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第二课时(用)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既复习了上节课所学知识,也为下面离子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活动:根据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猜想氯化钠形成的微观过程,并分小组表演出来。
各小组积极讨论,制定方案。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讲解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氯原子最外层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两种原子刚好一拍即合,结合在一起,就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上了电荷,不再表示原子,这种新的粒子就是离子。根据离子所带电荷性质不同,可以把离子分为带正电的阳离子和带负电的阴离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感受到原子的实际质量太小,使用起来很不方面。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埋下伏笔。
播放相对原子质量由来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明确相对原子质量的由来。
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
倾听、思考、理解。
讲解
离子符号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的带电情况,先标数字,再标正负。当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
学生倾听,感悟。
学生活动
书写氧离子、氟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钙离子的符号。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对离子符号的书写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kg,计算一个氧原子大约是一个氢原子质量的多少倍。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师:这是元素周期表。
你知道这些用不同颜色区分的化学元素都有着怎样的不同含义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幅元素周期表中的秘密!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出本节课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教师:观察下表并思考【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教师: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第)Ⅷ族。
【新课讲解】周期表中元素的递变规率教师: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所具有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表格如何填写。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解题过程。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的电子层数。
【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教师: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族序数后标A;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族序数后标B(除第Ⅷ族)。
【思维启迪】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特点①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第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前三周期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称为长周期。
②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所具有的的电子层数。
③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分为主族和副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族序数后标A;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族序数后标B(除第Ⅷ族)。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的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叫做0族。
注意: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有特别的名称,如第IA族(除了氢)叫做碱金属元素,第ⅧA族叫做卤族元素。
《物质结构与性质》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新人教版精品)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1、周期系: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
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
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
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2、周期表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
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
16个族又可分为主族、副族、0族。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
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子、中子的组成和性质。
2.理解原子核的结合能概念,认识核反应中能量的释放与吸收。
3.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等。
4.学会使用粒子模型来表示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直观认识原子核结构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原子核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核结构、结合能的概念及其在核反应中的作用。
3.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认识。
4.通过对核能利用的讨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核及其组成粒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等。本课时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以及原子核的结合能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验环节,我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案)2
1-1-2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简单的碱金属与氧气、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相关的计算;2、运用原子结构的理论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过程与方法:1、由原子结构理论分析推导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践的观点及方法。
由实践得出理论,并由理论指导实践。
2、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
3、用辩证唯物主义量变质变的观点,在本节内容中有着最恰当的体现。
教学重点: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教学难点:金属、非金属族的性质递变判断;金属、非金属活泼性强弱的判断规律教学过程:【引入】活泼的金属元素Na的性质是我们所熟知的,现象是本质的反应,宏观是微观的体现。
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一)、碱金属元素[科学探究1]请同学们看书本P5,并完成该表。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核电荷数从Li到Cs逐渐增多。
2.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
3.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2层增大到6层。
[实验1]取钾、钠各一粒,分别放在石棉网上的左、右两边,同时加热。
观察实验的现象。
[现象]钾首先熔化(熔点低),先与氧气发生反应,后钠再熔化与氧气反应。
[板书]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思考与交流]请写出钠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尝试的写出锂、钾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提问]从钾、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答]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
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
[过渡]我们知道金属钠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水发生反应。
[实验2]钾、钠与水的反应:取两烧杯,放入相同量的水,然后分别取绿豆大的钾、钠各一粒同时分别放入两烧杯中,观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学案:1.1.2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进行解释。
4.认识结构与性质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事物变化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性,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本课时内容较多,可以把碱金属和卤素的实验作为复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完成,课堂上要控制好学生实验的时间,花一部分时间用于师生共同总结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一、碱金属元素1.碱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是①Li、Na、K、Rb、Cs,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含有②1个电子,在周期表中位于③第ⅠA族,从上至下,电子层数逐渐④增多,原子半径逐渐⑤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⑥减弱,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逐渐⑦增强,因此它们的金属性逐渐⑧增强。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锂在氧气中加热:⑨4Li+O22Li2O;(2)钠在氧气中加热:⑩2Na+O2Na2O2;(3)钾与水的反应:2K+2H2O2KOH+H2↑。
二、卤族元素1.卤族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是F、Cl、Br、I、At,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含有7个电子,在周期表中位于第ⅦA族,从上至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它们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F2气态淡黄绿色Cl2气态黄绿色Br2液态深红棕色I2固态紫黑色3.比较卤素单质与氢化合的条件,并分析由此能得出的结论:阴暗处能反应 HF 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不稳定光照或点燃 HCl 加热至一定温度 HBr 不断加热 HI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Cl 2+2NaBr 2NaCl+Br 2;(2)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Cl 2+2KI 2KCl+I 2;(3)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Br 2+2KI 2KBr+I 2。
1.碱金属单质的密度,是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而依次增大的吗?【答案】整体上依次增大,但钠的密度比钾大。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二)》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P1:同学们,大家好!s。
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学习。
P:投影P3: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过多种元素,比如C、O 、Na,Cl、Fe等。
化学元素的种类很多,而元素对应的物质就更多了,每种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如果将各个元素逐一学习起来,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麻烦。
那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够将这些元素分门别类,整体把握它们的性质,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呢?对,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对元素分类,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思考了,并且为了寻求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进行了许多的尝试。
P4: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要》一书当中提出了第一个元素分类表。
此后人们对元素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入。
P5: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赖纳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44种元素中有5个相似组,每组有三种元素,由此提出了“三素组”的概念,这一概念对于探寻元素性质的规律具有启发性。
P6:1867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研究中开始触及到元素分类的规律性,为了进一步将元素进行分类,他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中相对原子质量相近的元素排列在一起,并进行了反复研究,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性.终于在1869年,门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
P7:这是他的手稿.看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P8:现在展示的是整理后的手稿,门捷列夫绘制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列。
这就是现代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当时发现元素的种类有限,门捷列夫在绘制元素周期表时,通过对已经发现的元素性质进行归纳总结,预测了还有元素没有发现,并特意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了空位。
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教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复习提问】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
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气氛。
【板书】二、核外电子排布【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 ;(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
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4.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忆,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答复。
【归纳并板书】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那么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上下有何关系【板书】电子层 1 2 3 4 n电子层符号 K L M N ……离核距离近远电子的能量低高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2 课件(共24张PPT)
A.水中 B.煤油中 C. 汽油中 l4中
3.碱金属的原子最外层都有 1 个电子,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 电子,形成阳 离
子,它们都可以还做原 剂,在碱金属中,
密度最小的L是i
,熔点最低的Cs
是
,金属性Cs最强的是
。
4.钾和钠各1g,分别与足量的水反应,其中,
反应更剧烈的是 K ,在标准状况下,
Rb、Cs与水即燃烧爆炸
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Li Na K Rb Cs
颜色 银白色(Cs略带金色)
相
硬度
柔软
似
密度
小
性
熔点
低
导电导热
好
递变 密度变化 逐渐变大(K例外)
规律 熔沸点变化
逐渐降低
2.卤族元素
P7学与问
卤素 元素符号 核电荷数
氟
F
9
电子层排布
氯
Cl
17
溴
Br
35
碘
I
53
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结构
决定
性质
F Cl Br I
相同点: 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
递变性: 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相似性: 容易得到1个电子,单质 表现出很强的氧化性
递变性: 原子核吸引电子
的能力减弱 从F---I 越来
越难得到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1.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 剧烈程度:F2>Cl2>Br2>I2 生成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
B.NaCl、KCl和I2 D.KCl和NaCl
8.各组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D ) A.还原性:HF>HCl>HBr>HI B.稳定性:HF<HCl<HBr<HI C.与水反应的难易:Cl2>Br2>I2>F2 D.沸点:F2<Cl2<Br2<I2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课件:1.1.2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9.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锂在空气中燃烧
4Li+O2
2Li2O
(2)钾与水反应
2K+2H2O=2KOH+H2↑
(3)溴与碘化钾反应
(4)氯化亚铁与氯气反应 2FeCl2+Cl2=2FeCl3
课本第11页 10.甲、乙、丙、长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如表中所示,从周期表中找出这四种 元素。 (1)填写下表
课本第8页
(1)卤素单质与H2的反应
H2+F2=2HF
在暗处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生成的氟化氢 很稳定
光照或点燃发生反应,生成的氯化氢较稳定
H2+ Br2
2HBr
加热至一定温度才能反应,生成的溴化氢不如氯 化氢稳定
不断加热才能缓慢反应;碘化氢不稳定,在同一条件 下同时分解为H2和I2,是可逆反应
剧烈程度:____反___应__越__来__越___剧__烈____________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 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 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一) 碱金属元素
课本第5页
元素 元素符 核电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必修 第一册 人教版第二课课件
环节二 初识元素周期表
• 拉瓦锡的元素表 • 德贝莱纳的三元素组 • 纽兰兹的八音律 •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拉瓦锡的化学元素表
• 简单中性物质:光、热、氧、氮、氢 • 简单的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基、氢氟酸基、
硼酸基 • 简单的金属物质:锑、银、铋、铜、钴、锰、汞、金、
铂、铅、锌、锡、铁、钼、镍、钨 • 简单的碱性物质:石灰、镁土、铝土、钡土、硅土
Q1 各周期元素的种数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所在 核电 元素 周期 荷数 符号 K
1 2 He 2 2 10 Ne 2 3 18 Ar 2 4 36 Kr 2 5 54 Xe 2 6 86 Rn 2 7 118 Og 2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LMNOPQ
8 88 8 18 8 8 18 18 8 8 18 32 18 8 8 18 32 32 18 8
按照核电荷数(质子数)由小到大排列
短周期:1-3
元 横行:周期,7个
素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长周期:4-7
周
期
主族:IA-VIIA
表
纵列:族,18列,16个族 副族:IB-VIIB,VIII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0族:稀有气体
练习
• 科学家用钙离子撞击放射性元素锫(Bk),产生 了质子数为117的超重元素Ts。Ts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如下,试判断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七周期,第VIIA族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 (元素位置)
原子 周 族 序数 期 (主)
反映
原子结构
决定
最
原电外
子子层
核层电
数
子 数
练习
1.寻找26号元素铁(F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四周期,第VIII族
1-2-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课时
提示:Na的I1比I2小很多,电离能差值很大,说明 失去第一个电子比失去第二个电子容易得多, 所以Na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离子;Mg 的I1和I2相差不多,而I2比I3小很多,所以Mg容 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离子;Al的I1、I2、I3 相差不多,而I3比I4小很多,所以Al容易失去三 个电子形成+3价离子。而电离能的突跃变化,
说明核外电子是分能层排布的。
[归纳总结] 电离能应用中的一般规律 (1)用来衡量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元素的金属 性强弱。一般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性越强。 (2)判断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渐 增大并且会有突跃,一般第一次突跃前的电离能所 对应的电子是最外层电子,对于金属元素来说,该类 电子的个数就是该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C.1s22s22p63s23p1
C
D.1s22s22p63s23p4
[解析] 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可知,A项中原子为氮(N),B项中原子为 硼(B),C项中原子为铝(Al),D项中原子为硫(S)。根据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可 知,r(B)>r(N)、r(Al)>r(S)、r(Al)>r(B),故Al原子半径最大。
例2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
C 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3->D->B+>A2+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解析] 四种粒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D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 由此可得出A、B、C、D的原子半径大小为B>A>C>D,故A选项错;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二课时 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879
28.40
678.4
钾的密度出现反常的原因:密度与原子半径和原子质量有关,钾原子体 积增大的效应大于相对原子质量增加产生的影响,所以密度减小。
【任务4】 [归纳总结]
【环节三】 掌握碱金属元素的性质 知识精讲 一、碱金属元素
3、碱金属性质的比较
相似性
递变性
(1)物理性质
除铯外都为银白色金属,质软,熔沸 点低,密度小
【环节四】 掌握卤族元素及其性质 【任务1】 [思考与讨论]
2、观察下图中的几种物质,你有什么发现吗?
F2气
Cl2气
Br2(液溴)
I2(单质碘)
3、根据卤素原子结构,推测 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所表现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环节四】 掌握卤族元素及其性质
【任务4】 [归纳总结] 二、卤族元素 1、定义:
小,卤素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任务4】 [归纳总结] 二、卤族元素
【环节四】 掌握卤族元素及其性质 知识精讲
3、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① 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判断:越容易反应,非金属性越强 ②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③ 单质间的氧化性强弱判断: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④ 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判断: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⑤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判断: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⑥ 同一主族判断: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钠、钾、铷、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B.单质的密度均小于1 C.其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CsOH D.氧化能力最强的是钠离子
2、下列关于F、Cl、Br、I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C.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强 D.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 结论】 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注意】: 注意】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 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律
1-2 原子结构与 元素的性质
(第3课时)
2、电离能(阅读课本P18) 电离能(阅读课本P18) (1)、概念 )、概念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 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 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第一电离能 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用符号I 表示,单位: 用符号I1表示,单位:kj/mol 从一价气态基态正离子中再失去一个电子所需 要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符号I 要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符号I2
判 断 依 据
非金 属性 强弱
元素的化学性质(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元素的化学性质(如: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元素主要化合价 元素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结论: 结论:原子半径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课堂练习2 课堂练习2: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微粒A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三种微粒An+、Bn-、C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C
)
A.原子序数关系:C>B>A A.原子序数关系: 原子序数关系 B.微粒半径关系: B.微粒半径关系: Bn-> An+ 微粒半径关系 C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 C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原子半径关系是: D. 原子半径关系是:A<B<C
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表5-5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号元素的 排布、 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
最外层电子数1→2 最外层电子数1→2
最外层电子数1→8 最外层电子数1→8
最外层电子数1→8 最外层电子数1→8
【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
规律: )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 规律:(1)电子层数不同时 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 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越大, (2)电子层相同时 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 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数越多, (3)电子层、核电荷数都相同时 电子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 )电子层、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第 A.第3周期所含的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从左到右呈现递增趋势(最小的是碱金属) 从左到右呈现递增趋势(最小的是碱金属)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反常现象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C.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在所有元素中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结论: 结论: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 根据实验,可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用结构观点解释: 用结构观点解释:
C
s
F
非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B Al Si Ge As Sb Te Po At 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
金属 性强 弱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 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 上得电子的先后) 上得电子的先后)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结论: 结论: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表5-5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 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
原子半径 大→小
原子半径 大→小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的影响因素: 原子半径的影响因素 1、电子的能层数 、 原子半径 的大小 取决于 2、核电荷数 、
鲍林
L.Pauling 1901-1994
鲍林研究电负性 的手搞
以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 氟的电负性为4.0和锂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 4.0 1.0 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电负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尺度
:<1.8 金 属:< 类金属: 类金属:≈1.8 非金属:> :>1.8 非金属:>
②电负性相差很大的元素化合通常形成离子键; 电负性相差很大的元素化合通常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 电负性相差不大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化合, 电负性相差不大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化合,通常 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
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共价键, 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电 负性大的原子趋势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负性大的原子趋势越大,键的极性越大。
同周期元素 从左到右 原子核对最 外层电子的 吸引力增强 电子层数相同 核电荷数增多 原子半 径减小
原子失电子能力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得电 子能力逐渐增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族 周期Biblioteka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1 2 3 4 5 6 7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学与问: 学与问: 1.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1.碱金属的电离能与碱金属的活泼性存在什么关系? 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碱金属元素的 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的活泼性就越强。 2.为什么原子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 2.为什么原子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这些数据跟钠、镁、铝的化合 为什么原子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价有何关系? 价有何关系? 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 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 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级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 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级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 时失去电子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对电子的引力更强, 时失去电子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对电子的引力更强,从 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看逐级电离能的突变。 逐级电离能的突变。 突变
表5-5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 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 排布、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
主要化合价:正价+1→0 主要化合价:正价+1→0 主要化合价:正价+1→+5 主要化合价:正价+1→+5 负价: →,负价:-4 →-1 → 0
主要化合价:正价+1→+7 主要化合价:正价+1→+7 负价: →,负价:-4 →-1→0
思考与探究: 思考与探究: 观察图1 21,总结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观察图1-21,总结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随核电荷 数递增有什么规律?( ?(同周 数递增有什么规律?(同周 同主族) 期、同主族)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1)同周期: 同周期: 从左到右呈现递增趋势 最小的是碱金属, 递增趋势( a、从左到右呈现递增趋势(最小的是碱金属,最大的是稀有气体 的元素; 的元素; b、第ⅡA元素 ⅢA的元素;第ⅤA元素 ⅥA元素 、 元素>Ⅲ 的元素 的元素; 元素>Ⅵ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和第Ⅴ 元素的反常现象如何解释 元素的反常现象如何解释?) (第ⅡA元素和第ⅤA元素的反常现象如何解释?) 元素和第 半充满、 ⅤA半充满、 ⅡA全充满结构 半充满 全充满结构 2)同主族的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同主族的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的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少 3、电离能的意义: 电离能的意义: 电离能是衡量气态原子失去电子难易的物理量。 电离能是衡量气态原子失去电子难易的物理量。元素的电 失去电子难易的物理量 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元素在气态时的 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 越小 易失去电子 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越强。
3、电负性(阅读课本P18) 电负性(阅读课本P ) (1)、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元素相互化合,相邻的原子之间产生的 元素相互化合,相邻的原子之间产生的 化学键: 化学键: 强烈的化学作用力 形象地叫做化学键。 的化学作用力, 强烈的化学作用力,形象地叫做化学键。 键合电子: 键合电子: 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 键合电子。 键合电子。 电负性: 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 吸引力的大小。(电负性是相对值, 。(电负性是相对值 吸引力的大小。(电负性是相对值,没 单位) 单位)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引起了
小结
最外层电子数 1→8 (K层电子数 1→2) 层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