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016届一轮复习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精品课件:112 汉到元政治制的演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精品课件:112 汉到元政治制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74afc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5.png)
用“图示 法”掌握选 官制度的演 变及标准
答案 选官标准渐趋公平、客观;选拨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人才选举士风之醇漓,率由
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D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3.(2012·安徽文综)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
A.十三部州刺史
B.提点刑狱司
C.监察御史
5.(2015•上海单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 治”描述的怎样的行政体制?
答案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省是中书省的派 出机构,掌地方军政经济大权。
11
@《创新设计》
目录
自主学习•
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图示反映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
[问题]史料四画线部分唐中宗的两个“不敢”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 唐代政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6)唐朝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关键时期,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 中枢权力机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日趋成熟, 选官用官制度更加完善;谏议制度建立。
9
@《创新设计》
目录
自主学习•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 皇帝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御 史丞太 大相尉 夫
九卿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外朝”
“内朝”
7
@《创新设计》
目录
自主学习•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4.观看唐三省六部制动画演示,完成(1)— —(6)题。
(1)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 省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决策
皇帝
执行
2.(判断)古今中外地域中有很多带“州”的名称,判断下列对“州”的表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c53a674aa00b52acec7ca4a.png)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的时
不 代不同
同
和中央政 府关系不
点同
作用和影 响不同
分封制
奴隶社会(西 周)
郡县制 行省制
高中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课标要求: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
几乎整个封 建时代
元朝
侯国相对独立,
中央政府下属行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 政机构,服从中央,机构,受命于中央,行
权力地位世袭 郡守县令皇帝任 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
免
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 作用;但长期以来其 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 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 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制度汉演武变帝的特点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武帝
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58a776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7.png)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
![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8a8a2735580216fc700afd1e.png)
材料三:观察宋代三省六部制 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皇
帝
1、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军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下 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枢密院(调兵) 中书门下(宰相) 枢密使
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权) (财权) 异:唐 -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参知政事 宋-三司使 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提示:从制度运行、权力分配、影响等 度支、盐铁、户部 方面分析。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考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二: 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考点二: 明清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选官制度
皇帝的烦恼
中央制度
监察制度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贪 腐 难 治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一、考点扫描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至唐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 制;元朝的行省制。
二、复习方略
从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命题情况来看主要考查了郡国并 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古代中国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加 强等内容。从题型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都为主要的考查形式。 从考查角度看,多以设置新材料、新情境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相 关政治制度的概念、特点、历史作用等的理解能力以及调用知 识、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复习备考时要通过对封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实的掌握,认识其主要特点以及 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将其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 制改革联系起来,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https://img.taocdn.com/s3/m/740da6e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9.png)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a3b91fdd36a32d7375815f.png)
3.(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 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 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 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 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 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 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 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 料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 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
5.(2013·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 识予以说明。
解析 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的是 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 其一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 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地方行政区数量唐代比汉代 增加了?数量增加表明了什么? 其二是吐蕃、南诏和流求出现在唐朝的版图上,蕴涵 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唐朝版图增加了吐蕃等地区?唐 朝版图所增加的这三个地区表明了什么?
『史论链接』 科举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考法3 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史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 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 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 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 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 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 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不断地调整。
高考一轮总复习 必修1 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一轮总复习 必修1 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a91bff10975f46527d3e127.png)
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 宋 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又增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 元
削弱了宰相的职 权,皇帝得以总揽 大权。
①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期, 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 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 思维启迪 1: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答案:特点: ①三分相权,各部门互相合作,互相牵制,职责分工明确。 ②三省长官品级较低。③政事堂集体议政增强了三省功能。 积极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削弱了相权,加强 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 思维启迪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西方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制度的根本不 同点在哪里? 答案:西方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中国唐朝的三省六 部制则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
背景
隋朝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
社会的需要。(岳麓版)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
演变 科 举 制 影响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
并完善了科举制。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
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 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 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民版)
► 思维启迪 4:科举制实施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 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790023252ea551810a687cf.png)
代政治制度 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
的特点
集权不断加强。具体表
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 政体制日渐成熟,选官
主干梳理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时
期
概况 推恩令
藩镇割据
西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
汉 “_____________”,中央集通权判 加强
唐 形成_____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 朝 弱了中央集权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综合提能 6 真题研析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列举从汉到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至
元政治制度 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课程 演变的史实, 演变趋势是相权不断削 标准 说明中国古 弱,皇权不断加强;地
考点探究
探究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 一史料 隋唐以前的各朝,宰相的权力是佐 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但隋唐以后的历 代,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走向成熟,相权 开始逐步削弱,皇权逐渐强化。
• 内朝是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这 些接近君主的近侍、仆从一旦受到皇帝的 信任,就有机会参与政务、掌管机要,形 成新的辅政集团。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史料二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 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 ,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 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 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 可跃登上第。
“位同宰相”的是 导学号 99522019 ( D )
高2016级一轮复习历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文科使用).ppt
![高2016级一轮复习历史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文科使用).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400da665ce05087632134f.png)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机构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隋唐:州、县两级制
宋朝:路、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来自从汉到元君主专制是怎样演变的?总体 呈现怎样的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三公” →中、外朝(西汉) 特点
《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弟 子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人)代立,余虽 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 以土地侯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 实分其国,不削而弱矣。上从矣。”
推恩令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朝廷对抗,如:“七国之乱”
⑷解决: 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⑸特点: 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 (王国-诸侯王)并立
汉 高 祖 刘 邦
汉初在地方 上实行郡国并行 的制度。刘邦分 封同姓王,以为 依仗刘氏天下一 家的格局,就能 巩固皇权,稳定 天下,他分封给 同姓诸侯王的土 地面积甚至超过 了中央直辖的土 地面积。结果他 死后不过18年, 诸侯王就发动了 叛乱。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 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 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 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 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 下相安,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疾请罢。上喜,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 庚午,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 节度使……皆罢军职。独守信兼侍卫都指挥使如故, 其实兵权不在也。殿前副都点检自是亦不复除授云。 (原注:此事最大,而正史、实录皆略之,甚可惜也, 今追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1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9e838c31b765ce04081481.png)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背景:
①汉初恢复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 ②中央与封国矛盾逐渐激化
措施:
①汉景帝削夺诸侯封地
“ 七国之乱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背景:
①汉初恢复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的局面 ②中央与封国矛盾逐渐激化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2.宋朝
背景: 唐末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2.宋朝
背景:
武将专权
唐末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措施:
①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52021/9/152021/9/159/15/2021 7:42:57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52021/9/152021/9/15Sep-2115-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52021/9/152021/9/15Wednesday, September 15, 202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16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一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975884e561252d380eb6ec5.png)
作用
【课堂训练】
1.(2015· 北京高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
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
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C.明朝的内阁 解析 B.宋朝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
A
解读材料可知皇帝下诏让王锷兼任宰相,被给事中李藩驳
【疑难点拨】
时期 与中央
疑难突破
分封制 郡县制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 元朝
5.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察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长官举荐 “人、门兼美” 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 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 科举制 “以文取士” 自由报考 “取士不问家世” 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 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
D
解析 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 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世袭、门第,故A项不符合题意; 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不符合题意; 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 文取士”,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4.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 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 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 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元 代 行 省 制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课题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教版课件第一单元课题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https://img.taocdn.com/s3/m/916ffc5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b.png)
(1)原因
历史根源 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
政治原因 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特点
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士族享有特权,把持 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 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元朝
(1)中书省 是最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不同。唐朝的中 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 省是行政机构,它与唐朝尚书省的职能类似。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
重难点一
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一读图明史——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
[探究] 该组示意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解读]
[提示] 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 强的趋势,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史料探史——北宋精致的分权制衡
一、汉代政治——汉承秦制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 相权。
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 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叛乱时, 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 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 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共36页文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共3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13f3b8b43323968001c9281.png)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轮复习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讲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护统治的长 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 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
2.(2015年广东卷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 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 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3(2015年福建卷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 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 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元朝
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
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 度集中。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微点 答案
主题探究 ——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图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 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 成中央集权。图②秦实行郡 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 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 强;图③西汉实行郡国并行 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 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 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实 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 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 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巩固 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重点优化——趋向公平公正的科举制
史料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 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史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 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的,是由一系 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史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 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探究 据以上史料,归纳科举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 才;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③范围 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④时间的延续性:从 隋朝开始,到1905年废除。
科举制:考试选官
(1)隋创设,唐发展,宋完善,明清衰败
(2)实质: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
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评价
•积极:1、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 础,加强了中央集权;2、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 看有一定合理性;3、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4、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 风的风尚。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 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解析答
1 2 3 3.(2015·安徽高考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 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干考查察举制, 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 下,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所以A、D两项不符合史实。 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符合九品中正制,而不符合察举 制,故排除。 由“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察举制有一 定的弊端,故选C。 答案 C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侍 中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隋唐: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政事堂 尚书省 政务) 工部
门下省
(决策权,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
吏部 户部 特点和作用:
礼部
兵部
刑部
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解析答
1 2 3 2.(2015· 全国Ⅱ高考)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 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 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 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 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 影响,故排除C项; 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 答案 A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削弱宰相权利 财政 行政 军事 皇帝总揽大权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皇帝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明朝: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清朝: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只听命 于皇帝一人,皇权更进一步加强。 (三)、演变趋势:
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中央严格控制地方。
知识拓展
时期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概况
西汉 长期郡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 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 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 掌控 地方实行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一)、调整原因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二)演变过程 秦朝(三 汉朝(三 唐朝(三 宋朝(二 公九卿) 公九卿、 省六部) 府三司) 中外朝)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清朝(设军 机处)
在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相权不断削弱,君 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走上极端。
1.(2012·山东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 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唐朝的三省体制将相权分割,高宗还打破宰 相任用资历限制,让三省中品位较低的官员参与朝政,更 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科 举取士无关,排除A项;C项可以作为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 用,但不能体现高宗这种做法的目的;题干内容不能体现 抑制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 答案:B
四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 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2.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史料 诸府臵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 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 议连书,方许行下 „„ 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 探究 史料中反映宋代州、县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 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 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2)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 权而强化中央集权。
B 【解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解读错误;“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 议决,因此选B ;C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而且中国 古代在中枢权力中往往是分化权力、削弱相权,从而加 强皇权;“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 明D解读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元朝中书省。
1 2 3
1.(2015· 天津高考)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 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 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2013·山东卷)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 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