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中国如何从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中国如何从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和贸易大国而言是意义非凡的。
偌大的人口总量共享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发展成果,让我们并不具备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绝对实力。
因此,将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竞争优势是国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国家更能带来利润或效益的优势。
相比较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当然更为可观。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竞争优势无疑是在国际贸易中所追求的对象,发展中国家基于本身已有的比较优势而进行发展创新,可以创造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但这个过程必然是缓慢而艰辛的。
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多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发达国家获利多而发展中国家获利少,发展中国家处于贸易的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基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地大物博的优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可是现在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不再无限,要素成本开始上升,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冲突日益明显,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曾经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而与此同时,一些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正在渐渐压迫中国市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同样在侵蚀中国市场。
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不断探寻由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的改革之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待业人口数量庞大,这是我国的国情。
因此,廉价劳动力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利用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的出口产业,另一方面为中国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劳动力优势也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发展。
但中国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的固化,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调整《国际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
在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格局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大循环,通过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将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同外国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有机地进行配置,不但充分发挥了各种要素的比较优势和组合优势,还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和国际竞争优势,使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大地推动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变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制约作用与负面影响。
一、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效应分析1.积极影响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扩大资源利用。
对外贸易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不受国内产品市场的限制,通过市场价格机制,促使本国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最高的生产领域,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通过对外贸易,我国可以利用外国的资源如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机器设备,以补充本国生产资源的不足。
目前,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砂的40%-90%从国外进口。
(2)促进产业调整结构。
对外贸易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国内生产要素的流向发生变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流向优势产业,使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相应扩大。
此外,市场需求的转移促使一些传统或劣势产业淘汰出局,一些新兴或朝阳行业不断涌现,从而有助于形成新的产业结构。
家电、手机、电脑等产业原来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主要依赖进口,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3)实现规模经济。
对外贸易扩大了市场范围,生产企业不仅可以摆脱国内市场的局限,而且可以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状况,安排生产规模,配置生产要素,以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分析
生产要素 生产该 要素密集型产品 ,增加本 国优势和福利 。 莱布辛斯基又 为H— O理论
做 了补充 ,认 为一 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 减少 另一种要 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由此
( 二 )贸 易竞争指数 T C指数 =( 出 口一进 口 ) / ( 出 口 +进 口) 。该指标 作为一 个与 贸易总额 的相 对
呼和 浩特 0 1 0 0 7 0 )
北京
1 0 0 0 8 1 2 、 内蒙古财经
分 析 方 法
( 一 )要素 密集度 分析
要素 密集度是指生产一单位某 种产 品
◆ 中图分 类号 :F 0 6 1 . 3 文献标识码 :A
产 品 ,而后相 互交换 ,则双方的经济福利
内容 摘 要 :本 文基 于 贸 易增 长视 角 ,运 用 比较 优 势 理 论 分 析 了经 济 全 球 化 和 中 国入 世 双 重 背 景 下 中 国 出 口 结 构 的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 ・巴拉萨 ( B a l a s s a B e l a) 于1 9 6 5 年提 出,指 一国某商品出 口 额在全世界该类商品出口额 中的比重与该国
出 口总额 占世界出 口总额比重之间的比率 ,
Hh b b a r d( 2 0 0 2)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 势和
竞争力指数 ,分析 了匈牙利 对欧盟贸易比 重最高的农产 品,研究显示 ,若 没有政府
出 口不进 口, 越接近 1 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
( 三 ) 显 示 性 比 较 优 势
U 0 . 2 3 6 9 02 2 2 9
0 . 21 6 8 0 l 2 1 2 4
1 1 02 1 8 7 0 . 23 6 8
O2 4 j B 5 02 5 4 9
我国外贸生产方式转变——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优先发展 了农副土特产品、 矿产 家先天拥有 的 自 然 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 品、 石油、 传统的轻纺产 品及工艺 品, 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 和发展而创造 的要素 。 展加工贸易, 逐渐将机 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
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 品,劣势国家生产劣 势较 小的产 品,然 更多的财富。
比较优势理论使得发展 中国家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 技创新力不高。使得发展中 国家处于 贸易利益分配的劣势地
后两国开展 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 小的消耗 ,创造 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 以劳动 力或资源取胜 , 竞争力逐渐减弱 , 科 赫克歇尔认 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 位, 使其产 生技术依赖性, 抑制 自 身创新能力和后发优势的发 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 口到价格 高的国家,当两 国间 挥 , 同时也会使 发展 中国家出 口产 品经常处于贸易摩擦之中。
l贸易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成就尤
2 从 比较 优 势 到 竞 争 优 势 的 转 变
大卫 ・李嘉 图分析 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一个 国家 其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额上 。 即使在任何 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 ,但是 ,只要这个 国 家在国际分工中专 门生产 自己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 比较优势理论确实在 中国经济发展 中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
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 地位 , 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该产业 向顾客提供 的商品或商品的某 放之后,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展对外贸易 。之后, 中国 些方面具有独特性、 垄断性 、 持久性、 拓展性和难 以复制性的特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我国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不适应性
经济。现代经济学用来解释 贸易存在和贸易收益的理 论 主要有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 论。
早在2 世纪5年代初,里 昂惕夫 (ene ) 以美 0 0 Lodf 就
维普资讯
国为例向赫 克默 尔、俄林等^提 出的要素 禀赋理论发 起 了挑战。按照里 昂懦夫的投^产 出模型,美国作 为资本 和技术资源丰 富的 国家 ,本应进 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 .出 口资本密集塑产品 .而事实恰好相反 .这就是 国际经济 学界著名的 ” 昂懦夫之谨 ”。对此,经 济学家们提 出 里
久 、独特 的竞争优势。同时 ,激烈的竞争环境证迫使企 业走出 国门、参与国际竞 争。 5 .政 府的作用。 波特 认为 ,政府 的作用主要体现 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上面 。 6 .机 遇。波特认 为 .机遇包括重要 发明、技术突
了各种各样 的解释。但有一点十丹明确 这就是 劳 动
我 国应 以竞争优势理论 为指导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实现 战略性转 变,并就 此提 出了对策、建议。
此,在 比较优势战 略下所形成 的世 界产业结构格局 是 :
发展 中国家进 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
比 优势 论与竞 优 理 较 理 争 势 论
比较优 势理论产 生于对 国际贸易 问题的分析。在重
( 江大学管理 学院 ,浙江 ・ 州3 02 浙 杭 10 9)
搞要
作者在阐述 比较优 势理论和竞争优 势理论主要 内容的基础上 ,从对外贸易战略选 择这一角度出发 ,指出丁竞
争忱势更符合世界经济发展 的实际,结台我国情 况,论述 了实拖 比较忧势战略在未来对外贸易发展 中的 适应性以及 从 比较慌势理论导 向转为竞争优势理论导向的历史必然性 ,并就这种转变提 出丁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中国 . 对外贸易 F 5 72 0 文麓标识璃 A 文章靖号 :1  ̄-89 ( 0 2 0 —0 2 4 0 - 6 1 20 】 l 2 —0 {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并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就不能逃避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参与形成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
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贸易,怎样进行贸易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这样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而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阶段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成本学说,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他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贸易分工的基础,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其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因而其理论缺乏普遍意义。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了对外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不同,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也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三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也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作出解释;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具有更高效率或更低成本的能力。
竞争优势则强调的是企业或产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和强度。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并在后来被大卫·里卡多和埃尔斯特·奥廖森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自然资源:国家或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丰富程度会影响其在特定行业中的比较优势。
例如,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在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 劳动力成本: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也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使该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
3. 科技水平:高新技术和创新能力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4. 政策环境: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也会对比较优势的形成产生影响。
通过降低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和提供相关扶持政策,政府可以促使某些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的实践案例1. 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沿海地区设立了众多的出口加工区,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利用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海运条件,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这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典型实践案例。
2. 瑞士钟表制造业:瑞士钟表制造业长期以来以高品质和精准度闻名于世,这得益于瑞士在制表技术和工艺传统上的比较优势。
尽管瑞士成本高企,但其在高端钟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得益于优质的制造工艺和品牌形象。
中国如何由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走出去国际商务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对外贸易整体特征:大而不强
在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82009》中,中国在全球134个参评经济体中排名由上年 的34位上升4位,终于跻身前30强。
1997年,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在《经济 研究》发表的文章中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比较 利益陷阱”的命题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 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 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 是处于不利地位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比较优势过分强调静态贸易利益,即短期外 汇收益,忽视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 易从长远发展角度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科 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竞争优势则基于一国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 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 牲一些中短期贸易利益
中国比较优势策略发展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亚洲四小龙发展经验,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依靠本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大 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较优势策略失灵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前提的局限性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国际贸易及其பைடு நூலகம்争模式的发展变化
竞争优势理论
所谓竞争优势,指的是,具有竞争力的比较优 势,而这些比较优势 “集中在特定的产品或产 业的环节上”(迈克尔·波特) 区别于传统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是先 天的资源禀赋,而是后天的,需要创造的,并 且是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中激烈的市场竞争的 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 过其成本的价值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 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论文报告: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愈加激烈,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升级。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协调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构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相关分析。
二、依据1.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随着中国经济逐步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简单的比较优势已不能满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转向更加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对更多的技术、能力和资源要求也更高,具有更高的风险与变数,但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治动荡等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正在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变得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在这样的新环境下需要制定新的对策和政策以应对挑战。
3.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走向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包括提升生产要素效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机制和行业协同效应等,中国对外贸易需要抓住新的机遇和优势资源,通过升级改造提高贸易水平和利润率。
三、路径1.转向以创新领导的竞争优势中国需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以创新驱动的企业、产业和技术。
比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和新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含金量。
2. 提高服务贸易水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而且国际市场的服务贸易需求正在扩大。
因此,中国应该加快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合作。
比如,要优化邮电快递、金融保险、旅游酒店等消费服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等创新型服务,构建以品质、标准、信誉等为核心的服务贸易体系。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作者:杨思振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1期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
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他们都将在贸易中受益。
这就是说,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而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即“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该理论突出强调的是所谓“比较的特性”,即相对竞争原理,而不是绝对竞争原理。
但是,该理论对比较优势是为什么和怎样决定的,却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赫克歇尔与俄林进一步发扬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的观点假设在各国的技术相等的情形下,比较优势会决定于土地、劳动力、天然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
每个国家比较了本国于其他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以后,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
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国家同外国相比,在较多使用便宜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其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发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实现了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飞跃。
在《国家竞争优势》发表之前,波特研究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的竞争力问题。
随后,波特将其研究的企业竞争力扩展到产业和国家,进而形成了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指导所有产业从事国际竞争。
竞争优势表现为两个不同层次的优势。
一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指由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等优势所赋予的,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自然资源、规模经济和简单生产方法等,不需要太大的代价就可以获得的较低层次的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演变过程,并兼论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自大卫·李嘉图提出以来,一直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比较优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
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其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挑战,进而引入竞争优势理论,探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首先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阐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地位。
接着,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不足,如忽视创新、技术进步和制度因素等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竞争优势理论,详细阐述其内涵、特点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在创新、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在形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进一步揭示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和竞争优势理论的优越性。
本文将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回顾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提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拥有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效率,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然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何一个国家会出口其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李嘉图在斯密的基础上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生产的相对成本,选择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同时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浅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摘要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出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
我国外贸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从比较优势战略转向注重大力发展高科技、优化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战略。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培育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外贸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对外贸易战略ABSTRACTOur country adhered to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in foreign trade for a long time, and achieved great economic success. However, China’s foreign trade is always threatened by worsening trade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ly severe pauperization. Nowadays,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is outdated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situations.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in resources reported and comparative cost is weakening. Our country must amend foreign trade strategy, and change from the comparison superiority strategy to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which values high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rou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 production cost reduction, our country can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pendently, and ob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oreign trade.[Key words]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ory Comparison superiority Foreign trade strategy目录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 (1)(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 (1)1、古典理论 (1)2、现代理论 (2)(二)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 (3)1、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3)2、竞争发展阶段论 (3)(三)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分析 (4)1、理论前提不同 (4)2、研究对象不同 (4)3、研究内容不同 (5)4、研究角度不同 (5)5、研究方法不同 (6)二、分析比较优势战略与中国外贸经济的发展 (6)(一)比较优势陷阱的解释 (6)(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合中国外贸的发展 (7)1、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弱化 (7)2、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限制比较优势的发挥 (8)3、引进外资的方向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偏差 (9)三、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竞争优势理论 (9)(一)中国经济分析 (9)(二)创造产业竞争优势 (10)四、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12)(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 (12)(二)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 (13)(三)调整产业结构,确立新的主导产业 (14)(四)重视政府在形成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14)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浅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于18—19世纪,并一直作为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产业发展的奠基理论。
试论我国对外贸易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图 和俄 林 提 出 的理 论 的假 设 前 提 和 经 济 务 件 。
借 鉴 意 义 。但 是 , 比较 优 势理 论 所讲 的 比较 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是 对本国的产品进行 比较 而言的, 不意味 着 本国 比较成本低 的产品在 国际竞 争 中就一 定 具有 竞争优 势。本文试 图探 讨我 国对外 贸易 中比较优 势向竞争优 势的转化 。 基于劳动和资源 的比较优势 按 照 比较 成 本 理 论 , 同 国 家 生产 不 同产 不 品存在 劳动 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差异 , 国际分 工使 得 各 个 国 家 专 业 化 的 生产 最 适 合 本 国 生 产的产品 , 通过 国际贸易可使 贸易双方获得更 大的福利。通常的情况是 , 发展 中国家缺资本 和技术 , 而有 自 然资源和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 宜的优势。 发达 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 优势。 因此 , 比较优势的贸 易格局一般 表现为 : 发 达 国 家进 口 劳动 密 集 型 或 自然 资 源 密 集 型 产品 , 口资本或技术 密集型产 品 ; 展 中国 出 发 家则进 口后者 。 出口前者。 现在我 国的 出口结构 已实现 了劳动 密集 型产品对初级 产品的替代 。这种替代 能够发 挥 我国劳动力 资源丰 富的优势 , 同时也有利 于 增加就业机会 , 而缓解沉 重的就业压 力。但 从 是 , 可否认 的是 , 当今的 国际市场上 , 不 在 劳动 密 集型产品的 比较优 势并不一 定具有 国际竞 争优势 。在 国际竞 争 中 有竞 争优势 的是 在 具
一
比较成本说和 资源禀赋说 的前提是 各国的供 给条件 、 生产奈件 不可改变, 资源、 生产要素 不 能在 国际间流动 ,再加上 当时贸易保护盛行 。 在 这种假 定条件 下, 具有 比较优势 的资源及 其 产品才可能具有相 对优 势。问题是在现 阶段 , 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 , 些假设条件 已经改 这 变。 首先 , 在当今 经济全球 化的奈件 下, 生产要 素、 资源可以在 国际流动。 其次, 在新技术 革命 浪潮推动 下 , 经过投 资和 新技 术的采 用 , 自然 资源可 以被 改 良、 再造 , 也可以被新 材料所 替 代; 经过人 力投资 , 劳动 力的技能和 素质的提 高, 又可克服 劳动力数 量不足 的矛盾 。 这表 明, 除 了一部 分原料 生产 国。特 别是石 油输 出国 外, 大部分发展 中国家所具有 的 自然资源和 劳 动力资源的比较优 势, 国际竞争中已不具有 在 垄断优势。换 句话说 , 以本 国拥有 的资源的相 对优 势来确 定 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 , 虽然 能获 得 贸易利益 , 不能缩短 自己与发达 国家的经 但
中国如何我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潘峰)
就中国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浅谈: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何为比较优势?何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最早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贸易成为可能,并使参与各方获得利益。
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竞争优势理论,经济学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又称钻石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country specific determinants)和两种外部力量。
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
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基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地大物博的优势,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可是现在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供给不再无限,要素成本开始上升,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的冲突日益明显,这些问题无一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曾经的低成本优势开始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
而与此同时,一些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正在渐渐压迫中国市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的发达国家同样在侵蚀中国市场。
基于以上问题的显现,我们应该尽快采取相应措施,改变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突破既有发展方式,努力向竞争优势转变,以自主创新寻求经济内生增长的新动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逐步摆脱对传统比较优势的过度依赖。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在这里就不多列举了,仅仅举几个例子来看,比如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技术创新空间不足、产业空心化、低度化发展趋向严重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基础就在于持续的自主创新,对于中国而言,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趋向衰减,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势在必然。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比较优势在变化 出口战略需调整
我国比较优势及影响因素发生改变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种商品,从而可以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具有更低机会成本的产品而参与国际分工。如果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还比贸易伙伴具有更低的成本,则该国在该产品具有绝对优势。传统贸易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资源禀赋。但观察各国贸易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国家的比较优势处于演变之中。
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
我国正在进入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时期,基于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出口优势正面临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应该实行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出口升级战略,通过主动的调整与引导,构建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特别是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提升。
出口升级面临的三大机遇:一是“引进来”加速技术进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一枝独秀,市场前景更加诱人,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对华战略,向中国加速转移先进制造活动、区域总部、研发和生产性服务活动,全球人才也出现了向我国加速流动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低迷,美国等发达国家放松高技术进口管制,制成品价格回落,我国进口先进技术机会更多、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我国提高“引进来”的质量与水平,加速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走出去”整合全球资源的战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企业出现了资金链紧张的压力,经济复苏迟缓,企业市场价值低估。与此同时,我国外汇充裕,企业盈利状况良好,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能力日益增强。我国企业可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通过对外投资并购,获取境外先进技术、研发能力、品牌和国际销售渠道,这将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提高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三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向新兴市场出口的机遇。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我国资本技术密集的产品技术水平还会略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但价格更低,性价比具有优势,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尽管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但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对中国生产的产品产生强劲需求,如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出口贸易如何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摘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要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就是如何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研究表明,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对外贸易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比较忧势上,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转变依据,战略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
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
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
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
各国只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指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却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交换的具体比例?贸易的利益在双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李嘉图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而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够完善。
约翰·穆勒(John l)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双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就要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不利;相反,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就可以用较少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有利。
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具体交换比例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哪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就越小。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919)提出了资源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后来俄林(Bertll Ohin)在《域际经济与国际贸易》(1933)中-发展了他的观点,构成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简称H-O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口到价格高的国家,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能带来利益。
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说,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必然发生。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由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所决定的。
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高。
因此,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就有相对优势。
应该进口本国稀少要素所生产的商品。
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要素,但生产规模报酬依然假定不变,市场经济也假定为完全竞争。
H-O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各国视为指导自己从事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
虽然近年来遭到了学者们诸多的批评,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如所谓“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的诘难,但事实证明,比较优势理论依然是指导一个国家选择参与国际分工产业的基本依据。
“里昂惕夫之谜”非但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反例,反而再次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Kenen,1965;Keesmg,1966)。
其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仍然使其在指导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开展对外贸易的实践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出口产业的政策中,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实施了发挥四个优势的出口商品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了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
“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
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深加工、附加价值高的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产品出口。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按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享有比较利益,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2003)。
但是,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等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后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落入了比较利益陷阱(孙文远,2005)。
所谓比较利益陷阱是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洪银兴,1997)。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由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文远,200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六五”到“八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连续多年保持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着外贸企业普遍亏损、出口增长速度下降、换汇成本增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的事实。
1994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为34位,1995年为31位,1996年上升到第26位,但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问题比较严重,国际分工指标排名倒数第1位,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最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我国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并没有为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增强贸易竞争力打下基础(陈靓,2004)。
国际市场上,我国2000年大部分机电产品出口与1997年相关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价却小于1,金属制品业、照相机、手表、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及组合影响的出口比价都在下降(王耀中,2002)。
这些都使得我国不得不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一)当今的国际市场和贸易特征不能满足比较优势理论的严格假定比较优势理论有其严格的假定和适用对象。
这个理论的主要假定有:(1)世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政府干预。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经济学家,倡导的是不受政府干预、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机制,其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上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就是在暗含的完全自由国际市场假设基础上,分析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并通过完全自由的产品交换和贸易来实现贸易利益的增长和分配的命题。
(2)不存在规模经济,没有技术创新。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包括规模效益不变、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无运输成本、没有技术创新等。
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的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
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能满足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和前提。
首先,世界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分工和贸易存在政府的干预,产品不能完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
在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用“看不见的手”来指导经济运行,倡导无干预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的同时,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dton)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eh List)为代表的保护贸易理论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
美国和德国政府依据这个贸易保护思想,在本国工业比较薄弱的时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为这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地保护。
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妄图从贸易保护中分得更多的利益,使得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目的悄然发生了变化,贸易保护政策已不限于仅仅保护幼稚产业,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力,而是为了进一步夺取国际市场,进行经济扩张。
这显然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开放和长期发展造成了障碍。
1947年成立的GAIT就是为了调整缔约国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确定某些共同遵守的关税和贸易准则。
事实上,GATT和其后的WTO通过组织多轮谈判,在降低关税、促进自由贸易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各国关税水平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