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集粹_008_《慧能与中国文化》各章内容提要
论佛教与中国文化
论文概述论佛教文化概论:佛教自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来源于印度佛教,又区别于它,既独立于印度佛教又与之相融。
它在中国的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此文仅以佛教在哲学及建筑方面做一些论述。
关键字:古印度、佛教、哲学、建筑段落概述:第一段:关于佛教的总概述。
第二段:佛教中关于哲学的思想,以宇宙观和人生观为例。
第三段:佛教中与中国艺术的联系,以佛教建筑:寺、塔及石窟为例。
第四段:总结。
正文论佛教文化东汉末期,佛教传入中土。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有着它的独立性,开始,中国人不免对它感到陌生,对它另眼相看。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国情和其文化传统以及国民的心里素质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国人开始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信仰它。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也不断地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终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其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而且他还在很多方面都有涉及。
哲学思想方面宇宙观宇宙观包括许多内容,在此,我只例举两点。
先谈宇宙的生成问题。
香港饶宗颐先生曾著《安荼论与吴晋之宇宙观》一文。
稳重论述了自东汉至三国、晋初间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情况。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说有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有关的历史文献有:杨雄的《难盖天八事》、张衡的《浑天仪》等。
而印度上古的有《百道梵书》、《歌者奥义书》等。
除了宇宙生成的理论外,印度还传来了宇宙毁灭的理论。
汉魏以来,所翻译的佛经中往往又关于劫、劫火等议论。
古印度人认为,宇宙的一成一坏谓之一劫,劫尽之时便是宇宙末日,便有大火等灾难。
宇宙在劫尽之后表白归于空寂。
然后经过无数年再重新生成。
宇宙就是这样成成坏坏,循环往复。
这种宇宙不断毁坏说对魏晋以来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很有影响。
再谈宇宙的模式问题。
佛教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天上、人间和地狱。
然后又把天界分为若干层,把地狱分为若干层,把人间所在的地分为若干洲。
以天界为例子。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
佛教与中国文化(上)楼宇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课程前言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认为人们痛苦的根源是由于在面对世间的种种现象时有分别心,因为分别而产生执着,随之产生烦恼,要消除这种痛苦,就必须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各种各件聚合而生的,并不真实。
这就是“空”的思想。
各位下午好,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关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关系问题了,我想关于佛教本身应该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我对佛教本身我只能做一个很简略的介绍,主要是讲佛教跟中国文化在互动中间怎么样相互地影响,但是因为佛教是一个外来的文化了,那么这种外来文化就对中国的文化是有极大的影响,有的学者就曾经这样讲过了,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传入,中国现在的文化可能不是这样的面貌,那样一个情况,那么我首先讲讲,简单地回顾一下佛教的创立、发展和佛教的主要的一些教义和理论。
一、佛教的创立、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一)佛教概说那么佛教是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经的古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释迦摩尼大约生活在公元前的566年到486年,对释迦摩尼生卒年代学术界是有很多的不同的一个说法,因为没有非常确切的一种史料来加以说明,所以大概也就是那么一个时期,他创立佛教在当时印度来讲,是针对了当时印度的一些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和学术来讲的,因为印度最古老的他们本土的宗教是婆罗门教,那么婆罗门教是很有古老的传统的,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婆罗门教本身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一股思潮,在印度史上叫做沙门思潮,所谓沙门思潮这个里面就是说有很多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和它的一些修行的方式提出了一种不同的看法,那么这个沙门思潮里面大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
它主要是针对当时婆罗门教强调我们的天地万物都是由梵,大梵天那中间流转出来的,所以每个生命其实也就是大梵天的一个可以说是一部分,那么最终他是要跟梵天去合一的,所谓的梵我合一,那么这样也就有点由梵天来决定一切的生命,那么佛教就认为这样一种对生命的产生、万物的产生这样一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不准确的,所以它就提出了一种因果的理论来说明万物的生成,特别是生命体的生成,生命体在佛教里面就称之为有情众生,那么同时它也反对那些不讲因果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突然而有的,谁也不知道它怎么一下子就出来了,或者说是它自然而然就是,没有什么原因可讲,那么佛教也反对这样一种说法,所以它坚持一种因果的理论,但是又反对那样一种没有原因的说法,而这因果理论它又强调是在事物的本身,这个因是在事物的本身,那么一切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的,原因总是会产生一个结果,任何的一个结果都有它的原因,而这个原因都是主要的是在事物的本身,这也就是在因果的说法上面形成佛教的一个最根本的理论,就叫做缘起理论。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阔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四分法:1、生产生活文化2、制度文化3、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4、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广阔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广济河3、金水河4、惠民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新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2、陶器的制造3、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仰韶文化后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新石器时代三大文化成就:农业〔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弄呀〕、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三皇五帝传说:五帝的谱系:黄帝、颛顼、高辛、尧、舜▲夏、商、西周文化进程:〔尚忠夏〕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夏文化特点:夏道遵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始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文化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西周的历史功绩:在众多的人群中,粘平各组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国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西周的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中国文化导论讲者笔记
慧能的教外別傳一概述-禪宗在唐中葉形成,是中國佛教三大宗中最後建立的一宗。
在這個階段中,禪宗獨盛,其他宗派日漸式微,∴此時開始,「禪」幾乎成為佛教的同義詞。
-禪宗的真正開宗人是慧能,但禪宗門人則說慧能之前的傳承如下: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名義上被稱為「六祖」。
-弘忍被稱為「五祖」,其門下有神秀及慧能,後由他們開出禪宗的南北兩派。
其後北派衰微,慧能一派成為禪宗正統。
-慧能之後,以其弟子神會獨能光大宗義,成為影響最大的人物。
但就禪宗的分派而言,則主要分為五支,此所謂「禪宗五家」: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
-本課程講禪宗理論,以慧能的說法為主。
現存《六祖壇經》記述了慧能的言行,可見其立教大旨。
-用禪宗自己的說話來說,以前的一切佛教宗派都是「教門」,而唯有禪宗自己是宗門。
/教門-偏重佛教理論而忽略實踐-≒佛教哲學學派\宗門-扭轉傳統偏重理論的不足而提倡佛教的宗教實踐-≒佛教宗教教派-禪宗的哲學主張,主要見於禪師的語錄之中,當中以禪宗六祖惠能(又稱慧能)的《壇經》一書最為重要,可參考郭朋《壇經校釋》(中華書局)。
以下講禪宗的哲學,也以此書為主,有需要時再取其他禪師語錄作輔助,可參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華書局)。
二即心成佛的哲學內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人心、性、佛在禪宗來說是同義詞,指佛教所講的最高價值主體。
禪宗如天台、華嚴等,以追求佛性作為人生的最高理想,並且以為此理想是人人可以達到的。
大師遂責惠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壇經》)E:此為人人皆可成佛之意。
五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五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櫓自揺,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揺櫓。
」五祖言:「祗合是吾度汝,不可汝卻度吾,無有是處。
」惠能言:「弟子迷時,和尚須度,今吾悟矣,過江揺櫓,合是弟子度之。
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9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 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 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 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 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
木,身如不系之舟。问 汝平生功业,黄州、惠 州、儋州。”这首诗在表
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 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 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 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 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 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 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 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 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 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 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 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 的图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 修养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 往往表明修养不好。有时言语虽然可 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终都会 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
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 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 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认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 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 一事,庐山烟雨浙江 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 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 千偈,他日如何举似 人。”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 景物。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 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 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 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dié, 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250年) 3、守成时期:两宋(320年) 4、衰颓时期:元明—清乾隆(450年)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四、南禅宗对唐宋文人的影响 1、禅宗的空灵雅致影响士大夫们的
审美情趣
禅僧的机锋警语、禅理的深奥玄妙、 禅林的清净闲适、禅家自我心理平衡
的“悟”,对唐以后文人充满极大的 诱惑力。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六祖慧能《坛经》里面已经存有 许多诗偈,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 五言律诗,虽有诗的形式,却无诗 的韵味。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而慧能的弟子玄觉(665-713)的 《永嘉证道歌》 “入深山,住兰 若rě,岑崟yín幽邃长松下。优游静 坐野僧家,闃qù寂安居实潇洒。” (《大正藏》卷48)“江月照,松 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 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正藏》卷48)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教外别传
不需外求,只靠 人自身觉悟。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唐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开悟:“三 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 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传灯录》)
不立文字:不需用语言文字,强调 突然来到刹那间体验。如滴水开悟 (仪山禅师)。
中华文化要略第八章禅宗文化
直指人心:以心传心,迷在自心,悟 在自心。
南禅宗,主张单刀直入,顿悟成佛, 不立文字,不坐禅,是谓教外别传, 称为祖师禅。
佛教与中国文化
天台宗
“实相”,他称之为“三谛”(三种真理)。在慧文看 来,事物由因缘(条件)所生,故为假有(假谛);虚幻 的存在不真实,故为真空(空谛);“空”与“假”两 者不可割裂开来,即为中道(中谛)。他认为这“三谛” 也可于“一心”中得到,叫作“三谛一心”。把这个 理论运用于止观实践,就叫作“一心三观”,即于心 中同时观察、认识和体悟此三者。 智顗提出具有不可思议性质的“一心三观”,强调不 历次第而于心中瞬间同时观悟空假中三谛。他认为, 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对此的 观察则称为“假观”。一切现象既然皆为真如的显现, 没有独立的实体,故为空,对此的观察则称为“空
法相宗
法相宗的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玄奘和弟子窥基是法相宗(唯识宗)的创立者,因他们 曾常住长安大慈恩寺,此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窥基(632—682)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右金吾卫 将军尉迟敬宗之子,长安人。17岁出家、奉敕为玄奘 弟子,先住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学梵文 和佛教经论。25岁参加玄奘译场,参与了多部佛典的 翻译,任笔受。窥基著述甚多,有“百部疏主’之称。 重要的著作有《成唯识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略 纂》、《杂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金 刚般若经会释》、《法华经玄赞》、《大乘法苑义林 章》等。
天台宗
之后22年佛讲诸部《般若经》。第五、法华、涅槃时, 指般若时之后8年佛讲《法华经》和《涅槃经》。 “化仪四教”侧重依据佛说法的不同形式来划分。 一、顿教,指《华严经》所讲不历修行阶次,顿至佛 位的教义;二、渐教,指从讲诸部《阿含》到《般 若》,此需依次渐修;三、秘密教,指各人听到的与 自己理解能力相适应的教义;四、不定教,各人听到 与自己理解能力相应的教义,但各人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侧重据佛说法内容来划分 。一、藏 教.指小乘三藏(经、律、论)教义;二、“通教”, 指诸部《般若》,因其既讲深奥的道理,又包括浅显 的道理;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经典原文坛经两则讲义
禅宗南宗始祖——慧能慧能(638—713),亦作“惠能”。
唐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被推为禅宗六祖。
本姓卢。
世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州),生在南海(今广州市)新兴。
据说是个不识字的樵夫。
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
慧能于公元67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弘忍为慧能讲经并且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饱含着的哲理和智慧,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慧能被授为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
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坛经》是“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的代表性经典,是中国至今佛典中唯一的“经”。
它全面阐述了六祖慧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禅学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
《坛经》不仅是一部中国佛教特有名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品之一,以其深远影响,对世界文化也做出了贡献。
《坛经》有五大特点:1简明化。
高度浓缩了佛教宗旨与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地提倡个人反省自觉,顿悟成佛。
2中国化。
六祖是中国禅宗真正意义上的开山祖师,前五代尚不具备此意义。
3普及化。
《坛经》是唐代白话语录体,文风不像其他大经深奥晦涩,故适合大众学修。
4革命化。
禅宗一反印度外在形式的佛陀崇拜风格,而取佛陀教化的精神实质,崇尚吾人对自己心性觉悟,可谓一场认识上的革命。
5实践化。
《坛经》立意在现实可行,将最重要的真实道场安置于个人的“念头”,可谓方便至极。
1.《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
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安排他从速离开。
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中华文化〉第四讲
《中华文化》第四讲:佛教与中华文化一、佛教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是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它产生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印度。
印度当时是奴隶社会,共有十六个国家,尚未统一。
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祭司)的婆罗门教中诞生和发展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又称乔达摩,约公元前565—前485在世。
他出生在古印度北部迦比罗卫(今尼泊尔南部),刹帝利种姓,其父为饭净王,他被立为太子。
见生老病死而感到人生无常,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均无结果,后来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终于觉悟成佛。
从此传教四十五年,足迹遍布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有弟子五百多人,八十岁时在拘尸那揭罗两棵娑罗树间涅槃。
他创立的佛教为原始佛教,后又经过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等发展阶段,公元十二世纪在印度本土消失。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约前273—前232),佛教从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到印度各地,并不断向周边国家传播。
据史书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东汉初明帝曾派人到印度求法。
永平十年(公元67),汉使梵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回到洛阳,翌年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建僧院,这就是著名的白马寺。
1、佛神时期——东汉明帝至魏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明帕时期,明帝在写给楚王刘˱的信中,赞扬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并用了伊蒲塞(菩萨)、桑门(沙閨,即和尚)等名词(《后汉书·慚王英传》)。
这时,佛教宣扬无为无欲、精灵起灭。
桓帝时将佛祖与太上老君一起祭祀。
这说明,当时人们把佛教看成社会上流行的神仙道术一类,而佛教徒也有许多离奇传说。
比如,东汉灵帝时来中国传法的安息国(今伊朗北部)僧媉世高,传说他前世为也是和尚,曾来华,在广州被盗匪杀死,而盗匪原来是他一个性情暴烈的同学。
他于是再投胎为安息国王子。
这时,那位杀他的同学已堕恶形为大蟒,在中国南方一个叫郑亭湖庙充神灵。
为了拯救他,安世高再次来华,劝其改恶从善。
第二章 佛教与中华文化
一、什么是佛教
到底什么是佛教? 到底什么是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 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 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 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 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谛的 意思是真理):苦谛、因谛(或集谛) 意思是真理):苦谛、因谛(或集谛)、灭谛、道 谛。
例如:三重楼喻、欲食半饼喻、人谓故屋中 有恶鬼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蹋长者口喻、愚 人食盐喻、破五通仙眼喻、杀群牛喻、渴见水喻 等等。
其次,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许多方面都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如诗歌、小说等。 诗歌:以诗与禅为例。不同处,相同处。 禅对诗的渗透,在诗歌创作上, 禅对诗的渗透,在诗歌创作上,主要表现 为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 为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诗中。例如王维 的《鹿柴》: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舍利图:佛陀七彩舍利子、周至仙游寺出土 舍利图:佛陀七彩舍利子、周至仙游寺出土 佛陀舍利子、宁夏拜寺沟出土舍利子及骨灰、 佛陀舍利子、宁夏拜寺沟出土舍利子及骨灰、佛 牙舍利、佛指舍利、 牙舍利、佛指舍利、佛指舍利放光图 佛指舍利与中国文化 一佛出世
再次,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了新 的许多词汇。如世界、如实、实际、实相、觉 悟、刹那、净土、彼岸、因缘、三昧、公案、 烦恼、解脱、方便、涅槃、婆心、回向、众生、 平等、现行、相对、绝对、知识、唯心、悲观、 野狐禅、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切皆空、一 超顿悟、一念万年、一弹指间、三生有幸、三 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 头六臂、不二法门、不生不灭、不即不离、五 体投地、功德无量、丈六金身、恒河沙数、隔 体投地、功德无量、丈六金身、恒河沙数、隔 靴搔痒、拖泥带水、大吹法螺、大慈大悲、生 老病死、六根清净、心猿意马、本地风光、得 未曾有、唯我独尊、骑驴觅驴、不可思议、冷 暖自知、僧多粥少、味同嚼蜡、快马加鞭、皆 大欢喜、表里不一、百尺竿头、苦中作乐、菩 萨心肠、昙花一现、大千世界、梦幻泡影、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 一 哪些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段 在此之前,我有多少了解?通 学 前 过学习,我有什么收获? 思 考 现在的我们,能从现实中感受 到吗?
佛教对中国哲学、中国有文学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 的现实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远不止于信仰范 畴,更涉及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 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 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 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培养乐于分享的意识,自己从 佛法受益后,应积极主动的与同修 交流,因缘成熟时可善巧方便的与 人分享,使更多的人于法受益。
读 书 分 享
我们在与人分享佛法的过程中,
心胸会越来越开放。佛法强调发菩 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而利他的心,
多想着别人,多做利益他人的事,
心也会随之改变。如果只是想着自 己,心胸会越来越狭隘,烦恼会越
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疾,佛陀派弟子前往
问候。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到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 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
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
千万亿阿僧祇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 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 绝。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佛经中 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 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 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
没有主宰。
无常 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
定的状态。 无我、无常是佛法的真谛和总法则。
因果相续 则指由因缘而产生的一切
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
唐卡:佛本生故事
四法印
依照缘起论的观点,只有通过了人生 的四法才能圆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大英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复制像(上)
佛祖讲经图(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佛与佛经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的简称,意思 是“觉者”、“智者”,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简 称“如来”,故“如来”也是“佛” 的别名。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 佛祖一人成佛,其他信徒以成为阿罗汉最终脱 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 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乔达 摩·悉达多。释迦是族名,牟 尼是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 圣人”。依靠佛经记载的故事 推测,释迦牟尼是古迦毗罗卫 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 牟尼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 等诸多苦痛,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遂创佛教,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80岁时涅槃。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 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 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 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禅宗六祖与佛教中国化
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011版理论周刊禅宗六祖与佛教中国化户华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一著名偈语是唐代僧人惠能所作,体现了他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
凭借此偈,他接过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并以此精神掀起了一场佛教革新运动。
惠能不仅融会不同佛教宗派,而且广泛吸纳中国文化的因子,儒道兼采,使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思想体系,确立了禅宗在佛教界的主流地位,并对中国唐宋以后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就开始了。
至唐代,印度佛教经典大量翻译引入,信众大为增加,宗派不断创立,佛教界一片繁荣兴旺景象。
不过繁盛背后也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
一方面域外思想和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心理的冲突依然存在,如出家与孝亲孰是孰非、尊奉佛祖与维护帝王圣贤权威的矛盾等;另外佛教经典日趋繁琐,渐衍为经师之学,易导致学佛之人舍本逐末,无所适从。
惠能顺应时代趋势,创立禅宗南宗,引导人们进入一个新的佛学领域。
惠能以“无言之教,无相之说”来解释佛教性义,宣扬人人自有佛性。
他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把佛拉向普通大众,“但识众生,即能见佛”;“即心是佛”,成佛的关键在于人的自身觉悟和自在解脱,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降低了佛教门槛,扩展了信众基础,有益于佛教传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惠能禅宗调和了佛教出世与中国文化入世精神的矛盾。
禅宗不要求人们离群索居,远离尘世,认为只要真心向佛,出家在家皆可:“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
”不仅没有否定人的现实生活,还宣扬“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以及修桥补路、广结尘世善缘等思想,以适应中国文化中的重人伦、礼教的伦理精神。
慧能受法讲课正式
通过这些熟语,我们感受到了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提到佛教我们很容易联想
其实当年五祖门下的上座弟子神秀才是人们心中六祖的不二人选,为什么五祖又定了慧能为法嗣弟子呢?(幻灯片19)
姓名年龄学历住寺时间职位影响力
慧能24岁不识字8个月
神秀65岁博综广闻 20年
(幻灯片27)
我这节课讲的《慧能受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中的一则。
在前面的单元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通过这节课,我想达到的知识目标:了解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慧能与中国文化》各章内容提要 ┃
┗━━━━━━━━━━━━━━━━┛
导言
━━
慧能和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慧能本身的禅文化内容,二是慧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三是慧能禅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慧能的禅文化在唐代出现有内在的必然性,是中国农业时代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产物。
唐代的文化政策是在以儒学为主的前提下兼重佛道,一般地也可称为三教并重,但文化发展的实际趋势是走向三教合一的一元的文化。
儒释道三家都在从事融合的事业,就儒学而言,最受政府的重视,但唐代儒学还难以成为一元的文化代表。
唐代道教也难以成为一元文化代表,从道教受到的批评可以看出其内在的缺陷。
佛教虽然有其理论的思辨能力,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也受到多方批评,由此可知也难以成为一元文化的代表。
慧能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佛教的发展模式加以反省,提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完成其佛学的革命,但他的禅学能否成为一元文化的代表呢?
第一章
━━━
慧能以其少数民族的边民的身份,以一个生活穷困的劳动者,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一个具有顿悟体验的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禅宗祖师,慧能禅文化的特色和他自身的这些特点密切相联。
《坛经》作为慧能禅文化的经典,是历史地变化着的,而《坛经》在禅宗史中的流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慧能禅文化的发展。
对慧能禅文化的分析主要依据敦煌本《坛经》的内容。
《坛经》的成立,对于禅宗本身,乃至对于整个中国文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对于慧能禅文化正统地位的确立,必须看到神会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章
━━━
对心性论的讨论,慧能既一般地指明心、性之清净和虚空等特征,更强调人、性的入世性特色,为人心、人性;既讲到心、性作为一般性的存在,更突出其具像的特点,具体的世人之心,世人之性;既涉及到本体论的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指明解脱论的基础。
佛性论是最核心的理论,这是慧能宗教革命的第一大宣言,佛性被解释为人性,这也是儒化的表现,同时也体现成佛即是成人的意思。
慧能又论智慧是众生本有,使众生体认自心佛性成为可能。
第三章
━━━
实现觉悟的方式,慧能讲顿悟成佛,这是其宗教革命的第二大宣言。
他区分顿和渐,对传统的观点作出新解,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悟,迷即渐契,悟即顿成。
分析迷与悟的不同表现。
寻求慧能对于顿悟含义的丰富解释:内省的认识,直觉的认识,瞬间完成,完全的觉悟,一悟永恒,自主的认识,不可得,不可说。
科学界对于顿悟的解释,启发着人们对顿悟的新理解。
第四章
━━━
慧能的修行论强调无修,为无修之修,这是其宗教革命的第三大宣言。
以无念、无相、无住证明无修的观点,把禅化为自然无为的日常生活,对传统的禅定和一行三昧从无修的立场提出新解。
第五章
━━━
对法是慧能的方法论原则,中道的另一种表述,举出三十六对,以示对法运用的普遍性。
慧能用对法讨论的都是禅宗发展面对的实际问题,在众生与佛、烦恼与菩提、无明与智慧、生死和涅槃、自性与净土、在家与出家、入世和出世等关系中,都坚持对法中道。
第六章
━━━
慧能对儒道文化传统的回应,体现在心性论、形神观、有无关系论、言意观等方面。
心性论上,儒学最早展开讨论,道教在心性论上,受佛教影响,佛教在历史上从般若学向涅槃学转向后,慧能的心性论回应了儒学的传统,而为儒化的心性说。
形神问题,在先秦就受到关注,在佛教的冲击下,在南北朝时形成争论,道教也对此有讨论,慧能主张性(神)为主宰的形神统一论。
有无问题,道家、玄学、佛教般若学和道教都有阐述,慧能在佛性之有和般若之空的角度上讨论这一关系,而讲融会空有。
言意问题,在儒、道、庄,都对语言的作用有所限制,玄学家则展开言意之辩,慧能以中道方法处理这一关系,强调禅不离语言文字。
第七章
━━━
慧能对儒道文化传统的回应,还体现在知行观、悟修论、自力论和道德观上。
知行观上,慧能不再在难易、轻重、先后、双修等问题上着力,而言定(行)慧(知)的不二法门,即定慧等学。
悟修观上,慧能继承了内省的传统,而其直觉则是对孟、庄的发展。
自力论上,先秦儒墨道诸家都从不同角度讨论,慧能在此基础上集大成,强调自信、自主和自由原则。
道德观上,慧能回应了儒家的道德传统,慧能禅学之儒学化的特征也在此体现出来。
第八章
━━━
慧能对中国佛教本身的文化传统也有回应,体现出主动的选择性。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和慧能的思想有着直接渊源关系的,比如,慧能的对法中道是对僧肇“相即”的中道方法论的发展,而其佛性论又把道生以来的佛性论思想大大地推进了。
慧能藉教悟宗的特点,体现为他对《金刚经》、《涅槃经》、《维摩诘经》、《大乘起信论》等经论思想的继承,广而言之,还应该涉及《楞伽经》、《法华经》、《梵网经》等经典。
慧能佛学革命的特点还表现为他的南宗与禅宗北宗和教下诸宗的反省,他对楞伽宗采取的是辩证否定的态度,并非完全排斥,对天台宗,发展其止观说,而关注其性恶说,对唯识宗,则多有继承之处,以致于慧能的心学亦可以称为唯识学,对净土宗的他力和西方观念,则明确予以反对。
第九章
━━━
慧能对后世禅宗的影响,是慧能对于中国文化重要影响之一。
慧能门下,大致从三个方面继承并发展其禅学,一是神会系,二是青原系,三是南岳系。
神会一系,神会对于慧能禅学在政治上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有无可否认的贡献,但就禅法本身而言,神会以宣传神慧能为主,他全面继承了慧能的思想,在有些方面也作修正。
青原一系,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等禅僧都在继承慧能思想的同时,又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之。
南岳一系,与青原一系相比,更显出机锋迅捷、峻烈的特点,对于慧能的禅法,也多有新的阐发,怀让、普愿、道一、从谂、慧海、怀海、希运都是此系十分出色的古德。
此两系禅法使慧能的平实禅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两系禅法,又发展出五家,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分灯。
五家之异,表现为禅理的差异和禅行的不同,从不同方面发展了慧能禅学。
在慧能的思想影响丛林的同时,慧能传法的祖庭却在明代衰败,德清振兴祖庭,对禅宗发展具有独特的宗教性意义。
第十章
━━━
慧能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也是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影响之一,气学、理学和心学都以不同方式吸收佛教的思想,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其中也体现出慧能的思想影响。
张载对佛教及道教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加以批判,而不再停留在伦理层面,反映出哲学思辨能力的提高。
他以理代替慧能的心,其心性论上也有和慧能思想的相通之处。
朱熹对禅宗,包括慧能的禅学,有直接的批评。
他以作为客观精神本体的心代替慧能的本心或自心,重新确立一元权威的地位。
在认识论、修养论上又多有对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心学思想的吸收之处。
心学对慧能的思想有直接的吸收,因而被斥为“禅学”,但并不是禅。
陆九渊和王阳明对慧能禅学实际上实行了儒学化的转换,慧能把儒学纳入禅学,心学再把这种禅学重新化为儒学。
在陆九渊和阳明之间,应该重视岭南陈献章的作用及其对慧能思想的吸收。
余论
━━
慧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可以继续讨论的至少有,慧能禅学对于宋元道教的影响,慧能禅学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慧能禅学对于中国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