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底盘理论课件--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三、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是以泵轮转矩系数λ1作为参数而绘 制的泵轮轴转矩M1与转速n1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随着透穿性系数的下降,输入特性上的抛物线将相互靠近。 对于绝对不透的变矩器,由于λ1 =常数,输入特性上只有一条抛 物线[见图4-3b)]。
图4-3 液力变矩器输入特性 a)可透性变矩器;b)不透性变矩器
M 1 M 'e n1 n'e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2)发动机直接与变矩器相连,但在变矩器之前,发 动机分出一部分功率来驱动机器的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 见图[4-4c]。
图4-4发动机与变矩器的串联连接 c)-部分功率直接连接;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速特性用同一比例尺绘制在同
一坐标图上,则可以充分阐明
两者共同工作的相互关系。此
种曲线图即称为液力变矩器与 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图4-5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 的输入特性 a)发动机调速外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当发动机的调速手柄置于最大供油位置时,变矩器与发动机 可能的共同工作的区域是发动机调速特性的扭矩曲线上自A1至A7这 一区段(亦即变矩器输入特性的抛物线束与发动机扭矩曲线的交点 A1、A2、A3…A7)所代表的工况。图(4-5a)给出了发动机的外特 性,所以为变矩器与发动机在上述工况下共同工作的动力性和经 济性,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概念。但是图(4-5a)只能表明共同工 作的工况范围,其不足之处是缺少发动机在部分供油状态下与变 矩器共同工作时,发动机经济性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转换至变矩器泵 轮轴上发动机调速特性即为发动机本 身的调速特性。很显然,发动机与变 矩器共同工作的必要条件是:
M e M 1 ne n1
Me,ne—发动机的有效扭矩与转速; 图4-4发动机与变矩器的串联连接
M1,n1—变矩器泵轮轴上的输入扭矩与转速。
a)-直接连接;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此时,两者共同工作条件为:
M 1 M 'e n1 n'e
图4-5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 的输入特性 b)发动机通用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3)发动机通过中间减速器(或增速器)与变矩器相连,而在 变矩器前发动机分出部分功率驱动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见图 (4-6d)。
工程机械底盘理论课件--
1
第四章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 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
第四章 液力变矩器及其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目录 2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一、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 二、液力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 三、液力变矩器的输入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一、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二、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出特性
如果在变矩器输入特性上同时绘出发动机的调速特性[图4-
5a)],那么满足上述条件的发动机与变矩器共同工作的全部可能
工况就可清楚地表现出来。实际上这些工况是由发动机调速特性
和变矩器输入特性共同包含的区域来确定的,即[图4-5a)中
A1C1C2A7所包围的区域。由此 可见,如将变矩器的输入特性
与转换至泵轮轴上的发动机调
下文分别讨论这两种型式的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 入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一)串联功率流式 在串联功率流的型式中,又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来讨论。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1)发动机与变矩器直接相连,且发动机全部功率通过液 力变矩器[见图4-4a)]。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二、液力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
无因次特性,是表示在循环圆内液体具有完全相似稳定流动 现象的若干变矩器之间共同特性的函数曲线。所谓完全相似流动 现象指两个变矩器中液体稳定流动的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 相似(雷诺数Re相等)。
根据相似理论,可以建立以变矩器传动比i为自变量,泵轮转 矩系数λ1、变矩系数K和变矩器效率η随i而变化的关系,即:
变矩器的结构: 1.结构演变:
初期:偶合器(泵轮,涡轮,导环,外壳)
中期:变矩器(泵轮,涡轮,导轮,外壳) 当前:变矩器(泵轮,涡轮,导轮,锁止离合器,外壳)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是表示变矩器各输出和输入参数之间函数关 系的曲线。这些函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虽可用理论分析和计算来 获得,但由于大量引入假设,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 距。因此,变矩器实际的特性曲线是通过台架试验来取得的。液 力变矩器的特性曲线主要有以下三种:输出特性、无因次特性和 输入特性。
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变矩器与发动机直接相连的 方式,但在某些场合下,由于系列化的原因,变矩器与发动 机必须选用现成的产品,如果通过调整变矩器有效直径仍不 能满足合理匹配要求时,则往往需要在发动机和变矩器之间 采用中间减速器或增速器。此时,在绘制共同的输入特性时 必须首先将发动机的调速特性转换到泵轮轴上。 此时,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条件为:
发动机转速的增大而增大[见图4-5b]。
功率输出轴所消耗的转矩取决于所驱动的工作装置的类型,
情况很复杂。在近似的计算中,
通常可按一定的百分比在发动机的
总功率中将其扣除。
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利用关
系式(4-5)、(4-6)和(4-7),不难
作出转换至泵轮轴上的发动机调
速特性。据此,即可绘制出变矩
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当发动机与变矩器作串联接时,发动机传递给驱动轮的功 率全部通过液力变矩器,因而也称串联功率流式。从传动系的 型式来看,则属于液力-机械的串联复合传动。
当发动机和并联传动机构联接时,发动机传给驱动轮的功 率分别由几条并联的功率流传递。其中经过液力变矩器的仅为 一部分功率,所以也称并联功率流式。按传动系型式来分类, 则称为液力-机械的并联复合传动。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必须强调指出,在绘制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 入特性时,发动机的调速特性应按国家标准的规定,试验 时应带有发动机正常工作所必须的全部附件(包括冷却风扇、 水泵、发电机、空气滤清器、消音器等),通过台架试验进 行测定。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在 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上也常 常用发动机的通用特性代替 调速特性。图4-5b)上可以清 楚地表示出在变矩器与发动 机共同工作的全部工况下, 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并阐 明发动机最经济的燃料消耗 区是否被充分利用。
图4-5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 的输入特性 b)发动机通用特性;
在此种情况下,对发动机调速 特性进行换算的条件为:
n'e
ne ig
M 'e M ecig g P'e Pec g
G'e
Ge
Pec Pe
G'e
ge
g
(4-8)
图4-4发动机与变矩器的串联连接 d)-部分功率减速(增速)连接;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根据关系式(4-8),按前述方法即可作出转换至泵轮轴上的 调速特性,并绘制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共同 工作的条件仍为: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一、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特性
在上节中讨论了液力变矩器本身的输入和输出特性。当液力 变矩器和发动机共同工作时,在变矩器和发动机的特性之间存在 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变矩器和发动机共同工作 的输入特性来表示。
显然,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性能与传动联接方式 有关。此种联接方式,从原则上可分为两种型式:串联联接和并 联联接。
1 1(i) K K(i) (i)
以上三式就是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它代表了一组相似的变 矩器群在任何转速下的输出特性。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实际的变矩器无因次特性和它的输出特性一样,通常是用台 架试验测得的。(方法P73)
在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上,可以列出以下一些表征一组相 似变矩器工作性能的特性参数(见图4-2)。
第三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合理匹配 第四节 本章重点
液力传动
液力传动是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涡轮式传动机械。它的 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和输入轴相连接的泵轮,把输入的机械 能转变为工作液体的动能,使工作液体动量矩增加。和输出 轴相连接的涡轮,把工作液体的动能转变来自百度文库机械能输出,并 使工作液体的动量矩减小。
当涡轮呈轴向布置时图(4-1b),液流在涡轮中受到的附加离 心力几乎不影响液流的速度,因此轴向式的变矩器,往往具有较 大的不透性,亦即M1≈常数。
对于图(4-1c)所示的离心式变矩器,涡轮与泵轮布置在同 一侧,且涡轮在泵轮的前方,此时液流在涡轮中产生的附加离 心力将增大液体的流量。因此,泵轮转矩M1将随涡轮轴转速的增 大而增大,这种性能称为负透性。
液力传动
液力传动
液力传动
液力传动
液力传动的主要特点是: 1自动适应性; 2防振隔振作用; 3良好的启动性; 4限矩保护性; 5变矩器效率。
液力变矩器
泵轮---->涡轮---->泵轮,依次反复循环。
液力变矩器
液力变矩器
泵轮---->涡轮---->导轮---->泵轮,依次反复循环。
液力变矩器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变矩器的效率η为涡轮轴上的输出功率与泵轮轴上的输入功 率P1之比,即:
K·i
(4-1)
式中: K—变矩系数,亦即动力学传动比,K=M2/M1; i—传动比,亦即运动学传动比。
变矩器的效率可以由式(4-1)计算而得。显然,当n2=0时η=0; 当n2增大时,η随之增大。当涡轮轴转速增至一定值时,η可达 到最大值;然后当n2继续增大时,由于M2的急剧下降而使η值随 n2之增大而减小。变矩器的效率曲线见图4-1。
n'e ne M 'e M ec P'e P'ec
G'e
Ge
Pec Pe
g'e ge
(4-5)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Mec—发动机的自由扭矩,即扣除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的消耗后 余下的发动机转矩。
Pec—发动机的自由功率,即扣除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的消耗后 的发动机功率。
Mec和Pec可按下式计算:
M ec M e M Ba M PTO
(4-6)
Pec Pe PBa PPTO
(4-7)
MBa,PBa—消耗在驱动辅助装置上的发动机扭矩和功率; MPOT,PPOT—消耗在驱动功率输出轴上的发动机扭矩和功率。
第二节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的输入输出特性
辅助装置所消耗的发动机扭矩通常不是一个常量,它将随着
一、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
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是表示输出参数之间关系的曲线。通 常是使泵轮轴的转速保持不变,在此工况下求取以涡轮轴转速n2 为自变量的各输出特性曲线(参看图4-1)。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图4-1 具有不同透穿性的液力变矩器的输出特性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泵轮转矩M1随涡轮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少,称为正透性(见图 4-1a)。
图4-2 液力变矩器的无因次特性
第一节 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1 变矩器的起动变矩系数K0; 2 变矩器泵轮的起动扭矩系数λ10; 3 变矩器的工作效率ηp,一般取ηp=0.75 4 变矩器的工作变矩系数Kp; 5 变矩器的工作传动比ip; 6 变矩器的最大效率ηmax; 7 变矩器的最大效率变矩系数Kηmax; 8 变矩器的最大效率传动比iηmax; 9 变矩器的偶合器工况传动比iM; 10 变矩器在偶合器工况下的泵轮转矩系数λ1M; 11 变矩器透穿性系数Π。
从原则上来说应尽可能避免在液力变矩器前接入任何消耗发 动机功率的装置。但在大多数工程车辆上仍有许多辅助装置必须 由发动机直接驱动,这些装置包括操纵系和制动系用的油泵、气 泵、冷却润滑系统用的油泵等等。此外在某些场合下,例如对于 装载机,驱动工作装置用的功率输出轴也往往需要直接由发动机 来驱动。
在这种情况下,将发动机的调速特性转换至泵轮轴上时,必须 从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中扣除辅助装置和功率输出轴的消耗。调 速特性的换算应遵守下列条件(P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