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与不等式中参数问题的求解方法
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
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知识。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
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可以通过消元法、代入法和公式法等方法。
1. 消元法:消元法是一种常用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首先将方程两边的项整理成相同形式,然后逐步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消去,最终得到一个关于未知数的方程,从而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2. 代入法:代入法是另一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首先将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表示成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形式,然后将该未知数的函数形式代入到方程中,化简得到一个关于另一个未知数的方程,从而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3. 公式法:对于形如ax + b = 0(其中a≠0)的一元一次方程,可以直接利用求根公式x = -b/a来求解未知数的值。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的方程。
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和求根公式法等方法。
1.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因式分解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形式时,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来求解未知数的值。
2. 配方法:对于无法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使用配方法来求解未知数的值。
通过将方程两边配方,将一变量的平方项与常数项相加,转换成完全平方的形式,从而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求解。
3. 求根公式法: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求根公式为x = (-b ± √(b^2 - 4ac))/(2a)。
通过将方程中的系数代入公式,求解得到未知数的值。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不等式。
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通过图像法、试解法和代数法等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解参数方程不等式的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解参数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参数方程常常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其中的不等式问题更是要考虑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中解参数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进行归纳,并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1. 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时,通常要考虑变量的取值范围,使用图像法或列举法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而对于参数方程的一元不等式问题,我们需要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将不等式转化为对参数的不等式,并根据参数的取值范围来确定最终的解集。
举例说明:已知参数方程:x = 2t + 1,y = 3t - 2.要求解 x > y 的不等式。
解:首先,将不等式 x > y 转化为 x - y > 0,即 (2t + 1) - (3t - 2) > 0.化简得 -t + 3 > 0,即 t < 3.因此,参数 t 的取值范围为 t < 3.代入原参数方程得到 x = 2(3) + 1 = 7,y = 3(3) - 2 = 7.所以,当 t < 3 时,满足不等式 x > y 的解为 x = y = 7.2. 二元一次不等式问题对于二元一次不等式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确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以确定整个不等式的解集。
举例说明:已知参数方程:x = 2t,y = t^2 - 1.要求解 x > y 的不等式。
解:先将参数方程中的 x 和 y 分别表示为 x = 2t 和 y = t^2 - 1.然后将不等式 x > y 转化为 2t > t^2 - 1.将不等式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 t^2 - 2t - 1 < 0,我们可以通过求解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来确定 t 的取值范围。
通过求解得 t 的取值范围为 1 - √2 < t < 1 + √2.代入原参数方程得到 x = 2(1 - √2) ≈ -0.8284,y = (1 - √2)^2 - 1 ≈ -0.1716.所以,当 1 - √2 < t < 1 + √2 时,满足不等式 x > y 的解为x ≈ -0.8284,y ≈ -0.1716.3. 不等式问题中的多个参数在解不等式问题中,有时会涉及多个参数的情况。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初中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形如ax + b = 0的方程,其中a、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方程转化为x的系数为1的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 化简方程,消去方程中的常数项,使得系数x前的数字为1。
2. 通过逆运算,将x系数为1的方程转化为等式,得到x的解。
例如,解方程2x + 3 = 7,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化简方程:将方程中的常数项3移到等号右边,得到2x = 7 - 3,化简为2x = 4。
2. 转化为等式:将2x = 4转化为等式,得到x = 4 / 2,化简为x = 2。
因此,方程2x + 3 = 7的解为x = 2。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形如ax + b < c或ax + b > c的不等式,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等式符号(<或>)找出合适的解集。
具体步骤如下:1. 化简不等式,消去方程中的常数项,使得系数x前的数字为1。
2. 根据不等式符号找出解集,如果是"<",找出大于等于解的最小值;如果是">",找出小于等于解的最大值。
例如,解不等式3x + 2 < 8,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化简不等式:将不等式中的常数项2移到不等号右边,得到3x < 8 - 2,化简为3x < 6。
2. 找出解集:由于是"<"不等式,解集为大于等于解的最小值。
将不等式除以3,得到x < 6 / 3,化简为x < 2。
因此,不等式3x + 2 < 8的解集为x < 2。
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的数学方法
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应用范围广泛,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是数学中的基本内容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解决方程和不等式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物理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一、方程问题的解决方法方程是一种数学等式,其中包含一个或多个未知数。
解决方程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代入法代入法是最基本的解方程方法之一。
通过将已知的数值代入方程中,求解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将7代入方程中,得到2x + 3 = 7,然后通过运算求解x的值。
2. 消元法消元法是解决多元方程组的常见方法。
通过将方程组中的一个变量表示为其他变量的函数,然后将该函数代入其他方程中,从而降低方程组的维度。
例如,对于方程组2x + 3y = 7和3x - 2y = 4,我们可以将第一个方程表示为x的函数,然后代入第二个方程中,得到一个只包含y的方程,进而求解y的值。
3. 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方程,例如二次方程。
通过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找到方程的根。
例如,对于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x - 2)(x - 3) = 0,然后求解x的值。
二、不等式问题的解决方法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种关系式,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解决不等式问题的方法也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图像法图像法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直观方法之一。
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图像,找到满足不等式条件的数值范围。
例如,对于不等式x + 2 < 5,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图像x < 3,表示x的取值范围在3以下。
2. 区间法区间法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将不等式中的变量表示为一个区间,找到满足不等式条件的区间范围。
例如,对于不等式2x - 3 > 1,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x > 2,表示x的取值范围在2以上。
数学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总结
数学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总结数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科,其中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解方程和不等式,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解答,并且在数学建模和实际应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总结数学解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可以通过移项和化简的方式将方程转化为基本形式:ax + b = 0。
然后,根据方程的系数a和b的值的不同情况,采用以下几种解法:1. 直接求解:当系数a为非零实数时,方程的解即为x = -b/a。
2. 分类讨论:当系数a为0时,方程变为bx + c = 0,此时根据常数b和c的值的不同进行分类讨论,并求解方程。
3. 变量迁移法:当方程出现分式、开方等复杂形式时,我们可以通过变量的迁移,将方程化简为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解。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相对复杂一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求解:1. 因式分解法:当方程可以因式分解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程进行因式分解,找到方程的根。
2. 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有求根公式,即x = (-b ± √(b² - 4ac))/(2a)。
通过代入系数a、b、c的值,计算根的近似值。
3. 完全平方法:当方程能够表示为完全平方时,我们可以通过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求解。
4. 图像法: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方程和函数图像的交点来求解方程。
三、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比较两个数大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对于不等式的解法,有以下几种方法:1. 图像法:将不等式表示为函数图像,通过观察图像的区域来得到解的范围。
2. 分类讨论法:将不等式中的变量与常数进行分类讨论,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解的范围。
3. 同向消元法:对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保持不等式的方向不变,从而逐步消去变量。
4. 化简法:对不等式进行化简,将不等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并通过变量的取值范围判断解的范围。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数学的学习中,方程与不等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理解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方程的解法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求解方程的目的就是找出未知数的值,使得等式成立。
1、一元一次方程形如 ax + b = 0(a ≠ 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解方程 3x + 5 = 14解:首先,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3x = 14 5,即 3x = 9然后,将系数化为 1:x = 9 ÷ 3,解得 x = 3知识点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若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
2、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解方程组x + y = 5 ①2x y = 1 ②解:①+②得:3x = 6,解得 x = 2将 x = 2 代入①得:2 + y = 5,解得 y = 3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x = 2,y = 3知识点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常用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3、一元二次方程形如 ax²+ bx + c = 0(a ≠ 0)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例:解方程 x² 4x + 3 = 0解:因式分解得:(x 1)(x 3) = 0所以 x 1 = 0 或 x 3 = 0解得 x₁= 1,x₂= 3知识点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求根公式为 x =b ± √(b² 4ac) /(2a)。
二、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用不等号表示两个数或表达式之间关系的式子。
1、一元一次不等式形如 ax + b > 0 或 ax + b < 0(a ≠ 0)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解不等式 2x 1 < 5解:移项得:2x < 5 + 1,即 2x < 6系数化为 1 得:x < 3知识点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注意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解答含参不等式问题常用的几种方法
考点透视含参不等式问题较为复杂,常与导数、函数、方程等知识相结合.这类问题侧重于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简单基本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导数的性质等,对同学们的运算和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解答含参不等式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一、判别式法判别式法主要适用于求解含参二次不等式问题.解答这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二次不等式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步,运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建立关于参数的新不等式;第三步,解新不等式,求得问题的答案.例1.若ax2-2ax+1≥0在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当a=0时,1≥0,不等式ax2-2ax+1≥0成立;当a≠0时,{a>0,Δ≤0,解得0<a≤1;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0≤a≤1.该二次不等式的二次项和一次项中含有参数,需分a=0和a≠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运用判别式法求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需先根据不等式构造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建立关于判别式、根与系数、对称轴的不等式,从而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二、分离参数法分离参数法适用于求解变量和参数可分离的不等式问题.解题时,需先判断出参数系数的正负;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参数分离出来,得到一个一端含有参数、另一端含有变量的不等式;再求出含变量一边的式子的最值;最后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例2.当x∈()1,+∞时,(e x-1-1)ln x≥a(x-1)2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因为x∈()1,+∞,则x-1>0,由(e x-1-1)ln x≥a(x-1)2,可得e x-1-1x-1⋅ln xx-1≥a,即e x-1-1x-1⋅1x-1ln x≥a,则e x-1-1x-1⋅1e ln x-1ln x≥a,令f()x=e x-1x()x>0,则f′()x=()x-1e x+1x2,令g()x=()x-1e x+1,则g′()x=xe x>0,所以g()x在()0,+∞上单调递增,则g()x>g()0=0,即f′()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则f()x>0,令h()x=ln x-x+1,则h′()x=1-xx<0,则h()x在()1,+∞上单调递减,则h()x<h()1=0,即ln x-x+1<0,则x-1>ln x,所以f()x-1>f()ln x>0,即e x-1-1x-1>eln x-1ln x>0,可得e x-1-1x-1⋅1e ln x-1ln x>1,则a≤1,解答本题,要先将不等式进行整理,使参数和变量分离;再构造出函数f()x=e x-1x()x>0,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对其求导,判断其单调性,即可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三、函数性质法若含参不等式中含有简单基本函数,则可直接将不等式进行变形,将其构造成函数,把问题转化为f(x,a)≥0、f(x,a)<0、f(x,a)≥g(x,a)、f(x,a)<g(x,a)等函数不等式问题.再根据简单基本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导数与函数单调性之间的关系,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的最值,顺利求出问题的答案.例3.若不等式sin x-ln()x+1+e x≥1+x+ax2-13x3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由x>-1得,sin x-ln(x+1)+e x-x-1-ax2+13x3≥0,设f(x)=sin x-ln(x+1)+e x-x-1-ax2+13x3,则g(x)=f′(x)=cos x-1x+1+e x-1-2ax+x2,则h(x)=g′(x)=-sin x+1(x+1)2+e x-2a+2x,则z(x)=h′(x)=-cos x-2(x+1)3+e x+2,z′(x)=sin x+6(x+1)4+e x,当x>-1时,z′(x)>0,则h(x)单调递增,又当x∈(-1,0)时,z(x)<0,则h(x)单调递减,当x∈(0,+∞)时,z(x)>0,则h(x)单调递增,又h(0)=2-2a,①当2-2a≥0,即1≥a时,h(0)≥0,则当x∈(-1,+∞)孙小芳35考点透视时,h (x )≥0,此时g (x )单调递增,又g (0)=0,故当x ∈(-1,0)时,g (x )<0,则f (x )单调递减,当x ∈(0,+∞)时,g (x )>0时,f (x )单调递增,所以f (x )min =f (0),又f (0)=0,故f (x )≥0恒成立,满足题意;②当2-2a <0,即a >1时,h (0)<0,x →+∞,h (x )→+∞,故存在x 0>0,且h (x 0)=0,则当x ∈(-1,x 0)时,h (x )<0,则g (x )单调递减,当x ∈(x 0,+∞)时,h (x )>0,所以g (x )单调递增,又g (0)=0,故g (x 0)<0,x →+∞,g (x )→+∞,故存在x 1>x 0,且g (x 1)=0,所以当x ∈(-1,x 1)时,g (x )<0,则f (x )单调递减,又因为f (0)=0,所以f (x )<f (0)=0,与f (x )≥0恒成立不相符;综上所述,a ≤1.根据不等式构造函数f (x )=sin x -ln(x +1)+e x -x -1-ax 2+13x 3,通过多次求导,判断出导函数的符号,进而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最值.求得使f (x )min ≥0成立时a 的取值范围,即可解题.四、主参换位法主参换位法,也叫反客为主法,适用于解答已知参数的范围求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不等式问题.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原不等式转化成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第二步,以参数为自变量,构造函数式,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第三步,根据函数的性质、图象讨论不等式成立的情形,建立关系即可解题.例4.已知函数f ()x =ax 2+bx -6,不等式f ()x ≤0的解集为[]-3,2.若当0≤m ≤4时,不等式mf ()x +6m <x +1恒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知:-3,2是方程ax 2+bx -6=0的根,且a >0,∴ìíîïï-b a=-3+2,-6a=(-3)×2,解得a =1,b =1.∴f ()x =x 2+x -6,∴mf ()x +6m <x +1可变形为()x 2+x m -x -1<0,令g ()m =()x 2+x m -x -1,∴{g (0)<0,g (4)<0,即{-x -1<0,4x 2+3x -1<0,解得ìíîx >-1,-1<x <14,-1<x <14.解答本题主要采用了主参换位法.因为已知参数m 的取值范围,故把m 当成自变量,通过主参换位,将问题转化为g ()m =()x 2+x m -x -1对任意0≤m ≤4恒成立,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列出不等式组,即可解题.五、数形结合法当把不等式两边的式子看成两个函数式时,可根据其几何意义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分析两个曲线间的位置,确保不等式恒成立,即可通过数形结合,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例5.若关于x 的不等式||||kx -4-x 2-3≤3k 2+1恒成立,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解:由题意可得4-x 2≥0,得-2≤x ≤2,则||||kx -4-x 2-3≤3k 2+1可转化为:||kx -4-x 23,设直线l :kx -y -3=0,上半圆C :x 2+y 2=4()y >0,即y =4-x 2,半径为r =2,||kx -4-x 2≤3表示圆C 小于或等于3,如图,设圆心(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由于圆C 上半部分上的点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为d +r =d +2,所以d +2≤3,即d ≤1,即||0-0-3k 2+1≤1,解得k ≤-22或k ≥22,所以k 的取值范围为(]-∞,-22⋃[)22,+∞.解答本题,需挖掘代数式的几何意义,采用数形结合法,将原问题转化为使圆C 上半部分上的任意一点到直线l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时参数的取值范围.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便可建立新不等式.由此可见,求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方法多样.但由于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紧密,且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容易建立不等关系式,因此函数思想是破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主要思想.(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36。
数学方程与不等式解法
数学方程与不等式解法数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对于解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数学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探讨它们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方程解法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通常可以用以下步骤求解:步骤一:将方程整理成"ax + b = 0"的形式;步骤二: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某个数,消去分数或小数;步骤三:将方程中的变量项移到方程一边,常数项移到另一边;步骤四:将方程两边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求得方程的解。
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形如"ax^2 + bx + c = 0"的方程,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配方法(填平法、求根公式等);方法二:因式分解法;方法三:求解根的判别式法。
3. 一元高次方程对于形如"ax^n + bx^{(n-1)} + ... + cx + d = 0"的高次方程,一般没有通用的求解公式。
常用的解法有:方法一:将高次方程转化为较低次的方程组;方法二:使用数学软件或实用工具求解。
二、不等式解法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类似,常用的解法包括:方法一:图像法,将不等式绘制成数轴图,找出满足不等式的解集;方法二:代入法,验证不等式中的数值是否满足。
2.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相对复杂,可以先将其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再根据方程的解集求解。
3. 一元高次不等式同样,一元高次不等式没有通用的求解公式,常用的解法包括:方法一:利用图像法找出满足不等式的解集;方法二:应用数学软件或实用工具进行求解。
三、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应用,常见的应用场景有:1. 经济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用于解决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模型;2. 物理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用于解决质点运动、电路等问题;3. 工程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用于解决结构力学、电气工程等问题;4. 统计学中的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用于解决概率模型和统计推断。
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题策略
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的问题解题策略含参数的方程、不等式的问题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题型,由于含有参数对很多同学来说感到困难重重,一重困难是选择什么样的解题方法(如2012年山东卷第12题),二重困难是含参数问题涉及到的分类讨论(如2017年全国卷1第21题),根据我多年的研究发现,(1)这类题目解题方法有规可循,基本方法有:分离参数构建函数,不分离参数构建函数,半分离参数构建函数,总之,如何构建函数是解题的关键。
(2)很多求参数取值范围的问题,其实有时可以避开分类讨论这个陷阱。
本文就结合实例谈谈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一、分离参数构建函数:若方程或不等式中的参数容易分离出来,即参数分离 在方程或不等式的一边,另一边是关于自变量的函数,分离后的函数不复杂,容易求出导函数,容易研究函数的性质,就选择分离参数法构建函数。
例1(2017年全国高考卷1第21题)已知函数2()(2)x x f x ae a e x =+-- 若()f x 有两个零点,求a 的取值范围.分析:2f(x)=ae (-2)e x x a x +-有两个零点,转化为方程2(2)0x x ae a e x +--=有两个根先分离参数22a x x x e x e e +=+,令222(1)(21)()g ()(1)x x x x x x x e x e x e g x x e e e e +-+-+'==++,设1x h x -+(x)=-e ,则()h x 递减,(0)0h =当(,0)x ∈-∞时()0h x > ()0g x '∴>()g x ∴递增,当(0,)x ∈+∞时,()0,()0,()h x g x g x '<∴<∴递减,所以当x →+∞时()0g x →,当x →-∞时,g(x)-→∞如图01a ∴<<评析:查阅高考评分标准,看出对参数a>0共分了三种情况讨论:(1)a=1(2)a>1(3)0<a<1,其中0<a<1时,要用函数零点的判定定理,找区间端点时非常困难,绝大多数同学完成不了。
初中数学复习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常见方法
初中数学复习解方程与不等式的常见方法一、方程的解法在初中数学中,解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解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找到未知数的取值,使得等式两边成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方程方法。
1.1 代入法代入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有效方法。
首先将方程中的一边用已知数值替代,然后求解未知数的值。
例题:求解方程2x + 3 = 7。
解法:将7代入方程,得到2x + 3 = 7,然后解得x = 2。
1.2 消元法消元法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用方法。
通过加减或乘除等运算,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系数相消,最终求得未知数的值。
例题:求解方程3x + 2 = 5x - 1。
解法:将5x-1减去3x+2,得到2x=-3,然后解得x=-1.5。
1.3 因式分解法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多项式方程。
通过因式分解,将方程化简为两个乘积等于零的方程,然后求解未知数的值。
例题:求解方程x^2 - 4 = 0。
解法: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2)(x-2) = 0,然后解得x=-2或x=2。
二、不等式的解法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不等式的解集通常是一个区间。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不等式方法。
2.1 图解法图解法是解不等式的直观方法。
首先画出不等式的图像,然后确定满足不等式条件的区域。
例题:求解不等式2x + 3 > 5。
解法:将不等式化简,得到2x > 2,然后画出2x=2的直线,由于不等式为大于号,所以直线右侧的区域满足条件。
因此,解集为x>1。
2.2 代入法代入法也可以用于解不等式。
通过代入不同的数值,确定满足不等式条件的数值范围。
例题:求解不等式x^2 - 4x + 3 <= 0。
解法:将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改为等号,得到x^2 - 4x + 3 = 0,然后解得x=1或x=3。
代入数值x=2,得到2^2 - 4*2 + 3 = -1;代入数值x=0,得到0^2 - 4*0 + 3 = 3。
由于题目要求的是小于等于0的解,所以解集为x<=1或x>=3。
不等式与方程组的解法
不等式与方程组的解法不等式与方程组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问题,通过解不等式与方程组可以找到数学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寻求满足特定条件的数值。
本文将介绍不等式和方程组的解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一、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表示关系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解不等式来找到一系列满足不等关系的数值。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不等式解法方法。
1. 图像法图像法是解不等式的一种直观方法,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相应的函数图像,找到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的区域,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解不等式2x + 3 ≥ 7可以通过绘制函数y = 2x + 3的图像,然后找到y ≥ 7对应的x的区间来求解。
2. 代入法代入法是解不等式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代入特定的数值来验证不等式的成立情况,从而找到满足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对于不等式x² - 5 ≤ 0,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数值代入x,如0、1和-1,验证不等式在这些数值下是否成立,从而确定解集。
3. 区间法区间法是解不等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确定不等式中变量所在的区间,找到满足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对于不等式3x - 2 < 5,我们可以通过将不等式转化为3x < 7,并求解不等式左侧x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解集。
二、方程组的解法方程组是多个方程的集合,它们共同约束着数值的取值范围,通过解方程组可以找到满足这些方程的变量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程组解法方法。
1. 代入法代入法是解方程组的常用方法,它通过选取一个方程,将其他方程的变量用该方程中的变量表示,然后代入到其他方程中,从而将方程组转化为单一方程。
通过解这个单一方程,可以求得某个变量的值,再将其代入到其他方程中,继续求解其他变量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组2x + y = 5x - y = 1我们可以将第二个方程中的x用第一个方程中的变量表示,得到x = 1 + y。
将其代入到第一个方程中,得到2(1 + y) + y = 5,然后解这个方程来求解y的值,再将y的值代入到x = 1 + y中求解x的值。
如何高效地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
如何高效地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解决方程与不等式问题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解决方程和不等式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效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方程问题的解决方法1. 高效利用等式性质方程的解决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等式性质来简化方程。
例如,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消去分母、配方等方式,将方程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从而更容易找到解。
2. 逆向思维有时候,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方程问题。
即从方程的解出发,逆向推导,找到符合条件的未知数的取值。
这种方法常常在多元方程组的求解中得到应用。
3. 方程变形与等价方程在解决方程问题时,我们可以进行变形操作,将方程化简为等价方程。
通过不断变形与化简,可以将复杂的方程简化为较为简单的形式,从而更容易求解。
4. 分步求解对于复杂的方程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分步求解的方法。
将方程拆分为几个简单的方程,并逐步求解,最后得到整个方程的解。
二、不等式问题的解决方法1. 利用不等式性质和性质不等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需要熟悉不等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例如,当两个不等式相加或相减时,它们的不等关系将会发生改变。
利用这些性质和规则,可以简化不等式,从而更容易找到解。
2. 分类讨论对于复杂的不等式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分类讨论。
将不等式根据某些特征或条件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分类进行解决。
这样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解。
3. 图像法图像法是解决不等式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将不等式转化为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来判断不等式的解集。
特别是在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图像法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问题。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解决不等式问题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熟悉不等式的相关定义、性质和定理,同时要通过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
总结:高效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
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工具,用于描述数学问题中的关系与条件。
解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各个学科中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方程的解法在数学中,方程是指等号连接的数学表达式,通过解方程可以找到使得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常见的方程包括一元线性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二次方程等。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方程的解法。
1. 一元线性方程的解法一元线性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次数为1的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 + b = 0。
解一元线性方程的基本步骤是先将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右侧,然后根据等式两边相等的性质解得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5 = 0,将-5移到等号右侧得到2x = 5,再除以2得到x = 2.5,即方程的解为x = 2.5。
2.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是指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次数为1的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 + by = c。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将其化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
常用的方法有代入法、消元法和图解法。
代入法是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表达式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从而得到只含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然后继续使用一元线性方程的解法求解。
消元法是通过加减乘除等运算将两个方程相加、相减或相乘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然后再使用一元线性方程的解法求解。
图解法则是在坐标系中将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直线方程,通过找到直线的交点从而得到方程的解。
3. 二次方程的解法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次数为2的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
解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配方法。
公式法是通过求解二次方程的根公式来得到方程的解。
对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其解的公式为x = (-b ± √(b^2 - 4ac)) / (2a)。
配方法则是通过将二次方程进行变形,使其可以利用平方差公式或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求解。
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的方法
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的方法高考数学中,复数方程与不等式往往是考生难以解答的问题之一。
然而,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难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的方法。
一、解决复数方程的方法1. 代数法:对于复数方程,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法进行求解。
首先,将方程中的复数表示为二元一次方程,然后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解出方程的解。
2. 模长法:对于复数方程中含有模长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模长法进行求解。
在方程中,利用复数的模长性质,将方程中的模长拆开,然后对应相等部分进行求解。
3. 平方和法:对于复数方程中含有平方项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平方和法进行求解。
在方程中,将平方项进行拆开,然后对应相等部分进行求解。
二、解决不等式的方法1. 画图法:对于复杂数学不等式,我们可以使用画图法进行求解。
将不等式中的各个式子表示为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2. 变形法:对于复杂数学不等式,我们可以使用变形法进行求解。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通过变形等式的形式,将不等式转化为容易求解的形式。
3. 绝对值法:对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我们可以使用绝对值法进行求解。
根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表达式拆成两个不等式,然后对应相等部分进行求解。
三、综合运用方法在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时,我们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通过观察方程或不等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求解,并在求解过程中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的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数学规律和性质,熟练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练习和实践,通过大量的题目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方法并灵活运用,解决高考数学中的复数方程与不等式难题将不再成为难题。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在数学中,方程和不等式是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
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通常需要运用代数知识和逻辑推理。
本文将介绍方程和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并详细讨论了几种常见的解法方法。
一、方程的解法方程是等于号连接的两个代数表达式组成的数学等式。
解方程即找出使方程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解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合理的变换将方程化简为更简单的形式,最终求得未知数的值。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方程方法。
1.1 等式加减消元法该方法适用于含有同一未知数但系数不同的两个等式相加减的情况。
首先通过变换使未知数的系数相等,然后将两个等式相加减,得到一个新的等式。
最后求解该新的等式,即可得到未知数的值。
1.2 等式代入法该方法适用于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情况。
通过将一个未知数表示为另一个未知数的函数,并将其代入方程中,从而将方程化简为只含一个未知数的等式。
最后求解该等式,得到未知数的值。
代入法常用于解二次方程、三次方程等。
1.3 因式分解法该方法适用于方程中含有多项式的情况。
通过因式分解将方程化简为多个因式相乘的形式,然后运用“零因子乘积等于零”的原理,得到每个因式等于零的方程。
最后求解每个因式等于零的方程,从而得到未知数的值。
二、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是不等号连接的两个代数表达式组成的数学不等式。
解不等式即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解不等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相应的运算将不等式化简为更简单的形式,最终得到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解不等式方法。
2.1 逆运算法该方法适用于不等式中含有一次项和常数项的情况。
通过不等式两边的逆运算,即将不等式中的加减运算转化为减法或加法,将乘除运算转化为除法或乘法,从而得到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2.2 区间判断法该方法适用于不等式中含有绝对值的情况。
通过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将不等式分解为两个不等式,并分别求解这两个不等式,最后将解的区间通过并集或交集的方式得到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2.3 图像法该方法适用于不等式表示的函数图像的情况。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解分式方程不等式的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归纳解分式方程不等式的问题分式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掌握解题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初中数学中解分式方程和不等式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解分式方程的方法1. 清除分母当方程中存在分数时,我们可以采用清除分母的方法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找到方程中所有的分母,记为分母集合D。
(2)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D的最小公倍数LCM,得到一个无分母的方程。
(3)对无分母的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结果。
2. 去分母对于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我们可以采用去分母的方法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将方程中的分式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LCM,得到一个无分母的方程。
(2)对无分母的方程进行求解,得到结果。
3. 换元法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个新的未知数来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方程,再进行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设未知数为t,将原方程中的分式表示为t的函数形式。
(2)对新引入的未知数t进行求解,得到结果。
(3)将t的解代入原方程,求得原方程的解。
二、解不等式的方法1. 定义法当不等式中存在绝对值或者平方根等特殊函数时,我们可以通过定义法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定义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解得若干个不等式。
(2)对每个不等式进行求解,得到若干个解集。
(3)将所有解集合并,得到原不等式的解。
2. 移项法对于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可以通过移项法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将不等式中的项集中到一边,将常数项集中到另一边,得到一个简化的不等式。
(2)根据不等式的符号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出满足条件的值域。
(3)将求得的值域与问题的条件进行比较,得到最终的解集。
3. 化简法对于一些复杂的不等式,我们可以通过化简法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1)将不等式化简为形如f(x)>0或f(x)<0的形式。
(2)对于f(x)>0,找出函数f(x)的零点和导数的变化,进行符号表法。
中学数学方程与不等式解法技巧
中学数学方程与不等式解法技巧方程和不等式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掌握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技巧,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技巧,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础、最简单的方程形式,通常表示为:ax + b = 0。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主要有倒数法和积法。
1.倒数法:将方程中的未知数系数与常数互换位置并变号,然后将常数除以未知数系数,得到方程的解。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0,可以使用倒数法解得:x = 3/2。
2.积法:可以通过两个等式的乘法来求解方程。
例如,对于方程3(x - 2) = 6,可以使用积法解得:x = 4。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方程形式,通常表示为:ax^2 + bx + c = 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1.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可以通过求解韦达定理得到。
韦达定理公式为:x = (-b ± √(b^2 - 4ac)) / (2a),其中a、b、c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中x的系数。
例如,对于方程x^2 - 2x - 3 = 0,可以使用公式法解得:x = (-(-2) ±√((-2)^2 - 4*1*(-3))) / (2*1),化简得:x = (2 ± √(4 + 12)) / 2,再化简可得:x = (2 ± √16) / 2,最终得到两个解:x = 3或x = -1。
2.因式分解法: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如果可以将其因式分解,就可以很容易地求解方程。
例如,对于方程x^2 + 5x + 6 = 0,可以将其因式分解为(x + 2)(x + 3) = 0,根据乘法原理可得:x + 2 = 0或x + 3 = 0,即x = -2或x = -3。
三、简单不等式的解法在数学中,不等式用来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
数学中的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数学是一门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科,其中方程与不等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它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方程与不等式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的解法。
一、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与不等式是最基础的方程与不等式类型。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是通过移项和化简来求解x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通过将3移到等号右边,然后再将2除以等号左边的系数2,得到x =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类似,只是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例如,对于不等式3x - 2 < 7,我们可以通过将-2移到不等号右边,然后再将3除以不等号左边的系数3,得到x < 3。
二、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是一元方程与不等式中更复杂的类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是配方法、因式分解和求根公式。
其中,配方法是将方程左边的三项转化为一个完全平方,然后再进行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x^2 + 4x + 4 = 0,我们可以通过将x^2 + 4x + 4视为(x + 2)^2,得到x =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类似,只是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例如,对于不等式x^2 - 4x > 0,我们可以通过将不等式左边的表达式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x - 4) > 0。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绘制数轴和求解不等式的符号来确定解的范围。
三、多元方程与不等式多元方程与不等式是含有多个未知数的方程与不等式。
解多元方程与不等式的方法通常是通过联立方程或不等式来求解未知数的值。
其中,联立方程的解法可以是代入法、消元法或矩阵法。
数学中的不等式进阶函数不等式与参数方程的解法
数学中的不等式进阶函数不等式与参数方程的解法数学中的不等式进阶:函数不等式与参数方程的解法在数学中,不等式是比较两个数或两个表达式大小关系的一种工具。
在初等数学中,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不等式的解法,但是在进阶数学中,我们要探讨更复杂的函数不等式以及参数方程的解法。
本文将深入介绍这两个主题,为您提供全面的知识和解题方法。
一、函数不等式的解法函数不等式是指含有未知函数的不等式,其解集常常是函数的定义域和满足不等式性质的部分。
解决函数不等式的关键是求解函数的零点和函数值的符号。
1. 零点的求解对于一元函数不等式,我们首先要找到函数的零点,即使不等式左右两侧相等,方程成立。
常见的求解方法有因式分解、配方法、开平方法等。
举例说明,假设我们要解决函数不等式 f(x) > 0,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将函数 f(x) = 0 求解,找出所有的零点;(2)根据零点的位置将函数的定义域划分成若干区间;(3)选取每个区间内的一个代表值,代入函数 f(x) ,判断函数值的符号;(4)根据函数值的符号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2. 函数值的符号判断在确定函数的零点和定义域后,我们需要判断函数在每个区间内的符号,以确定不等式的解集。
常用的方法有符号表、导数法、图像法等。
符号表是一个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们将每个区间内选取的代表值代入函数,判断函数值的正负号,并整理成一个表格。
根据符号表我们可以得出不等式的解集。
举例说明,对于函数 f(x) = x^2 - 4x + 3 > 0,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求解方程 x^2 - 4x + 3 = 0,得到零点为 x1=1,x2=3;(2)根据零点将定义域划分成三个区间:(-∞, 1),(1, 3),(3, +∞);(3)在每个区间内选取代表值进行符号判断,如对于区间(-∞, 1),取 x = 0 代入 f(x),得到 f(0) = 3 > 0;(4)根据符号表确定不等式的解集为 (-∞, 1)∪(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3 对 满 足 0 £ 4的 实 数 t 使 不 等 ≤ ≤ , 式 l +t 4 z x> x+t 3恒 成 立 的 实 数 , 取 一 7 2的
值 范 围 是 .
分 析 1 ( 化 为 函 数 最 值 问题 ) . 一 转 将 z
, 中 是 实 其 Ⅱ 疋 头
值 范 围 是 高 中数 学 教 学 的难 点 . 类 问题 , 这 即 在 已知 方 程 、 等 式 的 解 的 情 况 下 , 方 程 、 不 对 不 等 式 中 的参 数 进 行 研 究 , 于 涉 及 字 母 较 由
多 , 生 往 往 感 到 难 以 下 手 . 何 能 让 学 生 容 学 如
( 一 2 , = a k) Y2 x,
问题 ) 已知 条 件 得 a 一 由 一
、
而
’
可 设 厂( 一 一 一 ) ( + 1 。 1, 然 f( )一 )+ 显 O
0.
1 ( 。 4 +3 ,∈ E ,3 )+ 1 一 l z z )t o 4 .
由意 : ; 以易. 题知 ;: 解 { 下
14 利用“ 形结合” . 数 若 能 分 离 参 数 , 化 为 f( ) k z) 转 . > g( z ( 厂( ) 是 .) 的 形 式 , 可 以 数 思 形 , 或 . < g( ) z z 则 以形 助 数 . 例 4 试 求 a的 取 值 范 围 , 关 于 的 使
利 用 “ 元 思 想 ” 化 为 一 次 函数 问题 主 转
利 用 主 元 与 参 数 的关 系 , 参 数 为 主元 , 视
往 往 能 出奇 制胜 .
当 变 量 易 于 分 离 时 , 化 为 a 厂( ( 转 > ) a <厂( ) 成 立 或 有 解 问 题 , 而 利 用 函 数 z) 恒 从 值 域 解 决 问题 .
分 析 即 要 求 左 式 的 最 小 值 大 于 零 . 令
y— s n 0— 2k i i s n 0+ k + 2k一 1一 ( i 一 五) sn
f + 4忌, < - I, 忌 k
+2 一 1 则 y i k , m 一 2 一1 一 1 忌 1 由 n k , ≤ ≤ ,
( o 1 上 恒 成 立 , 问 题 转 化 为 求 函 数 一 。, ] 原 ( ) ( )+ ( )+ … + ( .一 z ) 域 的 值
3 ,∈ [ , ] 则 二 )t 0 4 , 次 函 数 顶 点 的 轨 迹
为 Y一 一 ( 一 1 1 z ),
I
,
l g l 一 g
生 ± 二
t 4 x+ 3 £ 1 z 转 化 为 函数 —x 4 - 3 > ( 一l) — - x - 2
一
二
数, ”是 给 定 的 自然 数 且 ” 2 如 果 厂( ) ≥ , . 在 z 区 间 ( 。, ] 有 意 义 , a的取 值 范 围 . 一o 1 上 求
sn 一 2 sn + 是 + 2 一 1 0恒 成 立 , 实 i 是 i 是 > 求
数 k的取 值 范 围 .
维普资讯
・
2 4・
中 学 数 学 月 刊
20 0 2年 第 7期
有 两 个不 相 等 的实 数根 ( ∈N) 矗 . ( 9 9年 全 国 高考 题 ) 18 分析 令 Y 一
‘
1 | . k
。
x
一
I
z∈ [ , ] 从 而 得 02 , 到 一 簇 函 数 , 函 由 圈
数 图象 ( 图 1 得 z 一 1或 x 3 如 ) < > .
问 题 .因 一 ( ) 1 k "一 1且 k∈ N ) ( ≤ ≤ 在
( o 1 ̄ 是增 函数, 以一 . ( ) 一 。, 3 所 在
( 9 0年 全 国 高 考题 ) 19
的 最 值 问题 .
分析 2 ( 用二 次函数知识) 应
设 f (z)一 l 1 z
y
分 析 厂( ) 区 间 ( o , ] 有 意 义 .在 z 一 。 1上
+ ( £一 4)l z一 ( t一
即a [寺 ) >一 ( ) 音) ) +( +…+( ) 在 ]
维普资讯
20 0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 7期
中学 数 学 月 刊
・2 3・
方 程 与 不 等 式 中参 数 问 题 的求 解 方 法
周 洪 兆 ( 苏 省 建 湖 县 上 闪 中 学 2 4 3 ) 江 2 7 1
含 参 变 量 的 方 程 或 不 等 式 中 , 参 数 取 求
( o ,] 也是增 函数. 一 。 1上 当 一 1时 , 有 最 它 大 值 一
1) .
分 析 3 ( 用 “ 元 思 想 ” 化 为 一 次 利 主 转 函数 问 题 ) t为 主 元 , 转 化 为 g( ) ( 视 则 . 一 - z z
一
一 k
1(
z
”1即> 号” -) a 一 ( , 一
lz k,
13 .
k . >1
易 接 受 和 很 好 地 解 决 这 类 问 题 呢 ? 结 合 多 年 的 教 学 体 会 , 者 对 此 进 行 了分 析 和 归 纳 . 笔
1 求 解 策 略
1 1 分 离 变 量 , 化 为 求 函 数 值 域 问题 . 转
> 0 易 得 志 一4或 忌 寺 . , < >
方程 ( 一 2 )  ̄ aC 区 间 (k 1 2 + 1 上 k - B 在 - 2 一 ,是 )
1 2 应 用 二 次 函数 知 识 进 行 讨 论 .
当变 量 不 易 分 离 时 , 用 二 次 函 数 的 最 利 值 、 的 分 布 等 知 识进 行 讨 论 . 根 例 2 已 知 对 于 任 意 实 数 , 等 式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