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全1901至2005
1903 贝克勒耳
法 1896年发现天然放
(A.H.Becquerel)
射性
(P皮. C埃ur尔i•e居) 里
法 对天然放射性现象 的研究
居里夫人 (M.S.Curie)
法籍 同上(夫妇共同) (波)
3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04 瑞利
英 气体密度的研究以
(J.Rayleigh)
及与此有关的氩的
国籍 研究成果
1969盖尔曼 (M.Gell-Mann)
美 基本粒子分类和相 互作用,1964年提出 夸克模型
1970阿尔芬 (H.O.G.Alfvé n)
瑞典 等离子体物理和磁 流体动力学的基本 研究和发现
尼尔(L.E.F.Né el) 法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 磁性的基本研究和
发现
37
时间 获奖者 1971 伽伯(D.Gabor)
现π介子
用人工加速粒子进行 核蜕变工作
同上
24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52 布洛赫(F.bloch) 美
珀塞尔
美
(E.M.Purcell)
1953 泽尼克
荷
(F.Zernicke)
在核磁共振精密 测量方法上的发 展及有关发现 同上
发现相差衬托法 并发明相衬显微 镜
25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è)
(意) 子
张伯伦
美 同上
(O.Chamberlain)
1960 格拉泽 (D.A.Glaser)
美 发明气泡室
31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961 霍夫斯塔特
美
(R.Hofstadter)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5年物理学奖
2005年12月10日第一百零五届诺贝尔奖颁发物理学奖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一半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半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分享。
基本简介罗伊·格劳伯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罗伊·格劳伯(英语:RoyJ.Glauber,1925年9月1日-),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他因“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一半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半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霍尔和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特奥多尔·亨施分享。
他的研究发表于1963年,罗伊·格劳伯对于物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相干态的概念和其后的数学基础。
他亦是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扫帚保管员,总是负责清扫台上的纸飞机。
他的研究发表于1963年,罗伊·格劳伯对于物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相干态的概念和其后的数学基础。
科研成果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最终使得量子光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另一位物理学家——罗伊·格劳伯,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激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对光本身特性的描述上则遇到了一些困难。
格劳贝尔就认为量子化的电磁场并不能代表光的一切性质,大量光子的集体行为于普通光子有很大的区别,应该更好地发展量子理论来探索光的本质,从而开创了建立量子光学的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
1963年格劳贝尔就通过自己工作成功地应用量子理论来解释了一些光学现象,他在《物理评论通信》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此后又在《物理评论》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相关论文,创造性的提出了“光子的相干性量子理论”。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主要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
诺贝尔奖最初的五大奖项是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或生理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第一次颁发,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兰人丁伯根共同获得,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等人均获得过此奖。
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Eugene F. Fama)、拉尔斯·皮特·汉森(Lars Peter Hansen )和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获得,以“表彰他们在资产价格经验分析方面的贡献”,他们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753万元)奖金。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回顾(1969-2013):1969年简·丁伯根(荷兰)、拉格纳·弗里希(挪威)贡献: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
拉格纳·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简·丁伯根是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
1970年保罗·安·萨默尔森(美国)贡献: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1971年西蒙·库兹列茨(美国)贡献:在研究人口发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2年约翰·希克斯(英国)、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贡献:深入研究了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
1973年华西里·列昂惕夫(前苏联)贡献: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1974年弗·冯·哈耶克(澳大利亚)、纲纳·缪达尔(瑞典)贡献:深入研究了货币理论和经济波动,并深入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互相依赖。
鲜为人知的诺贝尔奖
592021 11 世界科学诺贝尔奖颁奖概况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现由物理学奖(PH )、化学奖(CH )、生理学或医学奖(PM )、文学奖(LI )、和平奖(PE )与经济学奖(ES )6个奖项组成,前5个奖项根据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1895年的最终版遗嘱创设,始颁于1901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之俗称,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成立300周年时,由该行捐资增设,1969年首次颁奖。
它身世特殊,现是唯一获诺贝尔基金会官方认可的“非诺贝尔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组成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再加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则组成诺贝尔科学奖。
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中的有关规定,诺奖颁奖规则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禁止向已知亡者追授诺奖(始于1974年)。
此前亡者若被追授诺奖,其诺奖奖金、金质奖章和奖状可由其法定继承人代为领取并处置。
(二)每项诺奖每五年(含延后一年颁奖情况)需至少颁奖一次,即不得连续超过五年不颁奖。
(三)同一奖项最多只能奖赏两种不同的贡献,分享者不得超过三人。
(四)可延后一年颁奖。
(五)在颁奖实践中,只有和平奖曾颁授给组织机构或社团(简称组织机构),其他各奖项只授予个人。
实际上,其他诺奖奖项颁授给组织机构并不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不把诺贝尔科学奖授予组织机构只是潜规则而已。
(六)每年实发奖金总额不得少于当年可支配奖金的60%(现为67.5%)。
尽管这些颁奖规则在诺贝尔遗嘱中并未涉及,但倘若有违,就有可能直接威胁到诺贝尔基金会的生存。
截至2021年,全世界共有943人、947人次获得诺奖,其中女性得主共58人、59人次,人数和人次占比分别是6.15%和6.23%。
另有25个组织机构在26个年度内28次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其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3次(1917年、1944年和1963年)获得和平奖,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2次(1954年和1981年)获得和平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威廉·康拉德·伦琴 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 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 彼得·塞曼 荷兰1903年 亨利·贝克勒 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 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 法国1904年 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 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约瑟夫·汤姆孙 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 古列尔莫·马可尼 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 范德华 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 威廉·维恩 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 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 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 马克斯·冯·劳厄 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 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国“用X 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 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 马克斯·普朗克 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 约翰尼斯·斯塔克 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 尼尔斯·玻尔 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 1923年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 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 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 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 德国1926年 让·佩兰 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阿瑟·康普顿 美国 “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 沃尔夫冈·泡利 奥地利 “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 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1947年 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 1948年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1949年 汤川秀树 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50年 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 1951年 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欧内斯特·沃吞 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 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爱德华·珀塞尔 美国1953年 弗里茨·塞尔尼克 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 1954年马克斯·玻恩 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瓦尔特·博特 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 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 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 1956年 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约翰·巴丁 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 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朱利安·施温格 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1967年 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1968年 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1969年 默里·盖尔曼 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路易·奈耳 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1972年约翰·巴丁 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论” 利昂·库珀 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 江崎玲于奈 日本 “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乔治·斯穆特美国性”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俄罗斯“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瑞士“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奥托·迈尔霍夫德国“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系”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加拿大%“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奥地利“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治疗价值”1928年查尔斯·尼柯尔法国“在斑疹伤寒研究上的工作”1929年"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荷兰“发现抗神经炎的维生素”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爵士英国“发现刺激生长的维生素”1930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奥地利“发现人类的血型”【1931年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德国“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爵士英国“发现神经元的相关功能”埃德加·阿德里安英国1933年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美国“发现遗传中染色体所起的作用”1934年乔治·惠普尔美国“发现贫血的肝脏治疗法”乔治·迈诺特\美国威廉·莫菲美国1935年汉斯·斯佩曼德国“发现胚胎发育中的组织者(胚胎发育中起中心作用的胚胎区域)效应”1936年,亨利·哈利特·戴尔爵士英国“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奥托·勒维奥地利1937年圣捷尔吉·阿尔伯特匈牙利“与生物燃烧过程有关的发现,特别是关于维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1938年海门斯比利时“发现窦和主动脉机制在呼吸调节中所起的作用”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发现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1943年亨利克·达姆丹麦】“发现维生素K”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美国“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约瑟夫·厄尔兰格美国“发现单神经纤维的高度分化功能”赫伯特·斯潘塞·加塞\美国1945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英国“发现青霉素及其对各种传染病的疗效”恩斯特·伯利斯·柴恩英国>霍华德·弗洛里爵士澳大利亚1946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美国“发现用X射线辐射的方法能够产生突变”1947年卡尔·斐迪南·科里美国“发现糖原的催化转化原因”格蒂·特蕾莎·科里美国贝尔纳多·奥赛阿根廷“发现垂体前叶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948年保罗·赫尔曼·穆勒瑞士…“发现DDT是一种高效杀死多类节肢动物的接触性毒药”1949年瓦尔特·鲁道夫·赫斯瑞士“发现间脑的功能性组织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葡萄牙“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对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950年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美国“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美国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瑞士1951年&马克斯·泰累尔南非“黄热病及其治疗方法上的发现”1952年赛尔曼·A·瓦克斯曼美国“发现链霉素,第一个有效对抗结核病的抗生素”1953年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英国“发现柠檬酸循环”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美国“发现辅酶A及其对中间代谢的重要性”1954年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美国“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各种组织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美国托马斯·哈克尔·韦勒美国1955年阿克塞尔·胡戈·特奥多尔·特奥雷尔瑞典“发现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美国“心脏导管术及其在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方面的发现”沃纳·福斯曼德国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美国1957年)达尼埃尔·博韦意大利“发现抑制某些机体物质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别是对血管系统和骨骼肌的作用”1958年乔治·韦尔斯·比德尔美国“发现基因功能受到特定化学过程的调控”爱德华·劳里·塔特姆美国乔舒亚·莱德伯格美国“发现细菌遗传物质的基因重组和组织”1959年阿瑟·科恩伯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机制”塞韦罗·奥乔亚美国1960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澳大利亚“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彼得·梅达沃英国1961年盖欧尔格·冯·贝凯希(美国“发现耳蜗内刺激的物理机理”1962年佛朗西斯·克里克英国“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詹姆斯·杜威·沃森美国【莫里斯·威尔金斯英国1963年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澳大利亚“发现在神经细胞膜的外围和中心部位与神经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理”艾伦·劳埃德·霍奇金英国安德鲁·赫胥黎英国1964年康拉德·布洛赫美国“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谢机理和调控作用”费奥多尔·吕嫩德国1965年方斯华·贾克柏法国“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遗传控制中的发现”安德列·利沃夫法国贾克·莫诺(法国1966年裴顿·劳斯美国“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美国“发现前列腺癌的激素疗法”1967年|拉格纳·格拉尼特瑞典“发现眼睛的初级生理及化学视觉过程”霍尔登·凯弗·哈特兰美国乔治·沃尔德美国%1968年罗伯特·W·霍利美国“破解遗传密码并阐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哈尔·葛宾·科拉纳美国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美国1969年马克斯·德尔布吕克美国“发现病毒的复制机理和遗传结构”阿弗雷德·赫希美国萨尔瓦多·卢瑞亚*美国1970年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美国“发现神经末梢中的体液性传递物质及其贮存、释放和抑制机理”乌尔夫·冯·奥伊勒瑞典。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人)发现X 射线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P. 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人)、玛丽·居里(波兰人)从事放射性研究1904年J.W.瑞利(英国人)从事气体密度的研究并发现氩元素1905年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1909年伽利尔摩·马可尼(意大利人)、K . F. 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O.W.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10年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华(荷兰人)从事气态和液态议程式方面的研究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1912年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节装置1913年H·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 射线,对晶体结构进行分析1916年未颁奖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年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人)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1923年R.A.米利肯从事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1926年J.B.佩兰(法国人)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霍利·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水蒸气的径迹1928年O.W 理查森(英国人)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从事光散方面的研究,发现拉曼效应1931年未颁奖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1934年未颁奖1935年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1937年 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1938年 E.费米(意大利人)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发现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1939年 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以此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1944年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气核磁共振法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1946年P.W.布里奇曼(美国人)发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1947年 E.V.阿普尔顿(英国人)从事大气层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尔顿层)1948年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并由此导致了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用以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W. 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从事半导体研究并发现了晶体管效应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1959年 E .G. 塞格雷、O. 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1961年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俄国人)开创了凝集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理论1963年 E. 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的研究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 S . 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1967年H.A.贝蒂(美国人)以核反应理论作出贡献,特别是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1968年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1969年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1970年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H.阿尔文(瑞典人)从事磁流体力学方面的基础研究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1972年J. 巴丁、L. N. 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人)、I.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 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超导电流通过隧道阻挡层的约瑟夫森效应1974年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开拓性研究1975年 A.N. 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1976年 B. 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很重的中性介子–J /φ粒子1977年P.W. 安德林、J.H. 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1978年P.卡尔察(俄国人)从事低温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人)、A. 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1981年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光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做出贡献1982年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与相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1983年S.昌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的研究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 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 0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1985年K. 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了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在电光学领域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制了新型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1987年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1988年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1989年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准确的时间计测方法——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1990年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理查德·E.泰勒(加拿大人)通过实验首次证明了夸克的存在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1996年 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六十年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
他们的贡献是,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证明宇宙在加速膨胀、变冷。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
他们在2004年制成石墨烯材料。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薄的一种,被普遍认为会最终替代硅,从而引发电子工业的再次革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
高锟获奖是由于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而两位美国科学家的主要成就是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
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2007年,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奖。
2005年,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而获奖。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归属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
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200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光梳技术——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NIST的科学家叶军
光梳技术——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及NIST的科学家叶军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闪烁中国科学家光芒对美国科罗拉多⼤学物理学副教授叶军来说,2005年10⽉4⽇是异常忙碌的⼀天。
当地时间凌晨4时,他在科罗拉多的家中被⼀个来⾃欧洲的电话吵醒,朋友告诉他说:“约翰获得了诺贝尔奖。
”叶军⽴即起床,驾车到霍尔的家中向他表⽰祝贺。
就在这⼀天,叶军收到了许多来⾃世界各地的同事和朋友的电⼦邮件,祝贺他主持的光梳技术研究⼯作成为诺贝尔奖的重要部分。
叶军说:“我当然⼗分骄傲⾃⼰能成为此项成就中的⼀部分。
”叶军1967年11⽉出⽣在中国上海,1989年在上海交通⼤学获得应⽤物理学学⼠学位,1991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学获得物理学硕⼠学位,1997年在科罗拉多⼤学获得物理学博⼠学位,导师正是约翰·霍尔。
他后来在加州理⼯学院从事博⼠后研究。
他⽬前是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研究员、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院⼠、美国科罗拉多⼤学物理系副教授。
今年,三位研究光的⾏为和使⽤光的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汉斯在20世纪70年代末⾸次提出了精确测量光学频率的光梳技术概念和⽅法;⼤约在5年前,霍尔和他的合作者解决了实现光梳技术的最关键的实验难题,叶军就是在这⼀⼯作中起到关键作⽤的合作者。
2004年10⽉21⽇⾄27⽇,在昆明丽江召开的“第12届全国激光物理研讨会”上,叶军作了光梳技术和激光物理的相关报告,当时在场的美国科学院院⼠、加州⼤学伯克利分校的沈元壤教授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杨国桢院⼠⾼度评价了叶军的⼯作。
沈元壤说:“光梳技术的突破是⼀个诺贝尔奖级的⼯作,叶军是⾮常优秀的世界级物理学家,是该领域最前沿的领军⼈物。
”杨国桢说:“叶军是真正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
国家应该将这样的⼈请回来。
”记者当时为此专访了叶军。
作为⼀名实验物理学家,他研究的正是物理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问题——时间和空间的测量。
叶军领导的⼩组掌握了⾼精度的光梳制作⽅法,通过巧妙的实验技巧可以精确地测量光脉冲的频率,使其频率误差可以控制在10的-15次⽅量级,这使得⾼精度的时间测量成为可能。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篇一:诺贝尔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奖的名单列表,以及对这些奖项的介绍和拓展。
1. 1901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 1902年 - 化学奖:威廉·亨利·纽曼(William Henry Newman)3. 190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 1904年 - 化学奖: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e Groot Dagendarian)5. 1905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6. 190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7. 190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8. 1908年 - 化学奖:伊萨克·牛顿·萨克雷(Isaac Newton萨勒姆)9. 1909年 - 物理学奖:莱布尼茨·普朗克(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0. 1910年 - 化学奖: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1. 191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12. 191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13. 191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4. 1914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15. 191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 1916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els Bohr)17. 1917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18. 1918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19. 1919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20. 192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1. 192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22. 192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23. 1923年 - 物理学奖: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24. 1924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25. 192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26. 1926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7. 192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28. 1928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9. 192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0. 1930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31. 193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2. 1932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colaus Copernicus)33. 193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34. 1934年 - 化学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35. 193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36. 193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37. 1937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8. 1938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39. 1939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40. 1940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1. 1941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2. 194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43. 194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4. 194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45. 1945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46. 1946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47. 194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8. 194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9. 1949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0. 195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51. 195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52. 1952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3. 195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54. 195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55. 195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56. 1956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57. 1957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8. 195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9. 195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60. 1960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61. 196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62. 196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63. 196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4. 1964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5. 196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66. 1966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67. 196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8. 196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9. 1969年 - 物理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70. 1970年 - 化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71. 1971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篇二:诺贝尔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年得主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 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 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 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 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 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美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美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耶维奇·切连科夫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 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 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 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 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 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 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 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收起。
1980-2011年诺贝尔奖得主简明介绍
“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
1.2 1980-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简述概括来源/wiki/%E8%AF%BA%E8%B4%9D%E5%B0%94%E7%89%A9%E7%90%86%E5%AD%A6%E5%A5%96/about/074.htm如果想查看得奖者更详细资料,请点击年份下面的”查看简介”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子中微子证第二章诺贝尔化学奖来源百度百科2.1 1980-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1981年福井谦一(1918—) 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李远哲(1936—) 美籍华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2021年整理)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
(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8)的全部内容。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玛丽·居里法国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莱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巴恩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1925年詹姆斯·弗兰克德国“发现那些支配原子和电子碰撞的定律”古斯塔夫·赫兹德国1926年让·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1927年阿瑟·康普顿美国“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查尔斯·威耳逊英国“通过水蒸气的凝结来显示带电荷的粒子的轨迹的方法"1928年欧文·理查森英国“他对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以他命名的定律”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印度“他对光散射的研究,以及发现以他命名的效应”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发现了原子理论的新的多产的形式”(即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保罗·狄拉克英国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1936年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辐射”卡尔·戴维·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1937年克林顿·约瑟夫·戴维孙美国“他们有关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的实验发现”乔治·汤姆孙英国1938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证明了可由中子辐照而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关慢中子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美国“对回旋加速器的发明和发展,并以此获得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1943年奥托·施特恩美国“他对分子束方法的发展以及有关质子磁矩的研究发现"1944年伊西多·艾萨克·拉比美国“他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属性" 1945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发现不相容原理,也称泡利原理”1946年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超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1947年爱德华·维克托·阿普尔顿英国“对高层大气的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所谓阿普顿层的发现”1948年帕特里克·梅纳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1950年塞西尔·弗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有关介子的研究发现”1951年约翰·道格拉斯·考克饶夫英国“他们在用人工加速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欧内斯特·沃吞爱尔兰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美国“发展出用于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并凭此所得的研究成果"爱德华·珀塞尔美国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荷兰“他对相衬法的证实,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瓦尔特·博特德国“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获得的研究成果”1955年威利斯·尤金·兰姆美国“他的有关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成果”波利卡普·库施美国“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1956年威廉·布拉德福德·肖克利美国“他们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晶体管效应”约翰·巴丁美国沃尔特·豪泽·布喇顿美国1957年杨振宁中国“他们对所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敏锐地研究,该定律导致了有关基本粒子的许多重大发现”李政道中国1958年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切连科夫苏联“发现并解释切连科夫效应"伊利亚·弗兰克苏联伊戈尔·叶夫根耶维奇·塔姆苏联1959年埃米利奥·吉诺·塞格雷美国“发现反质子”欧文·张伯伦美国1960年唐纳德·阿瑟·格拉泽美国“发明气泡室”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美国“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德国“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1962年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1963年耶诺·帕尔·维格纳美国“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美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J·汉斯·D·延森德国1964年查尔斯·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苏联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苏联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朱利安·施温格美国理查德·菲利普·费曼美国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法国“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1967年汉斯·阿尔布雷希特·贝特美国“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1968年路易斯·沃尔特·阿尔瓦雷茨美国“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1969年默里·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1970年汉尼斯·奥洛夫·哥斯达·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路易·奈耳法国“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1971年伽博·丹尼斯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理论”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美国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布赖恩·戴维·约瑟夫森英国“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的现象”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他们在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的关键性角色”安东尼·休伊什英国1975年奥格·尼尔斯·玻尔丹麦“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发展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理论”本·罗伊·莫特森丹麦利奥·詹姆斯·雷恩沃特美国1976年伯顿·里克特美国“他们在发现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丁肇中美国1977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美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内维尔·莫特英国约翰·凡扶累克美国1978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阿尔诺·艾伦·彭齐亚斯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美国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美国“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包括对弱中性流的预言在内的贡献”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80年詹姆斯·沃森·克罗宁美国“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时存在对称破坏”瓦尔·洛格斯登·菲奇美国1981年凯·西格巴恩瑞典“对开发高分辨率电子光谱仪的贡献"尼古拉斯·布隆伯根美国“对开发激光光谱仪的贡献”阿瑟·肖洛美国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威廉·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西蒙·范德梅尔荷兰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扫描隧道显微镜”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突破"卡尔·米勒瑞士1988年利昂·莱德曼美国“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过发现梅尔文·施瓦茨美国子中微子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1989年诺曼·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氢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钟中的应用"汉斯·德默尔特美国“发展离子陷阱技术”沃尔夫冈·保罗德国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美国“他们有关电子在质子和被绑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对粒子物理学的夸克模型的发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亨利·肯德尔美国理查·泰勒加拿大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1992年乔治·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了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美国“发现新一类脉冲星,该发现开发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约瑟夫·泰勒美国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加拿大“对中子频谱学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克利福德·沙尔美国“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用于凝聚态物质研究的中子散射技术的开创性研究”1995年马丁·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究弗雷德里克·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以及对轻子物理学的开创性实验研”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里的超流动性”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1997年朱棣文美国“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法国威廉·菲利普斯美国1998年罗伯特·劳夫林美国“发现一种带有分数带电激发的新的量子流体形式”霍斯特·施特默德国崔琦美国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阐明物理学中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马丁纽斯·韦尔特曼荷兰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卡尔·威曼美国沃尔夫冈·克特勒德国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尤其是探测宇宙中微子"小柴昌俊日本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这些研究导致了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维塔利·金兹堡俄罗斯安东尼·莱格特美国2004年戴维·格娄斯美国“发现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休·波利策美国弗朗克·韦尔切克美国2005年罗伊·格劳伯美国“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美国“对包括光频梳技术在内的,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奥多尔·亨施德国2006年约翰·马瑟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美国2007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8年小林诚日本“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并预测了至少三大类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益川敏英日本南部阳一郎美国“发现亚原子物理学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2009年高锟英国“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威拉德·博伊尔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年安德烈·海姆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罗斯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澳大利亚“透过观测遥距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亚当·里斯美国索尔·珀尔马特美国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法国“能够量度和操控个体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手法”大卫·维因兰德美国2013年彼得·W·希格斯英国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1][4-6]弗朗索瓦·恩格勒比利时2014年赤崎勇日本“发明一种新型高效节能光源,即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天野浩日本中村修二美国2015年梶田隆章日本“通过中微子振荡发现中微子有质量。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
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杨振宁是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_杨振宁个人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物理学家杨振宁介绍早年经历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
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
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
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01年威廉·伦琴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彼得·塞曼1903年亨利·贝克勒,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1904年约翰·斯特拉特1905年菲利普·莱纳德1906年约瑟夫·汤姆森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生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卡尔·布劳恩1910年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1911年威廉·维因1912年古斯塔夫·达伦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6年没有颁奖1917年查尔斯·巴克拉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1920年夏尔·纪尧姆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922年尼尔斯·波耳1923年罗伯特·密立根1924年曼内·西格巴恩1925年詹姆斯·法兰克,古斯塔夫·赫兹1926年让·佩兰1927年阿瑟·康普顿,查尔斯·威尔森1928年欧文·瑞查森1929年路易·德布罗意公爵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1931年没有颁奖1932年维尔纳·海森堡1933年埃尔文·薛定谔,保罗·狄拉克1934年没有颁奖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1936年维克托·赫斯,卡尔·安德森1937年克林顿·戴维森,乔治·汤姆森1938年恩里科·费米1939年欧内斯特·劳伦斯1940年没有颁奖1941年没有颁奖1942年没有颁奖1943年奥托·斯特恩1944年伊西多·拉比1945年沃尔夫冈·包立1946年珀西·布里奇曼1947年爱德华·阿普尔顿1948年帕特里克·布莱克特1949年汤川秀树1950年塞西尔·鲍威尔1951年约翰·考克饶夫,欧内斯特·沃吞1952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爱德华·珀塞尔1953年弗里茨·塞尔尼克1954年马克斯·玻恩,瓦尔特·博特1955年威利斯·兰姆,波利卡普·库施1956年威廉·肖克利,约翰·巴丁,沃尔特·布喇顿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1958年帕维尔·切连科夫,伊利亚·法兰克,伊戈尔·塔姆1959年埃米利奥·塞格雷,欧文·张伯伦1960年唐纳德·格拉泽1961年罗伯特·霍夫施塔特,鲁道夫·穆斯堡尔1962年列夫·朗道1963年尤金·维格纳,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约翰内斯·延森1964年查尔斯·汤斯,尼古拉·巴索夫,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1965年朝永振一郎,朱利安·施温格,理查德·费曼1966年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1967年汉斯·贝特1968年路易斯·阿尔瓦雷茨1969年默里·盖尔曼1970年汉尼斯·阿尔文,路易·奈耳1971年伽博·丹尼斯1972年约翰·巴丁,利昂·库珀,约翰·施里弗1973年江崎玲于奈,伊瓦尔·贾埃弗,布赖恩·约瑟夫森1974年马丁·赖尔,安东尼·休伊什1975年奥格·玻尔,本·莫特森,利奥·雷恩沃特1976年伯顿·里克特,丁肇中1977年菲利普·安德森,内维尔·莫特,约翰·凡扶累克1978年彼得·卡皮查,阿诺·彭齐亚斯,罗伯特·威尔逊1979年谢尔登·格拉肖,阿卜杜勒·萨拉姆,史蒂文·温伯格1980年詹姆斯·克罗宁,瓦尔·菲奇1981年凯·西格巴恩,尼古拉斯·布隆伯根,阿瑟·肖洛1982年肯尼斯·威尔逊1983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威廉·福勒1984年卡洛·鲁比亚,西蒙·范德梅尔1985年克劳斯·冯·克利青1986年恩斯特·鲁斯卡,格尔德·宾宁,海因里希·罗雷尔1987年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卡尔·米勒1988年利昂·莱德曼,梅尔文·施瓦茨,杰克·施泰因贝格尔1989年诺曼·拉姆齐,汉斯·德默尔特,沃尔夫冈·保罗1990年杰尔姆·弗里德曼,亨利·肯德尔,理查·泰勒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1992年乔治·夏帕克1993年拉塞尔·赫尔斯,约瑟夫·泰勒1994年伯特伦·布罗克豪斯,克利福德·沙尔1995年马丁·佩尔,弗雷德里克·莱因斯1996年戴维·李,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罗伯特·理查森1997年朱棣文,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威廉·菲利普斯1998年霍斯特·施特默,罗伯特·劳夫林,崔琦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马丁纽斯·韦尔特曼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赫伯特·克勒默,杰克·基尔比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卡尔·威曼,沃尔夫冈·克特勒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小柴昌俊,里卡尔多·贾科尼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维塔利·金兹堡,安东尼·莱格特2004年戴维·格娄斯,休·波利策,弗朗克·韦尔切克2005年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特奥多尔·亨施2006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2007年艾尔伯·费尔,彼得·格林贝格2008年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2009年高锟,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2010年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2011年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亚当·里斯2012年塞尔日·阿罗什,大卫·维因兰德。
第十五讲诺贝尔物理奖及获得者简介
瑞典5,796,140.00 挪威94,472.28 德国6,152,250.95 奥地利228,754.20 法国7,280,817.23 苏格兰3,913,938.67 英格兰3,904,235.32 意大利630,410.10 俄国5,232,773.45 总计:33,233,792.20瑞典克朗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 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 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常常保 留。
诺贝尔遗嘱全文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 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 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 我可以兑换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 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 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 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支配奖项的总则已载于诺贝尔的遗嘱中。l900 年,由遗嘱执行人、颁奖单位的代表及诺贝尔 家族共同就解释和执行遗嘱的补充规定达成协 议,并由瑞典国王在枢密会议上予以批准。这 些规章大体上保持不变,仅在实际应用上有些 修改;评议经济学奖的基础是科学的,即数学 的或统计学的,而不是政治的或社会的。最早 两名经济学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希和丁伯根, 因他们在计量经济学方面的工作,即利用数学 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分析而被授予该奖。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 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 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 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 格巴恩父子。
安东尼 莱格特
1999 Eugene Feenberg纪念奖。Eugene Feenberg纪念奖是为纪念著名美国物理 学家Eugene Feenberg所设立的,颁发给在量子多体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1998 英国物理学会(British Institute of Physics)荣誉院士。 1997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获得美国籍)。 1996 美国艺术及科学院院士 1994 约翰∘巴丁奖(与G. M. Eliashberg分享)。约翰∘巴丁奖是1956年及1972年 两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巴丁所创立的,颁发给在超导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 学家。
安东尼 莱格特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量子物理学领域的领袖
安东尼 莱格特
安东尼· 莱格特教授(Anthony J. Leggett )于1938年生于英国伦 敦,相继于英国牛津百里奥 (Balliol)学院和牛津默顿(Merton) 学院获得文学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然后在D. ter Haar 指导下获得理 论物理博士学位。继在美国 Urbana,日本京都等地从事博士 后研究之后,于1967年加入英国 苏赛克斯(Sussex)大学教授行 列,并先后于1971年和1978年 晋身副教授(Reader)和正教授。 自1983年至现在,他成为美国伊 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潘恩分校 的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Professor。
1972年6月,他与Haruko Kinase(日本外交官的女 儿)结婚,Haruko Kinase是当时在苏塞克斯一个 还未毕业的学生。在1978年,他们有了一个女儿 Asako。他的妻子Haruko Kinase从伊利诺伊大学厄 巴纳- 香槟分校的文化人类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目 前正在做临终关怀系统的研究, Asako,他们的女 儿也从伊利诺伊大学毕业,主修地理和化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漢希(T.W. Hänsch )與霍爾(J.L. Hall )文/鄭王曜、施宙聰2005年是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以及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理論的100週年,為了推動物理教學與研究,聯合國特別將2005年定為世界物理年。
愛因斯坦假設光速在慣性座標中為恆定,透過此絕對的基本物理量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和質能關係,此外他提出光量子成功解釋光電效應。
非常恰巧的,2005年10月發佈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漢希(Theodor W. Hänsch )、霍爾(John L. Hall )與葛勞柏(Roy J. Glauber )的貢獻跟光速及光的量子性質有密切的關係。
漢希及霍爾兩人因在精密雷射光譜,包括光頻梳(optical frequency comb )技術的發展而獲此殊榮。
霍爾是美國JILA (Joint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of Astrophysics )的資深研究員,是雷射穩頻高手。
漢希是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及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主任,是氫原子1S-2S 光譜高手。
他們兩人是好朋友,都熱愛實驗。
到JILA 拜訪霍爾,通常要在地下室的實驗室才能找到他。
漢希在慕尼黑大學物理系辦公室對面有一個人實驗室,他常在那裡做一些有趣的實驗,霍爾來訪時也會邀他一起做實驗。
在這篇文章我們將簡介漢希與霍爾的學術工作及光頻梳。
雷射穩頻雷射的本徵線寬(intrinsic linewidth )由Schawlow-Townes relation 所限制,除了半導體雷射因其微小共振腔內光子數目不多線寬大外,大部分雷射的本徵線寬小於1 Hz 。
如1 mW 的紅光633 nm HeNe 雷射,其Schawlow-Townes 線寬小於1 mHz 。
然而由於各種不同的技術性噪音(technical noise ),例如雷射結構的振動、折射率的擾動等,實際的雷射系統離Schawlow-Townes 線寬有一段不算小的距離。
雷射穩頻包括線寬壓縮和頻率穩定兩部份。
壓縮雷射線寬的方法通常使用高反射鏡組成的光學共振腔,而雷射頻率穩定則利用由次都卜勒(sub-Doppler )光譜取得的原子或分子光譜。
原理如圖1。
圖1 雷射穩頻的原理。
參考頻率可以是原子光譜或共振腔的光譜。
霍爾在雷射穩頻的貢獻卓越,包括:1、甲烷(CH 4)穩頻 3.39 m HeNe 雷射及碘分子穩頻1064 nm Nd:YAG 雷射,這兩種穩頻雷射是最穩定的參考波長;2、FM spectroscopy 、NICE-OHMS 和Pund-Drever-Hall 等高靈敏的光譜方法。
利用這些方法及技術雷射線寬已達1 Hz 以下,雷射穩定度已高於銫原子鐘。
即光鐘在未來有可能取代銫原子鐘。
穩定性和同調性這麼好的雷射究竟有甚麼用?這些雷射廣泛使用於高解析光譜研究和高靈敏干涉儀應用。
除了建立一級波長(或長度)標準外,霍爾使用穩頻雷射做了下列工作:測量光速(導至1983年長度標準的新定義:一公尺為光於299,792,458分之1秒在真空中所走的距離),測量空間的等向性(isotropy of space ),檢驗狹義相對論,測量光反衝作用(photon recoil 為原子發射光子時因光子的動量引起的反衝),觀察黑體輻射(或溫度)對原子光譜的作用等。
這些工作的細節在此不做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從霍爾的publication list 中找到(/hall/)。
雷射探測各種與頻率有關之物理量(如原子光譜、共振腔光譜等)誤差訊號回授控制控制雷射腔長或腔外光之相位氫原子1S-2S雙光子光譜N. Bloembergen(諾貝爾獎得主)和M.D. Levenson 認為「氫原子1S-2S雙光子光譜是物理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是具高度挑戰性的實驗…」﹝1﹞。
由於2S 能階的生命期約為1/7秒,1S-2S雙光子光譜的線寬僅有1.3 Hz,解析極限為10-15。
氫原子及其同位素的1S-2S 雙光子光譜可用來檢驗量子電動力學(QED)、決定雷德堡常數(Rydberg constant)及電子質子質量比(electron-proton mass ratio)。
漢希自從在1975年,利用一脈衝染料雷射,首先觀測到氫原子1S-2S雙光子的次都卜勒光譜以來,已經花了半輩子的精力觀測此躍遷。
最新的成果是以一窄線寬的CW 486 nm染料雷射,經倍頻產生243 nm的紫外光,再利用一光學共振腔增強紫外光,去觀測一氫原子束的1S-2S雙光子光譜。
為了壓縮線寬,放電產生的氫原子先經一液氦冷卻的噴嘴將溫度降至5~6 K後進入光學共振腔。
以一小電場將2S原子轉至2P 能階,測量2P至1S的螢光,即可得1S-2S雙光子吸收信號。
486 nm染料雷射的頻率則是利用一光頻梳測出,整個實驗系統見圖2。
目前氫原子1S-2S雙光子光譜線寬約530 Hz (λ = 243 nm; δν/ν= 4.3×10-13),離自然線寬尚有3個數量級;中心頻率f(1S-2S) = 2,466,061,413,187,103 (46) Hz,準確度(1.8×10-14)已逼近銫原子鐘,這是現在QED最嚴格的驗證。
漢希預期氫原子1S-2S雙光子光譜的準確度將於幾年後超越銫原子鐘,到時候時間標準需要進一步的更新。
光頻測量(光頻梳前)雷射光頻率為銫原子鐘的數萬倍,在過去,雷射光頻率之直接測量是由銫原子鐘出發,藉著所謂的頻率鏈(frequency chain)達成的。
傳統的頻率鏈中有幾個不同的高頻振盪器(Backward Wave Oscillator; BWO)和穩頻雷射做為頻率的轉移標準,每一個穩頻雷射是以鎖相(phase locking)的技術鎖定在前一級的頻率轉移標準的諧波(harmonics)上,經過好幾次的倍率相乘,即可產生一非常接近待測雷射光頻的輻射,且其頻率為已知。
最後藉著外差方法測得拍頻,即可得到待測雷射光頻率。
這類的頻率鏈系統複雜、龐大,維持不易;到目前為止,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實驗室擁有類似的頻率鏈,可測量可見光範圍的光頻率。
圖3為德國PTB國家實驗室測量Ca原子3P1-1S0 intercombinaton transtion使用的頻率鏈﹝2﹞,整個用了10台穩頻雷射!需要好幾十坪的空間才能安置的下!圖2氫原子1S-2S雙光子光譜儀。
取自漢希諾貝爾演講投影片(/physics/laureates/2005/hansch-lecture.html)圖 3 德國PTB國家實驗室測量Ca原子3P1-1S0 intercombinaton transtion使用的頻率鏈。
﹝2﹞光頻梳雷射的發展背景我們都知道,時間、長度與質量是物理量的基本單位。
自從1983年光速定為常數後,公尺基本上是經由時間來定義。
時間的標準是定義在銫原子基態超精細躍遷頻率上。
雖然這個作為時間標準的躍遷有非常窄的線寬,即這個躍遷有著客觀而穩定的躍遷頻率。
可惜的是,這個頻率落在微波的範圍(~ 9.2 GHz),譜線Q值(δν/ν)不是很高,且使用它來實現長度定義,是非常不方便的。
在可見光附近有些原子譜線的Q值大,雷射頻率穩定度已較銫原子鐘好,科學家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把這個時間單位,從微波的範圍延伸到可見光的頻率,提高時間量測的準確度,這就是所謂的光鐘。
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對物理定律精密的量測,常導致物理新的發現。
因此光鐘的發明不但是計量科學家的理想,也是高精密雷射光譜學家的理想。
在2000年左右,漢希及霍爾研發成功飛秒光頻梳雷射,以下簡稱光頻梳雷射,終於實現了人類製造光鐘的夢想。
以下介紹光頻梳雷射之發展歷史。
1970年代,在鎖模(mode-locking)脈衝雷射剛發展之初,俄國科學家V. Chebotayev﹝3﹞漢希及霍爾即有利用鎖模雷射來測量光頻的構想。
在1978年,漢希的實驗室﹝4﹞曾利用小範圍的等間隔光頻來量測鈉原子超精細光譜之頻率差,這是利用鎖模脈衝雷射測頻的濫觴。
但畢竟要達到上述,可以從光頻連結到微波的範圍的鎖模雷射,以致可以做絕對頻率的量測,並不容易。
原因是:1、早期的鎖模雷射,頻率夠穩定的,如氬離子雷射,Nd:YAG雷射等,頻寬都不夠寬。
2、如染料雷射等頻寬夠寬的,雷射相位穩定度很難控制。
同時在要求更大頻寬時,雷射共振腔中之色散問題將趨於嚴重,造成重複率不穩定,而不利於頻率量測。
因此曾有短暫的時間,人們發展了以連續光為主的光頻梳﹝5﹞,頻寬可達數個THz (1012 Hz)。
當1991年鈦藍寶石(Ti:sapphire)Kerr-lens鎖模脈衝雷射被Wilson Sibbett研發出來後,寬頻鎖模變得可行。
霍爾稱此雷射為一“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princess”﹝6﹞。
因為此雷射增益頻寬很寬,同時為固態雷射幫浦之固態雷射系統,較染料雷射安靜許多,因此像是眾多雷射中同時兼具聰明與美麗的公主。
在1998年,漢希成功的證明飛秒脈衝雷射是可以是個很好的同步光頻產生器(optical synthesizer)﹝7﹞,並將其中一個模鎖在一個參考雷射上。
當然,還有人有些疑慮,諸如,如此寬頻下,任意兩個模之間的頻差都一樣嗎?時間軸上來看,超短脈衝的相位真的是可以任意控制的嗎?在2000年時,霍爾想出了一個辦法去量測鎖模雷射之絕對頻率,即俗稱的self-reference﹝8﹞,並用干涉的方法證實其相位的穩定性,至此人們才真正認識光頻梳雷射的美。
光頻梳雷射原理與其重要性雷射在發明之初,其在學術界之應用分為二個主流:一為頻寬超窄之穩頻雷射;一為頻寬超寬且時間超短之脈衝雷射。
穩頻雷射的性質已在前文提過,而超短脈衝雷射就像是超快的快門一樣,只讓我們看到10-13到10-15秒的光一閃而過。
脈衝雷射在化學及非線性光學上有重要的應用,穩頻雷射在探討物理定律與計量學上有重要應用。
因此這兩個性質極端不同的雷射似乎永遠不可能碰在一起,在五年前,一般人很難想像有一支雷射可以頻寬很寬,又可以很穩定。
漢希及霍爾則很巧妙的將二種雷射美好的性質連接起來。
目前我們稱此種雷射為飛秒光頻率梳雷射。
要解釋其原理,要先從什麼是鎖模雷射說起。
我們知道,要是雷射介質可以很寬頻的放大光,則,只要符合雷射共振腔駐波條件的光,都會形成雷射輸出。
這是寬頻雷射的第一步。
我們又知道光就是電磁波,電磁波可以線性疊加,若剛好每種頻率的波峰都對到彼此的波峰,就會有最大光強度的加強性干涉。
其他部份由於不同頻率相位不同,平均起來便幾乎沒有光,因此在這一瞬間形成超短脈衝。
如果人為可以使得不同頻率的雷射光,兩兩拍頻的相位都是固定的,那麼上述超短脈衝便會有規律的形成與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