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鲁桓公》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左传》读书笔记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

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

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昵之口。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

而楚国咄咄逼人,将帅刚愎自用,楚国自然会失败。

《左传》还描写了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儒家十三经之一。

自问世以来,它以其独特的史书体例、严谨的史学态度、优美的文学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古今文人学者的赞誉。

在这里,我将以一篇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我阅读《左传》的感悟和赏析。

一、史书体例:《左传》是一部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为主线,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事件。

它以鲁国国君鲁隐公为首,记录了自鲁隐公至鲁哀公五百多年间的历史。

书中以日记形式,按年、月、日记载了这些历史事件,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这种史书体例,体现了左丘明严谨的史学态度,为后世历史著作树立了楷模。

二、文学风格:《左传》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中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人物形象。

文字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赏析:1. 辞藻华丽:《左传》在描绘历史事件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字显得华丽优美。

如:“彼其之子,独宿于秧。

鼠穴牛角,尚可忍也。

尔之未艾,我将与尔同归。

”(僖公二十四年)这段描绘了鲁国公子奚仲与介子推的辞让之辞,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2.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左传》通过对各诸侯国君臣、士人的描绘,展现了春秋时期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子产,他聪明睿智,善于辞令,为国家利益奔走,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又如:介子推,他忠诚正直,辞让高位,成为后世楷模。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体现了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彰显了作者的价值观。

3. 寓言故事:《左传》中还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如:季札观乐、管仲论相等。

这些故事富含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如:“季札观乐”中,季札对音乐的欣赏,反映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卓越见识。

这些寓言故事,既丰富了书中的文学形式,也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

三、思想内涵:1. 道德观念:《左传》强调道德伦理,倡导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篇一:左传读后感】《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左传读书笔记摘抄赏析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斗争。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左传》进行读书笔记摘抄的赏析。

一、文风优雅凝练《左传》以其独特的文风而闻名,文笔优雅凝练,字字珠玑。

它注重节奏感与韵律感的运用,使阅读者们读起来流畅而舒适。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作者写道:“归车而望之,自胡蜂而至于巨蜂。

”这句话运用了并列句的手法,通过对胡蜂和巨蜂的比较,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更加生动有力。

二、深刻揭示人性弊病《左传》作为一部历史书籍,不仅仅是纪录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性弊病。

在《左传·襄公元年》中,作者写道:“君子失宠,于人则忧,于己则耻。

”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失去权力时的心理状态,揭示出人性中的私心和功利。

与此同时,作者还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刻刻画了那个时代各位君王的盈与败,善与恶。

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左传》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中,作者写道:“念兹在兹而不能用,德羞而无施。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德行的推崇和珍视。

《左传》通过各种历史事件的叙述,以及对各位君王的赏析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公义、仁爱和忠诚等美德。

综上所述,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其读书笔记摘抄赏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其独特的文风优雅凝练,深刻揭示了人性弊病,并积极弘扬了中华文化传统。

通过读书笔记摘抄的赏析,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左传》的价值和魅力,也更好地领略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左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左传读书笔记1《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

《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

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

《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正史,被誉为“百子之母”,是中国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左传是《春秋》的一部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官职公卿之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精华。

左传中包含了大量有关礼仪、规范、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史官。

左传的内容主要是对春秋时期鲁国历史及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录和分析。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列传的故事,对当时的政治斗争、人物风貌等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左传中的很多故事,都是以明君爱民,治国有方的君子之风为核心。

比如左传中的“鲍叔牙救臧仓”、“孔子问事”等故事,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

这些故事不仅给后人带来了历史教训,也成为后世治国兴邦的重要参考。

左传中的语言简练明快,用词精确准确,既保留了春秋时期的语言特色,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左传的篇章之间,既有条理性,又有逻辑性,读起来非常流畅,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左传的文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比喻和譬喻,既能够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又能够加深读者对文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左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左传,我们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领悟其中蕴含的深邃哲理,同时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文化熏陶和历史启迪。

在当代社会,左传的思想和价值观依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左传中所反映的忠恕仁义、严明法治、尊敬师长等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左传,我们可以汲取其积极的思想精华,传承古人的优良传统,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在读左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水平。

左传是一部既有历史又有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是读书人不可不读的重要著作。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左传》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作为《春秋》的注释,它以其详实的历史记录、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学描绘,展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群像。

以下是我在阅读《左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战役、政治斗争和外交事件。

阅读《左传》,我对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与楚成王的斗争,展现了晋国崛起的过程;齐桓公的称霸之路,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博弈。

二、人物形象的鲜明描绘《左传》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

例如,晋文公的重耳,他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代明君;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使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三、道德观念的传承《左传》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如忠诚、仁爱、礼仪等。

这些观念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阅读《左传》,让我深刻感受到古人在面对权力、利益、生死等考验时,所展现出的高尚品质。

四、文学艺术的魅力《左传》的文学价值极高,其叙事手法、人物描绘、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例如,文章中对战争场面的描绘生动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这些文学艺术的魅力,使《左传》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五、现实意义的启示虽然《左传》所记录的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国家兴衰、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在《左传》中都有所体现。

阅读《左传》,让我在反思历史的同时,也思考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总结:《左传》是一部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典籍。

阅读《左传》,不仅让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我在道德观念、人生哲理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启示。

左传襄公读书笔记

左传襄公读书笔记

左传襄公读书笔记《左传》两篇读后感左传读后感(一)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

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

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

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

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

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

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

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

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

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

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

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

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

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

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鲁桓公》读书笔记

《左传鲁桓公》读书笔记

《左传·桓公》读书札记鲁桓公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鲁国第十五位国君。

桓公为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被立为太子。

因惠公去世时尚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

鲁隐公被杀后,桓公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读《左传·桓公》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无异于桓公与齐姜的婚姻部分(由于本科专业所致,对于女性形象较敏感),杨伯峻《春秋左传集注》中,《春秋》中对文姜一生全部活动的记载如下:1.桓公三年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

公会齐侯于欢。

夫人姜氏至自齐。

2.桓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3.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4.庄公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

5.庄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6.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7.庄公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8.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9.庄公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10.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11.庄公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

12.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13.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14.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由此可见,《桓公》部分对齐姜的记载,限于她与桓公的婚姻。

第一次记载为桓公会齐侯,娶齐姜;第二次记载为桓公与齐姜之子子同出生(并未直接写到文姜);第三次记载为桓公陪同齐姜归齐,桓公死于齐国。

但在《左传》中,记载出现了一些有意思之处。

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桓公六年时,桓公与齐姜的长子子同已经出生,《左传》在记载他国之事时将齐姜差点曾被其父许配于郑太子之事写出,以及郑太子关于“齐大非偶”的言论等,不知其意是否暗暗与后面桓公十八年所发生“淫乱”之事有些许关联,毕竟有些过于“意淫”的人认为,郑太子忽是因为早已知晓齐姜与其庶兄的乱伦之事而拒绝婚事的。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三年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三年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三年☆提要【主要事件】曲沃伐翼、鲁齐联姻等【涉及人物】曲沃武公、韩万、梁弘、晋翼侯、栾共叔、夷仲年、文姜等【涉及国家】晋、齐、卫、鲁、杞等【春秋体例】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原文【经】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公子翚huī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huān。

公会齐侯于讙。

夫人姜氏至自齐。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有年。

【传】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

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骖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

会于嬴,成昏于齐也。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不盟也。

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也。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

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

齐侯送姜氏,非礼也。

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冬,齐仲年来聘,致夫人也。

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注释◆桓公三年[1]桓公三年:公元前709年。

又即周桓王十一年、齐僖公二十二年、晋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七年、卫宣公十年、蔡桓公六年、郑庄公三十五年、曹桓公四十八年、陈桓公三十六年、杞武公四十二年、宋庄公元年、秦宁公七年、楚武王三十二年。

◆【经】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1]齐侯、卫侯:指齐僖公、卫宣公。

[2]胥命:诸侯相见,约见而不歃血。

[3]蒲:卫邑。

◆【经】公子翚如齐逆女。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公会齐侯于讙。

夫人姜氏至自齐。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1]公子翚:即羽父,鲁大夫。

见于隐四年、隐八年、隐十年、隐十一年。

[2]姜氏:即文姜。

齐僖公之子,鲁桓公夫人,生鲁庄公,前673年去世。

[3]讙:鲁地。

[4]年:夷仲年,齐僖公同母弟。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这个寒假,龙老师给了我们几点宝贵的建议,其中一点就是阅读例如《左传》、《战国策》、《论语》等有深刻内涵的书籍。

因为在上个学期的古代汉语的学习中,我们学到的经典文章一部分来自于《左传》,而且龙老师对《左传》有很高的评价,所以放假后,我就去图书馆借了《左传》来看。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取材范围广泛,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按照鲁国12个国君的次序,详细记载了这段时期内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的军事、政治、外交和文化方面的历史。

晋范宁曾评价:”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杜预也称赞“其文缓,其旨远。

”《左传》以叙事为主,很注重描写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我在读《左传》时,发现作者描述历史事件时,若是涉及到战争,对于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的描述都是寥寥几笔带过,对于战争起因、战时两军心理以及战后的思考却花大量笔墨去描绘。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鄢陵之战,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晋楚城濮之战,“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

.....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

”全文共17段,描写战争场面仅一段,”不满百字,写尽战事。

”对于晋楚两国在军事、外交上的一系列争斗却紧扣细节,对楚国战败原因的揭露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子玉使伯焚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馋暱之口。

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楚王与子玉各执己见,楚国内部的矛盾出现。

“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

’退三舍。

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晋国退避三舍,私许复曹卫,瓦解了楚国联盟。

而楚国咄咄逼人,将帅刚愎自用,楚国自然会失败。

《左传》还描写了各种形象鲜明的人物,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把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展现出来。

《晋公子重耳之亡》就讲述了晋公子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经过,“处狄十二年而行,”“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十三年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十三年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十三年☆提要【主要事件】◇郑帅纪鲁伐宋联军◇楚师伐罗失败,屈瑕自缢【涉及人物】◇鲁桓公、宋庄公、郑厉公、卫惠公、屈瑕、鬥伯比、楚武王、邓曼等【涉及国家】◇郑、鲁、纪、宋、齐、卫、燕、楚、罗等【成语典故】◇趾高气扬☆原文【经】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

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

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传】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鬥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遂见楚子,曰:“必济师。

”楚子辞焉。

入告夫人邓曼。

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

莫敖狃niǔ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

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

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

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xùn于师曰:“谏者有刑。

”及鄢,乱次以济。

遂无次,且不设备。

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

莫敖缢于荒穀。

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

楚子曰:“孤之罪也。

”皆免之。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

不书所战,后也。

☆注释◆桓公十三年[1]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

又即周桓王二十一年、齐僖公三十二年、晋侯湣六年、曲沃武公十七年、卫惠公元年、蔡桓公十六年、郑厉公二年、曹庄公三年、陈庄公元年、杞靖公五年、宋庄公十一年、秦出子五年、楚武王四十二年。

◆【经】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

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

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1]卫侯:指卫惠公。

名朔,谥惠。

卫宣公之子,宣姜所生。

桓十三年即位,在位四年。

桓十六年公子职等立黔牟,卫惠公奔齐。

庄六年复位,在位12年,庄二十五年卒。

[2]燕人:指南燕国君。

◆【传】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鬥伯比送之。

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中国历史故事-鲁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桓公和文姜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鲁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鲁桓公和文姜是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鲁桓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鲁桓公和文姜是什么关系鲁桓公在历史上的评价不多,对他记载的事迹也不多,即位好多年,也没有做过什么大事。

在他的领导下,鲁国依旧是平稳发展着,总体上呈现出马马虎虎的趋势,他有些懦弱,有些迟钝,有些木讷,在婚姻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鲁桓公,出生于大概公元前731年,姬姓,名允,又被称为鲁轨,鲁桓公是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

公元前711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来又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悲哀地发现齐襄公与文姜通奸,后来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嫡长子鲁庄公即位。

鲁桓公本来在历史上的名气不算大的,但是他却凭着他的妻子文姜在春秋舞台上火了一把。

鲁桓公的妻子文姜,出生的年月不详,春秋时代鲁桓公夫人,文姜原本是齐僖公之女,出身高贵,又是齐襄公诸儿同父异母的妹妹,因与齐襄公乱伦而知名。

文姜于齐僖公二十二年,即鲁桓公三年出嫁鲁国,正式成为了鲁桓公夫人。

这个叫齐姜的女人,美得不可方物,又才华横溢。

从小就是各路公子争相追逐的对象,这些公子当中也包括文姜同父异母的哥哥诸儿。

她和哥哥的感情很好,二人打小便在一起,哥哥做什么事情都带着妹妹文姜,后来二人逐渐长大,对男女之事也有了懵懂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乱伦就发生了。

原本齐僖公是要将美丽的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姬忽,公子姬忽也是一表人才,相貌堂堂,这一桩婚事是郑国和齐国人们都相当期待的,郎才女貌是多么登对的一对璧人,但是公子姬忽却突然以“齐大非偶”为借口,推掉了这门婚事。

先秦·左丘明《左传·桓公六年》也由此事的记载:“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

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姬忽突然就推掉了婚事,称自己高攀不起齐国,大概是因为知道了齐姜跟哥哥诸儿的事情,齐僖公原本打算将爱女风光地嫁出去,但是姬忽突然悔婚让齐僖公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又过了几年,文姜在齐国又年长了几岁,眼看着自己的女儿就要变成老姑娘了,这个时候鲁国的国君鲁桓公来到了齐国,主动向齐国求婚。

《春秋左传注》读书笔记(二)——前传

《春秋左传注》读书笔记(二)——前传

《春秋》这本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史为据,故为鲁君记事,如“隐公元年”和“桓公二年”等。

本文给大家大概说说隐公即位前鲁国的历史。

【传】惠公元妃孟子。

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话说文王有不少孩子,包括姬发和姬旦。

后来武王姬发不幸早逝,其子成王年幼,于是周公姬旦摄政。

要说周公此人人品还是很不错的,摄政多年勤勤耿耿,最后主动还政于成王,历史评价不是一般的高,关于周公事迹大家感兴趣的话可自行百度。

后来成王封周公之子伯禽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曲阜为鲁国第一个国都,后来的国君又迁都于别处)。

自伯禽历经十二君至鲁惠公,鲁惠公即位隐公之父。

惠公即位时娶了他第一个正夫人——孟子。

是的,孟子是鲁惠公的正夫人。

然而这个孟子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孟轲,而是宋国之女。

那为啥她的称谓是孟子呢?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孟”是排行,也就是老大,我们经常听说“伯仲叔季”,其实有另一种提法是“孟仲叔季”,这里的“伯”和“孟”都是老大的意思;“子”是母家宋国的姓。

当然也不是所有夫人名字都是“排行+母家姓”的模式,比如有以本国国名冠姓的(如齐姜);有以丈夫之国冠姓的(如秦姬);有以丈夫谥号冠姓的(如庄姜);当然也有自身单独有谥号并以此为姓的(如文姜)等等。

然而非常悲剧的是,孟子很早就去世了,惠公在万分悲痛之下续娶了声子。

《史记·鲁世家》说声子是贱妾,也不知真假。

声子即隐公之母。

隐公虽然后来登上大位,但《左传》中提过他为“公子”,而没说过他为“太子”,可能是他母亲为贱妾的缘故。

隐公有一个弟弟,就是日后的桓公。

桓公生母名曰仲子,乃宋武公十八年生。

仲子和孟子一样,都是子姓,也就是说她们都是宋国之女。

这里简要说一下宋国的历史。

宋国乃成汤后裔,武王灭纣后封其子武庚。

后来武庚造反,为周公旦所败,于是纣的庶兄微子启被封为宋公,都城在河南商丘。

据传,仲子出生的时候手上有字(贾宝玉即视感),内容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就嫁到鲁国来了(当然,包括杨伯峻在内的不少人对出生时手上有字这件事表示呵呵),并为惠公生下了桓公。

日积月累失信不立左传

日积月累失信不立左传

日积月累失信不立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其中,有一则故事深刻地诠释了“以日积月累失信不立”的道理。

故事发生在鲁国,当时国君鲁桓公打算任命季孙氏为国相,但受到了大臣公孙杵臼的反对。

鲁桓公询问公孙杵臼的理由,公孙杵臼回答说:“季孙氏过去的行为不值得信任,如果您任命他们为相,那么鲁国的威信将受到损害。

”鲁桓公听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不任命季孙氏为相。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信任是立足于日积月累的行为之上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来都没有展现出诚实守信的品质,那么他的信誉将会受到质疑,最终导致他失去了立身之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道理的体现。

一个人的信誉是他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而信誉的建立需要长期的积累。

诚实守信的行为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言而无信的行为则会使他人对他产生质疑和疏远。

失信不仅会破坏个人的声誉,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商业领域,诚实守信是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如果一个企业在交易中失信,不履行合同义务,那么其他企业就会对它产生怀疑,不再与其合作。

这样一来,这个企业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而在政治领域,信任更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

政府如果失信于民,不履行承诺,那么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将会丧失,社会秩序将会受到破坏。

因此,政府需要时刻保持诚信,履行承诺,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除了在商业和政治领域,诚实守信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友谊、爱情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如果一个人经常言而无信,不履行承诺,那么他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也会对他的诚实守信产生怀疑,最终导致关系的破裂和亲情的疏远。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树立良好的信誉。

我们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起自己的声誉,让自己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日积月累失信不立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喜欢历史的同学,可以边读原著边来欣赏人家写的。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左传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左传读书笔记篇一1. 隐公二年到隐公四年,鲁国显得很安静,旁边的卫国却乱得很,三年内,王位上先后坐过四个人。

第一个,是卫庄公。

卫庄公挺有艳福一个人,娶了不少小老婆不说,还有一个相当漂亮的大老婆,是谁呢?就是诗经卫风《硕人》的女主角庄姜,她是齐国公主,诗经云:齐候之子,卫候之妻,东宫之妹,邢候之姨。

她长得美,卫国人用了种种比喻来赞美她,这些比喻堪称经典,为后世传唱,“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传说庄姜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子,她膝下无子,后来庄公娶了陈国两姐妹,姐姐厉妫,妹妹戴妫,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很喜欢,就当成自己儿子来养。

庄姜的儿子,按礼自然就是继位之人了,那个时候庄公也老了,他死了以后,桓公顺理成章继了位。

可惜王位没有坐几天,就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叫州吁的公子,给灭了。

这个州吁是当年他父亲相当宠爱的女人的儿子,好暴力,目中无人,庄姜就很不喜欢他。

当年朝中有老臣叫石碏的,就给庄公敲过警钟,说这个娃娃没被好好教育,以后一定是个祸害。

他的推理很简单:自古以来,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克制的意思)的人,是十分少的,州吁宠爱太多,以后一下子都没有了,不崩溃就只能造反了。

可惜庄公不听,桓公即位,而被州吁杀了。

州吁也是个上进的主,要政绩的,他一上位,就决心做一件大事,去清肃上世的恩仇。

- 这又要说隐公一年的时候,郑伯讨伐共叔段,当时共叔段的儿子共叔滑流窜到卫国,卫庄公帮他打郑国,结果来来去去郑卫两国就结了仇。

现在州吁想去打郑国,一则他得找个同盟的(郑国挺强大的,卫国单挑肯定不行),二来也得找个合适的借口,最好是借他人之手。

他观看了一下国际形势,也是碰巧,就在那个时候,宋国和郑国有了点过节。

《桓公-桓公十八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桓公-桓公十八年》(左传)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左传》桓公·桓公十八年关于左传《左传》,相传为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桓公十八年原文【经】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传】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

申[插图]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

易此必败。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

齐侯通焉。

公谪之,以告。

夏四月丙子,享公。

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

请以彭生除之。

”齐人杀彭生。

秋,齐侯师于首止,子亹会之,高渠弥相。

七月戊戌,齐人杀子亹而[插图]高渠弥,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

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

人曰:“祭仲以知免。

”仲曰:“信也。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告王,遂与王杀周公黑肩。

王子克奔燕。

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

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周公弗从,故及。

桓公十八年译文【经】十八年春周历正月,桓公在泺地与齐侯会面。

桓公陪同夫人姜氏一起到了齐国。

夏季四月丙子日,桓公在齐国去世。

丁酉日,桓公的丧礼从齐国回到鲁国。

秋季七月,无事。

冬季十二月己丑日,安葬桓公。

【传】十八年春季,鲁桓公准备外出旅行,便和姜氏到齐国去。

申繻劝阻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

国学宝典《左传》:桓公六年

国学宝典《左传》:桓公六年

国学宝典《左传》:桓公六年《桓公六年》【原文】【经】六年春正月,实来。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阅。

蔡人杀陈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纪侯来朝。

【传】六年春,自曹来朝。

书曰「实来」,不复其国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军于瑕以待之。

随人使少师董成。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

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

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

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

」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

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

所谓馨香,无谗慝也。

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会于成,纪来咨谋齐难也。

北戎伐齐,齐侯使乞师于郑。

郑大子忽帅师救齐。

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献于齐。

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使鲁为其班,后郑。

郑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师。

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诗》云:『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

」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卷(小结)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卷(小结)

读书笔记春秋左传•桓公卷(小结)【关键词】01 劝谏议论——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等。

02 战争侵伐——繻葛之战;郑宋交战;楚伐汉、淮诸国(伐随、伐邓、伐鄾、伐黄、伐郧、伐绞、伐罗等);郎之战;秦侵芮、魏等。

03 弑君内乱——宋华父督弑殇公;曲沃伐翼事件;陈佗之乱;郑国内乱;卫黔牟之乱;王子克之乱等。

04 其他——郑鲁卒易许田;齐鲁联姻;周纪联姻;齐欲灭纪等。

【成语典故】民不堪命;灭德立违;博硕肥腯;民和年丰;火龙黼黻;饮至策勋;齐大非耦;善自为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城下之盟;趾高气扬;人尽可夫等。

【去世人物】01 孔父嘉;宋殇公(与夷);晋哀侯;栾共叔;陈桓公;免;陈佗(五父);晋小子侯;道朔;韩服;曹桓公(终生);郑庄公(寤生);陈厉公(跃);卫宣公(晋);屈瑕;齐僖公(禄父);周桓王;雍纠;檀伯;蔡桓公(封人);郑昭公;鲁桓公;公子彭生;子亹;高渠弥;周公黑肩等。

02 急子与公子寿(去世时间不详);秦宁公与秦出子(见《史记》);许庄公(?)等。

【天象灾异】01 秋,大水。

(桓元年经)02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桓三年经)03 有年。

(桓三年经)04 大雩。

(桓五年经)05 螽。

(桓五年经)06 春正月己卯,烝。

……夏五月丁丑,烝。

(桓八年经)07 冬十月,雨雪。

(桓八年经)08 夏,大水。

(桓十三年经)09 (春)大水。

(桓十四年经)10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

乙亥,尝。

(桓十四年经)11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桓十七年经)【左传凡例】01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桓元年传)02 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

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桓二年传)03 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

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

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

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

(桓三年传)04 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桓公》读书札记
鲁桓公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

鲁国第十五位国君。

桓公为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被立为太子。

因惠公去世时尚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

鲁隐公被杀后,桓公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读《左传·桓公》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无异于桓公与齐姜的婚姻部分(由于本科专业所致,对于女性形象较敏感),杨伯峻《春秋左传集注》中,《春秋》中对文姜一生全部活动的记载如下:
1.桓公三年九月,齐侯送姜氏于欢。

公会齐侯于欢。

夫人姜氏至自齐。

2.桓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

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

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

丁酉,公之丧至自齐。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

3.庄公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4.庄公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

5.庄公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6.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7.庄公六年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8.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9.庄公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10.庄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11.庄公十九年秋,夫人姜氏如莒。

12.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13.庄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14.庄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

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由此可见,《桓公》部分对齐姜的记载,限于她与桓公的婚姻。

第一次记载为桓公会齐侯,娶齐姜;第二次记载为桓公与齐姜之子子同出生(并未直接写到文姜);第三次记载为桓公陪同齐姜归齐,桓公死于齐国。

但在《左传》中,记载出现了一些有意思之处。

桓公六年:“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

”桓公六年时,桓公与齐姜的长子子同已经出生,《左传》在记载他国之事时将齐姜差点曾被其父许配于郑太子之事写出,以及郑太子关于“齐大非偶”的言论等,不知其意是否暗暗与后面桓公十八年所发生“淫乱”之事有些许关联,毕竟有些过于“意淫”的人认为,郑太子忽是因为早已知晓齐姜与其庶兄的乱伦之事而拒绝婚事的。

另,桓公十八年,桓公之死的记载:“公会齐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齐。

齐侯通焉。

公谪之。

夏四月丙子,享公。

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因齐姜与其庶兄齐襄公乱伦有染,桓公发现后对其诘难,最终被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于上车之时刺杀。

我由看到这些记载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下:
1. 称谓问题:春秋时诸侯夫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最多见的是以夫谥加父国之姓,如郑国武姜、卫国定姜;或者是本人谥号加父国之姓,如鲁国哀姜、晋国穆嬴。

鲁桓公夫人齐姜却并非被称为“桓姜”,有些猜测是因为以其淫而致桓公死,后人不愿以桓公嗜好称之。

然而,文姜之“文”为其本人之谥号,依《谥法》而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这么看无论依从哪一条,“文”都是一个很高的评价。

那么为何对于一个因淫行而致使其夫君死亡的夫人,她所谓盖棺论定的谥号,是“文”这样的评价呢?
2. 鲁庄公时期多次“会齐”:庄公生于桓公六年,即位时才12岁,此时鲁国再没有一个“隐公”可以为其摄政,故国君尚年少,鲁国命途不明。

在《春秋》和《左传》中,《庄公》部分关于齐姜的11次记载,除了庄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关于齐姜薨、葬之外,从庄公元年到庄公二十年,记载文姜多次“会齐”。

高方在其《<左传>丽人谱之齐姜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XX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庄公即位后齐鲁之间的势力消长如下: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

王姬归于齐。

(元年经)
三年春王正月,溺会齐师伐卫。

(三年经)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五年经)
冬,齐人来归卫俘。

(六年经)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六年传)
甲午,治兵。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

秋,师还。

(六年经)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

公及齐大夫盟于既。

夏, 公伐齐纳子纠。

齐小白入于齐。

秋七月丁酉,葬齐襄公。

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冬,浚洙。

(九年经)
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十年经)
十年春,齐师伐我。

(十年传)
冬,王姬归于齐。

(十一年经)
冬,齐侯来逆共姬。

(十一年传)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十三年经)
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十六年经)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

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

诸侯不相遗俘。

(三十一年传)
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庄公执政三十三年间,鲁为齐主婚2次,齐鲁合力与他国作战3次,同盟2次,齐侯甚至非礼“献戎捷”1次,而鲁与齐发生战争仅2次,且均在送公子纠回国与小白发生冲突的前后,齐鲁各胜1次,其余时间大体可视为相安无事。

而在这期间,所记载的齐姜多次往来齐国,或至于莒,真的是一直被认为的“纵淫欲矣”么?与齐姜有染的齐襄公于鲁庄公八年即死,显然齐姜后来多次“会齐”的行为与“淫欲”无关了。

对于这一点,高方在其文章中认为,齐鲁三十余年的基本和平的状态,以及国力日渐衰弱的鲁国基本没有遭受外侮的记录,均与齐姜作为齐国之女,在两位作为齐侯的兄长(齐襄公、齐桓公)之间的多次斡旋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其他一些文章,如《“文姜之乱”异议》(杨朝明,《管子学刊》1994年第1期)、《“文姜之乱”献疑》(刘金荣,《浙江社会科学》20XX年第5期)、《重识历史上的文姜》(刘洁,《管子学刊》20XX年第4期)等,均认为,《左传》中“庄公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书,奸也。

”中的“奸”一字,实通于“干”字,并引清人于鬯之分析、《国语·晋语》“且不及而言奸也。

”、《淮南子·主术训》“各守其职,不得相奸。

”等旁证来证明庄公即位后齐姜多次会齐,其实是代表鲁国与齐进行外交方面沟通之事这个说法。

以上两点一文所引出的思考,即古人历来所谓“红颜祸水”之说。

但我总有疑问,无论妲己、褒姒,抑或齐姜等人,真的能以一人之力而左右国家和政治吗?商纣王、周幽王时期,国家之实力已到强弩之末,君王沉溺于美色而招致灭国之灾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桓公因知晓齐姜与齐襄公乱伦一事而被刺杀于齐,这其中促使襄公下定决心不让桓公归国的原因,真的只因齐姜吗?齐鲁通婚只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非正常方式——弑兄(隐公)而即位的鲁桓公,之所以以“非礼”的形式亲自会齐侯于赢,“成婚于齐”,且后又陪同文姜至齐,其实也有一颗希望求得“结邻国强援”来消解自身不安全感的心。

从这一点看来,文姜无非一颗大国政治的棋子而已,她的婚姻中包含着国家势力此消彼长的考量与博弈,女人,往往只是被推到历史的大幕之前的标靶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