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简介

合集下载

高山寒漠带水文_生态和气候意义及其研究进展_陈仁升

高山寒漠带水文_生态和气候意义及其研究进展_陈仁升

第25卷 第3期2010年3月地球科学进展A D V A N C E S I NE A R T HS C I E N C EV o l.25 N o.3M a r.,2010文章编号:1001-8166(2010)03-0255-09高山寒漠带水文、生态和气候意义及其研究进展陈仁升1,2,韩春坛1,2(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高山寒漠带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面积比率约为20%~30%,在高海拔山区面积分布广阔,是山区流域降水的高值区,下渗迅速,产流系数高,是山区流域的主要产流区。

由于其海拔高、气温低、地形陡峭、植被稀疏,是重要的水文功能区和极端寒区生态脆弱区,附生在其中的稀疏植被和低温微生物是高山生命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也有指示意义,但国内相关研究很少。

人类活动对高山寒漠生境植被的影响比低海拔区要小,因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气候变化效应比较监测的机会。

提出高山寒漠带在我国冰冻圈水文、生态和气候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对相关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建议将高山寒漠带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气候和水文功能区,专门进行研究。

关 键 词:高山寒漠带;空间分布;水文循环;低温微生物;生态脆弱区中图分类号:P462.5 文献标志码:A 在高海拔山区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地区,存在一种由于低温引起生理干燥而形成植被贫乏的特殊景观,称为寒冻荒漠(C o l dd e s e r t)[1],简称寒漠。

根据该定义,寒漠带应粗略分为高山寒漠带和极地寒漠带,在我国则主要为高山寒漠(A l p i n ec o l dd e s-e r t)。

高山寒漠与黄土、沙漠和喀斯特并列为我国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2],但有关这种特殊的高寒荒漠景观,在国内不仅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缺乏统一的称谓,常冠以高寒荒漠、高山荒漠和高山寒漠等名称,此处以高山寒漠名之,即指高山草甸上界以上的非冰川区(含冰川物质补给区)。

基于LMDI和Tapio脱钩模型的甘肃省碳排放研究

基于LMDI和Tapio脱钩模型的甘肃省碳排放研究

基于LMDI和Tapio脱钩模型的甘肃省碳排放研究张爱宁;李滋婷;李宗省【期刊名称】《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60)3【摘要】在定量核算2005—2021年甘肃省碳排放量和强度的基础上,预测分析基准情景、高排放情景和低排放情景3种发展情景下甘肃省碳达峰时间及路径.研究表明,甘肃省整体脱钩状态较为理想,贡献主要来源于煤炭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处于弱脱钩;经济增长具有增排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具有节能减排效应,尤其是能源强度.从情景预测分析看,基准情景下,甘肃省将在203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35年之后经济与碳排放处于强脱钩状态,很难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高排放情景下,将在2045达到峰值,经济与碳排放一直处于弱脱钩状态,后续实现碳达峰的难度较大;低排放情景下,2030年后经济与碳排放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较为容易.【总页数】9页(P55-63)【作者】张爱宁;李滋婷;李宗省【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1.京津冀产业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及驱动因素——基于Tapio脱钩和LMDI模型的实证2.江苏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脱钩弹性研究--基于LMDI和Tapio 脱钩模型视角3.山东省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apio脱钩指数和LMDI模型分析4.日本碳排放脱钩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Tapio脱钩指标和LMDI分解模型5.湖南省农业碳排放脱钩弹性及驱动因素——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LMDI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

第 1 期水 利 水 运 工 程 学 报No. 1 2024 年 2 月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 2024 DOI:10.12170/20221028003孙周亮,王婕,刘艳丽,等. 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J].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1):77-86. (SUN Zhouliang, WANG Jie, LIU Yanli, et al. Evaluation of hydrological zoning technique and its utilization in China[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1): 77-86. (in Chinese))中国水文区划及水文分区方法综述孙周亮1, 2,王婕1,刘艳丽1, 3, 4,陈鑫1,刘翠善1, 3, 4,王国庆1, 3, 4(1.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9; 2. 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3.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29; 4.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8)摘要: 水文区划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无资料地区水文研究的有效手段。

中国早期的水文区划工作主要是适应水资源规划的需求,全国性的水文区划主要出现在1950s,20世纪末集中出现了更精细、完善的省级水文区划研究。

水文分区是水文区划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的确定。

当前采用的水文分区指标主要包括气候、水文、下垫面三类,水文分区方法以聚类方法为主。

目前主要用于解决水文缺资料问题,同时也发展出生态水文分区方法,提高了生态性评价的合理性。

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如下:(1)在水文分区中纳入水文相似理论;(2)水文区域性规律研究及其在水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3)水文分区结果的检验与科学解释。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促进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利用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平台和实验条件,开展前沿性和基础性研究,特设立开放研究基金。

第二条实验室以“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为主线,重点开展“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础理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复杂水资源系统配置与调度、流域水沙调控与江河治理、水循环调控工程安全与减灾等方向研究,致力于为国家新时期重大治水实践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第三条实验室每年1月份发布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予以明确规定。

第四条具备博士学位或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非依托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实验室鼓励与依托单位内研究人员联合申报,原则上不接受国内自然人申请。

第五条申请者须按规定填写《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研究基金申请书》,国内申请者需经专家推荐,经所在单位批准,签署意见并盖章后,报送实验位共有,并将开放研究基金作为其资助项目。

中文标注格式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编号)资助”,英文标注格式为“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mulation and Regulation of Water Cycle in River Basin,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Grant NO.***”。

基于FAO-56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研究——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农田为例

基于FAO-56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研究——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农田为例

基于FAO-56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研究——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农田为例赵丽雯;吉喜斌【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43)019【摘要】[目的]确定中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农田蒸散量并区分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为制定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和提高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利用中科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绿洲内部大田玉米地2009年的小气候和土壤蒸发等综合观测试验数据,运用FAO-56和ASCE推荐的两种时间步长的四种不同形式的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甘肃临泽绿洲玉米农田2009年参考蒸散量,并结合FAO-56双作物系数法估算了其实际蒸散量.[结果]4种P-M模型FAO-56-PM 24h,ASCE-PM 24h、FAO-56-PM 0.5h及ASCE-PM 0.5h和双作物系数法估算的实际蒸散量依次为672.1、766.2、991.2和805.6mm.[结论]利用涡动相关数据及小型蒸渗仪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使用FAO-56-PM 24h模型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参考作物蒸散-双作物系数法能够较好估算研究区的蒸散量并有效地区分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2009年研究区域农田制种玉米的耗水量大约为671.2mm,日均蒸散量为4.1 mm,其中作物蒸腾累积量为498.5mm,土壤蒸发累积量为172.7mm,分别占蒸散量的74.2%和25.8%.【总页数】11页(P4016-4026)【作者】赵丽雯;吉喜斌【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干旱区黑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草畜耦合及其应用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段的临泽示范区研究为例 [J], 李启森;赵文智;马长春2.西北干旱区黑河上中游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特征 [J], 黄小忠;陈雪梅;陈春珠;马艳玲;周刚3.西北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农田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区分及作物耗水规律 [J], 赵丽雯;赵文智;吉喜斌4.基于双作物系数法的干旱区覆膜农田耗水及水量平衡分析 [J], 文冶强;杨健;尚松浩5.高光谱与LiDAR数据融合研究——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农业区精细作物分类为例 [J], 杨思睿;薛朝辉;张玲;苏红军;周绍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

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

文章编号:1000 0240(2010)06 1202 09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收稿日期:2010 03 24;修订日期:2010 09 1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J Y047);中国 荷兰科技战略联盟项目(二期)(2008DFA90630)资助作者简介:刘七军(1977-),男,甘肃天水人,助理研究员,200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gn djmx@*通讯作者:李锋瑞,E mail:lifengru i@刘七军1,2, 李锋瑞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要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而中国特色节水型社会的构建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全新的能够促进人水和谐、全方位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合理消费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或形态.系统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评述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进展,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旨在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新思路.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短缺;系统思考;我国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中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其淡水资源仅占全球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其中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尚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8[1-2].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水资源分布及其可利用量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供给面临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进一步增大[3].研究表明,中国的气候在过去50a 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已导致我国平均温度逐年升高、海平面逐渐上升、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趋于减少[4],而且预测在未来诸如洪涝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水资源短缺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发生[5].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由于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导致这一地区以冰冻圈和积雪融水为基础的水资源形成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体现在高寒山区积雪量不断减少、冰川萎缩、湖泊大面积干涸.这种变化已深刻改变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及自然水循环过程[6],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及水的供需矛盾.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潜在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把握时机,全面创建以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为特征的节水型社会,这是一个迫切需要高度关注和研究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决策问题.早在2001年国家水利部便部署开展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工作,先后确定甘肃省的张掖市、四川省的绵阳市、辽宁省的大连市以及陕西省的西安市为我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随后,各省区相继开展了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94个,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扩展[7].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评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崭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初步提出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第32卷 第6期2010年12月冰 川 冻 土JO U RN A L OF G L ACIO LO GY A N D GEOCRY OL O GYVo l.32 No.6Dec.2010略框架及其理论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1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抉择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面临的严峻水形势迫切要求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发展战略,其主要理由如下.1.1 我国的基本水情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我国的基本水情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从全国来看,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我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全国每年缺水量近400 108 m3[8].从流域来看,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1980-2000年水文系列与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可以看出,黄河、淮河、海河和辽河4大流域降水量平均减少6%,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7%,水资源总量减少12%.从省区来看,目前有20多个省区存在干旱缺水问题[9],1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处于严重缺水线以下, 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8].从城市来看,全国660个大中型城市中,近2/3的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城市年缺水量达60 108m3[10].从行业来看,目前工业年缺水量近60 108m3,由此造成工业产值损失高达2300 108元;农业仅全国灌区每年缺水量在300 108m3左右,因旱成灾面积2700 104hm2,由此造成粮食减产150~200 108 kg[11].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从水资源时间分布看,突出表现为降雨时间过于集中.我国北方地区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南方地区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量的60%~ 70%[12].从水资源空间分布看,全国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大于3000mm递减为不足50 mm.另外,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36 5%,而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黄淮海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5%,但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特别是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7%,但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左右[13-1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南北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性. (3)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低下.当前我国总用水效率仅为美国的1/8、日本的1/25[11].从农业用水效率看,我国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约1 kg,而以色列的单方水粮食产量达2.5~3.0kg.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远低于水高效利用国家0.7~0.8的水平[15].从工业用水效率看,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为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8].此外,我国城乡生活用水同样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比如我国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达20%左右,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损失水量就高达108m3[16].1.2 我国日趋恶化的水环境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迫切性水环境恶化系指由于无序排放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而导致水质逐渐恶化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不仅降低了水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而且加剧了水质型缺水的矛盾.从全国看,我国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全国80%以上的污水未经达标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使1/3以上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7].据2008年对全国约15 104km河流水质进行的监测数据显示,类水河长仅占 3.5%,而!类及劣!类水河长占27 4%[18];当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也高达758 108m3,约占当年全国总用水量的13%.同时,全国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11].从流域看,海河、黄河、松辽河和淮河4大河流50%以上的河段水质低于∀类水标准.我国西北内陆的黄河干流、渭河流域、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等主要河段的水质普遍达到!类或劣!类,低于国家生产和生活用水标准[19],受此影响的人口数量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数的55%[20].从省界水质污染看,其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重.2008年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污染严重的劣!类断面占总评价断面数的27.5%,对641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地下水水质污染同样呈恶化态势.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类井仅占总监测井数的2.3%.由此可见,我国的水污染正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扩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支流向干流延12036期刘七军等: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伸,从区域向流域扩散,从地表向地下渗透,整体污染程度不断加重.1.3 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决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然性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中,扣除生态环境需水及人类难以控制利用的洪水外,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按照国际有关标准估算,我国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仅为8120 108m3,是我国现有水资源总量的29%,人均综合用水量不到500m3[16].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我国不同地区都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开采力度,由此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开发利用空间不断缩小.据报道,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的数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56个增加到目前的164个,超采区面积由8.7 104km2扩展到18 104km2[2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3].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警界线是40%,如果超过这一标准,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被破坏.国内相关研究指出,我国任何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不应超过50%,否则就会对流域水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产生显著影响[22].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已超过这一标准,如海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121%、黄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100%、辽河为94%[13].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更高,如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154%、黑河流域为96%、疏勒河流域为76%、塔里木河流域为79%[19,23].因此,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标准看,我国绝大多数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已近乎为零.综上分析表明,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水形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存在巨大的节水潜力,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核心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随着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从宏观层面看,构筑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中观层面看,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从微观层面看,以试点促发展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已初步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基本条件.另外,从长远看,节水型社会建设将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以及用水效率低下等深层次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目标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途径.2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其进展我国政府关于节水的最早论述,出现在1961年中央批转农业部和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24],1983年全国第一次城市节约用水会议成为我国强化节水管理的重要标志. 2002年的&新水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加以规定,2005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的战略举措.至此,节水型社会建设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也随之成为国内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早在1982年,李佩成[25]就对节水型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所谓∃节水型社会%就是社会成员深刻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并在水资源使用过程中努力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从而改变不珍惜水的传统观念,改变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做法和习惯;并将节水意识和节水道德传教后世,从而把水资源粗放利用的低效型社会改造成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型社会.这一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国内学者对节水型社会建设问题的广泛关注,也为后来人们开展节水型社会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王浩等[26]对构建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节水型社会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要始终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并结合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确保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论述表明,节水型社会并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社会管理体系中添加节水管理的内容,而是通过制度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因而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的和全过程的节水,明显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节水管理.随后,程国栋[27]和褚俊英等[28]对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又作了进一步拓展,他们认为节水型社会的本质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其关键是在明晰水权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水价、培育水市场等方法,建1204冰 川 冻 土 32卷立起一种以水权制度为核心、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综合管理体系,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种实现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钱正英[29]进一步指出,构建节水型社会从根本理念上应实现从∃征服自然%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转变;从战略上应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从以需定供向需水管理转变;二是水资源配置战略由不重视生态用水向基于生态用水的其他社会经济用水转变;三是农业用水战略由传统粗放的灌溉农业和雨养农业向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转变;四是防治水污染战略应由末端治理为主向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模式转变.此外,一些学者还就节水技术开发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探讨.鉴于各国国情和水情的不同,其采取的节水技术也不尽相同.在工业节水方面,国外主要通过加强污水治理和污水回用,改进节水工艺和设备,提倡一水多用,以及减少取水量和排污量等途径来实现.农业节水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改进灌溉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来实现.生活用水方面,采用节水型家用设备已得到许多国家的推崇和重视[30].在我国,农业灌溉通过工程技术和非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如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生态旱作农业、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技术等),逐步实现了高效用水.比如,新疆吐鲁番地区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使棉花灌溉节水达43%左右[31].工业节水通过技术升级、工艺改革、设备更新等措施逐步向节水型工业方向迈进.城镇生活用水的节水技术发展方向是,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推广.我国一些地区更是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节水技术体系的建设.比如宁夏通过输配水工程、水情检测和计量设施、节水工程和技术措施、水管理信息化等工程建设,为本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当前的实践需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用水效率,构建节水型社会.为此,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细化节水目标,规定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要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左右.这就要求今后必须全面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速度,迅速在全社会系统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纵观近年来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研究动态,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二是明确了在完善水权和水价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与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消费结构体系和经济结构体系,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用水新机制是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途径;三是指出了我国在节水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彰显了我国节水的实力;四是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新探索.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节水型社会构建的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构建基于流域尺度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构建能够促进流域经济 社会 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体系;三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体系.一言以蔽之,节水型社会就是一种集制度安排、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文化图1 节水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框架Fig.1 Socio eco no mic or ganizatio nalsy st em o f wat er saving so ciety12056期刘七军等: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体系于一体,能充分体现现代生态文明、反映现代水资源管理理念和低碳经济理念的全新社会经济组织体系(图1).这一全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真正实现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高效性(Eco nom ic efficiency)、环境可持续性(Environ m ental sustainability)、社会公平性(Social equity)及人水和谐性(H armonious coex istence of human and w ater),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现代理念的体现和现代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危机不断加剧的今天,迫切需要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新战略,这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水问题及应对未来水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核心在于构建一种新型的节水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而这一新型的组织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体系创新建设:一是节水型社会经济体系的创新;二是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创新;三是节水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的创新.通过上述三方面的体系创新,将进一步推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体系的建立.3.1 节水型社会的经济体系创新节水型社会经济体系创新的本质在于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构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体系.节水型农业经济结构体系建立的重点是:1)加快灌区∃硬件设施%改造.我国许多大中型灌区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等问题,由此导致灌溉水在输送过程中的严重浪费.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建立稳定的投资渠道,多角度促进节水灌溉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大中型灌区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同时,应加快灌区"渠改管"进程,将明渠自流灌溉改为有压管道灌溉,安装水表计量,以解决灌区人工计量不精确的问题.2)大力培育节水型农业种植体系.应在不断完善已有节水灌溉农田生态系统和集雨补灌旱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从水、土、气、生等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体系.其二,构建高效节水的生态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工业节水既要注重水量问题,更要重视水质问题.一方面,要严格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的原则,重点扶持和发展与区域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节水型工业.同时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生态化驱动产业升级,加快工业自身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以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战略,加快污、废水资源化进程,逐步形成与区域水资源供需相协调的节水防污型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其三,迫切需要构建绿色国民经济体系.构建绿色国民经济体系:1)尽快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单纯追求经济产值增长为目标,并未将水资源纳入其核算体系,因此亟待将紧缺的水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之成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2)尽快制定并实施绿色税收制度.面对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急需将能够直接或间接促进环境保护的税收全部纳入∃绿色税收%的范畴,以促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经济系统组建成一个∃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反馈流程[32],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配置效率.3.2 节水型社会的制度体系创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的行为规则,如法律、法规、契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无意识地认可与接受的行为规范,如文化传统、价值信念等.据此,本文将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对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的创新进行系统阐述.3.2.1 节水型社会正式制度体系的创新根据正式制度的内涵,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正式制度的创新应重点着眼于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权制度、水价制度、防污治理制度以及法律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1)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我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导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配置,更不利于区域间、部1206冰 川 冻 土 32卷。

章光新!——精选推荐

章光新!——精选推荐

流域作为人类活动和环境过程的功能地理区域!"#$%!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严重地紊乱了流域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的动态平衡"其次!流域水管理主要采用机械的水文工程方法!没有考虑流域尺度的水循环对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作用!&%"如在我国众多流域中因大规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而带来的水循环短路化#绝缘化及生态系统的孤立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采用生态水文学的理论思维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流域水文系统与生态系统#水循环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保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内涵流域生态水文学$()*+,-.+/+01#.2!/,13142%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生态水文学的理论思维和系统科学的方法!5%!在时空尺度上研究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耦合演进的过程#机理和机制!探求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管理的一门新型学科!最终目标是为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流域不仅是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管理的基本地理单元!6%!同时也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最佳尺度"目前!流域土地利用7覆被变化$89::%和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生态水文学是在"??@年ABC3DE国际水与环境会议上正式提出的!是描述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一门学科!其生态水文格局#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水文模型是重点研究内容!"F#"&%"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因为土地利用7覆被变化能影响流域范围内径流#蒸腾#入渗和降水!然而!流域水循环必将影响和改变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管理方法的选择"%流域自然因素对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机理%12自然营力与地质环境塑造了流域基本的生态水文格局陆地表层系统在自然营力作用下!如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火山地震等!其结构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环境等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塑造了流域基本的生态水文格局!同时原本的生态水文过程产生了紊乱!在新的驱动机制作用下!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演变成相对稳定的生态水文格局"因此!研究流域自然演变历史对深刻认识近代生态水文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重点是从时间序列上研究流域水文系统构造环境的演变#水文循环和水质演化的过程与规律#生态系统演替的规律及其趋势!尤其是加强对河流的洪泛平原的地质历史研究"洪泛平原是人类聚居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同G.DEHDE4)C1B*()*+,-.+/I01#.2/,13142J+-+),0.章光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K长春"LFF"@M1,*.+)-*;E-*D*B*+1N<+14,)O.2)E/P4,D0B3*B,)3I013142K:PQK:.)E40.BE"LFF"@K:.DE)流域生态水文学是以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生态水文学的理论思维和系统科学的方法!探求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管理的一门新型学科"重点论述了流域自然地理要素演变对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机理#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响应机制以及建立特色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构思!并就流域生态水文学急需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作了详细的阐述和探讨!旨在为保证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流域生态水文学$生态水文格局$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水文模型$自然地理要素@A&A62)));BCDB+%))*02%;))&%;)A()*+,-.+/+01#.2/,13142D-)E+R-BCS+0*)OO32DE4*.+*.+1,2)E/-0D+E*DND0T+*.1/1N+01#.2/,13142*14,1O+)N*+,-B-*)DE)C3+ R)*+,,+-1B,0+-/+U+31OT+E*)E/-)N+R)*+,+EUD,1ET+E*T)E)4+T+E*)**.+R)*+,-.+/#-0)3+V Q+U+,)3H+2-0D+E*DND0D--B+-1N R)*+,-.+/+01# .2/,1314D0)3,+-+),0.K R.D0.T)2+E-B,+*.)*+01#+EUD,1ET+E*)E/-10D1#+01E1T2/+U+31O.),T1ED1B-32K01E-D-*+E*32)E/01E*DEB1B-32K R+,+ /D-0B--+/G.+2),+)-N1331R-W!*.+DEN3B+E0+T+0.)ED-T-1N E)*B,)34+14,)O.2N)0*1,-1E*.++01#.2/,1314D0)3O)**+,E-)E/D*-O,10+--+-X" *.+,+-O1E/DE4T+0.)ED-T-1N*.++01#.2/,1314D0)3O)**+,E-)E/D*-O,10+--+-1E*.+3)E/B*D3DY)*D1E)E/T)E)4+T+E*X#*.+01E0+DU+/1N 0.),)0*+,D-*D0+01#.2/,1314D0)3T1/+3VR)*+,-.+/+01#.2/,13142X+01#.2/,1314D0)3O)**+,E-X+01#.2/,1314D0)3O,10+--+-X+01#.2/,1314D0)3T1/+3XE)*B,)34+14,)O.2N)0*1,-ZL$LP"FFF#56&5[@FF’\"@#FF$@#FL收稿日期!@FF’#F’#"&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_@#Q(#L@F#@\作者简介!章光新"男"长春市高新区蔚山路L"?&号"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与生态领域的研究#I#T)D3!Y.4‘aE+D4)+V)0V0E章光新!关于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思考&%!"#$%&’"$(%%))*+,-.’"/%%%0第!"卷!##$年第%!期!总第期"&’()**+,-./01-!231-41-.,56+78,79:;39<=>6/3?<:6@6.?A9;9,:>3时"它是流域构造运动和水文过程演变的产物"洪泛平原的历史和结构决定洪泛的空间格局#方式$和地下水循环%补给区和水质"可见认识洪泛平原的地质历史是理解近代生态水文过程的基础!"#$&!B!流域自然地理要素演变对生态水文动态的影响流域的气候%第四纪沉积与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对生态水文动态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子"流域空间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要素#降水量%蒸发量和温度等’也随之发生变化"直接影响着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植被分异规律"如在不同类型流域(((西北干旱区内流河流域%南方热带雨林区流域%东北半干旱内陆河流域等"各自具有独特的水循环特征和生态水文景观&地表第四纪沉积对流域水循环条件有很强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持水能力和潜在的地表地下径流!%’$&土壤是植被生产的母体"营养元素和水分都是从土壤中汲取的"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到界面水文通量和水质&流域的地形地貌不仅界定水的范围#面积%水域’"而且坡度降直接影响着物质流#如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传输方向%速度和时间&流域边界可以影响到局部的气流和气候%迁徙流和物种分布的相关格局"以及污染的扩散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水文响应%降水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的研究"预测流域水文情势演变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加强流域赋水空间#土壤%地下含水层’水力特征时空演化对水文通量的影响研究"定量计算径流对频率分布和土壤水力特征的空间结构的敏感性!)%$)#利用流域数字高程模型*+,"提取重要水文特征参数"如坡度%坡向%流域界线%汇流网格等"建立流域分布参数水文模型和溶质迁移转化模型"预测变化环境下的水文水资源演变趋势"揭示物质流的传输途径%梯度变化速率以及最终归宿&C 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对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响应机制流域作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自然综合体"其生态水文格局也具有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水文系统的连续性%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水域与陆域的连续性%陆域的连续性等方面!#$&但是"在大规模无序的人类活动作用下"流域生态水文格局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生态水文过程发生急剧的变化"流域生态水文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产生弹性变化"通过自身调节"达到稳定状态"有时超越弹性限度可导致整个系统的瓦解和崩溃&CD%土地利用E 覆被变化!FGHH "对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的影响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00’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可从逐渐转变#外来种群逐渐入侵’到整个改变#草地转变为森林和耕地’!1($"直接作用于生态景观格局"景观格局中的植被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影响降水%径流%蒸发和入渗"从而对水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由此影响和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过程&234546789:;;认为"在流域中土地利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土地利用使降水分成两部分!!*绿水+通过蒸腾作用由水蒸汽流向大气)"*蓝水+流到河流中或补给地下水&水文过程对流域土地利用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水资源综合管理必须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因素"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关键!1($&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可直接导致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的改变"如在半干旱地区的雨养旱田改为灌溉水田"主要靠过度抽取地下水来灌溉"导致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同时加速地下水与地表水体之间的水量交换&水利工程建设"可直接破坏流域的连续性"导致流域水循环短路化%绝缘化及生态系统的孤立化"紊乱生态水文格局和过程&土地覆被的变化能够有效地影响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下垫面的粗糙度和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间的水分交换!=><="$&由上可见"运用*@+技术和模型技术"加强流域土地利用A 覆被变化条件下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为土地合理利用与退化的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CD!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在水环境安全调控中的作用和功能流域生态水文格局与过程在水环境安全调控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流域的淡水生态系统与营养负荷淡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四维结构系统"环境变量的空间格局和生物数量由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梯度来决定"它们之间通过水%能量和物质通量来联系!B($&水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传输的载体"水文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水文要素"如水位%流速%流量等影响营养物质在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和富集&CD E:FFG3:H5;<IFJK9LJ4等学者认为"在流域水平方向上"水<营养元素的运移系统被陆地景观的结构"也就是陆地的形态,地貌结构$%土地利用,已耕种的土地"可耕土地$和土地覆被所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周围的湿地%洪泛平原可通过改变地表径流和水文格局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在控制和降低营养物的沉积%运移%营养负荷"以及净化水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地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带来的人为污染土地利用带来的点源与面源污染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流域作为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土地不合理利用和管理给流域生态水文系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我国七大江河流域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国际上盛行合理利用自然湿地或构建人工湿地来处理污染物%净化水质"这是人为利用生态水文格局和过程来调控区域水环境安全的一种新型模式&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建议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流域系统营养元素-盐分,盐渍土区$时空分异规律%运移机理以及与生态水文格局和过程的耦合关系)"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及其演变机制"构建合理的生态水文格局"处理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流域水文系统及其水文化学过程对植物的成分%结构%分布和演替的影响!==$&"建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构想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是在揭示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的预测植被类型或植物群落对水文生境或水文地球化学生境变化的响应模型!=?$"为政府提供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决策&"D%生态水文模型研究进展简介生态水文模型已成为国际水文计划,IEM $和国际地圈<生物圈,I2NM $的热点研究课题&=>世纪’>年代中期"土壤O 植被<大气连续体,@MC0$概念引入我国"以刘昌明院士为首的科学家们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就@MC0系统界面的水分过程%通量的估算模型以及能量物质交换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年代中后期"我国学者注重作物耗水规律和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P$&此外"夏军教授等人研制了水<生态耦合模型"成功地应用于博斯腾湖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Q$&国际上成功开发并应用的主要生态水文模型有以下几种&!荷兰开发的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影响评价模型<IRST@"描述植物种群和生境因子,如土壤%地下水和土地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来评价人类活动引起环境变化条件下的植物种群响应机制"以及用来计算水文变化的生态效应的*+,UCR 生态水文模型!=V<=&$&"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0@ITS $研发的分布参数水文模型,RSMS2WIT,$"用来预测流域尺度上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界面的水分过程%碳循环以及物质与能量通量!=’$&#ICE@建立了各种尺度的*植物<土壤<大气+相互作用模型"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大尺度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模型不断被提出和应用"@XCR Y 土壤O 植被O 大气Z 传输模型在各种尺度上得以迅速发展"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参数化处理"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模型&如德国开发的中尺度生态水文模型@[I,,@K:F 4\][4;83I\;8^34;8],K]8F $是用来研究分析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在流域尺度上综合了水文%植被%侵蚀和氮的动态变化!=(O?>$&$I0EST@生态水文"C!"#$%&’"$(%%))*+,-.’"/%%%0模型!用来预测化学和水文生物因子对植物种群响应的影响"!地下水对地表生态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与植被群落结构#种类和其他生态特征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近期发展了针对地下水生态过程的多种模拟模型!如!"#以及$%!等"此外!还有&’()*+,-#./&&,%0#0&)#)12,#3425,等生态水文模型"&1%建立特色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根据流域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可把流域大致分为人工化#半人工化#自然状态6种类型流域"重点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环境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选择对植物生长和种类分异贡献率大的环境要素作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类型变量$如植物种群#土壤#水文#土地管理#气候%"通常大部分流域生态系统是土壤#水文#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体"其中!水文和土壤条件控制着许多环境因子$包括氮的可获取量#盐分#有机物质的分解#矿化度速率等%!因此!主要变量可划分为几个子变量$如土壤包括结构#化学#含水量!水文包括水化学#水文区#地下水埋深#水位上升速率等%7689"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先进的模型技术!建立有特色的流域生态水文模型!预测植物种类和群落对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态势!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水土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2结束语流域生态水文学是在人们认识流域作为人类活动和环境过程的功能地理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的基本单元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保证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管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需要不断地对其改进#完善和发展!尤其在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内涵#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的生态水文学基础研究76:9#流域尺度与生态水文尺度的配比拟合关系!以及生态水文模型的经验;统计#专家知识$等级划分%#黑箱关系应该向定量化发展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应用方面!应该首先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盐渍土区开展流域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因为那里的流域水循环和生态环境都比较脆弱"参考文献+345467897:0!"#$%&’%(()*+,&-*(./012341546789381:39*+’;<65=49741>6?875@A=12875!565>!B#.B3A95783:+5C6935D15478<875565>75@(757>1D154)EFFG)HIJKLM EHNOEPE.!Q#,R’STU B)UT;/TU V W.X5@6?7439=3:740D154017840M 741?056?78219=21?46C1!U#.(18Y3A951M Z&XU-<AY86=065>)Q[[E.!H#\%(]’X*%.T5C6935D1547865@6?7439=:3957463578=47413:40115C6935D15491239465>!U#./01’75@%A=497867M &47413:401T5C6!935D154^T5C6935D15478X5@6?7439=L)EFF_.!P#Z-((X//TT -*,R/TU&\TV (R*!RWT(T*/.*1‘=49741>61=:39RD196?7a=‘7419=01@=!U#.,7=065>435VZM *7463578R?7@1Db <91==)EFFF.!G#(RZXTB cR’T,&SX.T?30b@9383>b !!!401=?61546:6?Y7?d>93A5@43A=11?3=b=41D 293219461=7=D757>1D1544338=43‘79@=A=47657Y6864b 3:‘741991=3A9?1=!B#.T?3!83>6?78T5>6511965>)Q[[[)EeJEfM EO_.!e#刘树坤.中国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的形成!B#.水资源保护)Q[[H)EFJQfM EOG.!N#阎水玉)王祥荣.流域生态学与太湖流域防洪"治污及可持续发展!B#.湖泊科学)Q[[E)EEJEfM EON.!_#T5C6935D15478<9341?4635%>15?b JT<%f.’75@=?721D35643965>7==1==D15491!=179?02875!U#.;&T<%eQ[g U OFPg [[F)EFFP.!F#]URV ]R&&)UR’<\T)]hTU&)1478.X5!41>9741@>13>97206?787==1==D1543:15!C6935D15478?35@6463565‘7419?74?0D154=M 865d65>875@=?7211?383>b)15C6935D15478D3@18865>75@WX&!B#.\b@9383>6?78<93!1==1=)Q[[[)GFJPfM QFFOHEF.!E[#U-VUXW;Tc OX/;U]T.<8754=65‘7419O 35493881@1?3=b=41D=M 7?46C19381650b !@9383>6?293?1==1=75@91=235=143‘7419=491==X)=?32175@>1519783A48651!B#.R@!C75?1=65,7419U1=3A9?1=)Q[[E)QP JNfM eFGON[G.!EE#赵文智)程国栋.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若干问题评述!B#.科学通报)Q[[E)PeJQQfM E_GEOE_GN.!EQ#赵文智)程国栋.生态水文学!!!揭示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水文学机制的科学!B#.冰川冻土)Q[[EJPfM PG[OPGN.!EH#R*VUT,]RXUV)U-]TU/,X’]h.T?3!0b@9383>b !(#.’35@35M U3A481@>1<91==)EFFF.!EP#U-VUXW;TcOX/;U]T X.T?30b@9383>bM 70b@9383>6?219=21?46C13:?86D741O=368O C1>1474635@b57D6?=!B#.,7419U1=3A9?1=U1=179?0)Q[[[)HeJEfM HOF.!EG#(RZXTB cR’T,&SX.T?30b@9383>bOO401=?61546:6?Y7?d>93A5@43A=11?3=b=41D 293219461=7=D757>1D1544338=43‘79@=A=47657Y6864b 3:‘741991=3A9?1=!B#.T?3!83>6?78T5>6511965>)Q[[[)EeJEfM EO_.!Ee#,X’Z\T’(’i)]UX*S(R**)RU/;U (RW*;&cT,&SX)1478./01=49A?4A9175@:A5?46353:401j6=4A78U6C19:833@287655179<83?d)<3875@!B#.T?383>6?78T5>6511965>)Q[[[)EeJPfM EGFOEee.!EN#U-]TU/]%ZS\%;&)(XZ\%T’]-ZS)&/Ti%*,TXTU&./01=274678@6D15=6353:875@=?721=A=47657Y6864b !B#.T5C6935D154)V1C1832D15475@&A=47657Y6864b)Q[[Q)P JHfM QHNOQGE.!E_#\X’’]UXZ\/OX’S-,&S%%)Uh]%S B)UcT<TZSX (.T?30b@9383>6?7891=179?03:87d1O‘7419=01@91874635=65@6C19=6:61@875@=?721J(7=A9675’7d1875@)<3875@f !B#.T?383>6?78T5>6511965>)Q[[[)Ee JEfM FEOF_.!EF#WU%\%(BT,X//.Z756541>9741@‘741991=3A9?1=D757>1D154=A=4765401293C6!=6353:1?3=b=41D >33@=75@=19C6?1=k !B#.<0b=6?=75@Z01D6=49b 3:401T7940)Q[[Q)QNJEEOQQfM __NO_FG.!Q[#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B#.生态学报)Q[[H)QHJHfM G_[OG_N.!QE#\TU]&/()VXTSSU;WTU ]./0165:8A !15?13:401=274678=49A?4A913:=3682932!19461=35‘7419Y7875?1D3@1865>657D6!?93=?781?74?0D154!B#.<0b=6?7875@Z01D6=49b 3:401T7940)Q[[Q)QN JF OE[fM N[EONE[.!QQ#]RXUV R B),X’]h U ’.T?3O0b@9383>bM 28754=75@‘74196541991=4967875@7lA746?15C6935D154=JY33d 91C61‘=f.EFFFM NO_.!QH#\%UUh -’VT jT*/TUX*S)(%U/X*B ,%&&T*.%?3D2796=353:=6m D3@18=291@6?465>C1>147463591=235=1430b@93!83>6?7807Y6474?075>1!B#.T?383>6?78(3@18865>)EFFN)E[EJQOHfM HPNOHeE.!QP#于贵瑞)王秋凤.我国水循环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进展!B#.地理科学进展)Q[[H)QQJQfM EEEOEEN.!QG#贾绍凤)王国)夏军#等.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B#.地理学报)Q[[H)G_JHfM QGGOQeQ.!Qe#TU/&T*%Z V.T?30b@9383>6?786D27?4O7==1==D154D3@1865>M 751m7D281:39419!91=496781?3=b=41D=65*339@O\38875@!B#./01*14019875@=.T5C6935D15478(3@1865>75@%==1==D154)EFFF)EeJPfM EHOQQ.!QN#UT(Z-j%*T S.T?383>6?781::1?4=3:‘7419D757>1D15465401*14019875@=M 401D3@18VT(*%/!B#.T?383>6?78T5>65119!65>)Q[[[)EeJEfM EQNOEPE.!Q_#,%UUXZS U)V%,T&.TC78A746353:7@6=496YA46352797D14191?30b@9383>6?78D3@18J/-<-WOXU(f 357=D788?932265>93474635?74?0D154!B#.B3A95783:\b@9383!>b)EFFN)EFEJEOPfM ePO_e.!QF#王根绪)刘桂民)常娟.流域尺度生态水文研究评述!B#.生态学报)Q[[G)QG JPfM _FQOF[H.!H[#j%’T*/X*%SUh&%*-j%.(1=3=?7811?30b@9383>6?78D3@18865>437578b=191!>635781::1?4=3:?86D741?075>1!B#.T5C6!935D15478(3@1865>75@%==1==D154)EFFF)EGJPfM QGFOQNE.!HE#U%(&X&&%’%(%.\b@9383>6?7891!=235=1A5643:401-9@&47>16996>74635791775@401@b57D6?:68865>3:7lA6:19=3:401XC7503175@<7?d=7@@81<8765=!U#.Z&XU-’75@75@,7419/1?056?78U12394[Ng[Q)Q[[Q.!HQ#夏军)孙雪涛)谈戈.中国西部流域水循环研究进展与展望!B#.地球科学进展)Q[[H)E_JEfMG_OeN.章光新!关于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思考&&。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

科学家
整体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
立 项 依 据
边界清晰
理想平台
---
流 相对独立的整体 域
以水为主线
相同的
水-生态-经济系统
黑河---科学大平台



系统的流域科学研究支撑体系

II
外蒙阿尔泰山观测点
六个野外站点:4000m2,

1350亩。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 野外观测、试验站 网和实验共享平台
多学科、多尺度 流域数据和模拟 共享网络平台

ASTER,IKNOS,Hyperion

• 雷达卫星数据(ASAR和PalSAR)

• 被动微波亮度温度数据(AMSR-E和SSM/I)



黑河流域数据平台
现 数据基础 有
航空遥感数据 气象水文数据

依托“数字黑河”和基金委“西部 卫星遥感数据 降雨雷达数据
作 基
环境与生态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平 台,管理和发布试验数据。
成 4, 典型植被格局生态-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
平 台
5, 流域经济-生态-水系统演变过程
6, 流域生态-水文集成模型与决策支持系统
黑河流域集成研究平台
集 成 平 台
建立遥感-地面观测一体化的、 高分辨率的、能够覆盖流域水、 生态及其他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 活动等方面的流域观测系统。
形成标准化的模型驱动数据集、参数 数据集及验证数据集,发展可共享的 流域数据信息系统和模型集成环境。

总体目标
心 通过建立黑河流域集观测、实验、模拟等环
科 节为一体的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平台。
学 问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

针对入侵受损自然生态系统危害评估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获得环境保护科学 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与发展规 划”等专项规划报告,支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中办发[2017]55 号)的出台。
3.在研究方向上已取得的技术突破或重大成果等
序号 1 2
3 4
技术突破或重 大成果名称 生态文明理论 框架与评估技 术方法
初步构建“入侵容忍”理论,完善 “克隆整合”理论,丰富“群落可入侵 性”理论,验证了“转基因渐渗遗传规
图片
3-1 生态文 明发展水平 评估结果 3-1 生态文 明发展战略 技术思路
3-2 关于发 布《中国生 物多样性红 色名录-大型 真菌卷》的 公告 3-2 关于发 布县域生物 多样性调查 与评估技术 规定的公告 3-3 中国三 江源国家公 园规划范围 图
项重大技术研发任务,研发出沙化草地修 植被覆盖图 与污染控制关
复等生态修复技术 10 余项,并在沙地植被
键技术
恢复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沙尘暴履 约和“一带一路”环境合作提供重要技术
支撑。研发河流、湿地植被修复和生境营
建成套技术,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植物物
种保守系数的河流生态完整性评估技术,
有效支撑江河湖海岸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
定工作。
4.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的重要支撑序号ຫໍສະໝຸດ 1重要管理支撑 生态保护红线
成果简介 承担的环保公益《国家生态安全重大
生态屏障红线划定》(2011-2015)课题, 以中国生态系统交错区、江河湖海防护 带、沙漠化扩张区为对象,研究风蚀沙化 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以及石漠化敏感 性评估方法,研究了河流湖泊生态红线划 定的方法,划定了中国海岸带生态屏障范 围。以此成果为基础,参与编写了《生态 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在内蒙、江 西、广西、湖北等 4 省,开展生态红线划 定技术方法试点。支持环保部开展国家生 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负 责西北、华北、华东等片区省份的红线指 导,参与《生态红线管控办法》的制定,

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调控

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调控

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与水资源调控内陆河流域是指在陆地上流动的河流系统,它们通常由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部分组成。

内陆河流域的水文过程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要素。

其中,降水是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河道的水位、水量和质量。

在内陆河流域中,水资源调控是保障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用水的关键。

水资源调控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合理开发河流水资源,满足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需要。

水资源管理是指对水资源的调控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保护是指保护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环境,预防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减少。

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质差异较大,要解决水资源调控问题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情况。

其次,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最后,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是水资源调控的重要内容,需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

为了有效进行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调控,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水资源调控体系,包括水资源测量、数据收集、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和设备,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加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工作,促进内陆河流域生态平衡。

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控中,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都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控的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水资源调控工作的实施。

科研机构应加强内陆河流域水文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企业应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公众应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水资源调控和管理工作,共同保护内陆河流域水资源。

西北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农田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区分及作物耗水规律

西北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农田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区分及作物耗水规律

西北黑河中游荒漠绿洲农田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区分及作物耗水规律赵丽雯;赵文智;吉喜斌【摘要】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绿洲农田2009年小气候、湍流交换、土壤蒸发和叶片气孔导度等综合观测试验数据,应用Shuttleworth-Wallace (S-W)双源模型以半小时为步长估算了绿洲农田玉米生长季实际蒸散量,并利用涡动相关与微型蒸渗仪实测数据对田间蒸散发量和棵间土壤蒸发量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S-W模型较好地估算研究区的蒸散量,并能有效区分农田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全生育期玉米共耗水640 mm,其中作物蒸腾累积量为467 mm,土壤蒸发累积量为173 mm,分别占总量的72.9%和27.1%;日时间尺度上,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分别在0-6.3 mm/d和0-4.3 mm/d之间变化,其日平均分别为2.9和1.0 mm/d;田间供水充足,作物蒸腾与土壤蒸发比值明显受作物生长过程影响,播种—出苗期、出苗—拔节期、拔节—抽雄期、抽雄—灌浆期、灌浆—成熟期,其比值分别为0.04、0.8、7.0、5.2和1.4,不同阶段的比值差异主要受叶面积指数影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04【总页数】10页(P1114-1123)【关键词】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作物蒸腾;土壤蒸发;耗水规律【作者】赵丽雯;赵文智;吉喜斌【作者单位】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作物蒸散发与耗水规律研究是制定节水灌溉制度和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的重要依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介

附件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简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是从事水利水电科学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机构。

院本部由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南、北两座院落,以及大兴试验基地和延庆试验基地组成。

京外有位于呼和浩特市的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和天津市的水利电力机电研究所。

本院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前身为中国最早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于1958年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批准,将多家单位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院现已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明显的国家级综合性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心。

目前,本院拥有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4人。

现有14个非营利研究所、5个科技企业、1个综合事业部和1个后勤企业,拥有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8个部级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领域覆盖了水文学与水资源、水环境与生态、防洪抗旱与减灾、水土保持与江湖治理、农村与牧区水利、水利史、水力学、岩土工程、水工结构与材料、工程抗震、机电、自动化、工程监测与检测、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信息化技术等多个学科方向。

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分别为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和水沙科学与江河治理重点实验室。

主持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承担了国内几乎所有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任务,还在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咨询、评估和技术服务等科研工作。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
温榆河流域水质预测模型
在分散点源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方面:
(1)开展低耗能易管理的分散点源污水处理技术研究。针对分散点源水 质水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突破厌氧滤池、 自然能曝气、好氧滴滤、人工湿地等单项技术,研究厌氧滤池+太阳 能曝气好氧接触氧化、厌氧滤池+人工湿地和水解酸化+好氧滴滤等 组合工艺 。
植物筛选
底泥微生物与植物根系耦合去除效果试验
在污泥资源化利用方面:
(1)开展有害污染物溯源跟踪技术研究。根据污泥泥质特性监测结果, 针对个别污水处理厂污泥局部时段有害污染物存在超标现象,进行 溯源跟踪调查,确定污染源,为源头控制提供依据。
污泥取样
底泥重金属检测
(2)开展污泥土地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土壤结构、土壤肥力等理化 结构及品质变化,重金属、有机有毒物质、氮磷营养元素、盐分和 病原菌等在土壤中的累积效应,污泥对典型园林植物的生物效应, 对农作物生理、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影 响,开发污泥在土地改良、园林绿化、农田利用等方面的资源化利 用技术,建立污泥土地利用及污染控制模式与技术规范。
流速抑藻实验
底泥释放实验
(2)开展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研究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物恢 复技术,适用于北京地区的生物调控技术,不同品种水生植物、不同 密度动植物组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效果。研究循环过滤高效净化 组合系统,降低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体水质。
沉水植物恢复试验
生物调控试验
循环过滤试验
方向3:水体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
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自 净能力低,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问题日益 突出,对环境影响不断加大
方向4:流域水生态修复 方向5:污泥资源化利用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陆志翔;Yongping Wei;冯起;肖洪浪;程国栋【期刊名称】《水科学进展》【年(卷),期】2016(27)5【摘要】为了推动新兴学科——社会水文学的发展及其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有必要对有关社会水文学的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回顾了水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水文学产生的背景,阐述社会水文学的概念及其内涵;辨析其与传统水文学、生态水文学和水文经济学等学科在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等方面的异同点;介绍社会水文学的研究进展:本阶段着重于制度、政策和文化等社会因子在水文研究中的表达以及流域示范研究的开展,但大多数研究仍基于传统水文学背景、共进化背景或者水资源管理背景,社会水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

未来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社会水文学研究:1深入开展社会水文学社会部分的定量研究、综合历史分析和水文重建方法、充分利用现有不同流域案例促进过程社会水文学、历史社会水文学和比较社会水文学研究;2开展社会水文系统社会驱动力的研究,探寻社会水文学的动力机制;3引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刻画人-水耦合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提高社会水文学的普适化数学表述;4积极推进"大数据"和知识挖掘技术在社会水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页数】12页(P772-783)【关键词】社会水文学;流域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非线性动力学;定量化【作者】陆志翔;Yongping Wei;冯起;肖洪浪;程国栋【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The School of Geography,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33;G353.11【相关文献】1.水文学:孔隙网络模型在土壤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吕菲;刘建立2.我国湖泊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张奇;李云良;谭志强;刘星根;刘元波;姚静;赖锡军;李相虎;吴桂平;黄群;孙占东;张丹3.遥感技术在我国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甘容;陶洁4.遥感技术在我国水文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甘容;陶洁5.流域尺度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趋势 [J], 马玲;李润杰;郭凯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刘俊峰;陈仁升;宋耀选【摘要】结合2001-2010年Aqua与Terra卫星MODIS积雪影像,分析了新疆、青藏高原和东北-内蒙地区积雪的空间稳定性,并探讨了这三大积雪区积雪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大积雪区中新疆积雪空间稳定性最好,东北-内蒙地区次之,青藏高原较差,其稳定性指数分别为0.58、0.38和0.29.三大积雪区积雪年内分配存在显著的季节特征,2001-2010年新疆和东北-内蒙积雪区积雪面积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月,偶尔出现在12月,到7月和8月积雪面积很小;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最大值则有可能出现在11-2月,其中以11月出现频率最高,10-3月的积雪面积差异相对其他两个积雪区的变化较小.从年际变化上看,2002年以来三大积雪区及全国稳定积雪面积无明显变化.%New snow cover products were produced by the combined using of Aqua and Terra MODIS snow cover products in 2001-2010. Then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over the three major snow-covered regions in China were studied. The outcome shows that Xinjiang region's snow cover is more stable than Northeast China-Inner Mongolia region's and Tibetan Plateau's. The corresponding stable indices of snow cover over the three regions are 0.58, 0.38 and 0.29,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snow-covered areas in different month werealso studied, which shows that in Xinjiang and Northeast China, the largest snow-covered area appeared in January, and the smallest in July and August. In Tibetan Plateau, the largest snow-covered area appeared in November, after then the area reduced gradually till April, afterwards quickly till July and August. The yearly stable snow-covered area has notsignificantly changed over three major snow-covered regions and entire China since 2002.【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12(008)005【总页数】8页(P364-371)【关键词】积雪日数;空间分布;MODIS;季节及年际变化【作者】刘俊峰;陈仁升;宋耀选【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 兰州730000;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 兰州730000;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上游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 兰州730000;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刘俊峰, 陈仁升, 宋耀选. 中国积雪时空变化分析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 8 (5): 364-371季节性积雪是冰冻圈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全球98%的季节性积雪位于北半球[1],而北半球最大积雪面积可以占到整个陆地面积的一半[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分析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分析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分析张百婷;李宗省;冯起;陆志翔;张百娟;程文举【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10【摘要】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环节,而核算祁连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力依据。

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旧突出,亟需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展研究以服务后期生态环境建设。

基于此目的,使用1990—2020年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

并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测算了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究了其动态变化过程,并明确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表明:(1)1990—2020年,草地和荒漠是祁连山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水域>湿地>耕地>荒漠>草地>林地。

草地和耕地以及草地和荒漠相互转化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2)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7231.3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7836.07亿元,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变化趋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主体主要为水域、草地和林地,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反映了调节服务是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3)水域、草地和湿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是近3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

1990—202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的敏感性总体呈增加态势(1.48%—7.91%),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逐步增强。

系统揭示了过去30年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演变及其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联系,重点阐释了水域、草地、林地和湿地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为祁连山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生态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简介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定位于国家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生态恢复和流域管理研究。

近年来,在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调控、内陆河流域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技术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实验室源于1950年代原冰川冻土研究所水文研究室和沙漠所水土资源研究室的基础。

1999年冰川、沙漠、高原大气三所整合后,于2003年成立寒旱所“内陆河流域水文与应用生态重点实验室”试运行,2006年成为所级重点实验室。

2008年评估通过进入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行列。

三所整合以来,实验室结合国家内陆河水与生态方面的需求新建和完善了流域野外观测试验站网,加强了室内分析测试能力建设,注重了新学科增长点的培育,立足流域生态水文科学前沿,寻求国家西部水-生态问题解决方案。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生态水文学、生态经济学和流域科学研究。

1 总体定位实验室围绕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的科学问题,以水为主线,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建立流域大尺度、多维度的监测网络系统和实验室分析为一体化的研究平台;在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互作机制、生态恢复和流域管理等领域取得标志性创新成果,为内陆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取得不可替代地位;凝聚内陆河流域科学研究的杰出人才和创新研究团队,发挥引领作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域科学研究中心。

2 主要研究方向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急需建立水循环的基础理论,需要在方法和技术上创新,逐渐形成以生态水文研究为主线的流域科学体系,服务于集成流域管理。

为此,集中开展如下三个方向的创新研究:1)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高寒山区水文过程与冰雪、冻土水资源效应。

研究冰川与积雪消融、冻土水热传输过程及其产汇流过程机理,分析高寒山区典型下垫面能水平衡过程,揭示冰雪消融及冻土变化对高寒山区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水资源效应,预估未来冰雪、冻土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森林、草地产流机理。

研究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格局,分析典型森林、草地生态系统水热传输过程及能水平衡规律,揭示森林、草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形成过程、尺度效应及形成机理,预测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草地产流变化。

荒漠绿洲地下水和地表水转化过程。

基于野外监测、同位素示踪及模型模拟等手段,研究不同水文单元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过程、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荒漠绿洲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联合利用途径。

2)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互作机制高寒植被生态系统格局功能。

研究高寒植被分布、结构与功能,探讨森林斑块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机制,揭示高寒植被生态系统格局功能演变过程。

绿洲结构、功能与水分利用。

分析不同尺度绿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绿洲水分利用效率、绿洲生产力及绿洲稳定性,揭示绿洲功能与水分利用相互作用机理,提出绿洲稳定的水资源配置模式。

荒漠植被的水分适应机制。

研究荒漠植被水分代谢及其调控机理,水分利用来源、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尺度蒸散耗水规律及尺度转换,荒漠植被稳定的水分阈值,探讨荒漠植被耐旱机制及水分适应策略。

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山地-绿洲-荒漠植被格局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探讨气候-水文过程-生态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形成流域生态格局和过程的水文学机制。

3)生态恢复和流域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恢复原理。

建立内陆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研发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研发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调控技术,构建内陆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

流域生态经济与水资源配置。

研究内陆河流域人类活动驱动的自然-社会系统水循环规律,评估流域水资源配置的环境效益,研发山区水源涵养保水技术、水资源紧缺型绿洲水调控技术和流域水分管理和生态输水技术,提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管理模式。

集成研究与综合管理。

建立内陆河流域多维度的生态水文监测网络体系,集成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模式,构建基于生态修复的“山区保水-绿洲节水-荒漠配水”水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集成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3 目标通过建立内陆河流域科学观测-试验、数据-模拟研究平台,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流域等不同尺度生态与水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建立耦合生态、水文和社会经济的流域集成模型,提高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流域综合管理能力;使我国流域生态水文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家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科技支撑。

4 科研平台4.1 人工气候模拟实验室人工气候模拟实验室自2011年建成以来,针对干旱区黑河下游极端环境,开展模拟和控制大气和土壤的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形成不同气温、湿度、光照等生境组合实验环境,利用室内盆栽典型荒漠植物红砂、梭梭、霸王、沙冬青和柽柳,完成不同水势、光、温、湿等组合的生态水文实验。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荒漠植物对大气水汽的利用规律、边界条件及利用量的研究,揭示荒漠植物水汽利用生态水文机制,探讨荒漠植物大气水汽利用的生态、生理、分子生物学的响应特征及其适应性机理,认识荒漠植物适应极端干旱环境生存策略,为“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重大计划”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包括LT/ACR-2002人工气候室控制系统、FLOW32A-1K包裹式茎流仪、WP-4C植物露点水势仪、GFS-3000光合系统仪、MINIPAM荧光仪、PTM48光合仪、电子天平等。

4.2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实验室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下游极端的干旱环境,重点探索荒漠植物响应及适应干旱、高盐、低温等逆境胁迫的生理变化过程、细胞调控机制以及分子遗传机理等重要理论科学问题。

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中下游荒漠区植物红砂基因组基础特征的研究,包括染色体特征、倍性、基因组大小及基因组序列构成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了下游主要荒漠植物红砂、柽柳、梭梭、霸王、白刺大气水汽细胞利用机制及水通道蛋白基因调控机理研究。

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极端干旱生态环境植物的适应存活对策、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和决策价值。

实验室配置有能进行染色体检测、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的高级荧光显微镜OLYMPUS-BX53和自动原位杂交箱Abbott Molecular TermoBrite,配置有能进行分子、生理操作的DNA定量仪Thermo ND2000C、美国PCR仪ABI VERITI、芬兰PikoReal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美国伯乐Gel Doc XR+凝胶成像系统、电泳仪、美国低温高速离心机Thermo Scientific Sorvall Strato、高温灭菌锅SANYO MLS-3750、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Thermo Scientific Forma 994、精密电子天平等一系列的基本实验仪器。

实验室具备了能进行植物生理、细胞、分子常规检测研究的实验条件。

4.3 树木年轮学实验室实验室针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近年来,在上游山区主要开展了冰川物质平衡线的高寒灌木年轮重建和不同海拔梯度针叶树径向生长与年轮形成监测研究,在下游荒漠区主要开展了近200年来尾闾湖湖泊水位变化灌木年轮水文学研究、绿洲尺度生态演化的胡杨树木年轮学评价、荒漠河岸林主要树种径向生长与年轮形成监测研究、荒漠灌木年轮气候学研究、人工灌木林适应性年轮生态学评价及新灌木种的年轮学适宜性研究等工作。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学术和决策价值。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包括Lintab树轮宽度测量仪、高分辨率扫描仪、影像分析工作站、实体显微镜、照像显微镜、生长锥、微样芯采样器、形成层切片制作系统、样芯与树盘前处理系统和野外树木径向生长监测仪等。

4.4 同位素水文实验室同位素水文实验室由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2台元素分析仪和土壤-植物提水系统组成。

该实验室主要用于测定液态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和土壤和植物固态样品稳定碳、氮、氢、氧及硫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δD、δ18O和δ34S)。

其中液态水的δD和δ18O主要研究不同尺度的水循环过程,如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大气水汽来源、水汽内循环特征、生态系统蒸散发的分割、径流分割、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地下水补给源及补给时间等;植物δD和δ18O主要用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植物水分来源和大气环流特征等;土壤和植物δ13C和δ15N主要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如全球气候变化、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氮素来源等;硫同位素主要用于环境领域的硫循环和硫源解析等研究。

同位素水文实验室针对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内陆河流域水循环过程、生态水文过程和碳氮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

借助该研究平台开展了下述工作:①通过对黑河流域和巴丹吉林沙漠不同水体δD、δ18O和δ34S的测定,揭示了黑河源区大气水汽来源、黑河源区降水对河川径流的贡献、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黑河流域不同水体与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的关系及巴丹吉林沙漠湖水蒸发损失率等;②通过对黑河流域大气水汽、土壤、植物叶片、枝条及根系水的δD和δ18O的测定与分析,揭示了黑河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生态系统大气水汽交换特征、植物蒸腾与土壤蒸发对大气水汽的d-excess的调节作用及黑河源区水汽内循环特征等;③通过对沙坡头植物和土壤δ13C和δ15N及碳、氮含量的测定,揭示了荒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氮素来源、水肥关系及固沙植被系统演替特征等。

4.5 离子色谱实验室离子色谱实验室核心设备为美国戴安公司的ICS-5000分析型离子色谱系统,该系统是戴安公司最新推出的最高端研究级色谱系统。

ICS-5000除具备基础的离子分析功能外,还可根据用户的需求进一步升级,通过添加电化学检测器、紫外检测器、不同的分析柱等模块实现生物液相、氨基酸分析等功能。

离子色谱主要用于环境样品的分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酸沉降物和大气颗粒物等样品中的阴、阳离子。

另外在食品、卫生、石油化工、水及地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可检测所有常规离子,对于最常用的内陆河流域水环境化学阴、阳离子分析可以做到12-17分钟得到一个样品的阴离子或阳离子分析结果,配合62位自动进样器的使用更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样品测试,大大提高了离子分析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