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1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

美国新生儿护士t办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e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

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高危新生儿数量的增加,血管通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新生儿提供安全适宜的血管通路有利于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最优化管理,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1IntensiveCareUnit,NICU)照护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1973年,ShaW描述了将硅胶导管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的新方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笥PeriPhera11yinsertedcentra1catheter,PICC)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帮助许多新生儿构建了“生命线”0。

护士是PICC置入、维护、管理的核心人群,建立训练有素的PICC护理团队与患儿结局相关。

新生儿PICC护士的临床实践应来自与新生儿人群相匹配的P1CC临床实践指南。

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发布了《新生儿PICC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 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

该指南内容涵盖了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所需要掌握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置管部位选择、导管尖端定位、异位导管的复位、敷贴更换、皮肤消毒、辅助技术设备的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培训教育等8个方面。

为了促使国内新生儿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保障新生儿临床PICC的使用安全,现将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本指南解读依据Ebe11等⑶的证据推荐强度分级:A级为有利于患儿的高质量的、一致性高的证据,B级为对于患儿的益处有限的、一致性不够的证据,C级为基于共识、常规、意见建议类的证据。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2016INS指南解读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2016INS指南解读
精品课件
标准4. 静疗输液团队
新增标准
适用于满足患者和医疗机构需求的服务 血管通路装置的置入和维护交由专人/专业团队 (I) 为了扩展并提升证据等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精品课件
2016 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概述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
1980, 1990, 1998, 2000, 2006, 2011, 2016 随着输液护理的科学和研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临床实 践因不断进 行的研究而不断发展,而《输液治疗实践标 准》为我们提供一个指导临床 实践的框架,且具有重要 循证意精义品课件
精品课件
11
2016 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更新解 读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
目标
• 认识最新标准以及所做的 变化
精品课件
标准1. 患者护理
可适用于所有血管通路装置置入,维护或实施输液 治 疗的场所
实践是基于医疗机构制度,程序以及书面方案 关注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精品课件
13
标准2. 专科患者群体
• 新生儿和儿童患者应考虑:
识别生理特性对及其药物和营养选择的影响;输液装置的选择(如不含邻 苯 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考虑到年龄、身高、体重或体表面积 对 给药剂量和总量的限制;药理学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参数监测;以及患者对输液治疗的反应。2,8-12(V)
— INS号召临床工作人员把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并且结合 已有的证据和研究结果(SOP,2016)加以运用
— 花费了17年的时间将健康护理….将会建立在可依赖可信任 的证据基础上,将会满足每个个体差异化的病人需求,并且支持加强临床 有效性的新真知灼见的产生。”

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解读共42页文档

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解读共42页文档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技术
1)传统PICC穿刺技术:采用14G套管针进行穿刺,适用于 血管条件好的患者。
2)改良赛丁格技术(MST):是在传统赛丁格技术基础上 进行改良的微型置管鞘技术。
3)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1977年首次将超声引入PICC 技 术 , 在 B 超 引 导 下 采 用 改 良 赛 丁 格 技 术 行 PICC 置 管 。 2009年中国引进该技术,置管成功率可达96%~100%。
静脉炎分级与处理
级别
临床标准
处理措施
0
无症状
每班观察并记录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
伴随或不伴随疼痛
立即拔除导管 更换部位重新置管 观察穿刺点并记录
2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及疼痛和(或)水肿
立即拔除导管
更换部位重新置管
观察穿刺点并记录
采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3
穿刺部位疼痛并出现红斑
形成条状痕或纹可触及的静脉索
立即拔除导管
书籍内容
不同种类的导管内容比较
导管类别
共同点
特点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定义 适应症、禁忌症 并发症处理 操作要点 操作流程 评价标准
穿刺、使用
穿刺配合、使用、 辅料更换 穿刺配合、使用、 辅料更换、采血
PORT
使用、维护
外周留置针定义
外周静脉留置针通过穿刺使导管进入静脉, 可用于临床静脉输液、输血等治疗。既可以保 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随时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方便用药及抢救。
外周留置针应用指征
1、适应证:适用于连续静脉输液超过4h以上者。留置时间 一般不应超过72~96h。输注的溶液应为等渗或近于等渗, pH为5~9(V级证据)。

2011INS指南解读(更新版)

2011INS指南解读(更新版)

• 在置入中央血管通路装置时,护士应该使用一个核查 清单,来确保符合无菌的技术和操作流程
来源:2011版INS指南 S14
感染预防和安全依从性
• 个人防护:在所有可能使护士暴露于血液和体液之下 的输液程序中,应该使用标准的防护措施,并穿戴相 应的个人防护设备。 • 感染监管:护士应该参与机构中预防输液相关感染的 项目和CLABSI 的监管。目标是零的感染率。
• 止血带
–止血带应该是单个患者使用 –评估患者是否对止血带的材料--乳胶过敏
来源:2011版INS指南 S30、31、32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和置入
•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 穿刺部位的选择 • 穿刺部位的准备和导管置入
• 导管的固定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
• 护士应该根据治疗方案、治疗的时间、留置时 间、血管的完整性、患者的意愿以及护理装置 的现有资源,选择适宜患者血管通路需要的导 管类型
• 手卫生处理:
– 当护士的手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或者当手曾暴露在产芽孢的 病原体之后,应用液体皂和流动水洗手法进行手卫生。 – 如果没有明显的手部污染时,首选用含乙醇的手消毒溶液对 手部摩擦进行手卫生处理。
来源:2011版INS指南 S24
感染预防和安全依从性– 锐器物处置
• 应该将所有血液污染的锐器物抛弃在一个不渗透、 耐穿刺性、防干扰的生物危害容器中。 • 为了避免废弃物相关的伤害,在尖锐处理的容器 已经装满之前,应予以更换。 • 护士应该倡导使用主动的安全启动机械装置,以 预防针刺伤害。
• 质量改善:应该分析与输液相关的感染监督数据,作 为质量改善方案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 • 规范操作:护士应该减少对整个输液系统所有组成部 件的操作(比如:给药装置的连接处,导管接口处)

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和血管通路类型选择[1]

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NKF-KDOQI)——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时机和血管通路类型选择[1]

3.既往血透通路失败
既往建瘘失败的血透通路会限制用于建立通路的部位,以往
失败的原因如果仍然存在,可能影响重建瘘管的通畅性
4.上臂、颈部或胸部外伤或手术史 手术或创伤造成的血管损伤,建瘘血管的选择可能受限制
5.是否安装起博器
起博器导管径路与中心静脉狭窄有一定关系
6.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建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输出量的改变,加重病情
(1) 合成材料动静脉移植物(如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 (2) 肱动脉.移位贵要静脉内瘘, 5、移植血管材料 (1)人尸动脉,(2)人造血管(BIyl限E),(3)同种异体和自体大隐静脉、人尸静脉、胎
'153
专题讲座篇
盘脐静脉;(4)异种血管如牛颈动脉。 (----)内瘘吻合方式与方法 l、端侧吻合法: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和肘部(肱动脉.头静脉)多种术式均可采用。 2、端端吻合法:仅仅适用于远端肢体内瘘; 3、侧侧吻合法:适用于动脉和静脉相距比较近者。 4、移植血管内瘘术式:(1)直桥式(J形)吻合;(2)袢式∞形)吻合#(3)间插式吻合;(4)
兰、内瘘的成熟与使用 自体内瘘术后,经过血流的冲击静脉血管已动脉化,静脉管腔扩张、管壁增厚。而新 的AVF何时进行穿刺需加以正确判断,当内瘘不够成熟穿刺使用时易发生出血、血肿和感 染等并发症,一般穿刺时间应在术后4-.6周,达到下列条件是理想自体内瘘成熟的标志: l、 内瘘血流量>600ml/min, 2、 皮下可见静脉血管直径>6ram, 3、血管处在皮下深度<6mra, 4、可供穿刺血管60ram以上,血管边晃清晰可见。
二、建立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选择 (一)动静脉内瘘通路的选择,I制作AV内痿的优先次序 l、一般来说,在理想的病例应按照外周一中心的顺序建立内瘘,由拇指根部的鼻烟窝 内瘘开始,然后是标准的Brescia--Cimino腕部内瘘,接下来是前臂头静脉背侧支内瘘,最 后是中前臂头静脉内瘘。如果前臂内瘘不通,可以考虑肘前内瘘、肘都头静脉内瘘、转位的 贵要静脉内瘘。 2、肘部(肱动脉.头静脉)自体内瘘是初次建立血管通路的第二选择,但是,对于很多 糖尿病人、老年人、儿童患者以及部分肥胖患者,前臂血管条件很差,需要采取肘部内瘘作 为第一选择。有如下优点: ·成功率高;比腕部内瘘血流量高。 ·上臂的头静脉常较为容易穿刺,且易于覆盖,保持美观。 肘部(肱动脉.头静脉)自体内瘘有如下缺点: ·比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手术难度稍大。 ·比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可能会更多地导致手臂肿胀。 ·与较之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增高的窃血发生率相关。 ·与较之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增高的头静脉弓狭窄的发生率相关。 3、如果无法建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或肘部肱动脉.头静脉内瘘,需考虑为患者建立转 位贵要静脉内瘘。在一些病例,可以使用前臂移植物内瘘作为二期建立尉部内瘘前促进静脉 系统成熟的一个过渡途径。转位的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同其它内瘘相比有如下缺点: ·转位的过程可能导致手臂的明显肿胀和疼痛。 ·与其它内瘘形式比窃血和手臂肿胀发生率较高。 ·制作技术上具挑战性,尤其在肥胖的患者。 4、如果无法建立上述两种类型的内瘘,那么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建立内瘘: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23版)全文内容解读ppt课件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23版)全文内容解读ppt课件

输液技术
输液方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如静 脉推注、静脉滴注等。
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需要及药物性质 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情况下,成人输液速度为每分钟4060滴,儿童输液速度为每分钟20-40滴。
静脉采血与输血
静脉采血
静脉采血前应明确告知患者采血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并按照相 关规定进行正确的采血操作。
03
有利于医疗质量和安全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水平,保障病人权益。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编写委员会
组成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编写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静脉治疗护理专 家、学者和临床医护人员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工作职责
负责制定和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开展相关学术交流和培训, 推动静脉治疗护理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的快速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得到了广泛 应用,并逐渐成为医学护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21世纪的规范化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静脉治疗护理技术也逐步实现了 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02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概述
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治疗的安全性。
02
统一规范
新版标准针对静脉治疗操作的各个环节制定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流
程和评价指标,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引,有助于保证医
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03
推动发展
新版标准的发布不仅对现有的静脉治疗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同时也为静脉治疗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推动静脉治疗护理

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解读图文ppt课件

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解读图文ppt课件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一旦我单位在贵局承办的“海峡两岸 渔业资 源增殖 放流活 动”放 流苗种 招标中 中标, 我单位 将严格 按照招 标方案 的要求 和合同 的约定 执行

血管通路的护理

血管通路的护理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血管通路概述•血管通路护理核心概念•血管通路护理实践•血管通路护理培训与教育•血管通路护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血管通路护理案例研究目录01血管通路概述外周静脉通路中心静脉通路动静脉内瘘030201血管通路的重要性02血管通路护理核心概念临时血管通路永久血管通路血管通路植入方法血管通路的选择与植入保持清洁观察血管通路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观察有无异常避免压迫血管通路的日常护理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通路失效,需及时溶栓或手术处理。

感染感染是血管通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保持清洁并使用抗生素治疗。

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可能导致出血、血肿等问题,需及时压迫止血或手术处理。

血管通路的并发症及处理定期检查正确使用药物合理饮食血管通路的维护与保养03血管通路护理实践准备手术区域心理护理评估患者术前准备监测生命体征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协助医生进行血管通路的建立和维护,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心理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 2 3观察病情预防感染心理护理03心理护理01定期检查02调整饮食康复期护理04血管通路护理培训与教育医护人员培训01020304血管通路基础知识血管通路建立技术血管通路护理技巧并发症识别与处理血管通路重要性血管通路自我护理血管通路异常识别紧急情况处理患者及家属教育社区讲座社区资料发放社区宣传活动社区宣传与教育05血管通路护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提高血管通路护理的效果和质量确保正确的置管技术01定期检查和维护02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抗凝药物03预防感染预防血栓形成防止空气栓塞减少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依从性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给予心理支持定期随访和评估06血管通路护理案例研究总结词长期中心静脉置管是许多患者的生命线,对其维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需要定期更换导管、护理穿刺部位、预防血栓形成和感染等。

血管通路指南解读

血管通路指南解读
Functional VA 功能性内瘘: 可两针穿刺,1个月内成功进行6次HD。血流量达到(usually at least 300 ml/ min)。
a post-cannulation definition.
早期内瘘失功: 建立后24小时之内失功。
Early dialysis suitability failure: 内瘘在建立后3个月内失功,即使介入或手术干预。
下肢血管通路术前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葡萄球菌敏感的广谱抗生素:头孢 菌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糖肽(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5、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实验数据不足) 仍推荐在术前+术后使用阿司匹林/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以减少血管通路血栓形成。 6、抗凝:术前全身使用肝素对开通率无影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
中国
血管选择顺序: 桡动脉-头静脉 肱动脉/桡动脉---穿静脉/肘正中静脉 BCAVF BBAVF
肱动脉作为流入道: 优势:一年通畅率高;少感染(2%),少血栓(0.2次/患者.年) 缺点:远端动脉灌注减低;心脏负荷加重。
RC-AVF BC-AVF BB-AVF
独立预测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存在 初次透析使用导管 早期穿刺---the greatest risk
可信度
推荐度
Primary patency一期通畅率: 从建立到第一次干预时间;
Secondary patency二期通畅率: 一次或多次干预后,内瘘开通到失功的时间。
Mature VA 成熟内瘘: 评估认为适合HD,可以使用两针穿刺,可达到期望的血流量。 a pre-cannulation definition。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access failure. Hazard ratios plotted using a logarithmic scale.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from Ravani et al.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3 推荐意见5: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 穿刺过程中发生少量气胸,首选临床观察,定期复查 X线胸片,大量气胸可行胸 腔闭式引流。
➢ • 出现血胸后应立即停止穿刺置管,监测生命体征,同时行胸腔穿刺引流。误穿 动脉后局部压迫穿刺点 直至出血停止。
➢ • 静脉港输液植入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降低相关血流感染并发症这一做法缺少 证据支持,专家组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
输液港相关推荐意见
3 推荐意见1:适证
3 推荐意见2:入路选择
3 推荐意见2:入路选择
3 推荐意见2:入路选择
➢ 颈内静脉置管到胸壁港体的距离较远,穿刺点导管经 皮下隧道连接注射座易形成锐角导致输液不畅,将置 港囊袋定位于穿刺点皮肤切口外侧可减少其发生。
➢ 隧道针穿刺时起点取置港皮肤切口最外侧点,并与穿 刺点皮肤切口最外侧连接建立皮下隧道(图1)。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 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目 录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中心静脉通路的选择 输液港相关推荐意见
1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1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
➢ 证据等级 参考GRADE系统,结合中国临床研究特点,将证据等级分为Ⅰ、Ⅱ、 Ⅲ、Ⅳ 4类, 专家组优先选择Ⅰ类和Ⅱ类证据纳入指南评价体系
➢ 手臂港相比胸壁港可降低动脉误穿、气胸、夹闭综合 征等并发症。
➢ 手臂港因置港部位隐蔽,不存在改变乳腺癌病人穿衣 习惯、暴露植入港体部位等问题,病人感受相比胸壁 港更佳。
3 推荐意见3:导管尖端位置
3 推荐意见4:导管尖端定位方法
专家组推荐中心静脉通路建立应采用术中透视或术后胸片检查明确导管尖端位置。前瞻性对照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 ECG 定位能显著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异位风险,且不延长操作时间,高效 经济。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

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

1.吻合口愈合好,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 2.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
的区域和长度。 3.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 4.内瘘血管自然血流量>500ml/min,血管内径≧5mm,距皮深度 <6mm。
1.流入道病变常见部位 动脉、吻合口、近吻合口静脉。 2.方法 搏动增强试验,即阻断流出道,触摸内瘘搏动是否增强。
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手段在维持性血液 透析病人中的广泛应用,对血管通路的 建立和维护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诊断依据 和有效的干预手段。
在血管通路的长期使用中,专业护 理人员对血管通路的保护观念发生了根 本性转变,更加注重对血管通路的长期 维护、对通路损伤的早期干预,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使得血管通路的管理向着规 范化、专业化、医护配合的方向发展。
(2)操作方式: 1)穿刺部位距离动静脉内瘘瘘口3cm以上; 2)每次穿刺点与上次穿刺点距离>0.5cm,分别在前后上下、交替、 循环使用穿刺部位(如下图),避免在区域内反复穿刺; 3)至少保证每一个穿刺点有2-3周的愈合时间,使用14-16G穿刺针。
(3)适应证:是自体动静内瘘首选的穿刺方法。 1)适用于内瘘成熟、血管扩张均匀、表浅,无明显狭窄、硬化、 动脉瘤形成的病人。 2)血管分支少,可穿刺血管长度5cm以上。
推荐使用一次性套管针,穿刺后金属针抽出,整个透析过程中只 有塑料套管留在血管内。
穿刺方式分为:绳梯式穿刺和扣眼式穿刺 1.绳梯式穿刺
(1)定义:绳梯式穿刺是 指穿刺针眼均匀、有计划、 有一定间隔距离地分布在 内瘘血管上,避免局部反 复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 出现血管狭窄和瘤样扩张、 瘢痕等并发症。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有症状血栓,根据治疗对导管的依赖程度、重建静脉通路的可能性及血栓的进展等情况,综合考虑保留或选择拔管时机(Ⅱ,B)。 无症状、主诉及客观体征,单纯影像检查发现的血栓,不建议采取抗凝、拔管等处理措施(V,D)。 确需拔除导管时,应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先进行常规抗凝治疗,并在拔除前进行超声筛查血栓(Ⅳ,B)。 保留导管者应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及物理疗法,并连续监测干预效果(Ⅳ,B)。
2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
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其长度> 2.54 cm脓液流出
表1 静脉炎分级标准量表
1
静脉炎
2. 静脉炎如何处理 ?
1
在导管置入、给药 / 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紧急条件下置入的导管应做好标记,以便及时移除并根据需要重新置管 成年人优先选择上肢穿刺,幼儿可选择上肢、下肢和头皮静脉(新生儿或婴儿)穿刺
3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 15.0 cm,皮肤冰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 15.0 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
表2 药物渗出与外渗分级标准
渗出/外渗
建议使用适当的解毒剂,围绕外渗部位进行环形局部封闭或静脉注射; 若无明确解毒剂时,在1h内使用盐水冲洗技术作为解毒剂的替代疗法。 根据创面不同时期选择恰当的湿性敷料,创面在湿润环境能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无结痂形成,促进伤口愈合。
2. 导管堵塞如何处理 ?
3
A
B
导管堵塞如何处理流程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中心静脉作为一种安全的输液途径已经获得共识。

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血管通路(central venous access,CVA)包括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完全置入式静脉输液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等,这些CVA 在乳腺癌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推荐意见1.适应证需要输入化疗药物、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的液体如静脉营养或输血和长期输液的乳腺癌病人(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2. 通道选择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贵要静脉(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2)股静脉置入(证据等级:Ⅱ类;推荐强度:A级)。

PICC:(1)贵要静脉(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 级)。

(2)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可通过大隐静脉、颞静脉、耳后静脉等)、股静脉(证据等级:Ⅱ类;推荐强度:B级)。

CVC:(1)颈内静脉(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 级)。

(2)锁骨下静脉、股静脉(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3. CVA导管尖端位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上腔静脉下1/3 部分(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 级)。

(2)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PICC:(1)上腔静脉下1/3 部分(证据等级:Ⅰ 类;推荐强度:A级)。

(2)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CVC:上腔静脉下1/3与右心房上1/3之间(证据等级:Ⅱ类;推荐强度:A级)。

4.导管尖端定位方法:(1)术中X 线透视或术后胸片(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 级)。

(2)术中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定位,如腔内ECG(injection of vien electrocardiogram,IV-ECG)(证据等级:Ⅰ类;推荐强度:A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明敷料中央应正对穿刺点 无张力粘贴
PICC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血管穿刺困难 2、导管推进困难
3、静脉炎
4、导管相关性感染 5、导管堵塞


6、穿刺点渗液、渗血:
7、导管破损或断裂 8、导管拔除困难
血管穿刺困难

1)预防:选用血管通路器材时要进行充分的评估。 2)处理:改良的塞丁格技术(MST)及超声引导穿刺技术能 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静脉血管通路护理实践指南 解读及学习
编书背景

静脉输注药物是侵入性最强且最常用的一种药物输注途径。 通过血管系统直接输注到血流内的药物可立即被身体利用。 很明显,如果静脉用药的任何环节出现不安全的因素,会 使病人面临巨大风险。
编书背景
1999年 护理常规
2013年 静脉治疗护理 技术操作规范
国内外更新

导管堵塞

预防:1、给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遵守正确的冲管液、冲管容 量及冲管频率的规定,正压封管。3、妥善固定,必要时复查胸 片。3、应经常观察有无导管内回血,如有应及时处理。使用肝 素液封管、连接正压接头可有效预防导管堵塞。

2)处理:血凝性堵塞溶栓方法:1、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 三通,三通一直臂连接导管,另一直臂接尿激酶溶液 2ml(5 000u/ml),侧臂接20ml注射器。2、先使导管与侧臂相通,回抽 注射器活塞3~5ml,然后迅速使三通两直臂相通,导管内的负 压会使尿激酶溶液进人管内。3、15min后回抽将导管中的药物 和溶解掉的血液抽出。4、用20ml生理盐水,以脉冲方式彻底冲 洗导管。5、可重复几次以上的操作使导管通畅。如果仍然不能 溶解堵塞物,拔出导管。

静脉炎分级与处理
级别 0 临床标准 无症状 处理措施 每班观察并记录
1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 伴随或不伴随疼痛 穿刺部位出现红斑及疼痛和(或)水肿
立即拔除导管 更换部位重新置管 观察穿刺点并记录 立即拔除导管 更换部位重新置管 观察穿刺点并记录 采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立即拔除导管 如果患者发热,则应抽取血标本,进行 血培养 告知医生,并完整记录事件的发生与发 展 立即拔除导管,并对导管尖端进行细菌 培养 如果患者发热,则应抽取血标本,进行 血培养 告知医生,并完整记录事件的发生与发 展
中心静脉导管

应用指征 1 、适应证:(1)危重及大手术患者(2)全胃肠外营养 患者(3)输注刺激性和腐蚀性的药物(4)监测中心静脉 压。 2 、禁忌证:(1)局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2 )有出血倾 向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配合

置管中观察要点:
气胸:胸部刺痛,呼吸音消失
血胸:呼吸音消失或低钝
出血过多: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和血肿 穿刺部位错误或损伤导致气道受阻

导管相关性感染

预防:1、接触患者导管前后应洗手,并注意无菌操作。2 、使用适当的一次性免缝导管固定装置。 3、按时按要求 消毒、更换敷料和接头。 4、导管滑出体外的部分不能再 推入血管。 处理: 1 、血培养呈阳性,且找不到其他感染源,而患者 感染症状持续,应遵医嘱拔管。 2、按医嘱给予局部或静 脉应用抗生素对症处理。



PICC导管应用指征





适应证:1)有缺乏外周静脉通道的倾向。2)抗肿瘤药物、持 续腐蚀性药物或已知刺激性药物、胃肠外营养,各种抗生素及 许多pH>9或pH<5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600mmol/L的液 体或药物。 3)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反复采血。 4)需要长期、连续或者间歇的静脉输液给药。 5)乳腺癌术后健侧上肢。 禁忌证 1)评估置管途径有感染可能。 2)评估置管途径有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放射治疗史、静 脉血栓形成史、动静脉瘘、肢体肿胀等。 3)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严重凝血障碍者。 4)有上腔静脉压迫者。
静疗操作
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汇 总,方便护士在操作 中查阅,例如“不同 液体配置环境,不同 导管置管的消毒范围 等”
增加“具有利用护理
程序进行患者静脉管 理的能力;具有与合 作团队进行有效沟通
的能力”
书籍内容
知情同意
护士记录
增加了知情同意的内容,要求静脉 治疗前交代相关并发症,并签署相 关文件
增加了要求护士记录的静疗相关内 容,包括置管的结果,各类静疗相


PICC置管操作要点

操作者资质: 5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经过卫生部 门认可的培训机构进行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 格并获得资格证书。
PICC置管操作要点

最优的无菌技术:洗手,最大的无菌屏障。 应用2%洗必泰皮肤消毒>20cm至少两遍。
PICC置管操作要点

使用无缝装置和透明辅料固定导管。


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优势

1 )增强了评估血管的能力,能有效判断血管内径、深度 和走向,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 2 )改变以往传统穿刺部位,将穿刺点移至上臂,增加患 者置管手臂的自由活动度和舒适度。大大降低机械性静脉 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 )超生引导于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使用更细的穿刺针 减少了对外周血管及组织的损伤。 4 )置管过程中可采用超声探查排除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 ,并及时纠正。

导管破损或断裂

预防: 1 、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聚氨酯材质导管应减少 乙醇接触,防止导管老化破裂(V级证据)。2、妥善固定, 避免出现导管折痕破裂。 3、硅胶材质的导管应避免高压 推注导致导管破裂。 处理: 1 、导管体外部分破损应根据情况 (X线摄片后评估 导管尖端位置情况)决定是否修复还是拔管。2、导管断裂 、脱落:及时通知医生;限制患者活动;摄 X 线片确认导 管断端的位置;静脉切开取出或在 DSA 下通过介人方法用 抓捕器取出。
心律失常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操作要点

1、消毒导管接头:每次输液前,应用消毒棉片擦拭,消毒导管 的接头处或肝素帽。 2、抽回血:必须连接导管抽回血,确定导管在静脉内在输注药 物。 3、冲洗导管:用10ml及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严禁用力推注, 以防血栓意外。



4、揭除旧敷料:撕敷料时,注意应顺着穿刺方向,切勿沿导管 反方向撕除,以免导管移位。
外周留置针应用指征
1、适应证:适用于连续静脉输液超过 4h以上者。留置时间 一般不应超过 72~ 96h 。输注的溶液应为等渗或近于等渗, pH为5~9(V级证据)。 2、禁忌症:
1)成人下肢静脉不宜使用,因有发生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 的风险(V级证据)。
2)外周静脉留置针不可输注发泡性药物、静脉高营养液、 渗透压高于600mmol/L的液体(IV级证据)。

贴透明敷贴:无张力黏贴辅料(图左),注意穿刺点应正 对透明敷料中央;避免造成机械性张力性皮肤损伤,用指 腹轻轻按压整片透明辅料,使皮肤与敷料充分接触;避免 水汽积聚,从预切口处移除边框,一边移除边框,一边按 压透明敷料,高举平台法(图右)将胶布固定在留置针延 长管上。
外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2
3
穿刺部位疼痛并出现红斑 形成条状痕或纹可触及的静脉索
4
穿刺部位疼痛并出现红斑 形成条状痕或纹可触及的静脉索,长度> 3cm出现化脓性引流液
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健康教育
01
说出不适
06
不能随意 调整滴速
02
保持清洁、 干燥
健康教育 05
防止打折
03
避免受压
04
不能随意 打开开关
中心静脉导管

定义:中心静脉导管( CVC )是经锁骨下静脉、 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 腔静脉的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技术

1)传统PICC穿刺技术:采用14G套管针进行穿刺,适用于 血管条件好的患者。 2)改良赛丁格技术(MST):是在传统赛丁格技术基础上 进行改良的微型置管鞘技术。 3)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1977年首次将超声引入PICC 技术,在 B 超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 2009年中国引进该技术,置管成功率可达96%~100%。
PICC置管操作要点

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腔内 EKG 法实时定位导管末端 的位置。
PICC冲管操作要点

先脉冲式注入,后正压封管 禁止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冲管
PICC敷料更换操作要点

由下往上撕敷料 检查穿刺点
消毒范围直径大于20cm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选择静脉:选择粗直、易见、弹性好、不易滑动、易固定 的静脉,避开静脉瓣、不要从静脉分支开始穿刺,因为瓣 膜多位于分支处,避免选择关节部位的静脉。 消毒:用皮肤消毒剂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由内向外消 毒 2 遍,范围 8cm×8cm ,待干,必要时,可先用酒精棉片 清洁皮肤。

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
关并发症等。
总论部分与卫计委静疗规范区别
书籍内容
不同种类的导管内容比较
导管类别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共同点
定义 适应症、禁忌症 并发症处理 操作要点 操作流程 评价标准
特点
穿刺、使用 穿刺配合、使用、 辅料更换 穿刺配合、使用、 辅料更换、采血 使用、维护
PORT
外周留置针定义
外周静脉留置针通过穿刺使导管进入静脉, 可用于临床静脉输液、输血等治疗。既可以保 护血管,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可随时 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方便用药及抢救。
单击这里添加描述
单击这里添加描述
单击这里添加描述
静脉血管通路 护理实践指南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静脉输液置管与维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