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代数试题2006(A)-key

合集下载

抽象代数等价关系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等价关系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等价关系习题答案抽象代数等价关系习题答案抽象代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代数结构的一般性质和规律。

在抽象代数中,等价关系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两个元素之间的相等性。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抽象代数中等价关系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对于任意的a ∈ A,[a] = A。

解答:根据等价关系的定义,[a]是由所有与a等价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而等价关系具有自反性,即对于任意的元素a,a与自身等价。

因此,a ∈ [a],即a属于[a]中的元素。

又因为R是等价关系,所以对于任意的b ∈ A,若a与b等价,则b与a也等价。

因此,[a]中的任意元素与a都等价,即[a]包含了A中的所有元素。

综上所述,[a] = A。

2. 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对于任意的a, b ∈ A,若a与b等价,则[a] = [b]。

解答:假设a与b等价,即(a, b) ∈ R。

根据等价关系的定义,对于任意的c ∈ [a],都有(c, a) ∈ R。

由于(a, b) ∈ R,根据等价关系的传递性,对于任意的c ∈ [a],都有(c, b) ∈ R。

因此,[a]的任意元素与b都等价,即[b] ⊆ [a]。

同理可证,[a] ⊆ [b]。

综上所述,[a] = [b]。

3. 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R是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

证明:对于任意的a, b ∈ A,若[a] ∩ [b] ≠ ∅,则[a] = [b]。

解答:假设[a] ∩ [b] ≠ ∅,即存在一个元素c,使得c ∈ [a] 且c ∈ [b]。

根据等价关系的定义,对于任意的d ∈ [a],都有(d, a) ∈ R。

由于c ∈ [a],根据等价关系的传递性,对于任意的d ∈ [a],都有(d, c) ∈ R。

同理可证,对于任意的d ∈ [b],都有(d, c) ∈ R。

因此,[a]和[b]中的任意元素与c都等价,即[a] ⊆[b] 且 [b] ⊆ [a]。

抽象代数重要定理和习题

抽象代数重要定理和习题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对有限群的认识作者姓名王涛指导教师邓明立所在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系)代数与近现代数学史班级(届) 2010级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II)1、预备知识 (1)1.1基本定义 (1)1.2基本定理 (1)2、阶数不超过10的有限群 (3)3、有限群常见结论 (7)3.1对一般有限群成立的常见结论 (7)3.2对有限循环群成立的常见结论 (9)3.3对置换群成立的常见结论 (11)参考文献 (14)英文摘要、关键词 (III)对有限群的认识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与有限群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全文分三部分介绍:第一章,介绍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基本定义和定理,为下文叙述作铺垫.第二章,从同构的角度分析了阶数不超过10的有限群.第三章,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结构,先介绍了对一般有限群成立的结论,然后分别介绍了对有限循环群和置换群成立的结论.关键字有限群,有限循环群,置换群,有限群的阶对有限群的认识1.预备知识1.1基本定义定义1 若群G 中只有有限个元素,则称G 是有限群.而群G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叫群G 的阶;若群G 中有无限多个元素,则称G 是无限阶群.定义2 设G 是一个群,e 是G 的单位元,a ∈G ,若存在正整数n,使得n a =e,而对于小于n 的任意正整数m,都有m a ≠e,则称元a 的阶是n(或元a 的周期是n);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n a ≠e,则称元a 的阶是∞.定义3 若一个群G 的每一个元都是G 的某一个固定元a 的乘方,而且a 的阶是有限整数,则称G 是有限循环群.定义4 若G 是有限集合的若干个置换作成的群,则称G 是一个置换群. 定义5 一个包含n 个元的集合的全体置换作成的群叫做n 次对称群. 1.2基本定理Lagrange 定理 假定H 是一个有限群G 的一个子群,那么H 的阶n 和它在G 里的指数j 都能整除G 的阶N ,并且N=nj.证明 首先证明一个子群与它的每一个右陪集之间都存在一个一一映射.事实上,设K 是一个子群,定义φ:K →Ka则φ为K 到Ka 间的一一映射.这是因为:(i ) K 的每一个元k 有一个唯一的象ka ,故φ为映射; (ii ) Ka 的每一个元ka 是K 中k 的象,故φ为满射; (iii )假设12k a k a =,那么12k k =,故φ为K 到Ka 的一一映射从而子群的阶等于它的陪集的阶.G 的阶N 既是有限,H 的阶n 和它的指数j 也都是有限正整数.G 的N 个元被分成j 个右陪集,每一个右陪集都有n 个元,所以N=nj.推论一 一个有限群的任意元的阶都能整除群的阶. 证明设G 为有限群,任取a ∈G ,设a 的阶为n ,由a 生成一个阶是n 的子群.由Lagrange 定理知,n 整除G 的阶.推论二 设G 为一个阶是n 的有限群,则对G 中任一元a 一定有n a =e.证明 由推论一知,a 的阶能整除n ,设a 的阶为m ,即有m|n ,从而存在整数q 使得n=qm.故n qm m q a a (a )e ===.推论三 有限群中商群的阶整除群的阶. 证明设G 为有限群,N 为G 的不变子群,则商群GN中元的个数等于N 的指数,从而由Lagrange 定理知,GN 的阶整除群G 的阶.注:Lagrange 定理的逆命题:“设G 是有限群,若正整数m ,m 整除G 的阶,则G 有m 阶子群”不成立.例如设4A ={(1),(123),(132),(134),(143),(124),(142),(234),(243),(12)(34),(13)(24),(14)(23)}.由4A 对于4S 的乘法封闭知44A <S .称4A 为4次交换群.| 4A |=12,又6|12,但4A 没有6阶子群.事实上,若4A 有6阶子群H ,则单位元e=(1)∈H. 因4A 中有且只有3个二阶元(12)(34),(13)(24),(14)(23),故6阶子群H 中必 有3-循环置换(abc)(a,b,c ∈{1,2,3,4}),于是(abc )的逆元1abc acb H -=∈()().因而在H 中, 3-循环置换成对出现.又(1)∈H ,于是H 中至少有一个2阶元,不妨设为(ab )(cd ). 因此(abc )[(ab)(cd)]=(bdc)∈H ,1acd adc H -=∈()(),则H 中至少有7个元:(1),(abc ),(acb ),(ab )(cd ),(bdc ),(acd ),(adc).此与|H|=6 矛盾.所以4A 没有6阶子群. Cayley 定理 任何一个群都同一个变换群同构.证明 假设G 是一个群,G 的元是a ,b ,c , .在G 里任意取出一个元x 来,那么x τ:xg gx g τ→=是集合G 的一个变换.因为给了G 的任意元g ,能够得到一个唯一的G 的元x g τ,这样由G 的每一个元x ,可以得到G 的一个变换x τ.把所有这样得来的G 的变换放在一起,作成一个集合G ={a b c ,,,τττ }.那么:φx x τ→是G 到G 的满射.但消去律:x y gx gy ≠⇒≠告诉,若x y ≠,那么x y ττ≠.所以φ是G 与G 间的一一映射. 再进一步看,xy y x y x x g g(xy)(gx)y (g )y (g )g ττττττ=====这就是说,x y xy τττ=所以G 与G 间的同构映射,所以G 是一个群.但G 的单位元e 的象e :g ge g τ→=是G 的恒等变换ε,由于G 是G 的一个变换群.这样G 与G 的一个变换群G 同构.2.阶数不超过10的有限群设G 为有限群,记G 的阶为n, f(n) 为不同构的群G 的个数,有定理1 阶数是素数的群只能是循环群C. 证明元素的阶数正是元素产生的循环子群的阶数.子群的阶数是群阶数的约数,所以当群的阶数为素数时,除单位元e 外,元素的阶数只能等于群的阶数.因而循环子群就是群本身.一阶群只有一种:单位元群G={e} 二阶群只有一种:循环群2C ={e ,a}=(a ) 证明2是素数,由定理1可得.三阶群只有一种:循环群3C ={e ,a ,2a }=(a ) 证明3是素数,由定理1可得.四阶群只有两种:循环群4C ={e ,a ,2a ,3a }=(a )≅4Z (模4的剩余类加群),四元群G={e ,a ,b ,ab} ≅ {e ,a ,b ,c}(Klein 四元群)证明设群G 的阶数是4.如果G 中含有四阶元a ,则G=(a )≅4Z ;如果G 中没有四阶元,则G 中除单位元e 外,其余元的阶都是2.设G={e ,a ,b ,c},其中2a =e ,2b =e ,2c =e.从而可以得到ab=ba=c ,ac=ca=b ,bc=cb=a , 这是因为:如果ab=e ,则a 2b =b ,而2b =e ,故a=b ,不可能.如果ab=a ,则b=e ,不可能. 如果ab=b ,则a=e ,也不可能.因此只能ab=c.同理可证其余等式.故G={e ,a ,b ,ab} ≅ {e ,a ,b ,c}.证毕.五阶群只有一种:循环群5C ={ e ,a ,2a ,3a ,4a }=(a ) 证明5是素数,由定理1可得.六阶群只有两种:循环群6C ={ e ,a ,2a ,3a ,4a ,5a }=(a )≅6Z (模6的剩余类加群),正三角形对称群3S =(a ,b )={e ,a ,b ,ab ,2a ,a 2b }证明因为元素的周期构成循环子群,所以六阶群中,除单位元外,元素的阶数只能等于2,3,6.如果六阶群中有六阶元,则此群为循环群6C .如果六阶群中没有六阶元,而至少有一个元素的阶数为3,记作R ,它的周期构成的循环子群是指数为2的不变子群,记作{E ,R ,2R }.不失普遍性,陪集记作{012S ,S ,S },满足m j j m R S S +=,其中j 3j S S +=.由重排定理,2j S 不能等于k S ,如果它等于R 或2R ,则j S 是六阶元素,与假设矛盾.因此2j S =E ,j S 都是二阶元素,并能推出m j m j R S S +=和m j j m S R S -=.这就是3S 群.最后如果六阶群中除单位元外元素的阶都是2,任取其中两个元素R 和S ,设RS=T ,由于单位元和逆元的唯一性,T 不等于单位元E ,也不等于R 或S ,E ,R 和T 组成的子集构成子群,同构于四阶反演群4V ,它的阶数不是6的约数,矛盾.证毕.七阶群只有一种:循环群7C 证明7是素数,由定理1可得.八阶群只有五种:循环群8C ,阿贝尔群4h C ,正方形对称群4D ,四元素群8Q 和阿贝尔群2h D .证明因为元素的周期构成循环子群,所以八阶群中,除单位元外,元素的阶数只能等于2,4和8.如果八阶群中有八阶元,则此群为循环群8C .如果八阶群中没有八阶元,而至少有一个元素的阶数为4,记作R ,它的周期构成的循环子群是指数为2的不变子群,记作{ E ,R ,2R ,3R }.陪集记作{012S ,S ,S ,3S },满足m j j m R S S +=,其中j 4j S S +=.由重排定理,2j S 不能等于k S ,如果它等于R 或3R ,则j S 是八阶元素,与假设矛盾.如果至少有一个22j S R =,不失一般性,设221S R =,则1S 是4阶元素,1321113S S R S S -===,而且223S R =.现在存在两种情况.如果220S R =,同理有13002S S S -==,222S R =和2332100011S S RS R ,S S R S R ====,因而此群同构于四元素群8Q ,同构关系为30211R i ,S i ,S i σσσ↔↔↔;如果2202S S =E =,则由332R S S =取逆得121S R S R S ==,故有33S R RS =.由303R S S =取逆得010S R S =RS =,同理22S R=RS .而且12011S S =R S R -=和2100S S =RS R =,因而此群同构于阿贝尔群4h C =42C V ⨯,同构关系为4014R C ,S ,S C σσ↔↔↔.其中σ是空间反演.如果所有j S 都是二阶元素,2j S E =,则由m j j m R S S +=可推出m j m j R S S +=和m j j-m S R S =,因而此群同构于4D 群,同构关系为30211R i ,S ,S σσσ↔↔↔. 最后,如果八阶群中没有八阶和四阶元素,即除单位元外所有元素都是二阶元素,则得阿贝尔群2h D =22D V ⨯.证毕.九阶群只有二种:循环群9C ,阿贝尔群 证明九阶群中,除单位元外,元素的阶数只能等于3或9.如果九阶群中至少有一个元素的阶数为9,则此群为循环群9C .如果九阶群中没有九阶元素,即除单位元外的元素都是三阶元素.任取一个三阶元素,记作A ,由A 构成的循环子群为{E ,A ,2A },一个右陪集记作{B ,C ,D}.不失一般性,可设AB=C ,AC=D ,AD=B. B ,C 和D 都是三阶元素,它们的平方不能等于E ,A 或2A ,又有重排定理,它们的平方也不能等于B ,C 或D ,它们互相间也不能相等,因而可把群中其余三个元素记作22B ,C 和2D ,构成另一个右陪集.由重排定理,2AB =CB 不能等于2C 和2B ,因而只能等于2D .其他乘积关系都可由这些公式推出, 从而得此群的乘法表.由乘法表知此群是阿贝尔群.因此九阶群有两类:循环群9C 和阿贝尔群.证毕.十阶群只有两种:循环群10C ,正五边形对称群5D 证明 十阶群中,除单位元外,元素的阶数只能等于2,5和10.如果十阶群中有一个阶数为10的元,则此群为循环群10C .如果十阶群中除单位元外的元素都是二阶元素,任取R 和S ,设RS=T ,则有四阶子群{E ,R ,S ,T},同构于四阶反演群,子群阶数不是10的约数,矛盾. 如果十阶群中没有十阶元素,而至少有一个元素的阶数是5,记作R ,它的周期构成的循环子群是指数为2的不变子群,{E ,R ,234R ,R ,R }.不失一般性,陪集记作{012S ,S ,S ,3S ,4S },满足m j j m R S S +=,其中j 5j S S +=.由重排定理,2j S 不能等于k S ,如果它等于j R ,其中j 不是5的倍数,则j S 是十阶元素,与假设矛盾.因此2j S =E ,j S 都是二阶元素,有m j m j R S S +=和m j j-m S R S =.这正是正五边形对称群5D .因此十阶群只有10C 和5D 两个不同构的群.证毕.3.有限群常见结论3.1对一般有限群成立的常见结论 1. 任意群G 的单位元e 的阶都是1.2. 设G 是一个群,元a 的阶是n,对任意的正整数m,若m a =e 则n|m.证明 已知元a 的阶是n,则n a =e.由整数的带余除法,存在整数q 和r,使得m=nq+r其中0≤r<n.若r ≠0,则m nq r nq r n q r q r r a a a a (a )a e a a +=====.这与a 的阶是n 相矛盾,则r= 0,即m=nq,于是n|m.3. 设G 是一个群,a ∈G ,则a 与a 的逆元1a -有相同的阶.证明 设a 的阶是n,1a -的阶是m,则有n a =e, 1m (a )e -=,而e=1m (a )-=m 1(a )-,则m a =e,由3.1.2知有n|m.另一方面1n n 1(a )(a )e --==,由3.1.2知有m|n;于是m=n.4. 设G 是一个群,a ∈G ,对任意 c ∈G ,则1cac -与a 有相同的阶.证明 设a 的阶是n ,1cac -的阶是m ,则有n a =e ,1m (cac )e -=,1n 111n 1(cac )(cac )(cac )(cac )ca c e -----=== ,由3.1.2知有m|n. 另一方面1m111(c a c)(c a c )(c a c )(c a-----=== ,从而m 1m 1a c(c a c )c c e c e ---===,由3.1.2知有n|m.于是m=n.5. G 是一个群,对 a,b ∈G ,则ab 与ba 有相同的阶.证明 因为ab=1b (ba)b -,则由3.1.4知ab 与ba 有相同的阶.6. G 是一个群,a 与b 的阶分别为m 和n,且 (m,n) = 1,ab=ba,则ab 的的阶为mn.证明 设ab 的阶是k,由于mn mn mn m n n m (ab)a b (a )(b )e ===,则k|mn;另一方面,k m km km km m k km km km e ((ab))(ab)a b (a )b eb b ======所以n|km,由于(m,n) =1,则n|k,同理m|k,再有由(m,n) = 1,有mn|k,于是k=mn.7. 设G 是一个群,a ∈G ,a 的阶是n,r 是任意整数,(n,r) =d,则r a 的阶是nd.证明 设ra 的阶是k,则r k(a )=e.而n n r r n r ddd(a )aae ⋅⋅===由3.1.2知有k|nd,另一方面,rk r k a (a )e ==,由3.1.2知有n|rk.因此nd|rdk,而(n,r)=d,故 (nd,rd) = 1,于是nd|k.这样k=nd.8. 一个有限群的每一个元的阶都有限.证明 设G 是一个有限群,对 a ∈G ,由群的定义可知,a ,23n a ,a ,,a ,⋯⋯都是G 中的元,因为G 是一个有限群,则一定存在正整数m,n,m>n,使得m n a a =,等式两端同乘-n a 有m-n a =e,于是存在正整数s=m-n 使s a =e.因而必有使r a =e 的最小正整数r 存在,即a 的阶是有限的.注:该命题的逆命题:“每一个元的阶都有限的群是有限群”不成立.例如G={z|z 是复数,n z =1,n=1,2, }对于普通乘法来说作成一个群.事实上,已知非零复数集*C 对于复数乘法封闭.任取x ,y ∈G ,从而xy ∈G ,存在自然数m ,n ,使得m x =1,n y =1.令k 是m ,n 的最小公倍数,则k k k xy x y =()=1,从而xy ∈G ,所以G 对于复数乘法封闭.又任取x ∈G ,存在自然数n ,使得n x =1,则1n n 1x (x )--=()=1,从而1x -∈G .因此G 是*C 的一个子群.任取z ∈G ,存在正整数m ,使得m z =1.故G 中每个元的阶都有限,但G 是无限群. 9. 在一个有限群里阶大于2的元的个数是偶数.证明 设G 是一个有限群.若G 中没有阶大于2的元,则结论显然成立.设G 中有阶大于2的元.(1)设a ∈G ,且a 的阶n>2,由3.1.3.知1a -的阶也是n,且1a -≠a.事实上,若1a -=a,那么2a =e,这与a 的阶n> 2相矛盾,所以1a -≠a.(2)设b ∈G ,且b 的阶大于2,b ≠a, 1a -,则1b -≠a, 1a -.事实上,若1b -=a,那么b= 11(b )--=1a -,这与1b -≠a, 1a -的假设相矛盾,所以1b -≠a.同理可证1b -≠1a -.综合(1)和(2)则知,G 中阶大于2的元总是成对出现.又G 是有限群,所以G 中阶大于2的元的个数一定是偶数.10. 若G 是一个阶为偶数的有限群,则G 中阶等于2的元的个数一定是奇数.证明 由3.1.9知G 中阶大于2的元的个数是偶数.而G 中只有单位元e 的阶是1,又G 的阶是偶数,所以G 中阶等于2的元的个数一定是奇数.注:任意偶数阶有限群至少有一个二阶元.3.2对有限循环群成立的常见结论定理2 设G 是一个由元a 所生成的有限循环群,a 的阶是一个整数n ,那么G 与模n 的剩余类加群同构.证明设a 的阶是n ,n a =e.这是,h k a a =当且仅当n |h k -的时候. 假如n |h k -,那么h k nq -=,h nq k =+,h nq+k nq k n q k k k a a a a (a )a ea a =====;假如h k a a =,令h-k=nq+r,0r n 1≤≤-,那么h k nq r nq r r r e=a a a a ea a -+====.由阶的定义r=0.这就是说n |h k -.这样,k a [k ]→是G 与剩余类加群G 间的一一映射,但h k h k a a a [h k][h][k]+=→+=+,所以G G ≅.1. 一个循环群一定是交换群证明 设G=(a ),任取h k a ,a G ∈,都有h k h k k h k h a a a a a a ++===.所以循环群是交换群.2. 假定a 生成一个阶是n 的循环群G .假如(r ,n )=1,则r a 也生成G .证明 只须证(a )=(r a ).显然(r a )⊂(a ),下面证明(a )⊂(r a ),也就是要证明生成元a 是r a 的乘方.由(r ,n )=1,,Z λμ∃∈,使得r n=1λμ+.从而r nr n r a aa (a)(a )e (a )λμλμλμλ+====.∀h a (a)∈,有h r h r h r a ((a ))(a )(a )λλ==∈.因此(a )⊂(r a ).综上,有r (a )(a)G ==.注:该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即G=(a )的阶为n ,且G=r (a ),则(r ,n )=1.事实上,因r a G=(a )∈,故存在m Z ∈,使得a=r m rm (a )a =,从而1-rm a e =.因|a|=n ,故n|1-rm ,于是存在q Z ∈,使得1-rm=nq ,即rm+nq=1.所以(r ,n )=1. 3. 一个阶为mn (m ,n 是正整数)的循环群有阶为m 和阶为n 的元素.证明 设G=(a ),且|G|=mn ,从而|a|=mn ,于是mn m n n m a (a )(a )e ===,任取k :0<k<n, m k mk (a )a e =≠(因0<mk<mn,又|a|=mn ),所以|m a |=n.同理|n a |=m.4. 设G 是有限循环群,任取正整数m ,m 整除G 的阶,则G 有m 阶元,从而G有m 阶子群.证明 因m 整除G 的阶,故|G|=ms ,s Z ∈.设G=(a ),由3.2.3知|s a |=m ,且G有m 阶子群(s a ).5. 阶是m p 的群(p 是素数)一定包含一个阶是p 的子群.证明 设群G 的阶是m p ,那么G 中任意非单位元a 的阶n 都是m p 的因子,所以n=i p ,1i m ≤≤.如果i=1,则a 的阶是p ,从而(a )是p 阶子群;如果i>1,则i 1p a -的阶是p ,从而(i 1p a -)是p 阶子群.6. 设群G ≠{e},则G 是素数阶循环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 除单位元群{e}和本身G 外无其他子群.证明 必要性 由Lagrange 定理知显然.充分性 因G ≠{e},故存在x ∈G ,而x ≠e ,有(x)≠{e},故由已知(x)=G ,从而G 是循环群.下面证明|x|为素数.事实上,假设不然,如果|x|=∞,则G 有子群(2x ).而(2x )≠{e},又(2x )≠(x)=G ,此与已知矛盾,于是|x|有限.又|x|≠1,从而|x|为合数,于是存在正整数k ,且k ≠1,可≠|x|,使得k整除|x|,1<k<|x|,从而G 有子群(k x ).但|(k x )|=|k x |=|x |k既不等于1又不等于|x|,又产生了矛盾.所以|x|是素数.因此G=(x)是素数阶循环群.7. 假定G 和G 是两个有限循环群,他们的阶各是m 和n ,则G 和G 同态的充分必要条件是n|m证明 必要性 设G 和G 同态,其同态核是N ,那么GNG ≅,因此GN的阶为n ,但GN的阶能整除G 的阶,故n|m.充分性 设n|m ,且G=(a),G =(a ),定义kk :a a φ→,则φ是G 到G 的一个同态满射.事实上,首先若k s a a =,那么k-s a e =,从而m|k-s.又n|m ,故n|k-s ,从而k sa-=e ,k s a a =,这说明φ是一个映射.其次,任取ka G ∈,有k a G ∈,使得kk (a )a φ=,故φ是一个满射.最后,对任意的k a ,s a G ∈,有k+sk sk s k+s k s (a a )(a )a a a (a )(a )φφφφ====,故φ是G 到G 的一个同态满射,于是G G .8. 阶是素数的群一定是循环群.证明 设群G 的阶是素数p ,因为p ≥2,故存在a G ∈,而a ≠e ,即|a|≠1.且|a|整除p ,但p 是素数,|a|≠1,从而|a|=p.即|(a)|=p ,又|G|=p ,且(a)⊂G ,所以G=(a).注:该命题的逆命题不成立,即循环群未必是素数阶的.例如循环群4Z ([1])=是4阶群. 9. 任何2p (p 为素数)阶群都为可交换群.证明 设群G 的阶为2p .因为素数幂阶群的中心C 的阶不等于1,所以它的中心C 的阶只能为p 或2p .若 C 的阶为p,则C ⊄ G ,从而存在x ∈G\C.又C ⊂G C (x), |G C (x)|>p,但G C (x)≤G ,故G C (x)的阶整除p ,因此|G C (x)|=2p ,即有G C (x)=G ,于是有x ∈C,矛盾.故|C| =2p ,即C=G .所以G 是交换群.3.3对置换群成立的常见结论定理3 每一个有限群都与一个置换群同构.证明 由Cayley 定理的证明知,任何一个群G 都与G 的一个变换群G 同构.今设G是有限群,从而G 的一个变换群G 就是置换群.所以每一个有限群都与一个置换群同构. 1. 在n 次对称群n S 中,1)两个不相连的循环置换可以交换; 2)-112k k k-11(i i i )=(i i i ) .证明 1)设π与'π为两个不相连的循环置换,于是任一元素i ∈{1,2, ,n},若π使i 变动,则i 在'π下必不变,从而i π=j ≠i.因此j (i )i j ππππ=≠=,即j 也是被π变动的元素.因而i ,j 在'π都不变.于是有'''''i(i )j j,i(i )i j ππππππππππ======.即'i ππ='i ππ.同理,对于任一被'π变动的元k 也有'kππ='kππ.而对于那些在π与'π下均不变的元素s 来说,显然有's ππ=s='s ππ.所以'ππ='ππ.2)因为12k (i i i ) k k-11(i i i ) =(1i )是恒等置换,也就是n 次对称群n S 的单位元,所以-112k k k-11(i i i )=(i i i ) .2.n S 的一个k-循环置换的阶是k.证明 设π=(12k i i i )是n S 的一个k-循环置换,则232312131 4232425i i ,i i ,i i ,i i ,i i ,i i ,ππππππ======2323k-1k k-11k-12k 1k2k 3i i ,i i ,i i ,i i ,i i ,i i ,ππππππ======一般来说,若j=1,2, ,k ,1≤s ≤k ,则 sj s j i i ,s j k π+=+≤时,s j s j-k i i ,s j>k π+=+时,从而s=k 时,有kj s j-k j i i i π+==,j=1,2, ,k.显然kj j i i π=,j=k+1,k+2, ,n.所以k π=(1)是n S 的单位元.当1≤s ≤k-1时,s1s+11i i i π=≠(因为s+1≤k ,s ≠0),即s (1)π≠ 所以|π|=k.3. 任一置换π都可以写成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而且π的阶等于这些循 环置换的长的最小公倍数.证明 1)用归纳法. 当π不使任何元变动的时候,就是当π是恒等置换的时候,结论是对的.假定对于最多变动r-1(r ≤n )个元的π结论是对的.现在看一个变动r 个元的π,任取一个被π变动的元1i a ,从1i a 出发找1i a 的象2i a ,2i a 的象3i a ,这样找下去,直到第一次找到一个k i a 为止,这个k i a 的象不再是一个新的元,而是已经得到过的一个元:k j i i a a ,j k.π=≤因为一共只有n 个元,这样的k i a 一定存在.事实上,k i a 的象是1i a ,因为j i a (2≤j ≤k )已经是j-1i a 的象,不能再是k i a 的象.这样,得到12k 1i i i i a a a a →→→→ 因为π只使r 个元变动,k ≤r.假如k=r ,π本身是一个循环置换,结论成立. 假如k<r,则π=12k k+1r r 1n ''231k 1r r 1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12k k+1r r 1n 12k k+1r r 1n ''231k 1r r 1n 12k k 1r r 1n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 ⎪⎝⎭⎝⎭=(12k i i i )1π但1π只使得r-k<r 个元变动,照归纳法的假定,可以写成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1π=12m ηηη 在这些η里,12k i ,i ,,i 不会出现.不然的话,s p q (i i )η= ,p ≤k 那么p i 同q i 不会再在其余的η里出现,1π也必使p q i i a a →,但1π使得p i a 不动,这是一个矛盾.这样,π是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π=(12k i i i )12m ηηη . 2)设π可写成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π=12s ηηη .由于对任意整数t ,有t t t t 12s πηηη= .所以t π=e ⇔t i η=e ,i=1,2, ,s.又因|i η|=i η的长度i l ,故t i η=e ⇔i l |t.从而,t π=e ⇔i l |t ,i=1,2, ,s.设|π|=d ,则d π=e i l |d ⇒,即d 是12s l ,l ,,l 的公倍数.设k 是12s l ,l ,,l 的任一公倍数,则k i l |d e d|k π⇒=⇒.所以d 是12s l ,l ,,l 的最小公倍数.4. n S 的每一个元都可以写成(12),(13),……,(1n )这n-1个2-循环置换中的若干个的乘积.证明 由于每一个置换π都可以写成若干个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所以只需证明一个循环置换可以写成若干个置换(1 i)(i=2,3, ,n )的乘积.可分以下两种情况:1)1在循环置换π中出现,这时,π=(12k-11 i i i )=(11i )(12i ) (1k-1i ); 2)1不在循环置换π中出现,这时,π=12k ( i i i ) =(12k-11 i i i )(11 i )=(11i )(12i ) (k 1 i )(11 i ).近世代数的。

抽象代数答案

抽象代数答案

抽象代数答案1、证明:在群中,对于任意元素,方程有唯一解,方程也yab,Pab,Gaxb,10有唯一解。

,1的情况。

对等式两边均左乘,得证明:只证axb,axb,a,,11,1 ,即, aaxab,xab,,1所以方程有解。

若也是方程的解,即有成立,同理可得xaxb,axb,xab,axb,00,1,1,故方程有唯一解。

xab,axb,xab,02、证明:在群中,消去律成立。

即 G由可以推出; axay,xy,由可以推出。

xaya,xy,,1,1证明:只证第一种情况。

对等式两边均左乘,由结合律及,其中为axay,eaaae,单位元,可得。

xy,4、求出中的所有可逆元。

Z8解:,由题5,可逆当且仅当,知中的所有可逆元为(,8)1a,ZZ,0,1,2,3,4,5,6,7a,,88。

1,3,5,7补充题:在Z中重新定义加法,对任意,规定。

证明:abZ,,(,)Z,abab,,,,1 构成交换群。

证明:首先显然有,。

,,abZ,abba,,,(1) 结合律任意 abcZ,,,()ababc,,,,,,c(1),,,,,(1)1abc,,,,,abc(1)1,,,,abc(1),,,ab(c)(2) 有单位元1,这是因为对于任意的,有 aZ, 1111,,,,,,,aaaa(3) 任意,存在逆元。

因为 aZ,2,,aZ aaaaaa,,,,,,,,,,(2)(2)(2)11。

综上,(,)Z,是交换群。

历届高等代数研究生试题50套2006高等代数考研题

历届高等代数研究生试题50套2006高等代数考研题

一. 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标明题号,不写过程,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若⎪⎪⎪⎭⎫ ⎝⎛=143412321A ,)(λf 是A 的特征多项式,则)(λf 除以1-λ所得的余式=r 。

2.多项式x x x x xx g 43214321432432)(=中3x 的系数是 。

3.若二次型Ax x x f T =)(经过正交变换Py x =后化为22221n y y y +++ ,那么矩阵=A 。

4.已知B A ,是同阶实对称矩阵,则BA AB -的特征值λ的实部=)Re(λ 。

5.若)(V L 表示n 维线性空间V 上全体线性变换所构成的线性空间,则)(V L 的维数是 。

6.三元二次方程022********=+++x x x x x 的一切解=⎪⎪⎪⎭⎫ ⎝⎛321x x x 。

7.若⎪⎪⎪⎭⎫ ⎝⎛----=031251233A ,则A 的最小多项式=)(λm 。

8.命题“欧氏空间nR 上保持内积不变的变换是一个线性变换”是 。

9.若c b a ,,是互不相同的实数,则方程组⎪⎩⎪⎨⎧=++=++=++332213322133221c x c cx x b x b bx x a x a ax x 中的=1x 。

10.已知T 是线性空间2R 上的一个线性变换,并且⎪⎪⎭⎫ ⎝⎛=⎪⎪⎭⎫ ⎝⎛2121T ,⎪⎪⎭⎫ ⎝⎛=⎪⎪⎭⎫ ⎝⎛1232T ,那么=⎪⎪⎭⎫ ⎝⎛54T 。

二.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满分110分,标明题号,要求写出必要的解题步骤,解答写在答题纸上)11.(10分)设)(),(x g x f 都是数域P 上的多项式。

如果)()(),()(x f x g x g x f ,证明存在非零常数c 使得)()(x cg x f =。

12.(10分)讨论常数b a ,为何值时,方程组⎩⎨⎧=-=+004221x x x ax 与⎩⎨⎧=+-=+-00432321bx x x x x x 有非零公共解,并将它们全部求出。

《抽象代数基础》习题解答

《抽象代数基础》习题解答

《抽象代数基础》习题答解于延栋编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二零零九年五月第一章 群 论§1 代数运算1.设},,,{c b a e A =,A 上的乘法”“⋅的乘法表如下:证明: ”“⋅适合结合律.证明 设z y x ,,为A 中任意三个元素.为了证明”“⋅适合结合律,只需证明)()(z y x z y x ⋅⋅=⋅⋅.下面分两种情形来阐明上式成立.I.z y x ,,中至少有一个等于e .当e x =时,)()(z y x z y z y x ⋅⋅=⋅=⋅⋅;当e y =时,)()(z y x z x z y x ⋅⋅=⋅=⋅⋅;当e z =时,)()(z y x y x z y x ⋅⋅=⋅=⋅⋅.II .z y x ,,都不等于e .(I)z y x ==.这时,)()(z y x e x x z z e z y x ⋅⋅=⋅===⋅=⋅⋅.(II)z y x ,,两两不等.这时,)()(z y x x x e z z z y x ⋅⋅=⋅==⋅=⋅⋅.(III)z y x ,,中有且仅有两个相等.当y x =时,x 和z 是},,{c b a 中的两个不同元素,令u 表示},,{c b a 中其余的那个元素.于是,z z e z y x =⋅=⋅⋅)(,z u x z y x =⋅=⋅⋅)(,从而,)()(z y x z y x ⋅⋅=⋅⋅.同理可知,当z y =或x z =时,都有)()(z y x z y x ⋅⋅=⋅⋅.2.设”“⋅是集合A 上一个适合结合律的代数运算.对于A 中元素,归纳定义∏=ni ia 1为: 111a a i i =∏=,1111+=+=⋅⎪⎪⎭⎫ ⎝⎛=∏∏r r i i r i i a a a .证明:∏∏∏+==+==⎪⎪⎭⎫ ⎝⎛⋅⎪⎪⎭⎫ ⎝⎛m n k k m j j n n i i a a a 111.进而证明:在不改变元素顺序的前提下,A 中元素的乘积与所加括号无关.证明 当1=m 时,根据定义,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等式成立.假设当r m =(1≥r )时,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等式成立.当1+=r m 时,由于”“⋅适合结合律,我们有⎪⎪⎭⎫ ⎝⎛⋅⎪⎪⎭⎫ ⎝⎛∏∏=+=m j j n n i i a a 11⎪⎪⎭⎫ ⎝⎛⋅⎪⎪⎭⎫ ⎝⎛=∏∏+=+=111r j j n n i i a a ⎪⎪⎭⎫ ⎝⎛⋅⎪⎪⎭⎫ ⎝⎛⋅⎪⎪⎭⎫ ⎝⎛=++=+=∏∏111r n r j j n n i i a a a 111++=+=⋅⎪⎪⎭⎫ ⎝⎛⎪⎪⎭⎫ ⎝⎛⋅⎪⎪⎭⎫ ⎝⎛=∏∏r n r j j n n i i a a a ∏∏∏+=++=+++===⋅⎪⎪⎭⎫ ⎝⎛=m n k k r n k k r n r n i i a a a a 11111.所以,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和m ,等式成立.考察A 中任意n (1≥n )个元素n a a a ,,,21 :当3≥n 时,要使记号n a a a ⋅⋅⋅ 21变成有意义的记号,必需在其中添加一些括号规定运算次序.现在我们来阐明:在不改变元素顺序的前提下,无论怎样在其中添加括号,运算结果总是等于∏=ni i a 1.事实上,当1=n 或2=n 时,无需加括号,我们的结论自然成立.当3=n 时,由于”“⋅适合结合律,我们的结论成立.假设当r n ≤(1≥r )时我们的结论成立.考察1+=r n 的情形:不妨设最后一次运算是b a ⋅,其中a 为n a a a ,,,21 中前s (n s <≤1)个元素的运算结果,b 为n a a a ,,,21 中后s n -个元素的运算结果.于是,根据归纳假设,∏==s j j a a 1, ∏-=+=sn k k s a b 1.所以最终的运算结果为∏∏∏=-=+==⎪⎪⎭⎫ ⎝⎛⋅⎪⎪⎭⎫ ⎝⎛=⋅n i i s n k k s s j j a a a b a 111. 3.设Q 是有理数集.对于任意的Q ,∈b a ,令2b a b a +=⋅,证明: ”“⋅是Q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它既不适合结合律也不适合交换律.证明 众所周知,对于任意的Q ,∈b a ,Q 2∈+=⋅b a b a .所以”“⋅是Q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令0=a ,1=b ,2=c .由于521212)10()(2=+=⋅=⋅⋅=⋅⋅c b a ,255050)21(0)(2=+=⋅=⋅⋅=⋅⋅c b a ,从而,)()(c b a c b a ⋅⋅≠⋅⋅,所以”“⋅不适合结合律.由于521212=+=⋅=⋅c b ,312122=+=⋅=⋅b c ,.从而,b c c b ⋅≠⋅.所以”“⋅不适合交换律.§2 群的概念1.证明:⎪⎭⎪⎬⎫⎪⎩⎪⎨⎧∈⎪⎪⎭⎫ ⎝⎛=Z d c b a d c b a G ,,, 关于矩阵的加法构成一个群. 证明 首先,众所周知,∅≠G ,G B A ∈+,G B A ∈∀,.由于矩阵的加法适合结合律,G 上的加法适合结合律.其次,令⎪⎪⎭⎫ ⎝⎛=0000O ,则G O ∈,并且A O A A O =+=+,G A ∈∀.最后,对于任意的G d c b a A ∈⎪⎪⎭⎫ ⎝⎛=,令⎪⎪⎭⎫ ⎝⎛----=-d c b a A ,则G A ∈-且O A A A A -+-=-+)()(.所以G 关于矩阵的加法构成一个群.2.令⎭⎬⎫⎩⎨⎧⎪⎪⎭⎫ ⎝⎛-⎪⎪⎭⎫ ⎝⎛-⎪⎪⎭⎫ ⎝⎛--⎪⎪⎭⎫ ⎝⎛=1001,1001,1001,1001G ,证明:G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群. 证明 将⎪⎪⎭⎫ ⎝⎛1001记作E ,并将G 中其余三个矩阵分别记作C B A ,,.于是,G 上的乘法表如下:由于矩阵的乘法适合结合律,G 上的乘法适合结合律.从乘法表可知,X XE EX ==,E XX =,G Y X ∈∀,.所以G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群.3.在整数集Z 中,令2-+=⋅b a b a ,Z ∈∀b a ,.证明:Z 关于这样的乘法构成一个群.证明 对于任意的Z ∈c b a ,,,我们有42)2()2()(-++=-+-+=⋅-+=⋅⋅c b a c b a c b a c b a ,42)2()2()(-++=--++=-+⋅=⋅⋅c b a c b a c b a c b a ,从而)()(c b a c b a ⋅⋅=⋅⋅.这就是说,该乘法适合结合律.其次,Z ∈2,并且对于任意的Z ∈a ,我们有222222⋅=-+==-+=⋅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4(2)4(2)4()4(.所以Z 关于该乘法构成一个群.4.写出3S 的乘法表.解 )}231(),321(),32(),31(),21(),1{(3=S ,3S 的乘法表如下:5.设),(⋅G 是一个群,证明: ”“⋅适合消去律.证明 设G c b a ∈,,.若c a b a ⋅=⋅,则c c e c a a c a a b a a b a a b e b =⋅=⋅⋅=⋅⋅=⋅⋅=⋅⋅=⋅=----)()()()(1111.同理,若a c a b ⋅=⋅,则c b =.这就表明,”“⋅适合消去律.6.在5S 中,令⎪⎪⎭⎫ ⎝⎛=4513254321f ,⎪⎪⎭⎫ ⎝⎛=2543154321g . 求gf fg ,和1-f .解 我们有⎪⎪⎭⎫ ⎝⎛=3451254321fg ,⎪⎪⎭⎫ ⎝⎛=5214354321gf ,⎪⎪⎭⎫ ⎝⎛=-45213543211f . 7.设)(21k i i i a =,求1-a .解 我们有)(11i i i a k k -=.8.设f 是任意一个置换,证明:))()()(()(21121k k i f i f i f f i i i f =⋅⋅-. 证明 事实上,易见,)(,),(),(21k i f i f i f 是},,2,1{n 中的k 个不同的数字.由直接计算可知,11),())()()((1121-≤≤=⋅⋅+-k j i f i f f i i i f j j k ;)())()()((1121i f i f f i i i f k k =⋅⋅- .其次,对于任意的)}(,),(),({\},,2,1{21k i f i f i f n i ∈,i 在121)(-⋅⋅f i i i f k 之下的像是i 本身.所以))()()(()(21121k k i f i f i f f i i i f =⋅⋅-.9.设S 是一个非空集合,”“⋅是S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若”“⋅适合结合律,则称),(⋅S 是一个半群(或者称S 关于”“⋅构成一个半群).证明:整数集Z 关于乘法构成一个半群,但不构成一个群.证明 众所周知,Z 是非空集合,对于任意的Z ,∈b a ,总有Z ∈⋅b a ,并且整数乘法适合结合律,所以Z 关于乘法构成一个半群.其次,令1=e .于是,对于任意的Z ∈a ,总有a e a a e =⋅=⋅.但是,Z 0∈,并且不存在Z ∈b ,使得e b =⋅0.所以Z 关于乘法不构成一个群.10.设A 是一个非空集合,S 是由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则集合的并”“ 是S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证明:),( S 是一个半群.证明 众所周知,对于任意的S Z Y X ∈,,,总有)()(Z Y X Z Y X =.这就是说,S 上的代数运算”“ 适合结合律,所以),( S 是一个半群.注 请同学们考虑如下问题:设A 是一个非空集合,S 是由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定义S 上的代数运算”“∆ (称为对称差)如下:)\()\(X Y Y X Y X =∆,S Y X ∈∀,.求证:),(∆S 是一个交换群.11.令⎪⎭⎪⎬⎫⎪⎩⎪⎨⎧∈⎪⎪⎭⎫ ⎝⎛=Z ,,,d c b a d c b a S .证明S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半群. 证明 众所周知,对于任意的S C B A ∈,,,总有S AB ∈,)()(BC A C AB =.这就是说,矩阵的乘法是S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并且适合结合律,所以S 关于矩阵的乘法构成一个半群.12.设),(⋅S 是一个半群,S e ∈称为S 的一个左(右)单位元,如果对于任意的S a ∈都有a a e =⋅(a e a =⋅).对于S a ∈,如果存在S b ∈使e a b =⋅(e b a =⋅),则称a 左(右)可逆的,b 是a 的一个左(右)逆元.假设S 有左(右)单位元e 且S 中每个元素都有关于e 的左(右)逆元.证明:),(⋅S 是一个群.证明 设a 是S 中任意一个元素.任取S b ∈,使得e b a =⋅.再任取S c ∈,使得e c b =⋅.于是,我们有c e c b a c b a e a a ⋅=⋅⋅=⋅⋅=⋅=)()(且e c b c e b c e b a b =⋅=⋅⋅=⋅⋅=⋅)()(.因此a b e b a ⋅==⋅.所以e a a b a a b a a e ⋅=⋅⋅=⋅⋅=⋅)()(.由以上两式可知,e 是单位元,S 中每个元素a 都有逆元b .所以),(⋅S 是一个群. 对于S 有左单位元e 且S 中每个元素都有关于e 的左逆元的情形,请同学们自己证明.13.设G 是一个群,证明:111)(---=a b ab ,G b a ∈∀,.证明 对于任意的G b a ∈,,我们有e aa aea a bb a a b ab ====------111111)())((,e b b eb b b a a b ab a b ====------111111)())((.所以111)(---=a b ab ,G b a ∈∀,.16.设G 是一个群,证明:G 是交换群的充要条件是222)(b a ab =,G b a ∈∀,.证明 必要性是显然的.现在假设G 满足该条件.于是,对于任意的G b a ∈,,我们有222)(b a ab =,即aabb abab =.运用消去律(第5题)立即可得ba ab =.所以G 是交换群.17.设G 是一个群.假设对于任意的G a ∈都有e a =2,证明:G 是交换群. 证明 我们有222)(b a ee e ab ===,G b a ∈∀,.由上题知,G 是交换群.18.设G 是非空集合,”“⋅是G 上的一个代数运算且适合结合律.(1)证明:),(⋅G 是一个群当且仅当对于任意的G b a ∈,,方程b x a =⋅和b a y =⋅在G 中都有解.(2)假设G 是有限集,证明:),(⋅G 是一个群当且仅当”“⋅适合消去律.证明 (1)当),(⋅G 是一个群时,显然,对于任意的G b a ∈,,b a x ⋅=-1是方程b x a =⋅的解,1-⋅=a b y 是方程b a y =⋅的解.现在假设对于任意的G b a ∈,,方程b x a =⋅,b a y =⋅在G 中都有解.任取G a ∈,考察方程a x a =⋅.根据假设,方程a x a =⋅有解G e x ∈=.设b 是G 中任意一个元素,考察方程b a y =⋅.根据假设,方程b a y =⋅有解G c y ∈=.于是,我们有b ac e a c e a c e b =⋅=⋅⋅=⋅⋅=⋅)()(.由于G b ∈的任意性,上式表明e 是半群),(⋅G 的一个右单位元.再考察方程e x a =⋅.根据假设,方程e x a =⋅有解G d ∈.由于G a ∈的任意性,这表明G 中每个元素关于右单位元e 都有右逆元.所以),(⋅G 是一个群.(2)当),(⋅G 是一个群时,根据第5题,”“⋅适合消去律.现在假设},,,{21n a a a G =,并且”“⋅适合消去律.任取},,2,1{,n k i ∈,考察方程k i a x a =⋅.由于”“⋅适合左消去律,因此k a 必出现于乘法表的第i 行中.这就意味着存在},,2,1{n j ∈,使得k j i a a a =⋅,从而方程k i a x a =⋅在G 中有解.同理,由于”“⋅适合右消去律,方程k i a a y =⋅在G 中有解.这样一来,根据(1),),(⋅G 是一个群.19.证明命题2.8中的表示法在不计循环置换的顺序的意义下是唯一的.注注 宜将这道题表述成“证明:在不计循环置换的顺序的意义下,在用命题2.8中的证明中所说的方法将一个置换n S f ∈表示成两两不相交的循环置换的乘积时,表达式是唯一的”.证明 显然,当f 是单位置换时,表达式就是f f =.不妨设f 不是单位置换,u f f f f 21=和v g g g f 21=都是在用命题2.8中的证明中所说的方法将置换n S f ∈表示成两两不相交的循环置换的乘积的表达式.于是,u f f f ,,,21 两两不相交,v g g g ,,,21 两两不相交,而且它们的阶都大于或等于2.考察任意的l f (u l ≤≤1):设)(21s l i i i f =.由u f f f f 21=和v g g g f 21=可知,存在'l (v l ≤≤'1),使得)(21't l j j j g =,},,,{211t j j j i ∈.不妨设11j i =.由u f f f f 21=和v g g g f 21=可知,t s =并且k k j i =,},,2,1{s k ∈∀,从而,'l l g f =.由于u f f f ,,,21 两两不相交,v g g g ,,,21 两两不相交,并且不计循环置换的顺序,不妨设l l g f =,},,2,1{u l ∈∀.假设v u <,则u g g g f 21=,由此可见,当v l u ≤<时,l g 必与u g g g ,,,21 v u =.这就表明,v g g g f 21=和v g g g f 21=是同一个表达式.§3 子 群1.设)(P n GL G =是数域P 上的n 级一般线性群,H 是G 的由全体n 阶可逆的对角矩阵组成的子集,证明:H 是G 的子群.证明 众所周知,H 非空,并且有H A AB ∈-1,,H B A ∈∀,,其中AB 表示矩阵A 与矩阵B 的乘积,1-A 表示矩阵A 的逆矩阵.所以H 是G 的子群.2.设G 是一个群,H 是G 的非空子集,证明:H 是G 的子群的充分必要条件是H ab ∈-1,H b a ∈∀,.证明 由定理3.3可知,当H 是G 的子群时,H 满足条件. 假设H 满足条件.对于任意的H b a ∈,,我们有H aa e ∈=-1.因为H 满足条件,由H b a e ∈,,可知,H ea a ∈=--11,H eb b ∈=--11.因为H 满足条件,由H b a ∈-1,可知11)(--=b a ab .总而言之 对于任意的H b a ∈,,我们有H a ab ∈-1,.根据定理3.3,H 是G 的子群.3.设H 是群G 的子群,G a ∈,证明:}|{11H h aha aHa ∈=--也是G 的子群(称为H 的一个共轭子群).证明 显然,1-aHa 是G 的非空子集.设121,-∈aHa b b .于是,存在H h h ∈21,,使得111-=a ah b ,121-=a ah b .因此11211121))((----=a ah a ah b b1112111211)(------∈==aHa a h h a a ah a ah . 所以1-aHa 是G 的子群.4.设G 是交换群,0>n 为整数,令}|{e a G a H n =∈=,证明:H 是G 的子群. 证明 显然H e ∈.若H b a ∈,,则e ee b a ab n n n ===--11)()(,从而,H ab ∈-1.由此可见,H 是G 的子群.5.设G 是交换群,证明:G 的所有阶为有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是G 的子群. 证明 令H 表示G 的所有阶为有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显然H e ∈.设H b a ∈,,其中m a =||,n b =||.于是,e ee b a ab m n n m mn ===--)()()(1,从而,H ab ∈-1.由此可见,H 是G 的子群.6.设G 是群,G b a ∈,,证明:a 与1-bab 具有相同的阶.证明 显然,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11)(--=b ba bab n n ,从而,e bab e b ba e a n n n =⇔=⇔=--)(11.由此可见,a 与1-bab 具有相同的阶.7.设)(21k i i i a =是循环置换,求a 的阶.解 当1=k 时,显然,)1(=a ,k a =||.当1>k 时,我们有11(+=j i i i a )1()1≠-j i ,}1,,2,1{-∈∀k j ,)1(=k a ,从而,k a =||.8.设群G 的除单位元外的每个元素的阶都为2,证明:G 是交换群. 证明 参看§2习题第17题.9.设G 是群,G b a ∈,,证明:ab 与ba 具有相同的阶. 证明 注意到111))((---=a ab a ba ,根据第6题的结论,ab 与ba 具有相同的阶.10.设G 是群,G b a ∈,,ba ab =.假设a 的阶与b 的阶互素,证明:||||||b a ab =.证明 令m a =||,n b =||,k ab =||.由于e e e b a ab m n m n n m mn ===)()()(,根据命题3.12可以断言mn k |.其次,我们有kn kn k n kn kn kn kn a e a b a b a ab e =====)()(,从而,根据命题 3.12,kn m |.因为m 与n 互素,由kn m |可知k m |.同理可知,k n |.由于m 与n 互素,因此k mn |.所以mn k =,即||||||b a ab =.11.设Z 是整数集关于加法构成的群,H 是Z 的子群,证明:存在H n ∈使〉〈=n H .证明 众所周知,H ∈0.当}0{=H 时,显然〉〈=0H .现在假设}0{≠H .于是,存在H m ∈使0≠m .这时H m ∈-,并且,在m 和m -中,一个是正数,另一个是负数.令n 表示H 中的最小正数.显然,我们有H qn ∈,Z ∈∀q .现在考察任意的H m ∈:众所周知,存在整数q 和r ,使得r qn m +=,n r <≤0.于是,H qn m r ∈-=.由于令n 是H 中的最小正数,必有0=r ,从而,qn m =.上述表明}|{Z ∈=q qn H .所以〉〈=n H .12.设G 是一个群,1H ,2H 都是G 的子群.假设1H 不包含于2H 且2H 不包含于1H ,证明:21H H 不是G 的子群.证明 由于1H 不包含于2H 且2H 不包含于1H ,是G 的子群,因此存在21\H H a ∈且存在12\H H b ∈.于是,21,H H b a ∈.假设1H ab ∈,则11)(H ab a b ∈=-,矛盾.因此1H ab ∉.同理,2H ab ∉.这样一来,21H H ab ∉.所以21H H 不是G 的子群.13.设G 是一个群, ⊆⊆⊆⊆n G G G 21是G 的一个子群链,证明:nn G ∞=1 是G 的子群.证明 设n n G b a ∞=∈1, .于是,存在正整数i 和j 使得i G a ∈,j G b ∈.令},max{j i k =.k G b a ∈,.由于k G 是G 的子群,因此k G ab ∈-1,从而,n n G ab ∞=-∈11 .所以n n G ∞=1 是G 的子群.14.证明:)}1()31(),12{(n (2≥n )是n S 的一个生成集.证明 考察任意的对换n S j i ∈)(:若1=i 或1=j ,则)}1()31(),12{()(n j i ∈.若1≠i 且1≠j ,则)1()1()1()(i j i j i =.这就是说,对于每一个对换n S j i ∈)(,要么它本身属于)}1()31(),12{(n ,要么它可以表示成)}1()31(),12{(n 中的一些对换的乘积.这样一来,根据推论2.10可以断言,每一个n S f ∈可以表示成)}1()31(),12{(n 中的一些对换的乘积.由此可见,〉〈⊆)1()31(),12(n S n ,从而,〉〈=)1()31(),12(n S n .§4 循环群1.证明:循环群是交换群.证明 设〉〈=a G 是一个循环群.于是,}|{Z ∈=n a G n (参看课本第12页倒数第4行).众所周知,m n n m n m a a a a a ==+,Z ∈∀n m ,.所以G 是交换群.2.设G 是一个群,G a ∈.假设a 的阶为n ,证明:对任意整数r ,有),(||n r n a r =. 证明 令〉〈=a H .由于n a =||,根据命题3.10,H ),(||n r n a r =. 3.设〉〈=a G 是一个n 阶循环群,r 是任意整数,证明:r a 与),(n r a 具有相同的阶且〉〈=〉〈),(n r r a a .证明 根据命题4.2,我们有||),()),,((||),(r n r a n r n n n r n a ===. 根据命题 3.10,〉〈r a 和〉〈),(n r a 都是G 的),(n r n 阶子群.显然,),(n r r a a 〈∈,从而,〉〈⊆〉〈),(n r r a a .由此可见,〉〈=〉〈),(n r r a a .4.设〉〈=a G 是一个n 阶循环群,证明:G a r =〉〈当且仅当1),(=n r .证明 根据命题4.2,我们有G a r =〉〈n a r =⇔||n n r n =⇔),(1),(=⇔n r . 5.设〉〈=a G 是循环群,〉〈=s a H 和〉〈=t a K 是G 的两个子群,证明:〉〈=],[t s a K H .证明 显然K H a t s ∈],[,从而,K H a t s ⊆〉〈],[. 为了证明〉〈=],[t s a K H ,现在只需证明〉〈⊆],[t s a K H .考察任意的K H x ∈:当x 为G 的单位元e 时,显然〉〈∈],[t s a x .不妨假定e x ≠.于是,由H x ∈知,存在Z ∈i ,使得is a x =;由K x ∈知,存在Z ∈j ,使得jt a x =.因为e x ≠,所以0≠st .众所周知,1)),(,),((=t s t t s s , 从而,存在Z ,∈v u ,使得1),(),(=+t s vt t s us . 于是,我们有),(),(),(),(),(),()()(t s vtis t s usjt t s vtt s ust s vt t s us a a x x x x ===+〉〈∈==+],[],)[(],[],[t s t s iv ju n t s niv t s nju a a a a ,其中,当0≥st 时1=n ,当0<st 时1-=n .综上所述,对于任意的K H x ∈,总有〉〈∈],[t s a x .所以〉〈⊆],[t s a K H .6.设〉〈=a G 是n 阶循环群,〉〈=s a H 和〉〈=t a K 是G 的两个子群,证明:K H =的充要条件是),(),(n t n s =.证明 假设K H =.根据命题4.2,我们有),(||||),(n t n a a n s n t s ===, 从而,),(),(n t n s =.假设),(),(n t n s =.于是,),(),(n t n s a a =,从而,〉〈=〉〈),(),(n t n s a a .这样根据第3题的结论可以断言,〉〈=〉〈t s a a ,即K H =.7.设G 是无限循环群,证明:G 有且仅有两个生成元.证明 由于G 是无限循环群,不妨设a 是G 的一个生成元.于是,1-a 也是G 的一个生成元,并且a a ≠-1.这就是说,G 有两个不同的生成元.其次,假设b 是G 的任意一个生成元.由于〉〈=a G ,因此存在Z ∈n ,使得n a b =.由于〉〈=b G 且G a ∈,因此存在Z ∈k ,使得nk k a b a ==.由此可见,1±=n ,即a b =或1-=a b .所以G 有且仅有两个生成元.8.设〉〈=a G 是无限循环群,〉〈=s a H 和〉〈=t a K 是G 的两个子群,证明:K H =的充要条件是t s ±=.证明 当t s ±=时,显然K H =.假设K H =.显然,当}{e H =时,0==t s ,从而,t s ±=.不妨假定}{e H ≠.于是0≠s .由K a s ∈可知,存在Z ∈i ,使得it s =;由H a t ∈可知,存在Z ∈j ,使得js t =.因此ijs s =.由于0≠s ,由ijs s =可知1=ij ,从而,1±=i .所以t s ±=.§5 正规子群与商群1.证明:循环群的商群也是循环群.证明 设〉〈=a G 是循环群,H 是G 的子群.于是,我们有〉〈=∈=∈=aH n aH n H a H G n n }Z |){(}Z |{/.这就表明,H G /是循环群.2.设G 是群,i N ,I i ∈,是G 的一族正规子群,证明:i I i N ∈ 也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 众所周知,i I i N ∈ 是G 的正规子群.显然,我们有a N a N aN N a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 ,G a ∈∀.所以i I i N ∈ 也是G 的正规子群.3.设1N ,2N 是群G 的正规子群且}{21e N N = ,证明:对于任意的1N a ∈,2N b ∈,都有ba ab =.证明 对于任意的1N a ∈,2N b ∈,由于1N 是群G 的正规子群,根据命题5.11我们有111N b ba ∈--,从而,111N b aba ∈--;由于2N 是群G 的正规子群,根据命题5.11我们有21N aba ∈-,从而,211N b aba ∈-=.因此2111N N b aba ∈--,从而,e b aba =--11.由此可见ba ab =.4.设H 是群G 的子群且2]:[=H G ,证明:H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 我们已经知道,H Ha H a H aH =⇔∈⇔=,G a ∈∀.任意给定G a ∈.当H a ∈时,Ha H aH ==.当H a ∉时,Ha H aH H =∅=,并且,由2]:[=H G 可知,aH H G aH H ==.由此可见Ha aH =.所以H 是G 的正规子群.5.设H 是群G 的有限子群,n H =||.假设G 只有一个阶为n 的子群,证明:H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 任取G a ∈,考察1-aHa :由§3习题第3题知,1-aHa 是G 的子群.定义H 到1-aHa 的映射ϕ如下:1)(-=axa x ϕ,H x ∈∀.显然ϕ是双射.因此n aHa =-||1.由于G 只有一个阶为n 的子群,因此H aHa =-1.这样一来,由于a 的任意性,根据命题5.11可以断言,H 是G 的正规子群.6.设G 是群,H 和K 是G 的子群,(1)证明:HK 是G 的子群KH HK =⇔.(2)假设H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HK 是G 的子群.(3)假设H 和K 都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HK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 (1)假设HK 是G 的子群.于是,对于任意的G a ∈,我们有HK a ∈HK a ∈⇔-1⇔存在H h ∈和K k ∈,使得hk a =-1⇔存在H h ∈和K k ∈,11--=h k aKH a ∈⇔.所以KH HK =.假设KH HK =.为了证明HK 是G 的子群,任意给定HK b a ∈,.于是,存在H h h ∈21,和K k k ∈21,,使得11k h a =,22k h b =.因此121211122111))(())((----==h k k h k h k h ab .由于KH HK k k h =∈-)(1211,因此存在H h ∈3和K k ∈3,使得331211)(h k k k h =-,从而, HK KH h h k h h k h k k h ab =∈===-=---)()())((123312331212111.这样一来,由于HK b a ∈,的任意性,我们断言:HK 是G 的子群.(2)由于H 是G 的正规子群,我们有KH kH Hk HK K k K k ===∈∈ . 这样,根据(1),HK 是G 的子群.(3)根据(2),HK 是G 的子群.此外,还有a HK Ka H aK H K Ha K aH HK a )()()()()()(=====,G a ∈∀.所以HK 是G 的正规子群.7.设G 是群,H 和K 是G 的子群且H K ⊆,证明:]:][:[]:[K H H G K G =. 注 证明这道题时还要用到如下约定:∞=∞⋅∞=⋅∞=∞⋅n n ,N ∈∀n .此外,这道题与§7中的Lagrange 定理类似,而且其证明难度不亚于Lagrange 定理的证明难度,因此安排在这里不太合适.证明 首先,由于K 是H 的子群,因此G a aH aK ∈∀⊆,.由此可见,当∞=]:[H G 时,∞=]:[K G ,从而,]:][:[]:[K H H G K G =.其次,由于}|{}|{G a aK H h hK ∈⊆∈,因此当∞=]:[K H 时,∞=]:[K G ,从而]:][:[]:[K H H G K G =.现在假设∞<]:[H G 且∞<]:[K H .令m H G =]:[,n K H =]:[.由m H G =]:[知,存在G a a a m ∈,,,21 ,使得H a G r mr 1== ,其中诸H a r 两两不相交.由n K H =]:[知,存在H b b b n ∈,,,21 ,使得K b H s ns 1== ,其中诸K b s 两两不相交.这样一来,我们有K b a K b a G s r n s m r s n s r m r )()(1111====== .)(*现在我们来阐明上式中的诸K b a s r )(两两不相交.为此,设},,2,1{',m r r ∈,},,2,1{',n s s ∈,我们来比较K b a s r )(与K b a s r )(''.当'r r ≠时,由于H K b s ⊆,H K b s ⊆',因此∅=⊆H a H a K b a K b a r r s r s r ''')()( ,从而,∅=K b a K b a s r s r )()('' ,即K b a s r )(与K b a s r )(''不相交.当'r r =且's s ≠时,∅=K b K b s s ' ,从而,K b a K b a K b a K b a s r s r s r s r )()()()(''''' =∅=∅==''')(r s s r a K b K b a ,即K b a s r )('与K b a s r )(''不相交.所以)(*式中的诸K b a s r )(两两不相交.这样一来,根据)(*式可以断言,mn K G =]:[,即]:][:[]:[K H H G K G =.8.设H 是群G 的子群,假设H 的任意两个左陪集的乘积仍是一个左陪集,证明:H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 任取G a ∈.由于H 是H 的左陪集,因此存在H 的左陪集bH ,使得bH aH H H Ha ==)()(,由此可见,bH Ha ⊆,bH a ∈,从而bH aH =.所以aH Ha ⊆.由于a 的任意性,根据上式我们又可以断言,H a Ha 11--⊆.将上式两边左乘a ,右乘a ,得Ha aH ⊆.所以Ha aH =.由于a 的任意性,这就意味着H 是G 的正规子群.§6 群的同构与同态1.设f 是群1G 到群2G 的同构,g 是群2G 到群3G 的同构,证明:1-f 是群2G 到群1G 的同构;gf 是群1G 到群3G 的同构.证明 众所周知,1-f 是2G 到1G 的双射.其次,又因f 保持乘法运算,故对于任意的2','G b a ∈总有''))'())'(())'()'((11b a b f f a f f b f a f f ==----,从而,)'()'()''(111b f a f b a f ---=.所以1-f 是群2G 到群1G 的同构.众所周知,gf 是1G 到3G 的双射.又因f 和g 都保持乘法运算,故对于任意的1,G b a ∈总有))()()(())(())(())()(())(())((b gf a gf b f g a f g b f a f g ab f g ab gf ====. 所以gf 是群1G 到群3G 的同构.2.设H 是群G 的子群,1-aHa 是H 的共轭子群,证明:1-aHa 与H 同构. 证明 定义H 到1-aHa 的映射f 如下:1)(-=axa x f ,H x ∈∀.直接从f 的定义可以明白,f 是满射.利用消去律容易推知,f 是单射.因此f 是双射.其次,对于任意的H y x ∈,总有)()())(()()(111y f x f aya axa a xy a xy f ===---.所以f 是群H 到群1-aHa 的同构,从而,H aHa ≅-1.3.设f 是群G 到群'G 的同构,证明:对于任意的G a ∈,|)(|||a f a =.举例说明,若f 是群G 到群'G 的同态,则a 的阶与)(a f 的阶不一定相同.证明 将群G 和群'G 的单位元分别记做e 和'e .注意到根据命题6.5,我们可以断言: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 ,我们有')(')(e a f e a f e a n n n =⇔=⇔=.由此可见,|)(|||a f a =.假设2||≥G ,}{'e G =,其中e 为G 的单位元,f 为G 到'G 的映射.则f 是G 到'G 的同态.任取G a ∈,使得e a ≠,则0||>a ,1|||)(|==e a f ,从而,|)(|||a f a ≠.4.分别建立HN 到)/(N H H 和G 到)//()/(N H N G 的同态来证明定理6.11.注 定理6.11的内容如下:设G 是一个群,N 是G 的正规子群.(1)若H 是G 的子群,则N HN N H H /)()/(≅ ;(2)若H 是G 的正规子群且N H ⊇,则H G N H N G /)//()/(≅. 证明 (1)设H 是G 的子群.显然,N H 是H 的正规子群;N 是HN 的正规子群.考察任意的HN a ∈:假设332211h n n h n h a ===,其中,H h h ∈21,,N n n ∈21,.则11221-=n n h h ,从而,N H n n h h ∈=--121211.因此)()(21N G h N H h =.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定义HN 到)/(N H H 的映射f 如下:对于任意的HN a ∈,)()(N H h a f =,若hn a =,其中H h ∈,N n ∈.由HN H ⊆可知,f 是满射.任意给定HN b a ∈,.不妨设11n h a =,22n h b =.由于HN 是G 的子群,因此HN ab ∈,从而,存在H h ∈3和N n ∈3,使得332211n h n h n h ab ==.因此)()(3N H h ab f =.另一方面,我们有)())())((()()(2121N H h h N H h N H h b f a f ==.注意到N 是G 的正规子群和命题5.11,易知N H h n h n n h h h h h ∈=-----111112123211321)))((()(,从而,)()(321N H h N H h h =,即)()()(b f a f ab f =.所以f 是HN 到)/(N H H 的满同态.最后,对于任意hn a =(H h ∈,N n ∈),我们有N a N h N H h N H N H h f a ∈⇔∈⇔∈⇔=⇔∈ )()(Ker . 因此N f =)(Ker .这样一来,根据群的同态基本定理,N HN N H H /)()/(≅ .(2)设H 是G 的正规子群且N H ⊇.显然,N H /是N G /的正规子群.定义G 到)//()/(N H N G 的映射f 如下:)/)(()(N H aN a f =,G a ∈∀.显而易见,f 是满射.由于N H /是N G /的正规子群,因此对于任意的G b a ∈,,总有)/)(/)()(()/)(()(N H N H bN aN N H abN ab f ==)()()/)()(/)((b f a f N H bN N H aN ==.因此f 是G 到)//()/(N H N G 的满同态.其次,对于任意的G a ∈,我们有N H aN N H N H aN f a //)/)(()(Ker ∈⇔=⇔∈hN aN H h =∈⇔使得存在,H a ∈⇔.因此H f =)(Ker .这样一来,根据群的同态基本定理,H G N H N G /)//()/(≅.5.设G 是群,1G ,2G 是G 的有限子群,证明:||||||||212121G G G G G G =. 注 与§5习题中第8题类似,这道题也宜安排在§7习题中. 证明 令21G G H =.于是,H 既是1G 的子群,又是2G 的子群.设m H G =]:[1.则有)(11H c G j mj == ,(*)其中1G c j ∈,m j ≤≤1.显然,诸H c j 两两不相交;有且仅有一个},,2,1{m j ∈,使得H c j ∈;并且||||211G G G m =. 由于2G H ⊆,因此22G HG =.这样,由(*)式可以推得)())(())((21212121G c HG c G H c G G j m j j m j j mj ====== .(**)对于任意的},,2,1{,m j i ∈,考察2G c i 与2G c j :若22G c G c j i =,则21G c c i j ∈-,从而,H G G c c i j =∈-211 .由此可得,H c H c j i =,从而,j i =.这就表明,诸2G c j 两两不相交. 这样一来,由(**)式可以知,||||||||||2121221G G G G G m G G =⋅=. 6.设G 是群,证明:G G →1-a a是群G 到群G 的同构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 为交换群.如果G 是交换群,证明:对于任意的Z ∈k ,G G →k a a是一个同态.证明 将G 到自身的映射G G →1-a a记做f .显然f 是双射.于是,f 是群G 到群G 的同构)()()(b f a f ab f =⇔,G b a ∈∀,,即111)(---=b a ab ,G b a ∈∀, 11)()(--=⇔ba ab ,G b a ∈∀,ba ab =⇔,G b a ∈∀,是交换群G ⇔.假设G 是交换群,Z ∈k .将G 到自身的映射G G →k a a记做g .于是,我们有)()()()(b g a g b a ab ab g k k k ===,G b a ∈∀,.所以g 是一个同态.7.设f 是群G 到群'G 的满同态,'H 是'G 的正规子群,证明:'/')'(/1H G H f G ≅-.证明 由于'H 是'G 的正规子群,根据定理6.7,)'(1H f -是G 的正规子群.现在定义G 到'/'H G 的映射g 如下:')()(H a f a g =.由f 是群G 到群'G 的满同态可知g 是G 到'/'H G 的满射.其次,注意到'H 是'G 的正规子群,对于任意的G b a ∈,,有)()()')()(')(('')()(')()(b g a g H b f H a f H H b f a f H ab f ab g ====. 所以g 是G 到'/'H G 的满同态.最后,对于任意的G a ∈,我们有)'(')('')()(Ker 1H f a H a f H H a f g a -∈⇔∈⇔=⇔∈.因此)'()(Ker 1H f g -=.这样一来,根据群的同态基本定理,'/')'(/1H G H f G ≅-.8.设G 是群,1G ,2G 是G 的正规子群.假设21G G G =且}{21e G G = (此时称G 是1G 和2G 的内直积),证明:21G G G ⨯≅.证明 定义21G G ⨯到G 的映射f 如下:ab b a f =)),((,21),(G G b a ⨯∈∀.由21G G G =可知,f 是满射.现在设212211),(),,(G G b a b a ⨯∈,并且)),(()),((2211b a f b a f =.于是,2211b a b a =,从而,11112112G G b b a a ∈=--,从而,e b b a a ==--112112.这意味着21a a =且21b b =,即),(),(2211b a b a =.由此可见,f 是单射,从而,f 是双射. 对于任意的212211),(),,(G G b a b a ⨯∈,我们有))(()),(()),)(,((212121212211b b a a b b a a f b a b a f ==,))(()),(()),((22112211b a b a b a f b a f =.由于1G ,2G 是G 的正规子群且}{21e G G = ,由§5习题第3题可知,))(())((22112121b a b a b b a a =.因此)),(()),(()),)(,((22112211b a f b a f b a b a f =,从而,f 是群21G G ⨯到群G 的同构.所以21G G G ⨯≅.9.设1G ,2G 是群,证明:1221G G G G ⨯≅⨯.证明 定义21G G ⨯到12G G ⨯的映射f 如下:),()),((a b b a f =,21),(G G b a ⨯∈∀.显然,f 是双射.其次,对于任意的212211),(),,(G G b a b a ⨯∈,我们有),()),(()),)(,((212121212211a a b b b b a a f b a b a f ==,)),(()),((),)(,(),(221122112121b a f b a f a b a b a a b b ===.所以f 是群21G G ⨯到群12G G ⨯的同构,从而,1221G G G G ⨯≅⨯.10.设q p ,是不同的素数,证明:q p pq Z Z Z ⊕≅.证明 对于任意的Z ∈i 和任意的N ∈n ,将以i 为代表元的模n 同余类记做n i ][.于是,对于任意的Z ∈j i ,,注意到q p ,是不同的素数,我们有q q p p pq pq j i j i j i q j i p j i pq j i ][][][][)(|)(|)(|][][==⇔--⇔-⇔=且且.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定义pq Z 到q p Z Z ⊕的映射f 如下:)][,]([)]([q p pq i i i f =,pq pq i Z ∈∀][.考察映射f :设pq pq pq j i Z ∈][,][且)]([)]([pq pq j f i f =.则)][,]([)][,]([q p q p j j i i =,即p p j i ][][=且q q j i ][][=,从而,pq pq j i ][][=.因此f 是单射.其次,显然 ||||q p pq Z Z Z ⊕=.因此f 是双射.最后,对于任意的pq pq pq j i Z ][,][∈,我们有)][,]([)]([)][]([q p pq pq pq j i j i j i f j i f ++=+=+,)][,][()][,]([)][][,][]([q p q p q q p p j j i i j i j i +=++=)]([)]([pq pq j f i f +=.所以f 是群pq Z 到群q p Z Z ⊕的同构,从而,q p pq Z Z Z ⊕≅.§7 有限群1.设G 是群,H 是G 的正规子群,n H G =]:[,证明:对于任意的G a ∈都有H a n ∈.证明 由于n H G =]:[,因此n H G =|/|.根据推论7.2,对于任意的G a ∈,商群H G /中元素aH 的阶整除n .因此H aH H a n n ==)(,从而,H a n ∈.2.设G 和'G 分别是阶为m 和n 的有限循环群,证明:存在G 到'G 的满同态的充要条件是m n |.证明 假设f 是G 到'G 的满同态.根据群的同态基本定理,')(Ker /G f G ≅.根据Lagrange 定理,我们有|)(||)(Ker ||'||)(Ker |)](Ker :[f Ker n f G f f G m =⋅=⋅=,从而,m n |.假设m n |.令〉〈=a G ,〉〈=n a N .于是,N 是G 的正规子群,n m N =||,N G /是n 元循环群.显然,'/G N G ≅.设f 是N G /到'G 的同构,f 是G 到N G /的自然同态.则gf 是G 到'G 的满同态.3.设G 是有限群,p 为素数,1≥r .如果|||G p r ,证明:G 一定有阶为r p 的子群.注 我们介绍过Sylow 定理的如下形式:设G 是n 阶有限群,其中,m p n r =,p 是素数,r 是非负整数,m 是正整数,并且1),(=m p .那么,对于任意的},,1,0{r k ∈,G 有k p 阶子群.显而易见,这道题已经包含在Sylow 定理中.这是因为: 由|||G p r 知,存在正整数s 和m ,使得m p n s =,其中1),(=m p .于是,s r ≤.根据Sylow 定理,G 有r p 阶子群.下面我们采用证明Sylow 定理的方法给出这道题的直接证明.证明 假设|||G p r .则存在正整数s 和m ,使得m p n s =,其中1),(=m p .显然,s r ≤.根据Sylow 定理,存在G 的子群H 使s p H =||.现在只需证明H 一定有阶为r p 的子群.为此,对s 施行第二数学归纳法.当1=s 时,显然结论成立.假设t 是整数,并且当t s ≤时,对于任意的正整数s r ≤,H 有r p 阶子群.下面我们来阐明:当1+=t s 时,对于任意的正整数s r ≤,H 有r p 阶子群.事实上,由1||+=t p H 可知,对于H 的每个真子群'H ,都有]':[|H H p .由群G 的类方程∑∈+=C H a a N H C H \]:[||||(其中C 为群H 的中心)立即可知|||C p .由于C 是交换群,根据引理7.4,存在C c ∈,使得p c =||.由C c ∈可知,〉〈c 是H 的正规子群.令〉〈=c H H /'.则t p c H H =〉〈=|||||'|. 根据归纳假设,对于任意的正整数r ,'H 有1-r p 阶子群'K .根据命题5.13,存在H 的子群K ,使得K c ⊆〉〈且〉〈=c K H /',从而,r r p p p c K c H =⋅=〉〈⋅〉〈=-1|/||||'|.4.设G 是有限群,p 为素数,如果G 的每个元素的阶都是p 的方幂,则称G 是p -群.证明:G 是p -群||G ⇔是p 的一个幂.证明 显然,当||G 是p 的一个幂时,G 是p -群.现在假设||G 不是p 的一个幂.于是,存在素数p q ≠,使的m q G r =||,其中1),(=m q ,1≥r .根据Sylow 定理,G 有r q 阶子群H .所以G 不是p -群.5.证明:阶小于或等于5的群都是交换群.证明 显然1阶群是交换群.由推论7.2立即可知,2阶群、3阶群和5阶群都是循环群,因而都是交换群.设G G 中元素的阶只能是1,2或4.当G 中有4阶元素时,G 是循环群,因而是交换群.当G 中有4阶元素时,G 中的元素,除单位元外,都是2阶元素.不妨设},,,{c b a e G =.容易验证,G 就是Klein 四元群,因而是交换群.6.设G 是群,1G ,2G 是G 的有限子群,假设1|))||,(|21=G G ,证明:||||||2121G G G G =.证明 由于21G G 既1G 的子群,又是2G 的子群,根据推论7.2,||21G G 是||1G 与||2G 的公约数.因为1|))||,(|21=G G ,所以1||21=G G .这样一来,根据§6习题第5题,我们有||||||||||||21212121G G G G G G G G == .第二章 环 论§1 环的概念1.证明:命题1.3的(5)-(7).注 命题1.3的(5)-(7)的原文如下:(设R 是一个环,则)(5)j n i mj i m j j n i i b a b a ∑∑∑∑=====1111)()(;(6))()()(ab n nb a b na ==,其中n 为整数;(7)若R 是交换环,则k k n n k k n n b a C b a -=∑=+0)(, n n n b a ab =)(.显然,(5)中应加进“其中),,2,1(n i a i =和),,2,1(m j b j =为R 中的任意元素,m 和n 为任意正整数”;(6)中应加进“a 和b 为R 中的任意元素”;(7)中应加进“其中,a 和b 为R 中的任意元素,n 为任意正整数,并且约定b b a =0,a ab =0”.证明 首先,因为乘法对加法适合分配律,所以j n i mj i m j j n i i m j j n i i b a b a b a ∑∑∑∑∑∑========111111)()()(. 这就是说,命题1.3(5)成立.其次,当0=n 时,根据命题 1.3(1),我们有00)(==b b na ,00)(==a nb a ,0)(0=ab ,从而,)()()(ab n nb a b na ==.当n 是正整数时,令a a i =,b b i =,n i ,,2,1 =, 则因乘法对加法适合分配律,我们有)()()(2121ab n b a b a b a b a a a b na n n =+++=+++= ,)()()(2121ab n ab ab ab b b b b a nb a n n =+++=+++= ,从而,)()()(ab n nb a b na ==.当n 是负整数时,根据命题1.3(2)和刚才证明的结论,我们有nab ab n b a n b a n b na =--=--=--=))()(()))((()))((()(,)())()(())()(()))((()(ab n ab n b a n b n a nb a =--=--=--=,从而,)()()(ab n nb a b na ==.这就是说,命题1.3(6)成立.最后,假定R 是交换环.我们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等式k k n n k k n n b a C b a -=∑=+0)((*)成立.事实上,当1=n 时,显然(*)式成立.假设当r n =r (为某个正整数)时,(*)式成立. 当1+=r n 时,我们有k k r rk k r r n b a C b a b a b a b a -=∑+=++=+0)())(()(k k r r k k r k k r r k k r b a C b b a C a -=-=∑∑+=001110)1(11++--=-+=++++=∑∑r k k r r k k r k k r r k k r r b b a C b a C a1)1(11)1(11+-+=--+=++++=∑∑r k k r r k k r k k r r k k r r b b a C b a C a1)1(111)(+-+=-++++=∑r k k r r k k r k r r b b a C C a1)1(111+-+=++++=∑r k k r r k k r r b b a C ak k r r k k r b a C -++=+∑=)1(101k k n n k k n b a C -=∑=0. 所以对于一切正整数n ,(*)式成立.此外,由于乘法适合结合律和交换律,由第一章的§1知,n n n b a ab =)(.2.令}Z ,|2{]2[Z ∈+=b a b a ,证明]2[Z 关于实数的加法和乘法构成一个环.证明 显然,)],2[Z (+是一个交换群;)],2[Z (⋅是一个半群(也就是说,乘法适合结合律);乘法对加法适合分配律.所以),],2[Z (⋅+是一个环.(验证过程从略.)3.设R 是闭区间],[b a 上的所有连续实函数构成的集合.对于任意的R g f ∈,,定义)()())((x g x f x g f +=+,)()())((x g x f x g f =⋅,],[b a x ∈∀.证明:R 关于这样定义的”“+和”“⋅构成一个环.证明 简单的数学分析知识告诉我们,),(+R 是一个交换群;),(⋅R 是一个半群(也就是说,乘法”“⋅适合结合律);乘法”“⋅对加法”“+适合分配律.所以),,(⋅+R 是一个环.4.设R 是有单位元1的环,n 是正整数.形如⎪⎪⎪⎪⎪⎭⎫ ⎝⎛n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41211,其中R a ij ∈,n j i ,,2,1, =, 的表格称为环R 上的n n ⨯矩阵(或n 阶方阵).令)(R M n 是环R 上的所有n n ⨯矩阵构成的集合.完全类似于数域上矩阵,可以定义环上的矩阵的加法和乘法,证明:)(R M n 关于矩阵的加法和乘法构成一个环.记)(R M n 中单位矩阵为n I .对)(R M A n ∈,如果存在)(R M B n ∈,使得n I BA AB ==,则称A 是可逆的,称B 是A 的一个逆矩阵,证明:若A 可逆,则其逆是唯一的,记A 的逆矩阵为1-A .证明 完全类似于数域上矩阵,容易验证)(R M n 上的加法适合结合律和交换律(从略).令n O 表示所有元素都为R 的零元的n 阶方阵;对于任意的)(R M A n ∈,将A 中每个元素都代之以其负元而得到矩阵记做A -.显而易见,对于任意的)(R M A n ∈,有A O A n =+,n O A A =-+)(.所以)(R M n 关于矩阵加法交换群.完全类似于数域上矩阵,容易验证:)(R M n 上的乘法适合结合律,并且对)(R M n 上的加法适合分配律(从略).所以)(R M n 关于矩阵的加法和乘法构成一个环.假设)(R M A n ∈是任意一个可逆矩阵,并且矩阵B 和C 都是A 的逆矩阵.则矩阵n I AC AB ==,从而,C C I C BA AC B BI B n n =====)()(.这就表明A 的逆矩阵是唯一的.5.设R 是一个环,假设),(+R 是一个循环群,证明:R 是交换环.证明 设a 是循环群),(+R 的一个生成元.于是,对于任意的R y x ∈,,存在Z ,∈n m ,使得ma x =,na y =,从而,根据命题1.3(6),yx ma na ma n a a mn a na m a na ma xy ======))(())(()))(())(())((. 所以R 是交换环.6.设),,(⋅+R 是一个有单位元1的环,对于任意的R b a ∈,,令1-+=⊕b a b a ,a ⊙ab b a b -+=,证明:⊕和⊙是R 上的两个代数运算且关于加法⊕和乘法⊙也构成一个有单位元的环.注 到此为止,还要求证明⊕和⊙是R 上的代数运算已没有什么意义.因此这道题可改为:设),,(⋅+R 是一个有单位元1的环,定义R 上的代数运算加法⊕和乘法⊙如下:1-+=⊕b a b a ,a ⊙ab b a b -+=,R b a ∈∀,.证明:R 关于加法⊕和乘法⊙也构成一个有单位元的环.证明 (显而易见,⊕和⊙都是R 上的代数运算.)对于任意的R c b a ∈,,,有c b a c b a ⊕-+=⊕⊕)1()()(1)1(c b a c b a ⊕⊕=--++=;a b a b b a b a ⊕=-+=-+=⊕11;a a a =-+=⊕111;1111)11(=--++=-+⊕a a a a .由此可见,),(⊕R 是以1为零元的交换群.其次,对于任意的R c b a ∈,,,有a (⊙)b ⊙c )(ab b a -+=⊙c c ab b a c ab b a )()(-+-+-+=abc bc ac ab c b a +---++=)()(bc c b a bc c b a -+--++=a =⊙a bc cb =-+)(⊙b (⊙)c ;a ⊙a cb =⊕)(⊙)1(-+c b )1()1(-+--++=c b a c b a。

抽象代数 孟道骥版 习题解答 第一章

抽象代数 孟道骥版 习题解答 第一章

Chapter1Ч1.11. ?ѩ .1) R ,x R y, x≥y;2) R ,x R y, |x|=|y|;3) R ,x R y, |x−y|≤3;4) Z ,x R y, x−y ;5) C n×n( C n ) ,A R B,P,Q A=P BQ;6) C n×n ,A R B, P,Q A=P BQ;7) C n×n ,A R B, P A=P−1BP.1)҂ đ҂ ӫ .2) .a)∀x∈R,|x|=|x|.b) |x|=|y|, |y|=|x|.c) |x|=|y|,|y|=|z|, |x|=|z|.3)҂ đ҂ Ԯ .4)҂ . x∈Z,x−x=0 , x R x,R҂ .5) Ġ ğA=IAI; ӫ ğ A=P BQčp,Q ĎđB=P−1AQ−1;Ԯ ğ A=P1BQ1,B=P2CQ2, A= P1P2CQ2Q1, A R C.č đ Ď.6)҂ . A=0,B , P=0,Q, A=P BQ=0, ҂թ P,Q, B=P AQ.҂ ӫ .7) .č ս Ď.2. R A , ӫ Ԯ .R . :“ a,b∈A,Ֆa R b b R a. ՖԮ12a R a. R , .” ?҂ . A a đ թ a∈A, b∈A,a R b҂Ӯ , a .3. R A , A R1,R2 љx R1y, x=y,x R y y R x Ӯ ;x R2y, x0,x1,···,x nx0=x,x n=y, x0R1x1,x1R1x2,···,x n−1R1x n.1) R2 ;2) R , R2=R, x R2y iffx R y.3) A=Z,n .R :x R y, x−y=n.R1 R2.1)R1 đ ӫ .Ֆ R2 đ ӫ .R2R2 Ԯ . R2 .2) x R y, x R1y,x R2y, x R2y, x0,x1,···,x n x=x0,x n=y x0R1x1,x1R1x2,···,x n−1R1x n, R đ R1 x0R x1,x1R x2,···,x n−1R x n.Ֆ x0R x n x R y, R2=R.3)x R1y⇐⇒x−y=0,m,−m.x R2y⇐⇒x≡y(mod m).4. ∗ đ ?1) Z đa∗b=a−b;2) Q đa∗b=ab+1;3) Q đa∗b=ab/2;4) N đa∗b=2ab;5) N đa∗b=a b.1)҂ đ҂ .2)a)∵b∗a=ba+1=a∗b,∀a,b∈Q∴ .b)(a∗b)∗c=(ab+1)∗c=(ab+1)c+1,a∗(b∗c)=a∗(bc+1)=a(bc+1)+1, a=c đ(a∗b)∗c=a∗(b∗c),∴҂ .3)a)b∗a=ba/2=a∗b,∀a,b∈Q∴ Ġb)(a∗b)∗c=ab/2∗c=abc/4,a∗(b∗c)=a∗bc/2=abc/4,∀a,b,c∈Q, .4)a)b∗a=2ba=a∗b,∀a,b∈N Ġb)(a∗b)∗c= 2ab∗c=22ab c,a∗(b∗c)=a∗2bc=22bc a, a=1,b=c=2, (a∗b)∗c= 28,a∗(b∗c)=216, (a∗b)∗c=a∗(b∗c), ҂ .5)҂ .5. m∈Z,m=0. Z :a b, a≡b(mod m).Z Վ Z m( Z/m Z).31)Z m Ġ2) Z ԛ Z3 Ӱ Ġ3) Z ԛ Z6 Ӱ .đ ӰđZ m m đ љ 0,1,2,···,m−2,m−1, Z3 đ0,1,2,0+0=0,0+1=1,0+2=2,1+1=2,1+2=0,2+2=1,0×0=0,0×1=0,0×2=0,1×1=1,1×2=2,2×2=2.Z m Ӱ .Z6 Ӱ .č Ď1.2 ϶1. ∗ . đ ϶ đ϶ đ ҂ Ĥ1)Z,a∗b=abĠ2)Z,a∗b=a−bĠ3)R+={x∈R|x>0},a∗b=abĠ4)Q−{0,1},a∗b=abĠ5)[0,1],a∗b=δ1a b+δ1b a−δ1aδ1b. δ1a=0, a=1δ1a=1, a=1,δ1b .6)Z,a∗b=a+b−ab.1) đ Վ Ӯ .2) đ Վ ҂ Ӯ϶ . Վ ҂.3) đ Վ Ӯ .4)҂ .∵2,0.5∈Q,2∗0.5=1∈Q,∴ ҂ Ġ5) .∵a∗b=0,a=1,b=1;a∗b=1,a=1=b;a∗b=a,a=1,b=1;a∗b=b,a=1,b=1.∴ о đ (a∗b)∗c=a∗(b∗c),∴҂ đ∴ ҂ .6) .∵Z ∗ о đ(a∗b)∗c=(a+b−ab)∗c=a+b−ab+c−c(a+b−ab)=a+b+c−ca−bc+abc,a∗(b∗c)=a∗(b+c−bc)=a+b+c−bc−a(b+c−bc)=a+b+c−ab−bc−ac+abc.∴ .∀c∈Z,0∗c=0+c−0c=c,∴0 , ,0, c ,∀d∈Z,d∗1=d+1−d1=1=0,∴1 , Z ϶2. Z×Z Ӱ(x1,x2)(y1,y2)=(x1y1+2x2y2,x1y2+x2y1). :41)Z×Z ՎӰ ϶ .2) (x1,x2)=(0,0) đ (x1,x2)(y1,y2)=(x1,x2)(z1,z2)(y1,y2)=(z1,z2).1) đՎ .((x1,x2)(y1,y2))(z1,z2)=(x1y1+2x2y2,x1y2+x2y1)(z1,z2)=(x1y1z1+ 2(x2y2z1+y2z2x1+z2x2y1),x1y1z2+y1z1x2+z1x1y2+2x2y2z2)= (x1,x2)((y1,y2(z1,z2).x1,x2)(y1,y2)=(y1,y2)(x1,x2).(1,0)(x1,x2)=(x1,x2)=(x1,x2)(1,0).(1,0) Վ ϶ .Z×Z ՎӰ ϶ .2)∵(x1,x2)(y1,y2)=(x1,x2)(z1,z2),∴x1(y1−z1)+2x2(y2−z2)=0,x1(y2−z2)+x2(y1−z1)=0,∵(x1,x2)=(0,0),∴y1−z1=0,y2−z2=0.∴(y1,y2)=(z1,z2).3. S={x|x∈R,x=−1} o∗p a∗b=a+b+ab.S ∗ .ѩ ӱ2∗x∗3=7 .(a)∵a=−1 b=1 ,a∗b=−1,∴S ∗ о ;(b)(a∗b)∗c=(a+b+ab)∗c=a+b+ab+c+ac+bc+abca∗(b∗c)=a∗(b+c+bc)=a+b+c+ab+ac+bc+abc ;(c)∀c∈S,0∗c=c,0 ;(d)∀d∈S,−dd+1=−1 d .S ∗ .2∗x∗3=(2+x+2x)∗3=12x+11=7,∴x=−134. ϶ G đax=ay=⇒x=y;xa=ya=⇒x=yđ G .Վ ϶ Ӯ Ĥğ ϶ G ∀a,b∈G, ӱxa=b,ax=b đG .ğxa=a đ e a, e a a=a, c∈G,ax=c5đ d , ad =c , e a c =e a (ad )=ad =c,∴G թ Ġ∀f ∈G,xf =e a đx f . đG .∀a ∈G,∵ax =ay ⇔x =y , |G | aG =G ,Ֆ ∀a,b ∈G,ax =b đ xa =b .Ֆ .Վ ϶ ҂Ӯ đ {N ,+}.5. ϶ G o p č G G ğa −→a Ďđ a (ab )=(ba )a ,∀a,b ∈G .Վ϶ с .∀a,b,c ∈G,a ac =c =b bc , a a =a acc =b bc =b b. e =a a , e G đa a .∴G .6. ϶ G e đ ∀a ∈G đ č a ∈G aa=e Ď. G Ĥ҂ . ğG = 1100 , 1−100 , −1−100 , −1100 G ϶ . 1100 , 1100 1100 đ 1−100 1100 đ −1−100 −1−100 đ −1100 −1−100 7. P (X ) X č X Ď.1) P (X ) ӫҵ (A B =(A −B )∪(B −A ),∀A,B ∈P (X )) Ӯ Ġ 2.2) P (X ) .1) о .(A B ) C =A (B C ), ∅, A −1=A ,A A =∅, 2.2)|P (X )|=2|X |.8. G 2. G Abel .6∀a,b ∈G ,a 2=b 2=e,(ab )(ab )=e =a 2 bab =a,∴b (bab )=ba b 2=e ab =ba ,∴G Abel .9. S 5 στ,σ−1τσ,σ2,σ3. σ= 1234523154 ,τ= 1234534152. στ= 1234515243 ,σ−1τσ= 1234553214 σ2= 1234531245 ,σ3= 1234512354 10. ԛS 3 і.X ={a,b,c },S 3={τ1,τ2,τ3,τ4,τ5,τ6},τ1= a b c a b c ,τ2= ab c ac b ,τ3= a b c b a c ,τ4= a b c b c a ,τ5= a b c c a b ,τ6= ab c c b a, і :·τ1τ2τ3τ4τ5τ6τ1τ1τ2τ3τ4τ5τ6τ2τ2τ1τ5τ6τ3τ4τ3τ3τ4τ1τ2τ6τ5τ4τ4τ3τ6τ5τ1τ2τ5τ5τ6τ2τ1τ4τ3τ6τ6τ5τ4τ3τ2τ111.N э Ӯ ϶ M (N ) f ğf (n )=n +1,∀n ∈Nf đ .g k (n )=n −1,n ≥2;g k (1)=k,k ∈N , ∀k,g k f đ h f đ fh (1)=h (1)+1,∵h (1)≥1,∴fh (1)≥2, fh (1)=1 .Ֆ .12. M ϶ đm ∈M . M Ӱ o ∗pğa ∗b =amb .1)M ∗ ϶ .2) đM ∗ ϶ Ĥ1) о .(a ∗b )∗c =ambmc =a ∗(b ∗c ), M ∗ ϶ .2)m .71.31. H G . {H a } G đ R 1 a R 1b , ba −1∈H .R 1 .e =aa −1∈H ⇒aR 1a,∀a ∈G , aR 1b , ab −1∈H , ba −1=(a −1b )−1∈H , bR 1a , aR 1b,bR 1c ab −1,bc −1∈H , ac −1=(ab −1)(bc −1)∈H , aR 1c .R 1 .aR 1b ⇔ba −1∈H ⇔b ∈aH b aH .Ֆ {aH } G .2. H Z . с m H =m Z .m =min {|n ||n ∈H,n =0}, mz 0+r ∈H,0≤r <m,r ∈N,∵mz 0∈H , r ∈H , m r =0,Ֆ H =m Z .3. ԛS 3 ҆ .ѩ ԛ . X ={a,b,c },S 3={τ1,τ2,τ3,τ4,τ5,τ6},τ1= a b c a b c ,τ2= a b c a c b ,τ3= a b c b a c ,τ4= a b c b c a ,τ5= a b c c a b ,τ6= a b cc b aH 1={τ1},H 2={τ1,τ2},H 3={τ1,τ3},H 4={τ1,τ6},H 5={τ1,τ4,τ5},H 6={τ1,τ2,τ3,τ4,τ5,τ6}∴H 1,H 2,H 3,H 4,H 5,H 6 S 3 ҆ đ H 1,H 5,H 6 .4. H G đ [G :H ]=2. H G .∵[G :H ]=2,∴,∃a ∈G, a −1∈H , G =eH ∪aH eH =aH ∀h,g ∈H, ghg −1∈H ∀h ∈H,g ∈aH,∃h 1∈H , g =ah 1,ghg −1=ah 1hh −11a−1∵ghg −1∈G . ghg −1∈H , с ghg −1∈aH ,Ֆ ∃h 2∈H , ghg −1=ah 2 ah 1hh −11a −1=ah 2đ h 1hh −11=h 2⇒h −12h 1hh −11=a ⇒a ∈H.∵H G ,∴a −1∈H a −1∈H ∴ghg −1∈H , ∀h ∈H,g ∈G,ghg −1Ӯ .∴H G .5. H 1,H 2 G . |H 1H 2|=[H 1:1][H 2:1]/[H 1∩H 2:1].8 aH2,a∈H1, {aH2} H1H2 .1) aH2=bH2,a,b∈H1, ab−1∈H2,Ֆ ab−1∈H1∩H2,b∈a(H1∩H2).2)∀b∈a(H1∩H2), aH2=bH2,∴|H1H2|=[H1:1][H2:1]/[H1∩H2:1]6. G Abel đn∈N. {g∈G|g n=1} G .H={g∈G|g n=1},∀g1,g2∈H,(g1g−12)n=g n1(g n2)−1=e,∴H<G7. G҂ Ӯ ѩ.H1<G,H2<G,H1=G,H2=G,H1∪H2=G, a∈H1,b∈H2, a∈H2,b∈H1, ab∈H1,ab∈H2,Ֆ ab∈G, Ć8. H,K G đ H∩K={1}. hk=kh,∀h∈H,k∈K.∵(kh)−1hk=h−1k−1hk,h−1k−1h∈K,∀h∈H,k∈K, (kh)−1hk∈K,∵k−1hk∈H,∴h−1k−1hk∈H,∵H∩K={1},∴(kh)−1hk=1,∴kh=hk.9. H G . G/H Abel ԉgkg−1k−1∈H,∀g,k∈G.G/H Abel ⇐⇒gHkH=kHgH⇐⇒gkH=kgH⇐⇒gk(kg)−1=gkg−1k−1∈H10. H,K . H×K={(h,k)|h∈H,k∈K} Ӱ(h1,k1)(h2,k2)=(h1h2,k1k2). ğ1)H×K čӫ H K Ď.2)H1={(h,1 )|h∈H,1 K } K1={(1,k)|k∈H,1 H} H×K .3)H1∩K1={(1,1 )};H×K=H1K1.čH×Kӫ H1 K1.Ď1) e h H đe k K đ (e h,e k)∈H×K∴H×K đ∀(h1,k1),(h2,k2)∈H×K,(h1,k1)(h2,k2)=(h1h2,k1k2)∈H×K,∴H×K Ӱ о Ġ∀(h1,k1),(h2,k2),(h3,k3)∈H×K,((h1,k1)(h2,k2))(h3,k3)= (h1h2,k1k2)(h3,k3)=(h1h2h3,k1k2k3)=(h1,k1)((h2,k2)(h3,k3))= (h1,k1)((h2,k2)(h3,k3))∴H×K Ӱ∀(h,k)∈H×K,(e h,e k)(h,k)=(h,k),∴(e h,e k) Ġ9∀(h,k)∈H×K,(h−1,k−1)(h,k)=(e h,e k),∴(h−1,k−1)∈H×K∴H×K .2)∵(e h,1 )∈H1,∴H1 H×K .∀(h1,1 )∈H1,(h2,1 )∈H1,(h1,1 )(h2,1 )−1=(h1,1 )(h−12,1 )=(h1h−12,1 )∈H1,∴H1 H×K ;∀(h1,1 )∈H1,(h,k)∈H×K(h,k)(h1,1 )(h,k)−1=(hh1h−1,kk−1)=(hh1h−1,1 )∈H1,∴H1 H×K ĠK1 H×K .3) (h,k)∈H1 (h,k)∈K1, k=1 ,h=1,∴H1∩K1={(1,1 )}(h,k)∈H×K, (h,k)=(h,1 )(1,k)∈H1K1,∴H×K⊆H1K1(h1,1 )∈H1,(1,k1)∈K1đ (h1,1 )(1,k1)∈H1K1, (h1,1 )(1,k1)=(h1,k1),∴H1K1⊆H×K∴H×K=H1K1.11. ϶ M aӫ đ ∃a−1∈M aa−1=a−1a=1.ğ1) a∈Mđ ∃b,c∈M ba=ac=1 a đ a−1=b=cĠč ӫa−1 a .Ď2) Ġ3) a đ b=a−1 ԉ aba=a,ab2a=1Ġ4)M G ԉ G∀g1,g2∈G g1g2∈GĠ5)M Ӯ .1)b=bac=c, a đ a−1=b=c.2) b1,b2 a đ b1=b1ab2=b2.3)“⇒” .“⇐”:ab=abaa−1=aa−1=1,ba=a−1aba=a−1a=1,∴b=a−1.4)“⇐” .“⇒” о đ đ թ .∀g∈G,с g−1∈G,Ֆ 1=gg−1∈G5) g1,g2 đ (g1g2)(g−12g−11)=1, g1g2 đ ՎӮ .1.41. Z×Z Ӱ ğ(a,b)+(c,d)=(a+c,b+d);10 (a,b)(c,d)=(ac,bd),∀(a,b),(c,d)∈Z×Z.ğZ×Z .(a)Z×Z Abel .(b)((a,b)(c,d))(e,f)=(ac,bd)(e,f)=(ace,bd f)=(a,b)(ce,d f)=(a,b)((c,d)(e,f));(a,b)(c,d)=(ac,bd)=(ca,db)=(c,d)(a,b).∀(a,b),(c,d),(e,f)∈Z×Z. Z×Z Ӱ϶ .(c)(a,b)((c,d)+(e,f))=(a,b)(c+e,d+f)=(ac,bd)+(ae,bf)=(a,b)(c,d)+(a,b)(e,f);((c,d)+(e,f))(a,b)=(c,d)(a,b)+(e,f)(a,b) ՎZ×ZӰ .Z×Z .∵(1,1)(a,b)=(a,b)=(a,b)(1,1),∴ Ӱ ϶ .∵(0,1)=0,(0,1)=0,(0,1)(1,0)=(0,0)=0ՎZ×Z .2. C (−∞,+∞) đ C Ӱ(f+g)(x)=f(x)+g(x);(fg)(x)=f(g(x)),∀f,g∈C,x∈(−∞,+∞).C Ӱ Ӯ Ĥf(x)=x,g(x)=x2,h(x)=x2, h(f+g)(x)=(x+ x2)2,hf(x)+hg(x)=x2+x4, Վ҂ Ӯ .3. R Ӱ .1)R Ġ2)R Ӱ ϶ Ġ3) Ӱ .R .∀a,b∈R,(a+1)(b+1)=a(b+1)+b+1=ab+a+b+1,(a+1)(b+1)=(a+1)b+a+1=ab+b+a+1,∴a+b=b+a, R.4. R đ . R .R đ ∀a∈R,a=0,ab=ac⇔b=c, aR=R,Ra=R,∴ax=b,xa=b,b∈R R đ R Ӱ Ӯ đ R .11 5. Q Z Q/Z .∀a,b∈Q/Z, a,b 0, ab=0, a=0,b=0, a=q1 p1,b=q2p2, ab=q1p1q2p2=q1p1p1q2p1p2=q1p1p1q2p1p2=p1q1p1q2p1p2=0. ՎӮ .6. R e e2=eđ ӫe .R eđ R đ e R .∵e(ea−a)=ea−ea=0 R đ ea=aae=a∴R đ e R .7. R 1lč 1l a=a,∀a∈R). Rđ 1l=1.(ae−a+e)b=b⇒ae−a+e=e⇒ae=a8. R .u∈R,u đ v∈R uv=1.ğ1)u ҂ Ġ2)u҂ Ġ3)u .1⇒2: u đ w wu=uw=1, wuv=v, wuv=w(uv)=w,∴v=w, u đ 1 .u҂ .2⇒3: u҂ đ vu=1, vu−1=0u(vu−1)=(uv)u−u=u−u=0∴u .3⇒1:∵u∴∃w=0, uw=0,∴w=vv−w=0, u(v−w)=uv−uw=1∴v−w u đ v−w=v∴u ҂ .9. թ ҂ đ Վ.u v1, v n+1=v1−v n u+1, v n u đ w wu=0, w=w(uv1)=wuv1=0, v1u=1, v1u−1=0, Վ v n+1=v1,n 1, v n+1= v m+1(m<n), ԛv n=v m,Ֆ đ n= m đ v n=v m, Վ Ӯ .10. R đa,b∈R. 1−ab 1−ba .1−ab đc đ d=1+bca, (1−ba)d=12(1−ba )(1+bca )=1−ba +(1−ba )bca =1−ba +b (1−ab )ca =1−ba +ab =1,d (1−ab )=(1+bca )(1−ba )=1−ba +bca (1−ba )=1−ba +bc (1−ab )a =1−ba +ba =1,∴1−ba . 1−ba đ 1−ab .11. R đa,b ab −1 .1)a −b −1,(a −b −1)−1−a −1 Ġ2) Ӯ ğ((a −b −1)−1−a −1)−1=aba −a1)a −b −1=abb −1−b −1=(ab −1)b −1,∵b,ab −1 đ a −b −1 đ (a −b −1)−1=b (ab −1)−1.2)(a −b −1)−1−a −1=b (ab −1)−1−a −1=a −1(ab (ab −1)−1−1)=a −1(ab −(ab −1))(ab −1)−1=a −1(ab −1)−1,∴((a −b −1)−1−a −1)−1=(ab −1)a =aba −a.12. Z m n =n +m Z ԉ Ĥѩ Z m .(n,m )=1,∃u,v ∈Z , nu +mv =1⇒nu =1,Ֆ n đ (n,m )=k =1, n m k =0Ֆ n .∴n ⇔(n,m )=1, ϕ(m ),ϕ đn ⇔(n,m )=1, m −ϕ(m ).13. m 1,m 2∈Z . m 1,m 2 č m 1 m 2 Ӯ Ď.m 1,m 2 ={um 1+vM 2|u,v ∈Z }, m 1,m 2 = d ,d =(m 1,m 2).14. đ R R/I (I R ) .Z đ6Z Z đZ /6Z =Z 6,Z 6 23=0.15. R .a ∈R . ∃m ∈N a m =0, ӫa .R R . R 1={a |∃m ∈N ,a m =0},∀a,b ∈R 1,∃m,n ∈N , a m =0,b n =0, (a −b )m +n = m +n k =0a k (−b )m +n −k =0,(ab )m =a m b m =0.∀r ∈R,(ar )m =a m r m =0.∴R 1 R .16. K .R =K n ×n . C i ={a ∈R |col j (a )=0,j =i };R i ={a ∈R |row j (a )=0,j =i },1≤n .1)C i R č A R A ⊆C i đ A ={0} A =C i ĎĠ2)R i R Ġ3)R .1)∀α,β∈C i ,col j (α−β)=0,j =i ;col j (αβ)=0,j =i ;∀c ∈13K,col j(cα)=0,j=i.∴C i R .A R đ A⊆C i,A={0}, α∈A,҂ αj0l =0,l=i,j0=i,∴E jl∈C i,E jl=α−1j0l E jjα∈A,∴A=C i,∴C i R.2) R i R .3) R R đ ∃α∈R ,α=0,҂ αi0j0=0, E ij=α−1i0j0E iiαE j0j∈R ,∴R =R. R .1.51. A Abel đ đ End Aі Ač A A Ď . End A Ӱ đ(σ+τ)(α)=σ(α)+τ(α),∀σ,τ∈End A,α∈A.End A čӫ A Ď.đ о đ đ č 0Ď Ġ Ӱ đ о đ đ č idĎĠ Ӱ đ .2. S3 ӫ đAut S3=Int S3 S3.∵C(S3)=id,∴S3∼=Int S3, S3=<{(1,2),(1,3),(2,3)}>, Ϝ2 эӮ2 đ∴|Aut S3|≤3!=6,∵Int S3 Aut S3,|Int S3|=6,∴|Aut S3|=6,∴Aut S3=Int S3.3. a,b đ R эT(a,b):T(a,b)(x)=ax+b,∀x∈R.ğ1)a=0 đT(a,b) Ġ2)G={T(a,b)|a=0} Ġ3)H={T(1,b)|b∈R} G ĠčT(1,b)ӫ b.Ď4)G/H R∗čR∗ Ӱ .Ď1) x=y, T(a,b)(x)=ax+b=ay+b=T(a,b)(y),∴T(a,b).T(a,b)(x)=Y(a,b)(y), ax+b=ay+b, a=0 x=y,∴T(a,b) ֆ14.∀x ∈R ,∃x =x −b a ∈R ,T (a,b )(x )=ax +b =x,∴T (a,b ) .∴a =0 đT (a,b ) .2)∀T (a 1,b 1),T (a 2,b 2)∈G,T (a 1,b 1)T (a 2,b 2)=T (a 1,b 1)(a 2x +b 2)=a 1(a 2x +b 2)+b 1=T (a 1a 2,b 1b 2)(x ), a 1a 2=0,∴T (a 1a 2,b 1b 2)∈G ∴G о Ġ∀(T (a 1,b 1)T (a 2,b 2))T (a 3,b 3)=T (a 1,b 1)(T (a 2,b 2)T (a 3,b 3))∴G Ġ∀T (a,b )∈G,T (1,0)T (a,b )=T (a,b )∴T (1,0) G Ġ∀T (a,b )∈G,T (1a ,−b a )T (a,b )=T (1,0)∴T (1a ,−b a) T (a,b ) ∴G .3) H G đ∀T (1,a ),T (1,b )∈H,T (1,a )T −1(1,b )=T (1,a )T (1,−b )=T (1,a −b )∈H ∴H <G,∀T (1,b )∈H,T (a,c )∈G,T (a,c )T (1,b )T −1(a,c )=T (a,ab +c )T (1a ,−c a)=T (1,ab )∈H ∴H G.4) ϕ:G −→R ∗,ϕ(T (a,b ))=a,∀a ∈R ∗,∃T (a,b )∈G, ϕ(T (a,b ))=a,∴ϕ .∀T (a 1,b 1),T (a 2,b 2)∈G,ϕ(T (a 1,b 1)T (a 2,b 2)=ϕ(T (a 1a 2,a 1b 2+b 1))=a 1a 2=ϕ(T (a 1,b 1))ϕ(T (a 2,b 2))∴ϕ .∴G/ker ϕ∼=R ∗∀T (a,b )∈ker ϕ,ϕ(T (a,b ))=1⇒a =1⇒T (a,b )∈H,∀T (1,b )∈H,ϕ(T (1,b ))=1,∴T (a,b )∈ker ϕ,∴H =ker ϕ,∴G/H ∼=R ∗4. G ={e,a,b,c } і. G đ Aut G G S 3 .čՎ ӫ Klein đ K 4і .Ďe a b ce e a b c a ae c b b bc e a c cb a e(a)Ֆ ԛG Վ оĠ(b) a,b,c , (ab )c =cc =e,a (bc )=aa =e,∴(ab )c =a (bc ) a,b,c e đ (ab )c =a (bc ), Ӯ Ġ(c)e ӰG Ч∴e G Ġ(d)aa =bb =cc =e,∴a,b,c љ .∴G . ϕ:ϕ(A )=A|X , ∀A ∈Aut G,X ={a,b,c }, Ϝ҂15 э ҂ đ A|X∈S3, A(e)=e,ϕ Aut G−→S3 đ A|X=B|X, A(e)=B(e)=e⇒A=B∴ϕ ֆ ,∴ϕ đ∀A,B∈Aut G,ϕ(AB)=AB|X=A|X B|X=ϕ(A)ϕ(B)∴ϕ đ∴Aut G∼=S3;σ:Aut G−→Aut G/Inn G,σ(A)=A Inn G, σ đ G đ Inn G={id G},∴σ .∴Aut G∼=Aut G/Inn G∼=S3.5. G .1)a→a−1 G G Ġ2) G đ ∀k∈Z,a→a k G .č G G.Ď1)∀a∈G,ϕ(a)=a−1,∵a−1∈G,∴ϕ G−→G эđϕ ,∀a∈G, ϕ(a−1)=a,∴ϕ đϕ(a)=ϕ(b)đ a−1=b−1⇒a=b∴ϕ ֆ Ġϕ .“⇐”:∀a,b∈G,ϕ(ab)=(ab)−1=b−1a−1, G Abel đ ϕ(ab)=ϕ(a)ϕ(b),∴ϕ đ∴ϕ .“⇒”:∀a,b∈G,ϕ(a−1b−1)=(b−1a−1)−1=ba,∵ϕ đ∴ϕ(a−1b−1)=ϕ(a−1)ϕ(b−1)=ab,∴ab=ba,∴G Abel .2) ϕ:ϕ(a)=a k,k∈Z, ϕ G−→G đ∀a,b∈G,G Abel đϕ(ab)=(ab)k=a k b k=ϕ(a)ϕ(b),∴ϕ G .6. a G đa(g)=g⇒g=1.1)g a(g)g−1 Ġ162) G đ G Ӯa (g )g −1 Ġ3) a 2=id G , G .1) ϕ:ϕ(g )=a (g )g −1,ϕ G −→G đ ϕ(g 1)=ϕ(g 2), a (g 1)g −11=a (g 2)g −12⇒a (g 1)−1a (g 2)=g −11g −12⇒a (g −11g 2)=g −11g 2⇒g −11g 2=1⇒g 1=g 2,∴ϕ Ġ2)∵G đG đ∴ϕс đ ϕ:G −→G.∴G Ӯa (g )g −1 Ġ3)∀g ∈G,∃g 1∈G, g =a (g 1)g −11,a (g )=a (g 1)2a (g −11)=g 1a (g −11)=g −1,∀a,b ∈G, a (a −1b −1)=a (a −1)a (b −1)=ab, a (a −1b −1)=(a −1b −1)−1=ba,∴ab =ba,∴G Abel .∀g ∈G, g =g −1, a (g )=g −1=g ⇒g =1∴∀a ∈G,a =1,a a −1 G ҂ đ1∈G,∴G .7. G đK G , H a K č H a G . H a ⊇K Ďđa (H a /K )=( aH a )/K .ğgk ∈a (H a /K )⇒gk ∈H αK (∀α)⇒∀α,∃g α∈H α gK =g αK ⇒g −1g α∈K ⇒g ∈H α(∀α)⇒g ∈ αH α⇒ a (H a /K )⊆( a H a )/K.đ ( a H a )/K ⊆ a (H a /K ).8. Z o ◦pa ◦b =a +b −ab,∀a,b ∈Z ,(Z ,◦) ϶ đ Z Ӱ ϶ .ğa ◦(b ◦c )=a ◦(b +c −bc )=a +b +c −bc −a (b +c −bc )=a +b +c −ab −bc −ca +abc,(a ◦b )◦c =(a +b −ab )◦c =a +b +c −ab −bc −ca −abc,∴a ◦(b ◦c )=(a ◦b )◦c,a ◦0=0,0◦a =0,∴(Z ,◦) ϶ đ0 .f :(Z ,·)−→(Z ,◦),f (a )=1−a , f đ f (ab )=1−ab =17 (1−a)+(1−b)−(1−a)(1−b)=f(a)+f(b)−f(a)f(b)=f(a)◦f(b),∴(Z,◦)∼=(Z,·).9. .T:End Z−→Z,T(σ)=σ(1),∀σ∈End Z,∀m∈Z,∃σ∈End Z, σ(1)=m,σ(n)=mn(n∈Z),∴T . ∀σ,τ∈End Z,σ(1)=τ(1), σ=τ,∴T ֆ đ∴T .∀σ,τ∈End Z,T(σ+τ)=σ(1)+τ(1)=T(σ)+T(τ),T(στ)=στ(1)=σ(τ(1))=σ(1)τ(1)=T(σ)T(τ),∴T End Z−→Z . 10.H 1.4.8 đ1=1001,i=√−100−√−1,j=01−10,k=√−1√−101)∀a∈H,թ (a,b,c,d)∈R(1)đ a=a+bi+cj+dk.2)H э σ:σ(a+bi+cj+dk)=a−bi−cj−dkđH .1) .2)∀α,β∈H,α=a1+b1i+c1j+d1k,β=a2=a2+b2i+c2j+d2k,σ(α+β)=σ(α)+σ(β),σ(αβ)=σ(β)σ(α),σ(α)2=α,∴σ H .11.č Ď σ R R đ ∀a,b∈R1)σ(a+b)=σ(a)+σ(b),2)σ(ab)=σ(a)σ(b) σ(ab)=σ(b)σ(a).σ . .σ҂ đ σс . σ҂ đ ∃c,d∈R,σ(cd)=σ(c)σ(d)=σ(d)σ(c)∀x∈R,σ(cx)=σ(c)σ(x),σ(xd)=σ(x)σ(d)18đσ(cx)=σ(x)σ(c)σ(c(d+x))=σ(cd+cx)=σ(c)σ(d)+σ(x)σ(c)(1.1)đσ(c(d+x))=σ(d+x)σ(c)=σ(d)σ(c)+σ(x)σ(c)(1.2) (1.2) (1.1) бσ(c)σ(d)=σ(d)σ(c).сσ(c(d+x))=σ(c)σ(d)+σ(c)σ(x)(1.3) (1.3) (1.1) бσ(x)σ(c)=σ(c)σ(x)∀x∈R,σ(cx)=σ(c)σ(x)σ(xd)=σ(x)σ(d)∀x,y∈R,σ(xy)=σ(y)σ(x)∀z∈R,σ(xz)=σ(x)σ(z)σ(zy)=σ(z)σ(y)σ((x+c)(y+d))=σ(y)σ(x)+σ(x)σ(d)+σ(c)σ(y)+σ(c)σ(d)(1.4)đσ((x+c)(y+d))=σ(y+d)σ(x+c)=σ(y)σ(x)+σ(d)σ(x)+σ(y)σ(c)+σ(d)σ(c)(1.5)∵σ(x)σ(d)=σ(d)σ(x),σ(c)σ(y)=σ(y)σ(c)∴ (1.4)đ(1.5)σ(c)σ(d)=σ(d)σ(c)19 .сσ((x+c)(y+d))=σ(x+c)σ(y+d)=σ(x)σ(y)+σ(x)σ(d)+σ(c)σ(y)+σ(c)σ(d)(1.6)(1.4),(1.6)σ(x)σ(y)=σ(y)σ(x)∴Վ σ R .12. R đ R R đR Z pčp Ď đ Z .13. R đ G(R) R .Aut R R. G(R) Ӱ Ӯ đ [G(R):Aut R]1 2.(1): о đ∀σ,η∈G(R).σ đη đ ση Ġσ đη đ ση Ġσ,η đ đ ση ..ğσid=σ=idσ.ğσσ−1=id.(2): Aut R G(R) .∀σ,η∈G(R),σAut R=ηAut R⇔η−1σ∈Aut R, σ,η đ .G(R)=Aut R, [G(R):Aut R]=1;Aut R⊂G(R), [G(R):Aut R]=2.1.61. R đM Abel . թ R End M u, u(1)=id M. R×M M (a,x)→ax=u(a)(x),a∈R,x∈M MӮ R⚷ .∀x,y∈M,a,b∈R, u(a)∈End M;(a)a(x+y)=u(a)(x+y)=u(a)(x)+u(a)(y)=ax+ay;(b)(a+b)x=u(a+b)(x)=(u(a)+u(b))(x)=u(a)(x)+u(b)(x)=ax+bx;(c)(ab)x=u(ab)(x)=(u(a)u(b))(x)=u(a)(u(b)(x))=u(a)(bx)=a(bx);(d)1x=u(1)(x)=id M(x)=x.20∴ Վ MӮ R⚷ .2. R đM R⚷ . R End M f f(1)=id M.f:R−→End M,∀a∈R,f(a)=a id M, f(1)= id M,f R End M .3. R,S đ1 ,1 љ S R đ f:S→R đf(1 )=1. M R⚷ . ğS×M M (s,x)→f(s)x,s∈S,x∈M MӮ S⚷ .∀s,s1,s2∈S,x,x1,x2∈M1):(s1+s2,x)=f(s1+s2)x=[f(s1)+f(s2)]x=f(s1)x+f(s2)x=s1x+s2x;2):(s,x1+x2)=f(s)(x1+x2)=f(s)x1+f(s)x2;3):(s1s2,x)=f(s1s2)x=f(s1)f(s2)x=(s1,(s2,x));4):(1 ,x)=f(1 )x=1x=x.∴f MӮ s− .4. R đM R⚷ đ a∈R. aM={ax|x∈M},M(a)={x|x∈M,ax=0}. aM M(a) M .1):∀x1,x2∈M,ax1,ax2∈aM, ax1−ax2=a(x1−x2)∈aM.∀x∈M,r∈R,r(ax)=a(rx)∈aM,∴aM M .2):∀x1,x2∈M(a),ax1=ax2=0, ax1−ax2=a(x1−x2)=0,∴x1−x2∈M(a).∀x∈M(a),r∈Ra(rx)=r(ax)=0,∴rx∈M(a),∴M(a) M .5. n∈N,a,b∈Z,n=ab,(a,b)=1, Z n Z⚷ . a Z n=Z n(b).Z n={0,1,2,···,n−1},∀x∈Z n(b)⇔n|bx⇔a|x(∵n= ab,(a,b)=1)⇔x∈a Z n6. R⚷ Mӫ ֆ . M ֆ ∀x∈M,x=0 M=Rx.“⇒”:∀x∈M,x=0, {0}⊂Rx⊆M,∀ax∈Rx,bx∈Rx, a,b∈R,ax−bx=(a−b)x∈Rx,∴Rx<M.čRx҂ Ď∀r∈R,ax∈Rx,r(ax)=(ra)x∈Rx,∴Rx M .∵M ֆ đ∴Rx M .∴M=Rx.“⇐”: N M đN={0}, RN⊆N,∀x∈N,x=0, Rx⊆RN.x∈M,x=0,∴ M=Rx,∴M=Rx⊆RN⊆N.Ֆ M=N,∴M .∴M ֆ .21 7. Rč Ď ֆR⚷ R .“⇐”: R đ R đ I R⇔I R .∴R đ∴R ֆ .“⇒”: R ֆ đ 6 ∀x∈R,x=0, R=Rx.∀x∈R,x=0,∃r∈R, 1=rx.∴x đ R đ∴{R∗;·}Ӯ đ R .8. M R⚷ đS M .S Rann R S={a∈R|ax=0,∀x∈S}:1)ann R S R čM R⚷ đ Ď;2) S M đ ann R S R .1)∀a,b∈ann R S, ax=bx=0,∀x∈S,Ֆ ax−bx=(a−b)x=0,∀x∈S,∴a−b∈ann R S.∀a∈ann R S,r∈R,rax=0,∀x∈S,∴ra∈ann R S. ann R S R .2)∀a∈ann R S,r∈R,x∈S,∵S M đ∴rx∈S,∴arx=a(rx)=0,∴ar∈ann R S,∴ann R S R .9. Z⚷ Z m Z ann Z Z m Z/ann Z Z m.k·n=0,∀n∈Z m,k∈Z⇔k∈m Z.∴ann Z Z m= m Z,Z/ann Z Z m=Z m.10. R . ğ1) R⚷ R End L R R Ġ2) R⚷ End R R R .1.6.14 End L R∼=R r R,End R R∼=L r∼=R,(R rіR Ӱэ đL rі R Ӱэ .)11. V P đA V э đ P[λ]×V V (f(λ),x)→f(A)x,f(λ)∈P[λ],x∈V. V P[λ]⚷ . ğ1)End p[λ]V={ϕ∈End(V)|ϕA=Aϕ}, End(V) V эĠ2)ann p[λ]V={f(λ)∈P[λ]|f(A)=0}= g(λ) , g(λ) A.1) đ∀ϕ∈End p[λ]V, ϕ(x+y)=ϕ(x)+ϕ(y),∀x,y∈V.ϕ(ax)=aϕ(x),∀a∈P,x∈V.∴ϕ∈End(V).22ϕ(λx)=λϕ(x),∀x∈V,∴ϕA=Aϕ.đ∀ϕ∈End(V),ϕA=Aϕ, ϕ(x+y)=ϕ(x)+ϕ(y),∀x,y∈V,ϕ(f(λ)x)=ϕ(f(A)x)=f(A)ϕ(x)= f(λ)ϕ(x),∀f(x)∈P[λ],x∈V,∴End p[λ]V={ϕ∈End(V)|ϕA= Aϕ}.2)f(λ)∈ann p[λ]V⇔f(A)x=0,∀x∈V⇔f(A)=0⇔g(λ)|f(λ)⇔f(λ)∈ g(λ) ,∴ann p[λ]V={f(λ)∈P[λ]|f(A)=0}= g(λ) .12. V C n đ V э AC[λ]⚷ V ԉ A (λ−λ0)n,λ0∈C.1.7 Ч1. đϕ G H đ ϕ . đkerϕ.1)G=R,H=Z đϕ(x)=[x]čx ҆ đx ն ĎĠ2)G=R∗,H=R∗ Ӱ đϕ(x)=|x|;3)G=S n,H={1,−1},ϕ(σ)=sgnσ;4)G=GL(n,P),H=P∗čP Ď,ϕ(A)=det A;5)G=O(n,P),H={1,−1},ϕ(A)=det A;6)G=Z9,H=Z2,ϕ(x) xԢ 2 .1)҂ .ϕ(1.5+0.5)=ϕ(2)=2,ϕ(1.5)+ϕ(0.5)=1+0=12) .kerϕ={1,−1}3) .kerϕ=A n.4) .kerϕ={A|det A=1}.5) .kerϕ=SO(n,p).6)҂ .ϕ(4)=0,ϕ(5)=1,ϕ(4+5)=ϕ(0)=0.2. G1,G2 H đ f i G i H đi=1,2. ker f1ker f2. G1 G2 Ĥ҂ .G1=S3,f1:S3−→Z2,ker f1= (1,2,3) ,G2=Z6,f2:Z6−→Z2,ker f2= 2 ={0,2,4}Z6 đS3҂ đ ՎS3҂ Z6.3. R đC∗ Ӱ .R C∗ ϕϕ(x)=cos x+√−1sin x,∀x∈R.23ϕ đѩ ker ϕ. ∀x,y ∈R ,ϕ(x +y )=cos(x +y )+√−1sin(x +y ),ϕ(x )ϕ(y )=(cos x +√−1sin x )(cos y +√−1sin y )=cos x cos y −sin x sin y +√−1(sin x cos y +cos x sin y )=cos(x +y )+√−1sin(x +y ),∴ϕ(x +y )=ϕ(x )+ϕ(y ),∴ϕ .C ∗ 1, ϕ(x )=1 cos x +√−1sin x =1, x =2kπ,(k ∈Z )∴ker ϕ={x |x =2kπ,k ∈Z }.4. G n ӫ S n đ G Ї . G с H [G :H ]=2.H ={σ∈G |σ },∵id ∈H,∴H G .∀σ1,σ2∈H,σ1σ−12∈G đ∴σ1σ−12∈H,∴H <G. τ∈G, ∀τ1∈G,τ1 đ τ−1τ1∈H,∴τH =τ1H. id ∈G , ∀τ2∈G,τ2 đ id −1τ2∈H,∴id H =τ2H.∴[G :H ]=2.5. G,G đ H G,H G , ϕ G G đ ϕ(H )⊆H , ϕ ԛG/H G /H ϕ∗. m đѩ .G ϕ−−−→G π⏐⏐ ⏐⏐ πG/H ϕ−−−→G /Hϕ π(g )=π ϕ(g ). ϕ .∀g 1,g 2∈G,π(g 1)=π(g 2), g −11g 2∈H ,Ֆ ϕ(g −11g 2)∈H .π ϕ(g −11g 2)=1⇒π ϕ(g 1)=π ϕ(g 2),Ֆ ϕ (π(g 1))=ϕ (π(g 2)),ϕ . ğR,R đK,K љ R,R đ ϕ R R đ ϕ(K )⊆K , ϕ ԛR/K R /K ϕ . ğM,M R đN,N љ M,M đ ϕ M M đ ϕ(N )⊆N , ϕ ԛM/N M /N ϕ .246. K đK n ×n K n Ӯ đ K n ×n .1.4 16 K n ×n đ K n ×n K n ×n {0}.7. R R [x ] x 2+1 Ӯ R [x ]/ x 2+1 C . ϕ:R [x ]−→C ,ϕ(f (x ))=f (√−1),∀f (x )∈R [x ].8. R đ Z ×R Ӱ(m,a )+(n,b )=(m +n,a +b ),(m,a )(n,b )=(mn,na +mb +ab ),m,n ∈Z ,a,b ∈RZ ×R đ ш R .Z ×R đ (1,0),(0,R ) ш R .9. R Abel .R Abel End R , L R R Ӱэ đ L R ⊆End R. ∵∀a R ,b R ∈L R ,∀x ∈R,(a R −b R )x =(a −b )R x,∴a R −b R ∈L R .∵(a R b R )x =(ab )R x,∴a r b R ∈L R .∴L R End R .Cayley R ∼=L R .10. R đ R . RZ p čp Ď đ Z .11. R e с Z p čp Ď Z.č ӫR p , ӫR 0.Ďğ R ∞, p čp Ď.ğ R ∞, .∃a ∈R,a m,ma =0, ∀b ∈R,0=(ma )b =a (mb ),∵R đ∴mb =0, đ b n,nb =0, m ≥n,na =0,∴n ≥m,∴m =nm ҂ đ m =m 1m 2,m 1m 2=1,0=mab =(m 1a )(m 2b ),∵R đ∴m 1a =0 m 2b =0. . m .ğЇ e {me |m ∈Z }=R 1, f :R 1−→Z ,f (me )=m. f . đ R 0 đ f đR 1∼=Z .R p đker f =p Z ,R 1∼=Z /p Z =Z p .2512. R H,K H +K ҂ R . Q ,Z [√−1] C đ Q +Z [√−1]҂ R .13. R ⚷ R ⚷ ğ···−→M i −1f i −1−→M i f i −→M i +1···.f i −1(M i −1)=ker f i ,∀i ∈Z đ ӫՎ .f M N R ⚷ đO і Ӯ R ⚷ . đO →M і O M R ⚷ đN →O N O R ⚷ đ ğ1)f O →M f −→N Ġ2)f M f −→N −→O Ġ3)f O −→M f −→N −→O . 1)f ⇔ker f ={0}=g (0)⇔0g −→M f−→N .2)f ⇔ker g =N =f (M )⇔M f −→N −→0 .3) 1đ2 3Ӯ .14. R ⚷ M đ ӫ ֆ č ҂Ď. M R ⚷ đ ğ1)M ֆ Ġ2) f :M →N đ O →M f −→N Ġ3) g :N →M đ N g −→M −→O . M ֆ ⇔ker f ={0}č∵f Ď⇔0−→M f −→N .∴1⇔2.M ֆ ⇔g (N )=M č∵g Ď⇔N g −→M −→0.∴1⇔3. Վ .1.81. G đG đ G Ĥ҂ . Klein .2. G đa ∈G, a G . ğax =xa,∀x ∈G .26a G đ a G .∀x ∈G,x −1ax =a e , ax =x , a =e,∴x −1ax =a ax =xa .3. 1.8.3 ҂Ӯ .ğ X ={1,2,3,4},A 4 đA 4={(1),(12)(34),(13)(24),(14)(23),(123),(124),(132),(134),(142),(143),(234),(243)},|A 4|=12,, A 4 6 .4. p,q đ p =q , Z pq Ӯ Ĥ pq (1−1p )(1−1q ).5. p đ r ≥1. Z p r Ӯ Ĥ p r (1−1p).6. G Abel đH,K , G đ љ r,s ğ1) (r,s )=1đ G rs Ġ2)G Ї [r,s ] .H = a ,K = b , ab k , (ab )k =a k b k ,∴s |k,t |k,∴[r,s ]|k.đ(ab )[r,s ]=a [r,s ]b [r,s ]=1,∴k =[r,s ].∴ ab G [r,s ] . 2 ԛ1Ӯ .7. G n đ ҂ ҂ . ğ1)G Ġ2)G ҂ ҂ Ġ3)G .1) H <G , ∀g ∈G,g −1Hg <G. |g −1Hg |=|H |,∴g −1Hg =H,∴H G .2)∵∀H <G,H G .∴H ҂ ҂ .G/H G Ї H .G ҂ ҂ đG/H ҂ ҂ .8. G . G с .G đ ∃g ∈G,g ∞, g Z ,Z . Ć∴G đՖ a ∈G,∃b ∈G,b ∈ a ,∃c ∈G,c ∈ a ,c ∈ b ,···, Վ đG đ∴G с .。

2006级《高等代数(2)》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6级《高等代数(2)》试卷A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重庆大学《高等代数(2)》课程试题(A 卷)参考答案2006~2007学年第 2 学期 考试时间:2007-7-111. 解:显然所给集合对于定义的加法和数乘运算封闭。

对于加法运算,易证:(1) 11222211(,)(,)(,)(,)a b a b a b a b ⊕=⊕;………………………….(1分) (2) 112233112233[(,)(,)](,)(,)[(,)(,)]a b a b a b a b a b a b ⊕⊕=⊕⊕;...(2分) (3)(,)(0,0)(,)a b a b ⊕=;………………….………………………….(3分) (4)2(,)(,)0a b a a b ⊕--=;………………….……………………….(4分) 对于数乘运算,(5)21(11)1(,)(1,1)(,)2a b a b a a b -=+=;…….…………..………….(5分) (6) 2(1)[(,)](,)()(,)2kl kl k l a b kla klb a kl a b -=+=;………….(6分) (7)2[(,)][(,)]()(1)((),())2()(,);k a b l a b k l k l k l a k l b a k l a b ⊕++-=+++=+.…………..………..…….(8分)(8)11222121212121122[(,)][(,)](1)((),()())2[(,)(,)].k a b k a b k k k a a k a a b b a a k a b a b ⊕-=+++++=⊕……..…….(10分) 故构成实数域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2. 解:取中间基1(1,0,0,0)e =,2(0,1,0,0)e =,3(0,0,1,0)e =,4(0,0,0,1)e =。

则12341234(,,,)(,,,)e e e e A εεεε=,12341234(,,,)(,,,)e e e e B ηηηη=,其中1111212111100111A --⎡⎤⎢⎥--⎢⎥=⎢⎥-⎢⎥⎣⎦,2021111302111222B -⎡⎤⎢⎥⎢⎥=⎢⎥⎢⎥⎣⎦,从而, 112341234(,,,)(,,,)A B ηηηηεεεε-=,..…………………..….(5分)其中13265513412341133278A --⎡⎤⎢⎥-⎢⎥=-⎢⎥⎢⎥---⎣⎦,1101110101110010A B -⎡⎤⎢⎥⎢⎥=⎢⎥⎢⎥⎣⎦,这就是由基1234(,,,)εεεε到基1234(,,,)ηηηη的过渡矩阵。

抽象代数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抽象代数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抽象代数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近世代数模拟试题三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C ;2、C ;3、D ;4、D ;5、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3分,共3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唯一、唯一;2、a ;3、2;4、24;5、;6、相等;7、商群;8、特征;9、n m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解 在学群论前我们没有一般的方法,只能用枚举法。

用笔在纸上画一下,用黑白两种珠子,分类进行计算:例如,全白只1种,四白一黑1种,三白二黑2种,…等等,可得总共8种。

2、证 由上题子环的充分必要条件,要证对任意a,b ∈S1∩S2 有a-b, ab ∈S1∩S2:因为S1,S2是A 的子环,故a-b, ab ∈S1和a-b, ab ∈S2 ,因而a-b, ab ∈S1∩S2 ,所以S1∩S2是子环。

S1+S2不一定是子环。

在矩阵环中很容易找到反例:3、解: 1.)56)(1243(=στ,)16524(1=στ-;2.两个都是偶置换。

四、证明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10分,第2小题15分,共25分)1、证明:假定μ是R 的一个理想而μ不是零理想,那么a 0≠∈μ,由理想的定义μ∈=-11a a ,因而R 的任意元μ∈∙=1b b这就是说μ=R ,证毕。

2、证 必要性:将b 代入即可得。

充分性:利用结合律作以下运算:ab=ab(ab2a)=(aba)b2a=ab2a=e ,ba=(ab2a)ba=ab2 (aba)=ab2a=e ,所以b=a-1。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实数集R 关于数的乘法成群. ( )2. 若H 是群G 的一个非空有限子集,且,a b H ∀∈都有ab H ∈成立,则H 是G 的一个子群. ( )3. 循环群一定是交换群. ( )4. 素数阶循环群是单群. ( )5. 设G 是有限群,a G ∈,n 是a 的阶,若k a e =,则|n k . ( )6. 设f 是群G 到群G 的同态映射,H 是G 的子群,则()f H 是G 的子群. ( )7. 交换群的子群是正规子群. ( )8. 设G 是有限群,H 是G 的子群,则||||G G HH =. ( )9. 有限域的特征是合数. ( )10. 整数环Z 的全部理想为形如nZ 的理想.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 下面的代数系统(),G *中,( )不是群.A. G 为整数集合,*为加法;B. G 为偶数集合,*为加法;C. G 为有理数集合,*为加法;D. G 为整数集合,*为乘法.12. 设H 是G 的子群,且G 有左陪集分类{},,,H aH bH cH . 如果H 的阶为6,那么G 的阶G =( )A. 6;B.24;C.10;D.12.13. 设()()()()()(){}31,12,13,23,123,132,S =,则3S 中与元()123不能交换的元的个数是A. 1;B. 2;C. 3;D.4.14. 从同构的观点看,循环群有且只有两种,分别是( ) A. G=(a )与G 的子群; B. 整数加法群与模n 的剩余类的加法群;C. 变换群与置换群;D. 有理数加法群与模n 的剩余类的加法群.15. 整数环Z 中,可逆元的个数是( )。

抽象代数 历届试题

抽象代数 历届试题

2005-2006抽代期末1.(10分)设R是一个整环,则R上的一元多项式环R[x]是否还是整环?若是,请证明之,若不是请举出反例.2.(15分)给出唯一因子分解整环(高斯整环)、主理想整环和欧几里得整环的涵义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3.(15分)构造一个具有16个元素的有限域,从中任选两个非零非单位元的相异元素,计算它们的和、差、积、商.4.(10分)证明有限域上的任一不可约多项式一定可分.5.(20分)(1)证明2次扩张一定是正规的.(2)设E/K和K/F均为正规扩张,举例说明E/F不一定为正规扩张.6.(30分)设Q为有理数域,f(x)=x^4-2∈Q[x].(1)求f(x)的分裂域E.(2)求此分裂域E的Galois群Gal(E/Q).(3)求Gal(E/Q)的所有子群及这些子群所对应的E/Q的中间域(每阶子群举出一例).(4)由于Q的特征为0,所以E/Q一定为单代数扩张,给出此扩张的一个本原元素θ,即使得E=Q(θ),求θ的极小多项式的所有根.2008年冯荣权1.来自杨的 P139 182题2.证明存在非唯一分解因子整环3.p为素数,求Z(p^n) [x]中的可逆元,零因子,幂等元4.杨的 P542 7485.体中的华罗庚恒等式6.2年前考试题最后一题,把2改成3.2008-2009冯荣权一、判断正误,并证明或举反例。

(1)如果一个群的子群H的任意两个左陪集相乘还是左陪集,则H是正规子群。

(2)E/K是代数扩张,K/F是代数扩张,则E/F是代数扩张(3)E/K是正规扩张,K/F是正规扩张,则E/F是正规扩张二、G是奇次交换群。

α为自同构。

α^2为恒同映射。

G1={g|α(g)=g,g属于G}。

G2={g|α(g)=g逆,g属于G}求证G1,G2为子群,且G=G1×G2三、丘维声《抽象代数基础》75页推论8和例1四、构造27阶有限域并找出生成元。

五、忘了……六、证明Z(p^n)的剩余类环R上的非可逆元构成一个理想P,该理想为极大理想。

抽象代数一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一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一习题答案在抽象代数中,习题通常涉及群、环、域等代数结构的定义、性质和例子。

以下是一些抽象代数习题的答案示例。

习题1:证明如果一个群G是阿贝尔群,那么它的每个子群也是阿贝尔群。

答案:设H是群G的一个子群。

由于G是阿贝尔群,对于任意的a, b属于G,我们有ab = ba。

现在考虑任意的h1, h2属于H。

由于H是G的子群,h1和h2也属于G。

因此,我们有h1h2 = h2h1(因为h1h2和h2h1都是G中的元素,并且G是阿贝尔的)。

这表明H中的元素满足交换律,所以H也是阿贝尔群。

习题2:证明如果一个环R有单位元,那么它的每个理想都是主理想。

答案:设I是环R的一个理想,我们需要证明I是一个主理想,即存在一个元素r∈R使得I = (r),其中(r)表示由r生成的理想。

由于R有单位元1,考虑元素1 - r。

由于I是理想,1 - r也属于I。

因此,我们有1 - r = a(r) + b,其中a, b属于R。

将等式两边乘以r,我们得到1 = ar + rb。

这意味着r(1 - ar) = rb。

由于1 - ar属于I(因为I是理想),我们有r属于I。

现在,对于I中的任意元素x,我们可以写x = (1 - ar)x + arx。

由于ar属于I,(1 - ar)x也属于I。

因此,x = r(1 - ar)x,表明x可以由r生成。

所以I = (r),证明完成。

习题3:证明如果一个域F的元素a不是单位元,那么a的阶是有限数。

答案:设a是域F中的一个非单位元。

我们需要证明存在一个正整数n使得a^n = 1。

考虑集合{1, a, a^2, a^3, ...}。

由于F是域,它没有零除数,因此a^n ≠ 1对于所有n。

这意味着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不同的。

然而,域F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有无限多不同的元素。

因此,必须存在最小的正整数n > 1,使得a^n = a^1。

这意味着a^(n-1) = 1,所以a的阶是有限的。

抽象代数考核练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考核练习题答案

抽象代数考核练习题答案抽象代数考核练习>> 在线答题结果单选一、单选1、设映射f:A→B和g:B→C,如果gf是双射,那么g是()。

(分数:2 分)A. A、单射B. B、满射C. C、双射D. D映射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2、设M是数域F上的全体100阶方阵的集合,规定~如下:A~B 等价于A的秩=B的秩(A,B 属于M),那么M的所有不同的等价类为()。

(分数:2 分)A. A、100个B. B、101个C. C、102个D. D 103个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3、下列子集对通常复数的乘法不构成群的是()。

(分数:2 分)A. A、{1,-1,i , -i}B. B、{1,-1}C. C、{1,-1,i}D. D{1}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4、设G是一个100阶的交换群,H是 G的子群, H 的阶=10,则 G/H中10阶元的个数为()。

(分数:2 分)A. A、9B. B、4C. C、1D. D 5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5、6阶非交换群的所有子群的个数是()。

(分数:2 分)A. A、2B. B、3C. C、6D. D 4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6、在模100的剩余环中,零因子的个数是()(分数:2 分)A. A、58B. B、59C. C、60D. D 57标准答案是:D。

您的答案是:D7、在6次对称群S6中,=(16)(23)(456)的阶为()。

(分数:2 分)A. A、6B. B、12C. C、4D. D 8标准答案是:B。

您的答案是:B8、设N是G的不变子群,f:G--G/N,g--gN, 那么kerf=()。

(分数:2 分)A. A、G/NB. B、GC. C、ND. D 空集标准答案是:C。

您的答案是:C9、在模60的剩余类加群(Z60,+)中,<[12]>∩<[18]>=()。

(分数:2 分)A. A、<[6]>B. B、<[36]>C. C、<[-24]>D. D、<[6]>标准答案是:B。

抽象代数习题

抽象代数习题

1. 〈{1,2,3,4},·5〉和〈{0,1,2,3},+4〉是否同构?2. 代数结构〈I ,+〉与〈N ,·〉是否同构?3. 设X 为集合,证明〈P (X ),∩〉与〈P (X ),∪〉是同构的。

4. 求出〈N 6,+6〉的所有自同态。

1. 给定代数结构〈I ,+,·〉,定义I 上的二元关系R 为:i R j 当且仅当 | i | = | j | ,关于加法运算 +,R 是否具有代换性质?对于乘法运算·呢?2. 设R 是N 3上的等价关系。

若R 关于 +3具有代换性质,则R 关于·3也一定具有代换性质。

求出N 3上的一个等价关系S ,使其关于·3具有代换性质,但关于 +3不具有代换性质。

3. 试确定I 上的下述关系R 是否为〈I ,+〉上的同余关系: a) x R y 当且仅当 (x <0∧y <0=∨(x ≥0∧y ≥0); b) x R y 当且仅当 | x ·y |<10;c) x R y 当且仅当 (x = 0∧y = 0)∨(x ≠0∧y ≠0); d) x R y 当且仅当 x ≥ y 。

第二章2. 在以下给出的N 上的关系R 中,哪些是么半群〈N ,+〉上的同余关系?对于同余关系求出相应的商么半群。

a ) aRb 当且仅当 a -b 是偶数。

b ) aR b 当且仅当 a >b 。

c ) aR b 当且仅当 存在r ∈I 使a = 2 r ·b 。

d ) aR b 当且仅当 10整除a -b 。

3. 设〈S ,*〉是半群,a ∈S ,在S 上定义二元运算·如下:x ·y = x * a * y , x ,y ∈S证明〈S ,·〉也是半群。

4. 设〈M ,*〉是么半群且#M ≥2。

证明M 中不存在有左逆元的左零元。

5. 设⎭⎬⎫⎩⎨⎧∈⎥⎦⎤⎢⎣⎡=⎭⎬⎫⎩⎨⎧∈⎥⎦⎤⎢⎣⎡=R a a T R b a b a S |000,,|00,·为矩阵的乘法运算。

抽象代数复习题及答案

抽象代数复习题及答案

《抽象代数》试题及答案 本科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3分)1. 设Q 是有理数集,规定f(x)= x +2;g(x)=2x +1,则(fg )(x)等于( B )A. 221x x ++B. 23x +C. 245x x ++D. 23x x ++2. 设f 是A 到B 的单射,g 是B 到C 的单射,则gf 是A 到C 的 ( A )A. 单射B. 满射C. 双射D. 可逆映射3. 设 S 3 = {(1),(1 2),(1 3),(2 3),(1 2 3),(1 3 2)},则S 3中与元素(1 32)不能交换的元的个数是( C )。

A. 1B. 2C. 3D. 44. 在整数环Z 中,可逆元的个数是( B )。

A. 1个B. 2个C. 4个D. 无限个5. 剩余类环Z 10的子环有( B )。

A. 3个B. 4个C. 5个D. 6个 6. 设G 是有限群,a ∈G, 且a 的阶|a|=12, 则G 中元素8a 的阶为( B ) A . 2 B. 3 C. 6 D. 97.设G 是有限群,对任意a,b ∈G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 A. 111)(---=a b ab B. b 的阶不一定整除G 的阶C. G 的单位元不唯一D. G 中消去律不成立8. 设G 是循环群,则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A ) A. G 的商群不是循环群 B. G 的任何子群都是正规子群 C. G 是交换群 D. G 的任何子群都是循环群9. 设集合 A={a,b,c}, 以下A ⨯A 的子集为等价关系的是( C )A. 1R = {(a,a),(a,b),(a,c),(b,b)}B. 2R = {(a,a),(a,b),(b,b),(c,b),(c,c)}C. 3R = {(a,a),(b,b),(c,c),(b,c),(c,b)}D. 4R = {(a,a),(a,b),(b,a),(b,b),(b,c),(c,b)}10. 设f 是A 到B 的满射,g 是B 到C 的满射,则gf 是A 到C 的 ( B )A. 单射B. 满射C. 双射D. 可逆映射11. 设 S 3 = {(1),(1 2),(1 3),(2 3),(1 2 3),(1 3 2)},则S 3中与元素(1 2)能交换的元的个数是( B )。

抽象代数试题2009-6-11A-key

抽象代数试题2009-6-11A-key
共 页 第 页
五、(20 分)设是环(R, +, , 0)的自同态.
1. 对于任意的 a, b R, 验证: (ab) = (a) (b).
证明: 因为是环(R, +, , 0)的自同态, 所以对于任意的 a, b R, 有
(ab) + (b) = [(ab) + b] = (a), 故(ab) = (a) (b).
1. 指出 f(x), g(x), h(x), k(x)中哪些是 F[x]中的既约元, 并将其余的分解为既 约元的乘积.
解: 因为 F[x]中的全部 1 次多项式只有 x + 1 和 x, 而(x + 1)(x + 1) = x2 + 1,
(x + 1)x = x2 + x, xx = x2. 由此可见 f(x) = x2 + x + 1 是 F[x]中的既约元, g(x) = x2 + x = (x + 1)x, h(x) = x2 + 1 = (x + 1)(x + 1), k(x) = x2 = xx. 2. 令 K = F∪{, } = {0, 1, , }, 填写下面的加法表和乘法表, 使 K 成为 F 的一个 2 次扩域. + 0 1 0 0 1 1 1 0
2. 验证的核 Ker是 R 的理想.
证明: (1) 因为(0) = 0, 所以 0 Ker, 可见 Ker非空.
(2) 对于任意的 a, b Ker, 有(a+b) = (a) + (b) = 0 + 0 = 0,
即 a+b Ker.
(3) 对于任意的 a Ker, 有(a) = (a) = 0 = 0, 即a Ker. (4) 对于任意的 a Ker, r R, 有(ra) = (r)(a) = (r)0 = 0,

最新抽象代数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最新抽象代数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抽象代数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6阶有限群的任何子群一定不是()。

A、2阶B、3 阶C、4 阶D、 6 阶2、设G是群,G有()个元素,则不能肯定G是交换群。

A、4个B、5个C、6个D、7个3、有限布尔代数的元素的个数一定等于()。

A、偶数B、奇数C、4的倍数D、2的正整数次幂4、下列哪个偏序集构成有界格()A、(N,≤)B、(Z,≥)C、({2,3,4,6,12},|(整除关系))D、 (P(A),⊆)5、设S3={(1),(12),(13),(23),(123),(132)},那么,在S3中可以与(123)交换的所有元素有()A、(1),(123),(132)B、12),(13),(23)C、(1),(123)D、S3中的所有元素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3分,共3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群的单位元是--------的,每个元素的逆元素是--------的。

2、如果f是A与A间的一一映射,a是A的一个元,则()[]=-aff1----------。

3、区间[1,2]上的运算},{min baba=的单位元是-------。

4、可换群G中|a|=6,|x|=8,则|ax|=——————————。

5、环Z8的零因子有 -----------------------。

6、一个子群H的右、左陪集的个数----------。

7、从同构的观点,每个群只能同构于他/它自己的---------。

8、无零因子环R中所有非零元的共同的加法阶数称为R的-----------。

9、设群G中元素a的阶为m,如果ea n=,那么m与n存在整除关系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用2种颜色的珠子做成有5颗珠子项链,问可做出多少种不同的项链?2、S 1,S 2是A 的子环,则S 1∩S 2也是子环。

自考抽象代数重点题

自考抽象代数重点题

自考抽象代数重点题自考抽象代数重点题(熊全淹教材)§1.1 P55.假定M是元数为n的有穷集,L是M的所有子集组成的系,试证:L的元数是。

证明:因为M的含i个元的子集有个,于是M的所有子集共有个,即L的元数是。

§1.2 P111.假如那么证明:因为所以。

于是有:,,。

即知§1.3 P141.用归纳法证明:对任意自然数n,必是9的倍数。

证明:当n=1时,=9时9的倍数;假定当n=k时,是9的倍数;当n=k+1时,有也是9的倍数。

所以对任意自然数n,必是9的倍数。

§2.1 P235.试求,假如。

解:,,。

6.试求3个文字上的对称群的群表。

解:7.试证:群G为交换群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对其中任意两元,有。

证明:()设G为交换群,显然有。

()反之,若有,则有,由消去律得,所以G为交换群。

8.假如G是群,如果其中任意元的逆元就是它自身,或说对任意,有,那么G就是交换群。

证明:任取,有,,所以G为交换群。

9.试证:在任意非交换群中,存在满足的两个异于单位元的元。

证明:在任意非交换群G中必存在逆元不是它自身的元,否则G为交换群。

于是设这个元为,它的逆元为,且有。

§2.2 P342.试求循环加群的所有子群。

解:因为循环加群的子群也是循环群,且,所以的所有子群如下:3.假定元的阶数是n,试证:的阶数是。

证明:令,设的阶数是,则有,于是,。

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

所以,即的阶数是。

4.假定是群中元,,元的阶数是m, 元的阶数是n, 那么的阶数是m,n的最小公倍数q的约数。

当m, n互质时,的阶数是mn。

证明:设的阶数是k,因为,所以。

特别地,当m, n互质时,q=mn,有。

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于是有,所以k=mn。

即当m, n互质时,的阶数是mn。

5.假如交换群G中元的最大阶数是m,试证:G中任意元的阶数都是m的因数。

证明:设是G中阶数为m的元,任取,设的阶数是n. 若m, n的最大公约数, 则有,和,于是的阶数是,的阶数是,这矛盾于G中元最大阶数是m ,所以,即知G中任意元的阶数都是m的因数。

(整理)2006-历届代数试题.

(整理)2006-历届代数试题.

(2011.1A)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16分)1. 设32121βββαα,,,,都是4维列向量,4阶方阵][3211βββα =A ,4阶方阵][3212βββα =B ,已知,,41==B A 则方阵=-B A 43 .2. 设α为3维列向量,⎥⎥⎥⎦⎤⎢⎢⎢⎣⎡----=422211211Tαα,则ααT = . 3. 设3阶方阵⎥⎥⎥⎦⎤⎢⎢⎢⎣⎡=a a a A 111111的秩为2,则常数a = . 4. 设21λλ,是n 阶实对称矩阵A 的两个不同特征值,1x 是对应1λ的单位特征向量,则矩阵T x x A B 111λ-=有两个特征值为 和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6分)1. 设有直线6211zy x L =-+=-:和平面,:0132=-++z y x π则( ) (A )L 与π平行但不在π上; (B )L 在π上;(C )L 与π垂直相交; (D )L 与π相交但不垂直.2. 设)(2≥n n 阶矩阵A 非奇异,*A 为A 的伴随矩阵,则()**A =( )(A )1-n A; (B )A An 1+; (C )A An 2-; (D )A A n 2+.3. 设B A ,都是n 阶非零矩阵,且O AB =,则A 和B 的秩( )(A )必有一个为0;(B )都小于n ;(C )一个小于n ,一个等于n ;(D )都等于n . 4.n 元二次型()Ax x x f T =正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0>A ;(B )f 的正惯性指数为0;(C )f 秩为n; (D )A 合同于单位矩阵.三、(10分)求点()1011-,,P 到直线140221-=+=-z y x L :的距离d . 四、(10分)设3阶矩阵B A ,满足I B B A421-=-,其中I 为3阶单位矩阵.(1)证明I A 2-可逆; (2)若⎥⎥⎥⎦⎤⎢⎢⎢⎣⎡-=200021021B ,求矩阵A .五、(10分) 已知()()()()TTTT322421110641321++====λλλβααα,,,,,,,,,,,,(1)λ为何值时,β不能表示为321ααα,,的线性组合;(2)λ为何值时,可以表示成321ααα,,的线性组合,并写出该表示式.六、(10分)已知矩阵A 与⎥⎥⎥⎦⎤⎢⎢⎢⎣⎡=001010100B 相似,求()()I A r I A r -+-2.七、(10分)(注意:学习过第8章“线性变换”者做第2题,其余同学做第1题) 1.设n m ⨯矩阵A 给定,令{}nF x Ax V∈=(1)证明V 是mF 上的线性子空间;(2)当⎥⎥⎥⎥⎦⎤⎢⎢⎢⎢⎣⎡--=1234212211121211A 时,求V 的基与维数.2. 设()()()()TTTTe e e e 10000100001000014321,,,,,,,,,,,,,,,====是线性空间4R的一个基,已知()4R L T∈,且T 在此基下的矩阵为⎥⎥⎥⎥⎦⎤⎢⎢⎢⎢⎣⎡---=2122552131211201A(1)求)ker(T 的基与维数;(2)在)ker(T 中选一个基,把它扩充为4R 的一个基.(2010.1A)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设A 为三阶方阵,将A 的第2行加到第1行得矩阵B ,再将B 的第1列的1-倍加到第2列得矩阵C ,记矩阵110010001P ⎛⎫⎪= ⎪ ⎪⎝⎭, 则(A) 1C P AP -=. (B) 1C PAP -=. (C) T C P AP =. (D) T C PAP =. 【 】 (2). 设有线性方程组(I) :AX O =, (II):T A AX O =,则 (A) (II)的解是(I)的解,(I)的解也是(II)的解; (B) (II)的解是(I)的解,但(I)的解不是(II)的解; (C) (I)的解不是(II)的解,(II)的解也不是(I)的解;(D) (I)的解是(II)的解,但(II)的解不是(I)的解;. 【 】 (3) 若n 阶方阵A 相似于对角阵,则(A) A 有n 个不同的特征值; (B) A 为实对称阵;(C) A 有n 个线性无关的特征向量; (D) n r =)(A . 【 】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 设2λ=是可逆矩阵A 的一个特征值,则矩阵1213A -⎛⎫⎪⎝⎭的一个特征值为 .(2). 矩阵2010B ⎛⎫= ⎪⎝⎭,则二次型()Tf x x Bx =的矩阵为 .(3).已知123,,ηηη是四元方程组A X b =的三个解,其中()3r A =且1223(1,2,3,4),(4,4,4,4)T T ηηηη+=+=,则方程组AX b =的通解为 三、(12分) 证明两直线1:4l x y z ==-,2:l x y z -==异面;求两直线间的距离;并求与12,l l 都垂直且相交的直线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 南 大 学 考 试 卷(A 卷)
课程名称 抽象代数 考试学期05-06-3 得分 适用专业 数学系各专业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长度 120分钟 一、填空(每空3分,共15分)。

1. 设S 5为5次对称群,π = S ∈⎟⎟⎠⎞⎜⎜⎝⎛42153543215。

(1) 把π分解为不相连的循环置换的乘积:π = (1 3)(2 5 4)。

(2) 把π分解为(1 2), (1 3), (1 4) , (1 5)这4个2-循环置换中的若干个的乘积:π = (1 3) (1 2) (1 5) (1 4) (1 2)。

2. 设整环R 的特征为5,则R [x ]中的f (x ) = (x +4)5展开化简得f (x ) = x 5 + 4。

3. ω =i 2321+−在有理数域Q 上的极小多项式是x 2 + x + 1,[Q (ω):Q ] = 2。

二、举例子(要求简要说明所给的例子确实符合条件。

每小题8分,共24分)。

1. 一个群G ,它有且仅有一个非平凡的不变子群。

答:设Z 为整数关于通常的加法所成的群,G = Z /4Z 。

则G = (1+4Z ) = (3+4Z )是循环群, 它的子群一定也循环群. 由此可得G 只有3个子群:{0+4Z },{0+4Z , 2+4Z },G , 其中N = {0+4Z , 2+4Z }是G 仅有的一个非平凡的不变子群。

2. 一个主理想整环R ,它有一个子环S 不是主理想整环。

答:设Z 和Q 分别为整数环和有理数域,R = Q [x ],S = Z [x ]。

则S 是R 的
子环,且R 是主理想整环,而S 不是主理想整环。

事实上,域上的一元多项式环是都欧氏环,从而是主理想整环,而Z [x ]有一个理想(2, x )不是主理想。

因为假若(2, x ) = (p (x )),则p (x ) | 2, p (x ) | x , 由此可得p (x ) = ± 1,但± 1∉(2, x ),矛盾!
共 4 页 第 1 页
3. 有理数域Q 上的一个多项式f (x ),α是f (x )的根,但f (x )的分裂域不是Q (α)。

答:令f (x ) = x 3 −2,α =32,ω =i 2321+−。

则f (x ) = x 3 −2 = (x −α)(x −αω)(x −αω2),
假若f (x )的分裂域是Q (α),则ω∈ Q (α),于是Q ≤ Q (ω) ≤ Q (α)。

从而[Q (ω):Q ]整除[Q (α): Q ],但[Q (ω): Q ] = 2,[Q (α): Q ] = 3,矛盾! 所以f (x )的分裂域不是Q (α)。

三、(16分) 设群(G ,·, e )的两个元素a ,b 的阶分别为正整数m ,n ,并且
ab = ba ,(m ,n ) = 1。

(1) 化简: (ab )mn ,(2) 求ab 的阶。

解:因为a ,b 的阶分别为正整数m ,n ,并且ab = ba ,
所以(ab )mn = a mn b mn = (a m )n (b n )m = e n e m = e ,
另一方面,若正整数k 满足(ab )k = e ,则a k b k = e ,
从而b km = a mk b km = (a k b k )m = e ,故n | km 。

又因为(m ,n ) = 1,所以n | k 。

同理可得m | k 。

再由(m ,n ) = 1得mn | k 。

所以ab 的阶为mn 。

四、证明(每小题10分,共30分)。

1. 设Z [i] = {a + b i | a , b ∈ Z },其中Z 为整数集,i =
1−。

证明:(1) (Z [i], +)是复数加法群(C , +)的子群, (2) (Z [i], +)不是循环群。

证:(1) 因为0∈ Z [i],所以Z [i] ≠ ∅,
又因为对于任意的a + b i, c + d i ∈ Z [i],
(a + b i) − (c + d i) = (a − c ) + (b − d )i ∈ Z [i],
所以(Z [i], +)是复数加法群(C , +)的子群。

(2) 假若Z [i] = (a + b i),则1 ∈ Z [i] = (a + b i),
故存在n ∈ Z 使得1 = n (a + b i),于是 na = 1,nb i = 0。

由此可得a = 1或−1,b = 0,从而(a + b i) = Z ,矛盾!
共 4 页 第 2 页
2. 设R为一个环,I和J是R的两个理想,T = {x + y | x∈I, y∈J}。

证明:(1) T是R的理想,(2) I∪J构成R的理想当且仅当I⊆J或J⊆ I。

证:(1) 因为0∈T,所以T≠∅,
又因为对于任意的a + b, c + d∈T,r∈R,其中a,c∈I;b,d∈J,
有a−c,ra,ar∈I;b−d,rb,br∈J,从而
(a + b) − (c + d) = (a−c) + (b−d) ∈T,
r(a + b) = ra + rb,(a + b)r = ar + br∈T,
所以T是R的理想。

(2) 设I∪J构成R的理想。

如果I⊆J和J⊆ I都不成立,
则存在x∈I,y∈J,但x∉J,y∉I,
于是x,y∈ I∪J,从而x + y∈ I∪J。

故x + y∈ I或x + y∈J。

若x + y∈ I,则y = (x + y) −x∈I,矛盾!
若x + y∈ J,则x = (x + y) −y∈J,矛盾!
由此可得I⊆J或J⊆ I。

反过来,当I⊆J时,I∪J = J是R的理想;
当J⊆ I时,I∪J = I是R的理想。

3. 设R和S是两个环,证明:存在环的同态映射ϕ:R →S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R有一个剩余类环与S的一个子环同构。

证:(⇒) 若存在环同态映射ϕ:R →S,
则由环同态基本定理可得R/Kerϕ≅ Imϕ,而Imϕ是S的子环。

(⇐) 设I是R的一个理想,T是S的一个子环,
且ψ:R/I→T为环同构。

则由环同态基本定理可得同态满射η:R→R/I。

再令α:T→S;t6t,(∀t∈T)
则ϕ = αψη是从环R到S的同态映射。

共 4 页第 3 页
五、(共15分)。

设(M, +, 0)为一个Abel群,S为M的全体自同态映射构成的
集合,即S = { f:M→M | f(x +y) = f(x)+ f(y),∀ x, y∈ M }。

对于任意的f,g∈S,定义
6
f + g:M→M;x f(x) + g(x) (∀x∈ M),
6
f·g:M→M;x f [g(x)] (∀x∈ M),
问:(S, +,·)是否为一个环?为什么?
答:(S, +,·)是否为一个环。

因为
(1) ∀f,g∈S,有f +g, fg∈S, 事实上,∀ x, y∈ M,
(f +g)(x +y) = f(x +y) + g(x +y) = f(x)+ f(y) + g(x)+ g(y)
= f(x) + g(x)+ f(y)+ g(y) = (f +g)(x) + (f +g)(y) ∈ M (fg)(x +y) = f[g(x +y)] = f [g(x)+ g(y)] = f [g(x)]+ f [g(y)]
= (fg) (x) + (fg)(y) ∈ M
即f +g和fg都是M的自同态映射.
(2) (S, +)是可换半群, (S,·)是半群. 事实上, ∀f, g, h∈S,∀ x∈ M,
[(f +g) + h](x) = (f +g)(x) + h(x) = [f(x) + g (x)]+ h(x) = f(x) + [g(x) + h(x)]
= f(x) + (g + h)(x) = [f +(g + h)](x),
即(f +g) + h = f +(g + h), 类似地(fg)h = f(gh).
而且(f +g)(x) = f(x) + g(x) = g(x)+ f(x) = (g +f)(x), 即f +g = g +f.
6
(3) 零同态0: M→M;x0 (∀x∈ M)是(S, +)中的零元.
事实上, ∀f∈S,∀ x∈ M,
(f + 0)(x) = f (x) + 0(x) = f(x) + 0 = f(x), 即f + 0= f.
6
(4) ∀f∈S,g: M→M;x− f(x) (∀x∈ M)是f的负元.
事实上, ∀ x∈ M,
(f + g)(x) = f (x) + g(x) = f(x) + [− f(x)] = 0 = 0(x), 即f + g = 0.
(5) ·对于+适合两个分配律, 事实上, ∀f, g, h∈S,∀ x∈ M,
[h(f + g)](x) = h[f(x)+ g(x)] = h[f(x)] + h[g(x)] = [hf + hg](x),
即h(f + g)= hf + hg.
共 4 页第 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