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馀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词语解释林表:林外;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全诗原文及赏析【题解】此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
乃祖咏应进士试时所作试帖诗。
按规定,试帖诗应该是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作者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人问其故,他回答说:“意尽。
”(《唐诗纪事》卷二○)终南,山名,在陕西西安市南。
诗中描写雪后天晴,山北高处尚存积雪,虽有阳光而城中反增寒气。
“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特殊景象,写得非常生动准确。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以此为古今咏雪最佳诗篇。
【全诗】《终南望余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即山的北面。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远望,只能见到终南山的北面。
秀:美。
②此句意谓远望岭巅的积雪好像浮在云上。
③林表:树梢。
明霁色:雪停后出现的阳光使树梢很明亮。
④此句意谓傍晚时城里人感到反而比下雪时更加寒冷。
【注释】①此诗又题“望终南残雪”。
据《唐诗记事》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按照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别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就,祖咏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后被传为写文章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之佳话。
诗写立足长安城,南望终南山阴岭残雪之景。
② 阴岭:泛指终南山的北麓诸峰。
③林表:指树梢。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翻译】终南山岭北多么秀美,积雪好像浮动在云端。
林表被涂上初晴光色,薄暮时京城更加天寒。
【赏析】这是一首应试的诗。
祖咏应时要求写成五言六韵(12句)的律体,他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
别人问缘由,他答“意已尽矣。
”这首诗传神地描写了终南雪景和望雪的感觉。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作者在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自然看到山的'阴面,所以有“终南阴岭秀”之句。
又因为终南山峰高入云,积雪未化,所以有“积雪浮云端”之句,这两句都是“望”之所见。
这两句一方面写了山高,另一方面写了雪厚。
同时写出了诗人面对如此景物而产生的一种轻盈飘荡的感觉。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是“望”的时间。
诗词鉴赏-五言绝句祖咏《终南望余雪》 精品
五言绝句:祖咏《终南望余雪》五言绝句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
下面是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
古诗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终南望余雪》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
其古诗全文如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前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注释】①终南望余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②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③林表:林外,林梢。
表,外表。
④霁色:雨雪后的阳光。
霁,指雨雪后初晴。
【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积雪好像与天上的白云相连。
雨雪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树林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丝寒意。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关于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
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关于雪的唐诗《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林表:林。
3、霁色:雨后的阳光。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祖咏《终南望余雪》赏析: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
祖咏《终南望余雪》赏析: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是一首五言绝句,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终南山的余雪美景,并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寒士的关怀。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2、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三、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四、作品赏析1、文学赏析题意是望终南山之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
终南望余雪[唐] 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分类标签: 描写冬天描写雪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简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古诗词鉴赏《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
古诗词鉴赏《终南望余雪终南望残雪》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残雪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
最后未被录取。
赏析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终南望余雪》赏析
《终南望余雪》赏析《终南望余雪》赏析导语:《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终南望余雪》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终南望余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的是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指的是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指的是林外,林梢。
霁(jì):、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诗人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诗人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全诗赏析及翻译教学文案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全诗赏析及翻译祖咏的诗《终南望余雪》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1: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下。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译文2: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词语解释】林表:林外。
祖咏(699~746),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居汝水以北。
唐代诗人。
开元年间考中进士,但却未获官职,遂归隐汝坟别业,以渔樵自终。
祖咏与王维交谊颇深,多有酬唱,又与卢象、储光羲、王翰、丘为等人为诗友。
诗以山水写景为主,多隐逸趣尚。
【赏析】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鉴赏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译文|鉴赏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这就是《终南望余雪》一诗的由来。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终南望余雪》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及注释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鉴赏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望余雪》赏析
《终南望余雪》赏析终南望余雪①·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②。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③。
[注释]①终南:终南山。
②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③林表:林木树梢。
霁(jì)色:雪停后的日光。
[赏析]《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咏雪诗。
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
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
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作者简介:祖咏,生卒年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清丽自然,恬静闲适。
其边塞诗则雄浑壮丽,情调昂扬。
【评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诗文解释】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
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简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终南望余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翻译与赏析]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赏析一】《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
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
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赏析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赏析三】题意是望终南馀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关于雪的诗句——《终南望余雪》
关于雪的诗句——《终南望余雪》《终南望余雪》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作者简介祖咏,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与王维友善。
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
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终南望余雪》简介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诗人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
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经典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翻译赏析【经典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意思翻译赏析森林表明城市里越来越冷了。
[译文]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摘自】祖勇的《看南方残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森林表明城市里越来越冷了。
【注解】1.中南:这座山的名字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部。
2、林表:林梢。
3.颜色:雨后阳光。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唐诗全集》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2)阴岭:北面的山面向太阳,所以叫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押韵翻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山顶上的雪似乎漂浮在云层中。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随着暮色渐浓,这座城市感到越来越冷。
【诗文解释】中南山北岭风景秀丽,雪花飘浮在云端。
清晨阳光普照在树林的尽头,给长安城的夜晚增添了一丝寒意。
译文1:中南山北岭风景秀丽,雪似浮云。
清晨阳光普照在树林的尽头,给长安城的夜晚增添了一丝寒意。
译文2:在中南山北坡,山景格外美丽;从远处看,在高山的山顶上,尚未融化的厚厚的积雪似乎是漂浮在天空中的白云。
下雪后,阳光微微洒在雪地上,银色的雪反射出森林明亮的表面;黄昏降临,寒冬的冷空气袭击了这座城市。
城里的人也觉得晚上有点冷。
背景:这是一首考试诗。
《唐诗编年史》记载,祖勇年轻时曾到长安参加考试。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看南方的雨雪》。
他必须写一部五字长的法律,六韵十二句。
祖勇读完后想了想,写了四句话,就这样结束了。
他觉得这四句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
如果按照考官的要求,以五字六韵十二句的方式书写,他会感觉像画一条蛇,加上脚。
当考官要求他重写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考官非常不高兴。
因此,祖勇没有被录取。
赏析:《望江南残雪》是唐代诗人祖永创作的一首雪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