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以下是出guo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 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
下面我按照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1、说内容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之《萧友梅与黄自》,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问》及《鱼阳鼙鼓动起来》的音乐情绪。
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2、说教学对象:
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日渐成熟,求知欲望很强,所以课堂上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生平及主要贡献,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过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4、说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视频聆听感受法、探索讨论法。
5、说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利用流行元素的导入本。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教案概述本教案是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的教学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1.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音乐的构成要素、基本情感表现、调性和音乐形式等;2.西方古典音乐史: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介绍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3.音乐风格: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艺术、文艺复兴和现代音乐等;4.音乐鉴赏方法:音乐形式分析、曲式分析、旋律分析、和声分析、乐器分析、作者风格分析和唱歌分析等;5.音乐欣赏作品:例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
教学方式1.教师讲授:介绍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西方古典音乐史和音乐风格等;2.讨论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听力学习:教师通过选取一些经典音乐作品,帮助学生通过听、感知、分析,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4.视听学习:介绍一些音乐家的经典演奏、音乐短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和音乐家的特点;5.信息获取:鼓励学生独立获取有关音乐家、音乐作品等有关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获取能力。
教学评价1.记忆和理解:学生掌握了音乐鉴赏的基础知识和鉴赏方法;2.应用和分析: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音乐作品;3.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音乐鉴赏是一项重要的文艺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教案以萧友梅、黄自合著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必修《音乐鉴赏》为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鉴赏课程,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高中音乐_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萧友梅《问》和黄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两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学唱旋律,在此基础上体验作品的内容、风格、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了解其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对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教学方法:情感体验法、学唱歌曲法、对比聆听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钢琴教学过程:一、课间播放视频《建党伟业》。
导入:同学们看过这部电影吗?虽然大家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从影片中人物对话、着装、场景等方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是发生在哪个时期的什么事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计么?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认学生为主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随后各行各业都纷纷加入进来,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同封建腐朽.帝国主义侵略做斗争。
在音乐文化领域,一些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也试图用音乐作为武器来唤醒国民的民族的意识。
这其中有两位著名的爱国音乐家,他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萧友梅与黄目》。
二、歌曲《问》赏析(一)聆听作品《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两位爱国音乐家。
那认识音乐家首先要从他的音乐来认识。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萧友梅一首极具影响力的作品《问》。
思考:1、听一听歌曲带给你什么感受?感慨、忧虑、激动地2、注意一下演唱者的音色有什么特点?浑厚深沉的男中音这首《问》就是表达了作曲家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无比忧虑、无比感慨之情。
(二)、简单介绍萧友梅1920年留学回国后就积极投身于学校音乐教育,先后建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国立艺专,并于1927年创办了国立省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正规、专业的高等音乐学府。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萧友梅与黄自》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萧友梅与黄自: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巨匠”。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两位音乐家的生平事迹、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基本生平信息,了解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随堂测验,评价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后的分析讨论,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兴趣及民族自豪感的增强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事迹,包括他们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背景等。
3. 作品欣赏:播放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进行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萧友梅与黄自生平及代表作品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萧友梅或黄自音乐创作的分析报告,分析其音乐风格及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次课的教学效果,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及技能,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改进计划。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2篇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掌握《萧友梅与黄自》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3. 学习欣赏音乐作品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萧友梅与黄自的故事背景。
2. 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萧友梅与黄自》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这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二、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引子、主题A、主题B、转折、发展、回旋、尾声。
2. 学生跟随音乐欣赏,边听边分析曲式结构。
3. 教师分析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特点,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感丰富等。
三、欣赏音乐作品并讨论(20分钟)1. 教师播放《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
2.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
3.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萧友梅与黄自》的音乐评论。
2. 下节课学生交流自己的作业心得。
教学资源:1. 《萧友梅与黄自》音乐作品录音。
2. 进一步了解《萧友梅与黄自》故事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材料。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2. 学生的音乐评论作业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其他类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和鉴赏。
2. 学生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音乐作品创作和鉴赏的知识。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精选2篇(二)教案范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标题】:《西出阳关无故人》音乐鉴赏【教学目标】:1. 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背景和意义。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难点: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由“?”引出——“问”——引出歌曲《问》,出示课题——萧友梅与黄自一、萧友梅《问》1、萧友梅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3、歌曲分析(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生唱(4)师唱第四个问句音乐的力度有何变化?强调了哪两个字?——力度更强,强调了“江山”音乐用两个连续三连音推到“江山”2字的高潮部分。
歌词哪一句指出国家的现状?——有多少凄惶的泪?生唱(5)了解歌曲结构(6)生跟唱全曲4、欣赏歌曲音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时刻,这首歌曲作者想问出怎样的结果来?——想让爱国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1、由“恨”字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简介《长恨歌》2、黄自简介及清唱剧定义3、欣赏(1)朗读歌词(2)听第一乐段A、重复演唱了几次?有什么不同?——两次。
音区变高、力度变强。
B、歌曲风格——进行曲风格C、唱D、再听(3)听第二乐段A、旋律处在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较多?——高声区B情绪有了什么转变?——开始爆发C、感受第一句(4)第三乐段A、此处音乐采用了哪部分的旋律?——第一部分B、与第一乐段的处理有什么不同?——速度变慢,情绪更怨恨、激怒。
人音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
人音版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歌曲《问》和《渔阳鼙鼓动起来》。
《问》音乐舒展自如,亲切淳朴,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
《渔阳鼙鼓动起来》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引导学生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之后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2)下面欣赏由萧友梅作曲的《问》,聆听之后提问学生: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再次聆听《问》,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深刻感受乐曲的情怀。
之后介绍作曲家萧友梅:(①书上182页)(3)接下来欣赏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长恨歌》:《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韦瀚章、黄自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共十个乐章。
)下面播放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起来》,之后继续介绍清唱剧《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
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学案)一.看本节是第十五单元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材所选歌曲是《问》、《渔阳鼙鼓动地来》,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的生平及主要贡献.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1.作品介绍①《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是萧友梅百余首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的、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前乐段四个乐句从问句开始,旋律生动而流畅,显示出作者激动的心情.接着以两个三度下行的音调,配上“垂!垂!垂!”作为转折。
后乐段的连续三连音下行和上行并与长音结合的旋律将歌曲推向高潮,提出“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黄的泪”这既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又代表了当时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②《渔阳鼙鼓动地来》:韦翰章词、黄自曲.是清唱剧《长恨歌》中的第三章。
歌曲表现判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
③清唱剧《长恨歌》作于1932年夏秋。
大型声乐作品。
韦翰章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一方面为了填补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针贬时弊的积极意想.反映了在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的严重形式下,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日趋觉醒的民族意识。
2、音乐知识:①清唱剧多乐章的大型声乐作品。
它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管弦乐队伴奏.其歌词内容,各乐章间有较强的连贯性。
有剧情,没布景,不需要道具和戏剧性的表演.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②清唱剧《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是:第一乐章《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合唱)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合唱)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未完成)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合唱)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文库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范文
高中音乐鉴赏《xx与黄自》教案xx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严重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
(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
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略七、教学评价建议: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2.能够有一定表现地歌唱《问》,初步学会读合唱谱欣赏合唱。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标题:萧友梅与黄自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作品;2. 分析并比较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看法。
教学内容:1. 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介绍;2. 萧友梅与黄自的代表作品分析;3. 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比较;4. 学生对于萧友梅与黄自作品的理解和分析;5. 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与分析(15分钟)1. 分别介绍萧友梅与黄自的背景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分析萧友梅与黄自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三、比较与讨论(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就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进行比较,讨论他们的异同之处。
2.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作品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四、学生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选定的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2. 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展示;3.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交流,鼓励他们给予对方的作品建设性的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萧友梅与黄自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2.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比赛或展览,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3. 邀请相关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萧友梅与黄自的作品和文学价值。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
高中音乐鉴赏《萧友梅与黄自》教案二教学目标: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一)音乐作品《问》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2021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2021年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二)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二、重点、难点: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发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指导读谱,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内容安排:(一)本节以聆听、鉴赏《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曲目,《玫瑰三愿》《山在虚无缥渺间》《花非花》为拓展曲目。
(二)以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为重点,向学生介绍本课的重要知识点“清唱剧”。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教参、课件资料,教师组织好要精讲、聆听、观赏的教学资料,(二)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黄自、萧友梅的资料,查阅其主要作品的资料及贡献。
(三)学生注意听赏mp3资料《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体会作品的基本情绪,并阅读课本相应介绍。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教学方法:(针对教师)1.在聆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从作品内容、音乐要素等方面探究作品艺术表现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充分利用对比法、归纳法与前一课作品进行比照.3、指导学生去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二)学生学习指导策略建议1.努力通过赏析,去归纳、梳理近代音乐发展脉络,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2.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音像资源,在感知、理解得基础上,努力提出有深刻思考性的问题。
3、努力用演唱、读谱、分析作品深刻体会作品的音乐表现。
六、教学过程:七、教学评价建议:1.学生能够相对独立完成本节“拓展与研究”相应内容。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中国古乐八音之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十四单元《人文情致》。
《中国古代--八音之乐》是教师将教材中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内容进行精选而设计的一节课,本课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八音之乐作为切入点,将具有人文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欣赏两首琵琶曲——《十面埋伏》和《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琵琶曲的风格特征。
初步知道我国古代音乐八音之乐概况和音乐创作手法知识。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了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标分析:2018 年伊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2008 版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共有四条: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3 .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而在2017版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条目进行了整合,增加为六条:1. 彰显美育功能提升审美情趣2. 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3. 深化情感体验突出音乐特点4. 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5. 丰富课程选择满足发展需求6. 立足核心素养完善评价机制课程基本理念的条目整合,不仅仅是用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新的教学思想的体现,相对旧的课程理念,做出了很大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特色,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过去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音乐学科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的独具特色的瑰宝,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中的乐器以及代表性曲目,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产生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古代音乐、弘扬古代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方面。
(二)课标分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初步走进我国国粹——京剧的殿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参与感受体验的过程中,体验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起源、唱腔、脸谱、行当等基本知识,能够分辨京剧的行当及唱腔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和聆听以及参与表演,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京剧产生兴趣,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感受体验两个唱段的音乐特点及情感内涵,谅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板鼓、小锣、钹、大锣,生旦净丑道具服装【教法学法和学情分析】(一)学生分析:高一年级学生虽然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但因为京剧的唱腔及念白的速度已经跟不上我们现代生活的脚步,也与喜欢刺激、快节奏的这一群新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有代沟,所以他们大部分人并不喜欢京剧,更无法体会京剧音乐其精华所在。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须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等要求,结合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对京剧艺术的聆听感受鉴赏并参与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并深切地感受、体验京剧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
(二)教学方法:(1)谈话法:简介有关京剧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兴趣,京剧起源、脸谱、行当的介绍。
(2)情境渲染法:创设艺术氛围,把京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3)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音乐,激发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学法指导:(1)体验讨论法:通过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初中音乐 萧友梅与黄自教案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目标一、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明白得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熟悉、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要紧奉献。
二、在熟悉、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把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三、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阻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形。
四、通过所欣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的艺术表现力的挖掘,音乐旋律、情绪、声部层次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聆听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表现及黄自在中国音乐史的地位及阻碍。
教学用具音响、课件、多媒体学情分析:由于课前有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音乐作品及作曲家资料,再加上学生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必然的基础,因此鼓舞学生结合历史知识,通过聆听和学唱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熟悉,进而对作者有所了解。
教学进程一、导入一、设问:假设咱们今天来创作一首歌曲《问》,内容能够是生活中的困惑,第一句的旋律线条你会怎么来设计?二、设问:歌曲如何用旋律线条表达内容,二、新课一、钢琴伴奏一路视唱引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国人士是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困惑。
二、欣赏歌曲《问》(1)、试探:A 、这首作品的那些地址很有特点?什么缘故?(通过教师示范演唱突出表现作品的创作特点,如节拍、歌词处置等)B 、问谁?问什么?什么缘故要问?(联系学生此刻的生活,学习作者质疑和试探的精神。
现代年轻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和理想?)C、作曲家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繁重的叹息和试探)D、活动:请学生有情感地朗诵《问》的歌词,并试着学唱这首艺术歌曲,增加对作品特点和寓意的明白得。
(2)、简介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为中国现代音乐的进展做出了重要的奉献。
其作品有一百余首歌曲和其他文体的作品。
他还创作了一些有阻碍的爱国歌曲。
3、《渔阳鼙鼓动地来》(1)、简介黄自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硕、文体普遍,风格典雅、旋律流畅、结构严谨,是我国最先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教案
第27节萧友梅与黄自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地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
2、了解萧友梅与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3、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4、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点: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教学难点:演唱歌曲《问》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一些音乐社团,音乐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等人。
二、新课
(一)音乐作品《问》
1、作者简介: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字雪朋,广东香山人。
1927年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后改称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萧友梅代表作品:艺术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女子体育》、《落叶》、《踏歌》等爱国歌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2、作品赏析:艺术歌曲《问》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1)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从速度情绪上可以把音乐分成几部分,
作者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耐人寻味。
(2)曲式结构:两段体(单二部曲式)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3)学唱《问》并集体演唱。
(二)音乐作品《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作品赏析《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长恨歌》原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1932年词曲作者根据此诗及元曲《长生殿》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
共十个乐章。
(2)创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又向华北地区进犯,而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
1932年,作者创作了清唱剧《长恨歌》,以讽刺时政。
(3)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介于歌剧、康塔塔之间的多
乐章大型声乐套曲。
它包括了独唱、重唱及合唱,用管弦乐队作伴奏,各乐章间的歌词有较强的连贯性。
清唱剧与歌剧相比,它没有布景,不需要歌剧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也不需要戏剧式的表演,清唱剧多在音乐会上演出。
清唱剧与康塔塔相比,它的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比较它们从速度、力度、音色、情绪和风格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与探究
在了解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四位音乐家生平简介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探究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及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主要代表作品音乐风格对社会主要贡献沈心工
李叔同
萧友梅
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