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动手操作,学
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那么,我们
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些方法。
引入教具和实物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
教具和实物来示范和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
在教学小数的时候,老师可以准备一些
小数的实物教具,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小数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几何图形的模型或者实物,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好地理
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地
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数学的加减法时,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实际情境,让学生们在
游戏中体验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从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数学的分数时,可以设
计一些分数的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拼图的方式,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通过引入教具和实物、设计趣
味性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入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
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希望广大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和尝试这些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2000字】。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是儿童数学教育的基石,它是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开始。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的定义、作用、方法和实践四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动手操作的定义动手操作是指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探究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动手操作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操作,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动手操作的作用视觉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视觉感知,使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式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直观感受。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将各种形状的图案拼成各种有趣的图形,来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图形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几何学中的同、异、对等等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
记忆效果动手操作可以帮助记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出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各种计算模型,来了解数学中加减乘除等概念,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数学模型来进行数学运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运算规律及完成多个运算步骤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的方法看后做法看后做法是指学生在领会操作过程后,自己完成操作过程,以加深对操作的理解。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乘法的方法,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自己进行乘法的运算。
自己设计自己设计是指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一些数学模型和实验装置,以达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设计一个数轴,了解数轴上数字的大小顺序以及数字之间的关系。
分组合作分组合作是指学生在一组内完成共同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设计一个完成数学运算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来达到更全面的思考和学习。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
如果他们对数学没有兴趣,则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能够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纸张,让孩子们通过手工制作立体模型,从而使孩子们理解立体几何的概念。
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二、增加数学知识的深度
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它可以让孩子学习更深入、更有趣。
通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吸收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将纸板剪成分母为10的分数形状,然后让他们将其分成几份,然后再根据分数的概念去理解它。
这样一来,孩子不仅可以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还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我们可以用折纸练习来帮助孩子们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并且通过折纸来演示证明三角形成立的原理。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
总之,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增加数学知识的深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从而让孩子们更加轻松地学习到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孩子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意义及其运用技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意义及其运用技巧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浅谈一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意义及其运用技巧。
一、动手实践的意义1.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小方块拼出长方形,并且数出小方块的个数,从而体会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度乘宽度的概念。
这样的实践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描述。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尺子、圆规等工具画出各种几何图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饼干或者巧克力将整块分成若干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分数的意义和妙处,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动手实践的运用技巧1.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教学习文字说明问题时,可以设计小组比赛,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动手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在教学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让学生自己找规律、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动手操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直觉和创造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讨论。
一、设计具体可行性的实验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用纸板和量角器自己制作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实际测量边长和角度来验证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观察、测量、制作,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利用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工具设备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
在教学面积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正方形磁片,让学生亲自操纵磁片进行拼贴以感受面积的大小。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分数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利用各种材料比如整块巧克力、水果等,自己切分成若干份,然后比较大小,分析比较他们的切分方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分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数学游戏进行实际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数学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图形时,老师可以利用拼图游戏或者搭积木的游戏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和认识各种图形,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注重实际情境的导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来体验数学知识,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很 短 。对 于他 们 来 说 ,动 手 既 是 一 种 乐 趣 ,也 是 一 种 心 理 需 求 。在 教 学 中 ,利 用 学 生 好 奇 、好 动 的 心 理 ,恰 当 的 引 导 .使 他 们 主 动 参 与 到学 习 中 。 根 据 教 学 内容 。精 心 组 织
巾 、小 队 旗 的 形 状 等 引人 新 课 后 ,请 学 生 在 本 子 上 任 意 画
出 两 个 不 同 形 状 的 三 角 形 ,通 过 画 ,引 导 学 生 说 出 三 角 形 是 怎 样 的 图 形 .得 出 :三 角 形 是 由 三 条线 段 围 成 的平 面 图
么? ( 长 )② 同桌 互助 ,感知周 长 ;交流 已经学过 的 ) 周
生思 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 的途径之 一。新编小学
数学 教材 的 特 点 之 一 ,是 重 视 直 观 教 学 ,增 加 了 学 生 的 实 践 活 动 和 动 手操 作 内 容 。
一
、
动 手 操 作 有 利 于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好 动 是小 学 生 的 天性 ,好 奇 是 小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的 内在
教 掌 租 舞 ・ 渣 措 弪 学
浅 谈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动 手 操 作
◇福 建 长 泰 县 古 农 农 场 中心 小 学 曾 敬 喜
数学 知 识 是抽 象 的 。而 小 学 生 的思 维 是 以 具 体 形 象 思 维 为 主 的 。显 然 .数 学 学 科 的 特 点 与小 学 生 的 思 维 特 点 是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物体、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方式。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实际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教材中的几何图形提取出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拼凑和组合,感受几何图形的属性和特点。
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巧和空间观察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
2. 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模拟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数学实验,模拟一些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和计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和体积的概念。
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 实用性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来讲解时间的计算,通过制作平面图来理解比例关系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多样性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内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几何形状的学习中,可以通过拼插、折叠、填充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灵活性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前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小学数学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我们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接触数字和图形,而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字和图形。
在小学数学中,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增强学生的专注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减少分散注意力。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时候,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任务,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此外,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通过手工制作数字和图形,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数字和图形的形状和颜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数学知识,从而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在小学数学中也是如此。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而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学生在进行手工制作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掘人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策略一、引言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动手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技能,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理论支持1.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还需要有理论的指导。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动手操作背后的数学原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针对性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动手操作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3.注重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不仅需要对过程进行评价,还需要关注结果的评价。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才能了解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进步情况。
三、实践策略1.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游戏,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动手操作,掌握加减法的应用。
2.引导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动手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拆分和组合图形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
3.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比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地测量,互相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4.反馈与评价: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案例分析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案例,探讨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图形拼凑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会涉及到图形的认知和拼凑。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剪刀将一张矩形剪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关系。
通过拼凑图形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2. 进行尺寸测量数学中的尺寸概念是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教学尺寸测量时,可以设计一系列手工制作的测量工具,如纸尺、直尺等。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面积等进行测量,培养他们的测量技能和准确度。
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尺寸的概念,比如通过比较两个长度不同的物体来理解“长短”的概念。
3. 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教具,学生能够在操作中加深对数学运算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十分位、百分位的碟子或珠子,让学生亲自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操作教具来加深对小数运算的理解。
4. 制作数学模型制作数学模型是一种很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纸板和颜料等材料制作分数模型,将一个圆形纸板分成若干等分,然后上色标记,通过制作模型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总结起来,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图形拼凑、尺寸测量、使用教具进行数学运算以及制作数学模型等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动手操作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具和操作方式,在动手操作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对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手操作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数学教具、实物等,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数学概念和规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时候,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形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学习数学运算的时候,通过算盘、计算游戏等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算术概念和运算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这些都是通过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
二、动手操作在具体数学内容中的应用在具体的数学内容中,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在动手操作中的引导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动手操作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动手操作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一、设置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度,用尺子或者卷尺去测量,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入教具和实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教具和实物,帮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加减运算时,可以使用颜色不同的瓶子和水果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通过实物的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和运算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完成一个数学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相互讨论、相互协作,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要多样化、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可以采用一些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例如设计一道小组合作的数学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呈现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要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室中可以设置一些专门的动手操作区域或者实验台,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学生的操作切实有效,学生才会动而不乱,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操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探究规律、形成技能、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主动探索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相说:“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
”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因,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主动获取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们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
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克服难题的喜悦成为学生不断进取、提高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通过操作帮助学生探究规律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置于突出的位置。
首先强调让学生经历公式、法则等规律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是将“探索规律”作为数与代数中的独立内容,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学力度。
小学几何公式的推导很多是建立在学生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这些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说动手操作是教学几何公式的重要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数学的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
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
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操作”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不断产生操作的需要。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
人的思维,从整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认为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始于直接经验,逐步向抽象经验展开。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之一。
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强化了知识,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而使其易于接受。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这就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问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
因此,小学生只有在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取数学知识,而学生运用学具,动手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不断地积累理性材料,为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不可改变的特征。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动一动。
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如果一切以教师的讲解为准则,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
”俗话说:“你听到的,你将很快忘掉;你看到的,你将记住;你做过的,你将学会。
”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花。
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课堂上应给学生多动手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当教授小学数学时,动手操作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教学的例子。
使用物体进行计数:给学生分发一些小物体,如小石子、纸片或者干豆子,让他们对一些简单的数目进行计数。
例如,让他们用物体计数1-10,并在每次计数时放置一个物体,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数的概念。
推广到更复杂的问题,例如让学生通过使用物体,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例如,给学生两堆物体,然后让他们相加或相减,以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
使用拼图:拼图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形状和图形的概念。
给学生提供一些不同形状的拼图,让他们亲手拼出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区分各种形状,并提高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
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学生使用各种形状的拼图进行组合和分解,帮助他们理解分数和比例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使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拼图,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以形成比例。
使用计量工具:使用尺子、天平等计量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使用天平比较物体的重量,使用容器测量物体的容量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测量能力。
建立模型:让学生参与建立模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数学概念的方式。
例如,让学生使用纸板和剪刀制作一个简单的立体模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这些形状的性质和特征。
制作图表和图形:让学生通过制作图表和图形来整理和展示数据,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概念。
例如,让学生根据一些简单的数据制作条形图、饼图等,以帮助他们理解数据的比较和相对关系。
动手操作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
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对培养思维的作用:G626.5:A:ISSN1672-6715(2019)07-138-01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可以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表象,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
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能够切实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凭借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操作,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以引导思维感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
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积极地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和思考的方法。
如教学“湊十法”:由于一年级学生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算理,我决定采用摆圆片的方式来辅助教学,例题是“9+2”,这对于学生虽然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是学生刚学过10加几的加法,我让学生先拿出9个白色的小圆片,再拿出2个红色的,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呢?摆摆看!于是学生便积极的摆弄起来,很快就有同学说出了“十”的方法,他将1个红色的小圆片移动到白色的圆片中湊成十个,一下就看出共有11个小圆片了。
这种方法既直观又好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也自然而然地得以引导。
然后我又出示类似的題目加以推广和巩固,加深学生对“湊十法”的印象,轻松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操作,把抽象的思维和具体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米,使概念具体化,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所以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在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先用现实生活的的树叶和课本图片举例,通过动画小蚂蚁的运动路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接着让学生动手描绘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并提问学生该如何描线,需要注意些什么细节,这些老师不用示范,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去猜想,描完后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和课本,动手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是周长,并让学生寻找身边事物哪些有周长,也动手摸一摸,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可把数学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动手操作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例如,在教学“什么是周长”中,在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后,让学生动手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教师则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合作进行测量,探究如何测量树叶和课本封面的周长,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测量方法,不断探究讨论,进一步体会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大多程度上还是通过直观观察进行判断,利用实际操作进行思维,从而获取知识。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并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同时机、不同程度的操作是促进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也是发展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知识形成前的操作:形象思维伴体验
“听过的容易忘,看过的记不住,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学得会。
”小学阶段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大多学生而言是全新的第一次接触,这时实际操作能拉近距离,消除陌生感,为直观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过渡,可以有效地更好地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概念,体验概念的生成。
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学生在“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的基础上,照样子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半个。
教师随即问出“半个该怎么分得”,再提供实物图片让学生动手将蛋糕纸片对折,明确半个是怎么分得的。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平均分蛋糕的过程,经历了“半个”(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既有效突出了前提条件: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生活中的原型,也为学生进一
步认识1/2的意义埋下伏笔。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多是描述性定义,必须借助一定的感性材料,加强操作活动,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创设概念生成的情境,切身体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由自主地将学习数学作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二、知识形成中的操作:形象思维助理解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很多数学概念或公式,学生不懂其来龙去脉无法直接掌握和理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教师可将具体形象展示给学生,学生亲自参与,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促进理解。
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后加深认识理解的一种方法。
动手,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有趣;动手,让学生学得更直观深入。
如在初步学习“认识分数”后,教师可安排折纸来表示一个长方形的1/2,在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涂出“1/2”后,充分利用学生生成资源,抓住关键提问“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相同,都可以表示1/2”,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进行适度抽象概括,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1/2的意义。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除了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想到了斜着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继而创造了第四种折法——对角而折,在学生深刻认识1/2的基础上,
再次组织折纸表示1/4,再次提问:“形状各不相同,折法也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表示?”这一思维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了1/4的本质和意义,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对于直观具体的感性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并牢固理解,而数学本身却是比较抽象、概括且枯燥的,它主要研究的是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
这时教师可利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生活原形,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中动态生成,交流中智慧碰撞,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为易,从而解决这一矛盾,推动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和深刻。
三、知识形成后的操作:形象思维促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动手操作能有效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激活学生积极思考,点燃学生的思维之花、创新火花,真正促进有效学习。
如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请学生用黑白两种圆片摆一摆,创造出“3倍”关系。
交流后,可(选取学生作品或事先准备好)展示两种不同的做法,看看,他们做得对吗?
①红色:○○○○○○
②蓝色:●●
以常规的思维,学生一般将一份数放在上面,但也有学生出现了第①种情况,同样表示“3倍”关系,只是一份数上下的位置不同,这是它的非本质属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变换了非本质的特征,但都突出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本质特征。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倍数”关系,还可请学生再思考有没有别的摆放,相机展示圆片杂乱无章排列的图,让学生思考黑白圆片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辩论,学生发现白圆片有3个,黑圆片里有3个3,所以说黑圆片是白圆片的3倍。
这一次不寻常的摆放,更突出了“倍”的本质特征:即不管怎样摆放,只要表示几个几,就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适时拓展延伸,可使学生思维上升一个高度,抽象能力和抽象水平不断提高,达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样一种认知过程中的飞跃。
实践操作活动,往往可以使人在动中联想,在动中感悟,直接地、直观地、有效地使书本知识得以延伸拓展,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更多的为什么,使学生的操作和研究过程更具深度和广度。
总之,数学课堂的动手实践必不可少,学生在操作中思维活跃,创新萌生,灵感迸发,智慧之花不时在指尖开放。
动手操作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坚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