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人教版201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16篇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201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16篇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人教版2016年中考文言文复习:16篇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016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doc
新课标人教版文言文复习资料分类汇编(写景抒怀篇、阐明事理篇和托物言志篇)一、写景抒怀篇1《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精要笔记:(1)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
(3)采用虚虚实实的写法,开头、结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一古今异义词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总称。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答案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5、具答之详细地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7、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中考专题】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20篇-重点推荐 (16)
第16篇小石潭记(2017第1—4段,10分;2011年第1—4段,11分)文本回顾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①[段解]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为之高兴。
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水中高地、小岛屿、不平的岩石、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②似与游者相乐。
[段解]写潭水、游鱼。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鱼儿)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②好像在跟游览的人逗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段解]写潭水的来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③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段解]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坐在石潭边,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待太久,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⑥,曰恕己,曰奉壹。
[段解]记下了同游者的姓名。
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长春版、人教版中考必备16篇文言文重点核心复习资料
中考必备文言文整理(一)《论语》①语录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⑥而不愠⑦,不亦君子⑧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⑨,思而不学则殆⑩。
”(《为政》)子曰:“由⑪,诲女⑫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⑬也。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⑭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⑮者。
”(《雍也》)曾子⑯曰:“吾日三省⑰吾身:为人谋⑱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⑲乎?传⑳不习乎?”(《学而》)子曰::“不患○21人之不己知○22,患不知人也。
”(《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
择其善者而从之○24,其不善者而改之○25。
”(《述而》)孟武伯○26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27疾之忧。
”(《为政》)子游○28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29。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30,游必有方○31。
”(《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子曰:“巧言○32令色○33,鲜矣仁。
”(《学而》)子曰:“德不孤○34,必有邻○35。
”(《里仁》)子曰:“君子喻○36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7。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38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下注释】①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zōu yì)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③习:温习,实践。
④说(yuâ):通“悦”,愉快。
⑤朋: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⑥知:了解。
⑦愠(yùn):恼怒。
⑧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中考文言文篇目(16篇)
曹刿论战【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标题是编者加的。
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根据鲁史《春秋左氏传》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5】公:诸侯的统称,这里指鲁庄公。
【6】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7】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8】间(jiàn):参与。
【9】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10】乃:于是,就。
见:觐见。
【11】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12】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
【13】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4】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5】徧:通“遍”遍及、普及。
【16】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17】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18】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处理。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9】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20】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1】狱:案件。
【22】虽:即使。
【23】察:明察。
【24】情:(以)实情判断。
【25】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26】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中考必备古文16篇专题整理
中考必备古文16篇专题整理篇目简记歌诀中考必备十六篇论鱼生曹邹出桃三马陋小岳醉爱记承天寺送东阳16篇目录《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原文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 孟子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于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为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
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重点16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全面解析和翻译复习(绝对经典)
( 盖:句首语气词,
• • • • • •
2.通假字 ①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 词类活用 ①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②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活用为动词,挂 在腰间。
• 古今异义 临表涕零 涕 古义是眼泪 • 今义是鼻涕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古义是痛心、遗憾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 开张圣听 开张 古义是扩大 今义是店铺开张 不以臣卑鄙 卑鄙 古义是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今义是(语言、行为)恶劣 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古义是时候、时刻 今义是四季之中的第三个季节
6.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 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 •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与中心语。) •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 为”。) •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 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 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或“拿”。)
• 3、通假字 •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 别 •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11醉翁亭记
• 1、重点实词 •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临: 坐落。) • 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临:靠近) • 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命名, 动词。)
中考文言文16篇
中考必备古文16篇专题整理原文1、《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于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为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
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中考课内文言文十六篇复习要点■(一)《论语十则》相关识记: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3、理解背诵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回答时应该要肯定这种说法。
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中考必考16篇文言文分类点拨
中考16篇文言文温习要点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令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说明一、本心:本性,天良”二、患:祸害,灾难 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五、蹴:用脚踩踏六、得:通“德”,恩惠,那个地址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之前八、何加,益处。
九、恶:厌恶。
10、辩:通“辨”,分辨。
1一、义:正义或仁义。
1二、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五、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腕。
(三)、重点句子翻译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算了。
二、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关于优厚的俸禄若是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同意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讲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若是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取得,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故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同意,今天却为了我所熟悉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同意它。
五、如令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令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害的手腕,有哪一种不能采纳呢?(四)、试探题一、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
中考重点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初中文言文十六篇解析
高考语文背诵篇(二)初中文言文十六篇1、《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读解:▪“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中考16篇文言文分类
中考16篇文言文分类一、人物形象1.《曹刿论战》(《左传》)(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2.《扁鹊见蔡桓公》(1)讳疾忌医(2)不能防微杜渐(3)不信任他人(4)固执己见(5)对人傲慢无礼3.《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责任感强(2)有很好的说话技巧(3)能够推己及人4.《陈涉世家》(1)有远大志向(2)有勇气和魄力(3)语言技巧很高(4)善于创造条件利用条件进行斗争5. 《读<孟尝君传>》二、社会理想1.《出师表》诸葛亮中心:报先帝、忠陛下内容:提建议,荐人才,表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岳阳楼记》范仲淹中心句(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醉翁亭记》欧阳修中心句:(1)太守之乐其乐(2)醉能同其乐关键句:醉翁之意不在酒4 .《桃花源记》陶潜对生活富足、民风淳朴、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的向往。
5. 《三峡》郦道元三峡景色秀美,祖国河山壮丽三、个人情志1. 《小石潭记》柳宗元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景之特点,人之心情。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克服求学之艰辛,最终有所成。
4.《陋室铭》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鱼我所欲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六篇)[1]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六篇)一.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也(wéi)。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中考必考文言文优选资料篇篇目
中考必考文言文16篇篇目1、《论语十则》2、《爱莲说》3、《陋室铭》4、《三峡》5、八上《记承天寺夜游》6、《桃花源记》7、八下《马说》8、八下《送东阳马生序》9、八下《醉翁亭记》10、《岳阳楼记》11、《小石潭记》12、九上《出师表》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鱼我所欲也》15、九下《曹刿论战》16、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必背34首古诗词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8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必考20篇文言文分类点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生字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二)、重点词解释1、本心:天性,天良”2、患:祸患,灾难3、辟:通“避”,躲避4、箪:竹筐5、蹴:用脚践踏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丧:遗失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四)、思考题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二、《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山峰):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
的“飞”字。
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重点字、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