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聚乙酸乙烯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12的吸附应用

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12的吸附应用

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 12的吸附应用卢月美1,2巩前明1,2梁吉1,2,*(1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CNTs/CTS),并对其进一步炭化、活化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CNTs/AC).以此复合微球为吸附材料,探索了其对中分子代表物质VB 12的吸附.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含量70%(w )的复合微球经水蒸气适当活化后球形度好、吸附性能优异,其对VB 12的吸附量达23.59mg ·g -1,分别是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的5.4和2.7倍.分析表明这是由于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具有发达的中孔结构.关键词: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吸附中图分类号:O643;Q647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Microsphe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Adsorption of VB 12LU Yue ⁃Mei 1,2GONG Qian ⁃Ming 1,2LIANG Ji 1,2,*(1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P.R.China ;2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P.R.China )Abstract :Novel carbon nanotubes/activated carbon (CNTs/AC)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by invers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carbonization,and activation,and were applied to the adsorption of VB 12,a representative of middle molecular weight toxins found in the human body.Results show that CNTs/AC composite microspheres with 70%(w )CNTs have good sphericity and their adsorption of VB 12reaches 23.59mg ·g -1,which is 5.4and 2.7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macroporous resin,respectively.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more developed mesopores found in the microspheres.Key Words :CNTs;Chitosan;Composite microsphere;Adsorption[Article]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 )Acta Phys.鄄Chim.Sin .,2009,25(8):1697-1702多壁碳纳米管(CNTs)除了具有独特中空管状结构外,还可形成大量堆积孔,且以中孔为主[1,2].尤其是碳纳米管还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可修饰多种官能团,因而可用作新型吸附材料.一些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对人体血液中的中、小分子毒素物质具有较好吸附能力,特别是对中分子毒素物质的吸附远优于活性炭等传统吸附材料[3-5],而且吸附十分迅速[5],因此若应用于血液灌流医疗领域,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减少灌流时间,减轻病痛.但由于碳纳米管为粉末状,血液相容性差,无法直接将其运用于临床[6],因此,必须将碳纳米管与其他物质复合制备成宏观体.通常作为基体材料的有各种树脂、沥青等,但在生物、医疗领域应用较多的是壳聚糖(CTS).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化产物,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多糖大分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血液August Received:December 23,2008;Revised:April 22,2009;Published on Web:June 19,2009.∗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liangji@;Tel:+86⁃10⁃62773641;Fax:+86⁃10⁃62782413.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06020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02026)资助项目Ⓒ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 ⁃Chimica Sinica1697Acta Phys.鄄Chim.Sin.,2009Vol.25相容性和成膜性,且壳聚糖及其分解产物无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应用研究比较活跃的药剂辅料.壳聚糖分子结构中含有游离氨基和羟基,这些基团有良好的化学反应特性,可通过酰化、羧基化、羟基化、鳌合、水解、氧化、接枝、交联等反应制得不同结构和不同性能的壳聚糖衍生物.所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环保、纺织、印染、生物、医药等领域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7-17].球形被认为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理想形状[18].本文主要探索采用壳聚糖为炭的前驱体,制备球形度好、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碳纳米管/活性炭(CNTs/ AC)复合微球,探讨其对中分子毒素的代表性物质VB12的吸附能力,并与商用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进行对比.1实验部分1.1试剂与仪器多壁碳纳米管,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外径约为20-40nm,内径约10nm;乙酸,分析纯,北京现代东方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产品;壳聚糖,脱乙酰度逸90.0%,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产品;液体石蜡,北京现代东方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产品;span80,分析纯,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产品;戊二醛溶液(50%,w),生化试剂,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北京化工厂生产;维生素B12(VB12),生化试剂,国药北京市试剂公司(进口分装);其它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商用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均为廊坊市爱尔血液净化器材厂提供,大孔吸附树脂为聚苯乙烯基.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美国Thermo Electron公司Sorptomatic1990型分析仪;德国蔡司公司LEO⁃1530型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美国TA Instruments公司Q5000IR 型热重分析仪(TGA);美国PerkinElmer公司Spec⁃trum Gx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FT⁃IR, FT⁃Raman)仪(分辨率:4cm-1);北京瑞利公司UV9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meter);江苏荣华公司SHA⁃B型水浴恒温振荡器.1.2CNTs/AC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复合微球[19-24].将CTS溶于2%(w)乙酸溶液中形成CTS的乙酸溶液,加入一定量CNTs,混合后制得均匀水相;往装有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液体石蜡和适量span80混溶,构成连续油相;将水相在800r·min-1机械搅拌作用下加入油相,搅拌混合液40min,使水相充分分散在油相中;升温至50℃后滴加50%(w)戊二醛溶液,恒温搅拌1h;戊二醛是一种五碳醛,含有两个醛基,它能快速而不可逆地与氨基反应,生成Schiff键化合物[23,24].一般情况下,Schiff键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而在中、碱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但壳聚糖只能溶于酸性溶液,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先将壳聚糖溶于2%乙酸中,与戊二醛进行交联反应完成后,再加入碱性溶液,将体系pH值调到10左右,则可得到具有稳定Schiff键的网状聚合物———交联壳聚糖(CCTS),依次用热乙醇、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烘干即可获得粒径为0.20-1.00mm的碳纳米管/壳聚糖(CNTs/CTS)复合微球.将此微球进一步炭化、活化以制得碳纳米管/活性炭(CNTs/AC)复合微球.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扫描电镜分析CNTs/CTS复合微球的交联情况和微观形貌,并采用Sorptomatic1990型分析仪分析CNTs/AC复合微球的孔结构.用数码相机拍摄复合微球的外观. 1.3CNTs/AC复合微球对中分子的吸附性能检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464⁃2003(《一次性血液灌流器》),选取维生素B12(分子量为1355)作为中分子毒素的代表.采用静态吸附的方式,通过测定吸附剂对水溶液中VB12的吸附量来评价吸附剂对中分子毒素的吸附性能.准确称取0.1g吸附剂加入到50mL浓度为100mg·L-1的VB12溶液中,在恒温37℃下避光振荡吸附2h后,取样稀释,采用分光光度法在姿=361 nm处测定VB12的浓度,以此计算吸附量.2结果与讨论2.1复合微球的性能2.1.1CNTs/CTS复合微球的FT鄄IR图1是壳聚糖未交联(CTS)及交联(CCTS)的FT⁃IR图(扫描次数为32),其中CTS曲线上1030 cm-1处吸收峰代表一级羟基C6⁃OH,1076cm-1吸收峰代表二级羟基C3⁃OH,1602cm-1吸收峰代表自由氨基的弯曲振动,表示C2⁃NH2的存在[25,26].由图1中CCTS曲线可知,CTS由反相乳液法制备成复合微球后,CTS中的1602、1076cm-1峰消失了,而在1639cm-1出现了新的吸收峰,这是酰胺的特征吸收;同时在1570cm-1处也产生仲胺特征吸收[27],由此可判断CTS上C2⁃NH2和C3⁃OH已与戊二醛的醛基产生了交联,形成了不溶不熔的网状1698No.8卢月美等: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 12的吸附应用CCTS,而C6⁃OH 则没有与醛基产生反应,保留了下来.这说明CTS 上的基团与醛基反应的活性大小顺序为C2⁃NH 2、C3⁃OH 、C6⁃OH,同时也说明了CNTs 的加入对CTS 的交联反应没有影响.2.1.2CNTs 含量对CNTs/CTS 复合微球成球性能的影响图2为反相乳液法制备的复合微球的外观,由图可见,随着CNTs 含量的增加,复合微球的圆整度和表面光洁度都逐渐变差;当CNTs 含量达到70%(w )时(图2(d)),微球的变形较明显,出现了明显的尖角;在CNTs 含量为80%(w )时,根本不能成球(图2(f)).所以为了保持良好的球形度,CNTs 含量不宜超过70%(w ).图3为70%(w )CNTs/CTS 复合微球的SEM 图,由图可见,复合微球的表面上有弥散分布的CNTs,但没有形成孔洞,因此不能满足多孔材料的要求,故此需进一步进行炭化、活化造孔.2.1.3CNTs/CTS 复合微球的炭化、活化图4为CNTs 和CTS 的热失重曲线(N 2气保护,室温至900℃,升温速率为10℃·min -1).可以看出,CNTs 的失重较小,主要由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分解引起的.CTS 的失重率约为70%(w ),在300℃开始急剧分解,至700℃后基本分解完全,之后失重很小.所以复合微球的炭化工艺设定在300-700℃之间进行;而后进一步用水蒸气活化一定时间,则制得多孔CNTs/AC 复合微球.活化温度低于800℃时,水蒸气与复合微球表面上活性点的碳反应速度太慢,很难烧蚀造孔;而活化温度在850℃以上时,烧蚀速度又太快,很难控制,失重太多造成复合微球的强度急剧下降.所以复合微球的水蒸气活化温度定在800℃进行.图5为CNTs/AC 复合微球的扫描电镜图,由图可见,经过炭化、活化之后,由于水蒸气对炭材料具有选择性烧蚀,使复合微球由表及里出现了大小不同的孔,得到了CNTs/AC 复合微球.图1壳聚糖(CTS)和交联壳聚糖(CCTS)的FT ⁃IR 谱图Fig.1FT ⁃IR spectra of chitosan(CTS)and cross ⁃linkedchitosan(CCTS)图370%(w )CNTs/CTS 复合微球的SEM 形貌图Fig.3SEM morphology of 70%(w )CNTs/CTScompositemicrospheres图4碳纳米管(CNTs)和壳聚糖(CTS)的热失重分析Fig.4TGA analysis of CNTs and CTSN 2atmosphere,heating rate:10℃·min-1图2不同CNTs 含量复合微球的外观Fig.2Composite microspheres appearance withdifferent contents of CNTsw (%):(a)0,(b)50,(c)60,(d)70,(e)75,(f)80(a)(b)(c)Acta Phys.鄄Chim.Sin.,2009Vol.25图6为CNTs/AC 复合微球在77K 氮气吸附等温线,由图可见,70%(w )CNTs/AC 复合微球在77K 氮气吸附等温线与第II 类型吸附等温线相符,表明在其表面上发生了多层吸附,这种吸附剂有5nm 以上的孔[28];其次,等温线的脱附与吸附不重合,具有明显的滞回,滞后圈表明了中孔的存在[29].这些均说明了CNTs/AC 复合微球属于中孔型吸附材料.在相对压力(p /p 0)为0.15-0.31范围内,根据BET (Brunauer ⁃Emmett ⁃Teller)方程做图计算出比表面积,并根据BJH(Barret ⁃Joyner ⁃Halen)模型(Sorptomatic 1990分析仪)来分析孔结构.结果见表1.2.2CNTs/AC 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2.2.1活化时间对CNTs/AC 复合微球吸附VB 12能力的影响800℃下活化,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能力增强.含70%(w )CNTs/AC 复合微球活化时间为60min 时,对VB 12的吸附量为11.40mg ·g -1;当活化时间为100min 时,对VB 12的吸附量为23.59mg ·g -1;活化时间延长至120min 时,对VB 12的吸附量达29.09mg ·g -1,是60min 时的255.2%.表1为CNTs/AC 复合微球的孔结构及比表面积.由表可知,当活化时间为100min 时,CNTs/AC 复合微球的比表面积为307m 2·g -1,总孔容达0.473cm 3·g -1,其中微孔占5.5%,中孔占70.4%,大孔占24.1%;随着活化时间的延长,各孔容均增大,但比表面积却随着中孔孔容的增大而减小.炭化后的复合微球由不规则排列的微晶和填充或封闭在微晶空隙间的无定形碳所构成,这时的炭化料只有很小的吸附能力,只有经过活化才能制成具有高度发达孔隙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的活性炭,所以活化是控制孔结构的关键,活化时间越长,碳的烧蚀量就越大.活化时间为100min 时,中孔孔容为0.333cm 3·g -1(表1);而活化时间延长到120min 时,中孔孔容达0.480cm 3·g -1,为大孔吸附树脂的3.6倍[5].这是因为在活化开始阶段(烧蚀率不高于10%的情况下),残留在空隙中的无定形碳首先被除去,微晶之间封闭和堵塞的孔隙即被打开,这时基本微晶的表面就暴露出来[30],这个阶段的微孔和中孔量均增加;当活化继续进行,则暴露出来的微晶层边角上和有缺陷位置上的那些化合价未饱和的活性点碳与水蒸气反应,使微孔不断扩大[30,31],直到相邻的微孔壁被完全消耗而形成孔径较大的中孔和大孔,此阶段,微孔量减少,中孔量继续增加;但进一步延长活化时间,由于中孔的孔壁也被烧蚀,孔壁坍塌形成中大孔,中孔量反而减少.活化收率随活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强度也随之大大降低;收率太低,微球则基本没有强度.当活化收率为90%时,直径为1mm 的CNTs/AC 微球的抗压强度达16N 左右;活化收率降到67%时,直径为1mm 微球的抗压强度仅有约5N;800℃下活化100min 的70%(w )CNTs/AC 复合微球的活化收率为59%,1mm 微球的抗压强度只有约3N.因此初步试验表明,为了兼顾CNTs/AC 复合微球有一定的强度(单粒最低强度要求2.9N),图670%(w )CNTs/AC 在77K 氮气吸脱附等温线Fig.6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isotherms of N 2on70%(w )CNTs/AC at 77Kactivated at 800℃for 100min图570%(w )CNTs/AC 复合微球的SEM 形貌Fig.5SEM morphology of 70%(w )CNTs/ACcompositemicrospheres表170%(w )CNTs/AC 孔体积及比表面积Table 1Pore volumes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of70%(w )CNTs/ACt activate V micropore V mecropore V macropore V total pore Smin (cm 3-1)(cm 3·g -1)(cm 3-1)(cm 3-1)(m 2-1)1000.02570.3330.1140.4733071200.02640.4800.1320.639286Pore volumes are obtained by Barret ⁃Joyner ⁃Halen model.1700No.8卢月美等: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VB 12的吸附应用活化时间有一个较佳范围,不宜超过100min.2.2.2CNTs 含量对CNTs/AC 复合微球吸附VB 12能力的影响图7为CNTs 含量对复合微球对VB 12吸附量的影响,由图可见,800℃下活化100min 的CNTs/AC 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量随着CNTs 含量的增加而增加.60%(w )CNTs/AC 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量为7.08mg ·g -1;70%(w )CNTs/AC 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量为23.59mg ·g -1,分别是活性炭和大孔树脂对VB 12吸附量的5.4倍和2.7倍(活性炭、大孔树脂对VB 12的吸附量分别为4.367、8.584mg ·g -1[3]).这是因为CNTs 能有效地促进中孔形成.图8为CNTs 含量对复合微球孔结构的影响,由图可知,随着CNTs 含量的提高,复合微球的中孔量显著提高;50%(w )CNTs/AC 复合微球中孔孔容为0.1908cm 3·g -1,而70%(w )CNTs/AC 复合微球中孔孔容达0.333cm 3·g -1;逐渐接近纯CNTs 的中孔孔容0.372cm 3·g -1.而活性炭的中孔孔容仅有0.0553cm 3·g -1,大孔吸附树脂的中孔孔容也只有0.133cm 3·g -1[5].所以,CNTs/AC 复合微球由于具有发达的中孔,而对VB 12的吸附量随CNTs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图9为70%(w )CNTs/AC 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速率曲线,由图9可见,70%(w )CNTs/AC 复合微球(800℃活化100min)25h(1500min)后吸附量达到61.36mg ·g -1,比纯CNTs 的平衡吸附量47.18mg ·g -1[5]还高30%,且还没达到吸附平衡,仍有吸附潜力.在前2h 内吸附速率为0.207mg ·g -1·min -1,比活性炭平均吸附速率(0.154mg ·g -1·min -1)快34%以上.3结论(1)用反相乳液法可制备出圆整的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微球,但为保持球形度,碳纳米管的含量不宜超过70%(w ).(2)碳纳米管含量和活化时间都是影响碳纳米管/活性炭复合微球对VB 12吸附能力的主要因素;随着碳纳米管含量增加和活化时间的延长,复合微球对VB 12的吸附能力均增强;但为了保持复合微球一定的机械强度,活化时间不宜超过100min.(3)含70%(w )CNTs/AC 复合微球,800℃活化100min,对VB 12的吸附量达23.59mg ·g -1,分别是活性炭和大孔吸附树脂的5.4和2.7倍,这应归因于其发达的中孔结构.References1Yang,Q.H.;Hou,P.X.;Bai,S.;Wang,M.Z.;Cheng,H.M.Chem.Phys.Lett .,2001,345:182Cheng,H.M.Carbon nanotubes synthesis,microstructure,图8CNTs 含量(w )对孔结构的影响Fig.8Effect of CNTs contents (w )on porestructure图7CNTs 含量对VB 12吸附性能的影响Fig.7Effect of CNTs contents on adsorption VB 12activated at 800℃for 100min图970%(w )CNTs/AC 对VB 12的吸附速率曲线Fig.9Adsorption rate of 70%(w )CNTs/ACactivated at 800℃for 100min1701Acta Phys.⁃Chim.Sin.,2009Vol.25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2:198-200[成会明.纳米碳管制备、结构、物性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98-200]3Ye,C.;Gong,Q.M.;Lu,F.P.;Liang,J.Sep.Purif.Technol.,2007,58(1):24Long,R.Q.;Yang,R.T.J.Am.Chem.Soc.,2001,123:20585Ye,C.;Gong,Q.M.;Lu,F.P.;Liang,J.Acta Phys.⁃Chim.Sin.,2007,23(9):1321[叶超,巩前明,卢方平,梁吉.物理化学学报,2007,23(9):1321]6Malik,D.J.;Warwick,G.L.;Mathieson,I.;Hoenich,N.A.;Streatetal,M.Carbon,2005,43:23177Li,Z.Z.;Liu,J.Q.;Liu,J.H.Sci.Technol.Chem.Indus.,2008,16(1):27[李志洲,刘军强,刘军海.化工科技,2008,16(1):27] 8Su,H.J.;He,X.J.;Tan,T.W.J.Beijing Univ.Chem.Technol.,2003,30(2):19[苏海佳,贺小进,谭天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3,30(2):19]9Han,D.Y.;Jiang,X.;Xie,C.S.Environ.Chem.,2006,25(6):748 [韩德艳,蒋霞,谢长生.环境化学,2006,25(6):748]10Tang,X.H.;Zhang,X.M.;Guo,C.;Cou,A.L.Chem.Eng.Technol.,2007,30(7):95511Ngah,W.;Fatinathan,S.Chem.Eng.J.,2008,143(1-3):6212Bai,P.L.;Cao,F.M.;Lan,X.R.;Zhao,F.;Ma,Y.L.;Zhao,C.S.J.Biochem.Bioph.Meth.,2008,70(6):90313Huang,K.L.;Ding,P.;Liu,S.Q.;Li,G.Y.;Liu,Y.F.Chin.J.Polym.Sci.,2008,26(1):114Wang,J.W.;Kuo,Y.M.J.Appl.Polym.Sci.,2008,107(4):2333 15Wang,Y.J.;Sun,Y.J.Tianjin Univ.,2001,34(6):819 [王永健,孙彦.天津大学学报,2001,34(6):819]16Hasan,S.;Ghosh,T.K.;Prelas,M.A.;Viswanath,D.S.;Boddu,V.M.Nucl.Technol.,2007,159(1):5917Wang,S.G.;Sun,X.F.;Liu,X.W.;Gong,W.X.;Bao,Y.G.;Nan,B.Chem.Eng.J.,2008,142(3):23918Mikhalovsky,S.V.Perfusion⁃UK,2003,16:4719Wu,J.;Chai,L.Z.;Li,J.;Xu,W.L.Bull.Sci.Technol.,2008,24(1):1[吴坚,柴灵芝,李俊,徐伟亮.科技通报,2008,24(1):1]20Zhang,M.M.;Wang,H.;Liu,T.;Fu,G.Q.;Yuan,Z.;He,B.L.Mater.Sci.Tech⁃Lond.,2004,12(3):234[张明明,王虹,刘韬,付国旗,袁直,何炳林.材料科学与工艺,2004,12(3):234] 21Ngah,W.;Hanafiah,M.;Yong,S.S.Collid.Surface B,2008,65(1):1822Zan,Q.F.;Cheng,P.;Li,Z.X.;Wang,C.;Dong,L.M.;Tian,J.M.Rare Metal Mat.Eng.,2007,36(S2):54[昝青峰,成鹏,李兆新,王晨,董利民,田杰谟.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36(S2):54]23Yu,Y.H.;Sun,Y.;He,B.L.J.Tianjin Univ.,2000,33(1):113 [余艺华,孙彦,何炳林.天津大学学报,2000,33(1):113]24Xie,Y.;Li,M.C.;Xin,M.H.;Zhang,X.S.;Zhao,H.Environ.Sci.Technol.,2007,30(11):24[谢英,李明春,辛梅华,张兴松,赵煌.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1):24]25Zhao,G.J.;Jiang,Y.M.;Sun,L.S.;Sui,D.X.;Shi,Y.C.J.Funct.Polym.,1998,11(3):403[赵国骏,姜涌明,孙龙生,隋德新,史永昶.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11(3):403]26Jiang,T.D.Chitosan.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25-29[蒋挺大.壳聚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29]27Chen,Y.K.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application.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1993:76[陈允魁.红外吸收光谱法及其应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76]28Yan,J.M.;Zhang,Q.Y.;Gao,J.Z.Adsorption and condensation ———surface and pores of solid.Beijing:Science Press,1986:115-120[严继民,张启元,高敬琮.吸附与凝聚———固体的表面与孔.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5-120]29Kondou,S.;Ishikawa,T.;Abe,I.Adsorption science.Trans.Li,G.X.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6:32-33,65-70[近藤精一,石川达雄,安部郁夫.吸附科学.李国希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2-33,65-70]30Huang,Z.X.Technical basis of activated carbon.Beijing:Weapon Industry Press,2006:245-247[黄振兴.活性炭技术基础.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245-247]31Shen,Z.M.;Zhang,W.H.;Zhang,X.J.Prep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materials.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6:33-35[沈曾民,张文辉,张学军.活性炭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3-35]1702。

聚醋酸乙烯酯/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

聚醋酸乙烯酯/二氧化硅杂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

中图分类号 : 3 3 TB 3
文献标识码 : A
P e a aina dP o et s0 0y iyaeae Sl o o ie rp rt n rp ri fP lVn lctt/ i cnDixd o e i
H y rd no b rM e b a s b i Na f e m r ne i
g ncad og ncmaei sE ]J No- rs ln ois a i n ra i tr l J . nC y t l e S l , a ai d
1 8 ,3 6 1 9 57 :8
4 丁星兆 , 何怡贞 , 董远 达. 胶一 溶 凝胶 工艺在 材料 科学 中 的应
图4 S 2 i 含量 对杂化 纳米 纤维 膜力 学性 能的影 响 o
Fg 4 Ef c f i o tn nmeh ns po et f i f t 02 ne t c a i . e oS c o m rp r o y
h b i a o ie y r d n n fb rme r ne mb a s
[] 材料科学与工程 ,9 4 1 ( ) 1 J. 1 9 ,2 2 :
5 Di a h a , h n ig Ja g Y n , ta. Me h nc l g n Y n u i Z a g P l , i o g e 1 1 n ca i a
po et so yo -/ ih nn f espe ae ye cr- rp r e fn l 6 SC a o b r rp rd b l to i n i e
8—A恒温磁力加热搅拌仪 , L 0 52 A 24电子天平, 实验室
自制多喷头 高压静 电纺 丝仪 , W—2 31A D P o-0 C高 压数显 电 源 , D 一9型 旋 转 式 粘 度 计 ,D lA 电 导 率 仪 , D A N J 7 1 C C . 10 0F型动态接触角和界面张力仪 , r A 2 0 F L 00傅里叶红外 光谱仪 , M-60 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 S M40 型原子 J 5 1L S C P 40 力显微镜,D 60热重分析仪 , G OA 1 STQ 0 Y O 1 - 单纤维电子强

《化学工程师》2020年1~12期总目录

《化学工程师》2020年1~12期总目录

202012科研与开发一株高效异养脱硫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佟欣宇,李海红,宦臣臣,闫志英(1-01)低温环境下秸秆降解菌的筛选与性能检测*张国盛,颜婉茹,陈春亮,李掌印,李亚男,何新超(1-06)B o x -B e hn k e n 响应曲面法优化药对生-炒酸枣仁中总黄酮及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王艳艳,汪郁琦,闫金铭,黄莉莉,李廷利(1-10)纳米尖晶石型A 位替代钴铁氧体磁性流体磁性与抗磁沉降性能的分析黄波,李鹏,付东,那宏壮(1-16)铝柱撑膨润土对甲基橙的吸附性能研究*孙宇超,孙晓宇,程悦,高鑫,曹春艳(2-01)聚苯乙烯/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赵添琪,孟令欣,苏轲,陈奕昕,邓伟(2-05)N aO H 冷冻-H C l 再生预处理辅助碳基固体酸水解纤维素研究*陆佳,刘伟,王欣,苏小红,范超(2-08)金刚石线切割太阳能硅片高效节能型清洗剂的制备及清洗效果研究*马瑾(2-12)基于响应面法优化白鲜皮SF E 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倪鹏辉,刘春峰,谢玲,王晓丽,郭丽娜,王伟明(2-15)基于碳化木材电极探究不同活化方式对其结构特征和电容性能的影响*辛福恩,刘沛静(3-01)熔盐电解法制备C u -E r 合金及其机理研究*田飞凡,任丽,马梦辉,孙怡,高筠(3-05)野生蔬菜低温-超声破壁浸提物对A B TS 自由基清除作用研究*马娇,唐远菊,马泰(3-09)基于聚3-叠氮甲基-3'-甲基环氧丁烷的三唑交联弹性体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于倩倩,邹静(3-14)磁性阴离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N i 2+离子的研究*李嘉伟,谷修成,陈洪龄(4-01)一种脱硫催化剂(四羟基酞菁铝复合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催化活性研究*薛科创(4-05)以生物质碳为基体的高性能V 02/C 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王晶,李婷,王洪梅,邓超(4-09)相转移一步法制备聚酰亚胺模塑粉的工艺及性能表征姜海健,苏桂明,方雪,陈明月,崔向红,刘晓东,李天智(4-12)高弹高强度固定化载体填料P V A 微球形水凝胶制备研究*张洛红,王玥,王凡凡,柴易达,王瑜(5-01)N -(3-异丙氧基-4-甲氧基苯基)-2-氧代环戊烷甲酰胺的合成*仝红娟,刘斌(5-07)P C-40超分子表面活性剂制备与室内评价*蔡丽媛,吴景春,石芳,张淼鑫(5-10)空心纳米SiO 2的合成影响因素研究*刘庆旺,孟丽慧,范振忠,王继刚,尉小明(5-14)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西红柿中果胶工艺*马松艳,靳晓东,李成晗,马晓阳,解俊玲(5-20)丙烯酸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邵康宸(6-01)黑曲霉固态发酵秸秆生产纤维素酶工艺条件优化*刘淼(6-05)星形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丙烯酸羟基乙酯的合成与载药性能*姚琳,余丽丽,马薇,申婷婷,胡浩男(6-10)致密型镍钴双金属氧化物电极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刘沛静,辛福恩(6-14)镍卟啉敏化g -C 3N 4复合催化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苏小琴,王春波(7-01)L iFe P O 4纳米片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刘晗,白增,文晓刚(7-06)纳米孔活化贝壳粉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柳滢春,黄勇,张娜,陈冬泳,曾能(7-10)树枝状大分子P A M A M 修饰的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陈维,马钰,谢婧婧,甄立达,牛瑞霞(7-13)LED 光源下g -C 3N 4催化降解抗生素的研究*黄思仪,林镕浩,李淇,周琳琳,周建敏(7-17)多壁碳纳米管/(A g/A g C l )复合材料制备及催化性质研究*王悦,刘雅娟,王越,杨朋飞,张锋(8-01)C u P c/g -C 3N 4的制备和光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性能研究*郭炎,李晶,郭超凡,丛珊珊,杨照地(8-04)P SA Z S-C M C 复合絮凝剂对分散染料废水的脱色研究*苏学军,卢苇,纪雪(8-07)齐墩果酸-苯甲醛缀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鲁丹,蔡瑞雪,李雪枫,祝婷婷,方芙容,刘斌(8-11)N i-M o /Z r -ASA 催化剂的萘加氢工艺条件优化*李国峰,陆江银(9-01)甲基磺酸根插层镁铝型水滑石的制备及其对水中卤乙酸的吸-脱附性能研究*丁立平,王丹红,蔡春平(9-04)玉米淀粉微球制备条件优化及其载药性研究*问娟娟,崔建强,张爽(9-11)连续管用多功能金属减阻剂M A RD -2的合成与应用*闫秀,曹玉立,胡光,王冰,代磊阳(10-01)煅烧法提升磷酸银光催化清除氮氧化物性能研究*汤春妮(10-05)硅藻土负载铁类芬顿体系催化降解碱性品红*侯少文,王欢,王舒英,张强强,张快艇(10-09)芘磷光掺杂氧传感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李黎榕(10-13)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聚酰亚胺薄膜拉伸性能的影响!!*王志鹏,刘彦坚,吕克宇,魏浩,王强,张春红(11-01)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贾印霜,王鹏,王艳杰,梁婷,刘庆旺,范振忠(11-05)3-氯-2-羟基-环己-2-烯酮的合成*朱周静,黄腾,胡春龙,国昌昊(11-10)高锰酸钾改性油茶果壳活性炭的C u 2+吸附性能*黄敏,林玉丽,朱晓慧,范钦臻,程丽华(11-13)《化学工程师》2020年1~12期总目录8120201282三维结构铁氧体/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磁波吸收特性*蔡泽,张丰发,布和巴特尔,吴辰,刘明聪(11-18)磁性可分离助磨剂制备及在机械化学法降解甲基橙中的应用*赵青青,陈洪龄(12-01)石墨烯/环氧树脂防腐涂料性能研究*赵岱楠,王飞,杨雪松,许岩,孙皓瑜,胥焕岩(12-06)A u@Fe3O4固定化氯过氧化物酶研究*高丰琴,陈晓丽,郭向宇,牟萱(12-11)磁性介孔氧化硅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研究*党韶丽(12-14)新型荧光示踪纳米微球制备及性能评价*王楠,孟祥海,李彦阅,鞠野,刘欢(12-18)继续教育sp i r o-O M eTA D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性能研究*高洪泽,李旭,周波(1-22)丁酮-水非均相间歇共沸精馏研究李芳盛,王许云,齐云国(5-25)桨叶类型对搅拌槽固液流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张晓雨,龙梅,孔德旭,王淑彦(6-18)HY S Y S动态减压模块在天然气分子筛脱水塔升降压孔板计算中的应用邸志国(8-15)分析测试HPL C测定当归芍药散中的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付新,张洪财,张贺,刘阳,王宇(1-25)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与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对比研究*黄增,黄红铭,滕云梅,韦江慧,吕保玉(1-28)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检测地表水中马拉硫磷、内吸磷和治螟磷张文龙(1-3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含量付欢,龚明峰,王超(1-34)补肾益智颗粒中8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薛傲,孙慧峰,徐姣,姚远,张宁(2-19)不同产地柴胡商品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于丹,吴军凯,谢海龙,都晓伟(2-23)山药及几种炮制品皮与粉质部位总黄酮差异*孟永海,孟祥瑛,付敬菊,秦蓁,翟春梅(2-27)气相色谱法检测工业废水中正磷酸盐的含量那宏壮(2-29)超声波协同酶解法提取白术总多糖工艺优化*孟永海,孟祥瑛,付敬菊,秦蓁,翟春梅(3-18)基于HPL C法测定广藿香水提物中香草酸及原儿茶酸的含量研究*齐乐辉,陈悦,孟鑫,范卓文,匡海学(3-22)磁固相萃取-HPL C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苯并[a]芘赵雅芳,张峰、孙延昭、朱强(3-25)Q u E C h ER S-HPL C快速测定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于建玉,任合松(3-29)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高盐背景地质样品中的19元素*蔚志毅,薛福林(4-16)基于HPL C法对加入厚朴后广藿香水溶性物质的含量影响研究*齐乐辉,李嘉欣,孟鑫,田园,许树军(4-19)离子型金属荧光试剂法测定花类中药的抗氧化活性研究*郭新颖,陈峰,杨清华,杨梅桂,戴志英(4-22)HPL C法测定含藤黄不同外用制剂中的藤黄酸含量*王蕊,杨大宇,许贵军,高宏伟,吕邵娃(4-2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法测定含氟橡胶中全氟辛酸的含量周五端,梁杰,卓杰,黄惠雪(4-28)全自动分析仪快速测定水中六价铬*凌政学,凌玲,李昆明,姜同强,李铁林(5-30)超声雾化-I C P-O E S法测定铀矿尾渣中低含量的铀和钍*解原,黄浩,成景特,黄雯孝(5-32)金属离子显色法对不同种属天然药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郭新颖,陈峰,杨清华,戴志英,杨梅桂,顾俊(5-35)基于HPL C法研究广藿香中加入陈皮后水溶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齐乐辉,龙丹丹,孟鑫,田园,许树军(5-38)快速溶剂萃取-G C/M S法检测地表水中的环氧七氯、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溴氰菊酯残留量李靖,阎雪姣,武宁宁,王鹏(5-41)制马钱子中马钱子碱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翟佳莉,张云静,田蕾,张自品(6-22)G C法测定复方洋金花软膏中冰片的含量*郭玉岩,李春成,王力勋,孙爽,杨大宇,吕邵娃(6-27)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环境空气中痕量三氟化氮*于瑞祥,魏王慧,高艳秋(6-31)硫氰酸钾光度法测定铅精矿中微量钼溶样方法的选择施宏娟,张文娟,顾松(6-34)气相色谱法测定固体废物中的烷基汞罗军侠,蒋丹萍(6-36)G C-F ID内标法测定复方丹参制剂醇沉上清液乙醇含量*赵波,熊皓舒,赵万顺,章顺楠(7-21)板蓝根中淀粉含量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李晓晨,魏巍,张建逵,李丽,牛蕾(7-24)C d Te-A l荧光探针痕量检测水体中环丙沙星含量*符东,龚燕川,况利腾,刘帅,王曦(7-27)HPL C法同时测定膜苞鸢尾中两种有效成分*杨阳,路姣,赵长琦,高文运(7-30)丙三醇浸取-苯甲酸滴定法测定炼钢铁水预处理用钙基脱硫剂中活性氧化钙陆娜萍,朱春要,赵希文,张珂(7-33)采用FACT技术消除钛基体对铌292.781n m谱线的干扰罗枫(7-36)离子色谱法测定汽车冷冻液中多种阴离子含量谷小凤,王婷,翟士星,李建兵,王晓滨(8-18)HPL C-RID法测定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葡萄糖注射液中葡萄糖陈希,鄢雷娜,吴燕红,刘绪平,段和祥,刘卫德(8-22)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在环境空气污染事故检测中的应用石津旗(8-25)固相萃取-G C-E C D法检测土壤中的腐霉利、氰戊菊酯、甲氰菊酯和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罗钰(8-28)20201283快速密闭消解-基体匹配法测定土壤中镉含量研究张吴,徐义邦,熊鹏翔,姜云娜(8-31)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瑜伽垫中甲酰胺残留量*钱佳燕,吴逸雨,李玲玉(9-15)虫草花总黄酮,总氨基酸含量测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罗丹,姜敏,李柯翱,田树革(9-18)广西土壤中重金属能力验证结果与分析*黄小佳,许园园,黄红铭,覃华芳,黄增(9-22)I C P-M S测定固体废物中的三种重金属元素方法验证张文良(9-26)大气中有机氯类农药多残留的Q u E C h ER S-气相色谱分析赵雅芳,丁增辉,徐敏敏(9-2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鲜竹沥中抑菌剂苯甲酸的含量*陈希,刘良玉,张静,刘绪平,罗跃华,张文婷(10-16)富硒茶中硒元素原子荧光分析测定及其茶叶品质评价*王瑾,霍燕燕(10-19)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同时检测土壤中6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赵增兵,孔维刚,柴勇利,成兰兴,陈波,杨舒程(10-22)固体进样-金汞齐富集-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总汞刘海涛(10-28)石墨消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空气中铜、锌、镍、铬、钴和铋罗钰(10-32)柱前衍生化HPL C法测定麻黄粗多糖中4种单糖的含量*林晓婷,王秋红,匡海学(11-22)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的砷和汞*霍燕燕,王瑾,刘雪婷(11-26)J16块聚/表复合驱注采液中表活剂浓度检测方法研究*张艳娟,战洪浩,徐玲玲,郭丽娜,赵晔(11-30)Q u E C h ER S-HPL C-M S M S快速测定牛奶中的喹诺酮类兽药残留韩臣波(11-32)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三氯苯梁德友(11-36)基于HPL C图谱探究苗药八爪金龙3个基原不同药用部位的差异*王长彬,周永强,俸婷婷,雷传文,周英(12-23)G C-M S法快速筛查可湿性粉剂农药中34种非法添加杀虫剂*王婷,李建兵,翟钰,祁魁,王晓滨(12-28)HPL C法同时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中两种成分含量*蒋荣,殷海霞,顾佳美(12-33)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蔬菜中微量铅的研究赵美(12-36)优化农田灌溉水中丙烯醛和苯的测定方法王冠,王驰(12-39)环境工程不同絮凝剂对养猪沼液废水混凝效果研究*陆健刚(1-37)钢铁酸洗废液制备聚合氯化铁及对炼油废水应用研究*李斌(2-33)广西大气中过氧乙酰硝酸酯污染特征研究*黄红铭,黄增,韦江慧,覃华芳,梁鹏,吕保玉(2-36)厌氧消化过程中挥发性固体产气率变化规律研究*梅冰,候志凌,顾成啟(3-32)连续搅拌槽反应器O3氧化印染废水工艺条件优化陈煜南(3-35)提高联合站污水外输水质达标率王金燕(4-31)潏、沣、皂河对渭河溶解性有机物的动态影响分析*王军锋,王琪,唐倩倩,朱凝(9-33)铅锌矿尾矿库对周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黄彦明,洪鸣,彭梦微,邓元秋,陆山(9-37)镍离子对Fe n t o n试剂处理甲基橙废水的影响杨雯(10-35)生态修复技术对矿山废水的处理研究潘少伟(10-39)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模拟高含盐废水预处理性能*陈霞明(11-39)焙烧磷尾矿处理含磷污水的研究谢娟,刘旭,陶绍程,何薇(11-43)茶叶渣对苯酚废水的吸附及再生研究*赵业军,马灿,王莹莹(12-42)油田化学稠油油田组合调驱技术研究与矿场应用*代磊阳,张云宝,黎慧,王楠,吕鹏(1-41)N B35-2油田组合调驱剂性能评价及其注入参数优化薛宝庆,李彦阅,代磊阳,夏欢,黎慧(1-45)稠油乳化降粘输送优化运行研究贺亚维(2-40)三类油层二元体系乳化程度对驱油效率影响*裴桐,王克亮(3-39)一种油基钻井液提切剂的研制及评价陈波,侯珊珊,吴宇,鄢祥玉,吴娇(3-44)弱凝胶调驱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研究*张继红,相建昌(4-34)渤海曹妃甸区块钻井液体系优化研究董平华,张磊,刘海龙,霍宏博,李治衡(4-39)宝塔采油厂长2油层采出水配置压裂液技术研究应丹丹,张建成,章爱成,张军营(4-44)南海东部高含泥稠油油藏纳米SiO2辅助气水交替技术研究熊书权,李凡,林涛,孙玉豹,宋宏志(4-47)海上油田二元驱后调整模式制定及提采增效优选*刘佳瑶,徐太双,贺怀东(5-45)钻井液用抗盐聚合醇的优选与评价董平华,侯珊珊,吴宇,周书胜,可点(5-51)一种耐高温泡沫体系起泡及驱油性能的室内评价*万家瑰,刘庆旺,孙傲,范振忠,尉小明(6-39)甜菜碱二元体系对大庆原油乳化性能分析*韩伟宁,宋文玲,周朝晖,寇珂(6-44)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完井液解堵效果研究林枫,胡顺,张敏,赵强,彭石峰(6-47)20201284SA GD低物性段分支参数优选及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研究*暴赫,闫文华(7-39)特低渗油田压裂兼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评价魏宁,贺怀军,张建成(7-44)油田某区块结垢预测及阻垢剂性能评价宋良业,王大卫,张磊,王宇哲(7-47)高油水比油基钻井液在海上油田的应用研究*马双政,张耀元,南源,陈金定,王冠翔(8-35)榆树林油田硫化氢产生原因与防护措施实验研究*曹广胜,王大業,杨婷媛,安宏鑫,于城亮(8-38)聚合物微球调剖封堵性能实验研究孟晨曦,郝明,邵泽惠,张雪松(8-44)海上油田裂缝性油藏堵水技术研究与应用*代磊阳,刘义刚,刘长龙,高尚,兰夕堂(9-40)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反应中催化剂的开发与研究*惠园园,杨振华,高玫香(9-44)低温酚醛凝胶成胶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王楠,孟祥海,李彦阅,代磊阳,黎慧,刘欢(10-43)致密储层二氧化碳加砂压裂技术研究*梅艳,王振宇(11-45)新型抗温抗盐稠油乳化降黏剂性能评价鲍彦锋(11-49)非均相海水速溶粘弹驱油体系设计及研究吕晓华,刘正,杨力生,李二晓(12-46)综述可充锌空气电池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徐嘉琪,崔宝臣,刘淑芝,安亚苹(1-49)新型硅丙树脂防腐涂料的合成研究进展*赵维,李玉红,陈佑宁,胡江山(1-54)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含硫废水中阳极材料研究进展*鄂欢欢,江泓,高晟尧,李鑫,陈宇涵(1-58)川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李芊,吴效科(1-62)绿脓杆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孙玮玮(1-65)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研究进展*杨鸿,赵春森,陈根勇(2-46)中药菝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江威,苏晓琳,郑秀茜,赵婉,王秋红(2-50)磷酸二(2-乙基己基)酯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沈国良,高尚,白云龙,刘佳鑫,朱天宏,陈远南(2-54)基于分子对接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技术在新药发现中的应用进展*刘玉甜,赵诗雨,吕邵娃(2-59)白花蛇舌草抗肿瘤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邹香妮,闫珺(3-47)聚阴离子纤维素的研究现状*张桂锋,杨楠,杜刚,杨博(3-50)影响有机硅用硅粉质量的因素分析庹保华,李书兵,王书萍(3-53)延胡索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关秀锋,王锐,曲秀芬,刘宇轩,殷悦,杨婧(3-57)油田结垢和化学除垢剂的应用瓮子文,谢国松,李勇(3-61)多元复合石墨相氮化碳/磷酸银光催化性能研究进展*汤春妮(4-53)金银花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关秀锋,王锐,李晓龙,温明圆,杨婧(4-59)聚苯胺改性涂料对抗金属腐蚀的研究进展*范炜昊,汪怀远(4-63)石墨烯在固相微萃取中的应用研究徐赫,张龙,周家孝,马一涛,罗斌,张素玲(4-66)润滑油的生态评价研究现状*王顺祥,方建华,彭宏业(5-55)四方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王宏社,赵卫星,王晓梅(5-60)曝气技术在黑臭河道上的研究进展陈平,平倪龙琦(5-63)以蛋白质衣壳为载体的纳米反应器研究进展秦钰(5-66)精细化工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研究那宏壮(5-70)土壤中重金属检测的研究进展*孙会会,仲建军,袁明俊,胡琨,朱军,郭洪玲(6-50)—离子液体刘浩,蒋明俊,吴江,王川(6-55)新型高性能润滑剂——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应用技术研究进展刘庆,韩放,王国强,张金山(6-62)煤化工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罗欣欣,薛科创,成琳(6-66)浅谈柠檬酸石膏的综合利用范开明,于海彬(6-69)超声技术辅助酶技术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孟永海,付敬菊,秦蓁,孟祥瑛,翟春梅(7-51)高比能量富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刘浩,吴江,陈浩(7-58)化工废水的处理及研究进展周彤,马健伟,张赛男(7-65)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张金山,姜伟,刘庆,万红碧(7-69)纳米技术在化学强化采油中的最新应用进展解国松(7-73)α-酮酸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杨阳,刘雪懿,焦淑玲,高文运(8-48)生姜多糖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研究进展*张文森,崔娜,野津,王知斌,匡海学(8-54)刺激响应型聚合物在靶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申婷婷,姚琳,余丽丽,马薇(8-57)杜香挥发油成分研究现状与展望*谢洋,隋新,李鹏,付东,杨帆,黄波,张晓臣(8-64)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韩敏(8-66)国内外纳米颗粒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王宇哲,单五一,李勇,付心怡(8-70)20201285 M C I吸附树脂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进展*张先梅,王蒙,张艺蓉,孙延平,王知斌,匡海学(9-48)唾液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杨阳,焦淑玲,朱美旗,高文运(9-51)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陈瑜(9-57)无溶剂型环氧涂料的研究进展余道轲(9-60)新型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在材料科学和医药学中的应用*曹高飞,张来新(9-64)纤维秸秆提取及再生利用*于熙昊,曹欢,王晓晨,赵常晖,金鑫(9-68)骨碎补总黄酮研究进展*关丽,黄兴雨(10-48)聚乳酸及其改性研究新进展*马喜峰(10-51)植根深远的咔咯化学*陈瑜(10-54)抗真菌药物Ta v a b o r o l e的合成进展李匡元,李娟(10-57)测流层析技术标记材料的研究进展*薛佳莹,崔向红,曹涤非,黄国庆,王雷(11-52)磷酸银及其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马喜峰,汤春妮(11-55)阻垢剂作用机理介绍及应用前景郝玉,陈证旭(11-58)烷基苯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孙向前,刘素丽,袁华,冯光华(11-62)手性磷酸及其催化的亚胺不对称反应*曹瑞,李红亮(12-49)室温下催化氧化甲醛的催化剂研究进展*牛惠翔,李茹,张宇,李茜(12-54)聚乳酸的合成及其微球制备研究新进展*马喜峰(12-58)汽油中有害物质检测及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李军,骆天宇,马俊腾(12-61)生产与技术改造常减压装置初常顶钛制换热器泄漏原因分析谢俊杰(5-73)基于F ME A的反应釜故障诊断研究*袁瑗,郭欢,封春春,马迪(6-71)外购原料非芳烃含量对P X装置扩能的影响李建雷,胡畔,张勇,祁磊,孙宝灿(10-62)工程师园地介质对V c紫外吸收光谱特性影响及应用*王军锋,杨笛,李姝颖,张敏(1-69)“宁陕香菇”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王转莉,方振华,成孜晗(1-72)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测试刘博宇(1-74)丁苯橡胶门尼黏度标准物质的复制与应用黄世英,王春龙,曹帅英,汤妍雯(1-77)三种体系制备的Pt-C o/C催化剂阳极电氧化性能研究郎德龙(1-81)蒺藜的性状与其质量关系研究*李瑞海,贾天柱(2-64)体膨颗粒封堵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张继红,王瑞虹(2-69)白屈菜炮制方法的初步研究丁原全,李瑞海,贾天柱(2-73)硅酸盐钻井液在陆丰7-9-2中的应用邱文发,赵远远,狄明利(2-76)黄芪莲子口服液研制及其抗运动性疲劳研究董晶晶,石小鹏,马善波,张伟(2-80)蓝芩口服液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及微生物生长趋势研究杨晶(2-84)T b3+/Gd3+/Ce3+/S b3+和E u3+/B i3+/S b3+共掺玻璃的发光性能研究*刘晓霞,余渤,毛博,杨洁(3-66)何首乌中蒽醌类化合物纯化及其抗运动性疲劳研究*马艳(3-69)黄柏多糖的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薛娟,杨继东,刘龙江,赵春丽,柴慧芳(3-73)脉冲电沉积一步合成石墨烯/P A N I复合材料及其超电容性能*季鸣童,李豪(3-76)核桃多肽的抗氧化性测定*李敏,罗琳璐(3-80)烧结助剂C u O掺杂对黄土基陶瓷支撑体性能的影响*张健需,同帜,孙小娟,杨博文,黄开佩(3-83)循环冷却水系统杀菌剂对碳钢缓蚀剂性能影响的研究*高丽丽,靳亚鹏,郭浩,崔振东,栗春雷(4-69)K2CO3反应器填料塔二乙醇胺促进CO2吸收工艺研究*武存喜(4-72)一步电沉积法制备针状镍钴双金属氧化物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刘沛静,辛福恩(4-75)药厂废液中的山梨醇纳滤分离实验研究宗刚,张婷(4-79)大孔树脂纯化杜仲多糖工艺及抗运动性疲劳研究张涛涛(4-84)1,1'-二乙酰基二茂铁的合成*高艳蓉,赵梅梅,刘斌,仝红娟,唐文强(5-76)电化学沉积制备高比电容铁钴复合硫化物超级电容材料*吴路晶,刘晓彤,孙怡,秦占斌,高杰,高筠(5-79)以尿素为活化剂制备聚阴离子纤维素的工艺及其性能研究*张桂锋,杨楠,杜刚,杨博(5-85)水杨醛C-5位选择性碘化反应的研究牛鹏鹏,王锐(5-87)HPL C法检测晚期糖化产物前体物质的柱前衍生化条件优化*杨阳,严敏,朱美旗,高文运(6-75)固体废弃物热值测定方法优化研究*陈晖晖(6-80)20201286桦褐孔菌压片糖果的制备工艺研究*杨亮,常书源,陈海瑜,冯宇飞(6-85)知母多糖提取中的美拉德反应及影响因素*雷霞,张文森,薛慧,张宁,肖洪彬(6-90)油炸提取工艺对大黄中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汲丽丽,吕邵娃,侯立强,杨志欣(7-77)固定床和悬浮床上煤焦油加氢技术对比*李国峰(7-82)芒果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金属离子螯合活性研究*关丽,赵惠茹,许菲,李伟泽,徐远涛(7-85)聚合物性能评价及驱油效果测试全瑞(7-90)埋地管道保护层腐蚀检测技术的研究邱花(7-93)麦芽炒制过程中消化酶活力的研究*贺倩,刘翠,李新欣,周霞(8-73)远志薄层色谱鉴别及生物自显影色谱筛选研究*刘雅晴,魏巍,段琦,袁宇,王海波(8-77)钛酸锂/还原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中水热法的应用唐婷,何栋(8-81)空调部件黄变原因分析及其改善方案修珙理,李焕新,刘美迎(8-84)S Y-J除垢剂对三元复合驱集油管线垢质清除效果研究吴昊(8-88)虫草益肾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贠捷,王旭,冯月男(9-71)山鸡椒果实挥发油成分的提取、分析及抑菌活性研究*赵春丽,彭玉琳,周永强,薛娟,王泽欢(9-76)离子液体在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痕量铜的应用*鲁鹏,程伟琴,冯明,霍二福,杨帅(9-81)纳米网状材料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张玉竹(9-85)基于物性特征对胶姆糖作为天麻咀嚼胶载体的研究*孙静莹,王婷,万军,仲瑞雪,冯光富(10-66)三相微乳柠檬烯体系的制备研究*柳滢春,黄勇,邹东秋,熊文明,陈雄纷,曾能(10-70)灯盏花素及灯盏乙素对肝细胞色素P450酶体内代谢的影响*李天英,石迪,郑岩,郑春宇,李秋红(10-73)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林红岩,李金莲(10-77)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刘蕾(10-80)微球增效的聚合物凝胶复合体系研制与评价*黎慧,鞠野,代磊阳,王楠,刘丰钢,刘光普,俞爽(11-67)马勃止血活性部位的筛选研究*隋新,李鹏,谢洋,付东,张晓臣(11-72)高阳离子度粘土稳定剂的合成与评价*尹剑宇,范振忠,刘庆旺,孙傲,乔三原(11-76)不同荷电性聚丙烯酰胺的纳滤膜污染研究朱超,诸鑫星,赵柳旸,魏廷文(11-80)2-(4-羟基)苯基酞菁钴的合成及对去除噻吩的催化活性研究*薛科创,杨艳丽,成琳(12-66)槲皮素在氧化锌半导体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李强,解丹萍,邵燕燕,王红阳,毛新月(12-69)三种药用植物精油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研究*曲颖,高原,邹奇缘,高星宇,王亚旭(12-71)特高温中氟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研究纪建华(12-74)阻垢型静态混合器现场应用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价赵千,宋茹娥,张丹,张立东,魏文文,高清河(12-78)。

电纺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电纺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7年第36卷第8期·2986·化 工 进展电纺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及其应用研究进展林皓1,赵瑨云1,胡家朋1,刘瑞来1,2,饶瑞晔1(1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师范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7)摘要:活性碳纳米纤维由于比表面积大、导电、导热性好、孔隙率高等优点,得到人们广泛关注。

如何进一步提高其比表面积、孔隙率,特别是微孔和介孔的含量,是活性碳纳米纤维面临的主要问题。

电纺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可大量连续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电纺制备纳米纤维前体,再通过预氧化、碳化和活化制备活性碳纳米纤维。

详细分析了前体选择、孔结构调控对活性碳纳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前体主要决定活性碳纳米纤维产物的微观孔隙结构,孔隙结构调控主要包括间隙孔、大孔、介孔和微孔的调控。

回顾了电纺活性碳纳米纤维在超级电容器电极、电吸附除盐电极、吸附过滤和催化剂及其催化剂载体等领域的应用。

并提出今后可将催化剂与活性碳纳米纤维原位负载,在提高催化活性点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电纺;活性碳纤维;纳米材料;吸附(作用);催化剂载体中图分类号:TQ34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08–2986–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6-2277A review on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via electrospinningLIN Hao 1,ZHAO Jinyun 1,HU Jiapeng 1,LIU Ruilai 1,2,RAO Ruiye 1(1College of Ecological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Eco-Industrial Green Technology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Fujian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Polymer Materials of Fujian Province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Fujian ,China )Abstract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with large surface area ,high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igh porosity have gained extensive attention and how to further increase their surface area ,porosity ,especially micropore and mesopore content has been a hot issue to date. Electrospinning has been proved to be a versatile and effective way to prepare continual nanofibers.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prepared via as-spun precursor and followed by pre-oxidation ,carbonization and activation are summarized. The effect of carbon precursor and pore structure control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are detailed discussed. The microstructure of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were determined by as-spun precursor. The pore structure control ,including interstitial pore ,macrospore ,mesopore and micropore is also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in super capacitors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adsorption filtration and catalyst supports are reviewed. It may be expected that catalyst in situ loading on activated carbon nanofibers to increase catalytic active sites w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lectrospinning ;activated carbon fibers ;nanomaterials ;adsorption ;catalyst support第一作者:林皓(1979—),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及环境领域研究。

添加致孔剂制备树脂基活性炭及电容性能研究_苏芳

添加致孔剂制备树脂基活性炭及电容性能研究_苏芳

添加致孔剂制备树脂基活性炭及电容性能研究*苏 芳1,孟庆函1,2,宋怀河1(1.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2.北京化工大学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摘 要: 以碱性条件下合成的热固性酚醛树脂(PF)为原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和聚乙烯二醇(PEG)为致孔剂,采用聚合物共混炭化活化法制备双电层电容器用活性炭材料。

通过热重(TG)分析探讨了PF, PF与PVB、PEG的共混物在炭化过程中的热解行为。

考察了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所得活性炭的收率、BE T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比电容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以这种活性炭材料作电极的双电层电容器的电容性能。

结果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收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所得活性炭的收率下降。

聚合物PEG较PVB更适合作为成孔剂来控制活性炭的中孔孔径分布。

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电极比电容在850℃活化1h为79.2F/g,而聚乙烯二醇/酚醛、聚乙烯醇缩丁醛/酚醛混合树脂基活性炭电极比电容则分别高达130.5和145.6F/g。

关键词: 酚醛树脂;聚合物共混;活性炭;双电层电容器中图分类号: TQ16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731(2007)01-0097-041 引 言电化学电容器(electrical capacito r)是一种介于普通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储能器件,具有快速充放电的特点。

近年来,为满足全球环保以及对大功率(10W/h)和高循环性(循环次数>106)储能器件的需求[1],电化学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有了很大的发展。

电化学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2]、贵金属氧化物[3]和导电聚合物[4]等方面。

在碳基材料中,活性炭材料因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发达的孔隙结构,作为双电层电容器用电极材料有很大的优势。

双电层电容器的优越性能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要好;比表面积要高以利于电荷的聚集;合适的孔结构以利于电解液润湿电极和利于离子的迁移。

中空碳纳米球的制备及VOCs吸附性能

中空碳纳米球的制备及VOCs吸附性能
(1. 常州大学江苏省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实验室, 常州 213164; 2. 常州大学江苏省油气储运技术重点实验室, 常州 213016; 3. 盐城工学院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 盐城 224051)
摘要 首先, 在碱性条件下, 不使用表面活性剂, 采用 Stöber 小球法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正硅酸四丙酯
Y
=
m3 m2
-
m4 m1
×
100%
(2)
式中:X(g/g)和 Y(%)分别为样品的吸附容量和解吸效率;m(1 g)和 m(2 g)分别为吸附前后的样品质量;
m(3 g)和 m(4 g)分别为Biblioteka 附前后样品的质量 .1706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Vol.42
动态吸附实验中,将约 0. 480 g 的样品装入固定床反应器中 . 在进行吸附测试之前,将样品在真空
Vol.42
2021 年 6 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No.6
1704~1715
doi:10.7503/cjcu20200864
中空碳纳米球的制备及 VOCs 吸附性能
王红宁 1,2,黄 丽 1,宋夫交 3,朱 婷 2,黄维秋 2,钟 璟 1,陈若愚 1
(FTIR,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Trstar II 3020 型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美国麦克仪器公司);使
用 GC-950 型气相色谱仪[SE-54 毛细管(30 m×0. 25 mm×0. 33 µm)、氢火焰检测器和 N2000 色谱离线工
作站,柱温 100 ℃,气化温度 150 ℃,检测温度 150 ℃;氮气、氢气和空气的流速分别为 30、30 和 180

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乙烯吸附性能研究

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乙烯吸附性能研究

包装工程第44卷第17期·96·PACKAGING ENGINEERING2023年9月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乙烯吸附性能研究赵敏敏1,刘鑫1,黄煜琪2,马晓军1*,于丽丽1,孙彬青1,李冬娜1(1.天津科技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457;2.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杭州311215)摘要:目的制备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应用于乙烯吸附,筛选出乙烯吸附效果最好的活性炭球制备工艺。

方法以木材液化物为原料,探究不同的固化时间对制备的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微观形貌的影响,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通过氮气吸附-解析等温线计算样品孔径分布及其比表面积;使用气相色谱仪,结合乙烯吸附标准曲线,分析时间及吸附剂用量对4种活性炭球吸附乙烯性能的影响。

结果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碳球表面趋于光滑、内部结构越来越致密,石墨化程度逐渐提高,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减小。

当固化时间为0.5 h时,比表面积高达2 073 m2/g,乙烯吸附量高达197.99 mg/g,约3 h达到吸附平衡。

结论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能有效吸附乙烯气体,固化时间太长,活性炭球内部孔隙减少,不利于吸附乙烯气体。

活性炭球孔容越大,乙烯吸附效果越好。

关键词:活性炭球;乙烯气体;木材;多孔结构中图分类号:TB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17-0096-08DOI:10.19554/ki.1001-3563.2023.17.012Preparation and Ethylen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Full-component Wood-basedActivated Carbon SpheresZHAO Min-min1, LIU Xin1, HUANG Yu-qi2, MA Xiao-jun1*, YU Li-Li1, SUN Bin-qing1, LI Dong-na1(1.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China; 2. Zhejiang Great Shengda Packaging Co., Ltd., Hangzhou 311215,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prepare full-component wood-based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FWACs), apply them to ethylene adsorption and select an activated carbon sphere preparation process with the best ethylene adsorption effect.With liquefied wood as raw material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ring time on the full-component wood-based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was explored. Its microstructure was observed with a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the sample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The effects of time and adsorbent dosage on the ethylene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four kinds of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were analyzed with a gas chromatograph in combination with ethylene adsorption standard curv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 sphere surface became smooth, the internal structure became dense and the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uring time; while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de-creased. When the curing time was 0.5 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was up to 2 073 m2/g, and the adsorption effect of ethylene was 197.99 mg/g. It took 3 hours to reach adsorption equilibrium. All-component wood-based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can effectively adsorb ethylene gas, but its curing time is too long, and the internal pores of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are reduce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dsorption of ethylene gas. The larger the pore volume of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the better the ethylene adsorption effect.KEY WORDS: activated carbon spheres; ethylene gas; wood; porous structure收稿日期:2023-03-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0564);2022年度萧山区重大科技技术项目(2022104)第44卷第17期赵敏敏,等:全组分木质活性炭球的制备及其乙烯吸附性能研究·97·乙烯是控制果蔬成熟的关键植物激素,但对采后果蔬而言,运输和贮藏环境中极低的乙烯浓度就会导致果蔬变质、腐烂,缩短其货架期,降低果蔬的商品价值[1-3];因此果蔬保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N109847722A】一种原位组装聚乙烯醇复合碳基疏水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CN109847722A】一种原位组装聚乙烯醇复合碳基疏水吸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

背景技术 [0002] 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包括石油和化学品溢出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事故和灾害使 得世界上一些地区的 水 质受到污染。通常从水中清除 油品的 方法包括物理法 ,化学法 和生 物法 ,在这些方法中 ,物理吸附 被认为是最环保高效低成本的处理 油品泄漏事故的方法。但 是传统的无机吸附材料(活性炭,膨胀石墨、粘土等),合成聚合物吸附材料(聚氨酯泡沫,三 聚氰胺海绵 ,大孔橡胶凝胶等)和天然有机吸附 材料(木棉纤维 ,棉花 ,秸秆等)存在着诸如 吸附 量低 ,油水选择性差 ,再循环能力差等各种不足。因此 ,开发一种吸附 倍率高 ,油水选择 性好,可循环利用,同时具有较低成本的吸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例如高的比表面积,疏水亲 油特性以 及良 好的 化学稳定性 ,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 用于污染水体处理的吸附 材料。通过 CVD法,冻干法,水热法或者3D打印等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碳基三维结 构体 ,这些气凝胶类三维结构体展现出了良 好的 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吸附 性能 ,例如吸附 倍 率高 ,吸附 速度快等特性。例如 ,对于三维结构石墨烯气凝胶而言 ,极高的 油品吸附 倍率来 源于材料的多孔结构以及极低的密度(通常小于5 mg/cm3)。但是材料自身较低的强度导致 其吸附 油类液体后无法较好的维持宏观结构 ,进而很难采 用常规机械挤压方式进行再生利 用。既 往的 报道中 ,对碳基气凝胶吸 油材料的 循环利用通常是采 用加热蒸馏或者燃烧再生 的方式 ,而这些方式在实际 应 用中存在效率较低或者二次污染的问题。与此同时 ,由于碳基 气凝胶材料原料成本较高,制备工艺复杂,使得他们很难在实际中得到规模化应用。 [0004] 无论是传统的吸附材料还是新型的高吸附倍率的碳基气凝胶,均在实际应用过程 中存在着不同的问 题。由 此看出 ,要同时实现吸附 材料的高疏水性 ,高吸 油倍率 ,高 力学性 能以及可重复利用等特性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

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

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

综合实验论文题目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姓名__李娅娅(1208040540084)*****(11080405400)院(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化学年级 2012级指导教师周进康二○一四年十一月选择性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姓名:王前学号:1208040540021 班级:12级化本二班摘要:使用功能单体与其它物质反应制备高分子化合物吸附剂,研究使用不同的复合功能单体对吸附剂的影响,以及吸附材料常见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吸附材料、吸附剂种类、功能单体的聚合、功能单体影响。

绪论:吸附剂是决定高效能的吸附处理过程的关键因素,广义而言,一切固体都具有吸附能力,但是只有多孔物质或磨得极细的物质由于具有很大的表面积,才能作为吸附剂。

工业上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氧化铝、硅胶、活性炭、分子筛等,另外还有针对某种组分选择性吸附而研制的吸附材料。

气体吸附分离成功与否,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吸附剂的性能。

几种常见吸附剂:1.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是由铝的水合物加热脱水制成,它的性质取决于最初氢氧化物的结构状态,它对水有较强的亲和力,是一种对微量水深度干燥用的吸附剂;2.硅胶:硅胶是硅酸的部分脱水后的产物,其成分是SiO2·xH2O,又叫缩水硅酸。

是一种坚硬、无定形链状和网状结构的硅酸聚合物颗粒,为一种亲水性的极性吸附剂。

近年来,硅胶技术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发展趋势,基础硅胶在我国发展迅猛,微粉硅胶在欧美和日韩获得长足进步;3.活性炭:吸附剂中活性炭应用于水处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60 年代后有很大发展,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已在活性炭的研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制作活性炭的原料种类多、来源丰富,活性炭含有很多毛细孔构造所以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4.分子筛;工业吸附剂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吸附能力强;(2)吸附选择性好;(3)吸附平衡浓度低;(4)容易再生和再利用;(5)机械强度好;(6)化学性质稳定;(7)来源广;(8)价廉。

聚乙烯醇树脂包裹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聚乙烯醇树脂包裹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1 概述利用聚乙烯醇树脂能黏结成块状物,并有一定弹性的黏性将加热溶解的聚乙烯醇树脂与细粉状活性炭黏结在一起,形成有弹性的块状吸附材料。

1.1 试剂固体石蜡;聚乙烯醇树脂;活性炭粉;添加剂所有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级。

1.2 实验方法先将聚乙烯醇树脂放入烧杯中,在超级恒温水浴箱中加热至90℃左右,待融化后在搅拌器不断搅拌下,加入溶剂油,搅拌均匀后加入活性炭粉;再次搅拌均匀后,加入添加剂,搅拌均匀后得到产品。

2 影响因素的分析2.1 搅拌转速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如下表搅拌转速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见表1。

2.2 搅拌时间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搅拌时间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见表2。

聚乙烯醇树脂包裹活性炭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温泉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摘要:以物理共混的方法利用聚乙烯醇树脂经加热处理后包裹活性炭制备吸附材料对甲基橙溶液进行吸附脱色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对甲基橙去除率较高,随着聚乙烯醇树脂含量的增加,吸附性能显著提高;并且随着吸附材料的增加,去除率迅速增加;溶液的pH值对吸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聚乙烯醇树脂 活性炭 甲基橙 吸附Preparation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polyvinyl alcohol resin coated with activated carbonWen quan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Petrochemical and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ChinaAbstract:Polyvinyl alcohol resin was coated charcoal after heat treatment coated charcoal via physical blending to prepare adsorption material,methyl orange solution for adsorption decolorization.Test results show that methyl orange performs high removal rate and adsorption performance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ent of polyvinyl alcohol resin;removal rate increases rapid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dsorption material,pH value of the solution affects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resin.Key words:Polyvinyl alcohol resin;activated carbon;adsorption;methyl orange表1 搅拌转速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项目123456789搅拌时间/min 406088110140170220250280稳定时间/天6040324118151253表2 搅拌时间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项目123456789搅拌转速/(r·min -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稳定时间/天46182834605233223 结果与讨论3.1 聚乙烯醇树脂含量对去除率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聚乙烯醇树脂含量增加,达到0.5~0.55mol/g去除率增加显著。

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纳米技术的发展为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多孔聚合物和活性炭是两种具有广泛用途的材料,但它们各自存在一些限制和缺陷。

多孔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但由于其化学惰性,难以将其应用于吸附分离和催化反应。

而活性炭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吸附性能,但其比表面积较低、孔隙尺寸分布较窄,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因此,通过将多孔聚合物和活性炭进行复合,可以克服两者个体存在的缺点,产生更优异的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

本研究拟制备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结构和性能,为相关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目标本研究拟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以聚苯胺为模板,在其表面上沉积一层活性炭。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和配比,控制纳米复合材料的孔隙尺寸和比表面积。

并采用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其结构和性能,主要包括: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形貌和结构,分析材料表面的孔隙结构和形状;2. 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测定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大小;3. 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分析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特征;4. 测定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研究其在吸附、分离和催化反应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旨在实现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并系统研究其结构和性能,为相关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预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1. 实现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2. 分析材料的表面形貌、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等特征;3. 研究材料的吸附性能、分离性能和催化性能;4. 探讨不同反应条件对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1. 材料制备:采用聚苯胺为模板,在其表面上沉积活性炭,制备多孔聚合物-活性炭纳米复合材料。

2. 表征方法:采用SEM、TEM、BET、XRD、FT-IR、TGA等手段对材料的形貌、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晶体结构、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0 C电热恒温 于燥 箱烘 干数 天后 , 将干燥 恒重后 的
基金项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 自然科 学 基 金 资 助 项 目(0 7 0 8 2 74 3 )
作 者 简 介 : 改 娟 (9 4 ) 女 , 西 西 安人 , 读 硕 士 , 从 周 志 平 教 授 , 事 纳 米孔 聚合 物 一 无 机 复 合 材料 吸 附性 能 研 究 。 王 18 一 , 陕 在 师 从
p s . e r pa e o p s t t ra s O dy r lc a i ha e Th n we p e r d c m o ie ma e il fp c y i c d— a tv t d c r on a d t s e h i d o p c i a e a b n e t d t er a s r — to b lt o ye W e f nd t tt e a or to a ct fa tv t d c r on mod fe he p yme n i n a iiy f r d . ou ha h ds p i n c pa iy o c i a e a b iid by t ol ri — c e s d, r a e whih i a n y c mia ds p i n, n two d n t l s t e dy t i c sm i l he c la or to a d i ul o os h e wih tme.
引 言
多孔 材 料是 人 们 最 先认 识 的纳 米材 料 之 一 L , 1 ]
料和无 机材料 的分子 级结 合 。 这种 复合使材 料在
力学性 能 、 耐高 温 、 耐磨损 、 柔韧性 、 功能 性等方 面表
现 出单 体有机 高分子 材料 或无 机材 料所不具 备 的优
越 性 能 , “ 使其具 有更 广 阔的应 用前 景嘲。
王 改娟 , 志平 周
( 江苏 大学 材料科 学与 工程学 院 , 江 2 2 1 ) 镇 1 0 3
摘要: 用稻 壳制备 出比表 面积为 110 / , 均孔径 为 3 8 m 的 活性炭 作 为无机 相 , 乙酸 乙烯 酯作 为有 0 m。g 平 .n 用
机 相 , 备 纳 米 孔 聚 丙 烯 酸 一 活 性 炭 复 合 材 料 , 测 试 其 对 染 料 的 吸 附 。 结 果 发 现 经 聚 合 物 修 饰 过 的 活 性 炭 制 并
K e r s: a o- ho e p l i y c t e; c i a e a b n ;om p ie m a e i l a o p i y wo d n n - l s; o yv n la e at a tv t d c r o c ost t ra s; ds r ton
纳 米多 孑 材 料具 有 大 比表 面 积 、 孑 隙 率 、 密度 、 L 高 L 低 高 的透过性 、 可组装 性 和高 吸附性 等诸 多性能 。 年 近 来, 纳米 多孔 有机 一无 机复 合 颗粒 的研究 引 起 了人
们 极大 的关 注[ ]纳米 多孔 聚合物 一无 机复合 材料 2 。 门
维普资讯



3 ・ 4
CA RB0N
20 0 8年第 3期 总第 15 3 期
文 章 编 号 :0 1 8 4 (0 8 O — 0 3 — 0 10 — 982 0 )3 0 4 4
纳 米 孔 聚 乙酸 乙烯 酯 一活 性 炭 复 合 材 料 的 制 备 及 吸 附 性 能 研 究
NANo — Po LYVI YL N ACETATE — ACTI VED CARBON CoM PoS TE ATERI I M AL
W a g Ga - j a Z o h - p n n i u n, h uZ i ig
( c o lo ae ilS in ea d En ie rn Ja g u Unv r i Z e j n 1 0 3 Chn ) S h o fM tra ce c n g n ei g,in s ie st y, h ni g 2 2 1 , ia a
2 试验 与表 征
2 1 稻 壳 基 活 性 炭 制 备 .
是 在无 机相 区和 高 聚物 相 区至 少有 一 维在 0 ~ l O m 范围 内的复 合材 料 , 实现 了有机 高 分 子材 On 它
收 稿 日期 : 0 8 4 5 Z 0 —0 一O
取 一定量 已去 除杂质 的稻壳 , 用清水 洗净 , 人 放
A b t a t Fis l w e p e r d hu k- ba e c i a e a b n u e s t no ga cph s w hih h s t pe s r c : r ty, r pa e s - s d a tv t d c r o s d a he i r ni a e, c a hes —
吸 附能力增 强 , 而且 以化 学吸 附为主 , 会 随时 间延 长 而导致被 吸 附物质脱 落 。 不
关 键 词 : 米 孔 ; 乙酸 乙烯 酯 ; 纳 聚 活性 炭 ; 合 材 料 ; 附 复 吸
中图分类号 : TB 3 32
文献标 识码 : A
PREPARATI N O AN D ADS ORPTI oN PRo PERTI ES OF
cf u fc r ao 0 m ga dt ea e a ep r ieo . n ,n oy i y c t t s da h r a i i es raea e f11 0 / n h v r g o esz f3 8 m a d p lvn l ea eu e st eo g nc i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