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六国论》苏洵PPT课件
战国时期与当今时 代的比较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割据、战 争频繁的时代,而当今时代则 是一个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的 时代。通过对两个时代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发展规 律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 历史观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历史有着不 同的看法和理解。通过对不同 时代背景下的历史观的比较, 可以深入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 复杂性以及历史观的演变和发 展。
《六国论》与《左传》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散文,但《左传》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和描写,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历史 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六国论》与《史记》比较
两者都是历史著作,但《史记》更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叙述和评价,而《六国论》则更多地关注对 历史事件的评论和分析。
跨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苏洵在《六国论》中大量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六国与秦国的政治、经济、军 事等方面的差异,凸显了六国灭亡的必然性和秦国的强大。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 整体的国家实力上,还深入到具体的政策、策略和人物性格等方面。
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观点更加鲜明,论证更加有力。通过对比,读者可以更 加清晰地看到六国和秦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论点和 思想。
PART 05
知识拓展:相关作品推荐 及比较阅读
REPORTING
《战国策》等其他相关作品介绍
《战国策》
该书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 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左传》
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史,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史传文 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阶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 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 并传于世。
《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第贰部分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2023//55//1188
7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辛 读 争 皇 三 父 青二寒三级级思 并 发 方 年 当 勤 书 诵 城 人 子 丝 窗四究级 同 奋 知 已 年 为 从 苏 咸 皆 同 根 多 圣五级儿 读 需 二 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四级
,以论证为主,其特点五级 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 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借古讽今。
2023/5/18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单大击军压此境处,编直逼辑澶母州版城文下本(今样河式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六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国
论 三级 四级 五级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2023//55//1188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目 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二级
三级
四级
01 学习背景
03 五级 课堂检测
02 课文解读
04 延伸拓展
2023/5/18
2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二级 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三辽级大量的钱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
四级
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的求和五级,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 勿重蹈覆辙。
2023/5/18
3.古单代文化击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五级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
《六国论》ppt课件
❖ 2.用,任用。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2 以
❖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
❖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 本来就诧怪这件事。 ❖ ②日以尽矣。
❖
2.通“已”,止。 ❖ ①无以,则王乎? ❖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 厥:代词,其 •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辈 • 暴:通“曝”,暴露 • 以:连词,表示结果,有“因
而”“以至”的意思 • 举:全 • 以:拿,介词 •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 • 然则:这样,那么 • 故:所以 • 厌:通“餍”,满足 •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
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 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二)连词。
12 以
❖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猛然间心惊胆颤,神志恍惚 以在这里是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文体知识
1.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 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六国论》PPT课件
回顾重点文言知识。
回
顾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先例,旧事
2、率赂秦耶?
全部、一概
3、日削 月割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名词作状语
4、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
5、不能独完
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6、与嬴而不助五国
亲附
译一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 割地贿赂秦国。
秦国得与六国失
赂秦者 历史中首创难与现实中割舍易
(分论点1)
韩、楚、魏 土地有限与愿望无限
六国论
(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不赂者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荆轲刺秦王失败,速祸
(分论点2)
齐、燕、赵 赵:信谗言诛李牧
学一学
任务二
为了更好的响应学校号令,完善的完成《雏鹰报》
的征文活动,我班将举行“读书交流会”活动,分享你们
从课文里学到的论证方法。(请参会的同学们结合《六
国论》文本,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学到的论证方
法。)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假设论证
因果论证 对照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写一写
任务三
百说不如一练,我们现在来小试身手,以“秦亡论”
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运用举例、假设论证手法写
一段议论性文字,阐述秦灭亡的原因,不少于200字。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 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于走向灭亡。
• 姜尚渭水钓鱼 • 秦琼长安卖马 • 苏武北海牧羊 • 张飞蜀都卖肉 • 诸葛亮隆中种菜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16.2《六国论》课件(共2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公元前221年灭齐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1)赂秦而力亏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分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课文研读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先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并从“赂”与“不赂”
两方面加以简要论证,提出两个分论点。 第一个分论点正面申说赂秦必亡。第二个分论点以问答的形式加以
课文研读
谈谈结尾段在全文论述中的作用。
本段将北宋与六国相比,六国虽势“弱于秦”,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 之势”;今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若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便连六国也不如了。
借古讽今,劝告北宋统治者应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可一味乞求苟安,资 敌自亡。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是在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结论;从 写作目的来看,这恰恰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
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 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提示:“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 观点的片面性。观点可以多样化,一分为二, 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深入探究
•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 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 纵”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申说,指出“不赂者”因“赂者”而亡。为全篇论述举纲张目。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第二段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第三段从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
赂
秦 力(第二段) 亏
( 过 渡 )弊(来自在总赂分)
秦
( 第 一 段
《六国论》ppt课件
意义
六国论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对 现代政治、外交和国家治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 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为了 争夺领土、资源和势力范围而展
开激烈的斗争。
作者背景
作者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考 察和分析,试图找出国家兴衰的
根源。
03
六国论中指出,只有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才能使国家长治久
安。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1 2
合作共赢
六国论中提到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各国之间应该 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重视外交
国际关系中,外交手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至关重 要。
3
警惕他国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时刻警惕他国的阴谋和挑 衅。
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培养综合素质
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然而,政治上却是积贫积弱,外患不断。北宋与 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争时有发生。
民族矛盾
北宋与契丹、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战争不断。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表达了对北宋现实政治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THANKS
感谢观看
研究现状
六国论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一 直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 对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 探讨,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术
成果和资料。
02
六国论的作者与背景
作者介绍
作者:苏洵
简介: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生于一个 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集。苏洵的文章以雄辩、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代表作《六国论》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
16.2《六国论》课件 (共4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2024/5/26
24
课文注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6.向使:假使。 3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数、理,指天数、命运。 38.当:同“倘”,如果。
2024/5/26
25
文本分析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4/5/26
14
文本分析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一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二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 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24.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25.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26.斯:这 27.始:才 28.速:招致。形作动。
2024/5/26
23
课文注释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 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024/5/26
6
作者介绍
苏洵(1009 — 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均 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 家”。苏洵27岁始发奋读书,考进士、茂才等,皆不 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率子苏轼、苏辙 到汴京,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赏识,欧阳修把他的文章 献给了宋仁宗,名声大噪。
13
课文注释
《六国论》课件(共57张PPT)
六 国苏 论洵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青少年时不好学习,27岁才发奋读书, 考进士不中,愤而焚稿,而后闭门苦读,经过十 多年的谢绝宾客,闭门苦读,夜以继日,手不释 卷,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 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 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 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 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 子苏轼、苏辙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15.此言得之 得:正确,得当。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以攻取之外 ” 和“ 战胜而得者 ”相比,又用“ 诸侯之所亡 ” 和“ 战败而亡者 ”相比,得出“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 ”的结论。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暴霜 露,斩荆棘 ”与子孙的“ 视之不甚惜,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相比;诸侯为“一夕 安寝”而“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 ”与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原因。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彼此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1不能独完
完:保全,形作。
1.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形作名,小:小的方
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取独。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古今异义
它实际上。
5.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六国论》课件(共20张PPT)
3、翻译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哉!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1、古今异义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B、思厥先祖父
C、可谓智力 (Biblioteka 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 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一词多义
(丧失,丢失)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作为,动词) ( 成为,动词 ) 邯郸为郡 为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残酷的,形容词) 暴 暴霜露 (暴露,动词)
总结 问题
弊
( 论 点 ) ( 在 论
赂 证 秦
)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法,引证法,喻证法
从本文的题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论述 六国灭亡的原因,按理文章写到第三段 就论证充分了,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 尾,完全可以简化,可是第四段不但论 证得比较具体,而且作进一步的引申。 第五段则由论六国转向其它方面,是否 多余?
意图:以古为鉴,讽喻当今
“赏析示例”的倒数第二段评价作者 的思想感情是“其情其气,真是愤郁 激切,感慨至深”。你们能否分别用 一个字概括作者对六国、秦国、现实 的情感?
感情: 仇秦国、哀六国、忧当世
《阿房宫赋》里“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本课和
当堂演练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 米时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他说: “8000米就是我的生命极限。” 一个人在掘井,掘了很久,这时距离水 层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他却半途而废了。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各个击破。
03
六国用人不当,人才流失
六国在用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往往重用庸才而忽略真正的人才。同时,
六国之间的人才流动也受到了限制,导致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阐述作者政治主张
强调团结致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的侵略。 因此,他主张各国应该放弃彼此之间的争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揭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阐述“赂秦”对六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分析不赂秦的国家因失去强援而灭亡的原因,深化中心论点。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为春秋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
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文献。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重要事件
春秋五霸
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取得了卓越的 成就,对春秋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视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足够数量和优质的人才,才能推动国家的经 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各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国家 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05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
横向对比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ppt课件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代表作,探讨了六国争霸的背景与意义, 深刻思考了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思维启示和价值。
背景与意义
六国论揭示了春秋时期六国纷争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背景和国家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与写作背景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 《六国论》,这反映了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
内容与思想
1
分析六国的强弱
孟子通过对六国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分析,揭示了六国兴衰的根本原因。
2
探讨君臣关系
孟子思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稳定的国家制度。
3
主张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了以仁爱和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对于古代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影响与启示
《六国论》影响了后世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和政治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和国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六国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国家治理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现 代社会中。
研究现状与价值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学界的研究和探讨有着重要价值。
典型案例分析
楚国与齐国的对峙
通过分析楚国和齐Βιβλιοθήκη 之间的政治争斗,揭示了《六国论》中思想的实际应用。
魏国的兴起
以魏国为例,探讨了兴国的重要因素和六国论中的思想原则。
秦国一统六国
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考察了《六国论》对于历史发展的预见性。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代表作,探讨了六国争霸的背景与意义, 深刻思考了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思维启示和价值。
背景与意义
六国论揭示了春秋时期六国纷争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背景和国家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与写作背景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 《六国论》,这反映了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
内容与思想
1
分析六国的强弱
孟子通过对六国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分析,揭示了六国兴衰的根本原因。
2
探讨君臣关系
孟子思考了君臣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稳定的国家制度。
3
主张仁政思想
孟子提出了以仁爱和人民利益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对于古代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影响与启示
《六国论》影响了后世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和政治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和国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六国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国家治理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运用到现 代社会中。
研究现状与价值
《六国论》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学界的研究和探讨有着重要价值。
典型案例分析
楚国与齐国的对峙
通过分析楚国和齐Βιβλιοθήκη 之间的政治争斗,揭示了《六国论》中思想的实际应用。
魏国的兴起
以魏国为例,探讨了兴国的重要因素和六国论中的思想原则。
秦国一统六国
分析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考察了《六国论》对于历史发展的预见性。
《六国论》ppt课件(62页)
比喻论证
论
正反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证
举例论证
因果论证
方
假设论证
类比论证
法
反证论证
归纳论证
归谬论证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 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比 论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证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赂者消亡的道理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 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重点句子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呀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消亡,这是 燕国敢于用武力应付秦国的功效啊。到了太子 丹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应付秦国的策略,这才 招致了亡国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 仗,两败三胜。
李牧
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 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逮 住李牧并斩杀了他,
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大败赵军, 平定东阳地区。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 消亡。
第三段:齐、燕、赵消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 么论证方法?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
•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 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 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 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 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 攻〞瓦解,相继消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 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 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1、后人之鉴:《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
对历史的思考
2、千古江山:《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历史坐标中对人生的感叹
3、血与火的记录:《落日》《新闻两则》
对历史的认识
导入
苏洵,号老泉。《三字经》有言:“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 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全书,潜心专研。由 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 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 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 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就选自《嘉祐集·权书》。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六国论》,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否定——肯定(加强气势)、 设问、对比
疏通第2节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凭着,用 小(大)的方面,形作名 得到的土地。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最大的欲望。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读清断句
赂lù秦 率shuài赂秦耶yé 思厥jué先祖父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日削xuē月割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gǒu以天下之大
文学常识
1、文体: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
要求善于析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一读课文 200512812122471068.mp3
之不甚其惜,祖举辈以和予父人辈,暴如通弃“草曝芥”。,今冒日着割以 以五:有城相:,当才明于有日“割而”
视:看待,对待 举:拿 以:来 予:给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后:这样以后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弥:更加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疏通第1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兵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都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介词,因为
曰,弊在赂秦也。”
保全 形作动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当:通“倘”,倘若, 如果;较:较量,抗衡。
假设论证
与前对比
疏通第4、5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以:用 封:分封
事:侍奉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以也礼。相悲待夫,!名有作如动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以:以致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
苏国 洵论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第四节末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即不要赂秦)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 训,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本文 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又写了第五节,是 否多余?如何理解?
矛盾:地有限――欲无餍
力 亏 破 灭
之
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道
引证 薪不尽——火不灭
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疏通第3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
最终
灭亡
结交,亲附
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已经
起初
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
名作动 坚持道义 虽:虽然 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日月:天天、月 为:治理。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月,名夫作六状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于:比。 犹:仍,还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之:代秦国。之:的。 苟:如果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自取 从:蹈,跟随。 下策。
故事:旧事是,:这。下:下面。
成例。
研习第4、5节
愈:更加
决定 颠覆:国家灭亡。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固:本来。
侍奉
火不灭。”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对 之:代词
理清结构——第2节
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固不在战
赂 秦
对 态度:得之难――割之易
而
比
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不战强弱
胜负已判
不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终断灭亡 在所难免
赂
盖 失
者 以
燕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强 援 不
赂
智力孤危
能
者
丧
赵
牧以谗诛 用武不终
战败而亡
独 完
疏通第3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向:以前;使:假如
不行:不去
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数、理:命运
或:或许;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功效。
才 速:招致 洎:等到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战于秦:与秦作战
两次 使……退却。 因为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终:坚持到最后。形作动 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几乎 际:时候 智力:智谋和力量 的确,确实
理清结构——第3 节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
1、后人之鉴:《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
对历史的思考
2、千古江山:《赤壁怀古》 《京口北固亭怀古》
在历史坐标中对人生的感叹
3、血与火的记录:《落日》《新闻两则》
对历史的认识
导入
苏洵,号老泉。《三字经》有言:“苏老泉, 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在二 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全书,潜心专研。由 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 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 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 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课文《六国论》就选自《嘉祐集·权书》。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六国论》,看看唐宋八大家之一 的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否定——肯定(加强气势)、 设问、对比
疏通第2节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凭着,用 小(大)的方面,形作名 得到的土地。 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最大的欲望。
固: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读清断句
赂lù秦 率shuài赂秦耶yé 思厥jué先祖父 无厌 yàn 下咽 yàn 洎jì牧以谗诛 当tǎng与秦相较 悲夫 fú 日削xuē月割
六国互丧sàng 小则获邑yì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 革灭殆dài尽 或未易量liáng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苟gǒu以天下之大
文学常识
1、文体: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
要求善于析理。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 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 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2、《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史论。
一读课文 200512812122471068.mp3
之不甚其惜,祖举辈以和予父人辈,暴如通弃“草曝芥”。,今冒日着割以 以五:有城相:,当才明于有日“割而”
视:看待,对待 举:拿 以:来 予:给 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后:这样以后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既然这样,那么
通“餍”,满足 弥:更加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疏通第1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兵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都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
介词,因为
曰,弊在赂秦也。”
保全 形作动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弊在赂秦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当:通“倘”,倘若, 如果;较:较量,抗衡。
假设论证
与前对比
疏通第4、5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以:用 封:分封
事:侍奉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以也礼。相悲待夫,!名有作如动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以:以致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
苏国 洵论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第四节末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即不要赂秦)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 训,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本文 可以结束了,然而作者又写了第五节,是 否多余?如何理解?
矛盾:地有限――欲无餍
力 亏 破 灭
之
结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道
引证 薪不尽——火不灭
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疏通第3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
最终
灭亡
结交,亲附
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已经
起初
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
名作动 坚持道义 虽:虽然 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日月:天天、月 为:治理。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月,名夫作六状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
于:比。 犹:仍,还 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之:代秦国。之:的。 苟:如果 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自取 从:蹈,跟随。 下策。
故事:旧事是,:这。下:下面。
成例。
研习第4、5节
愈:更加
决定 颠覆:国家灭亡。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固:本来。
侍奉
火不灭。”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对 之:代词
理清结构——第2节
秦:攻取所得――受赂所得 诸侯:赂秦所亡――战败而亡
固不在战
赂 秦
对 态度:得之难――割之易
而
比
处境:一夕安寝――秦兵又至 不战强弱
胜负已判
不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终断灭亡 在所难免
赂
盖 失
者 以
燕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强 援 不
赂
智力孤危
能
者
丧
赵
牧以谗诛 用武不终
战败而亡
独 完
疏通第3节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
向:以前;使:假如
不行:不去
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
数、理:命运
或:或许;易:轻易; 量:确定,估量。
功效。
才 速:招致 洎:等到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战于秦:与秦作战
两次 使……退却。 因为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终:坚持到最后。形作动 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几乎 际:时候 智力:智谋和力量 的确,确实
理清结构——第3 节