史大夫则负责皇帝与群臣的沟通并监督群臣。九卿分别是:奉常(掌管宗庙礼仪,为九卿之首)、郎中令(领导宫廷侍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事务)、宗正(分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赋税徭役)、少府(负责宫廷财政)。三公九卿的基本构架被汉代沿用,只是具体名称有所变化。丞相被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变成了“太常”,廷尉变为“大理”,典客成了“大鸿胪”,治栗内史变为“大司农”等,不过其基本职责都变化不大。三公九卿制的建立首次确立了我国中央集权制。另外,可以看出九卿中的大部分官职本来都只是负责皇家家事的奴仆,却纷纷担任起处理国家要务的职责,这也暴露了皇帝制度建立之初皇帝家事、国事不分的粗糙之处。自秦至两晋,各王朝都以三公九卿制为基本的中央官制构架,直到隋朝文帝创立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才宣告结束。但事实上,三省六部制乃受到三公九卿制了影响。
————————本文由中国GM基地- -收集整理
2011.6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 (1)

《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时,社会制度由人的生产来决定,即由来决定,它所要求的社会是氏族制度。
A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力 D 经济基础2、“伊尹放太甲”、“九世之乱”“盘庚迁都”事件反映了时期王权的产生并不断加强扩大的趋势。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3、“太伯奔吴”和“三监之乱”事件反映了时期国家元首继承制确立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A 周初B 夏初C 商初D 西周后期4、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制主要实行制度。
A 兄终弟及B 长子继承制C父死子继 D 禅让5、事件,是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A 鲁国的“四分公室”B 西周的“三监之乱”C 鲁国的“三分公室”D 晋国的“三家分晋”6、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设,作为楚国宰辅的名称,历春秋至战国,一直没有改变。
7、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最为广阔的,因此在地方行政管理上,也最为粗犷。
A 秦朝B西汉C元朝D清朝8、“总督”、“巡抚”的设置开始于。
A 元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9、汉代时期,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被称为。
A 察举B 辟除C征D辟10、西晋时,在制度上实行,使九品正正制进一步异化,加剧了整个社会贵族化的倾向。
A 荫客制B户调式 C 屯田制 D 世卿世禄制11、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是进士科的代名词。
其中由皇帝亲自主持。
A 州试B 省试 B 殿试C 贡试12、元朝的军队中,地位最低的是。
A 蒙古军B探马赤军C汉军D新附军13、夏朝初建时的最高统治者称。
A 王B 皇帝 C天子 D 后14、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称号是。
A 庙号B 年号 C溢号 D 尊号1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是。
A 《秦律》 B《法经》 C《九章律》 D 《唐律疏议》16、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的性质是——。
A 无产阶级专政B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C 地主资产阶级专政D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17、——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权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兵收:_精__兵___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 军
集权 的措 施
权削:_实__权__派 知_ 文 州臣,担设通任判地负方责长监官督—
钱:控__财__权__
路设转运使,中央 掌控地方财权
(2)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实行路州县三级制。
宋代行政区划最另类表现是“路”的发明。路最
初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州的监察区,后来发展为行政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6、明朝
• 明立国后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改革: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
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 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汉到清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 影响
(2)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①削藩: 公元前127,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元前 112,酎金夺爵,完全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作左 官之律,设附益之法。 ②设立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州部,刺史 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三省制的产生与演变

• 中书的由来 中书即中尚书,是设在后宫的尚书,产生 于汉武帝时期,由宦者担任。汉成帝时撤 销。东汉也不设中书。(汉武帝时以宦官 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 掌传宣诏命等。) 司马迁受腐刑后曾任中书令。汉元帝时石 显为中书令,权势甚大。
• 尚书权力的变化 一直到西汉末,尚书还“通掌图书、秘记、 章奏之事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 轻”。 东汉“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 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 汉光武帝时设尚书台。尚书逐渐超越一般 收发文件的职能,拥有了出令(草拟诏令) 权。
东汉尚书权重,主要表现于: 1、尚书称台,成为独立的部门。 2、位高权重。(“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 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斗 斟酌元气,运平四时。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 海,权尊执重,责之所归”《后汉书· 李固 传》) 3、机构设置完整。尚书台下属为六曹,六曹以 下有侍郎三十六人,负责国家日常行政事务处 理。
• 总结 三省制的萌芽与形成是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息息 相关的,汉武帝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 的权力,设置内朝,尚书权力得到发展。东汉 时三公成为虚职,尚书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渐渐侵夺九卿职责。魏晋时,由于尚书台已取 代三公九卿成为主要的外朝机构,于是设置中 书省以限制尚书台的权力。后来中书省权力膨 胀,又设置门下省以限制中书省的权力。
• 中书省的诞生 汉末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以秘书丞为 其佐官。 曹丕代汉后,改秘书为中书,置中书令、中书监,同掌 机密。中书机构正式诞生。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 诏令文书。新生的中书侵夺尚书的出令权,中书成为皇 帝与尚书之间的联络机关。 中书省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为首长,下置中书侍郎4人, 再下置中书通事舍人4人。南朝时中书权力下移至中书 通事舍人手中。又设诸多局,对应指挥尚书各曹。 西晋荀勖从中书监升任尚书令,有人祝贺,他说:“夺 我凤皇池,诸君贺我邪?”(《晋书· 荀勖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总结评价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 以科举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 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 非此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又反 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这两个方面正是汉 唐以来政治制度基本特点。
2.谏议制度: (1)原因:需要有制度来对 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2)表现: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② 就负责谏议和封驳; b.宋代还出现了独立 的谏官机构③ ; c.明清时期在中央既 设有④____________,又设有六科给事中, 在省级地方设立按察使司。 3.评价监察与谏议:(1)消极:不能从根 本上约束⑤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 腐败和低效现象(2)积极:在整顿吏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 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作用:
A、三省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B、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 皇权。 C、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说在中国古代皇权与强权关系处 理得最好的是唐,请大家结合三省六部制 的相关知识,给这个论点提供论据支持。 A、三省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 了办事效率; B、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有 什么区别? 不同点: 唐朝的三省是封建权力机关,主要是政 令(决策权)与行政权(执行权)的分散, 防止丞相集权,确保皇帝集权. 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等权 利的分散,防止集权,确保资本主义民主、 自由的实行. 相同点: 分权制衡, 防止集权.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或中央政治制度 的演变
4、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的目的、作用。见 《学海导航》第5页 目的: ①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 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作用: ①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②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5、唐、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尚书省、中书门下、中书省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国中古行政史-中枢制度

中 枢 制 度
一、三公九卿制 二、三省六部制 三、二府三司制 四、一省六部制 五、六部分管制
三公九卿制
秦汉时期的中枢制度主 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 包括丞相、太尉、御史 大夫,是中枢机构中的 最高执政者。丞相总揽 政务,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则握有监察权 力且为丞相副手。以后 虽然在名称上有所变动, 但职能一直未有改变。
宋朝
宋朝初期,撤除了节度使,由中央直接统领州、府。 虽然便于中央集权,但是管理幅度过大,因此设立 了新一级地方政府——路。 路本为临时差遣,但随着时代变化,建成固定辖区。 其长官主要为“四司”。 经略安抚司:俗称“帅司”,主持一路军务。 转运使司:俗称“漕司”,主管财富。 提点刑狱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 提举常平司:俗称“仓司”,主管赈灾等民生事务。 四司之间各不统属,均对皇帝负责。
行中书省本为军事需要而临时设置,但在南 宋灭亡之后,则成为固定的临时机构。元代 共设立了10个行省,长官为丞相,但多缺位。 实际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一同宋朝。其特点 是在行省之下,均设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或 者色目人担任。
明朝
明朝统一全国后,设立了省、府、县三级地 方行政体制。 省。元代行省的权力极大,明立国后,为了 加强中央集权,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 设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 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三司 互不统属,形成了制衡格局。
金朝:其基本地方体制均仿汉制,独特者是政治、 军事合一的猛安谋克制。阿骨打时期,以三百户为 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平时务农,战时从军, 是与州县合一的地方设置。 元朝:元朝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最主要贡献是 将行省制推行开来。 金朝海陵王时期就已经将三省变为一省,元朝则将 金朝的尚书省独大改为中书省独大。同时,也在地 方设置了行中书省。
拓展延伸: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公元前221年, 秦朝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 第一次走向统一, 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
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日理万机;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九卿位于三公之下分掌具体事务, 他们是奉常, 掌握宗庙礼义;郎中令, 掌宫庭掖门户;卫尉, 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 掌刑辟;典客, 掌民族事务;宗正, 掌宗族、宗室的名籍;治粟内史, 掌钱谷;少府, 掌山海地泽之税, 以给供养。
三公和九卿等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维系国家的运转。
他们均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套官僚组织对统治阶级上层是分其职掌, 使各守其责, 互相牵制,它确实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权力相继采取措施之一, 即建立“中朝” , 削弱丞相权力。
“中朝”就是内朝, 是武帝时宫内形成的决策机构。
主要是由皇帝身边较低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 他们均由皇帝直接差遣, 而不专任行政职务。
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尚书”原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的属官, 保管皇帝的奏章文书。
大巨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 要送尚书署, 汉成帝时尚书署的长官改用士人(以往是宦官), “署”随改为“台” , 于是尚书合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武帝还从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当中给予“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 让他们幽入宫廷, 与尚书共议国事, 中朝随之形成。
应当注意的是内朝的核心是尚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但形式上它们并没有隶属关系,内朝尚书与外朝三公九卿组织一起形成了双轨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公务员公共基础文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店铺⼩编为⼤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起来看看吧!请⼤家及时复习! 公务员公共基础⽂化历史知识: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 中华⽂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秦皇汉武、唐宗宋主、⼀代天骄成吉思汗历朝历代都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呢?今天为给各位考⽣进⾏了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秦朝) 秦朝皇权⾄⾼⽆上,创⽴了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制度(“百官之⻓”,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政)、御史⼤夫(监察)。
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属九卿之⾸。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和国家⻢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和财政收⽀。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的⼭海池泽之税及官府⼿⼯业。
⼆、三省六部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唐朝沿⽤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执⾏)、⻔下省(审议) 尚书省下设⽴六部: 吏部 :主管全国⽂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政、⼤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部:主管兴修⽔利、重要的⼟⽊建筑⼯程,⼤体相当现代的⽔利部和建筑⼯程部。
三、⾏省制(元) 元朝设⽴中书省为中央最⾼的⾏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
在地⽅设⽴⾏中书省,简称“⾏省”。
中央下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分别管理⾏政、军事、监察、全国全国佛教和⻄藏⾏政事务。
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

论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本文来自: 师范生() 详细出处参考:/lunwen/xzglbylw/xzgl/2010/1027/61336.html摘要: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以下几条规律:围绕皇权的行使而形成的双轨辅政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因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体制外的因素介入行政运作等。
通过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探讨,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权利互相制约是保证国家政治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前提;加强监察权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防止私权公权化的重要手段;机构设置应适应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需要;参谋职权的界定应明确规范。
关键词:中央权力机构;辅政制;皇权;相权中国素来以历史悠久着称于世,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各类优秀的管理人才,出现了汉、唐、宋、明、清等走在世界历史前列的强大王朝。
历代统治者在国家治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又有一些落后的制度。
而对中国行政制度史的研究,不仅是学术上的重要课题,而且还在于以史为鉴。
鉴往知来,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明了时代的趋势。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朝至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给以规律性认识,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并作一定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沿革(一)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公元前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首创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 多年的皇帝制度。
为了巩固封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如“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1 ] (P16) “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等[2 ] (P16) ,建立了第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
皇帝处于这一系统的顶端,拥有最高的行政、司法、军事、财政、人事等各方面的权力“,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3 ] (P16) 且这些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
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2、二者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不同。
3、二者机构完善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