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IFN-r)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研究
干扰素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
干扰素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分析靳凯宇【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α-2b 治疗 JAK2V617F 阳性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疗的疗效。
方法采用干扰素α-2b 治疗JAK2V617F 阳性的 PV 和 eT 患者47例,以同期羟基脲治疗组4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血液学缓和分子学缓解率。
结果 PV 患者应用IFNα-2b 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CHR + PHR)85.2%,应用羟基脲治疗组血液学总缓解率56.0%,P <0.05。
eT 患者应用IFNα-2b 总血液学缓解率75.0%,羟基脲治疗组总血液学缓解率42.1%,P <0.05;PV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CMR +PMR)77.7%,羟基脲治疗组4.0%,P <0.001。
eT 患者IFNα-2b 治疗组总分子学缓解率60.0%,羟基脲治疗组0%,P <0.001;PV 和 eT 患者采用IFNα-2b 治疗后血栓和出血发生率均低于羟基脲治疗组,但 P 均>0.05。
结论与羟基脲相比,干扰素α-2b 可以提高PV 和eT 患者血液学缓解率,并且降低患者JAK2V617F 负荷,使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
与羟基脲相比,α-2b 不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血栓和出血发生率。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 α - 2b(IFNα - 2b)on polycythemia vera(PV) and 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 patients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Methods:47 patients of PV and eT with JAK2V617F mutation were treated with IFNα - 2b,and 44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as a control . The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and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85.2%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56. 0% ,P < 0. 05;The overall hematologic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5.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2. 1% ,P < 0. 05. 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complete and partial remission )of PV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77. 7%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 4. 0% ,P < 0. 001;The overall molecular re-mission rate of eT patient with IFNα - 2b was 60. 0% ,and patients treated with hydroxyurea was0% ,P < 0. 001;The oc-curance rate of thrombus and bleeding of both MP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 2b was lower than hydoxyurea treatment but with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 0. 05).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hydroxyurea,PV and eT patients treated with IFNα- 2b have higher hematologic and molecular remisson rates but similar rates of . thrombus and bleeding.【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4页(P726-729)【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 突变;干扰素α - 2b【作者】靳凯宇【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 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1PV和ET属于常见的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血象特点为不明原因的血细胞持续升高,临床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转化为骨髓纤维化或白血病。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IFN-γ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者:李靖,董文学,杨美盼,等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23期李靖1,董文学2,杨美盼1,马利锋1,康龙丽1(1.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高原相关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咸阳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摘要: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
干扰素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已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
本文概述IFN-γ的定义、结构、理化特性、来源、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等,讨论IFN-γ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干扰素;IFN-γ;分子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9)23-0157-03干扰素(Interferon)由英国病毒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研究者Jean Lindenman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他们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的培养液中加入流感病毒,发现产生了一类抗病毒物质,并命名为干扰素[1]。
干扰素是细胞被病毒感染时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调控感染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2]。
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按干扰素的抗原特异性将其分为3型:IFN-α、IFN-β和IFN-γ,各型又因氨基酸序列的不同分为若干个亚型,IFN-γ可能有4个亚型[3]。
IFN-α和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为病毒或人工合成的聚核苷酸诱导白细胞产生,IFN-γ为特异性抗原(细菌、LPS)、PHA和卡介苗(BCG)等刺激T细胞产生。
因此,干扰素γ(IFN-γ)作为干扰素家族的一员,也是一类多功能、活性高的细胞因子。
1 IFN-γ概述1.1 IFN-γ的分子结构ISG(干扰素基因)为编码IFN-γ的基因,位于人类12号染色体(12q24.1),长6 kb,基因中包含3个内含子和4个外显子。
IFN-γ由146个氨基酸组成,其活性形式为二聚体结构,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肽链组合而成,多个内部螺旋(螺旋E、螺旋F)将两部分紧密地连在一起,保持其生物学活性,并确保Ⅱ型干扰素与Ⅰ型干扰素有最低程度的同源性。
【CN110054680A】一种猪Ⅲ型干扰素受体IFNLR1亚单位重组蛋白及其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346245.2(22)申请日 2019.04.26(71)申请人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地址 130122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净月开发区柳莺西路666号(72)发明人 金宁一 李昌 杜寿文 许汪 王茂鹏 田明尧 鲁会军 李霄 郝鹏飞 宋利娜 陈竞 姜宇航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代理人 杜立军 孙志一(51)Int.Cl.C07K 14/715(2006.01)C12N 15/70(2006.01)C12N 1/21(2006.01)C07K 16/28(2006.01)A61K 38/17(2006.01)A61P 37/02(2006.01)C12R 1/19(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猪Ⅲ型干扰素受体IFNLR1亚单位重组蛋白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猪Ⅲ型干扰素受体IFNLR1亚单位重组蛋白,所述重组蛋白包括胞外区、跨膜螺旋区和胞内区,所述胞外区重组蛋白为Seq ID No.5所示氨基酸序列经取代、缺失和/或增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衍生的且具有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的蛋白相同的生物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猪Ⅲ型干扰素受体α亚单位基因遗传进化保守,可用于猪III型干扰素诱导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的结构基础及其所介导的免疫调控研究以及用于新药物靶点,通过研制增强、阻断或拮抗剂用于猪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序列表5页 附图6页CN 110054680 A 2019.07.26C N 110054680A1.一种猪Ⅲ型干扰素受体IFNLR1亚单位重组蛋白,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蛋白包括胞外区、跨膜螺旋区和胞内区,所述胞外区重组蛋白为Seq ID No.5所示氨基酸序列经取代、缺失和/或增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衍生的且具有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的蛋白相同的生物功能。
干扰素(IFN)检测及临床意义
干扰素(IFN)检测及临床意义
一、概述
1、干扰素-γ(IFN-γ) 是细胞因子的一种,主要是T细胞和NK细胞等产生的一种促炎细胞因子。
它拥有不同的免疫作用机制,在多个信号通路中产生免疫调节反应;IFN-γ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功能。
2、根据干扰素细胞来源不同、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B、IFN-γ;IFN-γ也叫亚型干扰素,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生,人IFN-γ成熟分子以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形式存在。
二、检测方法
IFN-γ主要检测方法为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RIA)。
三、临床意义
1、IFN-γ与感染
IFN-γ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
广谱抗病毒功能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增
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并协同促进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
2、IFN-γ与肿瘤
IFN-γ是体内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可以调节多条关于肿瘤增殖表达基因的途径.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周期变化并加快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与生长,有着重要的抗肿瘤作用。
恶性实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明显降低,细胞免疫缺陷的患者IFN-Y 产生能力下降,如AIDS 患者,这也是导致致死性病毒感染的原因之一。
3、IFN-γ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上升,如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活动性红斑狼疮,而非自身免疫患者血清中很少能查到IFN-γ改变,因此血清IFN-γ水平测定能区分是否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了解疾病的活动期。
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畜牧与饲料科学Http://www.xmysl.cn●干扰素的研究进展银晓,关平原(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干扰素是人和动物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产生的一种微量的、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自被发现以来,由于其广谱抗病毒活性、抗肿瘤作用以及强大的免疫调节活性而成为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其基因结构、作用机理、体外重组表达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
1干扰素的分类及一般特性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根据IFN的来源以及其对酸耐受程度将干扰素分为Ⅰ型和Ⅱ型2类。
迄今为止,Ⅰ型干扰素已发现IFN-α、IFN-β、IFN-ω、IFN-κ、IFN-τ、IFN-δ6种类型,而Ⅱ型却只发现IFN-γ1种。
人们还发现IFN-α存在着多种结构序列不同的亚型,分别命名为α1、α2、α3等,目前已鉴定IFN-α的亚型至少有23种。
最近新发现的IFN-λ被认为是一族新的干扰素,国际最新分类标准里将它命名为Ⅲ型干扰素,它分为3种亚型,分别为IFN-λ1、IFN-λ2和IFN-λ3。
干扰素的分子量为20~100kD,不能通过普通透析膜,但可通过滤器,比病毒颗粒小。
干扰素一般在56℃、30min不被灭活,-20℃可长期保存。
Ⅰ型干扰素耐酸,在pH值为2.0~10.0中很稳定。
Ⅱ型干扰素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不耐酸,不耐热,在pH值为2.0时极易破坏,在56℃、30min即被破坏。
干扰素一般由150~160个氨基酸组成,含17种氨基酸。
干扰素的一般特性是:①干扰素属于分泌性蛋白;②干扰素是诱生蛋白;③干扰素具有广谱性。
2干扰素的分子结构IFN-α各亚型均含有165~166个氨基酸残基,结构相似,无糖基,分子量约为19kD左右,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性为70%左右。
IFN-α分子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在第99和199位半胱氨酸之间形成2个分子内二硫键。
干扰素(interferon,IFN)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即某一种属动物 (或组织培养的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只能 对同种属或种属非常接近的动物或细胞有 保护力,即IFN活力在同种细胞上高,在异 种细胞上低。 3.微弱的抗原性 用干扰素免疫异种动物, 要长达半年之后才会产生中和抗体。
四、IFN的产生及诱导机理
1.干扰素诱生剂极其原理 定义:能够诱导IFN基因表达的物质称为干 扰素诱生剂(inducers)。病毒(NDV)等 RNA病毒,细胞内感染的微生物,肝细胞 RNA,双股RNA、IL-2、IL-1、TNF等细胞 因子都可以诱导产生干扰素。
在一般情况下,IFN的基因抑制物同结合于 IFN的基因上,抑制复制酶系统,因而使 IFN IFN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诱生剂作用于细 胞膜后,使IFN基因脱抑制,IFN操纵子得 以脱抑制,开始转录,合成mRNA并转移 到胞浆,翻译成前体,切掉信号肽后,分 泌到胞外。
调节Ⅰ 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在转录和转录 后水平,细胞受到刺激后迅速发生转录, 达到高峰后即停止;此时尽管有诱生剂的 持续存在,转录终止仍然发生,即终止不 是IFN反馈抑制的结果。
二、IFN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 来源,分为IFN- α、 IFN- β、 IFN- γ。 IFNω 属于IFN- α家族,在结构和大小方面与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 αβ 干扰素都具有相似的生物学活性,都结合同 一细胞表面受体,因此统称Ⅰ 型干扰素。Ⅰ 型干 扰素虽然有很多,但编码基因都没有内含子。
பைடு நூலகம்
3.Mx蛋白是一种GTP酶,可以抑制正粘病 毒的复制,主要通过抑制病毒的转录酶发 挥作用。
六、干扰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作用 感染病毒的细胞释放的IFN,与临近的正常健康细 的膜特异性受体结合,起着第一信号的作用,激 活某些抗病毒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生一组抗病毒 物质。(正常情况下,抗病毒蛋白基因受到抑制)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 例如蛋白激酶,磷酸二脂酶等,能破坏细胞核糖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mRNA,有的还能抑制转 体转译病毒蛋白或降解 , 录酶,阻止mRNA的形成,还有的能抑制病毒 的形成, 录酶,阻止 的形成 DNA和RNA的合成 的合成. 和 的合成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4.1 干扰素α-2b分离工艺过程
菌体裂解 预处理 初级分离
(1)菌体裂解
裂解缓冲液:纯化水配制,2℃~10℃ (pH7.5)
使用保护剂:EDTA,PMSF。 破碎-20℃菌体:2厘米以下的碎块 搅拌:加裂解缓冲液,2℃~10℃,2hr 冻融: 细胞完全破裂,释放干扰素。
(2)预处理-沉淀
15℃以下。 检测:发酵液杂菌检查
3.4.菌体收集
连续流离心机:冷却的发酵液,16000 r/min 离心收集。
菌体保存:-20℃冰柜,不超过12个月。 检测:干扰素含量、菌体蛋白含量、菌体干燥
失重、质粒结构一致性、质粒稳定性。
4 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4.1、干扰素分离工艺过程
4.2、干扰素的纯化工艺过程
主要内容
干扰素概述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的构建与保藏 干扰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1 .干扰素概述
干扰素的种类 干扰素的理化性质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路线
1.1 干扰素的种类
概念: (interferon,IFN)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 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 的低分子糖蛋白。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
ifn-γ 基因
ifn-γ 基因IFN-γ基因是指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基因,它编码了干扰素γ蛋白(IFN-γ)。
干扰素γ是一种细胞因子,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IFN-γ基因的功能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IFN-γ基因是位于人类染色体12上的一段DNA序列,它包含了多个外显子和内含子。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免疫刺激时,IFN-γ基因会被激活并开始转录。
转录过程将使得IFN-γ基因的DNA序列被转录为RNA分子,然后进一步被翻译为干扰素γ蛋白。
干扰素γ蛋白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它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
干扰素γ蛋白在免疫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其次,干扰素γ蛋白可以促进抗原呈递细胞的活化,增强它们对病原体的逐渐识别和杀伤能力。
此外,干扰素γ蛋白还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从而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
IFN-γ基因的功能还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过度活化的IFN-γ信号通路与多种自身免疫病有关,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另外,IFN-γ基因的突变也与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有关,如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和慢性肉芽肿病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IFN-γ基因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干扰素γ蛋白可以增强肿瘤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因此,利用IFN-γ基因进行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之一。
IFN-γ基因编码的干扰素γ蛋白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参与了免疫细胞的活化、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等多个方面。
对IFN-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为新型免疫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医学免疫学考试精品题库: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复习要点: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2C.TNFD.IFNE..IL-6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2C.TNFD.IFNE..IL-6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E. 微量即起作用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B. IL-1C. 补体D.IFN E.TNF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E..以上都不是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 B.TNF C.IFN D.TGF E.CSF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A.CC 亚族 B.CXC 亚族 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B. B 淋巴细胞C. 浆细胞D. 单核细胞E. 成纤维细胞9.细胞因子不包括: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D. 集落刺激因子E. 干扰素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 MHC 限制性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E. 作用具有多向性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B. 激活巨噬细胞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D. 抑制CTL成熟及活性E. 抑制Th2细胞增殖12.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E.细胞因子包括 IL 、 IFN 、CSF 、 TNF 和趋化因子13.下列哪种细胞因子可用于治疗红细胞减少症?★★A. IL-11B. EPOC. GM-CSFD. TNFE. IFN14.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A. CC 亚族B. CXC 亚族C. C 亚族D. CX3C 亚族E. 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1.I型干扰素是由哪些细胞分泌的?A. 粒细胞B. 成纤维细胞C. 感染的组织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2.Ⅱ型干扰素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成纤维细胞C. NK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A. 是一组低分子量的蛋白质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C.可以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存在D.既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也可作用于其它细胞E.不同的细胞可产生一种细胞因子4.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单核-巨噬细胞C. 肥大细胞D. T淋巴细胞E. 活化的NK5.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是:A. 粒细胞B. 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C. 肥大细胞D. T淋巴细胞E. 白细胞6.可被趋化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细胞是:A. 中性粒细胞B. 嗜酸性粒细胞C. 嗜碱性粒细胞D. 单核细胞E. 淋巴细胞7.免疫分子包括:A. TCR 、 BCRB. Ig 分子、补体分子C. CD 分子、 MHC 分子D. AM 、 CKE. APC8.关于趋化因子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一多肽都含有4个半胱氨酸 B. 是一个蛋白质家族C. 可分为3个亚族D. 对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有趋化作用E. 对 T 淋巴细胞有趋化作用9.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包括:★A. 膜外区B. 跨膜区C. 稳定区D. 膜浆区E. 可变区10.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是:A. 产生和作用具有多向性B. 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C. 与 CKR 结合后才发挥作用D. 具有高效性E. 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三、填空题1.细胞因子多以______形式存在,少数以______和______形式存在。
干扰素诱导蛋白2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诱导蛋白2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进展张冬梅;曹艺翎;王郑;唐万欣【摘要】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每个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具体贡献相互交错又各有不同.干扰素诱导蛋白2(IFIT2)基因又名干扰素诱导基因54(ISG54),是一种蛋白编码基因,其编码的IFIT2参与多种细胞生物效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干扰素诱导蛋白2诱导细胞凋亡、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等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并着重对IFIT2在炎症调节作用中的研究进展与可能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与糖尿病肾病的潜在联系进行阐述.【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8(029)014【总页数】5页(P2021-2025)【关键词】干扰素诱导蛋白2;干扰素诱导蛋白2;炎症因子;糖尿病肾病【作者】张冬梅;曹艺翎;王郑;唐万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4.5干扰素诱导蛋白2(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 with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s2,IFIT2)是干扰素诱导基因编码的相关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抑制病毒和细胞增殖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研究证据显示诱导相关细胞凋亡是IFIT2发挥上述作用的主要机制。
干扰素诱导蛋白2主要参与的信号通路是IFN-α/β介导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
同时,IFIT2在炎症相关的病理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目前有关IFIT2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仍存在诸多争议。
1 IFIT2的结构及主要信号转导IFITs(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s with TPRs)是一类主要由Ⅰ型(IFNα/β)和Ⅲ型(IFNλ)干扰素诱导产生的细胞质蛋白家族,不具有酶活性,分子量为(47~56)×103。
临床病案分析题
临床病案分析题1.【临床病案1】患儿,女,10个月。
感冒两周,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嗜睡,体温41.7℃,四肢痉挛,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实验室检查: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
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
诊断:先天性无脾症。
问题:(1)诊断该患儿为先天性无脾症,依据是什么?(2)脾有何免疫功能?(3)结合病例资料,试分析先天性无脾为什么可致患儿死亡?参考答案:(1)诊断依据:患儿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细菌感染,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问题,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支持先天性无脾症诊断。
(2)脾脏功能: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过滤作用等。
(3)脾脏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同时其可以合成并分泌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抵抗细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当患儿无脾时,很容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最终可导致患儿死亡。
2.【临床病案2】患者,男,40岁,因交通事故致全脾破裂,须做脾全切手术。
分析问题:请根据你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分析脾切除后,对该患者的抗感染能力是否有影响?为什么?参考答案:脾切除术可导致脾功脏能低下,其典型的临床特点有:①感染;②自身抗体出现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增高;③静脉血栓形成。
感染是目前脾切除术的一个重要合并症,脾切除术后病人一生中任何时候都有发生感染的危险,尤其是切除后最初几年,常特征性的并发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脑膜炎球菌和病毒感染。
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的场所;可以合成补体、干扰素等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病原体等异物和衰老的血细胞,所以,脾功能低下或缺如可导致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感染发生。
3.【临床病案3】患者,女,16岁,有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病史。
干扰素-γ的生物学特性与相关应用
干扰素 -γ的生物学特性与相关应用摘要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干扰素,干扰素-γ最初被发现具有抗病毒效果,但在随后几年的研究中,研究者陆续发现干扰素-γ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抗病毒,干扰素-γ在肿瘤免疫调节、抑制细菌等方面具有卓越功效,干扰素-γ可通过干扰素-γ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基因抑制癌细胞,不同种类的干扰素可以激活不同的信号级联,并且它们可以相互作用以增强或降低反应,通过这种机制,干扰素-γ可以促进数百个不同的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SARS-CoV的复制。
关键词:干扰素-γ,免疫调节反应,癌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介绍干扰素-γ是唯一的Ⅱ型干扰素,并且已被证明在各类免疫调节反应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是一种多效性的细胞因子[1, 2]。
干扰素-γ的主要是由主要由自然杀伤(NK)细胞产生,在特异性抗原的情况下,细胞毒性T细胞也能产生干扰素-γ[3]。
干扰素-γ在抑制肿瘤、炎症方面均有不同的作用。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研究了近几年关于干扰素γ在抑制肿瘤与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功能的报道,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干扰素γ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其他反应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更好地研究相对应的治疗药物与免疫治疗方法。
干扰素-γ的常规抗肿瘤效果干扰素-γ的受体分为干扰素-γR1与干扰素-γR2两个亚基部分,干扰素-γR1主要负责配体结合,在干扰素γ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十分重要,干扰素-γR2长度与干扰素-γR1相比较短,功能方面更加倾向于传导信号,在配体结合中作用较小,干扰素-γR1与干扰素-γR2作为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类型。
当与干扰素γ受体连接时,干扰素-γ信号通路的下游靶基因将会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比如调节炎症、病毒感染、细菌侵袭相关免疫反应、以及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调节,干扰素-γ下游的靶基因包括JANUS激酶,包括JAK1和JAK2、STAT1以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凋亡蛋白(Caspase)等,干扰素-γ可以通过Jak- Stat1 - Caspase信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JANUS激酶激活后,进一步激活STAT1,STAT1促进凋亡蛋白caspase 3和caspase 7转录合成,进而启动癌细胞凋亡过程。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概述黄艳萍!肖湘君!冯慧婷!肖义军!!!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8$"/"1"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类以急性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白血病#死亡率高#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亚型#患者以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三氧化二砷与全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第一个可被基本治愈的白血病#是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治疗难治性疾病的典范$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白血病又称/血癌0#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骨髓中的白细胞系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而导致增殖分化失控#产生大量停滞在细胞分化早期阶段的异常原始细胞以及幼稚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积累并释放#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最终导致人体正常造血功能的抑制(/)$一般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又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D.)F,&3+L)%C D'( ).J5.,'%#P W W"和急性髓性白血病!%(JD.,F.)+'*).J5.,'%#P B W"#每一类又分为若干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JD.&I+,F.)+(F D'().J5.,'%#P<W"是P B W中的一种亚型#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是一类以急性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白血病#死亡率高#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亚型#患者以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其典型症状为出血&发热&骨关节疼痛&感染以及肝脾等器官浸润$本文对P<W的发病机制&治疗以及白血病的病因和预防进行介绍$!"发病机制白血病多由单基因的改变引起$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于A号染色体与77号染色体易位产生E$;(E B融合基因引起类似#人类P<W主要是由于/$号染色体与/:号染色体的易位引起#位于第/$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维甲酸受体-!I.D'-+'(%('*I.(.&D+I-#U P U-"基因与第/:号染色体长臂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I+,F.)+(F D'().J5.,'%#<B W"基因发生易位#形成"'B;(; 融合基因(7)$U P U-是一类可被配体诱导的转录因子#<B W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促细胞凋亡的功能$目前的研究发现#<B W U P U-融合蛋白通过以下机制引起P<W的发生%"通过显性负调控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和凋亡#从而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堆积而致病'#<B W U P U-融合蛋白促进U P U-与转录共抑制复合物的结合#抑制U P U-所调节的靶基因的表达来阻碍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从而引起P<W'$高浓度的<B W U P U-融合蛋白还会抑制"'B基因表达并使<B W的正常抑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从而阻止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并大量积累而浸润(8)'%"'B;(; 融合基因可使在细胞分化过程中起信号转导作用的"'B3.3 目标基因编码适配器分子/!"'B;(; D%I6.D6.-..-(+*'-6%-P*%&D+I B+).(J).Z/#<U P B/"蛋白表达下调#导致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受限'&<B W U P U-蛋白还可通过募集甲基化酶#导致抑癌基因的异常甲基化#从而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约A1e的P<W都是由于"'B;(; 融合基因的形成而引起$此外#还存在其他几种染色体新变异易位类型#如"BF G(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基因#由D!//'/:"!c78'c7/"易位形成) ;(; 等融合基因#但发生率不到7e(9)$ #"治疗在全反式维甲酸!%))D I%-C I.D'-+'(%('*#P2U P"和三氧化二砷!%I C.-'(D I'+M'*.#P2G"应用之前#蒽环类药物联合阿胞糖苷的传统化疗是P<W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患者极易出现严重出血#发生率高达:"e^1$e#约有/"^8"e的病人死于疾病早期#两年内无病生存率只有8$e^9$e($)$随着中国医学家将P2U P和P2G应用于P<W的临床治疗#P<W患者早期死亡率明显下降$目前#通过P2U P和P2G联合用药治疗#P<W治愈率达到了A$e(#)#P<W已成为了可治愈的白血病$70/!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世纪1"年代#上海血液病研究所的王振义教授采用P2U P治疗P<W#在临床上取得巨大成功#从此进入P<W的靶向治疗时代$P2U P是动物体内维生素P的衍生物#应用P2U P能快速降解<B W U P U-融合蛋白#恢复野生型;(; 和"'B基因的功能#使<B W重新定位于核小体#从而恢复其转录因子及肿瘤抑制的功能#最终诱导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达到治疗的目的$P<W患者使用P2U P 疗效虽显著#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维甲酸综合征!如发热&体重增加&肌肉骨骼疼痛等"是应用P2U P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病人出现复发&抗药性的比例较高$707!三氧化二砷治疗!三氧化二砷是剧毒中药砒霜的主要成分#中医应用砒霜治疗疾病已有长达几百年的历史$7"世纪:"年代开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根据民间验方#最早开始应用砒+$$+生物学教学7"7"年!第9$卷"第8期霜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发现砒霜选择性地对P<W 有显著疗效#并证明砒霜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P2G$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P2G临床上用于治疗P<W#这也是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疾病中取得的巨大成功$研究表明#P2G治疗P<W机制复杂#是多种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约7.,+)]W"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凋亡$P2G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后干扰巯基酶的活性#导致能量代谢障碍#造成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细胞内膜通透性增强#产生并向胞质内释放细胞色素=和其他凋亡诱导因子#从而诱导P<W细胞凋亡$L()7蛋白可抑制细胞凋亡#P2G通过下调621)基因的表达#解除对细胞的抗凋亡作用#从而间接促肿瘤细胞凋亡$P2G还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产生活性氧簇&降低谷胱甘肽的含量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低浓度的P2G!"0/^"0$.,+)]W"可使<B W U P U-融合蛋白降解#从而解除对<B W或者U P U-功能的抑制#使P<W细胞分化成熟$此外#P2G还可通过激活抑癌基因*HI的表达#抑制细胞内端粒酶的活性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干扰早幼粒细胞的核酸复制等#最终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抑制(:)$P2G治疗P<W效果好&生存率高#但在临床上用于治疗P<W时也会引起一些毒副反应!如高白细胞血症&心脏的毒性作用和肝肾损伤等"$注射常用剂量该毒副反应较轻#可通过对症处理来减轻或预防$708!三氧化二砷和P2U P联合治疗!P2G和P2U P 均对P<W有好的疗效#但两药单用均出现并发症$由于两药作用靶点均是<B W U P U-融合蛋白#区别在于P2G可降解<B W蛋白#而P2U P可降解U P U-蛋白#因此P2G和P2U P联用可能会彼此互补产生更好疗效$从7"""年开始#王振义和陈竺开始用P2U P和P2G联合治疗P<W$经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发现#联合用药相比单用P2U P或者P2G治疗效果更显著#联合用药使P<W患者的治愈率从以前的约7$e跃升至A$e#并使得该联合治疗方法成为全世界P<W的标准疗法(1)#彰显了中西医结合以及采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在传统中医药挖掘中的巨大价值$$"白血病的病因与预防P<W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白血病的发生通常是由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和化学制剂等多种因素诱发$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和预防措施#无论对于预防P<W还是其他白血病的发生都有很现实的意义$目前#科学家研究较多的是病毒感染因素$人类2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型!3J,%-2Z(.))).J5.,'% E'I JC D F&./#O2W Q/"是第一个发现的可致人类白血病的反转录病毒#O2W Q/能使=V9n2细胞恶性增殖分化形成2细胞白血病$此外#Y X病毒&幽门螺杆菌等也在人类某些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除病毒因素外#电离辐射会引起染色体的断裂和重组&2,=2基因和3.8基因发生突变#在诱发白血病中起重要作用$辐射剂量越大#则患白血病的危险性越高$因此#预防白血病要远离电离辐射$化学药物也可能诱发白血病#密切接触苯&烷剂类和细胞毒药物等化学物质的人#白血病发生率会增高$吸烟者白血病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出至少两倍#香烟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苯#苯的代谢产物苯鲲损伤人体$号和:号染色体#造成V@P的损伤最终导致基因突变而诱发白血病(A)$此外#化学染发剂中含大量有害化学物质!如苯二胺"#长期染发极易诱发白血病$乙双吗啉有极强的促染色体畸变的作用#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指出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可能诱发急性白血病$预防白血病切勿擅自滥用药物#需遵医嘱$除上述环境因素外#白血病虽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却具有遗传易感性$常有家庭白血病的病例报道#如同卵双胎如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概率会更高$白血病的发生也与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有关#免疫缺陷的人白血病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更高$有染色体异常的先天性疾病!如V+R-综合征&X)++,综合征&>)'-.S.)D.I综合征等"患者#其白血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因此#预防白血病要合理饮食并加强锻炼来增强免疫力$总之#白血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信作者主要参考文献(/)张学军0白血病(B)0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7""A% #8#$0(7)@P4U U#W P W W Y B P@V Z X U Y;2Y@X P=O Q#a O T N#.D%)023.I%&F Z'-*J(.*<B W]U P U P&I+D.+)F C'C%-*%(JD.&I+Z,F.)+(F D'().J5.,'%(JI.(N)0=)'-'(%)=%-(.I U.C.%I(3#7""A#/$!7""%#87/#87#0(8)王晓玲#李江涛#徐瑞荣0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概况(N)0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7""1!#"%:9:$0(9)陈!雷#梅建刚#裘旭华#等0治疗相关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N)0现代肿瘤医学#7"/9#77!#"%/97:/97A0($)\P@Ha[#=O Y@a0P(JD.&I+,F.)+(F D'().J5.,'%%S I+,3'63)F S%D%)D+3'63)F(JI%L).(N)0X)++*#7""1#///!$"%7$7"7$/$0 (#)4O;H Y@G>#@P;2G>#4P O P U P@#.D%)0P I C.-'(D I'+M'*.D3.I%&F'-I.)%&C.*+II.S I%(D+I FN%&%-.C.&%D'.-D CR'D3%(JD.&I+,F.)+(F D'().J5.,'%%J&*%D.*+JD(+,.C+S D3.&3%C.,C D J*F %-*&+C D I.,'C C'+-D3.I%&'.C(N)0;-D.I-%D'+-%)N+JI-%)+S O.,%D+)+6F#7""$#17!8"%77977A0+#$+生物学教学7"7"年!第9$卷"第8期便捷-直观-安全-科学几例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曹燕波!!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无锡!7/9/78"摘!要!本文介绍了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几例实验的改进$关键词!色素提取!滚珠涂布!膜透性!高中生物学!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很多教师会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中学生实验环节进行一定程度地改进$本文介绍几例在遵循科学规律前提下#笔者所做的实验改进$!"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简便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而理解光合作用的机理$传统提取色素的方法一般包括叶片剪碎&研磨&过滤等步骤$经历了研磨&过滤#/个样品至少需要/",'-'由于研磨充分程度&色素分解等原因#色素的损失较大#实验效果不稳定$笔者经过查阅文献及实践#采用了/叶丝浸提0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取材%深绿色菠菜或其他绿色叶片&剪刀&带刻度的试管&橡皮塞&无水乙醇$!7"基本步骤%"烘干$取去叶柄的菠菜叶86左右#先干燥处理!放入干燥箱中#"g干燥8",'-#去掉一些水分以提高色素含量"#再切成长约$,,&宽约/,,的细丝$#浸提$将叶片细丝投入含$,W无水乙醇的刻度试管中#封管口后于黑暗中处理至细丝完全变为白色为止!过夜即可"$实验结果%提取的色素分离实验显示四条色带现象明显$与传统的研磨&过滤相比#叶丝浸提法不仅有效减少了色素损失#还省去了剪刀&研钵等用具#为教师的实验准备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便利$这类改进实验#如%渗透装置实验中将漏斗换成剪口的塑料离心管#蔗糖溶液替换成/红糖溶液0#液面上升一目了然' !! %%%%%%%%%%%%%%%%%%%%%%(:)温凌玉#李!琳#徐书强#等0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N)0临床血液学杂志#7"""!#"%7:/0(1)陈士奎0我国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科研及其启示!九"***张亭栋教授等与中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N)0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7"/:#8:!//"%/7A7/7A#0!(A)H P U=s P Z</U Y a N#W0<Y a Z=;B P B K#X G W V G Y#.D%)0W.J5.,'%Z I.)%D.*,+I D%)'D F'-D+R-C)F'-6'-D3.E'('-'D F+S,.D%) &I+*J(D'+-%-*&I+(.C C'-6'-C D%))%D'+-C(N)0Y-E'I+-,.-D ;-D.I-%D'+--%)#7"/"#8#%:9#:$80#自制样方框让学生在磁性黑板上随机取样等#改变的操作简便易行#收到良好实验效果$其实教材中的实验操作#尽管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检验和磨练#仍然有不少改进空间$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实验者根据实验条件和自己的经历感悟不断地去/简化0实验操作$#"探究膜透性的模拟实验$$$生物膜选择直观人教版必修/教材通过一个渗透装置来帮助学生理解膜的透性及动植物细胞的渗透现象$笔者进行了下列改进%!/"取材%鹌鹑蛋卵黄!类似一个细胞#其卵黄膜可模拟半透膜"#过饱和氯化钠溶液#$",W烧杯!在底部外贴有刻度纸"#剪刀#滴管$!7"基本步骤%"制备/渗透包0$用剪刀剪开鹌鹑蛋蛋壳#将内容物倒入一个小烧杯中#用滴管吸取走蛋清!可以借助加入适量蒸馏水再吸取的方式#不能损坏卵黄膜"$#将蛋黄分别轻轻倒入杯底贴有刻度编号的9个烧杯中#根据杯底的刻度记录初始时蛋黄的直径!图/"$$配制/"e&7"e&8"e高浓度氯化钠溶液及蒸馏水#分别倒入各烧杯#每杯8",W$%每间隔83记录蛋黄的直径!根据杯底的刻度"变化$&计算蛋黄体积变化量与原体积的比值$。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研究进展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研究进展于伟(综述);张向阳(审校)【摘要】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ML)蛋白是肿瘤抑制子,它最早发现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一个亚型。
该病的特征为15号染色体上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发生易位,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
PML蛋白是一种核体( nuclear bodys ),是与核基质结合的、动态的、亚核多蛋白复合物,可以通过募集和释放不同种蛋白,介导这些蛋白的翻译后修饰,并由此参与调控多种细胞功能。
本文就PML核体的结构、形成及功能作一概述。
%Th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PML) gene is a gene known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It was in-itially discovered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which at(15;17)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fused it to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 RARα) .PML nuclear bodies are matrix-associated dynamic structures that favour the sequestration and release of proteins,mediate their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and implicate in the regulation of diverse cellular functions.Here we summarize the structure,format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 of PML-NB.【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9)006【总页数】7页(P381-386,390)【关键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体;结构;形成;功能【作者】于伟(综述);张向阳(审校)【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于伟,女,汉族,山东泗水人,1981年9月出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AX表达水平及意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AX表达水平及意义罗澜;陈艳娟;万远方【摘要】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BAX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被调控的机制.方法使用real-time PCR方法对APL患者中BAX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对PML/RARα融合基因在BAX基因上的结合情况进行分析;使用Western blotting及real-time PCR方法对药物诱导PML/RARα降解后BA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AX在APL样本中显著低表达;PML/RARα直接结合在BAX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诱导PML/RARα降解后,BAX 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在急性早幼粒细胞中,PML/RARα直接结合在BAX基因启动子区域,抑制其启动子活性使得BAX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被抑制.【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35)006【总页数】5页(P799-803)【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BAX;转录调控;凋亡【作者】罗澜;陈艳娟;万远方【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公安434300;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公安434300;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公安43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全身性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造血干/祖细胞分化受阻且异常增殖。
临床上根据分化受阻阶段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多种亚型,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临床上非常特异的一种亚型,根据分化程度其又被定义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 M3亚型[1-3]。
95%以上的APL患者均伴有t(15;17)染色体易位,易位可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发生融合,形成融合基因PML/RARα[4]。
PRRSV感染不同时期IFN—γ表达量分析
PRRSV感染不同时期IFN—γ表达量分析摘要以猪干扰素γ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的方法分析在PRRSV感染不同时期猪体内γ干扰素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RRSV感染后5、7、10 d IFN-γ基因相对表达量都有升高表现。
而1~3 d没有明显变化;通过ELISA方法对血清中IFN-γ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发现接毒试验组的猪血液中IFN-γ蛋白表达量在接毒后的1~3 d 内低于正常对照组,5 d后明显升高且高于正常对照组,7 d时达到最高峰。
采用荧光定量相对定量方法测定接毒后猪血液中IFN-γ蛋白表达量,发现接毒试验组的猪血液中IFN-γ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1~3 d无显著差异,于5 d 后明显升高,10 d时达到最高,14 d时快速下降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蓝耳病;IFN-γ;荧光定量PCR;ELISA;表达量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1-2]。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3],T细胞产生的为γ型。
γ干扰素是效应T细胞的重要效应分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4],具有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等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IFN-γ、IL-2、IL-4、IL-10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可作为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评价的重要指标,用于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机制的研究及病毒疫苗诱发免疫效应的评价[5-8]。
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等实验室技术对PRRSV感染不同时期猪血液中干扰素γ及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在PRRSV感染不同时期IFN-γ量的变化,从而了解IFN-γ与PRRSV抗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检测、正确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猪场PRRSV感染信息,进而安排合理的免疫程序,达到最佳的免疫控制效果。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 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 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 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 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干扰素抗肿瘤效 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 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2.预处理-沉淀:
加絮凝剂聚乙烯亚胺:
加凝聚剂醋酸钙溶液:
2℃~10℃,搅拌45min,对菌体碎片进行絮凝。
2℃~10℃,搅拌15min,对菌体碎片、DNA等进行沉 淀。
3.离心:
连续流离心机:2℃~10℃,16000 r/min 收集上清液:含有重组干扰素蛋白质 杂质沉淀:121℃、30min 蒸汽灭菌,焚烧处理。
适应症:
1.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毛细胞白血 病、慢性白血病、非何淋巴瘤、骨髓 瘤、膀胱癌、卵巢癌、晚期转移性肾 癌及胰腺恶性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 和Kaposi肉瘤等。 2.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并用。 3.作为放疗、化疗及手术的辅助治疗剂。 4.病毒性疾病的防治。
不良反应:
1.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 发热和不适。 2.骨髓抑制在用药中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 和网状红细胞减少。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的构建与保藏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菌种建立: 第一步:干扰素α-2b基因的克隆 第二步: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三步:工程菌的构建
第一步:干扰素α-2b基因的克隆
制备白细胞,病毒诱导,分离mRNA,反录酶合 成cDNA,PCR, 基因连接质粒, 转化E.coli,筛选鉴定克隆。 测序:编码人IFNα -2b基因序列,501bp, 165a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IA )测定两组血清 中 IN— 的表 达水平。结果 LS F r
结果表 明 A L患者 A A基 因型 频率 明显 著低 于健康 对照组 ( = P / ×
3 8 ,O .8 R=16 , < 、 5 ,A T和 T T基 因型频率 以及 A和 T等位 基 因频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 5 ;IN—r .8 P 00 ) / / P 00 ) F 含
量 A L组 ( . l 0 18 和 对 照 组 ( .2 ± .6 ) P 10 l -.0 ) 4 0 7 1 00 5 ,两 组之 间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提 示 A A 基 因型 与 A L相 关 。 / P
结论
我 国北方地区汉族人 IN—r 因 84位点的多态性在 A L的发病 中具有重要作 用,IN—r F 基 7 P F 启动子基 因 A A基 因型 /
维普资讯
中国优生与遗传 杂志 20 年第 l 卷第 2 08 6 期
・ 9・ 3
干 扰 素 (F IN—r基 因 多态 性 和 蛋 白表 达 水 平 ) 与 急 性 早 幼粒 细 胞 白血 病 的相 关研 究
李 金梅 ,曹峰林 ,汤海蒂,刘秀华 ,周 卫生部 细胞移植重点 实验室 ,哈 尔滨 晋 ( - 医科 大学第一 临床 医学院血液科 ,哈 尔滨 医科 大学干细胞与生殖 医学研究所 , 哈_ 尔滨 100 ) 5 0 1
摘 要 : 目的 探 讨北方地 区汉族人干扰素 (F IN—r )基 因单核苷 酸 多态性 ( N ) 和 IN—r 中表 达水平与 急性 SP F 血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 P )的相关性。方法 AL 应 用顺序特异 性 引物和聚合醇 链反 应 ( C P R—S P S )技 术 。检 测 了 2 例 A L l P 患者 ( P A L组 )和 8 例健康献血者 ( 3 对照组) 中 IN—r F 启动子基 因 84位 点的多态性 变化 , 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 7
n一, f C O , Z , , , A l g— n
Xo h a e a,( l Fr m h o ab dcl n e i i u— u ,l l 刀e i t p d sH fH r nMei w n@,H ri 100 ) i aU ab 50 1 n
elvlo ls F —rwa a ue y E IA,a d P R —S P w Bue od tc h e e fpamaI N Bmes rd b LS n C S a s dt ee tte
A src.O jcv T vsgt terlinhpbtentelvl o t f o N—r , F bt t bet e oi et a a osi e e es f n r rnI a i n i eh et w h e Ie e F ) IN—r eepl opi n n o m rhs ad g y m
s n c t ieet r u ni fF i i a l d rn.Fe ec so IN—r 7 T adA w r nt i icn yh hr a oei ha h ot  ̄ (P > 00 ) g fn y f i q e 4 e o s n a t i e n t s el ycnr 8 n e g f l g t i h h n t o .5 .
Lvl IN— uygop (. l ± .0 ) g/ a o s n i d a ecn o g u O7 1± .6 ) g/ , > ee o F r ns d r f i t u 1O l 0 18 Lw snt i ic ytn t ot l r p(. 2 O 0 5 ) g fa h h n r o LP
a IN—r 7 eepo o r oio ( = . 8 R≈l6 , < .5 ,tef q ec s 7 / dT Tgnt ew r nt tF 4gn rm t s n 38 ,O 8 ep t i 8 P 0 0 ) h eu ni 84A T a / eo p e o r eo f n y e
关 键 词 :干扰 素 (F IN—r ; 性 早 幼 粒 细 胞 白血病 ( P ) 基 因 多 态性 ( e e y i , oy o hs ) 急 AL; G n pn Plm r i T g p m)
可 能是 急性 早 幼 粒 细胞 白血 病 桔 抗 性 基 因之 一 。
中图分类号 :R 3 . 1 7 370 8 2— 0 9— 3 06— 54 20 )0 0 3 0
Std n Pa ma IN ~fe p e so v l n FN 一fP lm op im a ins wi c t rm y lc tlu e a. U u y o ls F x r s in l esa d I e oy rhs i P t t t a ue p o eo yie k mi n e h
a uep o eo yilu e a c t rmy lc t e mi.Mel d : k to s I
p l r h m o N—r 7 T a d8 4 n 、 eut:C m a dw t P .h a ysbe t h da ra f q e c f / e o p oy p i f F mo s I 4 7 A g e R sl 8 n e s o p r i A L e l jcs a ge tr u n y A g n t e e h h t u e oA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